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重要诗人的介绍及作品赏析

杜甫

一、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诗人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故被称为“诗史”,作者有“诗圣”之誉。杜诗有多首入选中学课本,其中《登高》、《书愤》《兵车行》为高考必背篇目,《望岳》、《春望》、《秋兴》、《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皆广为传诵。有《杜工部集》。

二、艺术风格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杜诗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沦落潦倒,“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他的不朽人格,为历代士人所景仰,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作品鉴赏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简析】:

杜甫33岁在洛阳首次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从此两人建立了千古传诵的友谊。杜甫一生写过舵手亥年李白的诗,此为其中的一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在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璞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

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刘禹锡

一、作者生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又贬为连州刺史。性格刚毅,豪猛无畏,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打击。诗歌创作与柳宗元齐名,晚年和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有《刘宾客集》,存诗八百余首。其中《秋词》为高考必背篇目,《西塞山怀古》、《浪淘沙词九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艺术风格

因政治的压抑和打击,诗人的诗风颇具独特性,呈现出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诗歌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既约昂扬,坚毅高绝,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雄直的气势。其咏史怀古之作平易简洁,凝聚悲情,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

三、作品鉴赏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王濬: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