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

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题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点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

1.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资料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原

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晚清、民国时期服饰变革的表现,了解近代中国服饰变革过程的特点。

2.掌握“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曲折历程。

过程与方法

1.探讨中山装和旗袍的来历与文化含义。

2.阅读材料,探究“断发力与不缠足运动兴起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健康、文明向上生活方式的自觉习惯和正确的审美情趣。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兼容并包,又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难点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服装的改良

多媒体课件显示

穿官服戴朝珠的晚清官员典型的长袍马褂

身着旗袍的清末满族妇女

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是什么?

生:长袍马褂。

师:清初马褂仅是八旗士兵的穿着,后来平民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质。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马褂仍为男子的传统服饰。

满族女子的典型装束是梳两把头,大装戴钿子,身着蔽足旗袍,脚穿花盆底鞋,袍外常套马甲。汉族女子的典型装束是平头圆髻,上着右襟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

多媒体课件显示

民国初年的流行服饰: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1912年的军警服装

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填写表格:

鸦片战争以后

民间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

官定服饰:新式学堂和新军采用西式服装及操衣、操帽。

民国期间

采用西式礼服形制,男女礼服走向民众。

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师: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体现了怎样不同的政治理念?

生: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新式服饰则透着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

你觉得旗袍是怎样体现东方妇女的独特魅力的?

生: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和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中山装

师: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西式服装传人了我国,但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我们的传统服饰,而是将两者相结合,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服饰。中山装也是中西合璧的典型。

那么中山装是怎样来的,它体现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

生: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纽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菇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多媒体课件显示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与洋人交往中的合影。

(1)从照片人物的服饰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2)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

生:(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

(2)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

二、“断发”和放足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