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讲述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引出人们受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介绍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第四至第六自然段介绍人们受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普文章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和雷达的特点和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和雷达的特点和关系。
2.难点:理解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图片:准备与蝙蝠和雷达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教学视频:准备与蝙蝠回声定位和雷达工作原理相关的教学视频,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课件,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的特点,引出本文的主题。
《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教学案例《蝙蝠与雷达》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分成以下三大部分:首先,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主要是检查学生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习课文的情况,通过同桌分小节朗读课文检查能否读准字音,通过对蝙蝠和雷达的资料以及在填空练习中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感知课文。
其次,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
本文主要以叙述性的语言描述为主,很少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
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反复读文读段读句,让他们每读一次都能有所收获,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画的学习习惯。
在“知道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环节中,我请学生默读第3小节,并试着结合课文里的词句说说蝙蝠夜间飞行时的特点。
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找出关键词的方法在语言环境中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
在“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性”环节中,自由读4.5小节后,我要求学生填写试验情况纪录表,然后根据所填表格内容推断出三次实验的结果。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试验的经过,让学生直观感知后清晰的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科学家借助三次试验,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此外,我重视引导品词品句,通过“横七竖八、几个钟头、一个也没响”等词语加深对科学研究的印象,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
其中,对于部分重点词语,我帮助并指点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如:第4、5节中“灵巧、横七竖八”等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第6、7节中的“超声波、障碍物”等词可借助直观的图象理解,从而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默读6.7小节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借助媒体演示和填空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语言训练更是让学生在重组课内外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原因。
小学语文_《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蝙蝠飞行的示意图,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仔细观察和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田字格,画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学生介绍蝙蝠的知识。
2、学生介绍雷达的知识。
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蝙蝠和雷达》。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生词,注意“苍蝇、铃铛”是轻声。
2、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播放飞机夜航的视频,学生提出疑问。
2、蝙蝠有哪些飞行的本领,从文章中划出来并试着说出之间的理解。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朗读,谈体会,指出蝙蝠飞行的本领高,动作十分灵活。
提问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领高,读出感受。
生再自读感受蝙蝠飞行的高超本领。
3、学生自读4-6自然段,老师出示表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学生代表完成表格,总结实验结果: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理解“配合”,学生联系实际,老师出示双簧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配合”。
四、探究原理1、“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学生通过朗读,以及关键词“反复、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们为了科学不懈努力的精神,引导学生带着崇敬之意来读。
2、学生找到蝙蝠探路的方法,并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话完成课文填空。
老师又以图示的形式介绍蝙蝠探路的过程。
3、学生自读第8段,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
然后仿造蝙蝠探路的方法自己绘制简笔画。
4、请学生上台展示简笔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
5、同桌之间根据绘制的简笔画互相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
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蝙蝠和雷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尝精炼精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平安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同学喜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预备: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2课时。
本节为其次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课文主要讲解并描述了科学家通过〔〕,解开了蝙蝠隐秘,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解决了飞机〔〕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活的飞行本事。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平安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事肯定很厉害吧!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事超群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3、边……边……说明什么?你能说个句子吗?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活地避开。
这里用到即使……也……,你知道它强调了什么吗?你能试着说一句话吗?在说完之后同学们说一说它强调了什么。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获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活地避开。
〕5、指导朗读。
蝙蝠夜行的本事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尊敬、佩服)全班齐读6、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莫非他的眼睛特殊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晰全部的东西吗?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到底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大家拿出上节课的预习作业,把你填好的试验报告单在小组内沟通一下,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再讨论。
1.小组商量并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商量完成〕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3.汇报沟通。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白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2〕其次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3〕依据表格说一段完好的话,说清晰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教案针对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进行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是一个科普性的文章,通过讲解蝙蝠是如何使用超声波来捕食的来引导学生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蝙蝠的生活习性,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蝙蝠是如何使用超声波捕食,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蝙蝠模型、雷达模型、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 (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蝙蝠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蝙蝠的好奇心。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蝙蝠是如何捕食的吗?步骤二:呈现课文 (10分钟)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蝙蝠和雷达》的课文,理解蝙蝠是如何通过超声波捕食猎物的。
2. 边听边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步骤三:解读课文 (10分钟)1.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包括蝙蝠如何发出超声波、如何接收回声等。
2. 师生共同解读课文中的生字和难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步骤四:实验研究 (15分钟)1. 在教室中设置一个暗箱,让学生轮流进入暗箱内,用手摸索前进,感受在黑暗中没有视觉的困惑。
2. 呈现一个蝙蝠模型和一个雷达模型,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摸索和听觉,尽量模仿蝙蝠在黑暗中捕食的方式进行实验。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蝙蝠使用超声波的优势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小结。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 (10分钟)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蝙蝠、研究员等角色,进行情景演练,展示蝙蝠是如何使用超声波捕食的场景。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5篇)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
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
(正音)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
有困难的可。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一、速读课文。
(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
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
实用的蝙蝠和雷达教案3篇

实用的蝙蝠和雷达教案3篇蝙蝠和雷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应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明白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积累运用语言,对照图,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课件一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1.今天早上,我们预习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
大家都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课文为什么把它联系在一起了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课本解决问题。
2.首先,我们课前放松一下,走进字词林。
猜一猜:(幻灯片1)三人()三木()三口()十五天()......看我们今天的生字林(幻灯片2),你也能说出几个趣味题来让大家猜猜你说的是其中的哪个字吗?在识记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如蝙蝠的蝙是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三声)荧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下面让我们走进词语林:开小火车形式领读;说一说你已经理解的生字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字词语认读得差不多了,那么同学们课文读通顺了吗?分小组读。
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读得最认真,最整齐。
并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并试着分段2、课文读完了,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不错,希望再接再厉,在以后的预习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3、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1、2自然段)第二部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7)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蝙蝠和雷达》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讲述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在夜间飞翔,以及人类受此启发发明雷达的故事,揭示了自然界与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内容,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蝙蝠在夜间飞行、雷达探测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同时,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将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答。问题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4.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的评价,使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教学相长。
5.联系实际,提高学以致用能力
本案例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分析1、字词教学,稳固扎实。
字词教学虽然已不是四年级教学的重点,但字词的教学仍然要贯通于小学六个年级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识字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
但是教师仍然要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者容易混淆的字做适当指导。
所以本堂课对于字词的学习主要交给了学生,老师只是检查指导,强调个别生字词,例如轻声的读法2、理解课文 引导学法(1)、整体感知、段意导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依然是四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中可把课文按体裁归类,渗透总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中段意导引的方法,可以在匡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课文先介绍了什么,然后介绍了什么,最后介绍了什么”这样的方式进行概括。
教师的作用是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并匡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中间的每一步都落实得很透彻,那末到最后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教给学生这种抓段意的方法很适合写景和说明性的文章,长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为了能力,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本堂课主要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入手,先找到拉近两者关系的句子。
让写生自己去寻找,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就能执导本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统领,品读感悟一个贯通全篇的大问题,带领着学生走进了精美的课文,学生在默读中思量,边读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出答案。
读中动笔圈点、勾划、批注。
这样读思结合,写思结合,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会文”。
然后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理解内容,习得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疑,并能流畅地表达,保护学生鲜活的个体。
教师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认识和感受,对有关词句进行点拨。
对于学生的问题,则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相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本堂课也是,主要环绕蝙蝠和雷达的关系,雷达是这样摹仿蝙蝠的,二者的原理有什么共同特点,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条主线来完成。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优秀8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优秀8篇)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
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新课程目标】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安排】2课时。
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提前搜集蝙蝠和雷达的有关资料和图片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已经知道蝙蝠具有特异的功能,那我们这一课是不是只讲了蝙蝠呢?(不是)。
我想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主要讲了什么?(生答)。
是的,蝙蝠在晚上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到底为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做了无数次实验,下面我们进一步读课文,了解这些实验。
三、品读4~5自然段感知1、学生自读,老师出示小黑板。
实验次数实验的方法实验的结果探路工具第一次蒙眼没响不是眼睛第二次蒙眼响与耳朵有关第三次封嘴响与嘴有关2、要求分学习小组讨论填写。
3、抽学生说,老师填写。
4、巩固这部分内容,抽读,比赛读。
5、再次感受三次实验过程。
6、谁能代替蝙蝠跟科学家说说心理话。
(学生表演蝙蝠自述:⑴ 准备了蝙蝠的头饰。
⑴ 两位学生用双簧的形式表演。
内容简介是:先介绍自己(蝙蝠)的来历,及还有别名叫“燕老鼠”的来历。
然后介绍自己被科学家发现了秘密,“我”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体验德国教育的魅力:《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分析

体验德国教育的魅力:《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分析德国教育系统一直以来备受世界所瞩目,其注重实践、强调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给德国学生带来了极好的素质。
在我的学术交流计划中,我有幸进入了柏林市立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在这里,我亲身体验了德国教育的课程、教育方式和互动形式,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教学案例中的《蝙蝠和雷达》。
1.课程介绍《蝙蝠和雷达》是柏林市立大学经济学院的一门选修课,由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金融界专业人士授课,旨在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经验。
该课程的授课方式分别有在线学习以及课堂实践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和与实际财务数据的互动,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整体采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式,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本课程中,学生需要围绕实际金融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评估企业的风险、了解信贷操作等。
同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蝙蝠和雷达》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进行金融产品的整体分析:从风险定价角度、产品类型设计和定价等角度来审视金融市场的问题,预测市场趋势并进行风险控制分析。
3.教学实践课堂上,老师结合《蝙蝠和雷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究案例中设计的产品与业务流程,帮助学生了解一家金融机构如何分析企业,同时也要让学生拥有从实际数据中挖掘信息和制定策略的能力。
在个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析、提问和交流讨论,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去处理实际金融问题。
通过探究案例,学生基于自身思考和分析结果,结合老师的帮助,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再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最终从不同维度、不同思路角度去理解和评估评估不同金融产品的风险性与社会影响力。
4.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反馈,可以看出这种“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授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和实际应用场景,并且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6《蝙蝠和雷达》优秀教研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6《蝙蝠和雷达》优秀教研教案一.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如何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以及人们如何受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课文内容富有启发性,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如“回声定位”、“雷达”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科学知识资料:收集与蝙蝠、雷达相关的科学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图片、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夜晚的森林,引导学生思考蝙蝠如何在夜间飞行。
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蝙蝠和雷达》。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并适时提出问题,如“蝙蝠是如何利用回声定位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
课文《蝙蝠和雷达》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蝙蝠和雷达》优秀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
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横七竖八”造句。
教学重点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张练习卷(填空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
“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 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
第2 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
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
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
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
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六、个人利用工具书,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七、全班交流(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九、作业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平安飞行的问题。
以下是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提醒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平安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提醒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间平安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出示蝙蝠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出示雷达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那么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探测仪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终究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
(2)学生书写。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平安飞行了呢?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终究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拟,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简析《蝙蝠和雷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尊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精读课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2、能用“即使……也……”“不是……是……”练习说话。
通过谴词造句,让学生在语文基本功上有所提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
三、说教法与学法为了抓重点、破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借助多媒体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积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我在教法中渗透的学法是,让学生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楚的感观认识。
(二)围绕中心句让学生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
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科学家进行的三次不同的试验。
3、抓住重点词“配合起来”展开教学。
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用词的严谨、准确,认识到在以后的读书、写作过程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
4、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理解关系。
2.教学难点:激发科学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蝙蝠和飞机的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蝙蝠和飞机有什么联系。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蝙蝠探路的原理和飞机夜间飞行的原理。
(3)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仿生学的例子。
(2)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探索自然。
5.书写指导
(1)观察“达、蚊”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图片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在讲解原理时,可以多借助动画等直观的方式。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本教学案例主要通过《蝙蝠和雷达》这一科学实验,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并且能在实验中发现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案例适用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3、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4、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5、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是如何产生的,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2、雷达的工作原理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讲解雷达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雷达是如何工作的,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雷达的使用情况。
3、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教师通过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实验的分析、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总结等等。
4、实验步骤1)、实验器材和材料的准备:包括卡纸箱、彩色纸、量角器、铜丝、铝箔,扳手,螺丝刀,多米诺牌等等。
2)、实验操作:a.准备一张彩色纸,用螺丝刀钻一个小孔,将纸片贴在卡纸箱的顶部,小孔朝上。
b.在卡纸箱内部放置一个多米诺骨牌,开启雷达扫描仪.c.通过铜丝形成的电路,将扫描仪的电信号传递到多米诺骨牌上,多米诺骨牌会被激活,然后马上倒下,并且发出声音。
d.光线从小孔里穿过,扫描仪可以通过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响声感知光线的到达时间。
5、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到声音的传播过程以及雷达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阶段,教师应该主动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和科学实验原理,并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案例是一次很成功的教学实践,学生喜欢参与实验,并且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专业的知识讲解和实际操作等方式,相互补充,在实验中探索并真实的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蝙蝠和雷达》优秀经典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优秀经典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优秀经典教学设计(通用5篇)《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属于科普文,教学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等,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准备的《蝙蝠和雷达》优秀经典教学设计,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我们!《蝙蝠和雷达》优秀经典教学设计篇1课文分析: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学情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由何而来
——《蝙蝠和雷达》案例评析
福清虎邱中心小学林小妹
【摘要】《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文,主要讲了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的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一起配合探路的。
雷达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发明而来。
教学时,教师抓重点,从文入手,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发现文字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
【关键词】蝙蝠雷达抓重点因文悟道科学道理
一.由题入手,激发兴趣
[案例回放]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一课《蝙蝠和雷达》(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知识小短文,课前预习了吗?相信这些字词也难不倒大家,谁愿意来读一读?(学生一个一个接读)
师: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一定读得也不错。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当中那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学生自由读)
学生找到第二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机呢?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还有第八段第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学生齐读这两句)
师:是啊,这两句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蝙蝠探路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要模仿蝙蝠探路?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真多,连老师也忍不住想问:蝙蝠身上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啊,能给人们带来启示呢?
[案例分析]
课前学生充分预习后,教师先叫学生谈谈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 蝙蝠是是飞行高手,
它们能够在狭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转身,而且是唯一能振翅飞翔的哺乳动物 雷达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
了解到这些知识后,教师紧接着启发学生: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这两者之间要加一个“和”字?
这样,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中心,在他们心中明确了蝙蝠和雷达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学生接下去探究两者关系的欲望。
二.自读理解调动情感
[案例回放]
师:蝙蝠身上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啊,能给人们带来启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出示课文第三段)“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蝙蝠的本领?
生:“极细”“灵巧”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蝙蝠在夜里飞行的动作很灵巧。
师:是啊,蝙蝠飞行动作确实灵巧。
还有谁想要说一说的吗?你从哪里体会到蝙蝠的灵巧?
生:从“夜里”“还能”体会到蝙蝠飞行的本领很高超。
师:是啊,我们夜里出门的时候很难看得清路,可蝙蝠却能。
还有谁想说?
生:“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从“无论”“从没”“即使”“也”我体会到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师:文中这一段的描写写出了蝙蝠飞行的本领高超,你能读出蝙蝠飞行的本领吗?试试看!(接下去指导朗读)
师: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
师:我来评评看。
老师从她重读的一些词语“从来”“极细”体会到蝙蝠的本领。
还有那些词要重读呢?
生:“无论”“从没”“即使”“也”。
师: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再来读读?
(小组读,着重读幻灯片标记的那些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棒!只有把这些词语着重读,我们就能体会蝙蝠飞行灵巧的特点。
(全班再读)
[案例分析]
通过朗读,无声的语言能泛起层层情感的涟漪。
特别是有意识地理解字词后,在朗读声中,学生不但知道该如何读,而且他们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这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以及关联词语体会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先个别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读,使每个学生都到语境中去,仿佛化成了一只只轻巧的蝙蝠,唤起了和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三.理清文脉明确重点
[案例回放]
师:读着这样的文字,结合我们的生活来想想,绝大部分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辨出前方的障碍物,那说明我们身上哪个器官最敏锐?
生:眼睛。
师:或许科学家就是这么猜测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一句话:“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猜测和疑问,一同和科学家们解开这个奥秘吧。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试着完成黑板上的表格,也可以从文中圈出答案来。
师:科学家一共做了几次实验?谁能够用上“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来介绍一下第一次实验?
生:首先,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最后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师:其实最后一句就是观察到的什么?
生:结果。
师:同学们真厉害,现在我们把这段话概括地写在屏幕上的这张表格里。
[案例分析]
在教学蝙蝠身上神秘的面纱怎样被科学家揭开的的时候,叫学生读课文第四、五自然
段,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让他们概括科学家三次实验过程,并完成了下面的表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逻辑思维能力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学生突破了三次实验这个重点时,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个写法的指导,即:第一次实验条件(让蝙蝠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告诉我们了,就没必要在第二次,第三次实验中再写出来,所以课文第四段详写了实验过程,第五段略写了后两次实验。
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避免类似的重复啰嗦,合理地安排一下写作的段落,详略得当,文章才会写得简洁有力。
四.突破难点理清关系
[案例回放]
师:我们已经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并划出来。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学生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树木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想象的障碍物是树木,很明了。
谁再说说?
生:蝙蝠在夜里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大家看,(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完成蝙蝠探路的板书后,对照示意图来练习说一说。
(生完成板书)师:谁来复述一遍?(一生复述)
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雷达。
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请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划出来,并想想你会完成另一个板书吗?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
师提问个别学生完成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清楚明了,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吧。
(师放课件,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板书说说你看到的内容?(个别学生说)
师:你真是个小天才,这么快就能完整复述出来。
[案例分析]
理清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在探究蝙蝠飞行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蝙蝠探路的过程,接着多媒体演示,学生完成了关于蝙蝠探路的板书并成功复述。
紧接着,教师指导抓住最后一段中的“模仿”一词,让学生找出蝙蝠和雷达的相似之处,彻底使学生掌握了两者关系,并独立完成黑板的另一半关于雷达的板书。
蝙蝠嘴→超声波↘
┋ |(障碍物)
┋耳朵———↙(反射)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反射)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难点就是搞清楚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探路,把握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搞清了蝙蝠和雷达的探路原理。
而浅显易懂的板书设计又清晰地展现了蝙蝠嘴和耳朵的配合过程,蝙蝠与雷达两者的探路原理。
图中带箭头的虚线表明了雷达是受到蝙蝠的启示而制造出来的,两者探路的原理实质一样。
突破了这一难点后,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雷达和蝙蝠的关系,而且自然地引起他们的想象:人类还从那些动物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其他有趣的玩意儿?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教师顺势推舟,拓展课外知识:仿生学。
从而成功地把平时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能为人类创造新事物的观念植根于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