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
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
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自觉调节功能。
本章考点:1.财政的概念
识记:
市场失灵
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也叫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人们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损失的影响,但行为人并未获得应有的补偿或者支付相应的成本,即私人得益(损失)与社会得益(损失)之间的非一致性。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混合物品
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
公平与效率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贫困指数
贫困指数:是指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评价分配结构的比较科学的指标。
表示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社会财富的比重。
公式:基尼系数=A/(A+B)
洛伦茨曲线绝对平均曲线和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的弧线为洛伦茨曲线
领会:
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有两种类型:
1.条件性市场缺陷
(1)不完全竞争
(2)外部效应
(3)信息不充分
(4)交易成本
(5)偏好不合理
2.原生性市场缺陷
(1)收入分配不公
(2)经济波动与失衡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纯粹的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财政现象共有的特征
1.以国家为主体
2.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分配客体(对象),在价值构成上包括C+V+M,最主要的是M——剩余产品价值,货币表现为社会纯收入
3.以国家权力为根据,包括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
4.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这些公共需要的物质载体就是公共物品
5.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典型的财政现象都表现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体现着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价值分配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公平与差别、稳定与效率两对关系的集合。
公平与效率总体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另一方
面,公平与效率之间也存在矛盾。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双赢,是所有政府永远的追求。
2.财政的职能
识记:
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功能或能力,就是财政该“干什么”的问题。
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产生原因: 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是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的
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经济活动主体往往容易从自身的当前经济利益出发,产生短期行为,而市场提供的错误信息往往又会使他们走人歧途,这必然会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矫正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通常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自动稳定器自觉调节职能
领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实现途径: 1.直接方式(如财政投资支出和政策经费拨款等)可以使一些具有外部经济性的物品直接获得一部分资源供给,矫正市场供给不足的缺陷,结果具有确定性。
2.间接方式(如差别税收政策、价格补贴和财政贴息等)通过财政工具,改变一些市场参数,间接引导经济资源投向,结果不确定性较大。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消费成本和可支配收入
1.调节消费成本是指通过商品税、价格补贴和公共提供等方式,改变某些商品的价格结构,进而调节不同阶层人们的消费成本和实际生活水平。
2.调节可支配收入是指通过累进的所得税、转移支付,或者直接调节工资结构等方式,改变不同阶层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结构,实现可支配收入结构的相对公平。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降低基尼系数上。
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财政客观具有干预经济运行、减缓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功能。
实现途径: 1.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及其作用原理 1.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
当经济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加,适用税率相应地提高,税收的增长幅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可以抑制经济过热;反之,经济萧条时,收入下降,税收降低,经济复苏。
当然上述作用是以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为前提的。
2.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
其效益正好同税收相配合,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降低,对经济起抑制作用。
反之,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转移性支出上升,对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刺激作用。
应用:对现实的财政问题,从财政职能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第二章财政支出总论
第一节财政支出范围与分类
1.财政支出范围
支出范围包括: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费用、满足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费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费用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费用。
2.财政支出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照政府职能分类,根据经济性质不同,按照支出功能和用途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
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
测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个:一是绝对量指标,二是相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
3.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理论解释包括:第一,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第二,皮考克和卫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第三,经济发展阶段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4.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我国财政支出自1978 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呈现V 型变动轨迹,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量仍处于连年上升的态势。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
1.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财政支出效益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公共定价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或实行价格管制。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考点:
1.财政支出范围与分类
识记: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配置活动,是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分配的过程。
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
领会:
财政支出的范围 1.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费用 2.满足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费用 3.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费用4.维护社会公平的支持费用
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政府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安全支出、其他支出。
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3.按功能和用途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
识记: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
领会:
“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
德国财政经济学家瓦格纳在19 世纪80 年代提出“瓦格纳定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公共需要的规模也随之增长,财政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
该规律也被称为“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
增长原因:1.政治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的扩张,在市场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来执行和监督这些法律和契约的执行,因此,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与法律设施。
2.经济因素:工业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集中,交通拥挤,住房困难,这就给政府增加了进行管理与协调的工作,即社会管理工作加重,对教育、文化、卫生、福利方面的支出。
随
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由于需求的收入弹性上升,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增长也要快于GDP 的增长。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英国学者皮考克和卫斯曼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提出了梯度增长理论在以下假设的前提下: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交税增长原因:1.内在因素: 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就会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财政支出的增长就会与GDP 的增长呈现线性关系。
2.外在因素:社会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一些危害安全的突发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等。
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风险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政府会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急剧增加的财政支出。
新的较高的税收水平取代了原有较低的税收水平,公共支出取代了私人支出,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
不时出现替代效应,使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呈梯度增长态势。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他们把农业为主是社会称为传统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大量增加,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
因为在早期阶段,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为私人资本的投入改善环境的,只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引导大量私人资本的投入。
必然公共支出总量增加。
2.中期阶段:一方面政府投资仍然继续增加,因为需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又要满足经济发展对社会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但投资比重会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公众对社会消费支出的需求增加,政府在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增加支出。
3.成熟阶段:人们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满足公众更好层次的需求,提高在教育、卫生、福利和环保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国民经济福利水平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支出仍呈增长态势。
由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向以人力资源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为重点。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解释(以上观点)现实原因 1.政府职能的扩张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质量的提高3.人口规模增加 4.商品价格及服务费用上涨 5.科学技术的进步6.突发事件3.财政支出效益
识记: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通过计算各个方案的成本——效益率,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
步骤:(1)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组织专家为支出项目制定若干备选方案;(2)用贴现率计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及其比率,并排出优劣;(3)根据已确定的财政支出总规模,在选用项目的纯收益率大于零的前提下,从各备选项目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即现有支出规模能够达到的纯收益率最高的方案。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
3.公共定价法是指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的某些公共物品收取适当费用的办法,借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领会: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完整的财政支出效益涵义包括: 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 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 3.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4.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财政支出效益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存在较大差别,特殊性: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对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如企业,它只计算发生在企业自身核算范围以内的直接的、有形的所费和所得。
但政府除了要计算这部分所费和所得,还要考虑长期的、间接的、无形的所费和所得。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目的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表现形式是单一的,只采取用货币计算的价值形式,就可以满足决策需要。
财政支出的效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可以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外,还可以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如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事业发展等。
该特性是前两个特性的派生。
应用:根据理论阐述,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
第一节购买性支出
1.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二是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和行政效率,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
2.社会投资性支出政府投资的特点。
政府投资的作用。
政府投资应有其决策标准。
基础设施投资的概念、特点及投资的提供方式。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必要性,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财政农业投资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的概念、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社会保障的管理模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2.财政补贴支出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财政补贴的分类标准有:财政补贴的政策和目的、财政补贴的用途、财政补贴的环节、财政补贴的最终受益者、补贴方式的不同等财政补贴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考点:
1.购买性支出识记: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指财政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并保证其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促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等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提供的财政支出经费。
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交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费用的开支。
国防支出是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体育、文物、通信和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部门的经费支出。
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用于日常办公、业务活动方面的经常性开支。
定员定额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单位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管理制度
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也称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控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要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财政农业支出??
领会:
文教科卫支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性质: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内容:第一,按照支出部门划分: 1.教育支出 2.科学支出3.医疗卫生支出 4.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第二,按支出的用途划分: 1.工资福利支出2.商品和服务支出 3.对个人或家庭的补助支出
定员定额管理的主要内容 1.定员也称定编。
定员是国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量所规定的人员配置。
定员可以采取规定人员编制和定员比例两种方式确定。
2.定额是国家根据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客观需要,同时考虑其承担的业务量,结合国家财力的可能,对事业单位财力、物力的配备、使用、消耗、补偿以及成果等方面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意义、和主要内容
性质:行政管理支出按其经济性质来说属于非物质生产性支出,其支出方向是社会消费,对国家财政支出而言,又属于购买性支出。
意义: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机器存在和政府基本职能实现的保证,它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主要内容:1.行政管理费2.外交外事支出 3.公检司法支出 4.武装警察部队支出
影响国防支出水平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 2.国际局势的变化情况 3.国家主权的范围 4.国防目标定位 5.国家财力的制约
政府投资的特点、作用、和决策标准特点: 1.从投资动机看,政府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2.从投资来源看,政府财力雄厚,其投资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大多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从投资领域看,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和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
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基础性、全局性、外部效益较强的建设项目,如社会基础建设、农业、能源、通信、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
作用: 1.政府投资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协调社会投资结构的必要手段2.政府投资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3.就业创造标准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及必要性概念:(识记)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必要性:(意义) 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需要 2.财政投融资是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的重要手段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财政农业投资的重点1.农业基础设施2.农业科研与推广3.农村教育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用:分析政府投资的特点与作用,分析财政投融资的特征与必要性
2.转移性支出
识记: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法律或规章形式规定的,作为一定时期内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行为依据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不同于政府采用的赈济灾民、救助急难等临时性、非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采取强制手段,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法定受保人在遭受未来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和死亡等风险时,给予其一定物质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所包含的内容:1.未成年人福利2.老人福利3.残疾人福利4.劳动者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方式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1.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 2.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筹资方式:1.现收现付制 2.完全基金制3.部分基金制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领会:社会保障的特征: 1.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需要经济帮助的特殊社会成员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4.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来保证实施的。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1.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优点:社会互济、协调性较好、政令畅通、运行简便、成本低、保险落实缺点:国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较大,社会保险管理上的统一性与独立性要求有时存在矛盾。
2.分散管理模式优点:适应性较好,参保的企业、团体、个人的主体意识较强,积极性高、启动较快。
缺点:各类保险基金比较分散,社会互济能力相对较弱,管理成本较高。
3.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把统一性强的保险项目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把独立性强的项目或环节实行分散管理。
兼并前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制度3.失业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制度5.生育保险制度
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制度
社会救济: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农村“五保”制度4.自然灾害救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事业 2.残疾人劳动就业 3.社区服务等社会优抚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家属、革命伤残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军烈属等给予的特殊保障。
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财政补贴属于转移性支出特征:1.政策性2.可控性3.灵活性 4.时效性
财政补贴的分类方式 1.按照财政补贴的政策和目的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
2.按照财政补贴的用途分类:生活补贴、生产补贴、其他补贴。
3.按照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消费环节补贴。
4.按照财政补贴的最终受益者分类:对生产者的财政补贴和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