人教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合集下载

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8课

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8课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知识拓展]儒学独尊(1)董仲舒新儒学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微点拨]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

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由此可见汉武帝时代( )A.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B.已创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C.门第已成为选官的标准D.已把儒家思想与选官相结合2.有史学家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在与佛教抗衡斗争的过程中( )A.最终彻底战胜了佛教B.最终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C.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D.吸收佛教合理成分获得新发展3.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4.唐朝统治者特别是唐玄宗亲自对《孝经》(儒家)、《金刚经》(佛教)和《道德经》(道教)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有人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上述现象说明( )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B.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C.唐朝三教地位已经实现了平等D.统治者注重三教的实用功能5.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

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

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这反映了唐代(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三教矛盾已经完全化解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6.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 )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是由商品经济发展决定的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C.诗歌的繁荣与唐代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7.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隶书等三种字体刻写。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

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

这说明当时()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2.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

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

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3.如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

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拿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

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相貌,使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该作品()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旨趣B.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C.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D.说明了唐代生活富足4.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

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5.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

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

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 .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 .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6.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A.隋唐的繁荣与开放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C.隋唐的制度与创新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2.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逐渐增多,部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能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

《颜氏家训·勉学》篇描述当时“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政府重视蒙学教材的编纂B.官学读经颓势难振的趋势C.经学教育以培养品德为主D.儒学的社会基础得到拓展3.《论语·为政》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而具有引导社会正能量的教化价值。

下列对《诗》的解读错误的是()A.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B.“五经”之一的儒家经典C.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D.“唐诗三百”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4.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A.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D.百家争鸣局面出现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中华文明的吸引力D.文明的冲撞与融合6.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

表为其中部分代表()部分女性形象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强化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强化训练(含答案)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

”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2.[2023辽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

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②门阀士族的推动③北人的大量南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4.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

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

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5.[2023全国卷乙]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

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

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6.唐诗(摘录)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由上表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7.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经注重孝道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出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而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南朝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

3.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深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解析:选B。

材料显示出书法和诗歌的相容性,部分文人既会作诗,也追求书法艺术,这反映了唐朝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

4.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

其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

作为史料,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解析:选C。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单选题1.唐代诗歌繁荣,被誉为“诗圣”的是A.白居易B.杜甫C.李白D.王维2.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思想大活跃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成熟,名家辈出。

其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尊其为“书圣”的是A.卫夫人B.王献之C.王羲之D.顾恺之3.以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果,出现于汉代的是①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重大革命①《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中下游的生产经验①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①《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唐朝时期,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方面是:A.小说B.赋C.诗歌D.词5.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下图)该作品体现了当时()A.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B.随性反叛的士人风貌C.奢靡骄纵的贵族遗风D.及时行乐的社会风尚6.马球起源于波斯,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

唐代不少皇帝迷恋马球,玄宗能在空中击球百次不落,僖宗自称可以中马球状元。

不光皇帝喜欢,军人、文人甚至女性也挥杖上场。

据此可知,唐代()A.皇帝的喜好决定文化兴衰B.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具有刚健豪爽的精神风貌D.外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7.2020年陕西考古队在发掘唐代元氏家族墓葬时发现颜真卿手书的墓志(见右图局部),墓志上清楚写有“长安县尉颜真卿书”。

这种字体盛行于唐,一直使用到现在。

该字体是A.隶书B.草书C.楷书D.行书8.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9.原始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根据其教律,僧徒以乞讨为生,不事农业。

传至中国后,唐代时期佛教禅宗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等观点。

新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同步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新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同步练习: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道教和儒学的问题,故B项错误;“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不能说明佛寺的集中,故C项错误;“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只能说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与世俗化无关,故D项错误。

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即尊道、礼佛、崇儒。

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故选A项。

3.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反映的是作者()A.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B.忧国忧民情怀C.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D.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作者困苦的生活。

4.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A.《夫妇饮宴图》B.《洛神赋图》C.《游春图》D.《人物龙凤图》,故选B项。

5.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提高地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技术的内容,故D项错误。

6.“(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单选题1.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

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佛教的影响力扩大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D.三教合流成为主流2.魏晋时期,佛教与儒、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进入唐代后,三者的冲突逐渐缓和,甚至在中唐时期,产生了一个汉传佛教的教派——禅宗。

禅宗的教义不但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儒学理论,其崇尚自然、简朴的修养和传教方式也颇具道家色彩。

这反映了此时期()A.儒学的正统化B.文化专制强化C.三教合归于儒D.佛教的中国化3.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

这说明()A.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B.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C.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D.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4.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纷纷研究和整理家族内长期以来遵循的礼仪规范,并以《仪礼》《礼记》等为参照,将它们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家礼”“家学”“家仪”。

这一现象()A.表明儒学的地位不可撼动B.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引发各阶层学习儒学热潮D.有助于挽救儒学的颓势5.东汉至西晋时期掀起了佛经翻译的高潮。

这一时期佛经的翻译中常出现“自然”“无为”“能仁”等词汇。

这体现了佛教在传播中()A.受到三教并行政策影响B.促进了中外科技交流C.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6.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

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佛教已融入中华文化B.儒家传统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异C.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D.中国化改造利于佛教文化传播7.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姓名,年级:时间:课后作业(八)一、选择题1.相传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的《牟子理惑论》序称:“厌世之前,牟子以儒学而非道教;速及厌世,又合佛道而抗儒学.至于魏晋,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玄学名士每与名僧高道抗论寺中.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

据此可以推知,魏晋时期( )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斗争激烈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正统地位[解析]依据材料“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来看,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形成了合流的局面,故答案为A 项。

B项依据材料“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魏晋时期既与中国本土文化激烈斗争又相互融合,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汉时期已经完成构建,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 A2.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皇室与其同姓,故从李渊始,皇帝便以老子后裔自居。

武德八年(625年),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

其目的是()A.促使儒释道三教合一 B.引导人们安于现状C.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 D.借助神权巩固皇权[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治国思想。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之所以尊崇老子,是因为唐朝皇室和老子同姓,由此唐朝皇室借助老子崇道政策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即借助神权巩固皇权,故选D项。

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不能促使三教合一,排除A项;唐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不是引导人们安于现状,也不是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排除B、C两项。

[答案]D3.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

”这一局面( )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解析]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B项。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当堂达标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当堂达标题

第8课三国至隋唐文化课时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东晋士族顾恺之在画论中提出:“(描绘人物)若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世说新语》中也有大量南朝名士关于品评人物形体之美的记载,如“妙有姿容,好神情”等。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A.盛行笔墨情趣的艺术风气B.士人文化引领社会时尚C.追求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D.民族融合促进艺术发展2.如表是部分唐诗摘录,由此可知()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3.唐传奇《崔炜传》中曾记载,晚唐德宗年间,主人公崔炜在一番曲折的经历后获得了一颗珠宝,于是他回到广州找一个年迈的胡商售卖。

胡商见到后大惊失色,说,此珠是大食国的国宝阳遂珠。

一千年前,汉初的南越国国王赵佗派一个“异人”到大食国偷取而来。

后随南越国王埋入地下。

······胡商还说,自己受国王所托,从大食国乘船远渡来,就是来寻此珠宝,愿意以十万缗钱交换此珠。

对这一情节,四位学生都认为有史实错误,下面四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学生甲,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并未开通,大食国商人无法乘船来到中国B.学生乙,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到8世纪,汉初时还不存在C.学生丙,唐朝时广州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中不可能有胡商活动D.学生丁,文学是虚构的,与时代背景毫无关联,文中的史实也没有意义4.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告诫子弟:“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由此可知当时()A.社会普遍重视学术文化学习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流动C.儒家文化占绝对的统治地位D.文化素养影响家族地位5.图1、图2作为史料,最能说明魏晋至隋唐时期()A.佛教的本土化趋势B.统治阶级好大喜功C.思想领域的活跃性D.百姓摇役负担沉重6.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1.唐朝被尊为“画圣”的是A.吴道子B.顾恺之C.孙思邈D.李春2.某种书体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这种书体是()A.B.C.D.3.与利玛窦合作编译《同文算指》的人是A.徐光启B.汤若望C.邓玉涵D.李之藻4.唐朝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繁荣B.科举考试提倡写实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5.以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果,出现于汉代的是①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重大革命①《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中下游的生产经验①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①《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6.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珍品,据图可知()A.唐文化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B.唐朝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C.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D.异域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发展7.王羲之用笔画线条来表现内心:《兰亭集序》的自足、《丧乱帖》的沉痛,《快雪时晴帖》的欣然,这些不同情怀写下的文字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思想解放的时代气象B.艺术风貌呈现地域差别C.书法重视个性与法度D.书法融合了宗教与玄学8.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万世宝典”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D.西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9.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忧国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与赞颂,抒发了高度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这位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10.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B.纲常礼教遭到破坏C.理论存在严重的局限D.正统地位已经丧失2、下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

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B.科举选官凸显公平公正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3、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在一行字中有时会刻意使其中部分字倾斜,使其似出非出又与主体形离神连。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

这表明当时儒学A.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B.纲常礼教遭到破坏C.理论存在严重的局限D.正统地位已经丧失2.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

阮籍母亲亡故时,别看他照样下围棋、喝酒吃肉,似乎不拘孝子之礼,但酒肉之后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

据此可知,当时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3.“瓦当”是中国古代用以装饰美化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下图是隋唐比较流行的瓦当纹样,从中可以折射出隋唐时期莲花纹瓦当纹样A.建筑技术达到了高峰B.私营手工业注重创新C.佛教兴盛并广泛传播D.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4.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

这反映了时期僧人名号命名特点三国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东晋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隋唐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B.佛教逐渐本土化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D.三教合一的盛行5.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C.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D.艺术家创造性劳动铸就敦煌艺术6.唐朝的“丝绸之路”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化双向交流频繁,出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局面。

统编版(2019)历史高一必修上册同步检测(附答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统编版(2019)历史高一必修上册同步检测(附答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 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政策。

2.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__________对佛教进行抨击。

3. 唐中期儒学大师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1. 文学(1)魏晋南北朝文学: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__、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诗: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 书法、绘画、雕塑(1)书法:__________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2)绘画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_________为代表。

②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3)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1. 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__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 隋唐(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5)医学:唐朝医学家____________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单选题1.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以上史实描述的是()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C.民族交融的频繁D.中外文化的交流2.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

如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A.文成公主入藏B.唐玄宗重用贤能C.鉴真东渡日本D.安史之乱被平定A.A B.B C.C D.D4.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

以上材料说明()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5.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

阮籍母亲亡故时,别看他照样下围棋、喝酒吃肉,似乎不拘孝子之礼,但酒肉之后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

据此可知,当时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6.“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A.都城不在洛阳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7.魏晋时期,官方藏书以万卷计,普通官员私人藏书也可达千卷,藏书之风和抄书之风尤为盛行。

晋人张华搬家时,运输书籍的车就达30辆之多,以至于“四海之内,家有文史”成为当时书籍兴盛的写照。

对这一现象分析合理的有①造纸术的改进促进藏书量增加①雕版印刷的发明推动文化兴盛①抄书之风兴盛有利于文化传承①私人藏书增加适应了科举需求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测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一、单选题1.公元七世纪初曾西行取经、回到中国之后口述《大唐西域记》一书,后被明代著名小说《西游记》当成唐僧一角原型的唐代高僧是( )A.鉴真B.法显C.悟空D.玄奘2.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发行的药典是( )A.《唐本草》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千金方》3.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忧国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与赞颂,抒发了高度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这位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4.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5.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这说明当时( )A.儒学独尊B.三教并行C.儒学式微D.理学形成6.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札记》《左传》等给吐蕃。

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

这(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7.隋唐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B.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C.儒道思想日益同质化D.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8.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历史现象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B 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A.AB.BC.CD.D9.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魏晋时期,嵇康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刘伶更是蔑视名教,放浪形骸。

这反映了()A.门阀政治导致士人归隐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纲常名教遭到彻底否定D.玄学成为当时统治思想2.东汉时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数学成就。

魏晋之际,刘徽《九章算术注》对圆周率计算法进行修正。

到南朝时,将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

横线处应填写()A.张衡B.祖冲之C.贾思勰D.裴秀3.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隐逸恬淡的“山林气”;唐代楷书则有一种中正平和,端稳凝重,法度谨严的“庙堂气”。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法()A.深受主流思想演变的影响B.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C.体现严谨工整的审美需求D.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言中说,写这本书本是为了“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所以“丁宁(即叮咛)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

据此可知,《齐民要术》()A.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蕴含着求真务实的编写精神C.体现出魏晋时期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D.折射出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5.魏晋时期,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

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女性社会地位提高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C.经济重心加速南移D.社会普遍崇尚自由6.在魏晋时期,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嘉峪关5、6号墓中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酒泉丁家闸5号墓燕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壁画中有羌女送行图。

这体现了当时()A.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C.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7.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葛洪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所以贵儒“以移风易俗”,尊道“以其不言而化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

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

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

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①《秦始皇廿六年诏铭》②《汉汲黯传》③《丧乱帖》④《玄秘塔碑》A.① B.② C.③ D.④4.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诗中的“胡人”当指()A.印度人 B.大秦人 C.新罗人 D.中亚人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6.据《隋书·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

据材料可知隋朝() A.边疆与外国乐舞比汉族乐舞先进 B.中华民族乐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C.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7.(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

由此可知()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C.开明兼容的政策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贡献8.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

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敦煌地区落后 B.农业技术兴农 C.耧犁没有推广 D.以农为本思想9.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

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

由此可知雕版印刷()A.将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 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C.最早是出现在五代时期 D.对唐诗宋词发展有推动性10.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主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比例尺、方位、距离、高程等,统称为“制图六体”。

由此可知()A.是我国第一部可考的历史沿革地图集B.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C.“制图六体”从西晋到明代一直是我国古代编制地图的指导原则D.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开启了中国近代测绘技术的萌芽11.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之行事”。

这反映出()A.《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性著作 B.农学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搜集C.《齐民要术》所述内容十分丰富 D.贾思勰采取科学的态度完成著书12.民国史家吕思勉认为我国“崇尚文词之风,亦至魏、晋而始盛,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

”据此可知,源头启自下列哪一政权()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13.下图“唐代壁画中的胡旋舞”描述的场景说明()A.画家对胡旋舞姿的感受 B.胡旋舞在唐代传入中原C.胡旋舞是一种宫廷舞蹈 D.胡旋舞者的身份是胡人14.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①朝鲜半岛②日本③越南④吐蕃⑤南诏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15.右侧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

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16.“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

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

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

”据此推测,其“墓志铭”主人的身份是()A.遣唐使 B.商人 C.传教士 D.僧侣17.右侧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A.长安 B.东京 C.临安 D.大都18.王国维在《读史》一诗中写到:“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

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

”对这首诗解说正确的是()A.“大食”指阿拉伯帝国 B.“西京”指唐都洛阳C.“远人”指中亚粟特人 D.“全盛”指贞观之治二、材料阅读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

”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

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

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

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

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的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材料二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

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

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据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材料二中国文明的独特个性亦内在地体现于审美之中。

周代以来,特别是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儒道互补的审美传统。

……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

然而尽管如此,魏晋审美的定势却对中国往后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

唐代开国之后不久,便有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在成长和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蔚为大观。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

——摘编自《中国文明史》启良著材料三观察两幅唐代艺术品,回答问题。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流行怎样的社会风气并分析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审美意向有了哪些新发展并指出这些审美意向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乐器是古代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钟、鼓、罄等敲打乐器因不便携带在魏晋时期不被常用,说明人们不再常用这类乐器来表达情感,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因便于携带而活跃于社会上,说明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性、个性化,故选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在明代,排除A项;传统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发展遇到危机,但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3.【答案】D4.【答案】D 【解析】据材料“河陇”并结合所学知识,古代指河西与陇右,相当今甘肃省西部地区,与今天中亚地区接近,唐朝与中亚地区交往频繁,故诗中的“胡人”当指中亚人,故选D项;印度在唐朝西南端,排除A项;大秦指古罗马,与唐朝没有直接接壤,排除B项;新罗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不与“河陇”接壤,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唐朝时期的莴苣、刀豆和菠菜都来自海外,据此可知,唐朝时期,其对外交往比较繁荣,故选B项;唐朝时期的莴苣、刀豆、菠菜都来自海外,不是本土所产,不能证明其农业的发达,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中国西北部,而题干中所提及的几种蔬菜品种主要来自南部外域,排除C项;泉州的对外贸易在宋元时期非常发达,不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题干中“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可知隋朝乐舞包容着大量非中原乐舞,故选B项;题干未比较乐舞哪个先进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乐舞——文化方面的交流,没有提及经济、政治交流,排除C项;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题干中“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可知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交流,故选B项;题干中提及唐朝丝绸之路上人们中增加了“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而未提及唐朝的繁荣与否,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唐朝外国人来华,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唐代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