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
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山西 医科 大学 第 二 医院
王
峻
【 摘 要 】 目的 探讨 头颈 部 淋 巴瘤 的 C 与 磁 共 振 成 像 ( I特 点 及 临 床 病 理 特 点 。方 法 收 集 3 T MR ) 7例
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的颈部淋 巴瘤患者 的临床病理资料及 C MR 资料 , T、 I 所有患者 均行 C T平扫及增强 扫描 ,1 1 例行 MR 平扫 , I 其中 3 例行 MR 增强扫描 。分析其 影像表 现及临床 、 I 病理特 点 。结果 3 7例 中 2 9例
位 及 冠 状 位 TS 2 IT 0 0 66 0msT 5 18 E T W ( R 40 ~ 0 , E 9 ~ 2
ms , 位 、 状 位 T W I 肪 抑 制 序 列 。对 比剂 : 喷 替 酸 )轴 冠 2 脂 钆 葡 甲胺 ( dD A) 0mL 平 扫 后 行 增 强 轴 位 、 状 位 及 G - TP 2 。 矢
1 资料 与方法
1 1 一 般 资 料 : 取 我 院 20 . 选 0 9年 1 生厅 科 技 攻 关项 目(0 1 24 山 22 0 1 )
通 信 作 者 : 晓 棠 杨
层 厚 5mm, 螺距 0 9 I3 5:1 .~ .7 。管 电 压 10k 管 电 流 2 V,
a d a oo vo s n a c me t a l e fr da t jc o f - TP n l b i h n e n s s p rome f r ne t no D A.T ee s olmp o e tsa s u e w a o ei i Gd h r wa n y h n d a t— me
颈部淋巴瘤影像诊断

❖VII区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在公布TNM分期 时,又补充第7个分区,即上纵隔淋巴结,两 侧界为颈总动脉,上界为胸骨上窝,下界为主 动脉弓水平。
❖另外枕下组、腮腺内、耳前、耳后、颊组及咽 后组淋巴结不在7分区内,而是根据其解剖部 位进行命名。
结内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 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等信号,部分呈高信号(细 胞成分、纤维化、细胞间质水分聚集),增强呈轻度强化
❖ 密度/信号均匀,坏死罕见(放化疗后,伯基特淋巴瘤,HL常见 )
❖ 境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 ❖ 边缘不整提示周围侵犯 ❖ 钙化少见,可以出现于治疗后,点状、无定型、结节状 ❖ HL淋巴结累外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密度/信号与结内淋巴瘤相似,轻中度强化,( 若感染或血管成分增多,可明显强化)
❖鼻咽癌:双侧多见,咽后组及V区常见,80% 形态规则,边界清楚
❖喉癌、下咽癌:单或双侧,颈静脉链周围常见 ❖口咽癌介于两者之间 ❖增强后:边缘不规则强化伴中央液性低密度区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
❖1、IV区常见,气管食管沟淋巴结有特异性。 ❖2、淋巴结分囊性变;细颗粒状钙化。 ❖3、较小 ❖4、边缘规则 ❖5、增强后:明显强化,壁内见明显强化的乳
谢谢
❖多位于粘膜下,体积较大,分叶状,病灶粘膜 完整,坏死少见
❖高级别肿瘤可出现骨质破坏 ❖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且非连续性累及多见 ❖不同部位及器官可有不同表现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多见于童及青少年,无原发肿瘤 病史,容易融合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周围 皮肤增厚或破溃,VI、V区下部多见
❖分型: ❖I型: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 ❖II型:密度不均匀,增强后环形强化 ❖III型:融合成块状,边界不清或与肌肉相连,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特征。
方法 47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接受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所有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根据病理学表现,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分为四型:I型:结核结节及肉芽肿形成5例;Ⅱ型:淋巴结干酪样坏死18例;Ⅲ型:淋巴结包膜坏死21例;Ⅳ型: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并向周围侵犯3例。
结论 CT可较为准确反映颈部淋巴结的病理学变化,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结核颈部淋巴结 CT【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049-02浅表淋巴结结核居肺外淋巴结结核的首位,其中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多见[1]。
颈部淋巴结病变种类较多,影像学表现相互重叠,影像学鉴别诊断有时颇为困难。
病理确诊的颈部淋巴结结核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特征,以提高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结核47例。
其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男女比例1:1.6;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27岁。
无明显的结核病接触史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结核病史。
临床上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无痛性肿块或形成窦道破溃流脓,偶有低热。
1.2 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16或PHILIPS MX8000多层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锁骨水平,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5.0 mm,层距5.0 mm,先进行CT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浓度为300mg I/ml的优维显或碘海醇100ml,注射流率3ml/分钟,于注药开始后30秒、60秒及180秒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
1.3 图像评价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进行阅片,评价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强化、有无钙化及坏死等病变的定位采用国际通用的颈部淋巴结七分区标准。
头颈部影像诊断,喉部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课件

喉部
目
录 contents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四、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1.CT检查 常规进行薄层轴位扫描,多方位重组,需要时可进 行发音时相扫描声带,观察运动情况。
2.MRI检查 常规有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常规序列有 T1WI、T2WI,MRI对发现软骨破坏较敏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老年男性,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喉咽痛等,CT、MRI见喉 部结构不对称、软组织肿块,提示喉癌可能性大,但影像学表现 不具有特异性。需注意鉴别:①声带息肉:多位于声带前部,边 界清楚,病灶局限,可带蒂,不影响声带运动。部分宽基底者依 赖活检与喉癌鉴别。②乳头状瘤:见于声带、室带或声门下区, 可带蒂或不带蒂,不带蒂且浸润广泛的乳头状瘤靠活检与喉癌鉴 别。
图2-8-25 正常喉部CT、MRI表现(会厌层面)
图A CT增强;图B T2WI 1.舌骨2.颌下腺3.梨状窝4.胸锁乳突肌5.会厌前间隙6.会厌
7.颈内动脉
三、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喉腔狭窄 见于肿瘤、外伤、炎症等。肿瘤引起的喉腔狭窄, 常为局限性、非对称性,外伤、炎症引起的狭窄常弥漫而对称, 密度信号均匀。
喉部检查以CT为主,必要时结合MRI,发现软组织肿块、观察 颈部淋巴结需增强扫描。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喉的范围从会厌软骨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以声带上下缘为界可 分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喉的主要结构包括多个软骨, 有会厌软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勺状软骨等,软组织有勺会 厌襞、室带、声带以及喉室腔、会厌前间隙、声门旁间隙。
①喉部结构不对称,可见等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增强有不同程度 的强化;②肿瘤侵犯梨状窝、喉室可使之变形、缩小甚至消失, 侵犯会厌前间隙、声门旁间隙时,间隙内脂肪密度被软组织密度 代替;③侵犯喉部软骨时,破坏的喉软骨密度可降低或增高;④ 后期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图2-8-28)。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 体瘤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 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 别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体瘤鉴别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颈部淋巴结分区
2
V区:颈后三角区,又 称脊副链。胸锁乳突肌 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 骨构成的三角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 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上缘为舌骨, 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 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
其他组:咽后、颊组、腮 腺内、耳前、耳后、枕 下组
13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要能发现,还要对淋巴结 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判断原发灶的部位。
上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鼻咽、口咽、口腔、腮 腺、鼻腔、 扁桃体及头皮等部位。
中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咽喉部、甲状腺、下咽、舌根等
部位。
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梨状窝、甲状腺等。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 及鉴别诊断
1
依照国际通用的7分区法: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 内,其边界为舌骨、下 颌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颅底(二腹肌后腹)至 舌骨水平。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 平。
10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填空或选择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3 流空现象: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
TR<500msTE<30ms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R>2000ms TE<30ms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
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1ml压力1注射速率ml/秒。
扫描参数:1v5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5~秒,静脉期55~6秒。
颈部淋巴结的划分按照国际通用七分区法对检出的淋巴结进行分区记录[1]。
ⅰ:颌下和颏下淋巴结;ⅱ:颈内静脉链上组淋巴结;ⅲ:颈内静脉链中组淋巴结;ⅳ:颈内静脉链下组淋巴结;ⅴ:颈后三角区淋巴结;ⅵ:中央区淋巴结;ⅶ: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ct常根据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缘轮廓、强化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关系来诊断和鉴别诊断淋巴结的性质。
大小:大小是评价颈部淋巴结的最基本的标准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cm为诊断标准。
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15mm为标准或为淋巴结的短径8~1mm 为标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淋巴结的不同经线标准而异。
有研究认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长径不得>8mm。
形态:正常淋巴结是椭圆形沿颈内静脉呈链状分布单个独立存在直径通常时为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而/t<时则提示淋巴结转移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和淋巴结结核多为椭圆形而转移性淋巴结则呈圆形或球形。
淋巴结的不同形状也与其所在颈部的部位有关一个临界大小的球形淋巴结很可能是转移性病变有时转移淋巴结可表现为原发肿瘤引流区域内数个淋巴结的聚集或融合即淋巴结链转移转移淋巴结的轮廓清晰周围可出现不完全环状脂肪增生带。
边缘轮廓:转移性淋巴结的轮廓一般较清晰据统计鼻咽癌、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边缘多较清楚喉癌、下咽癌则转移淋巴结多不清楚。
而慢性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因长期炎症刺激使其被膜与周围软组织粘连而界限不清。
颈部淋巴结的影像解剖及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

Level Ⅰa
下颌骨前缘
二腹肌前腹 舌骨
Ⅰa区:位于中央的三角形区域,包括颏下淋巴结,引流颌、下唇中部、 舌尖、和口底前部的淋巴结。是口底、舌前、下颌骨前牙槽突和下唇肿 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Level Ⅰb
下颌骨前缘 二腹肌前腹
颌下腺
Ⅰb区:指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二腹肌前后腹、茎突舌骨肌和下颌骨体 之间,接收来自颏下淋巴结、内眦、鼻腔下部、硬软腭、上下颌骨牙槽突、 颊、上下唇和舌前大部的淋巴管。口腔、前鼻腔、面中部软组织和下颌下 腺肿瘤易发生这一区域淋巴结转移。
胸骨柄上缘
环状软骨下缘 颈横血管下缘平面 胸骨柄上缘上2cm
胸锁乳突肌内面、锁骨内面
胸锁乳突肌后缘 胸锁乳突肌后缘
皮肤
中斜角肌前缘(上)、肺尖、头 臂静脉、头臂干(右侧)、左颈 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下)
斜方肌前缘
斜方肌前缘
斜方肌前缘(上)、前锯肌前 1cm(下)
胸骨柄上缘
皮肤、颈阔肌
甲状下肌群前缘
2013年11月,欧洲放射肿瘤学协会( European Society of Radiotherapy & Oncology, ESTRO)官方杂志— Radiotherapy & Oncology:新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是在200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 指南和TNM颈部淋巴结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2013版头颈部肿瘤颈 部淋巴结分区指南。该指南在原来Robbins分区的6个亚区的基础 上,演变为10个分区,新增了锁骨上内侧组(Ⅳb)、锁骨上外侧组 (Ⅴc)、茎突后淋巴结组(Ⅶb)、腮腺淋巴结组(Ⅷ)、面颊淋巴结 组(XI)和后颅淋巴结组(X,包括耳后和枕部淋巴结),并对原来分 区描述更为细化。
皮下组织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一、引言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指肿瘤细胞经由淋巴管侵入颈部淋巴结,这是很多恶性肿瘤常见的一种转移途径。
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CT 检查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二、颈部淋巴结的CT影像特点颈部淋巴结是颈部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当发生转移时,颈部淋巴结的形态、密度和边缘都会发生明显改变。
1.形态学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增大、不规则形态、边界模糊、皮质变薄或消失等。
2.密度学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通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呈现低密度、混杂密度或高密度,其中低密度灶代表坏死和囊变,混杂密度灶代表出血和纤维化,高密度灶则代表钙化。
3.影像学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周围淋巴结可出现环状强化。
以上的特点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学常见表现,对其进行细致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性。
三、颈部淋巴结CT诊断标准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学表现,提出以下诊断标准:1.颈部淋巴结增大:颈部淋巴结直径大于1.0cm。
2.形态学改变:颈部淋巴结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皮质变薄或消失。
3.密度学改变:颈部淋巴结密度不均匀,呈现低密度、混杂密度或高密度。
4.强化不均匀: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表现为强化不均匀,周围淋巴结可出现环状强化。
以上标准是基于临床实践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颈部淋巴结CT诊断的临床意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颈部淋巴结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临床诊断:通过CT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病灶,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导航手术: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CT检查可以指导手术范围和方案,避免手术的不必要损伤。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2019-10-15【摘要】⽬的探讨颈动脉淋巴结CT影像征象,以提⾼诊断率。
⽅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CT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特点及特征性征象。
结果孤⽴及散在淋巴结45枚,融合淋巴结灶4个;增强呈环形强化淋巴结38例,结节直径⼤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灶7例,直径均⼩于8-10mm;融合淋巴结灶呈花环状、⽹格状强化。
结论颈部转移瘤多为环形强化,早期以孤⽴或散在结节表现为主,晚期结节融合呈环状或块状。
【关键词】转移瘤;淋巴结;CT/X线计算机颈部淋巴结临床表现多发结节或团块状占位,触诊可以了解结节的疼痛感及活动度。
通过CT检查可以进⼀步了解病变的分布、⼤⼩及强化情况,本⽂旨在通过总结转移淋巴结结节的CT影像增强表现,尽早明确诊断,以利于进⼀步积极寻找原发灶,提⾼患者⽣存率及⽣存质量。
1 材料与⽅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经⼿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瘤15例CT影像资料。
15资料中,男性11例,⼥性4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58岁。
临床表现为病变结节、肿块;活动度差;轻压痛6例,9例⽆明显压痛。
1.2 检查⽅法均为SEMENSE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15例均为⼆期增强扫描,均有MIP、冠状、⽮状位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 结果15例病例共发现孤⽴或散在淋巴结结节45枚,融合淋巴结灶8个;孤⽴或散在淋巴结结节中增强呈环形强化者38例,环厚薄不均,结节直径⼤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结节灶7例,直径均⼩于8-10mm;淋巴结融合灶4例,均呈花环状、⽹格状不均匀强化。
3 讨论3.1 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判断淋巴结肿⼤标准:影像上常以淋巴结⼤⼩、形状、内部结构以及分布来判断淋巴结是否有异常。
淋巴结最⼩径线在颈内静脉⼆腹肌淋巴结(2区)⼩于11mm,其他淋巴结⼩于8-10mm,⼤于此数值提⽰异常。
在原发肿瘤淋巴结引流区域见到3个或3个以上淋巴结(2区淋巴结最⼤径线8-15mm,其他区域8-9mm)也应视为异常。
颈部淋巴结影像解剖及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

颈部淋巴结影像解剖及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
(两横线:舌骨及环状软骨水平)
颈部淋巴结呈软组织密度,类圆或卵圆形,正常时短径小于5mm。
颈部淋巴结分为七区: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V区:颈后三角区淋巴结,即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骨构成的三角区内的淋巴结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另:
舌骨上水平CT增强图像
横白线在两侧颌下腺后缘。
线以前为I区淋巴结,线后为II区淋巴结。
在颈内静脉附近为IIA 区,颈内静脉后面不接近静脉的淋巴结为IIB区。
舌骨水平CT增强图像
横白线划在胸锁乳突肌后缘。
白线前为III区淋巴结,后为V区淋巴结。
女性,45岁,淋巴瘤。
显示双侧腮腺区、左侧咽后区淋巴结增大,病变无融合倾向。
女性,45岁,淋巴瘤。
(A)黑箭显示双侧IB区淋巴结,白箭显示ⅡA区淋巴结。
(B)白箭显示ⅠA区淋巴结,黑箭显示左侧Ⅴ区淋巴结。
女性,56岁,箭头显示右侧颈部ⅡA区转移性低分化癌。
女性,45岁,淋巴瘤。
黑箭显示双侧ⅡB区淋巴结。
显示左侧Ⅲ区颈部淋巴结转移。
淋巴瘤。
箭头显示右侧Ⅳ区,左侧Ⅴ区淋巴结增大。
淋巴瘤。
黑箭显示双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增大。
来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学影像科。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于各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甲状腺癌、喉癌等。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CT表现形态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一个或多个肿大的淋巴结,通常为多发性。
转移灶通常位于肿瘤原发病灶的引流区域,多数位于颈部的区域淋巴结中央。
肿大的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多为浅表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易与炎性淋巴结肿大鉴别。
CT值表现一般来说转移灶的CT值低于炎性淋巴结。
常见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值在10 HU以下,而炎性淋巴结的CT值通常在20 HU以上。
引流血管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中,可见转移瘤周围的淋巴管道扩张,并呈现出分叶状形态,这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重要CT表现。
弥漫性浸润表现颈部淋巴结扩散性浸润时,CT图像中可见颈部皮下脂肪层变薄或消失,颈部的筋膜被影响,具有明显弥漫的浸润表现。
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鉴别主要包括良性淋巴结增生和炎性淋巴结。
良性淋巴结增生良性淋巴结增生是指淋巴结过度增生所形成的淋巴瘤形态。
良性淋巴结增生在CT图像中,淋巴结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肿大度不如颈部淋巴结转移严重。
CT值比颈部淋巴结转移高,通常在20 HU以上。
炎性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常见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CT图像中受影响的淋巴结通常钙化不明显。
炎性淋巴结的表现形态不规则,质地较软,淋巴结可与周围组织粘连,CT值比颈部淋巴结转移高,通常在20 HU以上。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颈部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CT检查是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主要为形态不规则、CT值低以及周围淋巴管分叶状增宽。
而良性淋巴结增生和炎性淋巴结则比淋巴结转移在CT图像中表现要轻微。
了解这些表现特点,能更好地进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异常ct诊断标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异常ct诊断标准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异常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短径≥8mm,可疑为淋巴结转移,短径≥10mm为阳性标准,≥15mm可确定为转移[7]。
2. 形态: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3.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伴有囊变坏死及钙化。
4. 边缘:与周边脂肪分界不清、不规则或有融合,为转移较可靠征象[8]。
5. 数目:在淋巴引流区多个淋巴结(成簇状)增大,淋巴结短径≥4mm,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6. 增强特点: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如淋巴结囊性变,壁内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可作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依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3种颈部淋巴结病变CT表现汇总

3种颈部淋巴结病变CT表现汇总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初艳龙所读书籍:《颅脑和头颈部CT诊断》原著主编:高艳、郭锬、张璋一、淋巴结转移1.临床概述颈部淋巴结转移占颈部恶性肿瘤的80%,淋巴结转移多为鳞癌,且来自口腔及咽喉;腺癌主要来自甲状腺及涎腺。
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硬、无痛、多发且位置固定。
淋巴结转移发病率及其分布依赖于原发肿瘤部位。
2.CT表现肿大淋巴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淋巴门消失;通常淋巴结短径大于1cm为肿大淋巴结,Ⅰ区、Ⅱ区短径大于1.5cm,Ⅵ区短径大于0.5cm为肿大;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强化明显,可见钙化或囊变,Ⅵ区最常见,Ⅲ区、Ⅳ区次之;头颈部鳞癌转移内部易坏死,呈环形强化;喉癌淋巴结转移多位于Ⅲ区、Ⅳ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多位于咽后组、颈后三角区;口底癌、舌、扁桃体肿瘤易转移至Ⅰ区、Ⅱ区。
3.鉴别诊断①淋巴瘤:单侧或双侧多发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密度均匀,轻度强化。
②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年轻人,易融合与邻近肌肉粘连,周围水肿渗出改变,局部皮肤增厚或破溃。
4.其他颈部淋巴结转移不能完全靠大小判断,直径小于1cm者也可出现转移,特别是颈Ⅵ区转移淋巴结通常较小。
二、淋巴瘤1.临床概述本病为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本病好发于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受累常见;临床常见颈部无痛性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生长迅速。
本病可合并有发热、消瘦、肝脾肿大等症状,颈淋巴瘤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型常见。
2.CT表现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可有融合趋势,病变不侵犯周围组织,边界较光滑,CT平扫时与肌肉密度相同,增强后轻度强化,密度均匀,少数特殊类型淋巴瘤可出现坏死,密度不均匀。
3.鉴别诊断①淋巴结转移:有原发肿瘤病史,转移淋巴结符合引流途径,内易出现坏死,淋巴瘤更易累及双侧,通常密度均匀。
②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无原发肿瘤病史,易融合成团,与组织粘连,周围皮肤增厚或破溃。
颈部肿大淋巴结的CT分析

颈部肿大淋巴结的CT分析目的探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影像学检查意义。
方法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2例颈部淋巴结的资料,并对其病变的部位、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颈部组织相对复杂的解剖关系在横断面时容易区别,CT扫描优势在于定位准确,能明确病变范围及周围组织关系。
能为临床活检提供有利方法。
结论CT扫描能根据肿大淋巴结的部位,肿块的大小,密度和增强后的强化有无侵润等提出较为准确的良恶肿大淋巴结的诊断[1],同时操作简单,风险低,患者痛苦小,并能为今后手术提供准确的定位。
标签:颈面部;淋巴结肿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转移性肿瘤、恶性淋巴瘤及感染性淋巴结炎等。
近年来,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率逐渐提升,且大多数患者不合并肺结核,因此导致该病的临床诊断存在较大的难度[2]。
颈部结构复杂,传统颈部X线摄影,由于组织密度差别较小,只能通过显示的间接X线征象来判断显示肿大淋巴結的形态及性质。
自CT问世以来,由于有优越的密度分辨率,对颈部肿大的淋巴结诊断率上有了明显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CT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形态,位置的改变来提高良恶性肿大淋巴结的准确率。
1 临床资料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龄6~84岁,就诊无自觉症状常规体检中发现者24例,无意中扪及者9例,临床出现症状后检查中发现者139例。
所用CT扫描机为美国PK2000型,患者取仰卧颈部过申位,自喉结下方胸廓开口处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5 mm,时间2.8秒。
采用小视野影像重建尽可能提高图像分辨率,并根据病情扩大扫描范围。
除2例有造影剂过敏史外其余均作增强扫描。
2 结果172例颈面部肿大淋巴结的患者中,116例为原发性淋巴结肿大,占67.44%;继发性淋巴结肿大者56例,占32.56%。
172例中恶性淋巴结肿大66例,占38.37%;良性淋巴结肿大106例,占61.63%。
66例恶性淋巴结肿大病例中,淋巴结转移癌56例,占84.85%;恶性淋巴瘤9例,占13.64%;其它1例,占1.51%。
淋巴结ct测量标准

淋巴结ct测量标准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背景介绍和重要性说明。
淋巴结CT测量标准是指在CT影像学中,对淋巴结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原则。
淋巴结是人体淋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淋巴结的测量和评估常常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广泛化,淋巴结的CT影像学测量在疾病的初步筛查、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淋巴结在形态和组织特征上的多样性,以及不同CT设备、操作者和阅片者之间的差异性,淋巴结的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主观性。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淋巴结CT测量标准对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标准将有助于规范临床实践中淋巴结的CT影像学测量方法,提高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效果。
本文将从概述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背景入手,详细介绍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要点和关键内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影像学家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推动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提高淋巴结CT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对整篇文章进行逻辑梳理和分析,向读者介绍文章的框架和章节安排。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第1章)、正文(第2章)和结论(第3章)三个部分组成。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行概述,引出本文所涉及的主题——淋巴结CT测量标准。
此部分将简要介绍淋巴结CT测量的背景和重要性,突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概述文章的结构安排。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要点。
根据大纲,本文将分为两个要点进行阐述。
2.1 淋巴结CT测量标准要点1此部分将详细介绍第一个要点,可能包括淋巴结CT测量的定义、相关技术原理、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19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
11/23/12
20 20
鉴别诊断
转移淋巴结 淋巴瘤
结核
年龄 性别 原发肿瘤
病变淋巴结 部位
中、老年
男性多
1.头颈部鳞 癌
2.甲状腺癌
II-V区多见
任何年龄
任何性别
无或有头颈 部结外淋巴
瘤病史
任何部位, 多组多个淋
巴结受累
青年 女性多
无
IV-V区多见
11/23/12
鳞癌:环形 均质强化, 环形,多环
11/23/12
7 7
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11/23/12
8 8
化脓性淋巴结炎
? 1.多发或融合呈肿块状 ? 2.密度不均,内部坏死 ? 3.边界不清,常侵犯邻
近结构,周围可见水肿 改变 ? 4.增强后环形强化
11/23/12
9 9
化脓性淋巴结炎
11/23/12
10 10
颈部淋巴结结核
? 1. Ⅳ、Ⅴ区下部多见
? 2.甲状腺癌 ? 淋巴结转移 →复发率提高两倍
11/23/12
16 16
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淋巴结转移
? 鼻咽癌:双侧多见,咽后组及 V区最常见; 80%形态规则,边界清楚。
? 喉癌、下咽癌:单或双侧,颈静脉链周围常见; 80%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 口咽癌介于两者之间
? 增强后:边缘不规则强化伴中央低密度区
? 2.分型: Ⅰ型:密度均匀,增强后均
匀强化 Ⅱ型:密度不均,增强后环
形强化 Ⅲ型:融合呈块状,边界不
清或与肌肉粘连,增强后 环形强化
11/23/12
I型
11 11
颈部淋巴结结核
II型
III型
11/23/12
12 12
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
? 1.单发肿大淋巴结 ? 2.密度均匀 ? 3.边缘光整或浅分叶 ? 4.部分可见淋巴结周围的
引流血管 ? 5.均匀显著强化
11/23/12
13 13
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
11/23/12
14 14
非霍奇金淋巴瘤
? 1.广泛,咽后区及Ⅱ-Ⅴ区 多见
? 2.双侧,大小不一 ? 3.密度均匀 ? 4.边界清楚 ? 5.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肌肉
相仿
11/23/12
15 15
颈部淋巴结转移瘤
? 1.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 ? 同侧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降低 50% ? 对侧或双侧转移 →5年生存率再降 50%
11/23/12
17 17
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淋巴结转移
喉癌
下咽癌
11/23/12
18 18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
? 1.Ⅳ区最常见,气管食管沟区淋巴结有特异性。 ? 2.淋巴结囊性变;细颗粒状钙化。 ? 3.较小 ? 4.边缘规则 ? 5.增强后:明显强化,壁内可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
结节。
11/23/12
约1/3中央
21 21
11/23/12
22 22
5 5
颈部淋巴结病变分类
? 1.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 2.化脓性淋巴结炎 ? 3.颈部淋巴结结核 ? 4.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 ? 5.非霍奇金淋巴瘤 ? 6.颈部淋巴结转移瘤
11/23/12
6 6
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 1.单发或多发 ? 2.大小不等 ? 3.密度均匀 ? 4. 边界清楚 ? 5.轻中度均匀强化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
11/23/12
1
简介
全身约有800个淋巴结,分布于头颈部约有 300个。
11/23/12
2 2淋巴结的描述Fra bibliotek11/23/12
3 3
颈部淋巴结分区
其它,包括咽喉组、家族、腮腺内、耳前、耳后、枕下组淋 巴结,不包括在上述七分区内。
11/23/12
4 4
颈部淋巴结分区
1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