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三则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孟子三则》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孟子三则》
2、并且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 历,谈一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 启示 。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
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 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 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返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作者分别从人才造就和国家兴亡 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文章首先谈的人 才造就的问题。作者先以六个出身卑微, 但经过一番艰苦磨炼,最后都是出人头 地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造就要经 历磨难这一观点;同时作者又十分重视 人才造就的客观条件和人才造就的主观 条件。从这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想有
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 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 痛苦的磨炼。接着作者又由人才造就 说到国家兴亡的问题,指出决定国家 兴亡的外部原因和国家兴亡的内部原 因两个因素其实和个人最终能否成就 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1、请依次说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词语 的意思。
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髓?
2、怎样才能做பைடு நூலகம்有大丈夫之道呢?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课件

_通__“__欤__”__,__语__气__词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这__样___ ③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__这__样__看__来__,__由__此__看__来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___同__时__得__到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__祸__患__,__灾__难______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____假__如__,__假__使________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更__重__要________ ⑤故不为苟.得.也 __苟__且__得__到__,__这__里__是__“__苟__且__偷__生__”__的__意__思___ ⑥死亦我所恶. ____厌__恶________ ⑦一箪.食 ____古__代__盛__饭__用__的__圆__竹__器____________ ⑧乞人不.屑.也 _因__轻__视__而__不__肯__接__受__________ ⑨蹴.尔而与之 ___用__脚__踢_______ ⑩妻妾之奉. ___侍__奉______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 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
4.一词多义
①得二所者识不穷可乏得者兼得我_与__得___到____,通____拥“____有德____”____,____感____激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与呼尔而与之 _给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①于万钟于我何加焉
__介__词__,__比________ __介__词__,__对______
②而蹴 由尔 是而 则与 生之 而有不 __用_连_也_词__,___表____修连____饰词____,____表____转____折________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三则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三则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来的思想,即“义” )
(7)安居而天下熄.( 战火熄灭 )
(8)父命.之( 训导 ) (9)与民由.之( 遵从 )
(10)贫贱不能移.( 改变 )
(11)威.武.不能屈( 指权势 )
(12)人恒.过.( 经常犯错误
)
(13)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
(7)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
(8)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
(9)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
2.一词多义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为乡是为焉身得死为而大不丈受夫乎
为正者
(做,采用 ) ( 为了 ) (是 ) ( 当作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2)于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4.词类活用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
(2)丈夫之冠.也( 名词作动词,加冠,表示已经成年
)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
(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使……颠倒错乱 )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古__代__的__容__量__单__位________ 今义:计时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古义:__本__来__的__思_想__,_即__“__义__”_______ 今义:本来的心愿 (3)此之谓大丈.夫. 古义:___有__志__气__、__有__作__为__的_男__子______ 今义:女子的配偶 (4)征.于色 古义:_征__验__,_表__现_____ 今义:走远路,征讨等 (5)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__用__这__些__办_法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赏析《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三则

《孟子》三则

课外拓展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 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人恒过,然后能改” 意思是一个 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但 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 能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 完善自我。
一、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 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 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经历磨 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逆境出人才。
三、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 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
道路 实现 居所 把 顺从 标准 方法 居住
志,与民由之,不
志向 遵循
得志,独
独自


道。富贵不
原则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叫做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坚持 自己的
把顺从作为标准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 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已经 武既 至海上 _______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 • 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 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课文 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学案(1)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学案(1)

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文主备教师审核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题《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课时 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重点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难点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和思路――举事例、作阐述、得结论。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预习方案: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

(课本下面没有解释的,自主解决)3、试理解课文大意。

(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合作研讨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展示讲解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朗读展示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吗?(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当堂检测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法家拂.士()e.曾.益()f.百里奚.(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解释为。

3、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2019年春新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9 《孟子》三则 主课件

2019年春新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9  《孟子》三则  主课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没有 动词,做,干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 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 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知识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
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 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 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 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亚圣”。
字音
为宫室之美为之
箪 dān 蹴 cù 妾 qiè
wèi wéi
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能愿动词,喜爱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大义 生命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
辨 所欲 甚于生(义) 证 故不苟得 分 析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正面)
故不避患
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 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 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 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 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孟子三则(精选五篇)

孟子三则(精选五篇)

孟子三则(精选五篇)第一篇:孟子三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篇:《孟子》练习三《孟子》练习三2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初中语文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9.《孟子》三则

初中语文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9.《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所想要的
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同时 道义 舍弃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重要 比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厌恶的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
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 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 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
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
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
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 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又是怎样 论述观点的?
正面: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生命
鱼和 熊掌
道义
比喻论证
舍 生 取 义
讲 甚于死才,患有不避 道 反面: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理 论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证
事例一:从前不食嗟来之食 事例二:现在接受 万钟俸禄
举 例 论 证
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 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 设计的。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这)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教案(4)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教案(4)

科目语文年级课时 1 主备人单位授课教师单位课题《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学具准备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论或修改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学生联想回顾相关知识学生交流资料整体感知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教案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第一教时)目标预设1.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2.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预习导学看拼音写汉字或注音:1. 舜( )2.quan( )亩3.傅()说( )4.胶ge( )5.孙叔ao ( )6.百里xi( )7. 空fa( ) 8. 行拂( ) 9. 动心忍( )性10. 曾( ) 11. 拂()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2.让学生齐读课文?ィ?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3重点难点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积累、识记”辟、辩、乡、得、与、是故”等词语。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学时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读出文章停顿和重音及整体感知课文。

学时难点积累、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简介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赏析《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三则初中课文原文

孟子三则初中课文原文

孟子三则初中课文原文
初中课文中选取的《孟子》三则,包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下是这三则的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
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教案(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十九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教案(5)

1教学目标1、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积累文言词语。

2、自读课文,尝试探究,准确翻译文中的字、词、句。

3、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4、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2重点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和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鱼我所欲也一、导入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曾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关于《孟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现存七篇。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

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第3篇 《孟子》三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3篇 《孟子》三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 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 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 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 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
山西省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
)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5.(2015·安徽)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二、(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筋骨劳累。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 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 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_奋__起__,__指__有__所__作__为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经__常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山西省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山西省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九 《孟子》三则复习巩固第三十三篇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九 《孟子》三则复习巩固第三十三篇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九《孟子》三则复习巩固第三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B、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一筐饭,一豆汤食,得到它就能生,不能得到它就死。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用脚践踏后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译:高官厚禄在我身上还需要增加一些。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对文章《鱼我所欲也》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但却失掉了义。

B、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但却失掉了义。

C、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D、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读《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指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从全文看,《鱼我所欲也》一文先后运用了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2019年精选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九 《孟子》三则复习巩固三十

2019年精选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九 《孟子》三则复习巩固三十
2019年精选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九《孟子》三则复习巩固三十
对“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但却失掉了义。
B、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但却失掉了义。
C、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D、按照这种办法来保全生命,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答案】:
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女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
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答案】: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至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古__代__的__容__量__单__位________ 今义:计时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古义:__本__来__的__思_想__,_即__“__义__”_______ 今义:本来的心愿 (3)此之谓大丈.夫. 古义:___有__志__气__、__有__作__为__的_男__子______ 今义:女子的配偶 (4)征.于色 古义:_征__验__,_表__现_____ 今义:走远路,征讨等 (5)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__用__这__些__办_法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名句赏析: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 观。结尾的高妙,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代表作品《孟子》等。
孟子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 了人民的力量。他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政治上主张实行“王 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他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 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他认为,人生来“性善”,但他又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影响。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
对于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从 )
生于忧患
( 由于 )
(3)拂行入拂则乱无其法所家为拂士
( 违背你(意愿) ) ( 同“粥”,辅助 )
一怒而诸侯惧 ( 表顺接关系,不译 ) (4)而呼尔而与之 ( 修饰“与”,表示修饰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但 )
二者不可兼得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那么) (就 ) ( 连词,这里表假设 )
(9)以则一凡顺可为以正辟者患者何不为也
( (把
用来


(10)道
妾妇之道也 ( 道理 ) 行天下之大道( 路,大道,比喻“义”

(11)居安居居天而下天之下广熄居
( 居所 ) ( 居住 )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
(2)丈夫之冠.也( 名词作动词,加冠,表示已经成年
)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Hale Waihona Puke )(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使……颠倒错乱 )
( 得到,拥有 )
(5)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6)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生命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
(7)加万牺钟牲于玉我帛何,加弗焉敢加也
(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 虚报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8)则得之则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来的思想,即“义” )
(7)安居而天下熄.( 战火熄灭 )
(8)父命.之( 训导 ) (9)与民由.之( 遵从 )
(10)贫贱不能移.( 改变 )
(11)威.武.不能屈( 指权势 )
(12)人恒.过.( 经常犯错误
)
(13)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
6.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有什么标准?
答 案 :(1)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2)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答 案 :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通过正面论述逆境出人才和反面论述安 逸可亡国,从而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胶鬲.( ɡé ) 曾.益( zēn ) 拂.士( bì )
公孙衍.( yǎn ) 女.家( rǔ ) 淫.( yín )
2.重点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这里指不择手段取得 )
(2)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
(3)一豆.羹( 古代盛食物的器皿
)
(4)蹴.尔而与之( 践踏 )
(5)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
(7)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
(8)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
(9)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
2.一词多义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为乡是为焉身得死为而大不丈受夫乎
为正者
(做,采用 ) ( 为了 ) (是 ) ( 当作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2)于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同“欤”,语气词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原先,从前 ) (5)往之女.家( 同“汝”,你 ) (6)无.违夫子( 同“毋”,不要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 之名始于汉武帝。
1.读准字音
箪.( dān )
蹴.( cù )
羹.( ɡēnɡ )
不屑.( xiè ) 畎.亩( quǎn ) 傅说.( yuè )
(5)动.心忍.性( 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
)
5.《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阐述中心论 点?
答 案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用设喻法提出论点,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又 用例证、对比论证进一步阐明“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十九《孟子》三则
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培养高尚的情操。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哪些因素?
答案:(1)客观条件,即逆境的磨炼,包括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等方面的磨炼。 (2)主观条件,即人在逆境中的态度,要心中受到震动,主观要努力,这是能否成才的决 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