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十年代小说(五)
现当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第9到22章除开10/11/12章一三十年代小说1、李劼人大波系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2、历史小说代表鲁迅故事新编,采用古代与现代错综交融的手法,重在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新解释,与现实世界相映照。
施蛰存小说集将军底头以现代心理分析成果对古代人物与传说进行全新的解释3、30年代讽刺小说的作者老舍沙汀张天翼4、废名沈从文卢焚艾芜萧红等东北作家群的小说体式的共通之处是小说随笔化散文化抒情化5、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代表作家蒋光慈,提倡文学就是宣传,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
矛盾将此概括为:政治宣传大纲加公式主义的结构和脸谱主义的人物。
6、柔石中篇小说二月,大革命来临之前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
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写典妻习俗7、丁玲睡,茅盾春蚕,叶绍钧多收了三斗米,写江浙一带丰收成灾,表现农民的现实主义8、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良、舒群、白朗、罗烽、李辉英、代表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鲁迅评价为: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
生死场评价为: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力透纸背。
萧红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9、艾芜。
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第一课,山峡中,期限的生存环境和人们对美和善的渴望造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顽强的生存意志在任何环境中仍不放弃对善与理想的追求,使之异于五四以来文坛多见的感伤的知识分子形象。
10、京派小说:以沈从文、萧乾、凌叔华为代表的作家群,小说具有地域性和抒情性,都深处北京。
文学上主张简约节制古朴的语言,关注人和人性。
11、丁玲“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作家,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的感受。
是现代小说史上,中国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写作的女作家。
我在霞村的时候表现了我对年轻的贞贞的同情和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的批判。
在医院中解释了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小说是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作家常常喜欢采用我的这一叙事角度和日记的文体,又加强了这一特征。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萧萧》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嫁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于生 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 了个儿子个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 她先前的生活。 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化 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 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批判都市文明。 批判都市文明。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三十年代小说4-巴金的小说

高觉慧:封建家庭大胆而 幼稚的叛逆者,是家中新 生力量的代表,具有平等 和平民意识,公然声称 “我要做一个叛徒”。不 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宗 法思想的蔑视和不信奉, 对大哥作揖主义和犬儒哲 学的批评,帮助二哥逃婚, 站在被损害、被侮辱的一 方,对鸣凤是真诚的爱, 却无力也不知道怎么去爱, 显示出幼稚和理想主义色 彩。
寒 夜 》 剧 组 与 巴
金
曾树生原来是一位具有新思 想的温柔女性,她始终在竭力 地维持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 小家庭,面对这个家庭的破败, 她既无能为力又心有不甘,于 是,便陷入了既不愿背叛家庭 又不得不去做“花瓶”的矛盾 和痛苦之中。
汪母由原来的“才女”落难 为儿子家中的“二等老妈 子”,表现了社会现实的残 酷,又通过她对儿子“占有” 式的母爱和对儿媳的排斥, 表现了中国中下层小家庭中 封建意识的残余。
《随想录 》
现代知识分子: 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
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 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 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 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 动的文化人。
《随想录 》
《随想录 》
对于“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伤 害做了深入的反思,重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 观念。这种解放的要求,这种不间断地探索 和表现“人”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正是巴 金的写作最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正是“现代 性”文化的启蒙精神的最好表征。
1923年春天,巴金与三哥负岌东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 临行前一张全家合影。后排右边为巴金,后排左一为大哥,中 间为三哥。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 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 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 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 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 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 的一根头发。”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祝福》收录在《彷徨》第一篇2.《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我的答案:A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C、《祝福》D、《药》我的答案:D3《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4《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我的答案:C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我的答案:B3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C、《狂人日记》D、《药》我的答案:C2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我的答案:B3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
×1.5鲁迅的《呐喊》《彷徨》(五):爱情题材的小说1《伤逝》收录在()。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启用时间本考核说明2010年秋季启用。
(二)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的学生。
(三)考核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生可同时使用与主教材配套的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复习,以帮助理解和掌握有关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四)考核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具有一般的认识;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课程考核成绩均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本课程学分。
1.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
其中,4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每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另外10%由各地电大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参加辅导课、上网学习、小组讨论等各种实践教学的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册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按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4次,分别在学习完教材“专题四”、“专题七”、“专题九”和全部内容后进行,每次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一、“左联”早期小说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
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
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
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三十年代小说概述巴金(1904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巴金的曾祖做过县官,曾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一卷,祖父也做过九年官,刊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抄》,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童年时代的巴金大都是在一种充满“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1[1]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
2[2]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相继病故,这两件事对巴金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
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着”。
3[3]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威权。
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
于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
“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4[4]年轻巴金的目光从仆人、从自己同辈人的不幸遭遇中,开始投向了社会,开始从家庭的专制想到了社会的腐朽。
他说“我开始觉得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了。
我常常狂妄地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改造它,把一切事情安1[1]巴金《短简(一)·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2]巴金《短简(一)·我的幼年》。
2.三十年代小说:巴金

二、表现社会革命的小说
• 《灭亡》、《爱情三部曲》 塑造了一批鲜明的革命青年形象: 杜大心、陈真:悲情英雄 周如水:“多余人” 吴仁民:在爱情和革命间摇摆 敏:恐怖主义革命家 李佩珠:近乎健全的革命青年
三、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一)《家》 • 1、《家》的主题: 一方面,揭露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生命的 压迫,吞噬。 另一方面,反映了青年一代觉醒,挣扎,斗 争的悲壮历程。
• 4.《家》与《红楼梦》的比较阅读 提示: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
(二)《寒夜》
• 1.《寒夜》的主题 • A时代的悲剧:由于战争以及国统区统治的 腐败、黑暗造成的生活困境导致的悲剧。 • B家庭伦理悲剧:婆媳矛盾是导致汪文宣家 破人亡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家庭伦理悲 剧。
《寒夜》
• C性格悲剧: 汪文宣: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中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 曾有过远大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变成一 个可怜的小职员。 善良而无能是其性格主要特征。 作者在这个失败的小人物身上表达了社会对人的物质与精 神的双重压迫。 曾树生:一个接受过新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沦为“花 瓶”,承受家庭、道德、情感多重压力,充满精神矛盾的 知识分子女性。 充满生命活力,不甘于贫穷与寂寞是其性格主要特征。 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反传统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价值 观。
《寒夜》
• 2.《寒夜》的艺术特征(与《家》对比) A.主题:由表现宏大的、历史性的变革转向 表现琐屑的家庭生活矛盾。 B.人物:由塑造觉慧式的叛逆者转向塑造汪 文宣式的灰色小人物。 C.艺术手法:情节趋于平实,抒情由激昂转 为深沉,更重视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 作来揭示内心。 3.《寒夜》与《烦恼人生》的比较阅读
《家》
• 觉慧 •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封建礼教的叛 逆者形象。 其性格的主导性特征是“大胆”,但也有 幼稚甚至带有封建性遗存的另一面。 高老太爷:旧制度、旧礼教的人格化代表 个性并不残忍,甚至可谓是封建大家长的 典范;但他是旧制度的化身,每一件悲剧 都与他相关。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1904—2005)第一节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早在1936年,鲁迅就称他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姓李,原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大地主家庭里。
四、五岁时随父亲到广元县“住过两年”。
辛亥革命后回到成都,直到1923年。
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度过的。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广元县当过知县。
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
巴金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教育,从与仆人和轿夫的接近中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从封建家长制统治下兄弟姐妹受礼教的迫害以至死亡的生活里感受到了重压。
这一切使年幼的巴金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和摆脱封建统治的渴求。
巴金自幼表现出性格中善良、多愁的一面。
母亲陈淑芬贤淑慈爱,对他影响很大。
文学所受的影响:曾祖、祖父都出版过诗集,父亲非常喜欢看戏。
(过节的时候经常请唱戏的到家里来唱戏。
13岁时父亲去世。
)这种性格对他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应该是有必然的联系。
散文《最初的回忆》: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
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母亲亲自教他们背词。
1919年9月,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他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这个“铁丝笼”,迈向了社会。
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了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学英文。
这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以及爱玛.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等文章。
同时参加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均社”,出版刊物,鼓吹反抗封建制度,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923年春,巴金进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1925年夏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
此时,他研究了安那其主义,并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面包与自由》。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第三节
一、生平和创作
郁达夫
郁达夫( 1896~1945 ,浙江富 阳人,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 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 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 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成
就最高、影响最大。
1922 年 7 月回国以后,创作视野渐趋开阔,目 光投向社会低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 《茑萝行》、《青烟》、《采石矶》、《春风 沉醉的晚上》、《薄奠》
台静农
王鲁彦夫妇
蹇先艾
许杰
创造社作家群和郁达夫
创造社的标新立异
早期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
创造社的成立
1921 年 6 月在东京成立。 9 月发表的《< 创造 季刊 > 预告》,宣布了创造社同人为郭沫若、 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 郑伯奇。
创造社的发展变化
创造社的历史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3、浪漫抒情小说美学特征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 ,在艺术表 现上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小 说文体,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写法: a、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b 、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 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 性心理和肉欲苦恼),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人:赵步阳 | 章澄
2012年9月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绪论:“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嬗变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五章 二十年代散文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七章 三十年代小说(1)
十六讲三十年代其它小说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废名
《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和长篇《桥》《莫须 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作品特别之处: 1、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 2、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
悟。 3、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体。
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 4、作品不易读,既有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
趣”, 是一种作家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萧乾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3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 《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1935年燕京大 学毕业后出版了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矮檐》 以及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小说的特点: 1、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以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 2、作品中有强烈的苍凉感,但清澈而健朗。 3、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一、《生死场》1935年12月出版,鲁迅先生亲自写序。小说
写出了北国农民“死的挣扎”和“生的坚强”。 《生死场》的特点:1、“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2、小说中人物众多都用粗线条勾画,缺乏精细的雕琢。 3、全书近似许多生活画面的组合。全篇用严肃动人的情感贯穿始终,写出了虽 无中心事件却震撼人心灵的生与死的苦境。
30年代文学

“左翼革命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学”并存
1928-1937 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第二个十年,又统称为30年代文 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 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的转 折,其转折点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 发生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巴金的妻子——萧珊
知性、优雅的 萧珊女士 《怀念萧珊》 感人至深
《怀念萧珊》(节选)
最近我经常去火葬场,参加老朋 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大厅里, 我想起许多事情。同样地奏着哀 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 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人的中厅里 去了,我们正在用哭声向萧珊的 遗体告别。我记起了《家》里面 觉新说过的一句话:“好像珏死
2.反映抗战时期的现实生活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第四病室》、 《寒夜》 《寒夜》是巴金后期的作品, 1947 年出版,也是他在写作上成熟的表 现。 《寒夜》被称之为“平民的史诗”
巴金艺术风格的变化
1.由“热”到“冷”。《家》的青 春热情,《寒夜》的客观、冷静、 写实。 2.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3.刻画的重点也由外部事件转向了 内心世界的描写。
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四十七 年前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想得 到我是在写自己 ! 我没有流眼泪,可 是我觉得有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我 的心。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 那张惨白色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 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
里唤着死者的名字。我想,我比 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 ? 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 ! 她究竟 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 棚”,挂上“牛鬼”的小牌子, 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 ? 理由 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
(完整ppt)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 中国社会是农业文明,中国作家向来不乏田园感情。中国古 典诗歌和散文都充满了田园情感,田园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 文学历久不衰的文学潮流,田园诗、山水诗,几乎是没有中 断的文学传统。即使到了五四文学革命,这种田园文学传统 也仍然没有消失。五四作家往往流露出田园感情,即使象鲁 迅那样小说的创作。他是五四时代唯 一的田园小说家。但是,废名的佛教信念使他的田园小说过 多地注重个人化的内心体验,忽略了人物、故事,甚至连乡 土习俗,后来甚至走向孤僻怪异的风格。到了三十年代,沈 从文把传统田园感情进行了现代的改造和升华,终于创作出 熔铸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追求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田 园小说,即使到了现在,也没人超过。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人:赵步阳 | 章澄
2011年9月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绪论:“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嬗变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五章 二十年代散文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七章 三十年代小说(1)
•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往往是 对乡土人生的道德赞歌。
• 在沈从文笔下,乡土人生 虽然也存在着痛苦和不幸, 但是,却充满着道德光辉 和生命力量。那些乡土社 会的男男女女,要么淳朴、 善良,要么单纯、天真, 或者洋溢的旺盛而饱满的 生命力量。
《柏子》
•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 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 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 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另一 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 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 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 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 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2020章节测试(附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2020章节测试(附答案)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祝福》收录在()。
A、《呐喊》B、《彷徨》C、《而已集》D、《坟》答案:B2.《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答案:D3.《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
A、深谋远虑B、忧愤深广C、明亮欢快D、平静如水答案:B4.《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答案:B5.《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答案:√6.《呐喊》、《彷徨》未能体现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
()答案:X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B、《在酒楼上》C、《伤逝》D、《祝福》答案:C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答案:D3.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答案:A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答案:√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答案:√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答案:D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答案:B3.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答案:C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5.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三十年代小说

茅盾:充分肯定《莎菲女
士的日记》的大胆与不凡, 并从社会学的角度评析莎菲
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
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 叛逆的绝叫者”,“五四以 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 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形象的意义
莎菲是我国新文学史中 真正具有强烈的现代意 识的新女性形象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旧 道德的挑战者和黑暗社 会的反抗者 她的苦闷、感伤、失落, 概括了五四落潮时期知 识女性的心理特征。
③莎菲们——叛逆的、矛盾的、孤独 的形象
梦珂 莎菲 阿毛 伊萨 贞贞 陆萍
《梦珂》 《莎菲女士的日记》 《阿毛姑娘》 《自杀日记》 《我在霞村的时候》 莎菲《在医院中》
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
1942年创作的杂文《“三八节”有感》
在水深火热中奋力挣扎与执著追求,贯穿了
①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如: 《笑》里的九爷。 《蛇太爷的故事》里的蛇太爷。 ②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如: 《包氏父子》里的老包、小包。 ③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如: 《同乡们》里的长丰大叔,《善女人》里的长生 奶奶。
2、出色的讽刺艺术:
①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 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 ②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 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 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 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 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 式。如《砥柱》《善举》。
①不同凡响的起步
1927年发表小说, 第一篇是《梦珂》,第二篇 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在 沉寂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 27—29年末,丁玲的小说集 有《在黑暗中》、《自杀日 记》、《一个女人》,这是 丁玲创作的早期 表现其艺术个性的萌芽。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兴的。
传承与发展了“五四”人文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 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主流思潮。
二、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三种“人”的声音 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 一种是承续五四科学理性背景上的个性主义声音还在 发展―――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 •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 “阶级的人” 的声音 ―― 革命 文学理论按照阶级来划分人。 这是由发现 人的社会性 进而发现 人的阶级性 ,这一嬗 变是由人的社会性向极端推进的结果。
•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丁易、张毕来、刘绶松诸家现代 文学史著就开始强化关于左翼文学的叙述。
• 尤其是1957年反右,揪出“丁陈(冯雪峰)反党集 团”,周扬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做为历 史与现实的总结。
• 紧接着,先是在1958、1959年先后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教研室、北 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等编选出版了成套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参考资料》。
• 还有第三种人的观念,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
“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通俗 文学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这种观念承续着中国文化传统又有新质,主要是渗 透在较通俗的表现社会日常生活的小说作品中。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左翼革命文学 • 以现代大工业中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 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京派 • 一批学者型文人,非职业化作家,陶醉于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独 立与自由,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是维护文学 的理想主义者。 3、海派 • 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 的产物,他们依附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 “都市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
三十年代小说之其他

4、解放以后 作品不多,《杜晚香》是代表性作品,写一 个农村童养媳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在平凡 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可以看作是丁 玲的精神自传。
(五)张天翼(1906—1985): 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生 于南京。 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和文体作家。 小说具有反虚伪、反庸俗、反 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主要是 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 的揭露,风格泼辣夸张、具有 速写和戏剧性的张力。代表作 有《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包氏父子》、《团圆》、 《春风》、《时代的跳动》, 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 大王》等。
二、京派小说
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 家群,他们主要以办同人刊物而联系在一起,在创 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 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创作上一方面反映了 西方的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一方面与时代性较强 的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有距离。往往以“乡下人”的 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 有凝重古久之风。
(六)叶紫 (1912-1939): 《丰收》《山村一夜》、 《电网》、《星》等, 主要写湖南洞庭湖畔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以揭 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 性著称,作品洋溢着理 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 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悲 壮美。
(七)沙汀: (1904-1992) 《俄国煤油》、《法律外的航线》、 《土饼》《苦难》、《代理县长》、 《在祠堂里》等“天府小说”。主 要表现四川农村的黑暗和基层政权 中的反动角色。 《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 《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说。 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 《还乡记》也相继问世。作品主要 反映抗战时期的四川农村生活,从 不同侧面揭露抗战时弊和新旧痼疾。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必读作品
• 茅盾《春蚕》(节选) • 沈从文《柏子》 •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节选)
•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在同类“典妻”题材中,比许杰 的《赌徒吉顺》和罗淑的《生人妻》都更深刻,也更具影 响。 • 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柔石、 胡也频、冯铿、殷夫。 •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具有不同特 点的两代奴才。 • 沙汀与艾芜不仅是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在 创作上同时起步,互相切磋,友谊终生,而且还同年生同 年死。 •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南行记》,写云南边境和缅甸时的 所见所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与作者的散 文集《漂泊杂记》一起,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范围。 • 真正代表左翼小说最高成就的是以茅盾《子夜》为标志的 “社会剖析小说”。
• 刘呐鸥最先将新感觉派引入中国,许多读者都是通过他翻译 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色情文化》认识横光利一、片冈铁 兵、池谷信三郎的。《都市风景线》是刘呐鸥仅有的一部小 说集,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 小说作品。
•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后起之秀,被称为“鬼才”。由施蛰存 推荐到《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南北极》,可以看作是穆时 英的成名作。 •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最重要的组织者,但他一直不承认自己是 新感觉派作家,只承认自己应用弗洛伊德的学说写了心理小 说。施蛰存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多数作品主要是 怀旧,在淡淡的感伤中又蕴含着浪漫的诗意。最能代表施蛰 存心理分析小说成就的是《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 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集。 • 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还有以描写都市摩登女郎著称的黑婴和 “具有十足的穆时英风”的禾金等所谓的“后续作家”。
•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 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 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 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 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 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 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
3、人情美、人性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包括人物分析) (1)男女之爱,着重表现了青年们 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显示了自 然中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 永久的魅力。
翠翠:是由青岛崂山女孩、绒线铺女孩、 以及身边新妇(张兆和)原形组成的。 是爱与美的化身。 其性格特征为天真无邪, 美丽纯朴, 聪明善良,温柔恬静。在她身上对祖父 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的期盼, 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 异乎寻常地融为一体,是一个理想化、 纯美化的形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 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 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 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 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 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 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 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 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 “优美、健康、自然”。
沈从文主要创作以小说为主
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都市世界), 其代表作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等。 一类是写乡村与无产阶级(湘西世界), 其代表作为:《边城》、《月下小景》、 《龙朱》、《柏子》、《萧萧》、等。 (小说重要的一部分)
湘西世界
沈从文说:这世界上或想在沙基上或 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石,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 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 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
学习沈从文,要了解他特殊的身 世经历带给他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常 以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常” 与“变”。他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 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认 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 最真切的欲望!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 供奉的是“人性”。这一创作宗旨, 决定了他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
傩送: 英俊潇洒,勇敢豪爽,热情勤 劳,笃情专情。诗人气质,擅唱情 歌。他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 “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 心上人所知。最后孤独地出走,不 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天保: 善良厚道,痴情大胆,豪爽豁 达。既敢于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 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 中,在公平竞争后自认不如弟弟, 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最后孤独地 离开并死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 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 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 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 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 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 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 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 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 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边城》是一首 抒情的诗,是一曲 浪漫的牧歌。是一 个自然和谐,返朴 归真的理想境界。
探讨:
1、“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 而《边城》则是他小说的代表作,是他供 奉理想的“希腊小庙”,在这座小庙里供 奉着他什么样的理想生活和理想文体? 2、结合作品,比较评价沈从文写“湘西世界” 与写“都市世界”这两幅笔墨的文化内涵 及其得失。
沈从文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人。出生于行伍世 家。
192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鸭 子》,1927出版短篇小说集《蜜 柑》,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 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短篇 小说《丈夫》、《贵生》、《三 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 说《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 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二、湘西世界独特的艺术风格 1、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2、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 抒情性,使其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 义特色。 3、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 语言风格。
三、作品分析
《边 城》
古朴人性的执着追求
1、创作思想: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 不想粘附的诗……”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 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 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 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2)亲属之情 A、船夫对孙女的爱,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 纯至美的祖孙之爱,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 始古老的淳朴的人性美、人性美。 老船夫:质朴憨厚,古道热肠,忠于 职守 , 乐善好施。他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 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 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B、兄弟之情,表现了原始乡村孕 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含蕴 着东方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看到了 自然纯朴的人性美、人情美,看到 了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建 国后,从事文物研究,出版《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 案》、《唐宋铜镜》等。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 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 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 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 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 爱,其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在这类作品中,沈从文正面提取 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于“神 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 “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 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 割的。寄托了沈从文“爱”与“美” 的美学理想,也寄托了沈从文民族的 和个人的隐痛及对乡下人生存方式的 沉痛反省。
(3)邻里之睦
船总顺顺: 为人和气 宽阔豪爽 光明磊落 喜交朋友
通过这几个方面,作者去讴歌 一种古朴的、象征“爱”与“美” 的人性和生活方式,去追求那无悔 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 礼的美德,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 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 力,并观照民族性格重造的未来走 向。
4、《边城》的艺术特色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 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 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 流畅如行云流水。 (3)细致的地方风俗描写,构成一 道鲜亮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