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教育

合集下载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二、宋代书院
1.宋初六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茅山书院
• 2.南宋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象山书院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 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 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 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 • 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
➢ 存养: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 省察: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 •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
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功,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 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 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 力行 • 反对不知而行,及知之不深而行 • 知行关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 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 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 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四、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工作。 2.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 欲”。 人欲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 的心,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
3.道德教育的方法: ➢ 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 ➢ 居敬: • 圣门第一义 • 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
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 • 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刻书等。 •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

宋辽金夏教育

宋辽金夏教育

宋辽金夏教育1.宋朝教育宋初沿旧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一度改名国子学。

仁宗时设太学,神宗时开始实行三舍法,北宋末,太学生达3800人。

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

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私学。

由于印刷术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

在乡村中,如《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课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

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教农家子弟识字。

福州一地解试,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3000人,孝宗时增至2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1万余人,连只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6000人。

这些均反映了宋代教育的普及程度。

北宋前期的国子监、太学宋沿旧制设国子监,建隆三年(962)六月,崔颂判国子监,才开“始聚生徒讲学”,是为宋代“国学”之始。

开宝八年(975)时,“生徒旧数七十人,元奉诏分习《五经》,内有系籍而不至者”。

朝廷也不重视太学的建设,淳化二年(991)末,还是“太学(指国子监)首善之地,今《五经》博士,并缺其员”①。

唐制国子监生为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生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四门学生为六、七品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而宋代“无国子、太学、四门之别”②。

庆历二年(1042)时,“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肄习之法,居常讲筵无一二十人听读者”,国子监主要成为官员子弟取得国子“解试”资格,以参加礼部贡院考试(省试)的机构。

次年曾设立四门学,以八品至士庶子弟充学生,但不久即废。

四年四月,以国子监房屋“狭小,不足以容学者”,以“锡庆院”为太学③;五年正月,改以马军都虞候公宇为太学,这是宋朝建立太学之始,取法湖州教授胡瑗的教学法,太学粗具规模,过去的国子监生常称为太学生,此后的太学生亦常称为国子监生。

自康定元年(1004)至皇祐三年(1051)以前,“朝廷拨田土二百余顷,房缗六七千入学充用,是时供生员(内舍生)二百人”;皇祐三年,改“以百人为限”。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②理学。

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二、私立小学教育: 师授蒙学:私塾、义塾(义学)、舍馆、 村塾、乡学、东学等。 家传:家长为子弟启蒙、传授基本知识。 私人讲学中也交织着进行启蒙性质的教 育。
辽、金、元的小学教育


一、官立小学教育 辽:官学中小学教育的建置缺乏记载。 金:重视对儿童和少年的早期教育,设 国子监小学。地方上也设有小学。 元:中央官学国子监教育中包含有小学 教育。


抗战胜利后,1948年《小学课程第二次 修订标准》,“培养爱国意识”纳入 “国民道德之培养”中。 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小学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 的小学教育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暂行 条例》颁布,确定了苏区小学教育目标, 规定苏区实行统一学制。 苏区小学的教材和教法是为了适应战争 的需要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实施改 革的,是教学论史上的创新。


1922年“新学制”(壬戍学制)指导着 小学教育实践。 “新学制”颁布后,在以后的发展过程 中对小学的规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 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育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三民主义” 的小学教育目标。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2年《小学课程修 订标准》,突出儿童健康体格、国民道 德、民族意识的培养,体现抗战的需要。



二、私立小学教育 辽:家传或村学塾庠等。 金:家学传承、延师执教、塾师教诲。 元:主要与宋金无大差别,求名儒或明 师授业,学儒家经典,涉及天文、地理、 律例、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 社学:元代在农村开创的新的小学教育 形式。
宋元时期的小学教材


宋元是我国古代小学教材较为发达的时 期,既借鉴前人,又发挥本朝文化优势, 基本上达到系统和完备,形成独自特色, 为后世的小学教材奠定基本方向。 《对相识字》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课 本。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知识讲解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元朝的大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它结束了唐末以来 )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 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清五百多年国家长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 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元朝的统一, 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5)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 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五 代 , 辽 , 宋 , 夏 , 金 , 元 时 期 907---1368 北 宋 与 辽 , 夏 , 金 中期社会危机 女真建国: 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 年阿骨打建立 灭亡: 灭亡:1127年, 年 金灭北宋 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宋金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 宋金和战:东京保卫战与"靖康 之变" 之变" 北 宋 加强中央集权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基础和条件:元朝建立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 多民 族国 家的 发展 (1)民族迁移 ) 表现 或形 式 (2)"汉人"概念扩大 ) 汉人" (3)新的民族形成 ) (4)加强边疆管辖 )
行省制度的影响 1,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2,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对后 ,行省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项重大变革,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1)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 各族人民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 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 整体. 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5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5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 考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 殿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3.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 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 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三、元朝的教育发展
(二)地方官学 元朝统治者注重学校教育,积极创办地
方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学田的设立,使 元朝的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有了一定的 保证。
(二)宋代地方官学制度
1.学校种类
宋代的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但路不设学, 只有府州学和县学
2.始设诸路提举学事司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立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职责是制定规 章、任免教师、查核学务、管理经费
3.实行学田制
始于1040年,仁宗诏赐兖州学田,熙宁年间诏给各州学田40顷
4.限制入学条件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 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 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 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太学改收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弟;设祭酒、司业、博士、学正、 学录;太学成为中央官学的核心
辟雍是太学分校,后来成为太学的外舍 小学招收8岁至12岁儿童入学,创办于宋哲宗时期。
2.四门学、广文馆
四门学是为士子参加科考而设的预备学校;广文馆是为四 方游学之士所设
3.专科学校、贵胃学校
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五章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五章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示儿》、《钗头凤》
(3)世俗文学──话本。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这样,城市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队伍也就逐 渐扩大。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的需要,两 宋出现了一些娱乐场所,如“瓦肆”。在这些 娱乐场所中,有杂技、武术表演,也有一些艺 人说故事。这种讲故事的底本就是话本。话本 是宋代市民文学的一种新形式。它先是由城市 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在流传中 不断补充,因而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艺术成 就较高。对后世的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
第五,在前代文化发展基础上。
这一时期的文化在隋唐基础上继续发 展,各族人民善于继承和发展隋唐文化 的成果。
第六,当时的文化还与当时特定的背 景条件有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指南针的发明是因为两宋对外贸易的 发展以海路为主。火药的发明是因为当 时分裂,战争比多。
四、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期文化的特点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最主要目的就 是让北宋统治者从以往封建王朝的兴衰治乱中 吸取经验和教训,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4、文学
⑴词 ⑵诗歌 (3)话本 (4)元曲
⑴词
我们知道在唐朝诗是极其繁荣的,为什么到五 代、辽、宋、夏、金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词”了呢?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 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三、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
提,为文化 繁荣奠定了基础。两宋时期的经 济是在"隋唐盛 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 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二, 相对统一、安定,中央集权加强。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 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 的局面。

中考中国古代史(五)辽宋夏金元时期考点1

中考中国古代史(五)辽宋夏金元时期考点1

’。”据此可知,在南朝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西
()



【解析】根据说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南宋的时候。故是错误的。
江西主真题题五演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返回目录
[2017江西18(1)题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瓷都美名扬天下】 材料一 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因 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 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 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贩至欧洲的瓷器, 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 宋、辽
B. 宋、夏
C. 宋、金
D. 辽、夏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 下妥协议和”“称兄道弟”等,回归教材可知是澶渊之盟。故 选A。
解题延伸
如何区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 和议》内容的不同之处。
《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 10万两、绢20万匹。
1. (2015 江西2题)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
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
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

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
西 真 题
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 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

第五章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4、各民族文化交融又各具特色。(辽、西夏、金)
5、文化带有鲜明的商品经济气息(词、话本、绘 画) 6、民族矛盾和冲突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 (词)
A 1.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马克思
原因:社会环境不同,中国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严重制约。
司南模型
罗盘针
火箭
郭守敬
简 仪
高 表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出仁爱
战国孟子——继承并发展,主张行仁政,民贵君轻
西汉董仲舒——改造旧儒学渗入法道两家思想,发 展新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
南宋——二程、朱熹糅合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理学) 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各个时 期日益强化的封建专制制度。
发展:战国司南
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
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意义: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 实现环球航行提供条件 火药:
发展:唐中期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作战史新阶 传段播*:13世纪中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三)史学---《资治通鉴》
体例:编年体;内容: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作者:北宋司马光。
(四)文学---词、话本、元曲 1、词 (1)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2)宋词:
A、繁荣的原因:
经济基础:商业、城市的繁荣。 阶级基础:市民队伍的扩大,诗歌已不能表达人们日益丰富的思想情感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共106页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共106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23、一切节省,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创办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每50家左右编为一社,每社立一学),择 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 等教育形式,它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意义。 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要派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

除理学之外,以王安石(1021-1086年)为代表的 “新学”,以陈亮(1143-1197年)、叶适(1150
-1223年)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 学术派别。
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历史的教训和个人的经验,让赵匡胤明白了:我今日选用儒臣百余 人,分治各大州,纵然他们都是贪婪昏庸之徒,其危害“亦未及武 臣一人也”。

四、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4.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 即另行开场考试,考官与考题也另行安排。目的在于 制约人情影响。 5.对试卷实行弥封(糊名)、誊录制度。考生交卷后, 先由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 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试卷交给 阅卷人评阅。这样,阅卷人就无从知道试卷是何人所 作,判卷也就比较客观了。(参见中国教育史网路课 程)

斋,则实行积分法。

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 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起了路学、府 学、州学、县学以及小学、社学的儒学系统。除此之外,还开设 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 社学

“熙宁兴学”是熙宁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制度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制度

汗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各朝统治者都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广泛的吸收先进的中原的文化不断进行社会变革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辽 金 元 时 期 的 教 育 制 度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我国历史上先后 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朝代,即辽(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 (公元1271-1368年) 辽 金 元 契丹:耶律阿保机 女真:完颜阿骨打 蒙古:成吉思汗
2.金:
金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的奠基人是金太宗。 太宗:开科举,以经义取士。建太学,修国子监, 后谒山东曲阜孔庙。 熙宗:封孔子第九十四代孙为衍圣公,亲祭上京 孔庙,潜心研习《尚书》、《论语》。 世宗:令置太学,亲祭孔庙,置译经所翻译儒经, 令女真人研习。
“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3.元:
重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发展本民族 的文化教育。 金太祖曾颁行《女真字书》,编撰了女真文字 的《太公书》、《百家姓》等蒙学课本。 元世祖忽必烈将新创蒙古文字颁行天下,至元 六年秋又设诸路蒙古字学,第二年又在京师设蒙 古国子学。
保留本民族“尚武”精神及淳朴的学风 道 德 教 育 强 调 言 行 一 致 注 重 骑 射 武 艺 的 训 练
一、尊孔崇儒
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统治 “汉化”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兴学设教
1.辽:
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下诏建孔庙,第二 年又亲谒孔庙,尊孔崇儒的政策由此奠基。 圣宗:在汉人居住区普遍推行科举制度,以儒术 取士,对契丹族进行儒家教育。 道宗:下令“设学养士”,于中京置国子监,颁 行《五经》。 “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是元代文教政策的奠基人。 元世祖:“武功迭兴,文治多缺”,重视研究并 吸收儒家文化,重用名儒,广设儒学。 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于京都 建国子监。 仁宗:重用理学家为国子监监丞、司业。以《四 书》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正式确立了理学 的统治地位。

宋辽金元教育

宋辽金元教育

2015/9/22
19
书院萌芽于唐朝末年,到宋朝时得到迅速发展,北宋 时出现了六所著名的书院,分别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这些书院 由于受到朝廷的褒奖,或赐院额,或赐书,或赐学田,在 社会上影响较大。南宋时由于一些学术大师设坛讲学,积 极创建书院。 南宋也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 院、象山书院。
升斋等第法:元朝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把国子 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 入各个斋舍学习,再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 升斋等第法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和发展,它采取“积 分法”累计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注重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社 学:元朝时期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以 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教育 事业具有一定意义,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对后世影响很大。
2015/9/22
30
8、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由于书 院实行自由择师制度,学生往往慕名而来,师生 之间以诚相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总之,书院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教育 组织,它具有多种功能,既是图书馆、高等院校, 又是研究院和学者荟萃的场所。同时,书院从事 著述、编书、校书等工作,开创了世界高等学校 创办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先例。书院是我国古代传 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近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 传承的物质依托,对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的繁荣作 出了重要贡献。
2015/9/22
6
(2)“熙宁兴学” 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1021-1086)发起,内容包括: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扩增太学校舍; 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创立太学“三舍法”也称三舍选察升补法或三 舍考选法,是王安石兴学时所创。它将太学分 为外舍、内舍和上舍,然后依据考试成绩的好 坏依次升入不同的斋舍。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

第 7 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 改 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 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 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 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 历四年(1044 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 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 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制度
(2)意义 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方之士,
云集受业”,纷纷到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学来求学。甚至京师太学,也 “取胡瑗法以为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虽然有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人,魏 晋南北朝时,有宋朝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个学馆的记载,但 就分科的具体内容来说,均囿于文科;隋唐时期,设立了算学、书学、 律学等专科学校,这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学校的地位比儒学低得多, 规模也小得多。直至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才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 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 科教学;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 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并且,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 一事,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二、教育制度
“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北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所进行的
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总称。“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化之本在学校” 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 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松滋县学记》) 胡瑗的这种学校作用观是北宋兴学的理论基础。
按理学家们讲学的地域划分,宋代理学又分为濂、洛、 关、闽四个主要学派。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洛学以 程颢、程颐两兄弟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闽学 以朱熹为代表。
在南宋,与朱熹同时的还有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 主义学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至明朝, 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了理学中的一个重 要派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宋朝 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共320年。 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建立起了 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政权。1279年,我国 北方的又一少数民族蒙古族灭南宋,建立全国统一的元朝(1271— 1368年),共98年。
二、教育制度
2.“明体达用” 胡瑗批评了汉唐以降“无外于世用”的空疏学风,首
倡合“圣贤之遗意”“一道德而同风俗的求实学风, 首开“经世致用”思想之先。 所谓“明体”指深入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精蕴; “达用”是将这些精神付诸实践,躬行儒家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应世思想。 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
宋辽金元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学术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理学产生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三人,被称 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五子 ”,即周 敦 颐 ( 1017—1073 年 ) 、 邵 雍 ( 1011—1077 年 ) 、 张 载 ( 1020—1077年 ) 、 程 颢 ( 1032- 1085 年 ) 、 程 颐 ( 1033— 1107年),至南宋朱熹(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 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
兴学”(1044年)。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改 革科举考试。第三,创建太学。
一、文教政策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 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1069年)。
二、教育制度
3.分斋教学 (1)内容 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内容,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
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 治事斋。 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 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 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二、教育制度
(二)地方官学 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
府、军、监(一般设州或府,特殊情形才设军、监); 第三级为县。路不直接设学,仅置学官管辖所属各学 校。因此,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即由州或府、军、 监设立的,称州学或府学、军学、监学,由县设立的 称县学。由于州、县设置最普遍,故宋朝大量的地方 学校是州学和县学。
(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二、教育制度
二、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1.国子学、太学、辟雍 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它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
府。国子学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称国子生。 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异者为学
生,设立的时间也较迟,但办理得比国子学有成效。 辟雍是太学的分校,始建于崇宁元年。 2.四门学、广文馆 3.专科学校 宋朝的专科学校有六所: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4.贵胄学校
除理学之外,以王安石(1021-1086年)为代表的 “新学”,以陈亮(1143-1197年)、叶适(1150 -1223年)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 学术派别。
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历史的教训和个人的经验,让赵匡胤明白了:我今日害“亦未及武 臣一人也”。
“熙宁兴学”是熙宁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 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 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 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 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一、文教政策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 称“崇宁兴学”。
“崇宁兴学”,恢复和发展了“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主 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 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 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 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