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林泉高致集》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林泉高致集》读后感

林泉高致集《林泉高致集》读后感Thoughts on Reading of the Linquan Gaozhi Ji on

Chinese Painting ofMountains and Waters by Guo-Xi.造形艺术研究所理论组研究生造形艺术研究所理论组研究生黄子霏 Zih-Fei Huang 理论摘要林泉高致集,一篇水墨山水绘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象徵著一个时代的美学风尚与文化上的极至之美,也许,在历史上充斥著许多不同的美感主张与绘画技巧;然而,以一个时代的智识而言,精致的文化经常伴随著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抒发的艺术表现。由郭熙、郭思父子整理撰述的绘画理论集,原由李成一脉的山水写实风格,承袭延续并且发扬光大。独特的蟹爪寒林所呈现的萧索、枯寂深刻的打动人心,成就为独竖一帜的艺术旗帜。而周边环绕的自然景韵与人的相遇,刹时逬发出深厚的禅道、天人相合之境界。本文,旨在说明、阐述笔者认为之篇章意趣,与绘画实务之粗浅归纳,并以图例辅助说明文章中之构图、理论实务结合后所成就出之成果。以山水画境而言,云高水深与山高树远,同样需要表达的方法适切、合理,而中国水墨中特有的多重视点,则为中国绘画上之一大特点,理论表现人文的诠释与议题的再深入,希望能够藉由此篇读后心得,印证心中许多可感可发可议的小小感受。关键字】【关键字】林泉高致、绘画理论、山水画论一、前言李郭山水风格在宋神宗时达到高峰,而郭熙、郭思整理著撰的《林泉高致集》,在浸濡的学院学习生活薰陶之下,占了相当重要的理论指标。尤其是所谓的「三远法」,是我们构图在时念念不忘的「圣经」。另外,水墨浓淡、皴擦用 1732006 造形艺术学刊法变化等实务指导,也常使学生们谨记在心不仅是老师们在五代、北宋绘画艺术教学上,经常性的引用、列举,并且尊为山水画法中重要的圭臬之一,学生也以实务写生印证近、中、远景在视觉上,与真实创作结合,证明了《林泉高致集》是北宋理论与

实务紧密结合的画论,并且为相当具有系统体系的「现代」理论。文中描绘自然景致多变与应用上的钜细靡遗使人惊异;郭氏搜罗山水自然之景,观察自然界中的无穷变化与转而幻化为意境的微妙表现,以及在水墨应用上,笔墨浓淡皴擦、水墨光影泫淡。然而,水墨世界中的四季变换、山光、雅石、水色、幽林等所搭配的松石泉流、云影水烟、幽静小径通往的茅屋、楼宇、亭台,画境中的垂钓老翁、云樵童子、松下高士悠然自得...,每一幕都像是人生真如之境,作者性格明晰跃然纸上。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之境,是文人、画者胸怀中的小型宇宙缩影,追寻抒怀而淡泊的真善美世界,更是向往中「天人合一」的大宇宙情怀。遥想古人当时的林泉之心、隐逸高志,而仍可於今世完整展现者,惟令人神往、优雅静默而心高意畅的笔墨天地。郭氏《林泉高致集》,此文不仅为学院派所尊崇,亦为中国山水水墨绘画理论系统中,极具有完整系统性组织的经典之作。标志著山水画的极致成熟表现,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实务理论地位几乎不可撼动,兹就文集的作者、内容一一叙述如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郭氏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父子撰。郭熙,字淳夫(约1023-1085A.D.)河阳温县人,曾任图画院艺学,深受宋神宗赏识,以及当代文豪、士宦等推崇备致,为京畿宫殿、楼宇绘制典藏壁画、屏风等作。师承李成,为李成式山水的一代大师1。长於山水寒林、亦深入研究绘画写生、观察之理论。其子郭思,字得之,饱学经史,多才艺,任至龙图阁直学士。郭思在艺术方面亦受其父薰陶,善画山水、鞍马、杂画,为阐扬郭熙的绘画成就,故将其父之画论整理、写定立论,编撰成郭氏林泉高致集一书,为古代山水画论中系统详尽、观察自然与画境之相互影响、修炼道成与如何「上达化境」等之优秀作品。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

然并称於五代。郭熙精画理,并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仔细观察大自然,遂创精辟深入的画理。1 注 1.中国巨匠美术周刊 p.6 /郭熙,洪文庆主编,锦绣出版,1996 年 1 月,台北市。174 《林泉高致集》读后感《林泉高致

集》内容包括:「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一一叙述如下:(一)序: 「序言」首先破题,直点中国儒家思想中,充分显现儒家文人素养之观点--「志於道,据於徳,依於仁,游於艺。」,此论,亦为当代儒者修身养性之普遍指标,立志於王道之学,思想、行为皆依仁、徳为上,而闲暇之余则可游学於艺。这种观点也充分显现出中国佛道山水观暨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训勉。然而古人之学只岂浩瀚,太古时代,伏羲氏取自然万象为文字、符号为易象八卦,神秘主义之肇始,中国道家思维常令人深觉莫测高深,然其起始点却出自於自然万象--古人夜观星象,体察日月星辰、年序四季流转、万物相生相长、互补互克等面象,道家幽微玄妙、奥秘庞深的人生哲学,也深切影响中国人文、风俗等趋势。因就雄伟山势,古人联想到「龙蟠虎崌」,而绵延山岭曲环丘园,又形容为「双龙抱珠」,自古,自然中之意象已为人们生活中之吉凶易兆,而人们生活也早已是与阴阳五行、风水、罣象等穿凿附会而息息相关了。范仲淹曾隐身於山居岁月中有,留题常熟顶山僧居,之作:「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中有白龙泉,可洗人间耳。吾师仁智心,爱兹山水音。结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笑我名未已,来问无端理,却指岭边云,斯焉赠君子。」2 诗中,「山水音」显然可以洗涤人间纷扰尘喧之耳,此诗虽为山居之诗咏,却是君子明志之作。因此,我们可见当代士人、儒者的山水清澈心志与不随波逐流的择善固执,与「山水」隐逸高士的淡泊皆是当代的一种人品节操的极致表现。(二)山水训: 山水训佛家语:境由心造。自然山水的丰富万幻、云鹤鸟虫相伴,亦使人不觉孤单,不惟可以沉淀心识、而且神清气爽,所以「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山水水墨画作的「功能性」,由妆堂饰壁、宣化教令?到纾解胸怀,以林泉养志、烟霞舒心佛道思想以空灵虚心养志,书画水墨以虚实笔墨舒心。因此,「山水」在当代,极可以是一种非常「高洁雅志」的符号与象徵,并且深受士林文人的认同。2 注 2.宋儒与佛教 p.47 蒋义

斌著,东大图书,1997 年 9 月初版,台北市。 1752006 造形艺术学刊山水现象表现於画境中,画家则常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构图布置,形容君子渴慕林泉、雅爱山林之心,不仅以「意」虚拟实境,也以「意」神游画境太虚。山水泉林对於执爱者,一则以雅逸「秀」、再则以意境「诱」。「...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起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中论提及学画亦如学书,要专精以一,取名家之作习练,久之则可入其彷佛,而致自成一家。至於散漫不严而致思考不精、软弱不决、轻心挑之致造型脱略不圆..等弊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四法—分解法、潇洒法、体裁法、紧慢法,的唯一心法就是要专心一意。所以,在作画时,须以心诚意敬、神闲意定而且虚心面对整体构图,小心谨慎之完整思考来营造每一构图环节。此理彷佛可以「由小见大」,同证於天下之事,儒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的「一朵花里看见一个世界」。因此,亦如自然之观察,四季运行雁行有序。要得其精粹必先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以凝神气定观察自然生物百态、并以大自然为师而虚心请益,小心营造画面的完整与境界。看「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观察四时不同季候,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如此,则能得画意之妙也。郭氏提炼出的书墨绘画方法条列如下: 分解法:水墨的深浅层次,包括浓淡乾湿、清晰度与垄雾的分别法。分解法表现方法:「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雾锁齐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表现方法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此评论十分高明巧妙,而也是中国人掩映、巧饰却愈显其优雅高妙,而且更能衬托主体高远玄妙的最佳方式。用墨:提及作画时,可使用「焦墨、宿墨、退墨、埃墨」。用墨紧慢法:「已营之,又彻之,又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紧慢法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由此观察,郭氏作图时非常小心谨慎,所以,收拾、润饰之时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