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林泉高致集》读后感
从道家思想看《林泉高致》
从道家思想看《林泉高致》摘要: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到宋代可以说是蔚为大成,山水画理论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是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
一方面,郭熙为宫廷画家,这部著作无疑是有儒家思想承延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郭熙少时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林泉高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这部著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林泉高致道家思想影响郭熙中国的山水画理论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之前,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南朝刘宋时期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梁元帝萧绎的《山水松石格》,唐代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五代荆浩的《笔法记》都是重要的山水画理论文献。
到北宋中期,郭熙《林泉高致》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人,世称郭河阳。
好道学,喜游历。
曾临摹李成山水画而受到启发,笔法大进。
受到神宗的赏识,授书院艺学,后升至待诏,成为宫廷画院最重要的成员。
代表作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
郭熙关于绘画的一些思想,经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前四篇为郭熙的艺术见解,系统而深刻地表述了郭熙的艺术思想,既有对人与自然山水之审美关系论述,亦有对具体绘画技法的探讨,且分章分节论述,篇幅大增,可谓长篇巨制,《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最高成果之一。
后两篇为郭思所作,郭思还为《林泉高致集》作“序”。
在“序”中说,他跟随其父游历山水,而将郭熙所谈艺术话语加以记录整理。
说“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
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郭熙“少从道家之学”而又“本游方外”,说明郭熙少年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因此在《林泉高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这条红线的始终贯穿。
一、对山水画的根本看法郭熙从“人情”本质上看待自然山水。
人情即人性,从人性的本质上来看,人人都厌恶繁锁的世俗生活,向往清静怡人的烟霞圣境,人们不能常在这些自然胜境中观览,但能用画笔将这些山水胜境表现出来,这和宗炳所谓老之将至,不能再返山林,而“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很相近。
试论郭熙的《林泉高致》
其 中 《山 水 训 》一 篇 最 重 要 ,其 它 数 篇 可 作 为 《山 水 训 》的 发 挥 或 解 释 去 读 。
下 面 从 l二个 方 面 来 谈 谈 《林 泉 高 致 》一 书 的 主 要 内 容 。 一 、 山水 画 的 目 的 这 里 的 目 的包 括 生 活 上 的 目 的 与 艺术 上 的 目 的 两 方 面 ,其 中 心 思 想 即 “林 泉 高 致 ”。 《山 水 训 》开 头 说 :“君 子 之 所 以 爱 夫 山 水 者 ,其 旨 安
到 呼 吸 的 支 点 :在 长 期 的 训 练 过 程 中 从 无 意 识 升 华 为 意 识 ,使 舞 蹈 更 具 感 染 力 ,让 舞 者 与 观 者 之 间 达 到 心 灵 上 的 融 合 。由 此 可 以说 :呼 吸 是 舞 蹈 的 命 脉 。我 们 想 要 出 色 地 完 成 一 个 舞 蹈 作 品 ,首 先 要 掌 握 呼 吸 在 其 中 的 运 用 ,这 样 才 能 做 到 形 神 兼 备 .展 现 舞 蹈 的 独 特 魅 力 。
在 ?丘 园 养 素 ,所 常 处 也 ;泉 石 啸 傲 ,所 常 乐 也 ;渔 樵 隐 逸 , 所 常 适 也 :猿 鹤 飞 鸣 ,所 常 亲 也 。尘 嚣 缰 锁 ,此 人 情 所 常 厌 也 。烟 霞 仙 圣 ,此 人 情 所 常 愿 而 不 得 见 也 。”这 是 指 一 种 自 由 自在 的 生 活 .摆 脱 种 种 世 俗 生 活 的 束 缚 。当 时 士 大 夫 们 一 方 面 要 摆 脱 伦 理 的 拘 束 ,向 往 “林 泉 啸 傲 ”的 生 活 情 致 , 另 一 方 面 要 出 仕 。
从郭熙《林泉高致》看中国山水画家之修养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画家心性学养的表达、人格境界的外化。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了“林泉之心”、“养之扩充”、“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本文认为,郭熙的这些观点对当代山水画家依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只有既注重学识修养,又注重心性陶养,方能真正创作出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中国山水画,从而完成一个画家心物化一的最终抵达。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家学识修养心性陶养郭熙是宋代杰出的画家和画论家。
郭熙之子郭思将他一生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整理编纂为《林泉高致》,文中提出的“林泉之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身即山川而取之”、“注精以一之”、“神与俱成之”、“三远”、“养之扩充”、“经之众多”、“览之淳熟”、“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然具有经典的意义。
本文仅就《林泉高致》中所及山水画家的修养谈如下三点认识。
一、作为一个中国山水画家,要注重“养之扩充”中国山水画是画家心性学养的表达、人格境界的外化。
中国山水画注重观物取象、抒写性灵,讲究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追求象外之意、韵外之致,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时空交融的独特审美境界。
而欲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山水画家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所以,“养之扩充”是中国山水画家创作的基本前提。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养之扩充”的重要性:何谓所养欲扩充?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崖前,此不扩充之病也。
盖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山居之意裕足也。
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水中之乐饶给也。
仁智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郭熙指出近者画手所作《仁者乐山图》和《智者乐水图》之所以过于直白,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养不扩充”。
他认为,“仁者乐山”应该像白居易的《草堂图》一样,将山居之意画得妙趣横生;“智者乐水”应该像王维的《辋川图》一样,将水中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
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北宋一朝,中国山水画大师辈出,而郭熙就是其中能心怀林泉且能点染江山的一位。
政和七年,宋徽宗与郭熙之子郭思的一番谈话,乃有郭思其父遗说及相关事迹,并成《林泉高致》一书之举。
《宣和画谱·郭熙传》中说郭老夫子“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这种艺术家追随性灵恣意挥洒,在当时已是“不特画矣,盖进乎道欤”,明显“独步一时”于平辈画家,成为北宋巨幛山水传统的翘楚,后无来者。
大诗人黄庭坚说郭熙是“便面江山取意成”,并同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共赴显圣寺观赏其山水屏风,苏轼大呼郭熙画作如诗中孟浩然,“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苏辙则认为郭氏小画亦有让沉浮于宦海的观者有无限慰藉的效果。
而且苏轼等人在这样一种传统的基础上渐渐地又生发出所谓文人画传统,形成正真意义上的文人画思潮。
不同于郭熙之流的文人画画论特征是“重天机,轻功力;重精神,轻形似;重画外之陶养,轻画中之技巧;重性灵之抒泄;轻图像之制作”。
比而较之,彼此各有千秋,但细细思谓,前者自然主义与人文气质并重,而后者则重画家心中感悟,独抒性灵,纯粹描摹山水实相的部分不大被重视了。
艺术史家往往将文人画的这种传统追溯到唐朝的王维,中间经苏东坡赵孟頫黄公望等人的鼓吹实践,到明清之际已是蔚为大观,盛极一时。
《林泉高致》一书,有《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是较早的以山水画为论述主体的画论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泉高致集》认为前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画格拾遗》“记熙平生真迹”,《画记》“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审视全书,皆当如此。
从前四篇来看,郭熙对山水画画法论述甚详。
在郭熙看来,好的山水画少不了时空两大因素。
《 林泉高致集》读後感
173摘 要«林泉高致集»,一篇水墨山水繪畫理論的重要經典之一,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美學風尚與文化上的極至之美,也許,在歷史上充斥著許多不同的美感主張與繪畫技巧;然而,以一個時代的智識而言,精緻的文化經常伴隨著豐富的人文思想與抒發的藝術表現。
由郭熙、郭思父子整理撰述的繪畫理論集,原由李成一脈的山水寫實風格,承襲延續並且發揚光大。
獨特的蟹爪寒林所呈現的蕭索、枯寂深刻的打動人心,成就為獨豎一幟的藝術旗幟。
而週邊環繞的自然景韻與人的相遇,剎時逬發出深厚的禪道、天人相合之境界。
本文,旨在說明、闡述筆者認為之篇章意趣,與繪畫實務之粗淺歸納,並以圖例輔助說明文章中之構圖、理論實務結合後所成就出之成果。
以山水畫境而言,雲高水深與山高樹遠,同樣需要表達的方法適切、合理,而中國水墨中特有的多重視點,則為中國繪畫上之一大特點,理論表現人文的詮釋與議題的再深入,希望能夠藉由此篇讀後心得,印證心中許多可感可發可議的小小感受。
【關鍵字關鍵字】】林泉高致、繪畫理論、山水畫論一、前言李郭山水風格在宋神宗時達到高峰,而郭熙、郭思整理著撰的《林泉高致集》,在浸濡的學院學習生活薰陶之下,佔了相當重要的理論指標。
尤其是所謂的「三遠法」,是我們構圖在時念念不忘的「聖經」。
另外,水墨濃淡、皴擦用《 林泉高致林泉高致集集 》讀後感讀後感 Thoughts on Reading of the Linquan Gaozhi Ji on Chinese Painting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by Guo-Xi.造形藝術研究所造形藝術研究所理論理論理論組研究生組研究生 黃子霏Zih-Fei Huang2006造形藝術學刊174法變化等實務指導,也常使學生們謹記在心 ; 不僅是老師們在五代、北宋繪畫藝術教學上,經常性的引用、列舉,並且尊為山水畫法中重要的圭臬之一,學生也以實務寫生印證近、中、遠景在視覺上,與真實創作結合,證明了《林泉高致集》是北宋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的畫論,並且為相當具有系統體系的「現代」理論。
读《林泉高致》有感
读《林泉高致》有感作者:赵雅婷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郭熙是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
字淳夫,河阳温县人。
他出身于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郭熙画《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
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甦醒的细致季节变化。
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
关键词:林泉高致;美学;三远《林泉高致》是由郭熙之子郭思编,但由于时代久远,此书已散佚。
如今所看见的《林泉高致》乃清人豫章欧阳必学课本,整理共得《山水訓》、《画意》、《画决》、《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山水训至画题是郭熙的言论。
《林泉高致》在中国画论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价值的著作。
《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北宋以前的山水画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关于山水画论最丰富,最完整的一部著作。
一、《林泉高致》中的思想美学《林泉高致》所体现的绘画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是一个翻天覆地大变化。
郭熙在美学研究这个领域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北宋中期,郭熙身为为贵族服务的画家,跟着时代在我国的古代的绘画美学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绘画潮流的趋势,在这个时期,特别明显的一点是那些山水画家美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一切都由他的儿子编辑撰写到不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他们走出家门,走出家乡,开始游历。
在这同时也有大量的画家在绘画中反复的揣摩,历大山大水,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挥毫泼墨。
郭熙此时对作画的理解得有很大提升,他们总结的理论也逐步应运到绘画中去,这使山水画和山水画系统理论两个点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浅谈对《林泉高致》的感悟
浅谈对《林泉高致》的感悟作者:陈雅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9期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
郭熙是一位画坛界的天才,是宋代最为重要的画家兼画论家,并且在文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流传下来的名著《林泉高致》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奥秘。
关键词:郭熙;山水;理论《林泉高致》是有郭熙之子郭思编写完整的,郭思在其中讲述到父亲在绘画方面的成就。
也记载了父亲郭熙在绘画方面是如何结合文化和思想高度去看待绘画的。
他在绘画过程的中的思想像是以一种更广阔更深邃的眼光去看待思想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
五代时期是山水画、花鸟画最为兴盛的时期。
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开始自主的师法大自然,画家们在观察大自然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外貌、不同的气候特点等等,创造了很多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画艺术样式。
并在这个时期发展了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技巧,花鸟画形成了以徐熙和黄荃为主的两大流派。
这些绘画风格的变化是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两宋的绘画艺术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宋代绘画艺术和技法都大大发挥了唐、五代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并将五代时期的绘画发展又迅速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林泉高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郭熙通过艺术实践、创作经验得出的,对北宋以及五代前全景山水画的绘画实践和美学思想所总结出的理论指导。
也是继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画山水序》、五代时期荆浩的《笔法记》之后的又一个山水画艺术理论的高潮,对之后山水画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和山水画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在画论中强调要认真的去表现山水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时间条件下真实的特殊面貌:“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他还要求画家们要注意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联想,用一首诗来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技法上,郭熙一贯用草书的笔法来书画树枝,状如“蟹爪”。
【精品】《 林泉高致集》读后感
【精品】《林泉高致集》读后感林泉高致集《林泉高致集》读后感Thoughts on Reading of the Linquan Gaozhi Ji onChinese Painting ofMountains and Waters by Guo-Xi.造形艺术研究所理论组研究生造形艺术研究所理论组研究生黄子霏 Zih-Fei Huang 理论摘要林泉高致集,一篇水墨山水绘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象徵著一个时代的美学风尚与文化上的极至之美,也许,在历史上充斥著许多不同的美感主张与绘画技巧;然而,以一个时代的智识而言,精致的文化经常伴随著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抒发的艺术表现。
由郭熙、郭思父子整理撰述的绘画理论集,原由李成一脉的山水写实风格,承袭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独特的蟹爪寒林所呈现的萧索、枯寂深刻的打动人心,成就为独竖一帜的艺术旗帜。
而周边环绕的自然景韵与人的相遇,刹时逬发出深厚的禅道、天人相合之境界。
本文,旨在说明、阐述笔者认为之篇章意趣,与绘画实务之粗浅归纳,并以图例辅助说明文章中之构图、理论实务结合后所成就出之成果。
以山水画境而言,云高水深与山高树远,同样需要表达的方法适切、合理,而中国水墨中特有的多重视点,则为中国绘画上之一大特点,理论表现人文的诠释与议题的再深入,希望能够藉由此篇读后心得,印证心中许多可感可发可议的小小感受。
关键字】【关键字】林泉高致、绘画理论、山水画论一、前言李郭山水风格在宋神宗时达到高峰,而郭熙、郭思整理著撰的《林泉高致集》,在浸濡的学院学习生活薰陶之下,占了相当重要的理论指标。
尤其是所谓的「三远法」,是我们构图在时念念不忘的「圣经」。
另外,水墨浓淡、皴擦用 1732006 造形艺术学刊法变化等实务指导,也常使学生们谨记在心不仅是老师们在五代、北宋绘画艺术教学上,经常性的引用、列举,并且尊为山水画法中重要的圭臬之一,学生也以实务写生印证近、中、远景在视觉上,与真实创作结合,证明了《林泉高致集》是北宋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画论,并且为相当具有系统体系的「现代」理论。
林泉高致读后感
林泉高致读后感
这本书一开头就把我给震住了,它对山水那观察的细致劲儿,就好像山水是它家亲戚似的。
说山,能把山的四季、朝暮、阴晴不同的样子说得明明白白。
那山在不同时候,就像人换了不同的衣服,早晨的山带着一丝朦胧的睡眼惺忪,傍晚的山就像是一个披上了晚霞披风的大侠,神秘又威风。
我就想啊,郭熙这家伙得是天天盯着山看,才能把山看得这么透彻吧。
还有水呢,那写水的文字就像水一样灵动。
平静的水像镜子,能倒映出世间万物;流动的水又像是个调皮的孩子,这里跑跑那里窜窜。
这让我觉得,原来水在画家的眼里不是简单的H₂O,而是有生命、有脾气的精灵。
说到画山水的那些个技巧,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郭熙讲要怎么布局,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将军在排兵布阵。
主山怎么立得住,客山怎么围绕着主山又不抢风头,这其中的讲究就跟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学问一样。
树木石头的画法也有很多门道,这就好比给山水世界里的小角色们设计独特的造型,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山水王国。
我感觉郭熙写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告诉大家怎么画山水画,更像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
他对山水的热爱,就像现在我们年轻人追星一样狂热。
在他眼里,山水就是最闪亮的明星。
他在山水之间找到的那种宁静、和谐,让我特别羡慕。
现在咱们生活在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能有多少机会像他那样静静地去感受山水的魅力呢?。
林泉高致读后感
林泉高致读后感
郭熙这人可真有意思,他把山水都写活了。
他说山水就像有性格的人一样,有的山雄伟得像个大将军,站在那威风凛凛,让人看了就心生敬畏;有的水呢,温柔得像个江南女子,弯弯绕绕的,充满了诗意。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去爬山的时候,看到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确实感觉它们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
而看到山间潺潺的溪流,就觉得心里特别宁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水流带走了。
书里讲山水画的布局也很有趣。
他说画画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得把各个元素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就好比我们布置自己的房间,床、桌子、椅子都得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样整个房间看起来才舒服。
山水画里的山、水、树、石,也得有个主次之分,哪座山是主角,哪条河是配角,都不能乱。
我以前看山水画,就只是单纯觉得好看,现在才知道原来每一笔都有这么多讲究。
郭熙还提到画家要怎么去观察山水。
他说要饱游饫看,就是要到处去看,看个够。
这让我想起那些旅游达人,他们到处跑,看不同的风景,然后把这些美景都记在心里。
画家也是这样,只有看了很多山水,才能在画里画出山水的神韵。
我就想啊,我要是个画家,我肯定是不合格的,因为我总是懒得出门,就想在家躺着。
不过这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能画出好山水的画家了。
还有啊,他讲山水画里的意境。
那种意境就像是一种魔法,能把看画的人带到画中的世界里去。
我看他描写的那种在山水间隐居的惬意生活,感觉自己都想穿越到画里去,在那山脚下盖个小茅屋,每天听着鸟叫,看着云卷云舒。
这意境可真是山水画的灵魂啊,没有了它,山水画就只是一张纸上的墨痕而已。
论《林泉高致》中的环境美学思想
论《林泉高致》中的环境美学思想《林泉高致》是李群和楚尚三册诗集,描述出梦幻而美丽的林泉风貌,并弥漫着浓浓的环境美学思想。
文章中的环境美学思想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尊重自然。
“处处千变万化,百花齐放争艳”,林泉像“天然雕刻”,纵然景物会变,但依然赞美天然的美。
自然的美丽是永恒的,需要尊重,不可侵犯。
二是关注生态环境。
文章中提到“春夏令趣居,秋冬任情境”,林泉因季节而变化,“多彩宫境,各具风情”。
诗人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并且以勤劳的手指保护着环境,使得大自然可以生态一致。
三是唤醒环境观念。
自然环境和人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世情众变,百花浮动,古今萤光皆表心意”,诗人把心情传递至林泉,诉说着人对自然的思念。
综上所述,《林泉高致》中的环境美学思想在于尊重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以及唤醒环境观念。
作为一部浪漫诗集,它也提醒着人们:一切美好都来源于自然,自然需要我们好好珍惜和保护。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宋代山水画一直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而林泉高致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山水画之一。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处山间的泉水流淌,林木葱茏,气势恢宏。
林泉高致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在现代园林设计和营造中,我们可以从林泉高致中汲取灵感,借鉴其中的创作方法,以期能够创造出更具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园林作品。
林泉高致的构图让人惊艳。
在整幅画面中,画家用巧妙的手法将山峦和林木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山水之间的连绵起伏。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构图手法,将山水融于一体,使园林更具层次感和丰富性。
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和地形设计,创造出叠翠流绿、曲径通幽的山水景观,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变化和视觉美感。
林泉高致呈现了山水的优美曲线。
山石的起伏和水流的流动形成了一系列自然柔美的曲线,给人以静谧之感。
这种曲线美不仅可以为园林增添韵律,更能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愉悦。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精心处理地形和水景,塑造出迂回曲折的景观线条,使园林充满动感和生气。
林泉高致展示了水与石的完美结合。
画中的泉水如丝般柔软,激起微波扩荡,与周围的青翠树木和巍峨山石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在现代园林中,水景和石景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们可以借鉴林泉高致中的水景表现手法,通过布置池塘、小溪和瀑布等水景,搭配天然的山石,打造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景观。
在光影的映衬下,水与石的结合将成为园林中最具灵动和生机的一道风景线。
林泉高致在色彩运用上也非常精妙。
画家运用淡雅的墨色和淡绿的山水色彩,刻画出了深远空灵的山水意境。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可以从中获益。
在园林景观的色彩搭配上,可以借鉴林泉高致的色彩运用方式,以淡雅的色调为主导,通过植物的绿色和水景的蓝色相互映衬,打造出清新温润的山水画卷。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林泉高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山水画论。
这篇文章从宋代的山水画作品中提取出了一些园林营造的基本手法,这些手法在现代园林营造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对《林泉高致》中的几个园林营造手法进行分析。
首先,苏轼在文章开头就指出,园林应该有一定的情趣和意趣,不是简单的摆放一些景观就能达到的。
他认为好的园林必须注重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这一思想启示着我们在现代园林营造中应该注重景观的情趣和意境,不能只追求规划美和视觉效果,而要着眼于景观和人文环境的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情趣和意味的景观空间。
其次,苏轼提出,在园林营造中要注意处理好“动静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园林景观既要有动态的地方,也要有静态的地方,动静相间,才能体现出充满生机的景观。
这一思想对现代园林营造也有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注重园林景观的变化,让景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状态;同时,在园林的布局中,也要适当地安排一些静态的场所,使整个园林空间呈现出有节奏的变化。
第三,在文章中,苏轼对园林中的水景和山景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认为在园林中,水景和山景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水景可以带来清新、凉爽、动感等效果;而山景则可以给人以虚幻、超脱、恬静等感受。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园林营造中,应该注重水景和山景的运用,利用水流、瀑布、喷泉等手法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水景,选用适当的植物和石材来体现山景的独特魅力。
最后,在散谈部分,苏轼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园林营造原则,即“所谓应物,是悟景物之理,而将终始之用于容器之上”。
这句话意味着,好的园林必须注重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应该将感知自然的理念融入到园林的构造中。
这一思想在现代园林营造中依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注重景观的意象和内涵,体现出园林空间的人文意义,而不是简单地仿照自然或模仿传统园林的风格。
综上所述,苏轼的《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摘要】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林泉高致》是宋代山水画中著名的作品,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从解读《林泉高致》的意境出发,探讨了宋代山水画对现代园林营造的启示,水墨山水画在园林设计中的借鉴作用,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提升园林营造的手法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传统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在园林营造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将有助于提升园林设计水平,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山水画,林泉高致,现代园林营造,意境,水墨山水画,传统文化,园林设计,实践意义,传承,发扬,借鉴,艺术启示。
1. 引言1.1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山水画追求以意境表达山水之神韵,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氛围的营造。
画家通过构图、用笔、墨韵等手法,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奇幻和神秘之美,让人在欣赏画作时产生心灵共鸣。
宋代山水画追求以写生取景表现山水之真实,注重画家对自然景物和景象的观察和描绘。
画家们在绘画中努力追求真实性,力图还原自然风景的原貌,展现出山水的雄奇壮丽和真实感。
宋代山水画追求以诗意表现山水之情怀,注重画家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画面中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山水画作富有诗意和人情味。
宋代山水画具有追求意境、写生取景和诗意表现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画家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也为后世园林营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1.2 《林泉高致》的重要性《林泉高致》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谢赫的代表作之一,其在宋代山水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幅作品以峻峭的山峦、蜿蜒的溪流和青葱的树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精湛的技法展现出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美感。
从《林泉高致集·山水训》看人与自然的相互取悦狂欢
作者: 陈见东
作者机构: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出版物刊名: 艺术探索
页码: 60-63页
主题词: 林泉高致;山水训;人;自然;取悦狂欢
摘要:《林泉高致集·山水训》集中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互相取悦狂欢,认为自然环境是有生命的,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此相融关系是山水画发生发展所依赖的深层伦理基础。
如果这一伦理审美基础丧失,“林泉之心”变成“骄侈之目”。
便会使山水画成为无源之水。
山水画是人与自然互相取悦狂欢之所,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相融洽达到“畅神”,这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事实上“畅神”也是我们守护家园所要达到的最终理想。
从《林泉高致集》看郭熙山水画创作观
从《林泉高致集》看郭熙山水画创作观卢海娟【摘要】@@ <林泉高致集>是一部山水画理论的集成.它集中体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其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如"饱游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以及"三远"等.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方法一是主张集众家之长,反对专摹一家;二是要神闲气定,反复修改;三是提倡写生,注重取舍,讲究气韵.其创作心理一是心境要"宽快"、"悦适";二是心态要"注精"、"严格"、"恪勤";三是要创造"意境".【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72-73)【作者】卢海娟【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林泉高致集》是一部山水画理论的集成。
它集中体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其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如“饱游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以及“三远”等。
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方法一是主张集众家之长,反对专摹一家;二是要神闲气定,反复修改;三是提倡写生,注重取舍,讲究气韵。
其创作心理一是心境要“宽快”、“悦适”;二是心态要“注精”、“严格”、“恪勤”;三是要创造“意境”。
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及其理论已成蔚然大观,画坛之上人才辈出,群星生辉,从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的就是郭熙。
郭熙的代表性著作《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成,体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并对其以后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他的山水画创作方法和山水画创作心理两方面论述他的山水画创作观。
在《林泉高致集》的序论部分,郭熙就明确提出了“画山水有体,岂得草草”?说明像郭熙这样的山水画大家在作画时也不是随性而来的,在他心中还是有一定的规章,还要遵循一定的创作方法。
现将其山水画创作方法归结为以下几点。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赵佶所撰写的一部山水画论,该书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宋代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与技法。
对于现代园林营造来说,《林泉高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结合《林泉高致》这部经典著作,探讨其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林泉高致》提出了“林泉”、“高致”两个概念,这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林泉高致》中,林泉是指山水画中的树木与水景,而高致则是指画家通过笔墨技法将这些自然景物表现得既真实又意境深远。
这两个概念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应注重自然景物的呈现,并在设计中追求意境的表达。
现代的园林营造手法应该注重自然的还原和提升,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山水元素的运用,力求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园林风景,并通过设计手法将自然景物的美妙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林泉高致》的笔墨技法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山水画家在《林泉高致》中提到了很多描绘树木、水景的技法,这些技法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在树木的描绘上,山水画家注重树干的曲直与树枝的丰富多样,这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师在植物景观的构筑中应注重细节,通过植物的姿态、树干的轮廓等细节来丰富园林景观。
在水景的描绘上,山水画家注重水的含蓄与流动,这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师在水景构筑中应注重水的流动感与宁静感,力求通过设计手法打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的水景。
《林泉高致》所倡导的“留白”思想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山水画中,留白是指在画面中故意保留一些空白之处,使得整个画面更富有意境和余韵。
现代园林设计师可以借鉴留白的思想,在设计中留出一些空间,让园林景观在留白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使得园林的美感更加深远而富有韵味。
《林泉高致》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这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与向往越来越强烈,现代园林设计应该追求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得园林景观不仅是自然的还原,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林泉高致集》读后感林泉高致集《林泉高致集》读后感Thoughts on Reading of the Linquan Gaozhi Ji onChinese Painting ofMountains and Waters by Guo-Xi.造形艺术研究所理论组研究生造形艺术研究所理论组研究生黄子霏 Zih-Fei Huang 理论摘要林泉高致集,一篇水墨山水绘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象徵著一个时代的美学风尚与文化上的极至之美,也许,在历史上充斥著许多不同的美感主张与绘画技巧;然而,以一个时代的智识而言,精致的文化经常伴随著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抒发的艺术表现。
由郭熙、郭思父子整理撰述的绘画理论集,原由李成一脉的山水写实风格,承袭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独特的蟹爪寒林所呈现的萧索、枯寂深刻的打动人心,成就为独竖一帜的艺术旗帜。
而周边环绕的自然景韵与人的相遇,刹时逬发出深厚的禅道、天人相合之境界。
本文,旨在说明、阐述笔者认为之篇章意趣,与绘画实务之粗浅归纳,并以图例辅助说明文章中之构图、理论实务结合后所成就出之成果。
以山水画境而言,云高水深与山高树远,同样需要表达的方法适切、合理,而中国水墨中特有的多重视点,则为中国绘画上之一大特点,理论表现人文的诠释与议题的再深入,希望能够藉由此篇读后心得,印证心中许多可感可发可议的小小感受。
关键字】【关键字】林泉高致、绘画理论、山水画论一、前言李郭山水风格在宋神宗时达到高峰,而郭熙、郭思整理著撰的《林泉高致集》,在浸濡的学院学习生活薰陶之下,占了相当重要的理论指标。
尤其是所谓的「三远法」,是我们构图在时念念不忘的「圣经」。
另外,水墨浓淡、皴擦用 1732006 造形艺术学刊法变化等实务指导,也常使学生们谨记在心不仅是老师们在五代、北宋绘画艺术教学上,经常性的引用、列举,并且尊为山水画法中重要的圭臬之一,学生也以实务写生印证近、中、远景在视觉上,与真实创作结合,证明了《林泉高致集》是北宋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画论,并且为相当具有系统体系的「现代」理论。
文中描绘自然景致多变与应用上的钜细靡遗使人惊异;郭氏搜罗山水自然之景,观察自然界中的无穷变化与转而幻化为意境的微妙表现,以及在水墨应用上,笔墨浓淡皴擦、水墨光影泫淡。
然而,水墨世界中的四季变换、山光、雅石、水色、幽林等所搭配的松石泉流、云影水烟、幽静小径通往的茅屋、楼宇、亭台,画境中的垂钓老翁、云樵童子、松下高士悠然自得...,每一幕都像是人生真如之境,作者性格明晰跃然纸上。
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之境,是文人、画者胸怀中的小型宇宙缩影,追寻抒怀而淡泊的真善美世界,更是向往中「天人合一」的大宇宙情怀。
遥想古人当时的林泉之心、隐逸高志,而仍可於今世完整展现者,惟令人神往、优雅静默而心高意畅的笔墨天地。
郭氏《林泉高致集》,此文不仅为学院派所尊崇,亦为中国山水水墨绘画理论系统中,极具有完整系统性组织的经典之作。
标志著山水画的极致成熟表现,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实务理论地位几乎不可撼动,兹就文集的作者、内容一一叙述如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郭氏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父子撰。
郭熙,字淳夫(约1023-1085A.D.)河阳温县人,曾任图画院艺学,深受宋神宗赏识,以及当代文豪、士宦等推崇备致,为京畿宫殿、楼宇绘制典藏壁画、屏风等作。
师承李成,为李成式山水的一代大师1。
长於山水寒林、亦深入研究绘画写生、观察之理论。
其子郭思,字得之,饱学经史,多才艺,任至龙图阁直学士。
郭思在艺术方面亦受其父薰陶,善画山水、鞍马、杂画,为阐扬郭熙的绘画成就,故将其父之画论整理、写定立论,编撰成郭氏林泉高致集一书,为古代山水画论中系统详尽、观察自然与画境之相互影响、修炼道成与如何「上达化境」等之优秀作品。
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於五代。
郭熙精画理,并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仔细观察大自然,遂创精辟深入的画理。
1 注 1.中国巨匠美术周刊 p.6 /郭熙,洪文庆主编,锦绣出版,1996 年 1 月,台北市。
174 《林泉高致集》读后感《林泉高致集》内容包括:「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一一叙述如下:(一)序: 「序言」首先破题,直点中国儒家思想中,充分显现儒家文人素养之观点--「志於道,据於徳,依於仁,游於艺。
」,此论,亦为当代儒者修身养性之普遍指标,立志於王道之学,思想、行为皆依仁、徳为上,而闲暇之余则可游学於艺。
这种观点也充分显现出中国佛道山水观暨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训勉。
然而古人之学只岂浩瀚,太古时代,伏羲氏取自然万象为文字、符号为易象八卦,神秘主义之肇始,中国道家思维常令人深觉莫测高深,然其起始点却出自於自然万象--古人夜观星象,体察日月星辰、年序四季流转、万物相生相长、互补互克等面象,道家幽微玄妙、奥秘庞深的人生哲学,也深切影响中国人文、风俗等趋势。
因就雄伟山势,古人联想到「龙蟠虎崌」,而绵延山岭曲环丘园,又形容为「双龙抱珠」,自古,自然中之意象已为人们生活中之吉凶易兆,而人们生活也早已是与阴阳五行、风水、罣象等穿凿附会而息息相关了。
范仲淹曾隐身於山居岁月中有,留题常熟顶山僧居,之作:「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
中有白龙泉,可洗人间耳。
吾师仁智心,爱兹山水音。
结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
笑我名未已,来问无端理,却指岭边云,斯焉赠君子。
」2 诗中,「山水音」显然可以洗涤人间纷扰尘喧之耳,此诗虽为山居之诗咏,却是君子明志之作。
因此,我们可见当代士人、儒者的山水清澈心志与不随波逐流的择善固执,与「山水」隐逸高士的淡泊皆是当代的一种人品节操的极致表现。
(二)山水训: 山水训佛家语:境由心造。
自然山水的丰富万幻、云鹤鸟虫相伴,亦使人不觉孤单,不惟可以沉淀心识、而且神清气爽,所以「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山水水墨画作的「功能性」,由妆堂饰壁、宣化教令?到纾解胸怀,以林泉养志、烟霞舒心佛道思想以空灵虚心养志,书画水墨以虚实笔墨舒心。
因此,「山水」在当代,极可以是一种非常「高洁雅志」的符号与象徵,并且深受士林文人的认同。
2 注 2.宋儒与佛教 p.47 蒋义斌著,东大图书,1997 年 9 月初版,台北市。
1752006 造形艺术学刊山水现象表现於画境中,画家则常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构图布置,形容君子渴慕林泉、雅爱山林之心,不仅以「意」虚拟实境,也以「意」神游画境太虚。
山水泉林对於执爱者,一则以雅逸「秀」、再则以意境「诱」。
「...山光水色,滉漾夺目。
此起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中论提及学画亦如学书,要专精以一,取名家之作习练,久之则可入其彷佛,而致自成一家。
至於散漫不严而致思考不精、软弱不决、轻心挑之致造型脱略不圆..等弊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
」此四法—分解法、潇洒法、体裁法、紧慢法,的唯一心法就是要专心一意。
所以,在作画时,须以心诚意敬、神闲意定而且虚心面对整体构图,小心谨慎之完整思考来营造每一构图环节。
此理彷佛可以「由小见大」,同证於天下之事,儒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的「一朵花里看见一个世界」。
因此,亦如自然之观察,四季运行雁行有序。
要得其精粹必先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以凝神气定观察自然生物百态、并以大自然为师而虚心请益,小心营造画面的完整与境界。
看「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观察四时不同季候,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如此,则能得画意之妙也。
郭氏提炼出的书墨绘画方法条列如下: 分解法:水墨的深浅层次,包括浓淡乾湿、清晰度与垄雾的分别法。
分解法表现方法:「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雾锁齐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表现方法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
」此评论十分高明巧妙,而也是中国人掩映、巧饰却愈显其优雅高妙,而且更能衬托主体高远玄妙的最佳方式。
用墨:提及作画时,可使用「焦墨、宿墨、退墨、埃墨」。
用墨紧慢法:「已营之,又彻之,又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
再之紧慢法可矣,又复之。
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由此观察,郭氏作图时非常小心谨慎,所以,收拾、润饰之时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小心落点,以求完善的画境美感呈现。
总结与告诫总结告诫:「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
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告诫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
」这样聚集於中间画面的构图,一直以来为北宋以前的传统画作主要构图方式。
儒家喻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来象徵仁、智与山、水的高妙意想,而山水画境简直以烟云供养,不食人间烟火,我认为此乃中国哲学上之超越思想,176 《林泉高致集》读后感因为将仁者的善、智者的真,「超越」或「等同」於自然之美,并以此结联人类的善、真与自然的美,这是东方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这也是玄奥、悠远的中国文人美学观。
就事实上,水墨书画作品,给予人之感觉常是亦庄亦禅、亦诗亦文像是可以与之交谈,或是可以使人畅怀抒志。
交会於画意与画境的,应是温柔敦厚的文化贯穿其中使然吧。
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这是约於中国北宋时代中,水墨画论的精萃,将平面材质的媒介竟升华成三度(宽、高、厚度)空间,以自然为师而师造化,并讲究布局空间中的高度自然。
简直开现代绘画之写实先河。
而用色方面,「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此理论与绘画操作实务,至今仍为学院中的金科玉律,而更体现於真实画作之上。
我认为这是郭氏最高的理论成就之一。
1772006 造形艺术学刊作品实例:作品实例宋郭熙1023-1085 早春图H158.3W108.1 依《早春图》为例:清楚地具现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阐述之「三远法」的画论。
构图以中轴形成所谓「中峰鼎立」,而近、中、远三景及主山的位置皆於画幅的中线上,气势突兀、完整,下临深渊,为「高远」;左侧平坡迤迻,似有缥缈之遥,为「平远」;山峰两侧的山谷间有溪涧潺潺流动,此为表现山坳的纵深,为「深远」。
透过画论中缜密的设计与表现,不惟看见宋代中国画的「当代精神」,也似乎可与文艺复兴画家,达文西「蒙那丽莎的微笑」,背景中的「空气透视法」似有似曾相识之感,郭熙的年代虽然早了几百年,却成功表现了北方山水气象万千,却又阴柔多幻化的景观。
178 《林泉高致集》读后感〈早春图〉中所使用的皴法,一般称为「云头皴」或「鬼面皴」,此皴法原为李成所擅长,尤其适合描绘景物萧索、暧昧、或另有许多清冷、变换等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