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向大海也能要“药”刘诗瑶①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

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

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

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③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④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

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

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⑥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⑦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⑧首先是采样难。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之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项训练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之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项训练

1.文章开篇从电影《星球大战》与《钢铁侠》谈起,有什么好处? (2分)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1分)
2.第⑦段中加点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删去。(1分)“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 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 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分)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⑥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 、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 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 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 图》,
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 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 。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 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说明文阅读之 辨别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2020·广安)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 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 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 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 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 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 ,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 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 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 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 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 ,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 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 受一样。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16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16题,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

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

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

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

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

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

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简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

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

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

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

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

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

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

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3分)2、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用是。

(3分)3、“这样的垃圾”是指。

(3分)4、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地方很多,请找出一个体现此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分析说明。

(3分)5、防治高科技污染是每个人都应关心的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森林是非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

因此,森林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的两大功劳是吞水吐雨器和吞碳吐氧机。

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是森林被采伐和毁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是使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表达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森林消失的速度,“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森林消失的程度。

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生物物种灭绝等问题。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人类对彗星的观测和发现数量。

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其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当彗星受到外来碎块撞击时,便成为“游子”,并产生美丽的大尾巴。

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摇篮”中的彗星“婴儿”和彗星的形成过程。

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文章第三段主要讲述了彗星释放X射线的原因和关于地球水来源的假设。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彗星的形成过程。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相照应。

拭目以待,并期盼XXX”指的是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人们期待着这次探索的结果。

彗星是一种小行星,由冰块、石块等物质组成,绕着太阳运行,当靠近太阳时,会产生美丽的大尾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波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复习专项综合全练:说明文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复习专项综合全练:说明文阅读》

专项综合全练:说明文阅读(2018内蒙古包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①天气预报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向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过程。

比如,我国气彖部门原来发布的城镇天气预报,内容只包括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和风速风向预报,频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预报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不够高②2012年,国家气象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预报产品,即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该产品把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24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进行细化,每6小时开展一次预报,降水量可以预报到毫米。

③于是,“网格預报”这一概念被引进到我国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中。

如何理解它呢?可以这样形容,就像地球上的经纬网一样,我们可以把中国以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许多个5公里x5公里甚至1公里xl公里的网格,而公众就是主活在这样的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中的天气情况也会有所差异。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拿北京的预报来说,原来的预报只是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但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天气不再由一个定点来反映,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公众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未来是什么样的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10公里xlO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海上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④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三个要素,而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四大类18个气象要素。

笫一类是基本要素,即气温、降水、降水相态、风、云量、相对湿度等第二类是环境气象要素,包含雾、霾、沙尘暴、能见度等第三类是灾害性天气要素,包含短时强降水、雷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第四类是海上气象要素,在产品中具体体现为海上大风、海上能见度、海上天气现象等⑤与以前的天气预报相比,网格预报是精细定量的数字化预报。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备战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备战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1.(北京市平谷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探寻5000年前的紫禁城——良渚古城》,完成下面小题。

探寻5000年前的紫禁城——良渚古城单霁翔①良渚的考古发现不仅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对于“文明”的定义,把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推进到了5000年前。

②考古学中如何区分文明与文化?在考古中,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地区拥有一些特殊的共同点,如使用同样的工具,具有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我们把它称为同一种文化。

一种文化往往按考古工作中最初发现它的地点来定名,比如河姆渡文化、林家滩文化、龙山文化。

在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些元素,证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了。

比如,过去国际上有学者认为,文明需要有城市、金属(如青铜器)、文字“三要素”,但实际上不同的文明形成应该有自己的标准。

如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它揭示出的灿烂文化,远远比“三要素”更丰富。

③良渚古城遗址,对于文明的补充诠释之一就是功能多样的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良渚水利工程的评语中说“它改写了世界水利工程史”。

良渚水利工程修建于距今5000-4700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比“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早1000年。

④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主要包括、和。

它的功能首先是防洪,借助自然山体,通过高坝围成一个水库区域,下雨时起到积水的作用。

如果雨量过大,积水漫过高坝,高坝外围的低坝就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阻止大水蔓延古城。

低坝外还有长堤,能进一步防止水患。

5000年前的先民们既没有精密的勘测仪器,也没有大型的施工设备,却能通过科学的选择与设计,创造出如此巧妙的水利工程,古老的智慧可见一斑。

⑤防洪以外,当然还要实现对自然水资源的利用。

良渚人的主食是稻米,考古学家在莫角山东坡发现了大量碳化稻米,估计为1.3万千克,堪称“国家粮仓”。

据考,良渚人开掘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把生活区和稻田区隔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阅读练习题一、课内现代文阅读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②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对选文主要内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

B.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C.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D.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下面关于赵州桥小拱设计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减轻桥身重量B.便于车马上下C.使桥身更美观D.增加桥洞过水量3.下面三句引自文中的话角度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例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 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空间顺序B. 工艺流程顺序C. 由主到次的顺序3.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 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 ①②③④⑤⑥/⑦B. ①②③/④⑤⑥⑦C. ①②③④/⑤⑥⑦D. 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1. 制作过程;2. B;3. 分类别、列数据;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 D例2. 阅读选文,完成1—6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①三姑:地名。

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溯:②属引.凄异引:③不及返顾.顾: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考题示例:1、“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用三个字概括:、、。

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3、语段中“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知识详解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例1:○1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

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

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

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

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

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

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

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八下语文说明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7分)草木知时节——漫话物候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

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

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

②文献记载,我国特有 24 节及 72 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

“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

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

72 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

老农铭记的谚语“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③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

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

“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

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

“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

“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半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

“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

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

“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专题15:说明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教师版)含答案

专题15:说明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教师版)含答案

专题15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戴口罩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

科学合理地使用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

首先,我们需掌握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阻水层,中间是过滤层,内层是吸湿层。

吸湿层可以吸收口鼻呼出的潮湿气体,保持口罩干燥。

如果将口罩戴反,口鼻呼出的气体不能被有效吸收,口罩容易潮湿,就失去了防护作用。

因此,佩戴口罩时要注意分清口罩的外侧和内侧,浅色面为内侧,深色面为外侧。

戴口罩时还要分清口罩的上、下两端。

在口罩的一端有内嵌的金属条鼻夹,在戴口罩时要将鼻夹贴在鼻梁上,根据自身鼻梁的位置,用手指施加外力进行调整,并将口罩拉开,使口罩遮严口鼻、下巴,避免口罩和面部有缝隙。

戴口罩要注意保持卫生。

口罩佩戴前应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佩戴时不要接触口罩内侧,以免污染口罩。

口罩外侧会沾染细菌、病毒,摘除口罩时用手摘下耳挂,不要触碰口罩的外表面,并及时洗手。

其次,还要注意使用口罩的时长,使用次数。

口罩有使用期限,一般情況下,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使用2—4小时就需更换,低风险暴露人员可酌情考虑。

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长口罩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

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要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

非医务人员佩戴的口罩,可以据情反复多次使用。

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在洁净、透气的纸袋中。

口罩要单独存放,不要接触别人用过的口罩。

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要及时更换。

第三,还要注意废弃口罩处理。

要丢弃的口罩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可能存在感染风险,不可随意丢弃。

不同人群应该按照自身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免让废弃口罩成为二次污染源。

不存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的,可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进行处理,在处理完口罩后要及时洗手。

1. 阅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A. 佩戴口罩时要注意分清口罩的外侧和内侧,浅色面为内侧,深色面为外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100(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100(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100(3)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季的气候变化无常。

在春季天气回暖过程中,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倒春寒是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的主要原因。

“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

春季天气转暖以后,人们身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出现下降,会经受不住“倒春寒”时突然袭来的冷空气的刺激。

与此同时,天气变暖会使细菌迅速滋生。

如不注意预防,“倒春寒”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尤其是抵抗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更容易受冻感冒。

在“倒春寒”袭击时,怎样保健呢?一,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防寒保暖,适时、适度增减衣物。

要适当“春捂”,不要因为气温暂时升高就马上脱掉冬装。

早晚气温较低,要注意保暖。

在阳光充足的中午,便可适当减少衣物。

二,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呼吸新鲜空气,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体更好地进行调节,适应春季多变的气候。

锻炼出汗后,更容易受寒,不能过快减少衣物或吹风降温,要迅速擦干汗水,及时换上干燥衣服,注意保暖。

三,应讲究科学的饮食,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鸡、鸭、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

四,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区域逗留,安全度过气候多变的春天。

五,要多喝水,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血流畅通,而且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

(1)下面对“倒春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倒春寒”是春季天气变暖后,因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形成的。

B. “倒春寒”对于春季农业生产来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C. “倒春寒”的冻害会造成南方的早稻、北方的冬小麦烂种烂秧。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冠状病毒知多少彭茜①近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备受关注。

此前,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也都由冠状病毒引起。

那么,什么是冠状病毒?它会导致什么症状?怎样有效防护?②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科学家分离出来,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冠状病毒”。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此次在武汉发现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③冠状病毒的传播史可谓“劣迹斑斑”,它不仅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更是几次严重疫情的罪魁祸首。

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以及前几年影响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分类上都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病毒。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目前已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④病毒命名很有门道。

过去很多传染病命名都与地名相关,如埃博拉病毒由于在非洲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而得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得名也是因为该病毒首次在中东地区被确认。

2015年,世卫组织公布的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中提到,使用中性、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的名称来命名疾病。

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co 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⑤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世卫组织介绍,症状因病毒而异,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出现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⑥目前,虽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一)(一)有趣的彗星世界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

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二)前途似锦的光纤通信①唐代诗人王之涣由长安回并州(今太原)路经蒲州时,曾写了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这首诗描述了两个光学方面的重要现象:第一,太阳光是白色的;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无法对这两个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这两个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太阳光大约含有300纳米到900纳米的波,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是所能看到的距离。

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就越远。

⑤人们在揭示了白色的奥秘之后又不断地对单色光进行研究,终于在1960年制成激光器而产生了激光。

激光是一种频带很窄的单色光,是用特殊物质受激光辐射产生的。

激光比白光的能量容易集中,它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进行激光通信。

激光通信的优点是用小天线便可产生窄波束,光的方向集中,比探照灯要强许多倍,如同一个神枪手可瞄准5公里之外苍蝇的眼睛,激光通信的另一优点是通信容量大,一个激光通信线路,可同时供一万多对用户打电话。

直接利用激光通信的方式称为大气激光通信。

大气激光通信也有其缺点,主要是激光传播易受雾、雨、雪等气候影响。

近年来又在大气激光通信的基础上发展了光纤通信。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息进行通信。

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原材料比比皆是。

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轻便。

光纤通信目前正处在大力发展阶段,关键是如何制造出透明纯净、传输损耗小、柔软可曲的光学纤维及其它配套设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将会日益普及。

可以说它是一种前程似锦的通信方式。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 ____。

2. 文章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何好处?3. 说明文写作也讲求详略。

激光的产生属于___________写,激光的重要用途、激光的优点是属于___________写。

详略写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4.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顺序中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

5. 文中第⑥段可分几层?怎么分?6.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7. 光纤通信具有哪些优点?8. 文中第⑥段加点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 ________。

(三)智能材料人或动物的皮肤划破出血或者骨折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愈合;蚯蚓、石龙子、海参等自然界的生物。

都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科学家设想,在制造飞机、舰船或建造大桥、高楼的时候,能否使其中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变得有“感觉”,有“反应”呢?能不能在某些材料中“添加”一些特别的成分,使大桥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能发出警报,或使舰船在出现裂痕时就能自动修复呢?这一大胆设想,使一种新型材料——智能材料诞生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一些智能材料,这些材料已经具备“发现故障”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了。

科学家称智能材料为机敏材料。

它把高科技的传感器或敏感元件等与传统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使无生命的材料具有了“感觉”和“修复”能力。

例如,人们将导电性能较好的碳素纤维与玻璃纤维等集束在一起,制得的智能材料,在较强外力作用下扭曲时,其中的碳素纤维因较脆而首先被部分或全部折断,从而使材料的电阻发生相应的变化,据此可预测出该材料受损的程度。

再如在混凝土材料中,预先埋入大量装有裂纹修补剂的空心纤维,当混凝土受压开裂时,这些空心纤维也会裂开一个小口子,从而释放出修补剂,把裂纹重新粘接起来。

当前,科学家已经能将体积极小的信号传感器和微电子计算器埋入材料,这种智能材料在局部出现问题时,计算器收到信号后即会发出指令,使一些形状记忆合金和胶粘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料的数据的线索。

1. 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的材料是智能材料。

2. 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4. 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5. “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四)媒体一词出自英语的“media”。

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媒体是帮助我们表达、存储、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报纸杂志上的文字、广播电视上的声音、图像等。

从原始语言,到活字印刷,到当代的音像技术,是媒体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单一的传递、存储功能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舒适性及欣赏成分,人们对这方面的追求推动了媒体的不断更新换代。

于是,家用电器也像多功能组合家具一样走上了集成化发展的道路,将电视机、录像机、音响、电话以及已经进入家庭生活的微机、传真机等集于一身的多媒体装置(通称多媒体)应运而生了。

多媒体的核心部分是计算机。

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全凭以开关电路的通断来表示的二进制语言,电话、电视等单一媒体在纳入计算机和统领之前,首先要把它们各自的文字、声音、图像都转化成计算机世界通用的二进制语言。

多媒体通过计算机,用这种数字化方式把文字、声音、图像综合在一起处理,进行信息的存储或传递。

多媒体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很广。

例如收看影视,普通的电视机图像水平分辨率为600—800线,而目前大多数微机显示屏都具有水平解像度高达1024线的超高分辨率,展示的画面更为清晰、细腻,使用起来比普通电视机要胜一筹。

又如电视购物,用户可以坐在家里的微机前,利用键盘和鼠标,把某商场供货资料调到显示屏上,逐一挑选,而后订购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

此外,多媒体用于电视会议,可帮助人们免除车马劳顿,与会者可以守着家中的多媒体,与住在各地的代表共聚一“堂”,既闻其声,又见其人。

按同应用原理,通过多媒体,医生可以远距离为患者看病,科研人员可以坐在工作室里查阅各地图书馆里的资料,学生可以坐在家里听老师讲课。

至于收视时事新闻、商业行情、天气预报等等则是多媒体所具备的基本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或传递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的真切的信息。

1. 上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从“多媒体的应用范围很广”至结尾,说明的对象则是____________。

2. 下列四句中不是说明多媒体的特征的一项是()A. 伴随人们的舒适和欣赏的需求而产生。

B. 集多种单一媒体于一身,显示多种功能。

C. 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D. 能灵活方便地进行信息的表达、存储或传递。

3. 上文在说明媒体时,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在说明多媒体的影视收看这种功能时,采用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 全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用“‖”将全文分成三层。

6. 文中加点的“大多数”为什么不能去掉?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二)(五)植物的“爱恨情仇”并不是人类和动物才懂得爱和恨,植物也有“爱和恨”。

当然这种“爱和恨”不是感情的表现,而是体现在生长状况上:有的植物能和睦相处,有的则是“冤家对头”。

科学家经过实践证明:洋葱和胡萝卜是好朋友,它们发出的气味可驱赶相互的害虫;大豆喜欢与蓖麻相处,蓖麻散发出的气味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玉米和豌豆间作,两者生长健壮,相互得益;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能使结出的葡萄香甜味浓;玫瑰和百合是好朋友,把它们种在一起,能促进花繁叶茂;旱金莲单独种植时,花期只有一天,但如果让它与柏树为伴,花期可延长三四天;在月季花的盆土中种几棵大蒜或韭菜,能防止月季得白粉病。

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都散发化学物质的莲线草与萝卜混作,半个月内就长出了大萝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