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心理学小抄
2020年中央电大专科《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考试必考重点
2020年中央电大专科《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考试必考重点心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小抄一.判断题1. 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 2.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3.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间接经验的一门学科。
(×)4.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语言功能方面,大脑左半球占有显著的单侧化优势。
(√)5.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6.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强化的建立。
(×)7.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8.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9.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0.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正比关系。
(×)11. 感觉属于感性认知阶段,知觉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12.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幻觉。
(×) 13. 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间的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
(×)14. 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15. 感觉和知觉是先后进行的,先有感觉,然后才有知觉。
(×)16. 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
(√) 17.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8.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19.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形式。
(√)20. 研究表明,对词语喜好度的评定、作业任务类型等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效果并不影响。
(√)21.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视觉或语义编码为主。
(×)22.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信息干扰引起的。
(√)23.由春天想到繁荣、从苍松翠柏想到意志坚强,这些现象体现的联想规律是接近律。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下,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某种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得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3.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
当个体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交好运时,自己也能体验到不安和愉快的情感,这种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
4.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指儿童接受社会影响,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选择,把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个性特征的过程。
5.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交互作用。
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作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基本条件6.控制点是指一个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某些力量的看法。
7.顿悟是指突然知觉到问题情境中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8.问题的表征是指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9.内部言语.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知觉行动联系更多的一种高级的言语形态。
特点是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作为思考对象。
10.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1.实验室实验法是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情境条件,使所期待的反应得以出现,并加以精确测量的方法。
2.社会教化是儿童社会化的外部动因,指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内部影响、社会文化传播工具等,对儿童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3.认知发展准备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或一定范围的智力活动时所具备的认知功能的适当的发展准备。
4.试误学习指当人或动物面临一个新情境时,会进行各种尝试,以求得动机的满足,又称选择学习或联结学习。
5.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自己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6.小学儿童亲社会态度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他的社会态度。
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
心理学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 感觉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 D. 知觉的恒常性3、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而引起的知觉是 C. 真动知觉4、当动物能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 D. 心理5、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B. 客观现实6、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D. 绝对感受阈限7、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B. 选择性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A. 感觉适应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冯特10、人的意识能够主动地去认识世界;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A. 意识的能动性11、心理发展到最高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是 D. 意识活动12、两耳离开声源距离不同所造成的两耳声音刺激的时间差别、强度差别声波位相差是由 D. 两耳距离差13、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 C. 感受器14. 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测验法15、产生物体立体深度知觉的最重要线索是 C. 双眼视差16、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C. 差别感觉阈限17、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B. 知觉18、人感觉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C. 感觉阈限19、下列哪个选项符合人对时间估计的规律 B.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间短估20、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捕猎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反映活动的机能是 C.心理反映形式1、创造性思维中能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独特见解的思维特征是 D. 独特性2、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B. 保持3、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加工是D语义编码4、受经验与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A.定势5、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D. 双重抑制6、后继的学习和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C. 倒摄抑制干扰7、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D. 抽象概括能力8、能力是一种 D. 个性心理特征9、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记忆品质是 D. 记忆的敏捷性10、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D. 再认11、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A. 自然前提12、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 常规性思维13、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资料确诊病患;这是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 间接性14、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卡特尔15、当人们在交谈时提到“黄山”时;头脑中重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 C. 表象16、记忆过程包括 A.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17、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的是 C. 斯腾伯格18、智力的最高级表现是 C. 创造能力19、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C.发散思维20、分析问题并找出问题中主要矛盾的过程是处于问题解决阶段的 B. 明确问题1、气质类型在价值上的评价是 D. 无好坏之分2、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A奥尔波特3、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C. 应激4、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是 C.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5、把特质划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B. 卡特尔6、中国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情绪状态是 A 心境7、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8、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B. 情感9、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A强、平衡、灵活10、父母的哪种教养态度有利于形成儿童独立、合作、社交等良好性格 A. 民主11、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C、强、平衡、不灵活12、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马斯洛13、活泼好动是下列哪种表现 C. 气质14、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胆汁质15提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心理学家是 B.威特金16、乐极生悲;破涕为笑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有C. 两极性17、人们喜欢记信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对不喜欢的记忆起来十分吃力;表明情绪具有 B. 组织作用18、在家庭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D. 教养态度1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C. 兴奋与抑制过程20、下列哪个选项是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C. 直接兴趣1、下列哪项措施可能降低社会惰化 C. 公布群体和个体成绩2、下列属于积极的防御机制的有 A. 升华3、群体中原有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由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水平称之为、 A. 群体极化4、群体讨论的结果可导致群体意见的 B. 极端化5、下列哪项不属于人际吸引的条件 D. 包容性与开放性6、应对压力的正确的方法是 A. 依赖药物7、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包含着深层的 A. 心理估价的问题8、高凝聚力的群体进行决策导致 A. 思维取向一致9、社会助长或干扰现象的发生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不大D.在场人数多少10、个体面对陌生人或在公众场合下讲话表现出焦虑属于 A. 广场恐怖症11、儿童思维的守恒性和可逆性是在哪个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12、个体在受到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来恢复情绪的平衡;这些方法称之为 A. 心理防御机制13、客体永久性形成阶段在 A. 感知运动阶段14、下列比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A. 退行15、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强烈挫折感的原因是C. 挫折者对所受挫折的看法和态度16、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人际交往是出于合群的需要 A.沙赫特17、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个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说明这个人受到了 A. 挫折18、以下几种不属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需要是 D. 自我实现的需要19、动物之间的依附或交往行为取决于的需要.. A.本能20、去个体化是由提出的 A. 费斯廷格1二、判断题1、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社会化是指个人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注意动摇是一种不好的品质×4、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这一学派着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6、注意就是意识..×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其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等人√8、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9、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10、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1、接受学习就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意义的..×2、程序性知识描述的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3、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程序性知识描述的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5、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6、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教育和经验影响×7、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一定范围有条理地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活动..√8、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10、功能固着性指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特定功能上认识它×1、强化是指能增加操作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的一种刺激;分正强化和负强化√2、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3、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神经活动类型有关更多受遗传影响;无好坏之分√4、外在的强化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5、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条件或刺激物×6、惩罚是指某种行为出现后所采取的具有减少该反应再次再现的概率的措施√7、负强化就是惩罚.. ×8、场依存型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9、性格与气质没有好坏之分×10、气质反映的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1、他人在场是否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决定于任务的性质√2、从众行为是在心理上真正的接受×3、心理健康就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4、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是一种正性力量×5、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身角色的心理技术√6、社会干扰作用:由于旁人在场而使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7、社会惰化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不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8、从众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的×9、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其行为效率必定提高×10、社会促进作用:由于旁人在场而使工作成绩提高的现象√三、简答题1、简列五个心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以冯特和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2以詹姆斯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心理学;3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4以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5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任答五个2、简述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3、简述格式塔原则主要内容..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1.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方式2有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4心向2. 简述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3. 简述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1、简述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2、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3、简述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1、简述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2、试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相似性与互补性个人品质接近性与熟悉性3、简述群体的功能..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四、论述题1、试述注意和意识联系与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在不同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参与程度不同..2、试述社会知觉的特殊性..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1. 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谈谈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由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结果可知;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根据这一规律;应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1、注意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2、注意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3、掌握复习的方法;采用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应尽量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地进行记忆..另外复习策略还应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2. 试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1言语智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由此告诉我们智力的概念是全面的;单靠纸笔形式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的智力;预测他们的未来成就;是片面的..这样实际上只强调了言语和逻辑数学智力;忽略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力;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的潜能得不到开发;造成他们在学校成绩优秀;在社会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为教育理论带来了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1、试述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征及其在学习上的表现..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沉思型的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而冲动型学生会出现阅读困难;常伴有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不太好..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这些需要由低到高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1、如何正确应对挫折一正确认识挫折;建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建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二改变不合理观念如绝对化、无限夸大后果、以偏概全等不正确的认知方式..只有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挫折带来的后果;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积极主动的适应;勇敢顽强的拼搏;反复不懈的磨练;会使心理更趋成熟;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的能力;促进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为了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每个人都应主动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重点应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等品质..2、试分析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及在教育中的注意事项..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对于落后学生身上的优点;不能及时发现和表扬来促进他转变;使这些优点得不到强化以至消失;使学生更加自暴自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个学生作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对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要了如指掌;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待班级集体中的人和事;透过表面现象;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一分为二地给予评价;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023年最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复习小抄(绝对经典)
2023年最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复习小抄(绝对经典)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智能和认知过程的科学领域。
-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知觉、注意、记忆、研究和思维。
- 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
- 注意是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的感觉信息。
- 记忆是将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 研究是指通过获取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或思维的过程。
- 思维是用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推理的过程。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和发展。
- 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认识和思维能力上的逐步发展。
- 自我认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教育行为。
- 研究理论解释了研究过程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 教学和评估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重要领域。
- 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的研究成效有重大影响。
- 评估是对学生研究成果的度量和评价。
四、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是评估和测量心理特征、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 项目测验和量表是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
- 信度和效度是评估测量工具质量的核心指标。
- 标准化测试是以标准程序和参考群体进行的测量。
五、个体差异心理学- 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个体之间的心理特征和差异。
- 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差异。
-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类型。
- 情绪心理学研究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
六、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的过程。
-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心理问题。
- 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遵守道德规范。
- 建立信任和保密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育实践。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育心理学自整小抄
教心学的研究对象:学教内环媒。
学习教心学的意义:使教师准确了解问题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提供方法和角度。
形式运算阶段个体思维发展特点: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实物为中介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意义: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做到独立发现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转向学生自己。
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义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对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对未来理想和职业的向往和社会责任感。
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力。
智力的差异:构成成分成熟时间的差异个体和群体差异。
创设适应差异的教学形式、方法、手段。
认知方式包括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冲动型沉思型整体型序列型。
学生考试失败后如何指导正确归因: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经常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归因让学生明白学业不良有多方面的原因,仅与学习能力努力有关而且与学习方法情绪学习兴趣意志同学之间的关系有关并且指导学生多进行内部的可控的归因。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共同要素经验类化关系转化说。
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目标过程情境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定势。
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概念命题学习下位上位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模像言语。
课堂上提高直观: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课堂上概括:用好正反例证正确运用变式科学的进行比较。
知识保持:深度加工主动参与记忆术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复习。
心智技能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教育心理小抄很实用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2非正式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3正式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
4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5发展: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耳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6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
7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8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概念。
9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就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10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11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12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13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14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5理解: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1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扩动方式。
17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2022年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旳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旳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旳一种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旳学习活动及与之有关旳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旳科学。
它波及学校教育过程中旳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档强度旳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旳一种措施。
4、有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发明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旳某些变量之间旳关系进行观测,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有关旳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旳有关关系可分为三种状况:(1)正有关。
当一种变量增大时,另一种变量也增大。
(2)负有关。
当一种变量增大时,另一种变量反而减少。
(3)零有关。
当一种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种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波及探导两个或多种变量之间旳关系,而只是对某些有趣旳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此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测与访谈相结合旳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旳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旳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旳身心变化,即发展涉及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旳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旳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旳发展,指人类个体旳生理构造与机能及其本能旳变化。
个体旳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旳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旳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旳是狭义旳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旳积极旳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涉及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旳观点,即觉得从婴儿到成人旳心理发展是一种逐渐积累旳持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旳观点,即觉得个体旳心理发展不是一种持续量变旳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旳不同旳发展阶段旳非持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旳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后来所接受旳来自环境旳多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觉得,心理发展旳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旳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旳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旳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旳,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旳速度,而不能从主线上变化心理发展旳内部节律。
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
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名词解释情感: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技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2、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级产物——人脑机能的活动形式。
人的心理是在成熟、健全的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大脑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为现代有关脑的研究所证实。
脑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它是一块十分复杂而精致的物质,具有反映外界刺激,抑制智慧活动和复杂行为的高级机能。
人脑的这种复杂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它的特殊机能,使其真正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
大脑所具有的心理机能,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从谢切诺夫的反射概念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系统学说,都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过程的结果3、为什么说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要反映?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制约作用;(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4、注意有哪些功能1)选择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看见的事物的处理判断和认知选择,其他的事物在我们有认知清楚以前,一般会出现停止不选的现象。
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试小抄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试小抄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育学心理学小抄
教育学心理学小抄(同学们考试顺利噢~~~^-^)教育心理学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成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简述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有哪些?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哪些问题?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教授学生运用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简述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
校本培训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坚持针对性;重视主体性;形式多样化;以校为本。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性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第一: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第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教师应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第一: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第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第四:教授学习策略第五:在真实生活中学习简述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次完成哪些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自己总结教育心理学小抄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答: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校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使用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生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之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校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3)人的虚席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5.学习动机的种类。
答: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已排好版1
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 名词说明 1, 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 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它包感觉, 知觉, 记忆, 想像, 思惟和言语等。
3, 视察法:视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支配, 有系统的视察,从中发觉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
视察法分为自然视察法和限制视察法。
4, 试验法是一种有限制的视察。
它是在限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探讨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试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
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试验法就是要限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试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探讨确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5, 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
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6, 留意:留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确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留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7, 催眠:催眠就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醒悟与睡眠之间的, 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 感觉:感觉是人们相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相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9,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说明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相识,就是知觉。
10, 确定阈限:将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确定阈限。
11, 韦伯定理: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探讨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 似动:似动是指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心理学》必过小抄
1.早在2400年前,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中对心理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冯特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4.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组成。
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
6.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7.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属于个性倾向性。
8.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或神经细胞。
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0.注意是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征。
11.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
12.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3.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狼孩”事件充分说明了人心理对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依存性。
15.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6、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维持注意是否需要,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7.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8.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为20分钟。
19.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0.分析器是客观世界与人的心理活动有机联系的中介。
21.机体觉是由机体内部发生变化引起的。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阈限越大感受越小。
23.由光亮处走进暗室,从什么也看不见到慢慢地看见周围物体,叫做暗适应。
24.错误的、歪曲实际的知觉就是错觉。
1、记忆表象和语词是具有心理特性的记忆的主要形式。
2、识记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3、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做前摄抑制。
4、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用无意义音节材料研究了遗忘规律。
(完整word版)教育心理学考试用资料(小抄整理版)
贾德水下击靶实验,提出的迁移理论是概括说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系统理论解释是形式训练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是桑代克的联结说奥苏泊尔认,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力主要由三个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策略性知识迁移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自我评价。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认识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衡量品德的最重要的标志是道德行为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道德动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运算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观察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并注意这种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是准备律、效果律和联系律。
准备律指:当机体准备以某种方式反应时,从事这种反应的结果是满意的;当机体没有准备时,学习是困难的或不满意的。
效果律指:凡导致满意效果的行为将会在类似情境中重复出现;凡带来不满意或烦恼效果的行为将被淘汰。
练习律指:凡多次使用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将被加强;废用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将被减弱。
发现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类型。
其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没有呈现,必须由学习者发现,然后才能被他的认知结构同化。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储备在长时记忆中的关于各种事物的特性与关系以及个体自身如何完成各项任务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信息及其组织。
图式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称为信息组块。
信息以图式的方式表征,将大大提高其激活和提取的速度,也会节省极为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存储空间认知内驱力是要求了解与理解知识、阐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
以求知作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量就是认知内驱力复述策略通过反复读写所学的材料使信息在记忆中保持的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把新的材料与比较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使新材料的意义得到充实。
电大心理咨询入门全网最全答案小抄
电大心理咨询入门全网最全答案小抄一、填空题:1、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理解人们的(所思)、(所行)。
2、心理学主要研究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紧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4、人们通常根据心理活动的性质和形态不同,把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 ( 性格 ),其中以(性格)为中心。
6、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 是第一性的,(意志 )和(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反映。
7、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 、(注意 )、 ( 记忆) 、 (思维 )和 (言语)等心理过程。
8、一般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 ( 形象记忆 ) 、 (逻辑记忆 ) 、(情绪记忆 ) 和 (运动记忆)。
9、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和(检验假设 )四个阶段。
10、人的意志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自觉过程,这个过程包含(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1、能力按照倾向性来划分可分为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2、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比较主要的有(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和(主观因素)。
13、气质不仅包括情绪和动作方面的某些动力特征,而且包括(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特征。
14、心理卫生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健康)。
15、心理卫生的初级功能是防止(心理疾病);中级功能是完善(心理调节);高级功能是发展(健全个体)和社会。
16、我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初创)阶段、(发展充实)阶段、(日臻完善)阶段、(普及民众)阶段。
17、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几个层面的统一。
18、心理健康其实质是(个体)的各种机能的的协调和完善,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充分发展。
19、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方法是在中学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其次是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教育心理专题》作业作业1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一、单选题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17)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霍尔)的代表性观点。
二、填空题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三、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答: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示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的豆”。
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适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通话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的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做“自发恢复”的现象。
每后一天的第一次(甚至第二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
这种反应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14、条件刺激的泛化:在特定的条件反映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15、效果律: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着或跟随着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消弱。
16、强化: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
17、惩罚:是指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对行为失当的学生投以不满的一眼,责令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赶快补交作业,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哪怕语气或措辞是严厉的,还包括按其行为失当的严重程度而取消这名学生在一项重要活动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的资格、撤消先前拟订的给予某学生一项荣誉的决定等等。
18、对象——对象期望19、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可以称为替代学习,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21、命题网络的形成: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2、视觉意象: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成。
23、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精制也称“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彼此区别,有相互支持。
2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一个模式的诸元素及其组织方式可以十分明晰,也可模糊朦胧,不过一经比较回觉得差别很显著,一个模式即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空缺的但不妨碍识别,此时这些不空缺的成分及其组织关系都是一些关键特征。
28、概念:在以词语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模式,其实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万物进行分类和归组。
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29、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作为学习序列行动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就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数学表达为:红皮书47页6个体差异=Xi-`X。
32、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已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很多个体差异是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
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
被确立的一个固定的比较点,就是平均值;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
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比如不认识起码数量的字,则阅读从何谈起?若不会乘法,则除法怎么学?38、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9、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4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一、单选题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 B )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A)16 B)17 C)18 D)19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 )的代表性观点。
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3、如果有雀斑是显性特征,无雀斑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无雀斑?(D、ww小写)4、著名的“三山实验”揭示了什么?(C、自我中心性)5、图中标的哪一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了?(A)6、(B托尔曼)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
7、为了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
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短测验怎样?(D、一致效度好)二、填空题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3、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命名为(形式运算)阶段。
4、布鲁纳鉴定了三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5、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6、循环往复相互作用里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个体认识、(人际环境)、(期望信念期望)。
三、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一、单选题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
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1、如果不色盲是显性特征,色盲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是色盲。
(D)A、WWB、WwC、WwD、ww2、用H2O表示水,属于布鲁纳提出的哪一种心理表征方式(D)A、动作表征B、映象表征C、命题表征D、符号表征3、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A、皮亚杰B、布鲁纳C、维果茨基D、巴莆洛夫4、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C)的问题。
A、条件性免疫反应B、条件性味觉厌恶C、条件性情绪反应D、系统脱敏5、在以下四种强化方式中,少一次行为就得不到强化的是(A)A、固定比率强化B、可变比率强化C、固定时距强化D、可变时距强化6、(B)的猴子找香蕉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A、柯勒B、廷克利泡夫C、托尔曼D、班杜拉7、以下属于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的是(D)A、图式B、命题C、意象D、产生式8、“男”和“女”属于(A)A、名义分数B、顺序分数C、区间分数D、比率分数9、C—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为(C)A、最小基本行为目标B、行为发展目标C、非行为发展目标D、以上都不是10、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的(D)好A、信度B、表面效度C、内容效度D、一致性效度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A)16B)17C)18D)19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
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1、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C)染色体。
A、23对B、46条C、23条D、46条2、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A)A、同化B、顺应C、适应D、平衡3、皮亚杰把(C)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前运算阶段后期B、具体运算阶段前期C、具体运算阶段后期D、形式运算阶段前期4、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B)。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C、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D、社会性观点采择阶段5、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起源虞(A)的研究。
A、巴甫洛夫B、桑代克C、斯金纳D、托尔曼6、“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描述的是(A)。
A、固定比率强化B、可变碧绿强化C、固定时距强化D、可变时距强化7、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C)做的。
A、斯金纳B、托尔曼C、柯勒D、廷克利泡夫8、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9、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D)。
A、获得新命题B、即或已有命题C、把新命题与已有命题结成命题网络D、自行派生新命题10、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
A、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