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合集下载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方剂古籍: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
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
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
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明代本草》: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一部详尽记载草药配方
和使用方法的著作,对后世中药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收录了多种中药方剂,内容
丰富,被后世称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著名的方剂古籍,这些古籍以其丰富的方剂配
方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学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帛书《五十二病方》

帛书《五十二病方》

帛书《五⼗⼆病⽅》这是⼀部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专著,全书1万余字,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病医⽅和疗法,书中有医⽅280个,药名254种。

内容主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科和五官科,其中记载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诸如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肤病、痔病等等。

帛书所记的医⽅中,以药疗为主,也有炙法、砭⽯及外科⼿术割治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记载的某种疾病往往有⼏种不同疗法,同⼀药物也常见⼏个不同的名称,证明这部医书是古⼈长期搜集积累的成果。

帛书揭裱后分为24页,多有残破,我们为您展⽰了其中的四页,上分别记载着不同的病⽅。

第⼀页有⼀套完整且成熟的割除痔疮的外科⼿术案例。

第⼆页记载有当时⼑伤患者使⽤的药物为续断、黄芩、⽢草,这些都是常见的强筋⾻、⾏⾎脉、杀菌消炎的有效药物。

第三页记述有⽤⽔银和其他药物混合外敷患处,来治疗痈病。

这种⽤⽔银软膏制剂治疗痈肿和⽪肤病的记录,⽐西⽅医学史上的记载要早⼀千多年。

第四页记载有⼤量⽤巫术⼼理暗⽰疗法来治疗⽪肤肿瘤疣病的医⽅。

这些实⽤巫术⽅揭⽰了公元前三世纪的湖南地区依旧保持着医、巫⼀体的医学模式。

这部医书中的医⽅⽐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和⽅药学的发展⽔平,是古代劳动⼈民长期与疾病⽃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知识拓展《五⼗⼆病⽅》关于外科⼿术割痔疮释⽂及翻译【释⽂】⼀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钥⼊直中炊之引出徐以⼑[剶]去其巢冶黄黔⽽娄傅(7⾏)之⼈州出不可⼊者以膏膏出者⽽到县其⼈以寒⽔戋其⼼腹⼊矣(8⾏)【翻译】如果病⼈直肠内长了痔疮或瘤⼦堵住了肠道,就将狗的膀胱套在空⼼的⽵筒上,插⼊病⼈的肛门中,吹胀后将病⼈直肠中的患部引出,然后⽤⼑割去溃疡,敷上消炎⽌痛的黄芩。

病⼈出现直肠脱出⽽不能⾃动复位的情况,就⽤膏油涂在直肠上,使其润滑。

如果直肠仍不能够复位,再将他头朝下吊起来,利⽤地⼼引⼒让其复位。

如果还是不⾏,就⽤⼀盆凉⽔对着患者的胸、腹部泼去,病⼈在突然⽽⾄的凉⽔的刺激下,会不由⾃主地猛吸⼀⼝⽓,直肠就回复到腹腔⾥了。

方剂复习重点

方剂复习重点

方剂复习重点————————————————————————————————作者:————————————————————————————————日期: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咳散(风痰咳嗽)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以至脾肾虚寒,肠道不固)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泻热逐瘀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胃阳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痰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健脾利湿,与茯苓相配以培土制水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泄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

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

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而中医处方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是中医医生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所配制的一种中药组合。

中医处方的制定需要医生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中医处方的编写是一门艺术。

那么,哪些书籍是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呢?一、《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记载了中医治疗感冒、风寒等疾病的经验和方法。

它是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之一,因为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治疗感冒、风寒等疾病的方药,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都是治疗感冒、风寒等疾病的经典方剂,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南北朝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它记载了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方药和治疗方法。

它也是中医处方最好的书籍之一,因为它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方法。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的十四方、二十五味等方剂,都是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方剂,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它记载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提供了很多参考。

例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麻黄、桂枝、甘草等药材,都是中医处方中常用的药材,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四、《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清代张介宾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医学入门》中提到的四气调神汤、十全大补丸等方剂,都是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方剂,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五、《中药大辞典》《中药大辞典》是我国现代中药学的权威著作,它系统地论述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提供了很多参考。

例如,《中药大辞典》中提到的黄芪、当归、炙甘草等药材,都是中医处方中常用的药材,对中医处方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大题常考方剂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大题常考方剂

方剂学细节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停)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郁)四逆汤(阴寒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热,虚火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 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五十二病方 (2)

五十二病方 (2)

1,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柴胡(臣)前胡(佐)川穹(臣)枳壳羌活(君)独活(君)茯苓(佐)桔梗人参 甘草。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病机: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

, 2,‘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臣)黄连(臣)人参 甘草 大枣 半夏(君)干姜(臣):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3补阳还五汤:(当地凶人持红旗)当归尾(臣)地龙 川穹 桃仁 赤芍 红花 黄芪(君)。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病机: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

4百合固金汤:熟地(君),生地(君),当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百合(君)。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肾阴亏。

5贝母瓜蒌散:贝母(君)瓜蒌(君)臣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病机:燥热伤肺,浊津成痰。

6保和丸:山楂(君)莱菔子神曲,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7大承气汤:(小黄实普)芒硝(臣)大黄(君)枳实 厚朴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方剂大全精选.

方剂大全精选.

一、填空:1、《外台秘要》王焘,记载来源最早。

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3、《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4、《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5、《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6、《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例医方的先例。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药典。

8、《普济方》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明,朱棣。

61739。

9、《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书,开方论之先河,成元几。

10、《医方考》》第一部(分析方剂)的理论专著,注释医方的专著,明,吴琨。

11、某方的君药(特殊的)补阳还五汤——黄芪清胃散——黄芪平胃散——苍术理中丸——干姜银翘散——进银花、连翘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制性取用)温脾汤——附子、大黄(制性取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芪(和解少阳基本结构)普济消毒饮——黄芪、黄连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西洋参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补中益气汤——黄芪归脾汤——黄芪、龙眼肉六味地黄丸——熟地真人养脏汤——罂粟壳(止泻常用)半夏厚朴汤——半夏苏子降气汤——紫苏子定喘汤——麻黄、白果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先祛寒)生化汤——当归川芎茶调散——羌活、白芷、川芎(治头痛为主)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五苓散——泽泻实脾散——附子、干姜12、某方的功用主治(特殊的基础的)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

(补血基础方)。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补骨助阳,肾阳不足证)(补阳祖方)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

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

隋大业年间,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奉诏与吴景贤等编撰。

隋大业六年(610)成书。

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

该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本,常见版本系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诸病源候论》对1739种证候的病因、病机、病变作了具体阐述。

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各病之病因病理阐析以及症候的分类描述也具较高水平。

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备种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包括:内科疾病、五官病证、外科、伤科诸疾,及皮肤、肛肠疾病;并妇科、产科各证、小儿疾病。

其论详于病因证候,涉及预防、摄生、导引、外治及若干手术手法,基本未载方药。

该书对祖国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在病因病理学上发展了前人的理论。

如山区瘿病是饮用了缺碘的“沙水”等,并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观察和系统准确的描述,突出了各病的持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在证候分类学方面,对隋以前病证详加记载,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

书中还介绍了腹部外科手术。

如:肠吻合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外科手术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诸病源候论》引录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医学资料,后世医家对此书甚为推祟,对国外医学亦有一定影响。

然而《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学术价值很高。

二、《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方》,简体《类聚方》:系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全书共2600卷。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附重点)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附重点)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导论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

至今仍有其优越性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强调辩证综合治疗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

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早期的三部1932年英文版)、代表作《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章第一节卫生保健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

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五十二病方》简介

《五十二病方》简介

《五⼗⼆病⽅》简介《五⼗⼆病⽅》简介《五⼗⼆病⽅》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种,帛书《五⼗⼆病⽅》是现知中国最古的汉族传统医学⽅书,全书约15000余字,抄录于⼀⾼约24厘⽶、长450厘⽶长卷之后5/6部分,卷⾸列有⽬录,该书出⼟时本⽆书名,因其⽬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标题,与后世医⽅书之体例相同。

所以整理者据此⽽给该书命名。

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部医学⽅书。

帛书《五⼗⼆病⽅》,现存⼀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类疾病的⽅法,少则⼀⽅、⼆⽅,多则⼆⼗余⽅。

现存医⽅总数283个,⽤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

 《五⼗⼆病⽅》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了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肤病和肛肠病。

内科疾病有癫痫、疟疾、⾷病、癃病、痉病、淋病及寄⽣⾍病等;⼉科疾病包括癫痫、瘈疭等;此外还涉及了产科病、眼科病等。

此书所载绝⼤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科疾病。

书中除外⽤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

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重不⼤,但从⼀个侧⾯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平。

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合理,且⼤多为现今临床所沿⽤。

尤其是⾎淋、⽯淋、膏淋、⼥⼦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辨证论治的雏型。

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平。

如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冥病(⿇风病)的症状如螟⾍啮穿植物内⼼,其所发⽆定处,或在⿐,或在⼝旁,或在齿龈,或在⼿指,使⼈⿐缺、指断。

反映出当时对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症状的认识已较为深刻。

⼜如,书中关于“伤痉,痉者,伤,风⼊伤,⾝信(伸)⽽不能诎(屈)”;“伤⽽颈(痉)者……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为灌之”的记载,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棗⾓⼸反张和⽛关紧闭。

方剂单选试题200道

方剂单选试题200道

《方剂学》综合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后有五个备选答案,请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太平圣惠方》E.《医方集解》B2.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太平圣惠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A3.我国第一部成药药典是: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黄帝内经》D.《普济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4.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B.《千金方》C.《普济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集解》C5.首推以病证分类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景岳全书》E.《普济方》B6.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范畴:A.汗、下B.温、补C.固、通D.消、和E.清、吐C7.“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论述,始见于:A.《神农本草经》B.《伤寒杂病论》C.《普济方》D.《黄帝内经》E.《本草纲目》D8.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D.臣药即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E.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B9.以下哪一项不是组成变化的方式?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D.治法更换变化E.剂型更换变化D10.由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属: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剂型更换变化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E.以上都不是B11.由人参汤变为理中丸属:A.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B.药量、剂型同时变化C.药味、剂型同时变化D.剂型更换变化E.药量增减变化12.煎药用具忌用:A.沙锅B.瓦罐C.搪瓷器D.铁锅E.铝锅D13.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A.食后服B.早上空腹服C.食前服D.临睡服E.不拘时服A14.补益剂服药时间宜:A.食后服B.空腹服C.食前服D.临睡服E.不拘时服B15.煎煮解表剂时宜用:A.文火B.武火C.先文火后武火D.先武火后文火E.以上均不宜B16.瓜蒂散属于“十剂”中的:A.宣剂B.泄剂C.轻剂D.通剂E.重剂A17.消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气血聚结证B.痰浊壅聚证C.食滞虫积证D.水湿停滞证E.燥屎内结证E18.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A.治疗次要症状B.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C.制约君药的毒、烈性D.起反佐作用E.治疗兼证C19.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组成变化的依据?A.兼证的有无B.邪正的虚实C.病情的轻重D.医生的用药习惯E.体质的强弱D20.麻黄汤可用治:A.外感风寒表虚证B.外感风寒表实证C.外感风寒,咳逆痰喘证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E.以上均不是B21.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A.汗出B.恶寒发热C.头疼身痛D.舌苔薄白E.脉浮紧A22.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A.银翘散B.败毒散C.小青龙汤D.麻黄汤E.桂枝汤D23.桂枝汤组成药物中无:A.桂枝B.芍药C.炙甘草D.干姜E.大枣D24.桂枝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C25.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是:A.调和营卫B.发散风寒C.解肌发表D.养阴和营E.调和脾胃26.患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和应用。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中医经典、掌握中医理论和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古籍的内容和特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它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原则;《灵枢》则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等角度深入研究人体运行规律与疾病的形成。

《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明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中医临床经典,也是中医临床学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主要通过对伤寒病以及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以明确的辨证论治方法廣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千金方》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方药参考。

它详细介绍了每种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方剂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千金方》的编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疗效的深入研究,也为后世的方剂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名医别录》《名医别录》是宋代张介宾整理的一部医学著作,他在此书中收录了许多古代名医的治疗经验和医学见解。

该书以名医的传记为主线,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对于后世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名医别录》对于推广中医经验、普及中医知识和培养中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证类本草》《证类本草》是明代张景岳编纂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与功效,以及药物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方法。

在药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典籍

在药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典籍

在药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典籍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其中载有247种药物。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唐代个人编著的本草亦多,著名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珣的《海药本草》等。

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简称《开宝本草》。

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

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此书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

该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止嗽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1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2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敛阴止汗生脉散——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8.石膏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3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养阴滋肾,凉血止血百合固金汤----------清心凉血,养阴导赤散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止嗽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1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2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敛阴止汗生脉散——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8.石膏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3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养阴滋肾,凉血止血百合固金汤----------清心凉血,养阴导赤散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4——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镇肝熄风汤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青营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

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芍药汤,大承气汤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

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

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