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 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 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 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中国城市化现状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
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 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咼,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 镇化率以平均每年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比2002年上升了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 的。
三大Baidu Nhomakorabea志
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
大。
演进过程
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 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较快。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 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 口的比重由%上升到%其中发展中国家由%上升到%但是中国大陆仅 由%上升到%[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 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 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倍,工 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 的%;社会总产值增长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 则由1949年的%上升到1978年的%;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倍,其中非 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 也由1949年的%上升到1978年的%。
[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人均GDP增长%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人均增长%高于和 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城市化进程
基本概况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 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 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 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 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 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 “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 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 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 反而使我国的 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 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 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 就是前 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 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 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 ni zatio n)以及 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 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 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 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 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遍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 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
城市化的背景
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 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 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 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 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 进程。这样,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 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 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 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 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更进一步观察发达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 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 “二元社会”。 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 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 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 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 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 教育制度、 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 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构成了城乡之 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