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惠州宗祠建筑特点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案]惠州宗祠建筑特点与文化
惠州祠堂建筑特点
第一、建筑风格多样化。惠州地居岭南腹地,地理位置独特,居粤东西南北之中间要冲,水路陆路交通甚为发达,悠久的历史和长期居于东江流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居民来源的多样性,使本土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汇。惠州宗祠建筑在这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下反复提炼融合,形成惠州特有“杂交”风格,使当地形式和客地形式最终取得自身的平衡,风格呈现多样化。如黄氏家祠建筑特征是小面宽,大进深,外封内敞,很有广府建筑特色;龙门的孟盛李公祠、谊谅二公祠等建筑大体上虽是广府风格建筑,但它们的平面布局却极像四合院,而广府建筑的布局则为三合院布局;惠城的李氏家祠、惠阳的碧滟楼、铁门扇南阳世居、石狗屋等为客家风格的围屋,但也有枕式围屋和围垅屋的区别;惠阳的蒋田南阳世居,是建于南宋末年的围屋,具有南宋末年的建筑风格,建筑层高和内部庭院相比明清时代建造的围屋宗祠较小;另外惠阳的会龙楼为客家风格的四阁楼围龙屋建筑,但四角的阁楼却有广府特色的镬耳式风火山墙,在客家围屋基本建筑格局的基础上,吸收了周边地区广府和潮汕民居建筑风格的精华;博罗陈百万故居中的聘君陈公祠,祠堂的石柱和石墙都是红色的,被当地称为“红祠堂”,有别于同村的其他三个大宗祠,独具一格。惠州祠堂风格多样化,反映了惠州在古代建筑发展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为惠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促进了惠州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第二、造型庄严瑰丽。宗祠作为聚民建筑的中心建筑,宗祠建筑一般沿中轴线前后布设,一般是池塘、禾坪、大门、天井,直至中堂、大堂一气呵成。大多为上、下两厅结构,每个厅面积都很大,厅的边侧有厢房,两厅之间有天井,也有的祠堂为三厅结构。在乡村,祠堂建筑显得分外壮观、气派,鹤立于鸡群。祠堂建筑
造型与普通庙宇的门面造型相似,因为祠堂就是由宗庙、家庙演变过来的,其性质也是“庙”只不过普通庙宇供奉的是佛、道之神,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神而已。祠堂大多讲究门面造型,其样式很少混同于普通民居建筑,使人一看便知是祠堂,体现本家族显赫及家势的殷实。大多祠堂大门一般体量高大,建筑墙身都会用麻石、清水砖砌筑,客家祠堂则一般用三合土砌或坯土砖筑成厚重的山墙,柱子则用石柱,挺直高大,个别祠堂的石柱和石墙还是红色的(如博罗龙华的聘君陈公祠),使祠堂建筑显得高大、庄重而气势非凡,有别以一般民居建筑。人们往往可以通过屋顶和封火山墙的造型这些部分的形象来建筑的地位,而屋顶和封火山墙也是祠堂装饰的重要部位。民间的祠堂建筑虽不能做成宫殿的歇山式屋顶,但也不妨碍对屋顶构造的追求,对于屋面结合部地屋脊,屋脊做得特别粗大,尤以正脊更为突出,屋脊也成为祠堂重点装饰的部位,有龙船式屋脊(孟盛李公祠)、燕尾式屋脊等脊饰既宏大、豪迈又华丽多姿。祠堂的封火山墙,衬托着高低起伏,姿态优雅的各式屋顶,使本来就有着丰富轮廓线的祠堂建筑更显得灵动欲飞,呈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祠堂在建筑处理上往往则以祠堂建筑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堂屋或主殿堂的宏伟,祠堂是其中最高的建筑体,显得庄重、肃穆而颇具气派。
第三、建筑精美。这包括用料、施工和装修三个方面。首先是用料,祠堂的建筑,在用料方面是很讲究的,砖要用上好的青砖,木料要用粗、直、结实的,厅堂的柱子若是石柱子,则尽可能采用质地好、坚实、完整的。祠堂大多还要装修,殷富大族的宗祠装修得较为豪华,厅堂(尤其是上厅)要加顶棚,有的甚至在棚上使用藻井,在檩条梁枋、斗拱等部位做上彩画,画上各种花草、鸟兽、仙桃、石榴等吉祥物,显得富丽堂皇,同时,又不失庄重、高雅、肃穆。如果说,惠州每一座古民居都渗透了惠州的传统文化,是民俗与艺术的瑰宝;那么,散落在城中及城周几十座的祠堂与寺庙等,则更显出惠州古建艺术的高超,它们都是鹅城古建艺海中璀璨的明珠。
第四、祠堂内本土文化氛围浓厚。无论在惠州那个区的祠堂,祠堂内都有大量的对联,其对联的寓意很多时候反映的都是惠州本土的人和事,或者是对后人的期望。祠堂内墙壁上的壁画,绘画的内容题材丰富广泛,但不少都是惠州本土的诗词、民间传说、山河景色等。
惠州祠堂建筑的上述特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
首先,它是崇祖观念的反映。惠州人的崇祖观念不仅导致了祭祖宗祠的兴建,而且决定了祭祖宗祠的建筑规模和水准。在这方面,先秦时期古人就有认识:“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把祭祖宗庙建筑置于各种建筑中的优先地位。惠州人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传统,对祠堂建筑:“厌其卑陋”,要求建筑规模宏大、庄重而精美的祠堂,“以抒其报本追远之诚。”在这点上,惠州人的思维、言论、行动与结果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其次,是族权意识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族社会,统治者对于民众的统治,往往是通过宗族这一环节得以实现。宗族权力很大,族权意识也很浓,而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为了体现族权,建祠堂就要讲究其规模和质量,并以庄重肃穆的形态来显示族权的威严。
其三、是光宗耀族思想的表现。惠州人重传统,重祖先荣誉,重宗族声望,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而建造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庄重威严的宗祠,是光宗耀族的有效方法。
祠堂的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讲究风水,体现出风水的观念。
祠堂兴建之前,要请地理先生或族中懂风水的人认真察看地形,观其山川走势、“龙”、“局”、“水”情况,审其阴阳凝聚、南北朝向,精心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建祠堂。祠堂建成后,如感到风水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可以
“改造”风水。祠堂的大门前,多半筑有一口的水塘,祠堂的上下厅之间,必有一块天井,这都与风水观念有关。
风水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与崇祖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客家建祠堂讲究风水,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做来更好地获得祖先的保佑,以使得族运长久,人财两旺。
惠州宗祠蕴含了惠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惠州独特文化展现的一个窗口。
一、惠州的开放性。惠州地居岭南腹地,地理位置独特,居粤东西南北之中间要冲,水路陆路交通甚为发达,悠久的历史和长期居于东江流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居民来源的多样性,使本土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汇,于是使惠州宗祠建筑风格呈现多样性。如黄氏家祠、龙门的孟盛李公祠、谊谅二公祠等是广府风格建筑;惠阳的碧滟楼,惠城的李氏家祠等为客家风格建筑;惠阳的会龙楼是广府与客家融合的建筑体。另外由于惠州靠山沿海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惠州受舶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多,在祠堂建筑也往往体现了出来。如惠阳的碧滟楼与会龙楼在祠堂建筑装饰上带有西洋色彩。
二、惠州的兼容性。惠州祠堂众多,姓氏民系,在众多姓氏中,很多都不是原
本的惠州本土人,有移民的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北方人及海外人士
等等,但不同民系的人在惠州与本土人几百年来都是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共同劳作,共同艰辛。从中体现了惠州博大的胸怀和兼容性。看来苏东坡、陈尧佐这些朝廷士大夫,被惠州由衷地包容和接受,绝不是偶然的。
三、惠州的熔铸性。在考察过惠州那么多祠堂后,祠堂建筑风格体制看似有很
多大体与广府,粤东的潮汕,梅州的祠堂风格和体制相似,其实却不尽相
同。惠州宗祠无论在建筑布局还是在建筑装饰上,都是以惠州本土建筑为
主,从广府建筑、潮汕建筑、客家建筑等中汲取精华,进行以我为主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