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学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发展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自主梳理】一、“断发易服”(一)服饰变革1.民间服饰变革: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

2.清政府: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形成巨大的冲击,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3.民国政府:民国时期,政府颁布的形制。

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

从此,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以及随心所欲的选择服饰。

和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断发”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

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的法令。

③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三)不缠足运动①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是完成时间。

清政府多次下令,但屡禁不止。

②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康广仁在广州成立“”倡导发起不缠足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1.读报刊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运动爆发后,各报刊开始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84年申报报馆创办了《》,开新闻画报之先河,报刊读者愈加广泛。

《》、《》、《》、《》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受到社会个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③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和开展的武器。

④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新的重要内容。

2.看电影①末期,电影传入中国,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②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它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了。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摄制完成,该片主旨为。

22.近代报刊和电影,及时传播,促进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8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8岳麓版必修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图片及文字资料思考
ppt
建构
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自主构建
思维导图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在进行中山装的讲述时,播放视频中山装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理解服装与政治的意义
同时本课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根据主人公的遭遇感受社会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并引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利用PPT,借助文字,声音,图片感受时代的脉搏。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3.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首先利用经典小品导入《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在欢乐中体会到生活的巨大变迁。接着导入新课。近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广东省汕头市东厦中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广东省汕头市东厦中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高一历史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近代服饰、社会习俗及饮食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出其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围绕教材的“变”展示相关的插图和资料,充分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感受到社会生活变迁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认识到落后的习俗(如缠足)被取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通过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认识到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汇。

体会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和蓄辫、缠足习俗的变化及原因根据课标要求,这些内容是本课学习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而且近代服饰的变化和蓄辫、缠足习俗的变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典型代表,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难点: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往往只看到变化的现象,很难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及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自制的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清帝溥仪到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二组:自然经济到大机器生产),学生回顾西方工业文明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

与之相伴随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导入新课。

社会生活包括很多方面,今天我们主要从服饰、习俗和饮食三个方面来学习。

1、服饰的改革设计思路:用反映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图片引出课堂设问,总结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及其原因。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9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9岳麓版必修2
4.做好在线测学题目、完成知识体系建构。
PPT、微课
教师上传到阳光微课的在线测学题目。
训练展示课1导入
1.展示训练展示课学习目标表扬自学质疑比较好的个人。
2.针对各小组提交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点拨。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展示的自学质疑课存在的共性问题。
PPT
训练展示课2重难突破
教师引导:1.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微课程《新潮冲击下的近代社会生活》,自学质疑课学生自主学习、观看微课、质疑并提交,为训练展示课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
2.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3.运用PPt,在训练展示课上,教师设置题目进行小组总体评价,个别同学、个别题目、个别选项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通讯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中第12、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通讯的变化》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部分,也是工业文明崛起对中国社会生活冲击的一部分,与本单元前几课和必修一、必修二共同构成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冲击的完整体系。
2.课前自学质疑案学案的下发和课前上的PAD微课自主学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原因、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质疑,深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影响等,与此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变化的史实。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历程。
教学难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岳麓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

岳麓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的社会生活:“竞尚洋装”、“断发”与“不产族运动”、“异味争尝”、“洋房与里弄”、“读报刊与看电影”及“礼仪的革新”。

学情分析:本班是高一普通班,学生构成较为复杂(城市+农村),城市学生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而农村地区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薄弱。

因此我采取了诱思探究理论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中国社会对结辫、缠足的革除;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民居的变化;中国近代报刊和电影发展情况及影响;近代中国日常礼仪、婚礼和葬礼的革新。

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了解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进一步领会“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知识要点虽然比较复杂,但脉络清晰,可采用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注重创造情景让生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把学生分成七个组,每个组的学生安排一个课题,利用课后的时间自己探讨,可以采取表演、讲解等各种形式,在课上的时候展示给大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2、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二、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

2012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岳麓版必修2

2012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含第22课)落实课标一、服饰的变化1、基本情况: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变化的原因:①西式服饰的影响;②清政府迫于形势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动。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原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维新运动的推动;③外国教会的宣传;④1902年后清政府官员劝戒缠足;⑤民国成立后政府推动。

但彻底根除缠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传统饮食习惯的变化1、特点:受到冲击,变化速度缓慢;2、原因:西风东渐,自然物产条件,生活习惯的制约。

3、表现:①19世纪40年代,出现西餐馆;②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餐馆陆续开办;③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时尚。

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的变化四、洋房与里弄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2、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3、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洋房。

五、读报刊与看电影1、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①报纸: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出版;②刊物:1884年《点石斋画报》和四大小说期刊;维新运动时报刊成为有力武器,五四以后读报刊更为普遍,出现读报组织。

2、近代电影业的发展: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第一部自拍影片《定军山》;1913年出现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

3、报刊和电影的影响:传播信息、普及知识;开拓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教材内容,展示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变迁。例如,通过展示近现代中国的服饰、饮食、住宅等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时,我还将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情境中。例如,组织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图片,包括服饰、饮食、住宅等。通过对比展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我简要介绍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为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详细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首先,从服饰方面的变化入手,介绍了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如西装、旗袍的流行等。接着,讲述了饮食方面的变化,如西餐的传入和普及,以及中国传统美食的发展。然后,介绍了住宅方面的变化,如近现代住宅建筑风格的转变,以及城市和乡村居住环境的变化。最后,讲述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如汽车的普及、电话和互联网的发展等。
3.小组合作: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形式多样,学生在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环节中积极参与,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ⅱ岳麓版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能力目标:〔1〕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我穿着这样的服饰回到文革时期的闹市,会怎样?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服饰特色,服饰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那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服饰是怎样变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修饰---断发易服1、服装:服饰特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并向不悖。

长袍马褂与西装在中国流行,那是不是就把传统服装抛弃了呢?没有。

洋装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

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有何区别?新式旗袍在满洲旗装基础上,融合了洋装的简洁、美观的特点。

方便了行动,表达了个性。

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国服,开始走向世界。

近代是西方服饰引领我们,今天是我们服饰引领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中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了。

清朝官府标识,看出什么问题?有等级。

中山装图片,能看出等级吗?他表达的是什么观念?平等、自由。

造型的含义: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左下口袋,以文治国。

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袖口三个扣子:三民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近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学情分析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讲,这一专题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

因此本专题的学习,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的愿望也相对较强。

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要注意引导,层层剖析,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互相展示。

2.本课知识点虽然比较多,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与资料,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1.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并说明展示图片的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近代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近现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充分利用老师展示的多媒体资料和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分析近现代人们在衣、食、住、风俗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晚清、民国时期服饰变革的表现,了解近代中国服饰变革过程的特点。

2.掌握“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曲折历程。

过程与方法1.探讨中山装和旗袍的来历与文化含义。

2.阅读材料,探究“断发力与不缠足运动兴起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健康、文明向上生活方式的自觉习惯和正确的审美情趣。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兼容并包,又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重难点分析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难点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一、服装的改良多媒体课件显示穿官服戴朝珠的晚清官员典型的长袍马褂身着旗袍的清末满族妇女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是什么?生:长袍马褂。

师:清初马褂仅是八旗士兵的穿着,后来平民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

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质。

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马褂仍为男子的传统服饰。

满族女子的典型装束是梳两把头,大装戴钿子,身着蔽足旗袍,脚穿花盆底鞋,袍外常套马甲。

汉族女子的典型装束是平头圆髻,上着右襟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

多媒体课件显示民国初年的流行服饰:西装、领带、皮鞋、礼帽1912年的军警服装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填写表格:鸦片战争以后民间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

官定服饰:新式学堂和新军采用西式服装及操衣、操帽。

民国期间采用西式礼服形制,男女礼服走向民众。

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师: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体现了怎样不同的政治理念?生: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新式服饰则透着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

你觉得旗袍是怎样体现东方妇女的独特魅力的?生: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和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多媒体课件显示中山装师: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西式服装传人了我国,但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我们的传统服饰,而是将两者相结合,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服饰。

中山装也是中西合璧的典型。

那么中山装是怎样来的,它体现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生: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纽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菇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多媒体课件显示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与洋人交往中的合影。

(1)从照片人物的服饰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2)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生:(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

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

(2)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

二、“断发”和放足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很改元折》材料二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法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同时.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材料三1904年。

《大公报》发表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出洋留学生应该“改装去辫”,以“便与西人来往”:……宣统年间.求新学、慕新知的人已经开始剪辫易服了,不得已,宣统二年1912年,清政府发布文告,听任民间自由剪辫:不过那时候剪不剪是个人的事,没有形成社会压力:辛亥年间(1911年),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孙燕京主编《晚清遗影》1.材料中清末人们要求“断发”的理由有哪些?学生:(1)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不适合新式练兵之法以及大机器生产;(2)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外国人讥笑中国的蓄辫风俗,不利于对外交往;(3)改良社会风习、剪辫易服、革除陋俗成为许多爱国志十的夙愿:(4)清末排满,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上的标志,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

2.为什么材料中说“辛亥年间,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学生:辛亥革命和剪辫易服具有反封建丰义和专制统治的政治意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民国政府发出心剪辫通令,剪辫之风大盛,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多媒体课件显示:教师:1000多年前,南唐后主李煜别出心裁地命令宫女用很长的白布缠足,把脚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月牙儿”,站在画有荷花的会莲台上跳舞,让自己观赏音乐,所以这种脚又叫“三寸金莲”。

后来全国便兴起了妇女缠足的风气。

从那时起,封建时代1000多年来,汉族妇女一直保持着这种缠足陋习。

显然,缠足是对妇女肉体和精神的摧残,而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却屡禁不止,为什么呢?缠足能够沿袭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

这样的一种风俗曾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是完成时间较晚。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前人经过哪些努力才使缠足陋习最终被废除?学生:太平天国、早期改良派、维新派都曾在妇女解放方面进行了各种努力。

维新运动期间。

康有为成立“不缠足会”,使不缠足运动逐渐推广。

维新失败,运动一度中断。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英国立德夫人又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天足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会由中国人接办后,出版《天足会报》,广为宣传,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发展较快,当时上海参加不缠足会的妇女约有5万人。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达《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女》,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

此后,妇女缠足的恶俗便逐渐革除。

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近代中国的报刊业和电影业的主要成就。

2.社交礼仪、婚俗、葬俗的变化。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4.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讨论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2.阅读材料,讨论新旧婚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社会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变化的深刻原因,从中了解传统与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对中国人思想与言行的影响。

2.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传统与近代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认识到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重难点分析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难点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报刊与电影教师: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0~56页内容,然后填写下表:多媒体课件显示表格,学生逐一填写:关于电影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由学生概括其兴起和发展过程。

学生:1.电影的传入:19世纪末,电影传人中国,迅速成为深受民众喜爱的娱乐活动。

2.电影事业的发展: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的影片。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3.电影院的出现:最初电影是在戏剧茶园里放映,随着电影在中国迅速发展,后来在许多城市里出现了专门的电影院。

教师:报刊、电影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生:传播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四、移风易俗多媒体课件显示:乾隆82岁生日时,英王使者马嘎尔尼以祝寿为名,前往北京。

清朝官员将马嘎尔尼乘坐的“狮子”号船翻译成“英吉利贡船”。

据说,马嘎尔尼事先曾被要求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而他只同意单腿下跪,并准备在见到乾隆帝时,当面讲清三跪九叩不符合英国的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