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各国争霸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形成了著名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包括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二、儒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影响与贡献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提倡以“仁爱”来培养人才,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观点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道”的概念,主张自然无为、反对人为的权谋和战争。
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的修身养性。
2.影响与贡献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的“无为而治”观念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社会观念。
同时,道家的思想也对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墨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主张以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并提出了“非攻”的原则。
2.影响与贡献墨家学派的主张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和社会道德。
五、名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孟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孔子的弟子,主张“性善”和“王道”。
他强调君主应以仁爱来治理国家,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2.影响与贡献名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社会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法家学派1.代表人物与思想观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和功利主义,强调权谋和法律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集权主义和法制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淘宝店铺:格谦教育
专题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2.特点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 专题1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解析】A。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形成了一个以“劳 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这是百 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最基本原因。
【3—2】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 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 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 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4)论证: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当 近代世界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 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 时,中国的传统文明就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 (5)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出现的原因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 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 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 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 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 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 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 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 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 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 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 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高中历史:第30讲百家争鸣知识点分析
第30讲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3、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预习】百家争鸣1、出现的时间:时期;2、代表人物:道家:;儒家:;墨家:墨子;法家商鞅、等。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孔子思想核心是,强调“以德治国”,首创讲学,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进一步提出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
4.“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3、儒学对后世的影响【课后作业】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B.法家思想影响大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4、(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 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 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 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 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
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
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
性出都来是 的恶“的善,”而是人人表为现教育欲饱,“寒今而人欲之暖性,,劳饥而而 的结果( “ 人之性恶, 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其善者伪也”)。如果 …… 辞让则悖于情性
荀子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
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 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 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 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主题2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1.“无为而治”:老子的政治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2.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期,士大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3.学在官府:西周时期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执政官吏,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政治管理的需要,以朝廷发布的文告及“诗书礼乐”等文籍为教材,而“教材”全部掌握在官府手中,官府垄断了文化。
学校没有设置专职教师,而是“以吏为师”,或者说“官师为一”。
这种学在官府的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变化。
4.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5.社会转型: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
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实质上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发展巩固了华夏文明,但不能说明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4.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
5.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革命和社会的变革,这是改革最深层的原因。
列国纷争,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这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6.“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在政治追求中,孔子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作为“仁”的重要内容。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知识点素材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①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
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
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 经济: 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是一定
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政治: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 视网罗人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经济 变革引起思想文化变革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 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性本善”;
3、战国发展——荀子
①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 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人定胜天”、“制天命 而用之”、“ 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 (2)“以法治国” •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 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 发展趋势。
五、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家团体】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 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 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 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 有知识的劳动者。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 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 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 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 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如果谁违背了这些 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 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 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 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 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预习1、2课,完成资料 P99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P99) 2.主要代表及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天行有常的唯物观 道家: 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三种主要治国思想
儒家——“仁政” 。 推崇“人治”, “德治”。 道家——“无为而治” 。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
顺应时势和民心
法家——“法治” 。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儒家:重视等级名分、和谐、重义轻利、 民本主张积 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感化) 道家(无为、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崇尚自由、主 张避世,强调超脱) 法家(法治、严刑峻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勤俭、刻苦简朴、吃苦耐劳、苦干、 博爱、追 10)
1、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文化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⑴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⑵道家学说——哲学基础。 ⑶法家思想——变革精神,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课堂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① “仁” ② “礼” ③ “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6.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 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段言论反映的是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一、石器时代与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7000年-前2300年)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区别2.三皇五帝的传说与影响二、夏、商、西周时期(前2300年-前771年)1.夏朝的建立与衰亡2.商朝的兴起与发展3.西周的成立、分封制度与封建社会形成4.商周之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三、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年-前221年)1.春秋时期的政治动乱与齐、楚崛起2.战国时期的七雄分立与百家争鸣3.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4.长平之战与秦国统一中国四、秦、汉、三国时期(前221年-西晋)1.秦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2.西汉的兴起与汉武帝的时代3.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及其主要人物与战争4.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三国分立五、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隋朝)1.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动乱3.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六、唐、宋、元时期(唐朝-明朝)1.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2.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施3.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政权统治4.明朝的建立与海上贸易的发展七、清朝时期1.清朝的建立与满洲政权的兴起2.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西交流八、近代中国(辛亥革命-现代)1.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建设与发展思想2.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与民族抵抗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抗日战争九、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与价值1.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3.古代中国的国力与地位对比以上提纲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删减或者补充。
总的来说,这个复习提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重点强调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变革。
通过复习这个提纲,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特点与变迁,为我们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供了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构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⑵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德”。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对鬼神敬而远之”解决现实问题(3)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礼法并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繁荣的时期,也是各种学术流派迭起纷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者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探讨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学派,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他们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提倡“仁者爱人”,推崇“君子”为典范。
儒家学派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主张实践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君臣上下和睦相处,道德风尚盛行。
二、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学派强调天道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干预。
他们提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强调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
道家学派反对权力和权威,认为追求个人自由才是至上的价值。
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规矩束缚的社会,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三、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学派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主张实事求是和务实。
墨家学派提出兼爱的思想,认为爱应该是普遍的,人人平等。
他们主张均贫富,反对战争和武力。
墨家学派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主张创建一个无私的社会秩序。
四、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法家学派强调法治,主张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法规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他们认为,权力应该集中在一部分人的手中,通过法律的制约来实现权力的运行。
法家学派关注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效率,主张以法律为准绳,整顿官员,加强纪律,提升统治力。
五、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主张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避免片面和偏见。
他们注重言辞和表达的艺术,倡导用言辞进行辩论和争论。
名家学派关注思想和言论自由,主张通过辩论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六、纵横家学派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纵横家学派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实践,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国家的实力和利益。
他们通过矫正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谋划国家的战略和政策。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三、宋明理学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2、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石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
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三)荀子
1、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在总结各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学派
(一)老子与道家学派的创立
1、老子其人及其代表作:
2、老子的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小结:老子的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道”的思想、辩证法思想、“无为”思想。
】
3、地位、影响:
(二)庄子与道家学派
1、庄子的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庄子的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墨子与墨家
1、墨子的思想主张: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俭”。
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韩非与法家学派
1、韩非的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2、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秦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孙武(孙子)、孙膑(略)
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大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