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第七章关于用兵的方法天时,地利,阴阳,法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八章关于攻城的攻防战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法之胜负之法,不可不察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权,以折瑕为戒。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完整版):永久收藏,终生研读!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36计

孙子兵法36计
孙子兵法第十二计:“瞒天过海”
孙子兵法第十三计:“偷梁换柱”
孙子兵法第十四计:“假道伐虢”
孙子兵法第十五计:“声东击西”
孙子兵法第十六计:“空城计”
孙子兵法第十七计“反间计”
孙子兵法玉”
孙子兵法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孙子兵法第二十一计:“暗渡陈仓”
孙子兵法第二十二计:“美人计”
孙子兵法第二十三计:“反客为主”
孙子兵法第二十四计:“指桑骂槐”
孙子兵法第二十五计:“连环计”
孙子兵法第二十六计:“远交近攻”
孙子兵法第二十七计:“打草惊蛇”
孙子兵法第二十八计:“调虎离山”
孙子兵法第二十九计:“欲擒故纵”
孙子兵法第三十计:“借尸还魂”
孙子兵法第三十一计:“釜底抽薪”
孙子兵法第三十二计:“顺手牵羊”
孙子兵法第一计:“上屋抽梯”
孙子兵法第二计:“笑里藏刀”
孙子兵法第三计:“假痴不癫”
孙子兵法第四计:“金蝉脱壳”
孙子兵法第五计:“李代桃僵”
孙子兵法第六计:“围魏救赵”
孙子兵法第七计:“擒贼擒王”
孙子兵法第八计:“以逸待劳”
孙子兵法第九计:“无中生有”
孙子兵法第十计:“借刀杀人”
孙子兵法第十一计:“趁火打劫”
孙子兵法第三十三计:“关门捉贼”
孙子兵法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孙子兵法第三十五计:“隔岸观火”
孙子兵法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本文为《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通过分析每一章节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本文总字数约为1500字,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始计篇孙武在本篇开头就提到,凡战必先认真思考和计划。

他强调了战争与个人形象的关系,并提出了战争的五个重要基本原则:道、天、地、将、法。

1.道:指指导军事行动的思想和信仰,也是战争的核心原则。

2.天:包括气候、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考虑天时地利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3.地:指战场地理条件及相关资源,要善于利用地理环境来达到战略目标。

4.将:指统帅能力和领导才能,战略计划的执行者。

5.法:包括组织结构、战术方法、军事规则等,确保战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二、作战篇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章节,主要讲述了军队的组织与战斗的技巧。

以下是作战篇的主要内容:1. 对战国时期实际情况的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做了横向对比,在战国时期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通过对比,孙武强调了选择合适的战略的重要性。

2. 五种行军作战形式作者介绍了五种行军作战形式:势、志、虚、实、诱。

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和情况下使用,能极大地增加战争的成功率。

3. 用间篇用间篇主要涉及间谍的运用和情报的收集。

孙武指出,情报是战争决胜的重要方面,掌握敌情可以在战争中制造一系列有利的情况。

三、战形篇战形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战争形势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

以下是战形篇的主要内容:1. 九变之道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九变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战争形势,包括攻守、进退等方面的战术应对。

2. 灭战之道在这一部分,孙武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灭敌的策略和技巧,包括围魏救赵、攻心为上等。

3. 七计之道孙武提出了七种常用的计谋:胜战计、败战计、攻边计、守边计、攻城计、守城计、乘势计。

这些计谋都是在不同情况下应对的有效方法。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唯民是保,安国全军。

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

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说到底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和行动都是为了一个“胜”字。

(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是保,安国全军) (二)慎战。

《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重视战争,就必须备战: 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

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

(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

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

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和将不可以愠) (三)多因素制胜。

《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道、天、地、将、法。

道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

这一条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

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

此外,《孙子兵法》还看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

(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是“五事”、“七计”。

“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一)先知原则。

《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胜负。

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强调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掌握,并对如何知彼傻作了专门的论述。

书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

先知是进行决策的前提,是指挥军队的先决条件(“三军有所恃而动”),因此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

《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有超越了时空的价值,是其战略战术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之一。

(评:没有调查就发言权。

先知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手段和行动规律。

真假、深浅、多少、该把握的原则。

内容:有3 静态、动态;强弱及其分布,以及变化;过去、现在和未来;最重要能知道和预见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方下一步,甚至下二、三步可有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 (二)先胜原则。

《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先胜就是先要使自己在作战之前,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谋划等方面都超过敌人,形成积水于千仞之山之势。

(2)在全局上占优势,不还要在局部上也占优势,这就要合理部署。

(3)如在全局上处于劣势,更要通过敌专我分、示形欺敌等手段造成自己局部上的优势,达到在战役战斗上搬迁先胜的目的。

(4)《孙子兵法》认识,实力优势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但如果放松警惕,或不善谋划,也会遭到失败。

因此,它强调在强化实力的同时,在谋划上也须胜过敌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评:先胜的理想状态是,硬实力(诸方面)和软实力(诸方面)都胜过敌人;全部和局部都胜过敌人,但这种理想状态很少会遇到,敌我双方各有优劣,才是正常。

在我处于全局劣势时,该如何办?力量对比,力量结构,全局与局部,力量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变化。

实力胜(硬实力)+谋划胜(软实力)=胜利。

) (三)全胜原则。

《孙子兵法》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进而要求“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这是著名的“全胜”原则。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必以全争于天下”的“全”是要求在谋划上全面周到,算无遗策。

知利害,知进退,知奇正,知仁诡,知虚实,知缓急等等,即各种相反的可能都考虑到。

这个“全”讲的思想方法的全面性,思4 考问题的全面周密。

二是“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讲的是实际操作结局,这个“全”并非一定是完美无缺,“全”中允许有“破”,这是一种相对的“全”。

国不能全,则求全军,军不能全,则退而求全旅……这都符合全胜原则。

在指导上,要求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要“全”、“破”结合,。

最终旷日持久是使积极使敌人屈服于我,而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今天这一原则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致人原则。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

”就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讲的是关于战争主动权问题。

战争是智与力的较量,谁具有强大的智慧与实力,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时即使短处也会变成长处,反之应付被动挨打,遭到失败。

主动权问题,至今仍是致胜的铁则,是军事科学中一项常新的课题。

(评:掌握主动权要以实力为基础,而充分发挥智慧是关键。

须充分利用和凭借各种内外条件。

方法是诡道,要十分了解对方的为人才干,实力、性格、思考思维习惯。

如给其压力、危险、利诱、欺骗,或顺其所想或逆其所虑。

) (五)仁诡原则。

在一些儒家看来,仁信与诡诈是注水火一相容的,仁者不诡,诡者不仁。

《孙子兵法》是既讲仁,以半]讲诡,最早创立了仁诡辩证统一的战争指导理论。

所谓诡道,就是军事欺骗,如能示之不能、避实击虚、奇正相生等。

(六)奇胜原则。

《孙子兵法》认为,“战势不过奇正”要求“以5 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提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

”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致胜的妙蒂。

(评:以正治国治家,以奇用兵用匪,奇正是我们学说的“有两手”,可涎生“有三手”、“有四手”等。

) 一般地说,符合常规的为正,超出常规的为奇,。

具体讲,在兵力部署上,担任常备性任务的为正,机动力量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下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公开对阵的为正,暗中偷袭的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手段为奇。

从军事心理上看,合乎常常理、人们意料之中的为正,出乎常情的、人们意料之外的为奇,等。

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评:“以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提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

”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致胜的妙蒂。

以正治国治家,以奇用兵用匪,奇正是我们学说的“有两手”,可涎生“有三手”、“有四手”等。

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

要训练才行啊。

) (七)击虚原则。

(八)突袭原则。

(九)任势原则。

(十)善守原则。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接世界新军事变革,与时俱进,加强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理论的研究。

正确分析判断世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以调整求发展加强质量建设,保障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完善的战争动员体制、法规。

2、大学生在国防活动中应该怎样做。

(10分)国防是国家的防务,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无防不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大学生要自觉接受国防教育,认真参加军训,履行兵役义务,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

认真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强身健体,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普及全民国防教育的模范。

浙江理工大学军事理论考试一·填空题 1.现代国防的类型,按照性质可分为扩张型和自卫型,按照形式可分为联盟型和中立型。

2..学校国防教育是国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国防教育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3.国家机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队,警察,监狱等专门机构,这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实体。

4.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组成,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组成。

5.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和《李卫公问对》等,被称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

6.《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7.“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出自《战争论》。

8.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从战略角度,从全局上对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战争与和平理论,武器装备发展理论,人才培养理论,科技强军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等等。

9.胡锦涛提出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10.不同时期的战略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决定因素主要有战略思想,战略环境,军事力量。

11.战略特点主要表现为全局性,对抗性,谋略性,相对稳定性。

12.研究国内的战略环境应重点把握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综合国力三方面的情况。

13.一般把国际战略格局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单极格局,两级格局,多级格局,多远交叉格局。

14.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疆土,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

15.目前我国地缘方向上表现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

16.新的国家安全观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安全观。

17.精确制导武器是指直接命中概率超过50%的制导武器。

18.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军事人才的跨越式发展。

19.我国的预备役部队是现役常备军直接的后援力量,是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006年2月5日,中国政府代表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阐述了中国安全政策。

中国的安全政策有三个目标,一是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二是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

二·简答题 1.请简要阐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公民享有的国防权利和义务。

P16 义务:1)履行兵役的义务2)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义务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4)保守国家军事机密的义务5)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6)支持和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权利:1)对国家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3)国防活动中经济受损失获得补偿的权利 2.请简要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防建设大体经历的五个阶段。

P20 1)第一阶段,恢复时期(1949-1953年)。

这一时期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外御侵略,内治创伤,振兴民族经济。

2)2)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3-1965年)。

这一阶段中国国防建设突飞猛进,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体系。

3)第三阶段,曲折中发展时期(1965-197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