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脊髓损伤定位口诀

脊髓损伤定位口诀

脊髓损伤定位口诀
以下是五个脊髓损伤定位口诀:
口诀一:
颈一颈二不一样,颈一如同大高岗。

掌管头部和颈部,活动自如靠它帮。

颈二则像小桥梁,连接上下不能忘。

上肢运动它也管,损伤之后麻烦长。

口诀二:
颈三颈四要记清,颈三好像小卫兵。

肩部活动它负责,力量大小它来定。

颈四如同小将领,能让手肘来运动。

感觉障碍要注意,准确定位才可行。

口诀三:
颈五颈六细分辨,颈五犹如小帆船。

能让手腕动起来,灵活自如很关键。

颈六好似小桨板,手指屈伸它把关。

这里损伤影响大,日常活动不简单。

口诀四:
胸一胸二有特点,胸一好像小灯塔。

掌管部分躯干处,功能独特别小看。

胸二则像小锁链,和那胸一紧相连。

感觉变化它体现,仔细观察才发现。

口诀五:
腰骶部位很重要,腰一好似大基石。

下肢运动它开启,稳定站立它出力。

骶部如同大尾巴,掌管好多小细节。

定位清楚不犯错,健康保障靠口诀。

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

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

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丧失。

评定脊髓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对于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

1. 损伤级别:脊髓损伤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完全性脊髓损伤。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表示脊髓仍然保留一部分功能,而完全性脊髓损伤则表示脊髓完全丧失功能。

2. 神经功能评估:评估脊髓损伤时,需要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详细的检查。

这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和肛门功能等方面。

通过测试肢体的运动范围、力量和协调性,以及对触觉、疼痛和温度的感知能力,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3. 神经影像学检查:脊髓损伤的评定还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扫描和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脊髓损伤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有无脊柱骨折或脊髓压迫等情况。

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康复效果非常重要。

4. ASIA神经功能分级: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神经功能分级是评定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根据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完整程度,将脊髓损伤分为A、B、C、D和E五个级别。

其中,A 级表示完全丧失运动和感觉功能,而E级表示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正常。

5. Berg Balance Scale评估:Berg Balance Scale是一种评估患者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的工具。

通过一系列平衡测试,如站立、坐下和行走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平衡控制和协调能力。

这对于确定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和预测步态恢复的效果十分重要。

6. 活动能力评估:评定脊髓损伤的内容还包括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

这可以通过Barthel指数或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等评估工具来完成。

通过评估患者在自理、康复和社交方面的能力,可以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

脊髓损伤 诊断要点

脊髓损伤 诊断要点

脊髓损伤诊断要点
以下是 7 条关于“脊髓损伤诊断要点”的内容:
1. 脊髓损伤后,身体的反应可明显啦!就像电路出了故障,有的地方灯不亮了一样啊!比如你感觉肢体麻木无力,哎呀,这时候难道还不重视吗?比如老王,之前就是没在意开始的这些小症状,结果问题严重了。

2. 诊断脊髓损伤得看运动功能啊!你想想,如果突然手脚不太听使唤了,做些平常很容易的动作都费劲,那不得好好琢磨琢磨咋回事嘛!像小李,那天发现自己走路有点怪怪的,这不就是个信号嘛!
3. 疼痛也是个重要信号呀!那种奇怪的、难以忍受的疼痛,就好像身体在向你大声呼喊一样!你说小张那次伤到脊髓后,那疼痛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呀,这还能不当回事?
4. 感觉障碍也得留意呀!就像你的触觉突然变得怪怪的,对温度的感知也不灵敏了,这能不奇怪吗?就好比小赵有段时间总是感觉身上某些地方怪怪的,这就是在提醒要注意啦!
5. 反射的变化要注意哦!本来正常的反射变得不正常了,这不就是个警示灯嘛!像那次老孙,发现自己的一些反射变得很奇怪,这多让人担心呀!
6. 大小便出现问题也可能是脊髓损伤的表现呢!这可不是小事呀,就如同家里的水管出问题了,会带来很多麻烦呀!你看小刘后来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多吓人!
7. 脊柱的情况也很关键呢!要是脊柱受伤了,脊髓能不受影响吗?这就像房子的根基出问题了,里面的东西能安稳吗?比如那次发生意外后,小强的脊柱就有了损伤,这多让人揪心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脊髓损伤的诊断要点很多,任何一个异常都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去检查和诊断呀!。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种感 觉:轻触觉和针刺觉 (锐/钝区分)。 每个关键点的轻触 觉和针刺觉分别以面颊 部的正常感觉作为参照, 按3个等级评分。 0 = 感觉缺失 1 = 感觉改变(受损 或部分感知,包括感觉 过敏) 2 = 正常或完整(与 面颊部感觉类似) NT = 无法检查
身体两侧轻触 觉和针刺觉(锐 /钝区分)总分 各为56分,身体 一侧感觉总分 为112分。
(2)下行纤维束:又称运动传导束,将大 脑皮质运动区、红核、前庭核、脑干网状 结构及上丘的冲动传至脊髓前角或侧角, 进而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参与椎体束和 锥体外系的形成,与肌肉的随意运动、姿 势和平衡有关。主要有: 1 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和肢体的运动; 2 红核脊髓束: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 协调肢体运动; 3 前庭脊髓束:主要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 肌,以调节身体平衡;
脊髓损伤ASIA评分表
脊髓损伤的神经系统查体

1、感觉检查:浅感觉、深感觉 2、运动检查:主动运动(肌力)、被动运动 (肌张力) 3、神经反射检查: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4、肛门指诊:以区分全瘫和不全查28对皮节的轻触觉和针刺觉以确定感觉平面 C2 枕骨粗隆 C3 锁骨上窝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C5 肘前窝外侧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C7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T1 肘前窝内侧 T2 腋窝顶部 T3 第 3 肋间3 T4 第 4 肋间(乳线) T5 第 5 肋间(在 T4 - T6 的中点) T6 第 6 肋间(剑突水平) T7 第 7 肋间(在 T6 - T8 的中点) T8 第 8 肋间(在 T6 - T10的中点) T9 第 9 肋间(在 T8 - T10的中点) T10 第 10 肋间(脐) T11 第 11 肋间(在 T10 - T12的中点) T12 腹股沟韧带中点 L11 T12与L2 之间的 1/ 2 处 L2 大腿前中部 L3 股骨内髁 L4 内踝 L5 第 3 跖趾关节足背侧 S1 足跟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 S4 - 5肛门周围(作为 1 个平面)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成年男性平均长42-45cm。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成人脊髓下缘抵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缘水平(女性可平第2腰椎锥体),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脊髓下缘可达第2、3腰椎之间。

脊髓的外形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两处明显的膨大。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向下延续为终丝。

终丝是软膜的延续,达第2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脊髓前面正中纵行的沟称为前正中裂,此裂两侧有前外侧沟,脊髓前根由此发出。

后面正中纵行的沟称后正中沟,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在接近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

脊神经前根主运动而后根主感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同神经系统的其它部分一样,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质以及血管等组成。

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可看到内部呈H形的灰质,其周围包绕着白质。

每侧灰质和白质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灰质的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以及白质前索、后索和侧索。

在灰质的中央有一窄细腔隙,称中央管。

(一)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从整体上看,前角、后角和中间带的侧角称为前柱、后柱和侧柱。

前角中的神经元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即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自前外侧沟穿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压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

每个脊髓节段的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相应节段皮肤等处的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并发出纤维组成上行传导束。

侧角主要见于胸段和上腰段,其内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在骶髓2~4节内,相当于侧角的位置上,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二)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交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由于神经纤维中有大量的有髓纤维,因而在新鲜的切片上呈现白色,这些神经纤维包含:1、脊神经节发出的传入纤维;2、起自脊髓灰质神经元,组成上行传导束,将传入的感觉冲动上传;3、起自脊髓以上的脑区,将运动冲动下传至脊髓,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4、起自脊髓神经元且终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完成节段内及节段间联系的纤维;5、起自脊髓前角和侧角的运动纤维,经前根出脊髓。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断及治疗原则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断及治疗原则
(1)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可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
①甲强龙正规剂量 30mg/Kg体重+生理盐水100ml,15 分钟内快速静滴,间隔45分钟后继续使用 5.4mg/(Kg.h)×23h+生理盐水500ml维持,24小时后停 用。
②氢化可的松100mg静滴,1次/天×7天 ;
③地塞米松20-30mg静滴 ,1次/天×3天 ,后逐渐减量 用至7天 。
颈脊髓损伤定位诊断 及治疗
——付美清对神经根, 但每个脊髓节段与其相应的脊椎节段并 不完全对称。上位颈髓节段与上部颈椎 椎体基本相当,C5-8节段比相应椎体高一 椎节。
二、颈椎每节段损伤后具体表现:
1、C1节段损伤:因该区较靠近延髓,如外伤 引起骨折脱位造成脊髓损伤常导致呼吸麻痹、 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机械堵塞,可迅速致命。
巨量反射:在屈肌性反射高潮时,加上一个小 的刺激,能使下肢所有的关节都屈曲,并有排 尿、有时排粪,这种表现,称为巨量反射。
脊髓损伤后总体反射:是指脊髓损伤后肢体受 到刺激立即表现上肢肌肌肉痉挛、下肢内收, 髋膝关节屈曲、踝部跖屈、腹部肌肉痉挛、反 射性排尿及阴痉勃起。
单相反射:通常认为肢体反射性屈曲后并不伸 直者称单相反射,提示完全性损伤。
(二)、手术治疗。
1、手术目的:充分的椎管减压、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 迫,清除毒性产物及突入椎管内的骨片、椎间盘及异 物组织,用内固定等方法重建颈椎稳定性,防止颈髓 继发性损伤,最大限度恢复颈髓功能。
2、手术入路选择:术前应仔细分析病情及阅读影像学资 料,明确脊髓损伤压迫来源,如压迫来自颈髓前方则 行前路,多节段受累伴椎管狭窄、后纵韧带肥厚骨化、 黄韧带肥厚或骨化者则采取后路减轻,使受压的脊髓 完全松解,同时前后方都存在压迫源者则在病人能耐 受情况下前后路一期手术,如不能则先期后路减压固 定,病情稳定后再行前路手术。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

为了确诊和治疗脊髓损伤,医生需要根据一些诊断标准来确定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损伤类型:脊髓损伤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

完全性损伤指脊髓在损伤部位完全中断,而不完全性损伤则指脊髓在损伤部位仍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传导功能。

2. 损伤位置:脊髓损伤的位置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部位。

不同位置的损伤会导致不同部位肌肉和神经的功能受损。

3. 损伤程度: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可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等级,从A级到E级。

A级指完全性损伤且患者完全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而E级则指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正常。

4. 损伤时间:损伤时间的确定对于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干预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损伤后遗症。

以上是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最精确的损伤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1 -。

脊髓损伤后的症状与定位

脊髓损伤后的症状与定位
② 后期锥体束受累引起痉挛性轻瘫,开始为同侧腿,而后发展至双腿。
③ 对一侧前外侧索压迫可引起对侧痛温觉减退。 ④ 最终导致膀胱、直肠失控。
14-1 (3) 哑铃型肿瘤综合征
这类肿瘤一律为神经鞘瘤,起源于椎间孔内,向外同时也向椎管内生长。 症状:
① 它产生神经根受压的征状与体征。 ② 当脊髓侧方受到压迫时,也可逐渐导致Brown-Sequard 综合征。
。 症状: (1)节段性肌张力低下,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反射消失
(2) 感觉传导束未累及,无感觉缺损。
XX
8. 前角、皮质脊髓侧束联合综合征 (肌萎缩侧索硬化)
症状: (1) 为前角细胞缓慢变性疾病, 好发于颈段, 通常为双侧性, 多节段的损伤可导致两手固有肌出现对称性萎缩。
(2) 如累及皮质脊髓束,常伴有上位神经元损伤(下肢肌)的症状。
发病:常见于脊髓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Friedrech 共济失调(遗传性疾病, 常见于幼年或少年)、外伤和脊髓外肿瘤。
症状: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和辨别觉缺失。 Romberg (+)
3 X
4. 后角损伤
后角损伤出现于 脊髓空洞症、脊髓出血、髓内肿瘤等。 症状:感觉分离, 同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 深感觉正常。

X
5. 脊髓空洞症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的坏死或空洞的形成,累及不同的 结构引起不同的症状。
② 累及到后索 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受损
③ 累及到皮脊侧束, 引起损伤平面以下 的锥体束征
④ 影响到前角 受损节段肌肉萎缩性麻痹
①累及到前白连合 节段性双侧分离性感觉缺失, 痛、温觉受损,深感觉正常
上圆锥 (L4-S2 节段) 圆锥(S3-Co 节段)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A B C D E四川省康复医院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唐虹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

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运动功能。

1、上颈段脊髓损伤(C1-4) 此段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故损伤后部分病人可合并有延髓甚至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

上颈髓损伤时,常有颈枕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

c1~2损伤时病人大多立即死亡,C2~4节段内有膈神经中枢,伤后多出现膈肌和其他呼吸肌麻痹,病人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损伤平面以下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不完全瘫痪。

2、下颈段脊髓损伤(C5-8) 此段损伤多引起肋间神经麻痹,膈肌麻痹,四肢瘫痪,双上肢为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C8~T1损伤可出现尺神经麻痹的爪形手和交感神经节受损的Horner征。

3、胸段脊髓损伤常有根性疼痛,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大小便出现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Te以上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

脊髓休克期中可出现交感神经阻滞综合征,即血管张力丧失,即脉搏徐缓下降,体温随外界的温度而变化,脊髓休克期过后可出现总体反射。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2022总结版)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2022总结版)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

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

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

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

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

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

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

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

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

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

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1)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

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一、脊髓损伤概述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感觉与运动、自主调节功能缺失的一种病症。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是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部位进行准确判断的重要步骤,是指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脊髓损伤的横断面位置。

本文将探讨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重要性确定脊髓损伤的平面有助于评估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不同平面的损伤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确定损伤平面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三、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原则1. 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损伤的机制、症状的起始时间、疼痛部位、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丧失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损伤的范围和平面位置。

2. 神经学检查进行神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尤其是对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如四肢的动作功能和感觉反应等。

根据神经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确定损伤平面所在的脊髓节段。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脊髓损伤平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采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和MRI等。

CT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结构,有助于判断脊柱骨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而MRI则能够直接观察脊髓的结构和异常变化,能够更精确地确定损伤平面的位置。

四、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方法1. Frankel分级法Frankel分级法是根据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分级的方法。

根据不同分级,可以初步确定损伤的平面位置。

分级法分为A、B、C、D和E五个级别,分别代表完全丧失、严重受限、轻度受限、恢复到正常的部分功能和恢复到正常的完全功能。

2. 脊髓髓外损伤指数(ASIA指数)ASIA指数是评估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和功能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ASIA指数,可以评估脊髓损伤的级别和脊髓的完整性,从而帮助确定损伤平面的位置。

3. 影像学定位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脊髓损伤的位置和范围,从而确定损伤的平面。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特殊体位的最大阻力情况下全关节范围的活动
精品文档
运动损伤平面
最低的正常运动平面 身体两侧可以不同 肌力为3级的关键肌确定为运动平面 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必须4-5级 例如:C5(屈肘)4级 ;C6(伸腕)3级;C7
(伸肘)1级;C8(中指屈)4级 那么运动平面:C6
精品文档
3、神经反射检查:腱反射不对称是N损害的 重要定位体征
1、脊髓的灰质 可分为前部的前角和后部的后角及C8-L2 和S2~4的侧角。此外还包括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前联合和 灰质后联合,他们合称中央灰质。灰质内含有各种不同 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细胞,是脊髓发出和接受冲动 的关键结构。前角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后 角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
精品文档
2、脊髓的白质 分为前索、侧索、后 索三部。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下行(运 动)传导束及大量的胶质细胞组成,上行纤维 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 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
(1)上行纤维束:又称感觉传导束,将躯干 和四肢的痛温觉、精细触觉和深感觉传至大脑 皮质感觉中枢进行加工和整合。主要有:
1薄束和楔束;
2脊髓小脑束;
3脊髓丘脑束;
精品文档
(2)下行纤维束:又称运动传导束,将 大脑皮质运动区、红核、前庭核、脑干网 状结构及上丘的冲动传至脊髓前角或侧角, 进而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参与椎体束和 锥体外系的形成,与肌肉的随意运动、姿 势和平衡有关。主要有:
2 后角损害 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 消失、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常见于脊
精品文档
5 前索损害 脊髓丘脑前束受损造成对侧病 变水平以下触觉障碍,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 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常伴感觉 过敏。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关键词:脊髓损伤诊断,脊髓损伤定位,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在不断升高,准确定位脊髓损伤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目前脊髓损伤分为纵向定位和横向定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横向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包括以下5点: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

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

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

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

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

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

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

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

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

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

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

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

脊髓损害及定位

脊髓损害及定位

脊髓损害及定位脊髓损害及定位News Watch一、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脊髓病变的三主征: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脊髓侧索中皮质脊髓束损害产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脊髓前角及(或)前根病变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感觉障碍后角损害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既同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而深感觉及部分触觉仍保留,因深感觉和部分触觉纤维不经后角而直接进入后索,如病变累及两侧常有明显束带感;后根损害则深、浅感觉均有障碍;后索损害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和部分触觉障碍。

产生感觉性共济失调;脊髓丘脑束损害引起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表现损害节段平两以下的对侧痛、温觉障碍,深感觉保留;白质前连合损害时,因损害两侧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表现为对称性节段性的痛温觉丧失,因有未交叉的纤维在后索及前索中上升,可没有明显的触觉障碍,称为感觉分离现象,见于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灰质侧角损害或脊髓病变阻断侧角与大脑联系的路径,出现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

血管运动、发汗反应及皮肤、指(趾)甲的营养等障碍,特别是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为脊髓疾病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的重要体征之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出现、出现的早晚与病损的部位、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总之,上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构成的症状和体征是认识脊髓疾病的基础。

脊髓的定位及定性诊断News Watch脊髓不同部位损害的临床表现1.脊髓半侧损害表现为脊髓病变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和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度觉障碍,称为布朗一塞卡尔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

多见于脊髓肿瘤的早期:,病变节段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还有血管舒缩运动功能障碍。

皮肤初期潮红、发热,后期为发绀、发冷,这是由于侧索中下行的血管舒缩纤维被阻断的缘故,并非脊髓半侧损害均有这些症状。

2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各段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各段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各段损伤的定位诊断发表时间:2011-11-18T11:35:39.0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李百成[导读] 运动障碍:头、颈及提肩胛运动受累,四肢轻重不一的瘫痪,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及出现病理反射。

李百成(黑龙江省医院 150040)【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091-02 脊髓各节段受累后视部位不同,其功能障碍的范围及程度亦不同。

(一)颈髓损伤的定位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将颈髓分为上(C1~C3)、中(C4~C6)、下(C7~C8和T1)三个节段,其临床特点如下: 1.颈上段外伤后脊髓完全损伤者,多死于现场。

临床所见患者多为不全性损伤,其主要表现为: (1)运动障碍:头、颈及提肩胛运动受累,四肢轻重不一的瘫痪,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及出现病理反射。

病变伤及副神经时可引起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瘫痪,表现为转颈和耸肩障碍。

(2)感觉障碍:其根性疼痛以枕及颈后部为明显,当损伤三叉神经脊髓束时,可产生同侧面部疼痛和麻木。

(3)呼吸障碍:视、膈神经受损之程度不同而表现为呃逆、呕吐、呼吸困难或呼吸麻痹。

可伴有高热。

2.颈中段(1)运动障碍:从此段发出的脊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肱二头肌、提肩胛下肌、冈上肌及冈下肌等)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此段以下之肌群为上神经源性瘫痪表现,故肱三头肌之肌张力明显增高,以致屈肘时阻力较大。

(2)感觉障碍:根性痛多见于肩部及肩胛部,并常波及前臂桡侧,有时可达拇指或食指。

(3)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多消失,肱三头肌反射则亢进。

3.颈下段即使脊髓完全损伤,其存活率也较高,临床特点如下:(1)运动障碍:手指活动障碍及手部小肌肉萎缩,前臂肌群亦可累及。

(2)感觉障碍:根性痛多位于前臂及手指,以中、小指为多见。

上肢及胸2以上可有感觉减退或消失。

(3)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及指屈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C8~T1节段侧角细胞(睫状体脊髓中枢)受损伤时可产生Horner综合征。

脊髓病定位诊断方法

脊髓病定位诊断方法
记 录神经的电活动 确定神经传导速 度和潜伏期以诊 断脊髓病。
影像学检查:利 用X线、CT、 MRI等影像学手 段观察脊髓形态 了解脊髓病变的 位置和程度。
脑脊液检查:通 过腰椎穿刺获取 脑脊液检测其中 的细胞、蛋白质、 糖等成分以辅助 诊断脊髓病。
影像学定位诊断
04
X线检查
脊髓造影:显示 脊髓形态观察病 变部位
脊柱X线检查: 观察脊柱骨质结 构判断病变位置
脊髓CT检查:观 察脊髓内部结构 确定病变性质
脊髓MRI检查: 观察脊髓形态和 信号诊断病变类 型
CT检查
定义: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X射线对物体进行分层扫描获取物体 的内部结构信息
优点:无创、无痛、无辐射能够清晰显示脊柱的解剖结构对脊髓病 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脊髓病定位诊 断中的应用:观 察脊髓形态、位 置及信号变化辅 助医生进行定位 诊断
MR检查
定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优点:无创、无辐射、无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理: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体 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再通过计 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应用:诊断脊髓病中的血管病变
神经电生理定位诊断
电生理检查:利 用肌电图、神经 电图等电生理技 术检测神经肌肉 功能辅助诊断脊 髓病。
脊髓病定位诊断的步骤
确定病变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部位是在脊髓的哪个节段。 判断病变性质: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病变的性质是肿瘤、炎症还是变性等。 分析病因: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职业等因素分析可能的病因。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定位诊断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合分析:结合影像学和神 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定位
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成年男性平均长42-45cm。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成人脊髓下缘抵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缘水平(女性可平第2腰椎锥体),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脊髓下缘可达第2、3腰椎之间。

脊髓的外形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两处明显的膨大。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向下延续为终丝。

终丝是软膜的延续,达第2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脊髓前面正中纵行的沟称为前正中裂,此裂两侧有前外侧沟,脊髓前根由此发出。

后面正中纵行的沟称后正中沟,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在接近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

脊神经前根主运动而后根主感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同神经系统的其它部分一样,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质以及血管等组成。

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可看到内部呈H形的灰质,其周围包绕着白质。

每侧灰质和白质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灰质的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以及白质前索、后索和侧索。

在灰质的中央有一窄细腔隙,称中央管。

(一)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从整体上看,前角、后角和中间带的侧角称为前柱、后柱和侧柱。

前角中的神经元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即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自前外侧沟穿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压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

每个脊髓节段的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相应节段皮肤等处的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并发出纤维组成上行传导束。

侧角主要见于胸段和上腰段,其内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在骶髓2~4节内,相当于侧角的位置上,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二)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交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由于神经纤维中有大量的有髓纤维,因而在新鲜的切片上呈现白色,这些神经纤维包含:1、脊神经节发出的传入纤维;2、起自脊髓灰质神经元,组成上行传导束,将传入的感觉冲动上传;3、起自脊髓以上的脑区,将运动冲动下传至脊髓,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4、起自脊髓神经元且终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完成节段内及节段间联系的纤维;5、起自脊髓前角和侧角的运动纤维,经前根出脊髓。

在白质内,上行和下行的长距离纤维占据特定的区域,且有序的排列,形成不同的传导束。

其中上行传导束有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脊髓皮质束及脊髓橄榄束等;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及中介脊髓束等。

三脊髓的功能脊髓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主要是传导功能、反射功能和神经营养功能。

(一)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由长短不等的上行和下行传导束组成,将脑和躯干、四肢联系为整体,完成神经信息的传导,实现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当脊髓的某部分发生病变后,脊髓的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则在身体的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二)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因在脊髓内有相应的反射中枢。

1躯体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以抵抗牵张,即牵张反射。

临床上常用于检查的牵张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髌反射和踝反射。

当四肢远端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被刺激的肢体屈肌收缩,即屈肌反射。

2 内脏反射脊髓内有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因此在脊髓内存在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

由脊髓完成的内脏反射有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和瞳孔反射。

(三)躯体神经营养功能脊髓前角细胞对其支配的骨骼肌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可致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另外,前角细胞对其所支配的相应骨骼亦有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后,受损节段支配的相应骨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现象。

四脊髓与脊柱的关系脊髓在结构上并不分节,但由于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通常将与每对脊神经相连接脊髓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整个脊髓节段可由上而下依次划分出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髓增长的速度慢于脊柱,故成人脊髓比脊柱短,以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椎骨。

从胸段开始,每对神经根都在椎管内斜向下行,方穿出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神经根聚集成束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脊髓节段与椎体序数的关系如下:上颈髓(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C5~C8)与上胸髓(T1~T4)比相应的椎体高1个椎骨;中胸髓(T5~T8)高出2个椎骨;下胸髓高出3个椎骨;腰髓则位于T10~T12;骶髓和尾髓位于T12~L1之间。

由于棘突呈叠瓦式向后下斜行,椎体与棘突不在同一平面,这种脊髓与椎体和棘突相互之间的不对应关系亦很重要。

临床上采用某些体表标志来确定椎体或其棘突的节段,如颈部最突出的棘突为C7、两肩胛岗内端连线中点为T3棘突即相当于T4椎体、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为T7棘突即相当于T8椎体、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中点为L3~L4的棘突之间即相当于L4的椎体、两髂后上嵴连线的中点相当于S2椎体。

(一)脊髓横断损害的定位诊断1脊髓完全性横断(“横贯性”似乎更合适)损害在急性脊髓横断早期,出现急性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多是指急性脊髓炎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出现肢体软瘫、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一般持续2-4周则进入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肢体肌力的恢复常始于下肢远端,然后逐步上移);约4-6周后逐渐出现横断损害节段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

多见于脊髓挫伤、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

(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可有脊髓休克现象,以后导致受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

多见于脊髓损伤、急性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

)2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 syndrome)在病变同侧损害节段平面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受损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存在;早期有皮肤潮红、发热,以后发绀、发冷;在病灶侧与病变节段相应部位,可有节段性弛缓性瘫痪、根痛或束带感等感觉异常(皮肤变化和病损节段的变化可否省略,否则横贯性损害部分亦应提及)。

常见于硬膜下髓外脊髓肿瘤、脊髓损伤。

3脊髓中央损害在脊髓损害节段成分离性和节段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存在。

较早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皮肤自主神经营养功能障碍(“较早出现相应节段的植物神经功能和皮肤营养障碍”是否更合适,临床所见脊髓空洞多位于颈胸段,鲜见括约肌功能明显障碍者,不知是否别的文献中也这样写?),运动功能正常。

见于脊髓空洞症等疾病。

4脊髓前角前根损害在受损的前角前根支配区出现节段性弛缓性瘫痪;可有肌纤维或肌束震颤(颤动?),但无感觉障碍。

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脊前动脉梗死等。

5脊髓后角后根及后索损害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

后索损害时,在病灶侧节段水平以下深感觉最先消失、触觉次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肌力”是否更合适?共济失调可是运动障碍)正常;后根损害时,其支配区早期有剧烈根痛和束带感,以后各种感觉、反射减退或消失;后角受损时,其支配区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反射减退或消失。

见于脊髓神经鞘瘤或脊膜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可概括)、椎间盘突出症等。

(二)脊髓节段损害的定位诊断(脊髓损害的纵向定位诊断)1高颈段(C1~C4)枕颈区放射性痛,四肢痉挛性瘫痪,并躯干、四肢的感觉障碍。

如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当累及枕骨大孔区可有颈项强直、强迫头位、后组脑神经、延髓、小脑受损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2颈膨大段(C5~T1)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弛缓性瘫痪,下肢痉挛性瘫痪,肱二头肌反射消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病灶以下感觉障碍,C8~T1受损侧出现眼裂狭小、瞳孔缩小、面部无汗和眼球内陷即Horner综合征。

3胸段(T2~T11、T12)早期胸腹背部放射痛及束带感,继而由一侧下肢发展至双下肢无力及麻木,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感觉障碍,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4腰膨大段(T12、L1~S2)腹股沟、臀部、会阴及双下肢放射性根痛,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提睾反射消失,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5圆锥部(S2、S3~尾1))大腿后部、臀部、会阴肛门区有鞍状感觉障碍(“马鞍区感觉障碍”?),膝反射、踝反射和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但根痛不明显,下肢运动功能正常。

6马尾部(L2以下)早期有剧烈的下腰部、骶尾部、会阴部根痛或坐骨神经痛,臀部及会阴肛门区呈鞍状感觉障碍,可有下肢弛缓性瘫痪,膝以下各种反射消失,早期排尿费力、晚期尿潴留。

症状和体征两侧不对称。

(马尾部的病变其马鞍区感觉和二便功能障碍出现较晚,甚至可以不提及的)如马尾(脊柱L2以下)1、下肢根痛明显,单侧或不对称。

2、小腿肌肉萎缩。

3、损伤神经根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神经营养不良。

4、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三)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外病变的定位诊断(横向定位诊断)1脊髓病变上界的确定(似乎应该是纵向定位部分的内容,临床工作中感觉平面的检查十分重要,但往往并不那么典型和可靠,似乎不必写得过细)主要依据于:早期根痛于节段性症状;各种感觉消失的上界;反射消失的最高节段;棘突叩击压痛明显部位。

由于相邻的上下两个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节区有重叠,故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感觉减退或过敏带之间的界限为病变的上界。

2髓内与髓外及硬膜外病变的鉴别(建议从起病和病程、疼痛性质、感觉平面变化、运动功能、括约肌功能、CTM 及MRI特点、CSF化验等方面列表比较)髓内病变常以感觉分离或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常从病变节段平面自上而下发展,常为双侧性、对称性,根痛较少见,多出现皮肤营养改变而且显著,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发展较快,病程短,一般无椎管梗阻或部分性梗阻,脑及液蛋白量无明显升高。

髓外硬膜内病变多以根痛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多自下而上发展,常有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待脊髓完全横断损害时,才恒定于病变节段。

皮肤营养障碍少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椎管阻塞出现早切呈完全性多,脑脊液蛋白量明显增高或呈黄变征。

硬膜外病变起病较快、病程较短,根痛明显且常伴棘突叩压痛,瘫痪出现快、两侧体征常对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