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发展_长阳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ec5f2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8.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省的一个县级自治区,地处巴山腹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舞蹈文化在巴山脉地区尤为独特,而巴山舞更是土家族舞蹈中的一种代表。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民族和地域的记忆,对于研究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特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土家族舞蹈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形式多样:长阳土家族巴山舞包括了多种形式,如《畲族风情》、《马帮印象》、《花样年华》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舞蹈动作、服饰和音乐伴奏,展现着土家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2. 舞蹈内容丰富: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舞蹈内容多样,涵盖了土家族的日常生活、劳作、婚嫁、祭祀等方面,以及对自然、家园的热爱和赞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3. 舞蹈动作独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舞蹈动作独具特色,舞者的舞蹈动作多为手臂、肩部和腰部的灵活运动,舞蹈动作流畅大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4. 舞蹈表演形式活泼: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大型集体舞蹈表演,也有个别舞者的独舞表演,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以上特点使得长阳土家族巴山舞在土家族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体现。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是指将其丰富的舞蹈文化传承给后代,并且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间传承: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始终以民间为主,通过家庭、族群和地方性团体的自发活动,将舞蹈技艺和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在家庭中,一些资深的舞者会亲自教授年轻一辈,传承巴山舞的技艺和精神;在土家族聚居地,一些地方性团体会定期举办巴山舞的表演和培训活动,促进巴山舞的传承和弘扬。
2. 学校教育: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学校教育中也加大了对巴山舞的传承力度,将巴山舞作为学校文化和艺术课程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巴山舞的相关知识和技艺,培养学生对土家族舞蹈的喜爱和热爱,为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夯实基础。
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
![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81f586325c52cc58bd6be68.png)
种祭奠歌舞 , 保存着远古时代的古朴风格 , 是具有 民 族 性 、 方 性 的 文 化 遗 产 。“ 丧 鼓 ” “ 丧 鼓 ” 地 打 、跳 、
“ 撒儿 嗬 ” 均 为鄂西 地 区对 “ 等 跳丧 ” 的说法 。“ 丧 跳
鼓” 从音乐到舞蹈到歌词 内容 , 都具有 “ 丧事不哀 ,
哀中兴舞的特点。 L 清道光《 ”l 长阳县志》 丧祭篇云: “ 临夜葬 , 诸客群挤丧次 , 擂大鼓唱 曲, 或一唱众和,
或 问答 古今 , 皆稗 官 演义 语 , 之 打 丧 鼓 , 丧 歌 。 谓 跳 ”
民歌 、 南曲、 民间吹打乐、 跳丧 、 花鼓子等。其 中, 由 土家民间传统的“ 跳丧” 改造创新而来的“ 巴山舞” 更是 土家 民间文 化 艺 术 中一 朵 奇 葩 , 不 仅 具有 较 它 高的历史价值 、 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 而且还具有相
俗习惯 、 民族心 理素 质有 密切 关 系 “ 跳丧 ” 是鄂 西 山 区的长 阳 、 五峰 、 巴东 等县 的土家 族悼 念死 者 的一
律, 成功地把这种 民间舞蹈改编成 了“ 巴山舞” 。它 是由“ 边月 ” “ 身子” “ 半 、靠 、 四合 ” “ 、 喜鹊 登枝” 、 “ 双龙 摆尾 ” “ 凤 朝 阳 ” “ 摆 柳 ” “ 山摇 ” 、百 、风 、巴 等
维普资讯
第 2 第 6期 4卷 f0 6年第 6期 ) 20
湖 北民族学院学 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u a fHu e n tuefrNain lis o rl o b iIsi t o t aie n t o t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200df4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b.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中国土家族流传已久的一种舞蹈形式,自古以来便在土家族民间广泛传承。
巴山舞作为土家族的一项特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特色。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梳理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
一、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历史渊源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巴山舞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
巴山舞在长阳土家族中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历史记忆。
巴山舞早期是土家族劳动生活中的一种社交活动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舞蹈形式。
巴山舞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富有激情和节奏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历程虽然曲折,但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各个历史时期,长阳土家族人民通过巴山舞这一形式,并没有改变它的本质特征,而是更多的对舞蹈进行了丰富发展,传承至今。
二、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现状与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人才匮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就业,导致巴山舞传承人才的流失。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人大多是长者,年龄逐渐偏大,传承困难,年轻人对巴山舞的重视不足,致使传承人才严重不足。
巴山舞的舞蹈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
巴山舞的表演形式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舞蹈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与变革,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和传承。
缺乏专业化的传承机构和平台。
长阳土家族地处偏远山区,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和平台,传承环境欠缺。
针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巴山舞的传承意识。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eadd8066bd97f192279e9c7.png)
2017年(第7卷)第15期体育大视野1 研究对象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
2 研究方法2.1 文献资料法该研究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巴山舞”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并汇总相关文献资料。
收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档案馆、宗教事务管理局、文体局等机构与该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为该文的撰写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对三峡大学、宜昌市一中、葛洲坝高中、长阳第一高级中学、长阳民族高级中学、长阳职业教育中心、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总数为200份,问卷收回总数为197份,其中有效问卷总数为188份,故问卷的有效率为94%。
2.3 专家访谈法对“巴山舞之父”覃发池老师、三峡大学体育舞蹈系和健美操系的主任课教师、宜昌市文体局局长、长阳县文体局局长、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负责人、长阳第一高级中学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巴山舞的由来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于歌舞之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是由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对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撒叶儿荷)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编制出的一套适合广大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蹈。
《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道:“当许多国外引进的娱乐性舞蹈很流行的时候,崇山叠峰下的巴山舞却在许多朴实的群众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文化景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因为它开创、展示了一片独有的特殊的审美领域。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
巴山舞由此正式走向世界。
3.2 巴山舞的发展历程长阳巴山舞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北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覃发池老师创立并且发起的。
1986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撒忧儿嗬”被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老师称赞为“东方迪斯科”。
1990年巴山舞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表演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被评为金奖;2001年巴山舞被邀请参加中国宜昌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闭幕式表演项目,数千人齐跳长阳巴山舞,场面宏大,气氛活跃,给海内外游客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03年,长阳巴山舞正式改编定型,开始推向全国,并一举成为全国十大广场健身舞之一;2005年8月,巴山舞在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中被评为一等奖,并被明确定为全国健身研究与开发推广首选项目;2006年,巴山舞的前身“撒叶儿嗬”被正式纳入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中。
民族文化延续下的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
![民族文化延续下的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https://img.taocdn.com/s3/m/53871f9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5.png)
088《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该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铸就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优秀民俗文化。
如果能够将土家族民族文化延续下来,不但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还能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基于此,分析民族文化延续的历史背景,阐述土家族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容及特征,探讨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内涵,并尝试给出民族文化延续下的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 键 词] 土家族;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延续下的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武 艳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特点鲜明的民族,其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富有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与研究价值。
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化社会对土家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故此,对民族文化延续下的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文化延续的背景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
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积厚流光,如果能够延续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国公民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
二、土家族优秀民俗文化的内容及特征(一)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即民间文学,指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
土家族的口头文学具有想象力奇特、富有湘西特色的特征,其包括但不限于:(1)神话传说。
神话指的是在原始渔猎时期,土家族先民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宇宙万物与社会现象的解释,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流传至今的土家族神话传统包括但不限于《补天补地》《张古老制天、李古娘制地》《巴务相》《卵玉射太阳》《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等。
(2)歌谣。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歌谣创作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舞的社会价值与保护研究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舞的社会价值与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dc23ea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e.png)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舞的社会价值与保
护研究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了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舞的社会价值与保护问题。
一、巴山舞的社会价值
1. 传承文化:巴山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形式向后代传承土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维系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连续性。
2. 促进交流:巴山舞在土家族聚集的场所中演出,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族群的舞蹈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3. 发展经济:巴山舞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重要旅游资源,可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增强身体素质:巴山舞是一种较为激烈的体力活动,通过舞蹈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二、巴山舞的保护措施
1. 设立保护规章:长阳自治县文化馆通过制定《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保护规章》,规范了巴山舞的演出和传承,明确了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2. 加强传承:长阳自治县设立了巴山舞传承班,邀请老一辈的舞者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传承巴山舞。
3. 加强宣传:在巴山舞节等活动中,通过展演、推介等方式,宣传巴山舞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意义,提高人们对巴山舞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建立保护基金:通过设立巴山舞保护基金,为巴山舞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结论:巴山舞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长阳地区土家族“巴山舞”传播发展现状研究
![长阳地区土家族“巴山舞”传播发展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4bd68914791711cc7917fd.png)
165 第2卷第14期文化纵横“巴山舞”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民族性集体舞蹈,是由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从民间古老的“跳丧”活动中,收集整理、改革创新发展而来。
从“跳丧”发展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它能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以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
但十分遗憾的是,这种舞蹈形式目前的传播现状却不十分乐观,不如大众预想的那样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根据这一情况,本团队深入“巴山舞”发源地长阳县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传播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其更好地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把调查对象划分为三个年龄段,分别为:未成年儿童(18岁以下)、青年(18~44岁)与中老年(45岁以上)①,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群体,“中小学生”和“广场舞参与者”(广场舞的参与者包含青年与中老年两个组别)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校图书馆等广泛查阅和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因中小学生课余时间较少,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团队成员随机对长阳地区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
其中包括2所小学、2所初中和2所高中,根据研究的内容和问卷的基本形式与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3.访谈法因访谈法不拘于形式,调查内容更具弹性,又因广场舞参与者大多为青年、中老年人群,空余时间较多,所以采取访谈法对广场舞参与者进行调查。
4.数理统计法对于回收的问卷信息运用Excel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受众对“巴山舞”的了解情况1.中小学对“巴山舞”的了解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有较多中小学生了解“巴山舞”的起源,并熟悉其音乐;而对“巴山舞”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的了解甚少,说明长阳作为“巴山舞”的发源地,有关“巴山舞”的文化底蕴较为丰厚,中小学生对“巴山舞”的了解较为浅显、不够全面。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eced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1.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中国土家族的民间舞蹈,源自巴山地区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民族精神,是土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以期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起源与特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起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和宗教信仰,是土家族人民在生活中表达情感、祈求神灵保佑、祈求丰收和健康的一种仪式性舞蹈。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朴实、豪放和乐观的性格,体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舞姿优美多变,既有快节奏的旋转转身,又有缓慢柔美的摇摆起伏,既有刚健豪放的博击挥舞,又有娴静翩跹的手足舞动。
舞蹈中既有男性的勇猛豪放,又有女性的柔美婉约,表现了土家族男女在生活和劳动中的不同角色和特点。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音乐和歌词也充满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生活智慧,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土家族人民的广泛传承和发展。
在长阳地区,不少学校开设了土家族巴山舞的专业课程,培养和传承了一批批的土家族巴山舞艺术人才。
长阳地区还成立了许多民间艺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巴山舞的表演、比赛和交流活动,为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和平台。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长阳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巴山舞的宣传推广和保护传承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了一批巴山舞的传习所和培训基地,鼓励和资助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巴山舞的研究与创作,推动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今天,长阳土家族巴山舞已经走出了本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展现和传播,与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探析土家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和艺术升华
![探析土家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和艺术升华](https://img.taocdn.com/s3/m/9e4e6274168884868762d660.png)
舞” 等 内容 , 从这种舞蹈的语汇以及文化 内涵来看 , 都 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在舞动的过 程中 , 仅仅摇铃这 项舞姿就包括 有扫堂摇铃 、 跑 马摇铃 以及转马摇铃 等 多样的形态。因此 , 这种 舞蹈需要舞蹈者具有非常 高超 的技 巧 , 能完成各种 难度的舞蹈 动作 , 形成 优美 的舞姿 , 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愉悦 的艺术享受。
常独 特 , 主要包 括有 “ 解 钱舞 ” 、 “ 祭祀舞 ” 以及 “ 娱神
这一类型 的舞蹈代表形式 之一是 “ 撒D t J L 嗬” 舞 蹈, 这种舞蹈盛行 于我国湖北 的清江流域范 围里 , 属 于一种典 型的丧葬仪式 类型的舞蹈 ,是源 自于 土家 人 在丧葬 中传统 “ 打丧 鼓 ” 的风俗 习惯 , 也就 是说在 跳丧和 坐丧 等活动 中采取 一种载歌载 舞的形式来表 达情感 。对于 “ 撒n t J L 嗬” 这种舞蹈来说 , 主要是 凭借 鼓、 歌、 舞三种 元素紧密融 为一体后形成 的特色而一
探析土家族民问舞蹈的历史传承和艺术升华
◎焦 娜
( 湖 北 民族 学 院艺 术 学 院 , 湖 北 恩施 4 4 5 0 0 0
形成于 民间、 丰 富多彩的土 家族 舞蹈 , 是对土家 族人 日常生活 生产实践 的艺术体现 ,是一种集 中体 现 民族风俗 习惯和性格 的艺术形式 。 恩施州作 为祖国 的一个 民族聚 集地 ,拥有深厚 的 民族 文 化 积 淀 。其 中 , 世 世 代 代 生活 在 恩 施 州 的 土 家族 , 属于湘鄂渝黔地 区土家族 的一个重要 的分 支 , 在漫长 的历史演进过程 中 , 和湘 西 、 渝东南 以及黔 东 北等 地 区的土家 族之 间都保 持着 一些传统 的共 性 , 同时, 也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个 性特 点。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6ed0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8.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一种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舞蹈形式。
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身体语言和节奏美感而闻名,常常在土家族的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展示。
然而,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舞蹈形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长阳土家族巴山舞,许多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和探讨该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基础教育方面: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
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已经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土家族传统文化和巴山舞,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舞蹈技能。
此外,一些老师们也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比赛和表演,以提高他们的舞蹈技能和表演水平。
二、社区传承方面:社区是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的重要场所。
许多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已经开始组织舞蹈爱好者学习和表演巴山舞,以保护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同时,社区组织也应该创建土家族舞蹈教室,为有兴趣的人提供专业的舞蹈指导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表现水平。
三、文化交流方面:文化交流是巴山舞发展的重要因素。
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已经开始组织巴山舞比赛和表演,吸引国内外的观众,推广土家族文化和艺术形式。
同时,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应该更多地投资于巴山舞的制作和推广,为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在总结上述研究方面的过程中,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基础教育、社区传承和文化交流等多维度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通过这些多维度的努力,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才能够得以真正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6cc300a804d2b160a4ec03f.png)
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作者:王庆来源:《牡丹》2016年第15期民族文化由一个民族多年发展沉淀而成,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形象。
土家族的民间舞蹈就是土家族文化的体现形式。
在早期,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为了祭祀,而后发展成为民族特色,反映了土家族在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变迁。
本文主要探讨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土家族主要聚居于湘西,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这也是目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艺术没有被破坏的原因。
目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形式整体来说比较完整,对后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舞蹈上。
土家族舞蹈不仅可以用来欣赏和娱乐,也可以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交融,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
土家族的舞蹈形象优美,节奏欢快,很好地反应了土家族的民族特色,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土家族的舞蹈传承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互相交错,传统文化也受到各族新文化的冲击。
土家族传统生活方式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间接影响了其文化形态的改变,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地域性差异越来越小,文化特色越来越模糊。
所以,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土家族舞蹈的代表——摆手舞摆手舞作为土家族舞蹈中的代表舞蹈,完全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现在的摆手舞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特点。
这种舞蹈形式是本民族自创而成,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所以,对于摆手舞的保护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要保护好土家族原生态的村寨,因为村寨是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果缺失了这种自然环境,其舞蹈也会失去内在的精神内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保护原生态的居住环境。
但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味封闭,一直不与外界接触,那么本民族的文化也会逐渐与社会脱轨,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最终有可能被淘汰。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7e9c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8.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旨在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历史与特点长阳土家族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巴山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巴山舞是土家族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汉族秦腔、湖广道情等多种戏曲形式。
巴山舞的舞姿婉转、舞曲抒情,舞姿优美,富有土家族的民族特色,表现了土家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舞蹈、歌唱、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是土家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巴山舞的传承与保护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长阳县成立了巴山舞保护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巴山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开设巴山舞培训班,组织青少年学习巴山舞,培养巴山舞的传承者和继承人。
长阳县还积极推动巴山舞在当地的传播,组织演出、比赛、展览等活动,扩大巴山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巴山舞传承过程中,还引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和创新,使巴山舞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
三、巴山舞的发展与挑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冲击,长阳土家族巴山舞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土家族文化面临着被冲击和影响的局面,土家族青年对巴山舞的兴趣和热情不如从前,导致巴山舞的传承面临困难。
长阳县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使得巴山舞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产品,有些商家会对巴山舞进行歪曲和篡改,破坏了巴山舞的纯正性与原创性。
四、巴山舞的未来展望要保护和传承长阳土家族巴山舞,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和民间团体共同努力。
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巴山舞传承者和学习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表演技艺。
可以建立巴山舞的档案库和资料库,对巴山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保护其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历史性。
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交流,将巴山舞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提高巴山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a9576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f.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源于四川省南部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地区地势崇山峻岭,山中河流众多,土家族人民靠山吃山,他们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土家文化,巴山舞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在传承中发生了很多变化,不断地吸纳其他少数民族对于巴山舞的影响,不断发展壮大。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世代相传,其中许多部分流传甚广,如“丝绸之路”、“八仙过海”、“迎宾献舞”、“土家秧歌”等,成为土家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组成复杂,既有单独表演的舞蹈,也有人数众多的大型集体舞蹈。
每一次演出都需要一定的规模与配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的人都可以加入表演,有利于增强社会联结力和文化认同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理的转变,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传承效果不佳,基础不牢,传统文化不断流失。
许多年轻人因为受教育、工作或婚姻等原因,离开打工或更远迁徙,导致巴山舞的人才流失。
在当地,年轻人们喜欢听流行音乐,跳摇摆,而不是古老的巴山舞,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因此,如何增强长阳土家族巴山舞被流行的程度和吸引年轻人参与的兴趣,是当前长阳土家族巴山舞面临的挑战。
为了保持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传统与时代的融合。
应通过学校文化宣传、巴山舞互动展览、夏令营等形式宣传巴山舞文化,增加年轻人对土家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巴山舞也应趁时代发展潮流走向,如将一些流行元素融入巴山舞中能让更多人接受它,比如说在服装颜色上能不断尝试新颜色与新设计。
在表演形式上加强差异化,带上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如影像、音乐等。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也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利用数字媒体宣传土家族文化和舞蹈,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和年轻人。
总的来说,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发展,需要社会上各方人士共同努力。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a362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3.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土家族群聚地,也是土家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中,舞蹈被视为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而长阳土家族的巴山舞更是其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品。
关于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历史、形式、特色和传承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巴山舞的历史渊源巴山舞,又称土家舞、土家祭祀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土家族文化源流》记载,巴山舞起源于长阳县上层社会的祭祀仪式。
在土家族的传统信仰中,巴山舞被视为一种祭祀仪式上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土家族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巴山舞的表演时,通常配有舞鼓、舞铃、舞带等乐器,舞者们手持芦苇箭,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舞姿优美,动作矫健,表现出土家族人民勇敢、坚韧、热情的性格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巴山舞逐渐成为土家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不仅在祭祀仪式上流传,还在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巴山舞在土家族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祈求的具体表现。
二、巴山舞的形式特点巴山舞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出形式、舞姿、舞曲、服饰等方面。
1.演出形式巴山舞通常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者以一定的编排顺序和动作技巧进行舞蹈表演,以传达土家族传统文化和祈愿祭祀的内容。
巴山舞也具有一定的戏剧性,通过情节安排和动作表演,展现出土家族民间传奇故事和神话传说。
2.舞姿巴山舞的舞姿矫健优美,旋转、起拍、跳跃、摆动等动作技巧独具特色。
尤其是在扭身、摆手、踢腿等动作表现中,表现出土家族舞蹈的个性与魅力,传达出土家族人民的热情与开朗。
3.舞曲巴山舞的舞曲通常由舞者们自己演唱,歌声激昂、情感真挚,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舞曲的旋律多变化丰富,节奏鲜明,能够充分体现土家族人民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热爱。
巴山舞的文化背景及价值研究
![巴山舞的文化背景及价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2c36f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9.png)
巴山舞的文化背景及价值研究
巴山舞是四川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在四川省巴中市一带流传广泛。
其文化背景和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和文化传承:巴山舞起源于唐朝时期,已有千年历史,是巴中地区的重要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反映民间生活和风俗:巴山舞以巴中地区特有的生活和风俗为素材,通过节奏明快、舞姿优美的舞蹈形式,展示了当地风情和人民的生活习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民族价值。
3.美学和艺术价值:巴山舞舞姿独特,动作多变,富有律动感和节奏感,具有较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在表演艺术上,巴山舞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4.文化交流和多元融合:随着时代的变迁,巴山舞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
除了本地文化特色外,其舞蹈形式还融入了其他地区的舞蹈元素,既保留了民族特色,也增强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现代意义。
总之,巴山舞是四川文化中的瑰宝,它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品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成为当代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积淀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a393f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3.png)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长阳土家族巴山舞,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对其历史和起源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起源、变迁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特点和魅力。
可以通过收集和研究文献资料、采访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人和舞者,以及参观相关的演出和表演,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素材。
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需要关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否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可以通过调查和访谈当地居民、观众和舞者,了解他们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他们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期望和需求。
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关注教育和培训的问题。
传承长阳土家族巴山舞需要有一支合格的舞蹈团队和专业的教师队伍。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舞蹈培训班和学校,为有兴趣学习和传承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年轻人提供机会和平台。
还可以与相关的艺术院校合作,开展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研究和教育活动,提高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关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其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保护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版权和知识产权,同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提升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初探
![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614b072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d.png)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 CULTURE1912019.12MEC 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初探谭晓莉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中图分类号:J7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191-01土家族舞蹈在湖北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主要在于其舞蹈中蕴含了丰富了人文艺术精神,包含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色彩,这对于我们研究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尽管这种舞蹈艺术没有文字的记载,但是不妨碍他成为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为了更好促进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发展文化多样性,以土家族民间舞蹈为基础,继承和发展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家族民间舞蹈概述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类型多种多样,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表现形式,其舞蹈中记载着土家族几千年来的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财富。
以土家跳丧舞撒叶尔嗬为例,具有节奏欢快、粗犷豪放的特点,是纯男子的祭祀舞蹈。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主要靠当地人,单从其粗狂的声音和淳朴的服饰之间就能够感受到土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脉络中,土家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因为土家族的生活形态和人口变迁以及军事原因等遭受了一系列的改变,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家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土家舞蹈并将其发展到人文精神层面上,由此开创了土家族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在民间舞蹈历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文化融合视域下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在当前的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民间舞蹈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土家族民间舞蹈也是如此,特别是随着各种现代舞蹈的传播和推广,小众的少数民族舞蹈深受重创,传统的艺术形态因为没有能够及时的得到创新和传播,就会被新的舞蹈所淘汰,并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当前人们的审美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民间舞蹈没有现代色彩,甚至对其嗤之以鼻,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不利于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笔者在深度调研土家族民间舞蹈之后,被其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所深深吸引,并为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精彩的表现形态所赞叹,另外也认识到了其传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发展_长阳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发展_长阳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https://img.taocdn.com/s3/m/19059aef19e8b8f67c1cb982.png)
第25卷第6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Vo.l 25Journa l ofH ube i Instit ute for N ati onaliti es(2007年第6期) (Ph il 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62007收稿日期:2007-08-25作者简介:刘莹(1982-),女,土家族,湖北长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发展长阳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刘 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长阳巴山舞以土家族最具代表性且世代传袭的民俗文化生活事项 跳丧为早期形式和原始内涵,在研究传统跳丧的基础上创新而来,是跳丧习俗在现代文化中延续和发展的典型代表。
长阳巴山舞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艺价值,更在于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土家族;长阳巴山舞;跳丧;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C912.4 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7)06-0011-04跳丧习俗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且世代传袭的民俗文化生活事项,它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丧葬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古老的跳丧习俗有了新发展 近年来,从地处鄂西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兴起的巴山舞以之为早期形式和原始内涵,在广泛收集素材和研究传统跳丧的基础上创新而来,并结合了其他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特色,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典型代表。
长阳巴山舞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艺价值,更在于它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社会应用和创新的一个典范,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一、巴山舞概貌巴山舞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艺工作者覃发池依据土家族民间古老的祭祀舞蹈 跳丧舞 发展、创新而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推广,如今已经成为当代土家人的新型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6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Vo.l 25Journa l ofH ube i Instit ute for N ati onaliti es(2007年第6期) (Ph il 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62007收稿日期:2007-08-25作者简介:刘莹(1982-),女,土家族,湖北长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发展长阳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刘 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长阳巴山舞以土家族最具代表性且世代传袭的民俗文化生活事项 跳丧为早期形式和原始内涵,在研究传统跳丧的基础上创新而来,是跳丧习俗在现代文化中延续和发展的典型代表。
长阳巴山舞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艺价值,更在于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土家族;长阳巴山舞;跳丧;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C912.4 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7)06-0011-04跳丧习俗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且世代传袭的民俗文化生活事项,它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丧葬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古老的跳丧习俗有了新发展 近年来,从地处鄂西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兴起的巴山舞以之为早期形式和原始内涵,在广泛收集素材和研究传统跳丧的基础上创新而来,并结合了其他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特色,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典型代表。
长阳巴山舞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艺价值,更在于它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社会应用和创新的一个典范,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独有的文化内涵。
一、巴山舞概貌巴山舞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艺工作者覃发池依据土家族民间古老的祭祀舞蹈 跳丧舞 发展、创新而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推广,如今已经成为当代土家人的新型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
巴山舞的主要套路有 半边月 、 靠身子 、 百凤朝阳 、 四合 、 巴山摇 、 双龙摆尾 、 喜鹊登枝 、 风摆柳 等。
在结构上,它打破了原始 跳丧 中许多旧的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了各地精华,通过提炼、重新结构而成。
在音乐上,巴山舞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的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并适当加以发展;采用二胡、中胡、笛、扬琴、唢呐、笙、琵琶、大鼓、铃鼓、贝司等乐器伴奏,使得舞蹈和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易于被群众接受。
巴山舞自诞生以后,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地区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从80年代开始,它逐渐引起国家舞蹈界的重视,并通过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 歌舞长阳 及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等媒体的宣传走向了外界。
巴山舞曾获得全国 群星奖 舞蹈大赛广场舞金奖,并于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十大健身舞之一,向全国推广。
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有了文娱、体育健身、民族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前景。
二、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巴山舞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社会应用和创新的一个典范,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其独有的文化内涵。
巴山舞已成为土家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土家族新的文化符号和行为体系。
它是反映土家族人民现代生活的重要材料,也是我们了解土家族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保护与改制:土家人文化自觉的标志土家人的 文化自觉 可以被看作是当代土家族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改造、宣传等,它是基于民族自觉的一种主体意识升华,也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意识的一种外显的行为方式。
新中国建立以后,土家族逐渐进入了新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的时代。
在新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土家族的族体得到了确认,也实现了民族自治;同时,随着大批土家族精英人物的成长,其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土家人的文化自觉得到了凸显。
巴山舞的诞生和发展,正是土家族人民文化自觉的标志之一。
民族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基础和历史前提。
建国以后,为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结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族体民族成份和族称混淆不清的状况,国家组织大批人员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
随着民族政策宣传和许多有着强烈民族觉醒意识的土家族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的工作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土家族居民敢于承认自己的民族身份。
对土家族进行民族识别的工作开展以后,对土家族的语言、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得以进行。
土家族族体的确认带来了土家族社会文化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相延30年左右的土家族民族自治运动。
巴山舞的故乡 湖北省宜昌地区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84年12月诞生的。
土家族族体的确认和民族自治地区的建立,随之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主体化与本土化,也推动了土家人的文化自觉。
土家人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文物古迹的发掘与保护、 土家语拼音方案 (草案)的创制、土家语教学实验以及传统文艺的改制、新创与宣传等方面。
其中对传统文艺的改制、创新与宣传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方面,而巴山舞的诞生和广泛传播正是这其中的典范。
在结构上,它打破了原始 跳丧 中许多旧的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对各地精华进行提炼和重新组构。
如其中的 风摆柳 的姿态动作主要是由 跳丧 中的 倒叉子带犀牛望月 和 怀胎歌 的部分动作提炼发展后组合起来的,突出了摆胯、送胯的动律特点,动作起伏别致,犹如春风摆柳,轻松柔缓; 半边月 是对 跳丧 中 叶儿嗬 和 摇丧 进行取舍,选用了几个适合新编集体舞的动作进行发展、美化,由 摆胯 、 挑肩行进颤步 、 行进颤步前后摆手 、 双手里挽花 等动作组合而成,动作欢快跳荡,位置变化活跃; 喜鹊登枝 根据跳丧中最原始、最基础的 四大步 、 待尸 中整个身体上下颤动、胯部左右摆动等动律特点编制而来,生活气息浓郁,颇有情趣; 巴山摇 则以跳丧中的 左右摇身 为基本动律,以 凤闪翅 为主要舞姿,结合 后重心迈步 改编而来,舞步坚实有力,轻重快慢鲜明,表现了一种向上的气质和热烈奔放的情感。
通过改制,巴山舞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既保持了原始跳丧舞的风格特点,又比跳丧在舞姿上更加优美,音乐上更加丰富、动听,节奏上更加明快。
巴山舞将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脱离了 丧 味儿,从丧葬场合解放了出来,实现了文化场的变化,从而比跳丧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
(二)传承与发扬:统一民族精神风格的体现从文化的内涵来看,一个民族的共同精神风格就是该民族的根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积淀。
巴山舞作为土家族的新兴民族舞蹈形式和民俗生活事项,其内容、音乐、动作等方面都传承和反映了土家人共同的精神风格,尤其是其中 刚柔相济 的特点。
周兴茂在他的 土家学概论 中提出:土家族的共同精神特点首先在于 良心为本 , 良心 是土家族共同精神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土家族伦理道德的 人性论 ;其次在于劲勇与淳朴的基本民族性格和道德特征。
土家人从良心的人性本体出发,充分发挥了自己民族性格与道德的劲勇与淳朴的两翼。
这两种民族天性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性本体的辩证统一,也形成了刚柔相济、进退互补的风格。
刚柔相济 这种土家族共同精神的总体风格,从刚与阳来讲,主要是指土家族崇力尚勇的伦理精神;而从柔与阴来讲,主要是指土家族淳朴憨直的伦理精神。
崇力尚勇是阳刚之气,淳朴憨直是阴柔之美,崇力尚勇与淳朴憨直的融合,就构成了土家族民族精神的总体风格,形成了兼具崇力尚勇与淳朴憨直、炽烈奔放与淡泊宁静 、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民族心理特性。
巴山舞中的许多动作是以跳丧舞为基础发展而最能体现土家族炽烈奔放与淡泊宁静民族性格的习俗是 歌丧哭嫁 。
歌丧 也就是 跳丧 ,在逝者已去时,土家人不但不以丧事为悲,反而遇丧而歌,这反映了土家族乐观旷达的生死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转悲为喜,转阴为阳,变淡泊宁静为炽烈奔放;而在 哭嫁 习俗中,土家人在姑娘出嫁的大喜事中以哭伴歌,正是看到出嫁后离开熟悉温暖的家庭、面临新的环境和各种苦难,从中悟到了悲从喜生、否极泰来的哲理,才将喜事当作悲事看,这又是一个由阳转阴,由炽烈奔放转为淡泊宁静的过程。
来。
跳丧舞一直是男子舞蹈,动作刚健优美、风格古朴粗犷,充分体现了崇力尚勇和淳朴憨直的民族风格,巴山舞正是直接继承了它的这种风格特点。
巴山舞的音乐中有取之于传统跳丧的雄壮鼓点、也有柔婉动人的二胡、横笛等民乐的因素;其舞蹈动作中既有炽烈奔放和昂扬粗犷的 四合 、 巴山摇 等,又有淡泊宁静和婉约动人的 半边月 、 风摆柳 等;既保留了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舞蹈动作,也变之为男女对跳,加入了女子舞蹈的柔美元素,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风格。
(三)丰富与发展:闲暇生活变迁的标志杜可马泽(J.Dum uzed ier,1962)认为,所谓闲暇,就是当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一般说来,闲暇生活是指在闲暇时间内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除劳动、家务、睡眠外的读书、娱乐、体育、社交等。
传统土家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劳动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可以用于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很少。
在土家族传统的闲暇生活中,闲暇与劳动难以区分,大多数闲暇活动都寓于劳动之中,或直接反映劳动内容,并未真正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比如 薅草锣鼓 ,就是将踏歌锣鼓这种娱乐形式带入了劳动。
土家人有许多与生产劳动相关的闲暇活动,许多闲暇活动的内容直接反映了生产活动。
比如跳丧舞中的许多唱词和动作都是以农事活动为内容的。
此外,从现代都市闲暇生活的观念来看,夜晚是除节假日之外的最好的闲暇时光,生活内容极其丰富。
但由于受到照明条件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土家传统的夜晚生活十分单调。
一般来说,在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极度劳累,大多早早就睡下,部分家庭仅用聊天或讲故事、传说的方式度时。
巴山舞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土家人的生活水平在此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闲暇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闲暇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
巴山舞的广泛兴起正是土家人闲暇生活发生变迁的标志,也是土家人闲暇生活变迁的重要内容。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访谈,自巴山舞诞生后至今,大部分的长阳县民都会跳,并已经将它作为了劳动、工作之余的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许多县城的居民,每到晚间都会自发到长阳广场跳巴山舞,不少人把它与健身、休闲结合起来,成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
而乡镇地区的居民也会在适合公共活动的场所开辟出可跳巴山舞的场所。
每逢民族文化节之类的时日,巴山舞更是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