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学课程大纲
经济学课程大纲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述。
学生将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课程目标
-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了解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机制
- 掌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述
- 了解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影响
- 培养分析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决策的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 生产要素
- 稀缺性和选择
- 边际分析
第二章市场经济运作
- 需求与供给
- 市场均衡
- 价格机制
第三章宏观经济学
- 国民经济核算
- GDP和GNP的概念
-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四章微观经济学
- 市场结构
- 垄断和垄断竞争
-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
第五章政府和市场
- 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
- 税收和财政政策
- 贸易政策和全球化
教学方法
讲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
- 期末考试:60%
- 小组讨论:20%
- 作业和考勤:20%。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大纲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大纲经济学院伍装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总目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为理论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为经济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告诉企业的管理者企业面临的是怎样的经济环境,即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而这些经济环境,即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外生变量,是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选择企业策略和企业行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这门课是一个管理者搞好企业管理的必要条件。
参考书目1、伍装<<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导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2、卫兴华:<<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3、张银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点第一单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焦点问题,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总体上把握中国经济运行和经济改革的基本脉络。
2、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和历程第二节从改革经济学到转型经济学第二单元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若干争论问题评析1、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若干焦点问题的争论,从这些争论中学习如何运用马克思经济学观点来看待问题2、教学要点第一节争鸣问题概述第二节劳动价值论争论第三节国企业改革争论第四节贫富差距问题争论第五节社会公正问题争论第三单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1、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及其核心问题。
了解“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与“分级所有、分类管理”的区别2、教学要点第一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第三节从分级管理到分类管理第四单元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业改革1、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和研究目标,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设置。
《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内容
根据你的要求,我将撰写一篇关于《经济与社会》课程标准内容的文章。
我会对这个主题进行全面评估,深入探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文章中,我将从简到繁地解释这个主题,以便你能更深入地理解。
在总结部分,我会简要回顾文章的重点,以帮助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经济与社会是一个广泛的主题,涉及到人类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人、社区和全球的影响。
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则影响着经济的运行。
这种相互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经济与社会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应用。
这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劳动力市场等内容,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也将学习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课程将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经济的作用。
我们将学习如何分析和解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则为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环境。
这种相互关系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深入理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经济与社会课程内容广泛且深刻,涉及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知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你对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的要求。
如果有任何修改意见或其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
经济与社会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对我们的了解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济与社会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济活动是社会的基础,而社会则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发展的环境和支撑。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分析。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2. 理解经济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3. 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如需求与供给分析、弹性分析等;4. 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概述第二单元:微观经济学1. 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2.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分析3. 企业行为和成本理论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信息经济学基础第三单元:宏观经济学1. 货币与银行体系2.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3. 经济增长与发展4. 失业与通货膨胀5. 政府经济政策与调控第四单元: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进行案例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组织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教材- 主教材:《经济学导论》- 辅助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导论》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价将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个人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因素综合考虑。
12《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方慧容编写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548 目录前言 (552)基本教材 (552)教学目的 (55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552)第一章经济社会学历史概览I (553)第一节知识背景和衰落原因 (553)一、经济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553)二、知识背景 (553)三、衰落原因 (553)第二节马克思的视角及其影响 (553)一、承袭和发展(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53)二、与现实的关系 (553)三、马克思为经济社会学所提供的理论视角 (553)四、影响: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学理论是从权力的观点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的重要知识源泉之一 (553)第三节韦伯的贡献和影响 (553)一、承袭和发展(历史经济学之子,新康的主义) (553)二、与现实的关系 (553)三、韦伯对马克思的批评 (553)四、韦伯经济社会学的影响 (554)复习与思考题 (554)阅读书目 (554)第二章经济社会学历史概览II:1940- (555)第一节旧经济社会学时期(1940s-60s) (555)一、帕森斯的经济/社会范式 (555)二、工业社会学 (555)三、旧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555)第二节新经济社会学浮现(70年代) (555)第三节新经济社会学的确立和繁荣(1980s-) (555)一、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 (555)二、文化的视角 (555)三、对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的挑战 (556)复习与思考题 (556)阅读书目 (556)第三章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557)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制度 (557)第二节帕森斯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557)第三节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557)一、对帕森斯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批评 (557)二、新的行动假设和分析视角 (557)经济社会学三、嵌入性的概念内涵 (557)四、美国结构主义传统与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 (557)五、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的重要概念 (557)第四节案例示例—格兰诺维特对美国1880到1920年代电力工业形成的研究 (558)第五节应用范围和评价 (558)复习与思考题 (558)阅读书目 (558)第四章价值,制度化和经济变迁—经济社会学中两条文化研究的道路 (559)第一节经济社会学文化研究道路的一般理论背景 (559)第二节道路一:组织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 (559)一、代表人物和文章 (559)二、新制度主义对组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559)三、基本观点 (559)四、制度性趋同的机制 (559)五、制度性环境的变迁 (559)第三节道路二:观念,利益和手段间的亲和性 (559)第四节贡献和问题 (559)复习与思考题 (560)阅读书目 (560)扩展阅读 (560)第五章权力和经济 (561)第一节资源依赖理论 (561)一、资源依赖理论对组织社会学的贡献 (561)二、代表人物和著作 (561)三、资源依赖理论与爱默森的交换-权力理论 (561)四、资源依赖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 (561)五、对组织依赖理论的评价 (561)第二节国家和经济 (561)一、理解国家和经济之间关系的两个核心问题 (561)二、影响国家财政和国家政策的因素 (561)三、马克思的传统和利益群体的观点:利益决定国家的行动;关键是能否组织起来 (561)四、韦伯的传统 (561)复习与思考题 (562)阅读书目 (562)推荐阅读 (562)第六章劳动过程理论和资本主义模式 (563)第一节劳动过程理论 (563)一、劳动过程理论兴起的社会和学术背景 (563)二、劳动过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563)三、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 (563)四、布雷弗曼(Braverman)对劳动过程理论的贡献 (563)五、布洛维的劳动过程理论 (563)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模式 (563)549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550 一、关注问题 (563)二、资本主义模式作为经济协调机制的组合 (563)三、三种资本主义模式 (563)复习与思考问题 (564)阅读书目 (564)第七章有关两种金融体制形成的历史研究 (565)第一节两种金融体制 (565)一、以股票市场为轴心的金融体制—美国模式及其经典解释 (565)二、批评和质疑 (565)三、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制—德国和日本为典型 (565)四、启发和问题 (565)五、中国当前金融体制重建中所面临的问题 (565)六、金融体制作为一种历史的建构—解释视角 (565)第二节国家形成和证券市场的建立 (565)第三节美国银行体制的历史形成 (565)复习和思考题 (565)阅读材料 (566)第八章对金融制度的研究II—对投资者的研究 (567)第一节对美国金融体制形成的补充讨论 (567)第二节投资者和投资预期作为社会建构 (567)一、投资者作为社会建构 (567)二、投资预期作为一种社会建构(Dimaggio 2002) (567)第三节 embedded ties and market making (567)一、研究问题:新企业如何获得贷款? (567)二、基本特征 (567)三、Uzzi对美国风险投资银行的研究 (567)复习和思考题 (567)阅读材料 (568)第九章讨论课1:转型期中国金融体制的建立 (569)第十章理解美国的公司制度(corporate institutions)的变迁 (570)第一节经济组织的历史形态 (570)第二节经济学的解释 (570)一、钱德勒(Chandler)对美国公司组织的研究 (570)二、威廉姆森的解释 (570)三、经济社会学对经济学的道路的批评 (570)第三节弗林格斯塔(Fligstein)的政治-文化的研究道路 (570)一、基本视角 (570)二、什么是“政治”? (570)三、什么是“文化”—控制的概念 (570)第四节经验研究示例—多部门(multidivisional)结构的传播 (570)第五节讨论:组织和效率-回到韦伯命题 (571)复习和思考题 (571)阅读材料 (571)经济社会学第十一章对经济组织的研究II —对企业群体和工业区的研究 (572)第一节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经济组织结构及其解释 (572)一、日本的经济组织结构 (572)二、韩国的经济组织结构 (572)三、台湾的经济组织结构 (572)四、Hamilton和Biggart的研究成果 (572)第二节灵活的专业化及其治理结构 (572)一、柔性的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作为对经典的大众生产模式(mass production)的批评 (572)二、柔性的专业化的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 (572)三、三种历史模式及其解释 (572)第三节硅谷的关系网络及其治理结构 (572)一、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 (572)二、硅谷的治理结构 (572)复习和思考题 (573)阅读材料 (573)第十二章讨论课2:转型期中国经济治理结构的建构 (574)第十三章工作组织和生产政治 (575)第一节工作组织的历史形态及其研究意义 (575)第二节布洛威的生产政治的理论:理论视角和基本观点 (575)一、研究问题和理论视角 (575)二、从劳动过程走向生产政治(politics of production) (575)三、生产政治理论对马克思政治—权力理论的发展 (575)四、决定生产体制或说工厂体制的四个因素 (575)第三节工厂体制的类型学 (575)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厂体制 (575)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厂体制 (575)第四节对布洛威的生产政治理论的评价 (575)一、贡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575)二、批评 (576)复习和思考题 (576)阅读材料 (576)第十四章劳动力市场的历史建构:工会和嵌入性关系 (577)第一节劳动力市场的历史形态 (577)第二节工会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特征—正式制度的建构 (577)一、三种工会类型及不同工会类型下的劳动力市场 (577)二、影响工会类型的因素 (577)第三节劳动力市场中的嵌入性关系—非正式制度的建构 (577)复习和思考题 (577)阅读材料 (577)第十五章讨论课3中国转型期生产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578)551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552前言经济社会学为社会学院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课程大纲
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讲授课)一、课程分析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2课时)第一章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的定位,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定位和主要内容体系框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三、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学的借鉴价值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争论与重构一、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对象的争论二、简要的总结和创新的思路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对象的重构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第二章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中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因素、经济发展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等各方面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本章重点和难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城融合的制约与趋势。
第一节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后危机时期的主要特征二、国际、国内影响因素第二节中国经济“十二五”规划建议一、“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二、主要目标第三节、“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进趋势一、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经济发展主题四、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第三章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演进过程,掌握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重点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本章重点和难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非公经济36条和新非公经济36条的解释和执行中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二、列宁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四、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第二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一、邓小平的理论二、邓小平的非公经济思想三、江泽民的非公经济思想(邓创新)四、1978年以来所有制改革情况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困惑二、原因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五、正确认识“国进民退”第三节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2005年《非公经济36条》前二、2005年《非公经济36条》颁布、实施及效果三、2010年《新非公经济36条》颁布、实施及效果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深入理解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含义,掌握市场化过程的方式和路径,掌握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过程、制约因素和突破点。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經濟社會學課程大綱授課教師:楊友仁學生時間:每週五下午2:00-5:00pm(須事先預約)作為社會學的新興領域,經濟社會學者在80年代之後展現了無窮的創造力,讓我們對現實經濟活動當中的「社會鑲嵌(social embeddedness)」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並逐漸發展出許多有洞見的分析框架。
本課程旨在透過探索經濟社會學的若干重要概念,剖析從問題取向出發的相關研究議題,提供參與者探索經濟體系運作之社會科學知識基礎,並納入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經驗性課題,以期讓參與者得以運用此一領域的相關知識資源,梳理出研究興趣與問題意識。
教科書Swedberg, R.(2003) 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周長城等譯(2007) 《經濟社會學原理》,台北:巨流。
Harrison, B.(1994) Lean and Mean: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Corporate Power in the age of flexibility,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李昭瑢譯(1997) 《組織瘦身:二十一世紀跨國企業生產型態的銳變》,台北:遠流。
課程要求課堂出席課堂之出席與參與攸關同學的學習,同學因故無法出席者,須事先向教師請假。
本課程將進行隨機性點名,無故缺席不到被點到名者,將扣分,一次點名不到扣總成績五分;三次點名不到者,以不及格論。
上課時主動回答授課老師提出的問題會加分,回答好的一次加總成績二分指定教材閱讀本課程授課方式主要由教師講授,兼及師生間的討論與對話。
為提升上課品質,所有的同學都被期待應在上課前完成指定教材的閱讀,以便在課堂上可以參與討論分組導讀與提問同學們需分組,每周由導讀組負責導讀每周指定教材閱讀心得,由提問組負責提出相關問題,依每周主題,設計小型田野調查或社會觀察,舉出具體經驗性個案,在每周報告中進行延伸討論評分方式課堂出席與參與討論25%分組導讀與提問30%期中考20%期末考25%授課進度一、課程介紹與記錄片觀賞完成同學分組,觀賞記錄片: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上)二、古典經濟社會學及其先驅(一)Swedberg(2003) Chapter 1,觀賞紀錄片: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下) 三、古典經濟社會學及其先驅(二)Swedberg(2003) Chapter 1四、作為一個理論群體的新經濟社會學(一):結構與鑲嵌Swedberg(2003) Chapter 2五、作為一個理論群體的新經濟社會學(二):組織與網絡Swedberg(2003) Chapter 2六、初探廠商理論(firm theory)Swedberg(2003) Chapter 3七、論市場(一):歷史中的市場Swedberg(2003) Chapter 6,紀錄片觀賞:假裝看不見八、論市場(二):社會學與經濟學的不同視野Swedberg(2003) Chapter 5九、期中考試停課一周十、論國家:經濟活動中的國家角色Swedberg(2003) Chapter 7十一、新經濟社會學中的文化與信任Swedberg(2003) Chapter 10十二、中小企業與在地性生產網絡:第三義大利的案例Harrison(1994) Chapter 4十三、高科技產業的組織網絡:矽谷的案例Harrison(1994) Chapter 5十四、彈性專殊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與網絡化生產體系Harrison(1994) Chapter 6十五、企業集團與策略聯盟:日本與歐洲的案例Harrison(1994) Chapter 7十六、彈性資本主義的黑暗面:吝嗇又卑鄙(lean and mean) Harrison(1994) Chapter 9十七、專題演講:台灣的經濟社會學研究案例分享十八、期末考試停課一周。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纲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经济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其背后的理论思路和分析框架仍然是社会学式的,即不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独立于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之外的领域。
这一学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以社会学家介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为特点,反思和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2、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看待社会现象。
是探讨个人的经济活动和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了个人在既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个人企图改变现行社会环境的行动、以及社会环境的演变等。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是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3、嵌入概念embededness“嵌入(embededness)”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波兰尼在《大转变》中提出来的。
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在最明显的层次上,嵌入状态意味着劳动力和土地尚未商品化,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浑然一体。
劳动力是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和家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涵义。
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是同他的整个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嵌入状态的第一个层面。
土地的经济功能也是与它满足人的需要的其他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包括劳动在内的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与自然紧密联系成一体的,这是嵌入状态的第二层面。
嵌入状态的第三个层面可以从第一个层面引申出来。
既然劳动不仅仅有经济义涵而且有社会和文化义涵,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是交织在“诸如亲属关系、邻里关系、职业关系和信仰关系”等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因为这些意涵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生发、体现出来。
4、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百度)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
《经济与社会》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学生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具备初步的经济决策能力,如投资、消费、理财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和价值观,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态度和责任感。
在课程内容方面,经济与社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主题:
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介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介绍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介绍收入分配的概念、方式和标准,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介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特点和影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总之,《经济与社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经济社会学教案和教学日历、大纲、讲义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经济社会学教学日历和教学安排2015-2016年第一学期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马永方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英文名称:Economic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205j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社会工作开课学院:文法学院课程内容简介1、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范式。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激发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呈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对理性选择及经济生活、社会资本、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交换行为及消费、劳资关系、经济组织、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及文化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论述。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教材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经济社会学》,主编周长城,2011.8主要参考书: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汪和建: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205j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学时总学分:3学分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各界人士所关注的显学,当今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系都为本科生开设了经济社会学课程。
本课程分别论述了什么是经济社会学、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交换行为、消费行为、经济制度、企业及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本、文化·网络及经济等内容。
经济社会学
课程简介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门既和经济学有联系又和社会学分不开的交叉学科,在当今的社会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将结合大量经典的实证研究范例,向学生分别介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生产要素、经济过程、经济组织等的不同分析,帮助同学逐渐确立一个新的、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来分析经济生活,并关注社会生活的经济分析。
本课程还将探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向同学介绍新经济社会学中重要的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中发展着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特点,获得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授课教师:董研,讲师,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授课形式: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平时成绩10%:依平时出勤、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定。
期中测试30%:课程论文一篇。
要求选题恰当、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期末测试60%: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1.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和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9.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学和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10.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11.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2.韦伯:《经济和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1997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各章重点和难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脉络。
经济学课程大纲
经济学课程大纲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生活和经济问题。
2. 课程目标- 熟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经济学的核心方法和技巧- 培养跨学科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3. 课程内容3.1 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2 微观经济学- 市场供求和均衡分析-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 成本与效益分析- 个人消费理论3.3 宏观经济学- GDP和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和失业- 货币和货币政策- 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 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将通过听讲、阅读教材、参与案例讨论和小组项目等方式来研究和理解课程内容。
5.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小组项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其中,平时表现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估。
6. 参考教材- Mankiw, N. G. 《宏观经济学原理》- Mankiw, N. G. 《微观经济学原理》- Krugman, P. R., & Wells, R. 《经济学原理》以上为该经济学课程的大纲概述,具体内容和教学安排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和调整。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金融社会学》课程大纲
《金融社会学》课程大纲
课程简介
金融社会学是一门研究金融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金融活动如何影响和被社会因素所塑造。
本课程旨在介绍金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金融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金融社会学概述
金融社会学的定义和范围
金融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金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金融市场与社会
金融市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和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传递和价格形成
第三部分:金融机构与社会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
金融机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道德问题
第四部分:金融创新与社会变迁
金融创新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创新与社会风险的关系
第五部分:金融不平等与社会问题
金融不平等的原因和后果
金融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
金融不平等的政策挑战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
讲授课程内容,并提供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写作
考核方式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参与讨论)
小组项目和报告
期末考试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
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
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
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
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社会学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渊源流变
第三节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第二章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节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三节新经济社会学在全球的发展
第四节新经济社会学的意义和研究动向
第三章经济行动
第一节经济行动:经济学的观点及其局限
第二节经济行动的结构
第三节结构与经济行动的诠释
第四节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章交换行为
第一节什么是交换行为
第二节不同学科视野中的交换行为
第三节交换行为的微观制约机制
第四节交换行为的宏观制约机制
第五章消费行为
第一节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行为
第二节个人特征、家庭与消费行为
第三节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第四节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消费行为
第六章经济制度
第一节经济制度: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第二节制度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制度的起源
第四节制度变迁
第五节关系网络与制度分析
第七章企业与产业组织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第二节企业内部关系
第三节产业组织与产业区域
第八章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形成、功能与类型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第四节职业流动
第九章社会资本
第一节社会资本的理论起源、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三节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社会资本的分析范式、功效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社会资本的测量与评估
第十章文化、网络与经济
第一节文化与经济
第二节新经济社会学中的文化分析
第三节信任的经济学意义
第四节网络与新经济社会学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小组报告与课堂参与。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朱国宏、桂勇,2017,《经济社会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熊彼特,1954/1996,《经济分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3、亚当•斯密,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4、斯威德伯格,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5、刘世定,2011,《经济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执笔人:傅春晖教研室主任:
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