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老子思想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一前472年),姓
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阳, 楚国苦(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据说曾任 周王朝“守藏室之吏”,管理国家图 书,后来隐居不仕,著《道德经》(即 《老子》五千言,出函谷关后不知所 终。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 《道德经》而得名。它与儒家的不同 之处异常鲜明。儒家是“入世之学”, 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 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 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 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 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吾求其德而已”。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孔子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孔子 六祖孔父嘉任宋大司马。宋太宰华父督作 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 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 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 hé ),字叔, 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 复与颜徵再婚,生孔子。
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 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 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 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 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 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 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 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 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 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 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 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 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 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 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 最可信的资料。
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 绝不要强加于人。
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具备了“仁”的人?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言忠信,行笃敬”。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 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
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 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 “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孔子还主张统治者要“立信”,即政府要获 得人民的信任。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 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 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他说:“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指人有知耻之心,则能 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故曰不同。”
孔子的思想里也有许多落后和保守的 东西,比如他主张恢复周礼,有意制 造等级观念,看不起体力劳动,鄙视 妇女等。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我们 不能因为有这些落后和保守的东西, 就否定他有文化价值的东西。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一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据说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 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其思想集 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 一书中。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 或“孔孟之道”。
陵令,据说也曾回过赵国,去过秦国。 他的门人弟子不少,其中就有秦国政 治家李斯。其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 一书。
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义”,但其 出发点却大不相同。孟子强调“性 善”,荀子强调“性恶”,认为“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善”是 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因为 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 人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 “师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即通过教化。
“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安放)手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必先正名”,人们在从事政治活动时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正确的思维活动, 找到一种使社会中的每一成员都遵守的生活 原则和行为规范。“正名”是找到这些原则 和规范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朱熹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 大夫四,士二。”他对这种僭jiàn越行为表示愤 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
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 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 “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中, 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主张“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提倡“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为“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毋意(臆测)、 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述而》)意思是:学生不到百般思 索、发愤非想弄清楚的时候,不要启发他;不到心 里有些明白、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开导他。 如果告诉他房间的一个角,他不能推论出其余三个 角来,就不要再告诉他了(要让他自己去思考)。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 “子”是对“士”(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 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 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 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1、“儒学”之得名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章太炎:儒,原为“需”,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儒: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 业; 孔子:“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 带上一点“束修(脩 )”的,都收为
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 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 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 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 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 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 的兵赋军权。《论语· 八佾》:“ 孔子谓
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 生了巨大变化。
(1)大一统说:“王者也天下为家,据大一 统。”
(2)天人感应说:“王权神授”、“天不变, 道亦不变。”
(3)三纲五常说: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但到东汉初年,便有一位大思想家
王充出来抨击它的荒谬和虚妄。王 充(公元27年一约97年),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少
他主张“隆礼重法”,强调礼在为人、 做事、治国方面的作用,礼是法的根 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的 确认。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 化,不重刑罚,不足以维护统治。
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 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 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 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 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孟子(孟轲)发展和完善了孔子“仁”的学 说,提出“以德王天下”,反映出伦理本位 的人本主义思想。其仁政学的内容:制民之 产,保民而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他还 以此区分“以力服人”的霸道和“以德服人” 的王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
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 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 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 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 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 “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 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 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 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 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 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 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 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 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 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 即《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如果连修身都谈不上,那 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么可能呢?所以孔 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
“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什 么是“仁”? 《论语· 阳货》:“子张问 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墨子· 经说下》:“仁,仁爱 也。”“仁”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相爱。
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 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 处也给子别人;
“礼”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行 为规范,是国家安定、发展的基础。
作用: (1)维护社会宗法等级制度:“为国以礼” (2)规范个人行为礼节: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在孔子的学说中是一对范畴,两 者的关系是“里”与“表”的关系:“仁者爱人” 是内在的;“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1)过犹不及: 《论语· 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 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 晏集解引 包咸 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
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 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 其恒一。””
(2)和而不同 《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
时曾游学洛阳,以班彪为师。他是 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
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 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 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人死犹如火灭, 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 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 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张人性有善恶,认 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 虚伪之语,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在神学迷信 流行的汉代,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在中国思 想史上具有不灭的光辉。
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内容有“四 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追求礼义仁智,必须以义为荣,以利 为耻。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是荀子。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
字卿,赵国人,曾任齐“稷下学 宫”(齐国学府)的祭洒,后到楚国任兰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 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 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 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
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他学 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 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 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 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 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的状况,不愿出仕。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
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 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 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 寇(六卿之一)。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 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 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 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 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 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 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 “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