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

合集下载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睿智而英明的君主,他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繁荣、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而在唐太宗的身边,有一位极具智慧和勇气的谏臣,他就是魏征。

魏征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唐太宗身边担任重要职务,经常给唐太宗出
谋划策。

有一次,唐太宗在制定一项重要政策时,魏征认为这项政策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于是毅然进谏。

魏征进谏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唐太宗对这项政策非常看重,不愿意听取反对
意见。

但魏征并没有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唐太宗。

他指出这项政策会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利,唐太宗最终被他的论据所打动,决定放弃这项政策。

这件事情使得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听各种
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魏
征一样,敢于直言,为正确的事情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
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魏征直言敢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敢谏的故事

魏征直⾔敢谏的故事 说到直⾔敢谏第⼀个想到的⼈就是魏征了。

那关于魏征的故事你知道吗?下⾯我们就来看看吧! 直⾔敢谏 ⽞武门之变后,有⼈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建成⼿下⼲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刻派⼈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账,都替魏征捏了⼀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没听我的话。

要不然,也不会发⽣这样的事了。

”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和颜悦⾊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再提了。

”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夫(官名),还选⽤了⼀批建成、元吉⼿下的⼈做官。

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

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让东宫、齐王府的⼈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

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的标准呢。

如果新来的⼈有才能,⽼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的啊!” ⼤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才,⽽且⿎励⼤⾂们把意见当⾯说出来。

在他的⿎励之下,⼤⾂们也敢于说话了。

特别是魏征,对朝廷⼤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前直说。

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的话,就昏庸(⽂⾔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说:“治理天下的⼈君如果能够采纳下⾯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有⼀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集,跟左右⼤⾂说:“我看隋炀帝这个⼈,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说:“⼀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还应该虚⼼倾听⾂⼦的意见。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以忠诚、正直、敢言著称。

他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上任宰相,为国家社稷出谋划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敢于直言的品质。

年轻时,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依旧坚持对不当政策进行批评和建议。

他认为,只有直言进谏,才能使国家的政治更加明智,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他的忠言直谏,引起了当时朝廷的重视,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建一座宫殿,魏征认为这样的行为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唐太宗进谏。

他说,“臣以为陛下修建宫殿,虽然是为了美化国家形象,但这样的奢华行为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不如将这些资金用于农田水利、救济灾民等实事之上,才能使国家更加安定繁荣。

”唐太宗听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取消修建宫殿的命令,将资金用于民生工程上。

这件事情充分展现了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质,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魏征的直言进谏并不止于此,他还曾在唐太宗面前直言进谏,指出了唐太宗的一些错误决策,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的直言使得唐太宗能够及时纠正错误,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唐太宗对他的直言也非常欣赏,常常说,“魏征是个忠臣,他的直言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魏征的品质,敢于直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有敢于直言,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臣的形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们应该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以其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曾经多次劝谏唐太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魏征劝谏的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他个人的性格也有骄傲自满、喜欢奉承的一面。

对此,魏征深感忧虑,决定向唐太宗进谏。

一天,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

魏征当着众人的面,给唐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错误做法:“陛下,治理国家需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如果您只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批评意见,那么国家很难治理得好啊!”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不悦。

但他深知魏征的用心良苦,于是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轻易发怒。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要去洛阳巡游。

当他到达洛阳时,发现当地官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

唐太宗非常高兴,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然而,魏征却认为这样做不妥。

他对唐太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不是沉溺于奢侈享受。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下令拆除了这座行宫,并把所有的建筑材料运回了长安,用于建设民房和公共设施。

晚年时,唐太宗渐渐变得昏聩,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一些奸臣趁机得势,把持朝政。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重振朝纲。

然而,唐太宗已经听不进魏征的忠言了。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毫不关心。

魏征非常无奈,但也无法挽回败局。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于家中。

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感慨地说:“魏征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

他经常提醒我改正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在魏征的墓前,唐太宗下令为魏征立碑撰文,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

他亲自撰写碑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与魏征共事的岁月。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是一篇讲述唐朝名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魏征的直言敢谏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为主线,展现了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唐朝的政治风貌。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阅读《魏征进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唐太宗、魏征等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行为。

二、抓住故事主旨和中心思想
《魏征进谏》的主旨是讲述直言敢谏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该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这一主旨,理解魏征进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唐太宗对进谏的态度和回应。

三、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在故事中,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而唐太宗则以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而闻名。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理解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四、理解故事中的典故和成语
《魏征进谏》中涉及一些典故和成语,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载舟覆舟”等。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魏征进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直言敢谏是一种美德,而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则是一种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魏征的劝谏艺术

魏征的劝谏艺术

魏征的劝谏艺术
魏征的劝谏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数量多。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

质量上乘。

魏征谏言无论疏文、谈话,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谏技高超。

魏征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但也不是不讲方式方法,一味地顶撞和冒犯皇帝。

他寓贬于褒,有理有节,善于因势利导,常常运用表扬的方式达到帮助皇帝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以其直言进谏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直言进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廷上做出了一项错误的决策,而所有大臣都沉默不语,唯独魏征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向唐太宗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陛下,臣以为这项决策不妥,应该另作考虑。

”唐太宗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地听取了魏征的意见,并加以改正,最终避免了一场严重的错误。

这件事情让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以权势自傲,不畏惧权贵,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他深知,直言进谏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因此,他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是一种勇气和品德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

作为朝廷大臣,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任,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他深知,如果因为个人私利而放弃直言进谏,那将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忠臣良相的直言进谏。

一个人的品德和勇气,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直言进谏。

一个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需要忠臣良相的责任和担当。

让我们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忠臣良将,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社稷、民生幸福而奋斗。

其中,魏征就是一个勇敢而又智慧的谏臣,他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魏征,字玄成,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

他年轻时就以才华横溢,博学多才而著称,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文士冠军”。

后来,他历任秘书郎、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重要职位,成为唐朝政治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魏征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谏言之功。

据史书记载,魏征在唐太宗统一天下后,曾多次向皇帝进言,劝谏他修身养性,勤政爱民,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他对唐太宗提出的“三省”之谏。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沉湎于后宫之乐,酗酒纵欲,政事荒废,国家日渐腐败。

魏征深知国家大事,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他毅然进谏唐太宗,“陛下宜省三事,省女色、省酒色、省宫中之乐。

”这番直言不讳的进谏,让唐太宗深受触动,他当即下令禁酒三日,并且在魏征的劝谏下,开始勤政爱民,使得国家政治逐渐清明起来。

魏征的这番直言进谏,不仅挽救了唐朝政治的腐朽,更是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忠臣的楷模。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忠臣良将应该有勇气直言进谏,为国家社稷着想,而不是唯唯诺诺、迎合权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谏臣,才使得唐朝得以繁荣昌盛,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魏征,勇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人民谋福祉。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继承魏征的精神,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魏征进谏的典故(精选.)

魏征进谏的典故(精选.)

魏征进谏魏征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下面就来分享两则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文言文魏征进谏翻译

文言文魏征进谏翻译

时太宗好大喜功,好战好胜,不喜直言。

征屡次上疏,极言其过,或遇怒而不退,或遭贬而不悔。

一日,太宗问征曰:“朕之所作所为,何人敢谏?”征对曰:“陛下圣明,臣虽言直,不敢不以忠告。

”太宗不悦,曰:“朕有失德,何不直言?”征曰:“臣闻君有净臣,犹衣有破绽,虽欲掩之,终不可掩。

陛下宜听直言,以正视听。

”太宗默然。

又一日,太宗谓征曰:“朕欲东征,卿以为如何?”征对曰:“臣以为不可。

东征之举,劳民伤财,非国家之福。

”太宗不悦,曰:“卿何多言?”征曰:“陛下,臣非多言,乃尽忠言也。

古之明君,必以民为重,不以一己之欲,而劳民伤财。

陛下宜深思。

”太宗沉思良久,曰:“朕闻魏征之言,如梦初醒。

朕之东征,非良策也。

”又有一次,太宗欲废太子李承乾,立李泰为太子。

征闻之,急上疏谏曰:“陛下,太子承乾,嫡长子也,陛下宜以礼待之。

废太子,立庶子,非礼也。

且太子仁孝,未有过失,陛下宜保全之。

”太宗不听,曰:“太子不肖,不堪为储君。

”征曰:“陛下,太子之仁孝,天下皆知。

陛下宜以公心待之,不宜以私情废立。

”太宗终不听,废太子承乾,立李泰为太子。

征见太宗不听,遂辞官归乡。

太宗知征去,深悔不已,乃使人召征还朝。

征还朝,太宗问征曰:“朕有何过,致使卿去?”征对曰:“陛下,臣去非为过,乃为忠言。

陛下宜以臣为镜,以明得失。

”太宗感悟,曰:“朕之过也,非卿不能谏也。

”自是之后,太宗益加敬重魏征,每遇大事,必先咨询征意。

征亦尽忠言,无所隐讳。

太宗尝谓人曰:“朕与魏征,虽君臣之分,实如朋友。

朕之得失,赖征以明。

”魏征进谏,虽有时触怒太宗,然太宗终能以明君之度,纳谏如流,故唐室得以昌盛,太宗亦被誉为“贞观之治”。

夫魏征进谏,非徒为太宗之幸,亦为天下后世之幸。

征之忠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太宗纳谏,如夏阳普照,万物生长。

是以唐室之盛,太宗之明,皆赖魏征之力也。

然则,魏征进谏之故事,乃千古之佳话,后人当以此为鉴,以明君臣之谊,以广政治之途。

魏征进谏文言文

魏征进谏文言文

魏征进谏文言文
魏征进谏的文言文如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如需更多魏征进谏的文言文相关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资料。

古代劝谏故事

古代劝谏故事

古代劝谏故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劝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劝谏故事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古代劝谏故事二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很经典。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敢于进谏的魏征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简介:(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

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

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

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

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

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

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

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征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

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

但魏征不同意。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长乐公主出嫁魏征劝谏文言

长乐公主出嫁魏征劝谏文言

长乐公主出嫁魏征劝谏文言原文: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

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

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

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

”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

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

”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

”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

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求译文答案解析长乐公主就要出嫁了,皇上因为公主是皇后亲生的,特别宠爱她,(就)命令有关部门送几倍于(前朝)永嘉长公主(的嫁妆给她)。

魏征进谏说:“以前汉明帝要封皇子时,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命令只给楚王、淮阳王的一半封地。

如今送几倍于长公主的嫁妆给公主,恐怕和汉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皇上同意他的话,到后宫告诉皇后。

皇后感叹说:“臣妾多次听到陛下赞扬、器重魏征,不明白原因,今天看到他用礼数来抑制您长乐公主的宠爱,才知道他是(忠心于)国家社稷的大臣。

臣妾(虽)与陛下结发为夫妻,(但还是)屈服于礼数,情义深重。

每当有话说必(先)看您的脸色,还不敢轻易的冒犯您的威严,何况人家臣子(关系)疏远,却能像这样直言,陛下不可以不听了。

”(皇后)于是派人请来魏征,赏赐他四百匹丝绸、五百匹绢,并对他说:“(我)听说你很正直,今天看到了,所以给你赏赐。

你应该保持这份正直的品性,不要改变啊!”(有一次)皇上退朝后生气地说:(我)今天非杀了这个乡巴佬(不可)!皇后问皇上(要杀)谁。

皇上说“魏征每次(都)在朝堂上顶撞我!”皇后退下,(不一会)穿着(皇后的)朝服站在内庭,皇上很吃惊,问她原因。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以其直言进谏的态度和出色的才华,成为了唐太宗的重要顾问和助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在进入朝廷之前,曾经在地方上做过官,深得人民的爱戴。

后来,他被唐太宗看中,担任了重要的官职。

魏征在朝廷上,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有一次,唐太宗在朝廷上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但魏征认为这个决策有悖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直言进谏。

他用事实和道理说服了唐太宗,最终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修改了原定的决策,使国家免于一场灾难。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勇气和才华,更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兴衰,关乎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敢于向权力说“不”,不畏惧任何压力和威胁。

魏征的故事告诉我们,直言进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每一个为官之人应该做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魏征,勇于直言进谏,敢于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更多像魏征一样的人,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说出真相,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地站出来,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永远流传下去。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有一次,是安禄山叛乱时期,皇帝正在推行节约政策,使政府领导人不乐意。

当魏征听说这件事的时候,他便上前单独向皇帝进言,他认为节约政策是正确的,只要无徇于私,就可以实现节约。

皇帝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实行节约政策,最终解决了政府经费的问题。

还有一次,是在杨广叛乱时期,魏征曾上前向皇帝进言,他指出如果继续采取暴力手段镇压叛乱,虽然可能会取得胜利,但社会混乱就不会得到缓解,持久的和平才能有效的镇压叛乱。

皇帝也听从了魏征的建议,使用政治手段结束了这场叛乱。

这两次进谏,不仅挽救了当时陷入紧急状态的国家,而且也增强了魏征在朝廷的影响力,使他成为朝廷重要的顾问。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进谏是关于“削藩”的问题。

当时,唐太宗想要削减一些强大的藩镇势力,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然而,许多大臣和皇亲国戚都反对这个计划,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引起藩镇的不满和反抗。

魏征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勇敢地进谏唐太宗,告诉他这个计划的重要性,并强调这是实现统一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他说:“国家的大事,必须大胆决断。

如果您不能削藩,就无法掌握全国大权,国家就难以统一。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后,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最终决定削
藩。

这个决定虽然引起了一些不满,但也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征的这次进谏对唐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勇气和智慧也使他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字玄贞,隋朝大文学家、政治家,他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名臣。

他在隋朝历任重要职务,对隋朝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可以对国家、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在隋朝朝廷中担任要职,曾多次进谏献策,对隋朝政治有着重大影响。

在当时,隋朝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对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分析。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受到了当时的朝廷高官的赞赏和重视。

魏征的敢言进谏,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文学上也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为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魏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可以对国家、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也需要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魏
征的故事,传承他的精神,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民族的发展献计献策。

总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可以对国家、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历仕多职,为唐朝的政治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直言进谏的品性而著称于世。

据史书记载,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性格。

在他担任秦州刺史期间,曾多次上书建言,不畏权势,坚持原则。

后来,他又进入唐太宗朝廷,历任太子洗马、侍中等职,对唐太宗的政治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最为人称道的是,魏征曾在唐太宗面对突厥的战争中,以其直言进谏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劝阻了唐太宗的错误决策,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当时,唐太宗打算亲自率领大军北上,与突厥军队决战,魏征知道这样的决策会给唐朝带来巨大的危险,于是毫不犹豫地上书进谏。

他指出突厥军队的实力和地形优势,以及唐军长途出征的困难,劝说唐太宗改变主意。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保住了唐朝的安定和繁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原则,勇于直言进谏。

在古代,魏征以其直言进谏的品性成为
了一代名臣,留下了令人敬佩的政绩。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他
坚持原则、勇于直言的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为正义勇敢地说话,为正确的事情挺身而出。

总之,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是一部展现了古代名臣风范的典
范之作。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勇于直言、坚持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该
具备的品质,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愿我们都能像魏征一样,勇敢地说出心中的正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唐朝开元年间,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之一。

他以其聪明睿智、忠诚敢言而著称于世。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谋士的故事。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曾经在一次朝廷上进谏,直言进谏唐太宗李世民,他说,“臣愿陛下不要以为朝廷之中无人敢直言进谏,臣愿陛下允许臣直言进谏,务求陛下明察秋毫,臣愿竭尽言路以尽臣之忠心。

”这番话让当时的朝廷大为震惊,但也让唐太宗看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朝廷的政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一次,唐太宗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魏征认为这项法令不合时宜,不利于百姓,于是他再次直言进谏。

他说,“陛下,臣以为这项法令可能会引起民怨,不如再斟酌斟酌。

”唐太宗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听取了魏征的意见,最终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魏征的敢于直言进谏的态度,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和信任。

唐太宗曾经对他说,“魏征,你是我的贤臣,你的直言进谏,使我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魏征也因此成为了唐太宗的得力助手,参与了很多重大决策,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谋士,要有勇气直言进谏,但也要有谋略和智慧,以便让自己的进谏得到领导的接纳和认可。

如果没有魏征的直言进谏,也许唐太宗的一些决策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谋士,要有勇气直言进谏,但也要有谋略和智慧,以便让自己的进谏得到领导的接纳和认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重要的贡献。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民间故事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代名女、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现代故事、爱情等诸多内容。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唐太宗李世民器重魏征的正直,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

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

唐太宗同意了。

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

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 ”良久, 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淘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

魏征当而批评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

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

”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计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 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

魏征就是我的匠人!”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做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做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

我经常保持着这三而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征进谏故事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因人而异)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ye)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

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一个深明大义,虚怀博纳;一个忠心耿耿,勇于进谏——主明臣直)。

在唐太宗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

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还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

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

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

”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

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

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

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

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阳平调死亡)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