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探讨中西共同诗原理的专著,但侧重点更在中国诗学。
比较诗学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四、研究范例
通感 李贺 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铓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荒沟古水光如刀 虫响灯光薄 鬼灯如漆点松花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麦克白》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 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表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 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坟墓去的道路。熄 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 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比手划脚的拙劣伶 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 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 不到一点意义。 散文体
Macbeth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blank verse
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的描述:“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 无固定所指。
• 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 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 理论框架。 • 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 技巧的、审美的、实用的六种理论,分别从纵向探究了它 们的源和流,并将其与西方相似的理论作了比较,最后从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上考察了六种理论的相互作用与综合。
比较诗学
厄尔·迈纳(孟而康):“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2.比较诗学
定义: 比较诗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跨
文明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2.比较诗学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若愚的理论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讲授内容:
诗学和比较诗学 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总结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1.诗学
“诗学”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含“诗”和“技艺”两 个方面。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 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 《乐》)《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办 法。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 立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 “模仿说”;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 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 诗学。
迈纳独创性地提出:原创性诗学的发展与确立, 是在一种流行文类被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用 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之时。
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有关。
不同之处: 1、有与无 2、可言与不可言 3、分析与体悟
例二:风骨与崇高
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朗吉努斯:“崇高风格 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迅雷 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崇高是“巨大的 威力”,其本质是力量。刘勰认为风骨的特征在于遒、 劲、健、力:“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 骨之力也。”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 本特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比较诗学不?比较诗学啊,就好比是一座神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就像连接不同岛屿的
坚固桥梁一样。
)
比如说,中国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它们各有各的独特魅力。
(就
好像中餐和西餐,风味截然不同!)中国古诗那韵味,那意境,啧啧,简直绝了!而西方诗歌呢,也有它自己的精彩之处,情感表达可能更
加直接和强烈。
(这不就像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打动人心嘛!)比较诗学就是要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所在。
(就跟探索宝藏一样刺激!)它让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是
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
(好比从不同
的角度去欣赏同一座美丽的山峰。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呢!(哎呀呀,真的超
级有意思!)比如有些主题是全世界的诗人都爱写的,像爱情啦、自
然啦。
但不同文化里表达的方式又各不一样。
(就像同样是说我爱你,却有千万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
比较诗学还能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就好像
突然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看清了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通
过和其他文化的比较,我们能更加珍惜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诗歌传统。
(就像发现了自家宝贝的独特价值一样。
)
总之啊,比较诗学就是打开诗歌世界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真的,不骗你!)它让我们能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领略各种不同的风景。
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它!这就是我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你觉
得怎么样呢?。
第七章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诗学,就是指文艺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 Poetics )。在希腊原文中,“诗学”由 “诗”和“技艺”两部分构成。诗人做诗,就像 鞋匠做鞋一样,是依靠自己的技艺“制作”社会 需要的东西。 诗人是“通神者”,是受到神(缪斯)特别眷顾 和宠爱的人,写诗是一种神赋的才能。 到贺拉斯的《诗艺》,再到布瓦洛的《诗的艺 术》,“诗学”大都是旨在为创作指定法规,在 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自由。
中国比较文学初期的最大成就,恰恰是中西比较诗 学。 (一)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先行 者。 (二)王国维是直接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与 诗学的先驱。他在《红楼梦评论》中,直接引用叔 本华的理论来评《红楼梦》,在《人间词话》中, 他使用了“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诸多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三) 鲁迅也提倡要平行研究。 (四)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一书,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 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 定着不同的“美感运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 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 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模子同时进行的 方法。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 固执,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 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 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第二,“文化交流正是要开拓更大的视野,互相调 整、互相包容,文化交流不是以一个既定的形态去 征服另一个文化形态,而是在互相尊重的态度下, 对双方本身的形态作寻根的了解。”这是中西比较 诗学的基本态度。 中西比较诗学不是用一种理论去强求另一种理论, 不是用自己的“模子”去推测或理解对方的观点, 而是两个“模子”并进,“互照互省”,通过比较 找出共同规律,又辨认出各自特点。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你知道不,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座神
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
比如说吧,中国
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那差别可老大了!但通过比较诗学,咱就能发
现它们之间那些奇妙的相似之处和独特的魅力。
你想想看,中国古诗那韵味,寥寥几个字就能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塞,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而西方
诗歌呢,可能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像雪莱的诗,热情澎湃得很呢!这难道不像是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品吗?
比较诗学可不只是简单地对比一下就完事儿了,它能让我们深入理
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
就好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诗
歌宝库,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再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西方的诗学理论,那也是各
有千秋啊!中国有“意境说”,强调诗歌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境界;而西方有“模仿说”,注重对现实的再现。
这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思考和启发呀!
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让我们在不同的诗歌世界里穿梭,感受着各种不同的美好。
它让我们看到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
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诗歌这门伟大的艺术。
难道你不想也来踏上这场
冒险之旅吗?
总之,比较诗学是个超级有趣、超级有意义的领域,它能让我们对
诗歌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能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比较诗学,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宝藏!。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
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比较诗学是一门跨文化的研究学科,它涉及到对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样式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它不仅仅是文学学科,还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文化学、语言学、审美学、哲学等。
本文将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比较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文学学科,而是涉及众多学科,如文化学、语言学、哲学等。
由于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涵盖各种艺术形式的非常多样化的文本类型,因此,比较诗学需要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来支撑研究和理解。
其次,比较诗学是一门全球性的学科。
它涵盖了全球各国的诗歌形式和文化背景,并将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这需要研究者对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拥有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多语言的阅读能力。
第三,比较诗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
它需要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人们诗歌欣赏观念的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诗歌形式的演变。
因此,比较诗学研究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政治和文学背景。
其四,比较诗学是一门审美性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对各种诗歌形式和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还需要考虑人们对诗歌的审美评价和欣赏方式的不同。
因此,对于比较诗学研究者来说,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五,比较诗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
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研究学科,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
它专注于对诗歌的研究,因此需要研究者对诗歌有深入的理解和阅读经验。
此外,比较诗学还需要研究者具备足够的比较能力,能够在诗歌文本体现出来的各种属性维度和文化元素之间建立联系和比较。
其六,比较诗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
它可以与其他文化研究学科和文学研究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从而不断拓展研究领域。
比较诗学的研究内容可以从语言层面、文学史层面、文化层面、叙事层面等不同维度进行探讨。
总之,比较诗学是一门涵盖了众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它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元化的文化视角和多语言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批判思维、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
比较诗学(2)
一、历史与现状(1)
非学科化时代:1904——1970,王国维、鲁 迅、朱光潜,钱锺书……
学科化时代:1970——当下。
港台和北美学人贡献:从刘若愚到叶维廉 等。
一、历史与现状(2)大陆学源自的建构:传统的延续与开新——钱 锺书《管锥编》,乐黛云等一代……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新一代学者的专业 化比较诗学研究及其成就。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从比较的文类学诗学到跨文化、跨语言、 跨学科的文学理论比较研究。
研究类型: 1、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2、特色理
论与批评话语的跨文化比较;3、基本概念 共通的文论关系分梳;4、相关文类的中外 对话;5、诗学专著的比较研究;6、文论 系统的整体中外考量……
比较诗学
A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的总特点是“表现”:
(1)东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西方偏重形式的和谐,而东方偏重伦再内容的和谐。
(2)东西方都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则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3)东西方都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西方再现艺术特别发达,相应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发展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1由于中西理论体系和术语上的差别,使有些学者对这种研究的可行性产生怀疑。韦斯坦因对把文学研究扩大到两个文明现象的平行研究中依然迟疑不绝。认为在西方和远东或中东诗歌之间发现相似很困难。
2中西文学理论都是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结果。它们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有共同的审美爱好,有共同的艺术实践,当然,它们的文学理论方面也必然存在共同的规律,也会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才会认识这些。
怎样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1钱种书说:“如何把中国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
一般做法是: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比较它们含义上的异同,
总结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上升为理论,
得出一种综合性的结论
A例子:在《管锥篇》中,“神韵”说意为含蕴不露。钱钟书列举了画论,诗论中有关论述。外国:淑本华“作文的妙处在说而不在说”及法国诗人“详尽是使人厌倦之秘诀。”
叶维廉反复论述的观点就是:
比较诗学
• 朱光潜《诗论》于1942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 出版,书中处处寻求中西美学与诗学的共同 规律,其诗学比较不仅是自觉的,并且具有 明确目的和追求的。 • 钱钟书《谈艺录》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 版。该书以传统诗话写成,但与传统诗话截 然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在谈论中国古典诗歌 时,印证了许多西方诗学例子,使该书的许 多条目实际上成为中西比较诗学之篇章。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 未裂”。
•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 普遍地把文学理论方面的课题当做比较 研究的重点,而同时中国诗学的巨大价 值也日益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 • 一些学者明智地意识到,若不考虑 中国诗学,西方就不能谈所谓一般的文 学理论。
(四)比较诗学研究成果概述
• 海外华裔学者及台港学者在中西比较诗学的 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 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 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 海外中西比较诗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 作者旨在通过历史上互不相关的批评传统的 比较研究,揭示出某些观念是世界性的,从 而最终确定真正是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
• 中国大陆早期的比较文学的最大成就,恰恰 是中西比较诗学。 • 1904年,中西诗学比较大师王国维发表《红 楼梦评论》,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这 两部作品皆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 为后世诗学矗起了一座丰碑。 • 王国维是直接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 与诗学的先驱。
• 1908年,鲁迅发表长篇论文《摩罗诗力 说》,指出:“意者欲发扬宗邦之真大,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 自觉。”
• 世界各民族文论从不同的路径,却发现了某些共同的 艺术本质规律。 • 例如,中外理论家们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在于从个 别中见一般,从偶然中见必然,在于“以少见多”、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在于“暗示义”,在 于“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或者说,艺术 之生命,正在于把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人生体验 与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集中提炼到最高度 的和谐统一,使之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和无限的包容性。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诗学是研究诗歌的理论体系,致力于探索诗歌的本质、形式、风格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在文学领域,诗学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审美价值。
一、诗学的定义和起源诗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源自希腊诗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探讨了诗歌的本质和形式,并提出了多种诗体论述。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通过对人类生活和情感的再现,诗歌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二、诗学的主要内容诗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诗歌形式:诗学研究了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如诗的韵律、节奏、押韵等。
这些形式元素对于诗歌的美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2. 诗歌主题和情感:诗学研究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诗歌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如爱、恨、忧伤等,也可以探讨社会、自然和人生等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情感的挖掘,诗歌可以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和深思。
3. 诗歌风格和流派:诗学探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流派,如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观,诗学帮助我们理解和鉴赏这些不同风格的诗歌。
4.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诗学还研究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如诗歌和音乐、绘画、舞蹈等之间的联系。
这种跨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
三、诗学的意义和影响诗学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 拓宽审美视野:通过研究诗学,我们了解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诗歌创作,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这种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加敏感地品味诗歌,欣赏到更多样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
2. 丰富文化传承:诗学帮助我们了解文化传统中的诗歌创作和价值观念。
通过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并传承各个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的优秀诗歌作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推动创作新意:诗学不仅帮助我们欣赏诗歌,也激励了许多创作者创作新的作品。
通过学习诗学,创作者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启迪,增加创作时的灵感和创作技巧。
比较诗学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三)综合性原则
• 比较诗学的综合性原则是指这种研究一般在四个相互区别而 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展开:
• 一为文化层面, • 二为诗学的本体论层面, • 三为诗学范畴层面, • 四为概念术语层面。
四、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每种体系在建 立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 西方文论: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术语运用较规范 。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 “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
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 要领。”(季羡林)
比较诗学与东方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东方比较诗学
(1)“比较诗学”的概念“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概念。
而“比较诗学”是20世纪法国学者艾金伯勒在《比较不是理由》一书中最早提出。
比较诗学研究的精髓,是在具体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贯穿的“美学的沉思”,强调对具体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眼疾从个体上升到一般,将研究结论提高到跨文化的、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理论高度。
“比较诗学”研究的实质是揭示人类文学在精神上横向的相通性。
比较诗学研究与比较文论研究不是同一概念。
研究历史上已有的文学理论和学说,并不等于研究和揭示文学规律本身。
文学理论反映的是理论家对文学的认识,而不一定就是文学规律。
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和作家作品是不同概念。
“比较诗学”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比较文论”,即各国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从概念、范畴和命题入手,来总结、检验、并借鉴吸收现有文学理论家们对文学规律的认识成果。
第二,对各国文学总体的美学风貌和共同美学规律的研究。
这两方面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比较诗学”。
(2)日本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日本幽玄”
②“日本物哀”
③“风雅之寂”
④“不易”、“流行”
⑤“日本意气”
(3)印度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庄严派(《诗庄严论》)
②风格论(《诗镜》)
③味论(《舞论》)
④韵论(《韵论》)
(4)中国古典诗学重要概念
①意境说
②虚静说
③诗可以怨
④味外说。
比较诗学鉴赏论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1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我 们发现不同文化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手法有 着显著影响。
2
诗歌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其共 性和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3
比较诗学鉴赏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诗歌的内涵和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 解。
比较诗学鉴赏论
• 引言 • 比较诗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诗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学鉴赏 • 比较诗学鉴赏的实践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定义
比较诗学鉴赏论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领域,旨在比较不同文化、语言和文 学传统中的诗歌理论、批评和鉴赏方 法。
范围
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 的各种诗歌理论和批评实践,旨在通 过比较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 的共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文化差异的认知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 认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跨文化对话
在比较诗学的框架下,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者之间的对 话,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文化传播与推广
借助比较诗学的方法,将不同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促进 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繁荣。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诗歌作品,揭示各种诗 歌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对话。
方法
比较诗学主要采用文本分析、跨文化比较和跨语言比较等 方法,对不同诗歌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深 入的比较和分析。
发展历程
起源
比较诗学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中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比 较研究。
辨析并界定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
辨析并界定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都是研究文学作品异同之处的学科,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差异。
比较文论是研究不同文学体裁、流派、时期或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强调对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寻求共性与差异,从而展示出该文学作品的特点。
比较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横向比较,强调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承、文学流派特点等影响因素,比较研究的领域较广泛,可以涵盖不同语种和文化。
比较诗学则侧重于研究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特色、诗歌创作手法等,以探索不同诗歌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强调对诗歌进行纵向比较,从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文化体系内进行对比研究。
比较诗学所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主要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内的诗歌进行研究。
总之,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都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方法,但比较文论更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比较诗学则侧重于纵向对比同一文化体系或历史时期内的诗歌作品。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论主要采用文本对比和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的方法,强调对行文结构、表达意图、符号象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比较诗学则侧重于文字、语言、韵律等方面的比较,注重对诗歌创作的情感、文化背景、个人经验等因素进行深入揭示。
最后,在研究视角上,比较文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流派、时代背景等因素,注重对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而比较诗学则将研究重心放在诗歌形式、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旨在发掘和分析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比较文论和比较诗学是相近但又有所不同的两个学科,它们都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但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出发进行研究。
两者之间的区别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说明:1. 研究目的不同。
比较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比较诗学则主要研究诗歌表现形式、语言特色等方面,以揭示不同诗歌之间的审美差异和意蕴内涵。
2. 研究领域不同。
比较诗学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
钱锺书:“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 (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 的领域。”
艾田伯:“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 这两种方式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 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 学。”
第三节:走向比较诗学新疆域(2)
互为主体:对话身份的重构。
问其所问:问答逻辑的建立与面向未来的 历史资源开启。
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中国诗学阐释学可能。
谢谢听讲!
2015年8月9日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1)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刘若愚:《隆溪:《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 学》 钱锺书:《七缀集》、《谈艺录》等
第三节、走向比较诗学新疆域(1)
从“比较”走向“对话”,从“盈亏”走 向“共创”。 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命题:中国诗学的历史 时间向度。
中国诗学的世界性命题。中国诗学的国际 空间向度。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界定
1、诗学的传统涵义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 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 《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 它艺术理论。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 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自此, 诗学的传统涵义即文艺理论。
2、近代诗学的分野——艺术哲学和文学理论 到了19世纪,诗学出现了分野,一种是由先 验的美学体系建立起来的诗学理论,它倾向于 加强诗学的理论色彩,以取代文艺创作法规。 它被称为艺术哲学(或美学)。其代表人物有 鲍姆嘉通、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人。另 一种是用历史主义观点来处理的诗学,即文学 理论。
3、对话法
对话法在第三章也已经论述,这里补充强调 一个原则,即平等对话原则。它要求参与对 话的各民族诗学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为世 界诗学体系的贡献的机会均等。它主要是针 对“西方中心主义”而提出来的。 对话实际上就是以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只 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述自己,才能真正地 达到平等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 问题是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中西文学的差异植根于中西社会不同形态的 文化土壤中。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言说方 式,只有找到形成这些不同文化的根源,才 能找到中西诗学比较的基点,否则中西诗学 的比较就会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流于表面。 “文化探源的基础工作,无疑是通过对不同 文化模式的寻根式研究,把不同文化模式的 逻辑结构还原到其元结构中,进而清晰地获 得文学或文化立场在逻辑上普遍有效的结构 原则”。所以对中西文论中的范畴、文本、 现象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都应从其形成、 发展的历史的追溯中寻找相互的可比性、理 论的兼容性。
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 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 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 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 则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 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 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 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 键最具标志性的特征
3、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发展状况 (1)初期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起步是首先从比较诗学入手的, 梁启超被认为是其先行者。 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诗学研究是王国维开的端绪。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直接引用 叔本华的理论来评论中国作品,1908年,他的 《人间词话》使用了西方诗学的诸多概念,为后世 比较诗学研究矗起了一座丰碑。因此,他也成为援 用西方文论阐析中国文学与诗学的先驱。 与王国维几乎同时的鲁讯在他的《摩罗诗力说》 (1908)中展开了对中西诗学的平行研究
1、原因: ① 突破法国学派的樊篱之必然。 美国学派打破法国学派为比较文学设置的森严璧 垒,强调在平行的比较研究中寻求跨民族、跨语 言界限的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诗学在其中自然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比较诗学顺应了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 平行研究开创的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把比较 文学从文学史领域带入文学理论领域,这不仅意 味着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理论的运用,而且意 味着对各国(各民族)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 研究是必须的。
2、双向阐发
双向阐发又称相互阐发,指两种或多种民 族文学的互相阐发,在比较诗学领域,每 个民族的诗学都有参与的权利,就共同的 对象的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进行相互印证与 补充,并在更高层次上得出共同的结论。 双向阐发植根于“阐发法”。
双向阐发法又衍生出作品比较阐发、中西 文学理论阐发、文学现象阐发、综合阐发 和跨学科阐发五个具体的方向,并且提出 了跨文化、对等、有效性、互动四条原则, 双向阐发理论大大丰富起来。终于,这个 理论在经历十几年的多次论战后确定下来, 成为了比较诗学的学科研究方法论的基调, 在以后的学科发展中一直延续和贯彻了这 个思想。
3、20世纪诗学概念的返祖现象和新扩展 20世纪自后期印象派诗歌开始,出现了诗 学概念的返祖现象,并且还出现了借鉴一 些新兴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诗学概念,如 精神分析学派、结构主义诗学等。
4、对诗学的最终界定 而今诗学一词已被广泛地用来指称文艺理 论,它一方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原理、 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另一方面也包括当 代新文论。
2、国外汉学家和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俄国的瓦· 阿列克谢耶夫是国外最早对中西诗学进 行比较研究的汉学家,他1916年出版了《中国诗 论·司空图〈诗品〉》一书,40年代撰写了《罗马 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等论文,给了后来人 很大启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也加入了中西比较诗 学研究,成绩突出的有美国比较学者厄尔·迈纳(孟 而康)(《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1990)和 捷克女汉学家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 和西方》)。他们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关注和参与使 比较诗学进入了现代性和世界性的新阶段。
(4)复兴和繁荣期 1979年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再度兴 起,以钱钟书的《管锥编》的出版为标志。自此之 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颇多,其中有王 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宗白华的 《美学散步》(1981),还出现了刘小枫的《拯救与 逍遥》(1980),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1988),卢善庆的《近代中西美学比较》 (1991),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 1991 学体系》(1991),狄兆俊的《中英比较诗学》 (1992),周来祥、陈炎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 (1992),张法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1994)等。 其中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被认为是80年代 中国大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
(2)发展期 三四十年代,进入发展期的中国比较文学获 得的最大实绩主要在诗学方面,其中作出实 质性贡献的泰斗级人物是朱光潜和钱钟书。 朱光潜的《诗论》(1942)不仅自觉,而且 明确地追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钱 钟书的《谈艺录》中的许多条目均从中西文 论中引证大量材料,成为名副其实的比较诗 学著作。 (3)停滞期 从1949年到1979年,由于政治等原因,中 西诗学比较研究在中国大陆是一片沉寂。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论 一、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
1、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可比性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是指比较诗学研究得以展 开的逻辑基础与学理依据,其具体内涵就是 存在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 同与异是比较诗学研究赖以展开的前提,缺 一不可。造成同与异的根源在于各民族的共 同心理和各具特色的理论观念。
5、“比较诗学”的内涵 比较诗学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理论 之间的比较研究,它是一个文学理论比较为 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 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比较诗学研究概述
(一)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比较诗学 研究情况——法国学派对比较诗学的否定 立场导致比较诗学研究进展不大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 史”的观点使他们坚持主张“比较文学不 是文学比较”,从而否定了主要运用平行 研究方法的比较诗学,导致20世纪上半叶 比较诗学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2、比较诗学的目标:共同诗学 比较诗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寻求跨文化、跨 语言、跨时空的共通规律,即共同诗学 (或称“一般诗学”),也正如刘若愚先 生所说的“一个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 学理论”。这一方面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 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比较文学学科内在 发展的必然趋势。
3、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特征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特征, 其突出点是把异质文化的差异性推上了前 台。这种跨文化研究一方面可使比较文学 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深刻,另一 方面则将使比较诗学成为真正具有国际性外学者在比较视域下对中国诗学 价值的新发现——以代表性人物的贡献为例 ⑴ 刘若愚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 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 代表作(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这是一部 借用西方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理论的著作。
⑵ 叶维廉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1983) 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刘若愚类似,提出了 “文化模子”理论,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 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 和 “共同的美学据点”。 这部《比较诗学》是叶维廉在台湾主持出版的丛 书《比较文学论丛》的一种。这套丛书绝大部分 涉及诗学研究,除了《比较诗学》,还有周英雄 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王建元的《雄浑观 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古添洪的《记号诗 学》、郑树森的《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张汉良 的《读者反映理论》等。
二、比较诗学的方法论 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经由众多学者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可 供总结的研究方法。
1、文化模子寻根法
文化模子寻根法是比较诗学的又一个重要的 方法。寻找异质文化中的文学、文论范畴的 可比性就一定会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 最早提出了“文化模子”这个概念的叶维廉 运用了“文化模子寻根法”来做中西诗歌的 对比,通过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对中国古典 诗歌的借鉴,来说明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的 极大文化差异、中国诗学对于世界文学的极 大贡献和独特价值。
2、发展状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 大规模发展。 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大量涌入比较文学 研究领域,成了比较文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与繁盛,是比较诗学 当前发展的一大趋势。为这方面做出突出 贡献的学者主要有港台和海外华裔学者、 国外汉学家和西方学者,以及大陆学者。
(二)当前国内比较诗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1、走向规范化 出现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有组织的学科 建设。 2、方法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学者们对中国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方法论 作了诸多探讨,提出了一些颇为成熟的方法 论观点。
3、走向全方位和总体性 由中西两大诗学体系的比较,逐渐扩大到 世界几大诗学体系的比较。 4、关注对话 对中国诗学话语的建构及东方语境下的文 学理论的关注成为热门问题。其最终目的 是要能够真正达到与其他诗学体系的平等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