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示范文本)

合集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划方案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划方案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划方案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与过去相连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

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流失。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不足,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缮和保护。

此外,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目标(一)短期目标1、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登记工作,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档案。

2、加大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力度,确保其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二)中期目标1、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2、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提高文化遗产的利用水平。

(三)长期目标1、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使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一)原真性原则保持文化遗产的原始形态和历史信息,不随意篡改或破坏。

(二)整体性原则将文化遗产与其所处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避免孤立地保护单体文物。

(三)可持续性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确保其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

(四)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文化遗产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1、政府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示范文本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示范文本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示范文本一、项目背景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藏。

由于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历历史的洗礼,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面临危机,存在着普遍的遗产破坏行为,为了确保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有必要建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二、项目概述
本项目的宗旨是建立一个能够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预警系统。

该系统将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世界文化遗产的状况,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以确保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本系统将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通过建立和整合各种文化遗产信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预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项目技术方案
1、信息资源挖掘
通过互联网、文献资料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收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况、资源状况、保护状况、威胁状况等信息,为本系统建立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奠定基础。

2、信息系统构建
构建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信息系统,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中国国内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以及正在申报过程中的文化遗产。

第三条中国国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监测巡视的机构和人员,具体的职责和标准由各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部门确定。

第四条监测巡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长期监测和现场巡视,及时发现文物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

第五条进行监测巡视工作的主体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部门,工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文化遗产的定期检查、巡视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发布等。

第六条监测巡视工作应遵循科学性、公正性、专业性、开放性、及时性、协调性的原则。

第七条对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发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部门应及时上报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二章监测巡视机构建设第八条各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监测巡视机构,明确机构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

第九条监测巡视机构的人员应具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有一定了解和实践经验,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

第十条监测巡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保持专业技能的水平。

第十一条监测巡视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包括对文化遗产进行监测巡视的记录、图片和其他相关材料等。

第三章监测巡视工作的程序第十二条监测巡视工作应按照年度计划进行,具体的监测巡视内容、方式和时间由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监测巡视工作应有明确的组织和安排,包括成立巡视小组、制定巡视计划、分工具体任务等。

第十四条监测巡视工作应包括对文化遗产的物理状态、环境状况、管理措施、保护效果、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的监测与巡视。

第十五条监测巡视工作得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提供相应的资金、设备、人员等。

第四章监测巡视结果的处理与发布第十六条监测巡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监测巡视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形成监测巡视报告。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能力建设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能力建设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能力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2.10.23•【文号】文物保函[2012]2007号•【施行日期】2012.10.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能力建设的通知(文物保函〔2012〕20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加强相关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我局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发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重要作用。

我局已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并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增加了相应的人员编制。

该中心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的国家研究中心和总平台,负责起草相关的规划、技术标准、规范和制度,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和维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开展反应性监测;为各遗产地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推进监测试点工作,编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总报告;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相关人员培训等。

各相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要积极支持该中心做好上述工作。

二、建立健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遗产地两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机构。

各相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文物保护科研机构或新设机构,作为省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研究中心。

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应当设置从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专门机构或部门,配置必要的专职人员。

同时,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

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国家、省、遗产地三级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机构设置,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测工作机制。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要结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目前正在推进的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保护的人员培训,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专职监测人员的轮训。

文化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方案

文化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方案

文化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方案目录一、需实现的功能或者目标 (3)二、需满足的质量、安全、技术规格、物理特性等要求 (3)2.1、采购内容清单 (3)2.1.1 文化市场监控联网系统 (3)2.1.2不可移动文物监测 (4)2.1.3、文化文物智慧应用 (9)2.2、整体技术要求: (10)2.2.1、总体设计建设思路 (10)2.2.2、文化市场监控联网建设 (12)2.2.3、文化文物智慧监管应用 (15)一、需实现的功能或者目标强化对网吧、歌厅、影院、演艺场所、文保景区等文化场所的管理,规范文化市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系统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方面的作用,根据北仑区数字城市建设要求,结合北仑区文化市场发展和安全的总体状况,考虑到北仑文化综合执法需要与公安执法需要的不同,协同公安社会治安监控资源,本着架构合理、安全可靠、产品主流、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出发点,着力构建以视频监控联网为抓手的北仑区文化市场技术监督平台。

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建设目标。

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影像采集、物联感知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北仑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不断夯实文物保护的工作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物保护体系。

二、需满足的质量、安全、技术规格、物理特性等要求2.1、采购内容清单2.1.1 文化市场监控联网系统2.1.3、文化文物智慧应用2.2、整体技术要求:2.2.1、总体设计建设思路1.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的监管需求、党政领导和政府部门在决策中对市场监管的支持需求;2.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市场监管的痛点、堵点、难点,整合规范统一,提升数据安全管理和保障能力;3.坚持效果导向,聚焦重点环节、关键领域,显著提升市场监管的治理能力;4.坚持未来导向,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谋划管长远、管全局的多跨协同应用场景;5.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基于现有平台基础,优化总体框架,增量开发,先易后难、有序推进,不断丰富和完善功能;网络拓扑本期网络设计延续四期项目,将运营商的IDC机房作为本项目的中心机房,需要接入的游泳馆视频接入网络为视频专线,通过运营商的网络接入到IDC机房;文保单位以及社会资源监控通过视频专线接入到IDC机房。

文物监控系统方案设计(参考示范)

文物监控系统方案设计(参考示范)

文物监控系统方案设计1.1引言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底蕴,显示着这个民族的渊源和风采。

文物古迹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不可再生性,保护文物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也关系到广大公众的个人利益。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利益熏心的不法分子开始向文物伸出了黑手,他们的作案设备越来越先进,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

面对文物的损失和流失,文物安全防范系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过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馆藏文物以及遗址、陵墓类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手段还是通过半人工测量监测的方法实现的,所以要提高监控系统的性能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文物安全防范系统应具备防入侵、盗窃、抢劫、破坏及延迟犯罪行为等功能。

要为打击刑事犯罪创造条件,起到提前预警、争取处警时间;延缓非法活动、缩小被破坏范围;及事后追溯、查证的作用。

尽可能将入侵行为控制在防护目标之外或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本监控系统采用低功耗、小体积的传感器节点,以有线通讯方式和主控系统组成一个网络。

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这些分散的传感器节点能够协作地实施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对象的信息,并将信息发送给用户,供用户进行分析、处理或者通过主控系统将信息发送给远方的观测者。

并通过对信号的频谱分析来区分是否为破坏文物的行为。

因此,将本系统应用于文物保护,既可以解决目前半人工监测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在使用方面又有着低功耗、易于安装和配置、维护费用低、造价小、容量大等众多优点,将为使用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并能很大程度上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2背景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监测设备在安全监控、社会生产及生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测仪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接口类型越来越复杂,现有检测仪器设备落后,费用高,监测复杂且耗时长。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附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说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1、遗产本体监测预警指标:按照遗产类型分类设定监测指标,各项指标的监测频度根据各遗产具体情况在系统建设时研究设定。

2、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指标:统一设定监测指标和各项指标的监测频度,监测频度包括1日、1月、1年、记录性监测、实时监测5种。

其中,“1日”、“1月”、“1年”属周期性监测,“记录性监测”指针对监测事项的发生过程、结果以及响应进行工作记录和对策响应,属不定期监测;“实时监测”指通过监测设备对重要对象的实时状况进行同步记录和响应,属不间断监测。

1、遗产本体监测预警指标
2、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指标。

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

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

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1.10.31•【文号】文物保函[2011]1906号•【施行日期】2011.10.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委托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函(文物保函〔2011〕1906号)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为建设覆盖全部世界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动态信息监测和预警管理,现委托你单位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对遗产地保护监测现状问题与建设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提出科学的体系建设框架与方案,并对体系建设的时序和周期进行合理计划。

该规划应在开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监测现状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体系构成与主要内容、确立监测管理工作机制和各级机构建设目标、设立监测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信息系统建设策略与要求、制定相关的研究和宣传计划、划分建设阶段并明确重点任务、提出实施保障。

项目实施期限为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项目成果包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文本、专题报告、基础资料汇编。

现随函拨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费45万元。

请你单位组织专业力量,抓紧开展各项工作。

同时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专款专用。

专此。

国家文物局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文物监测预警分析报告范文

文物监测预警分析报告范文

文物监测预警分析报告范文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时间和自然环境的侵蚀,文物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坏。

为了有效保护文物,文物监测预警分析技术应运而生。

本报告旨在探讨文物监测预警分析的重要性、方法与技术以及应用,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述。

可以包括各个章节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例如:文章结构部分:本报告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文物监测预警分析的重要性进行概述,介绍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侧重介绍文物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方法与技术以及监测预警分析的应用。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展望文物监测预警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结束语。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文物监测预警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对文物监测预警分析的方法、技术和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读者对文物保护和监测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能够加深人们对文物监测预警分析的认识,提高人们对文物保护和文物监测的重视程度,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和启发,为文物保护和文物监测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也希望能够促进文物监测预警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正文2.1 文物监测的重要性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和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自然环境、人为破坏等,文物的保存面临着重大挑战。

因此,文物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文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记录文物的变化情况,为文物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监测文物的状况和变化规律,可以及时发现文物的损坏和老化情况,为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考古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范文

考古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范文

考古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范文一、项目背景。

考古项目是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系统的勘探、发掘和研究的活动,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

为了有效实施考古项目,需要制定科学的技术实施方案,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准确获取。

二、项目目标。

1. 确定考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目标,明确需要进行勘探和发掘的区域和遗存类型。

2. 通过实施科学的技术方案,获取并保存历史文化遗存,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技术实施方案。

1. 考古地点选择。

在确定考古地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地点进行考古工作。

2. 考古勘探。

考古勘探是对考古地点进行初步的调查和勘察,以确定具体的发掘位置和范围。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运用地质雷达、探地雷达等先进设备,获取地下遗存的信息,为后续的发掘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 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对勘探确定的地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清理,以获取历史文化遗存的实物和资料。

在发掘过程中,需要运用手工挖掘、机械挖掘等方法,确保遗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遗存保护。

在考古工作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防止其受到破坏和损坏。

可以采用覆土保护、遗址覆盖等方法,确保遗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5. 资料整理。

考古工作完成后,需要对获取的实物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编制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技术实施方案的意义。

科学的技术实施方案能够提高考古工作的效率和成果的准确性,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靠的支持。

同时,也能够促进考古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五、结论。

科学的技术实施方案是考古工作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准确获取。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技术方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存,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

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

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一、引言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我们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对于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文化遗产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预案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损失。

它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工作,包括提前预防措施、紧急救援措施以及灾后修复与重建等。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1. 评估风险:通过对文化遗产的调查和评估工作,研究各种可能的灾害风险,并确定其影响程度。

2. 制定预警机制:建立灵敏的监测系统,对潜在的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及及时更新预警信息。

3. 建立应急队伍:培训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确保他们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 配置救援设备和器材:根据实际需要,提前储备救援设备和器材,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5. 建立协调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紧密合作机制,以提高信息共享和配合工作的效率。

6. 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行动计划,确保能够及时、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

四、应急响应措施1. 紧急疏散: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并确保文化遗产安全撤离。

2. 灭火救援:组织专业的灭火队伍进行灭火和抢救工作,防止文化遗产受到进一步损害。

3. 紧急移动文物:对于无法移动的文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其安全,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紧急转移。

4. 紧急维修与保护:在应急情况解除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紧急维修和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文化遗产的损失。

5. 灾后重建:在灾后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制定重建方案,恢复文化遗产的原貌。

五、经验与启示1. 加强国际合作:文化遗产保护应急预案需要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挑战。

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各方的权责,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遗产点安全应急预案

遗产点安全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我国重要遗产点的安全,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遗产点的文物资源、生态环境和游客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等遗产点的安全管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遗产点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遗产点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下设以下工作组:(1)应急预案编制组:负责编制本预案,组织培训和演练。

(2)应急指挥组:负责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和现场处置。

(3)信息联络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2. 遗产点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遗产点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具体职责如下:(1)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2)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巡查和隐患排查。

(3)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督促整改安全隐患。

(4)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

3. 遗产点安全应急队伍负责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分发。

(2)负责应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3)负责应急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四、预警与预防(1)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监测。

(2)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预防(1)加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2)完善安全设施,提高遗产点的抗灾能力。

(3)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五、应急响应1. 信息报告(1)发生安全事故后,立即向遗产点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损失情况等。

2. 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

(2)应急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调度和救援工作。

(3)信息联络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3. 现场处置(1)根据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2)确保游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保护现场,为事故调查提供依据。

六、应急结束1. 事故处理完毕,应急响应结束。

2. 对事故原因、责任进行调查和处理。

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护航世界文化遗产

构建监测预警体系护航世界文化遗产

(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 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
良渚古城遗址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 2300BC间的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
(含祭坛)以及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 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 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 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 家,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 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的文 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10
中因测徐
10 August 2019
技术守护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是实证中华 宝贵财富,
广、周边环 作开展极度 迅猛发展以 好全人类最 ,是全面保
邑修缮和维 研究,通过 管理和利用 i范。 ,有效防范
风险,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建 立一套符合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需求的监测预 警体系势必会给遗址的保护管理带来新机遇。通 过地理信息技术与遗产的保护管理融合,也能更 好地为保存、彰显厚重的历史底蕴护航。
在日常巡查方面,构建天(卫星遥感)+空(无 人机)+地(移动APP“监测云”)一体化体系,从多 个维度实现对遗产的全方位监测。
良渚吉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平台 良渚古城遗址水文监测系统
天.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遗产监测预警
随着近年来国内遥感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以高分系 列、北京二号、高景一号为代表的国产卫星对地观测影像 系列产品,利用不同传感器卫星影像对良渚古城遗址进行 数据获取,全面掌握遗产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覆盖变 化、新建项目动态等;同时,还可以以遥感影像为基础, 结合遗产专题数据制作专题图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良渚 古城遗址全范围全时段的监测,是对传统摄像头、物联 网、人工防护等监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11.05•【文号】文物保函〔2018〕1373号•【施行日期】2018.11.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文物保函〔2018〕1373号山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审批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案的请示》(晋文物〔2018〕61号)。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所报方案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应系统梳理申遗文本、回顾性突出普遍价值声明、保护管理规划,进一步明确遗产构成要素和价值载体,确保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科学、完整。

二、应梳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所做承诺、世界遗产委员会相关决议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相关报告等对平遥古城保护管理的要求,以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等,对照遗产保护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明确监测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内容。

三、应补充对已开展监测工作成效的评估。

如城墙监测,应对探头布设合理性、监测指标科学性、预警和处置机制运行情况等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手段、强化监测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四、应组织专业机构对各遗产要素及价值载体的本体病害、外部自然和人为风险因素等做进一步勘察,并结合遗产保护管理现存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明确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目标,科学确定监测数据项,确保监测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应明确系统不同操作层级的权限、职责;同时采取网格化管理,切实落实日常人工巡查的作用。

六、监测系统应与当地建设、旅游、人口、商业等部门的管理系统相衔接,实现信息同步、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七、细化关于传统院落和商铺的监测数据项目;补充有关整体历史风貌、传统街巷、古城基础设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监测数据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监测方案及计划

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监测方案及计划

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监测方案及计划一、一般规定:1.1为了有效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构筑物(如建筑物、构筑物、假山、石桥等详见附表),掌握其在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作用下的渐变幅度,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提供量化依据制定本规程。

1.2根据监测对象在文化遗产单位所处的重要程度不同,划分为A、B、C三类监测对象,其中A类为临水及地处地基不够稳定场所的主要建、构筑物,有可能变形值较高的建筑、构筑物;B类监测对象为(1)独立的小型建筑;(2)体量较大的峰石、重心偏移的假山;(3)有挡土功能的石包土假山。

C类监测对象为地基稳定,体量在文化遗产单位处于中等程度,结构稳定性好,与周围建筑有相互关系的建筑,处于稳定状态的地面假山以及其它构筑物等。

1.3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网有单位坐标、原点、监测点三级定点组成,其中单位坐标与国家或城市坐标点构成一定关系,原点与单位坐标构成一定关系;监测点与原点构成一定关系。

1.4单位坐标、原点应设置在地基稳定,对游览无影响,对景观无影响的相对隐蔽,且又能满足监测及仪器使用要求的条件;对构筑物监测点应设置在构件变形最大或最有可能变形的部位;对建筑物监测应设置在柱类构件的两端中线,梁、枋类构件的底端等。

1.5对单位坐标、原点、监测应长期保护。

二、监测方法:2.1平面监测首先应设置二个原点,通过原点设置监测点,使监测点与二原点形成三角形。

原点与监测点的设定用经纬仪导向,并用钢质卷尺量出原点与监测点水平距离。

2.2建筑物平面应设三个监测点,且监测点应设置在柱磉面之拄中线位置。

监测点与各柱底端中心距离用钢卷尺水平量得其数值。

2.3构筑物平面监测点应设置在其最易变形的部位。

对驳岸、湖石驳岸等较长的构筑物平面监测可视变形的可能改置数处监测点。

2.4对垂直规则构件的监测,可视条件用经纬仪或线垂、尺等取得变形值。

柱类构件的测值基准是柱的中线。

2.5对假山、峰石、树木等不规则竖向物体监测应在设置原点、监测点后方可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技术方案一、前言当前,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遗产事业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我国1987奶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申报遗产的数量逐年剧增,至今,我国现已经有41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单世界文化遗产就有27处,随着遗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及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检测和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

世界文化遗产是本国以及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当前随着经济和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重要。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维持。

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从世界文化的价值载体(文物本体和价值环境)、影像遗产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周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观察和识别,客观反应遗产的保存现状,并综合遗产的保护效果,避免文物地本体的快速劣化。

监测结果也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因而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构件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意义和目标2.1.意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可及早的发现和辨别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细微变化,并给出其变化的定量分析,不仅能为风险评估预警和尽早实施应对控制给出重要依据,也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可能可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对遗产地的本体的预防性跋扈的关键。

同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运行体系的建立不但可以实现遗产气象监测、微环境监测、本体监测、载体监测、游客承载量监测和安防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促进了个相关监测部门间的协作合作关系,而且,还可以确定遗产保护、管理、利用中所遇事件的轻重缓急关系,并依据事件不同的重要性程度,提出相应的报送、预警方式和相应措施,进而提高遗产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顺利过渡。

此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实践经验也可供其他世界遗产地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因此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目标通过检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全面实现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实现相关监测指标动态信息报送、分析、统计、发布。

以及信息查询与检索的功能,从整体上提高提高检测管理水平;提高监测信息管理,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响应处置方案,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水平,为其他遗产地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示范。

三、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构成以文化遗产为例,文化遗产位于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两山夹一河”构成了龙门基本的地形地貌,2000多个窟龛就分布于东西两山的崖壁上。

对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监测主要包括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保护区划监测、游客状况监测、保护规划监测等几个方面。

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区温湿度、风向、风速、大气降水、光强、土壤含水率、噪音、酸雨、震动等环境因素监测;本体病害监测主要包括:洞窟温湿度、光强、风向、风速、降水、壁面渗漏水、光强度、风化、岩体开裂、冷凝水等文物病害相关因素实施监测。

文化遗产文物安全监测是对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安全进行监测,主要有安防、消防状况的监测。

保护区划监测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及缓冲区(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种建设活动。

游客状况监测包括对游客人流统计、行为影响、游客安全、满意度等开展监测。

保护规划监测主要针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按照文物保护分期规划的内容和进度实施,保护规划的实施效果等。

目前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已经建设完成文物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病害监测,文化遗产安全监测等三部分的监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监测效果,其余几项正在分批实施建设中。

3.1、文化遗产环境监测文化遗产文物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外部环境和洞窟内部微环境的监测。

文化遗产建有两个区域环境观测点,24小时不间断对文化遗产的气象环境及大气质量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点分别位于文化遗产南门外的牡丹园内及文化遗产中心区的万佛洞项区域,监测内容包括:温湿度、降雨量、光强度、地表含水率、风速、风向、负氧离子含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震动、噪音等因素。

洞窟微环境的监测主要针对潜溪寺、宾阳洞、奉先寺、擂鼓台、看经寺等大型洞窟的内部环境温湿度、壁面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开展连续监测。

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文化遗产文物所处的气象环境,较为准确地了解文化遗产所处的保存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从而为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帮助。

例如,2003年之前,大量车辆穿过文化遗产景区的洛伊公路,对文化遗产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早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文化遗产时,洛阳市政府郑重承诺,将洛伊公路龙门段改道,使其不在通过文化遗产景区。

这一承诺在2003年得以实现。

另外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龙门东西两山退耕还林1300亩。

通过多项环境治理措施,各种大气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特别是能同石灰岩雕刻产生反应加速雕刻表面风化模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有显著减少,同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噪音等指数都大为降低,另根据地震部门测定,汽车震动对文化遗产的危害已经消除。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文化遗产小区域内的保存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极为有效的降低了大气环境等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文化遗产的大气监测数据对比监测地点SO2(ppb)封闭前/后NOX(ppb)封闭前/后空气中总悬浮颗粒(mg/m3)封闭前/后噪声(dB)封闭前/后文化遗产3.2文物本体的监测1)渗漏水观测我国很多文化遗产寺保护管理机构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针对洞窟的渗漏水状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积累了大量渗漏水病害的相关资料。

但是监测工作受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主要是对洞窟的渗漏水状况进行了定性观测,对渗漏水的变化和治理评估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工作人员个人的经验来判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如何对文化遗产寺渗漏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测更是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届的一个难题。

文化遗产的渗漏水监测中创新性的利用了红外摄像机和渗漏水收集仪对渗漏水点和区域进行连续观测记录,观测渗漏起止时间、渗漏过程、渗漏面积和渗漏水量。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渗漏水观测无法夜晚进行观测的局限。

可以每天24小时拍照,结合洞窟渗漏水收集仪器的使用,在准确观测渗水同时还可以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还可以同外部气象站的降雨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掌握降雨过程中和结束后洞窟渗漏的规律,为进行渗漏水研究治理提供帮助。

这种渗漏水观测模式为文化遗产首先使用,实践检验观测效果理想,可在今后的文化遗产等相关文物的渗漏水监测中广泛使用。

2)岩体稳定性观测岩体的开裂和坍塌对于文化遗产文物危害较大,为了确保岩体的稳定性,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重点部位的岩体利用多点位移计、倾角仪等设备对岩体的开裂、变形等进行的连续观测,发现各个监测点位稳定性是良好,不存在发生重大岩体开裂脱落等危险。

3.3文化遗产安全监测1)文物安全监测为了保障文化遗产的文物安全,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监测体制,通过建立电子巡更系统、音像复合系统、客流量统计分析系统、视频警报控制中心等多种方式和方法保障文物安全。

文化遗产的安全监测,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和完善,目前文物安全技术防范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

文化遗产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危害文化遗产安全的事故。

2)、森林防火监测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东西两山上,生长着茂盛树林,“龙门山色”自古就是洛阳八景之首。

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景观,龙门建立了防火和灭火两级安全制度。

由专门机构风景区管理处负责,对火灾安全隐患进行了综合全面的监测。

通过设立火情监测瞭望塔、建立防火巡更系统和无障碍信息传递通道等多种方式对两山树林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观测,综合措施的使用在文化遗产景区的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功能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功能,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文物管理部门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方面的指导精神;结合《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调研及勘察记录》;遵循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在以上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的指引下;按“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设计。

系统设计满足国家对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状况。

系统设计满足文化遗产研究院规范管理,完成遗产地基础信息管理及监测工作,做好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

系统设计满足文化遗产遗产地数据采集的工作条件和系统运行环境,能够与国家级监控系统对接;系统设计各类动态数据采集后在本地存储,部分数据上传到国家交换平台;建立系统运维管理体系,能够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要对基本信息及动态信息实施管理,自动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展示和预警,极大提升主动预警能力并对其进行评估,从而使遗产地对其文物及遗产等的监、管、保护水平上一个台阶。

系统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使该软件系统平台达到自动化、标准化、人机界面友好化。

实现建立文化遗产统一的基础数据录入规范,各类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传输通信接口管理标准,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能高效、可靠、准确地实现与国家级系统平台、省市主管单位等进行数据交换。

五、监测预警体系的特点1、监测覆盖的全面性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建设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空间和影响因素类别上的全面覆盖。

在对文化遗产整体区域环境进行监测同时对文化遗产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看经寺、擂鼓台等主要洞窟的文物保存环境和本体病害实施监测。

2、监测手段的先进性在对我国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研究分析基础上,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以往监测难度较大的项目如洞窟渗漏水、文化遗产雕刻风化等采用了新的监测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其中将红外线拍摄成像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寺渗漏水长期监测中,结合其他方法和手段,突破了常规监测对洞窟渗漏时间、面积、渗漏量难以进行准确定性、定量监测的技术难点,取得了技术新突破。

风化监测中,通过雕刻表面高清图像记录、表面温度、紫外光强度等多个监测项目,在文化遗产首次开展了雕刻表面风化的长期监测。

两项新的监测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过去监测手段的不足,为洞窟渗漏水治理和文化遗产雕刻防风化治理提供数据资料,将监测工作同保护治理工程紧密结合,对于文物保护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