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讲大一统: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秩序(鸦片战争以前)一、政教合一1、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2、从废儒崇法到独尊儒术、儒法合流二、正统思想的教化1、家、宗族与乡里2、学校与科举制度3、法律的儒家化4、官修典籍三、异端思想的威胁及排除1、佛教的传入与儒家化2、基督教的传入与遭禁3、各种逆言邪说屡禁不绝四、官府内部的正式沟通1、可能起始于唐朝的邸报2、宋朝的定本制度3、清朝京报由官僚系统进入社会五、常态的社会舆论及公共娱乐1、村落市井之闲谈2、书院之清议3、戏曲、说唱、杂技等娱乐活动六、非常态的社会舆论1、异常征兆与社会动员2、谣言与社会动员第二讲福音?祸音?基督教违禁传播1807--1842一、清王朝的禁教与闭关政策二、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来华1、马礼逊潜入广州:翻译和出版圣经2、米怜在马六甲建立面向华人的传教基地3、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最早的中文定期刊物4、巴达维亚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1826)5、马六甲的《天下新闻》(1828~1829)三、1830年代广州夷人的活跃1、公然在广州出版发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洪秀全获赠《劝世良言》3、几个西学传播团体的成立4、《中国丛报》等英文报刊的出版第三讲普天之下不惟王土民夷之防终于破裂:西学在香港及五个通商口岸的流传1843--1860一、香港取代马六甲成为西学传播基地传教团体的活跃教会学校的增多出版事业的兴起二、五个通商口岸的西学流传广州:西学传播地位下降福州:美国传教士居多厦门:夷人所办出版物数量很少宁波:华花圣经书房贡献大上海: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六合丛谈》等书刊三、一小撮官员对陌生世界的积极反应钦差大臣林则徐设法搜集夷情:向外国人探询下令翻译外国人办的报刊下令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书籍地方官办史志机构总纂梁廷枬发奋研究西学:《海国四说》(合省国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地方大官徐继畬写就《瀛寰志略》地方小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四、科举失意文人随传教士翻译西学著作翻译、研究西学的李善兰翻译、倡导西学的王韬王韬家乡读书时期(1828-1847)春来百感正茫然/又著离愁更断肠/伴我寒灯昏似墨/照人残月冷于霜/梦为离别都成泪/魂入温柔别有乡/作茧红蚕多自缚/宵阑再拜炷心香/空谷有幽兰/其品轶芳杜/非无高尚心/徒于众草伍/从未知媚人/亦非生当户/竟以见嫉锄/奇冤报千古/鸾凤翔天末/不与鸡鹜争/楠木生山中/不共桃李荣王韬上海佣书时期(1848-1862)海上潮声日夜浮/浮云废垒古今愁/重洋门户关全局/万顷风滔接上游/浩荡东南开互市/转输西北共征求/朝庭自为苍生计/竟出和戎第一筹/韬也不才,无所表见,以光于闾党,遁迹海上,是用殷忧。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至于各种错误意见在在报纸上,刊物上发表,开座谈会评论,会不 会把我们的天下搞乱,把人民政府搞倒,我说完全不会。因为他们不是 反革命,不是特务,他们中的大多数愿意跟我们合作。只有极少数人是 敌视我们的。”
——毛泽东在天津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7年3月17日
最近一些天来,社会上少数带有反共情绪的人跃跃欲试,发表一 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企图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 专政,以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到错误方向上去,此点请 你们注意,放手让他们发表,并且暂时(几个星期内)不要批驳,使 右翼分子在人民面前暴露其反动面目。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右派鸣放时期的著名言论
政协、人大、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 设计院。”现在工业方面有许多设计院,可是政治上的许 多设施,就没有一个设计院。我看政协、人大、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应该是政治上的四个设计院。应该多发挥这些 设计院的作用。一些政治上的基本建设,要事先交他们讨 论,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现在大学里对党委制 很不满,应该展开广泛的讨论,制度是可以补充的,因为 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的路。这样搞,民主生活的内容就会 丰富起来。 ——章伯钧“政治设计院”的发言,57年 5月22日《人民日报》
储安平
1956年胡乔木邀请他出山,掌管《光明日报》 1957年4月1日,他单枪匹马杀入《光明日报》,担任 总编。 随后不久打成右派,第二任妻子改嫁前国民党战犯宋 希濂。 文革中,储安平在自杀未遂后不知所终,成为文革的 一个大谜团。
王中
王中,曾任复旦新闻系主任,1956年的时候,他在新闻界提出了报纸有 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 工具的作用。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 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4月27日,下发党内整风文件 5月4日,毛泽东起草《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 5月16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正确对待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 6月8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历 时一个多月的“鸣放”顿时夭折,反右运动开始,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主要内容简介:这项近百万字的巨著,从学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变化,总结了的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这是继《中国新闻通史》(三卷)之后的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的又一力作。

书面。

整本书以“历史记录风格”撰写,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一般性评论,子注释和补充性注释。

引言部分探讨了中国新闻通讯业近30年发展的总体历程和基本形式。

通常,从新闻传播系统的发展全过程中,提取出四个线索,即新闻传播系统,新闻传播概念,新闻传播规则和媒体管理,以梳理其历史背景。

从横向的角度讨论了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社,新闻与传播研究以及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过程;附录讨论了台湾禁令解除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新闻业和传播业的发展以及1978年后华侨媒体的历史。

每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论述:概述,主要编年史事件,发展轨迹,媒体案例,典型人物以及经验教训。

《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第二版)涵盖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主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和广告学三个学科。

进入21世纪,以完整的体系集力量,改写一系列新闻与传播教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21世纪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编辑是各个教学领域的专家,其中许多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该系列教材包括国家级重点教科书和部级重点教科书,其他教科书也是精选产品,充分保证了它们的质量和权威性。

这套教材的特点如下:首先,内容是新的,涵盖面很广。

其次,写作是新的。

第三,作者阵容强大。

简而言之,这套教材的出版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闻与传播教学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并熟悉其总体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学生可以借助教学对新闻和传播的实际商业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由方汉奇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读开元杂报
樵囊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 帝亲耕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 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 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 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目;“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 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藉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大学, 见丛甓负上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 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日,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 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 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势不可控, 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 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咋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 罢乎?安有延奏诤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 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 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 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败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 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 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录自孙樵:《经纬集》)
②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加之封建王朝对官报舆 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 的真实情况,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报应时 而生。
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 重要现象。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 天下局面的终结,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自宋 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 重要途径。然而,小报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官报更具 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 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小报 没有自己的言论,且受到官方的查禁,连续发行往 往不能保证。因此,其业务仍处于原始状态。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第一章
宋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67年,台湾新闻学者朱传誉先生,出版了一部 史料翔实、考辩精细的《宋代新闻史》。 这部书里,他对宋代的邸报,包括其内容、形式、 发行机构、编辑程序等一系列事项做了充分论述, 令人信服地确立宋代已有邸报的结论。
第一章
唐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83年,方汉奇先生在影响广泛的一篇论文里, 通过研究唐代进奏院及其传发的进奏院状报,得 出了邸报源于唐代的观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邸报起源于何时?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第一章
汉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里,提出了邸 报起源于汉代的观点。 依据是《西汉会要》里的一段话,(“郡国皆有 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 )其中说到当时 郡国在京师所设的办事处:邸。 邸的日常工作是“通奏报,待朝宿”,即所谓 “下情上达”。
第一章中Biblioteka 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这份邸报藏于平遥苗 世明藏报馆,出自清嘉 庆八年七月初二,在 首页盖有著名报人、 延安大学校长李敷仁 印章。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文学作品中关于邸报的描述 北宋诗词 《苏轼诗集》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金瓶梅》 西门庆的亲家因吃官司,女儿和女婿便回来躲避, 西门庆一见,顿时慌了手脚,一面安顿女婿女儿, 一面“叫了吴主管来,与了他五两银子,教他连 夜往县中孔目房中,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 邸报。上面端的是甚言语:‘兵科给事中宇文虚 邸报 中等一本,恳乞宸断,及诛误国权奸,以振本兵, 以消虏患事。(以下内容从略),西门庆不看万 事皆休,看了耳边厢只听飕的一声,魂魄不知往 哪里,正是惊损六叶连肝肺,吓坏三毛七孔心”。 ——《金瓶梅》第17回

《中国新闻传播史》(翟光勇)

《中国新闻传播史》(翟光勇)

“开元杂报”
B、“敦煌进奏院状”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两张“进奏院状” 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 义军节度史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因沙州 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 状”。
20世纪初1907年-1914年,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 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分别将这两份“敦煌进奏 院状”抢走。如今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分别存放于
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 馆内。
★ “开元杂报”早已无存,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已
成我国乃至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报纸。
第三节
宋代官办“邸报”和民间“小 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背景:1、汲取唐朝安史之乱教训,采取巩固中央集权和实 行高度的政治统一管理。 2、宋初20年间,官报管理发行基本沿用唐制。但随 着进奏官雇人敷衍等问题出现,宋开始整顿。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 状”
A、 “开元杂报”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孙樵《经 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报》。“开元杂报” 只是孙樵行文方便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关于开 元时期政事杂乱的报道。它被成为“报”,但无 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其原件早已失存。但国内外学者多数都认为: 它是一种报纸,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 状”之类报纸。 这说明中国开始拥有报纸的时间应该不晚于 唐玄宗开元年间。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因元代存在时间很短(90年),以至其还未 来得及建立全国性官报发行体制并随即灭亡。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严(P21)。流行于元代 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是“小本”,这种“小 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 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和形式看,很可能是宋 代“小报”的延续。

中国新闻史全套课件

中国新闻史全套课件

皇上此时方在乾清宫进膳,殿震急奔交泰殿,
内侍俱不及随,止一近侍掖之而行,建极殿鸳瓦 飞堕,此近侍脑裂,而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
大殿做工之人,因是震而坠下者约有二千人, 俱成肉袋。
长安街一带,时从空飞堕人头,或眉毛和鼻, 或连一额,纷纷而下。大木飞至密云,石驸马街, 有五千斤大石狮子,飞出顺城门外。
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
《本报谨启》: “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 上海地方,五方杂处,为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 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本行印此 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 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观此新报,可免经 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有 一长班于响之时,鬃帽衣裤鞋袜一霎俱无,生者 如此,死者可知。
有一人,因压伤一腿,卧于地,见妇人赤体 而过,有以瓦块遮挡者,有以半条脚带掩者,有 披半边褥子者,有牵一幅被单者,顷刻得数十人, 是人又痛又笑。
圆宏寺街有女轿过,一响掀去轿顶,女人衣 饰尽去,赤体在轿,竟亦无恙。
3、《大公报》 1902,天津
英敛之
英敛之
4、《时报》 1904,上海 狄楚青
5、《京话日报》 1904,北京 彭翼仲
6、《东方杂志》 1904,上海
第二节 宣传革命的报刊
一、革命报刊的兴起
1、《中国日报》 1900,香港 陈少白
2、留日学生报刊
《开智录》 《国民报》 《浙江潮》 《江苏》 《湖北学生界》 《直说》
• 《述报》
第三章 报刊的政论时代
第一节 宣传维新的报刊
一、维新报刊的勃兴
1、《中外纪闻》,1895年8月,北京 2、《强学报》,1896年1月,上海 3、《时务报》,1896年8月,上海,旬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6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6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概述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

《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标志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等,安徽怀宁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8年冬,为了提供新闻时效,他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

同年8月,他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共25页PPT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共25页PPT资料

三、朝鲜战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卫祖国,保和平,就是保 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打某部连指导员麻扶摇将战士们的誓言记录下 来,整理成的诗歌形式的决心书,新华社记者引用在一篇通讯中,发 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作曲家周巍峙将谱上曲子, 传唱至今。
: 王芸生 天津版的《大公报》就改名叫了《进步日报》,他对李纯青说:“我们就把
《大公报》献给国家,献给人民,我想通了,不《大公报》这个名称了,我到解放区, 是投降来的。”
萧乾:郭沫若这样批评他,“什么是黑?人们在这一色下最好请想到鸦片,而 我所想举以为代笔的,便是《大公报》的萧乾。这是标准的买办型,自命所 代表的是贵族的芝兰,其实何尝是芝兰,又何尝是贵族,舶来商品中的阿芙 蓉,帝国主义者的康伯度而已!……《大公报》的萧乾正起着这种麻醉读者 的作用。”
赵超构(新民报)
储安平(《观察》) 徐铸成(文汇报) 刘尊棋 (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 非新闻组别的新闻人:徐盈、浦熙修、宦乡、李子诵、 萨空了、周钦岳(《新蜀报》创办人)、刘思慕等。其中 大部分人都进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胡乔木:党内一支笔
江苏盐城人,清华毕业,同乔冠华是同乡和校友,人称“二乔”, 取自“铜雀宫中锁二乔”的典故。 先后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达20多年,也曾作为中宣部的常务副部长 主持中宣部工作,正部长陆定一反而在他的领导下,反右时有人 抱怨他是“圣旨口”,主管过《人民日报》,人称《人民日报》的 “婆婆”。 党内众多的著名文件都是由他起草,比如《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经 验》等。此人思维缜密,但是过犹不及,所以一直受到神经衰落的 困扰,长期养病,也因此躲过文革劫难。 改革开放后曾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
新民报的社论:新民报的同人,沉溺于资本主义的新闻观念……完全是幼稚的, 幻想的,迷信的。……在今天看二十年来的新民报,虽然主观上是追求进步 的,客观上却有意无意的替统治阶级起了帮凶帮闲的作用。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史》PPT课件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史》PPT课件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夫 和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惊醒,他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 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他们从外国人办的报刊中接受了西方资产 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而眼界大开,初步认 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自己动手创办 报刊。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最早出 现 在 香 港 。 1858 年 孖 刺 报 馆 出 版 的 《 中 外 新 报 》 和 1864 年 德 臣 报 馆 出 版的《华字日报》应该是中国人办 的最早的报纸。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报刊业务改革,对 我国新闻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 接触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
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中 国人。
林则徐(1785-1850)
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 赴广州禁烟时,发现“沿海文武员弁, 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 其来历”,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 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为了及 时了解夷情(洋人的动态),林则徐在 广州设立了翻译馆,下令“所有夷书, 就地翻译”,召请一批译员,搜集翻译 外文报纸,把其中一些重要材料进行精 选,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他们的文章内容及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 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 报;
4、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从 业者应道德高尚、知识广博;
④只须实写。(主要新闻观点)
遗憾的是形势发生变化,他的办报主张没 有实现,但他毕竟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办 报思想,这是和清王朝封建专制言论政策截然 不同的思想,洪仁玕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 一位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