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比较阅读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815c5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e.png)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大家对于《如梦令》这首词应该不陌生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及答案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阅读练习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2 。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9a8f0b3883c4bb4cf7ecd128.png)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词清新别致的意境,体会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更通过这首词对李清照这个人有所了解,仅通过这一首词,显然对词人的认识是肤浅和片面的,如果只是在简介作者的环节中三言两语的介绍一下生平,有显得单薄没有说服力。
只有通过读作品才能读懂这个人。
那么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对比阅读。
在理解了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之后,我又拓展了对《武陵春》这首词的阅读,“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前后期风格迥然不同,前期活泼而富有情趣,后期哀愁而消沉。
她的《武陵春》和《如梦令》就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种特点。
二者都写“泛舟”,一个是“乐”,一个是“愁”,风格差异极大,但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只不过前者是游玩中“不知归路”,而后者是忧愁的内心“不知归路”。
学生读过后,,老师适时引入对词人生平的介绍,不需更多的解释,学生自然而然的对词中的情感基调就能把握准确。
这样既读了作品,又读了作者。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读《声声慢》,既是积累又是更深入的阅读比较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接触性阅读,它是一种透视现象的思考性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因此,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激发学生提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颖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创造性,开阔而具深刻性。
《如梦令》和《武陵春》对比赏析
![《如梦令》和《武陵春》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d2b1d46f1aff00bed51eca.png)
《如梦令》和《武陵春》对比赏析(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武陵春风住尘香①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②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③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舴艋:小船。
【提示】此词作于绍兴五年三月,写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
由于金兵侵扰进逼,词人避乱浙江金华时所作,时年52岁。
赏析:读《如梦令》,我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感觉到易安居士开朗活泼的性格,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沉醉于大自然之中的怡人美景。
本首词中首句,常记指长久的记忆;溪亭大概指一个地方;沉醉指大醉,沉迷。
首句意思是很长时间依旧记得经常去溪亭游玩,一玩就到傍晚日落,但是那是喝的大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常记”表现了作者在追忆以前的愉快往事,“沉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与至于喝的大醉忘了回家的路,从“不知归路”可以看出作者心情愉快,流连忘返,显然此次游玩作者十分高兴喜悦。
第二句,“兴尽”代表了作者玩的尽兴,“误入”则更让我体会到作者内心仍然回想着溪亭的游玩,以至于误入荷花丛中。
然而此时已经日暮,太阳落山,天色已晚,作者需要尽快回家,所以“争渡”,奋力的划船,却惊动了荷花丛中的一群飞鸟。
读《武陵春》,尚未深度,一种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首句指风停了,花朵落尽了,天已经晚了,作者懒得梳头打扮。
“花已尽,倦梳头”,体现了作者心情沉重,暗自伤神,如花一般老去,因为丈夫去世没人欣赏自己,所以不想梳头;第二句“欲语泪先流”,霎时让人感到作者心中无比的悲痛,想要给别人倾诉,眼泪却忍不住先流了下来。
下一句说的是作者听说一个地方不错,想要外出游玩散心,“载不动,许多愁”,可是却怕小船承载不了自己的那么多忧愁,这里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沉重无比。
这两首词,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第一首如梦令是作者年轻时的作品,记录了,她早年和朋友们玩的尽兴不知归路的喜悦之情。
山东省济宁市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山东省济宁市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c748c0d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2.png)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语文高三上学期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精于《礼》学,母王氏也知书识礼。
她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的生活进入艰难的境地。
她先后在杭州、越州、金华、衢州、绍兴等地漂泊,直到晚年的62岁,才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逝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易安居士”的“词压江南”。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一剪梅》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乙】1.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精于《礼》学,母亲王氏也知书识礼。
B.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C. 李清照一生坎坷,经历了多次战乱,生活困顿。
D. 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2.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不属于她早期作品的一项是()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声声慢》D. 《一剪梅》3.下列对李清照的诗词作品风格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诗词作品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B. 她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被誉为“词压江南”。
C. 她的诗词作品多写山水田园,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
D. 她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情感。
4.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一项是()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声声慢》D. 《一剪梅》5.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忧虑的一项是()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声声慢》D. 《一剪梅》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材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ec5af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e.png)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题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3cf365bcd126fff7050bff.png)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题答案原文《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
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
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
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
“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
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
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映衬C.红花绿叶很艳丽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a6d4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9.png)
《如梦令》阅读答案《如梦令》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阅读答案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叙述,既说了一夜风雨,也说了醉酒的过程。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8.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其中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没有直接写问的是什么话,但从丫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所问的内容。
“试问”表现了内心的急切,本来可以不问,自己起床后打开窗子就能知道,但因为要急于知道,所以迫不及待地“试问”。
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9.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阴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李清照 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 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4de96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8.png)
李清照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浓睡不消残酒:睡得很好,但还有残余的酒意末消。
②卷帘人:指侍女。
这时她正在卷帘。
③“知否”三句:女主人纠正侍女的话说:“你知道吗?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多,红花少了”[鉴赏提示]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限于闺情一类。
后期由于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扩写昨天夜里风很大,天上落下的雨滴却显得稀疏。
想起了一些以前的事情,觉得沉闷,于是我一个人喝了点酒,可能是贪杯喝多了,头晕晕的,丫鬟便扶我到床上睡了,睡得很沉不曾醒酒。
次日醒来恰见服侍我的丫鬟卷帘进来。
我问她:“经昨夜风雨之后,外面的海棠怎么样了?”她却跟我说:“夫人,海棠还是跟以前一样。
”我摇了摇头,说道:“不对,不对。
应该是叶子变肥了,花变瘦了才对。
知道吗?”赏析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自其诞生日起至今,历来为人称赏,论者甚多,今又拈出,实有班门弄斧之嫌。
惜花伤春确为此首小词透辟出来的情愫,也为历来论者所共道。
文人伤春,自古而然。
唐孟浩然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乃妇孺皆知,童叟能诵的千古名篇。
词学家唐圭璋将此篇小令与《春晓》比较说:“二人时代虽不同,诗与词体格虽不同,朴素与凝炼之表现手法虽不同,但二人爱花心灵之美则完全一致,宜乎并垂不朽云。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理解答案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2f85a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b.png)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理解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理解答案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理解答案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阅读答案
![《武陵春》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fce0c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1.png)
《武陵春》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陵春》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武陵春》阅读答案1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8.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分)9.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2分)答案:8.答案: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
按照0、1、2三类判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答案: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武陵春》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武陵春》阅读理解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424c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1.png)
《武陵春》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武陵春》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原文】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
①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②李清照的词,具有女性独有的细腻,这使她成为【】派的代表。
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
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参考答案】
①a、该句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b、用比喻(设问、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②婉约。
《武陵春》阅读答案
![《武陵春》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3cde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b.png)
《武陵春》阅读答案《武陵春》阅读答案「篇一」题:为什么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答:放在后面是为了突出强调春草嫩绿的特点。
句式新颖、更能吸引读者。
而且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更有生气。
题:文章开头第一段写了“盼望着,盼望着”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答: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题:文章第三段为什么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而不用“长”出来?答:钻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受及它破土而出的'可爱形态,而且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意识、无情感的春草变得有了意识、情感。
而“长”则很普通,变现不出来。
题: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为什么要各成一段?答:独立成段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若合成一段,表达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消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题:最后的三个比喻句可以颠倒吗?答: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姑娘”再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句表达作者追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题: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
请你也几句来说其他季节。
答:①秋天像一首歌,宛转悠扬,美妙动听。
②秋天像一幅画,色彩斑斓,丰富而又让人激情满怀。
《武陵春》阅读答案「篇二」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下面题目。
(6分)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分)(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2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参考答案(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比较阅读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比较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1d62ba680203d8cf2f242b.png)
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比较阅读答
案
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第9-11题。
(4分)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
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
(1分)
10.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1分)
11.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9.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分)
10.“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1分)
11.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分);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1分)。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f0cdb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7.png)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答案1①.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
其中“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1分)②.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①.物是人非②.C(1)、上片中“ ”,交待了季节特征,其中“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2分)(2)、这首词中的画线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顺风考试网整理13、(1)花已尽物是人非(2)这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阅读答案28、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9、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答案:8、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每问1分,共2分】9、我同意这种看法。
(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
(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
(2分)(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内容扩展: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
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3篇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a02d2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2.png)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3篇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3篇在各个领域,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1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第7题。
(6分)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7.(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分)(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2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参考答案:7.(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
(答对一点即可)(3)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
(一点1分)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答案2【原文】: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83406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9.png)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1)这首词所写的时令是“晚春”,从词中哪个语句看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词中原语句填写〉;“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词中原句回答(2分)
(2)你认为这首词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2.(1)闻说双溪春尚好物是人非事事休(2分)
(2)示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将“愁”与“舴艋舟”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赋予无形的“愁”以重量,竟达到了船“载不动”的地步。
“舴艋舟”则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词人所说的究竟是船小还是“愁”重,不言而喻。
(3分)
1.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武陵春》
1.“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16aa4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79.png)
《如梦令》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阅读答案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叙述,既说了一夜风雨,也说了醉酒的过程。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8.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其中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没有直接写问的是什么话,但从丫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所问的内容。
“试问”表现了内心的急切,本来可以不问,自己起床后打开窗子就能知道,但因为要急于知道,所以迫不及待地“试问”。
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9.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阴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李清照《武陵春》鉴赏练习及答案
![李清照《武陵春》鉴赏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55c84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7.png)
导语:练习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所学课文,巩固所学知识,下面是李清照《武陵春》鉴赏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过来做一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 舴艋:小船】
8、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答案:
8、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9、我同意这种看法。
(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
(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
(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武陵春阅读理解及答案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答案-武陵春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8a13a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e.png)
武陵春照阅读答案|武陵春阅读理解及答案
武陵春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照旧而人事已非。
“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
“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
对这首词分析^p 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
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
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
全词风格非常凄苦忧伤,表达了粗浅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阅读答案:
答案:1.A;2.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比较阅读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第9-11题。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
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
10.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11.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9.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11.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