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论王维山水诗的生态美
湖南 一 蒋学院 报 芽印 学
Ju a fHu a i t N r l nv ri o r l o n n Fr oma n s U iest y
0c. 2 o t 09 V l 9 No 5 0_ .
第 9卷第 5 期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统 一
行复 见城 市, 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 漫连 云霞。 淼 诗人在黄河泛 舟见到异 地他 乡的景物 , 发了思 乡的 触 愁绪 。回望远处 的家乡 , 出现的是虚元缥缈的景象 : 浩渺的 河水 连接着天边 的云彩 霞光 , 苍茫 一片 , 故乡遥 不可见 , 全
诗意 象空灵飘忽 , 不可企及 。又如 :
主客 融合 无 间 的体 现 。
关键 词 : 王维 ; 山水诗 ; 和谐 美;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 号: 0 . 2 1 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6 1-4 6 2 0 ) 5- 1 7—0 17 3 9(0 9 0 0 2 3
生态美学是在 2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以后 逐步形 成 的。
含 着万物皆空 、 物我两忘 的禅机又呈现 出情景 交融、 思与境
中的错觉 , 往能 引起对 审美 对象 的美 感。 的确 如 此 , 往 ” 王 维诗 中举凡 山色的空潆飘忽 , 草色 的延伸爬动 , 一 不 比静 元 态的山水更生动形 象 , 富有情趣 和美感。老子云 : 道之 更 “ 为物, 唯恍 唯惚 。惚兮恍 , 其中有象 ; 恍兮惚 , 中有物 。 虽 其 ” 恍惚朦胧 , 却有物有 象 , 故可 以心融神化。诗人在对 山水景
也影响 了人们对诗歌 的美学 期待 。诗 禅一致 , 山水诗迅 速 禅意化 。禅宗主要在思维 和语言上给盛唐 山水诗 以深刻 的 影响 , 直指心源 ” “ 的直觉 思维 化为 盛唐 诗人 的审美 智慧 ,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有:
一、融合性:诗歌融合山水情感与思想意象,体现出自然、思想、情
感的完美统一,使诗歌变得生动活泼。
二、唯美主义: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赋予其强烈的艺术美,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维情感,使其充满向往和憧憬。
三、写实主义:诗歌描写的场景细致入微,将大自然的真实景观写得
栩栩如生;诗歌中充满着深厚的生活细节,把握住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使
读者能够有如置身其中的体验。
四、动态化:诗歌笔触活泼,百结融合,意象跳跃,表达了动态的生
活和自然景致,使读者充分感受大自然天成之美。
五、纯粹性:诗歌以简单而纯粹的语言呈现细致而绝美的山水景致,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髓。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活为主。
他的山水田园诗融入了许多生态伦理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
本文将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并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他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如《登乐游原》中的“涉古战场掠美尘,横行乎今探虎津”;他也赞美了自然中的小细节,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月在百里外,忽照十里碜。
”这些描写表达了王维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热忱。
他通过描绘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传递出他坚信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应该倍加珍视和保护的观念。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融入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通过描写乡村田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生活的融合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送别》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王维在诗中描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暗示人类应当像花草树木般自然而然地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他认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人类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交流。
他倡导人们要积极与自然互动,体验自然之美,传达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维通过登高眺望的方式,展示了人类对自然景观的积极探索和向上追求的精神。
他提倡人们应当主动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魅力,而不是将自然视为客观事物。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他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互动与交流。
他的诗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启发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珍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生态伦理观念的重要载体,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浅谈王维诗歌的两个特点
浅谈王维诗歌的两个特点作者:杨捷来源:《教师·中》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王维诗歌结构变幻和天人合一的特点进行阐述,从而使人感悟到王维的诗既富立体感,又体现和谐美,使人读诗如看画。
关键词:王维;诗歌;结构变幻;天人合一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用自然、凝练的语言,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富有特征的景物,意境高远,清新自然。
他善于在文字描写中融入绘画艺术手法,表现客观物象的直接性、可感性、生动性的特点,真切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到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其诗作富有诗情画意。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这是对王维作品最中肯的评价。
他的作品在创作中应用结构变幻和天人合一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体现诗情画意方面近乎达到完美,很有代表性,许多诗句都脍炙人口,从而使王维的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一个奇葩,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立体空间结构的变幻之美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王维诗歌当中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因为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2]。
在绘画艺术中,远近、大小排列的不同,构成生动的相互关联的富有立体感画面,使诗所表现的意境具有立体感。
王维诗中综合地运用绘画艺术手法,把自然景物用文字加以排列组合,构成错落有致的立体感,层次分明,意境高远。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对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予以确定,接着写终南山的气势,最后再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描绘。
从结构上,由远及近,由点到面,处处融入了绘画的技巧。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先把整个山体进行分段描绘,从山之高、山之长进行刻画,并运用多种技巧。
首联两句是抬头所见终南山远景,是远观。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终南山的近景,山中云雾缭绕,奇妙无穷。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看到的情景,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致之缥缈,仿佛使人入仙境一般。
诗情画意天人合一——举例浅谈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 重 在 表现 王维 本 人 隐居 在 终 南 山 间之 时 颇 有 诗 意 令 人 回味 无 穷 。 从他以后 , 诗 画 结
而 悠 然 自得 的 心 境 ( 而 没 有 去 描 绘 具 体 的 合 成 了 中 国 艺 术 舞 坛 上 的一 股 潮 流 。 ( 3 ) 王维 的 绘 画 境 界 已经 突 破 了 前人 那
啸” 。 这 前两 句 写 诗 人 “ 独坐~弹琴~长啸” 径, 最 后 汇成 了势 不 可 挡 的 “ 文人画” 巨流 , 两 句 写 了夜 深 人 寂 , 惟 有 明 月似 解 人 意 , 偏 象 。 他 的 画一 变 勾 斫 为 渲 淡 渐近 自然 , 意 境 再 进行 诗 画结 合 , 从 而 进 一 步 品味 王维 “ 诗 等 动 作 。 “ 深 夜人不知 , 明 月 来 相 照 。 这 后 以 至 在 中 国 形 成 了 文 人成 为绘 画主 流 的 现
色。 王维作诗 , 形象生 动鲜明 , 如象在 画中
( 2 ) 《 终 南别业》 也 是 八 句 四十 字 。 这 首 所 见 ; 他作 画 , “ 山谷 郁 郁 盘 盘 , 云水飞动” ,
1诗 中有画
王维 首 先 以诗 人 著 称 , 现 存 诗近 4 0 0 首,
田 园等 自然 风 景 及 歌 咏 隐 居 生 活 的 诗 篇 。 派的代表 人物 。
体 育 与艺术研 究
C 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 t : i o : n :: H e : = r a : l d — U ;
诗 情 画意 天人 合 一
举例浅谈王维的 “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李 道 媛 ( 西南 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文艺全 才的王维 , 尤其 以诗歌 和绘 画最 为突 出。 他的 山水 画最 重要 的特 色是诗和 画的 有机 结合 , 创造 了诗 情画意 的境 界 。 在 山水 画和 山水诗 中, 他真 正实现 了中国传统美 学中“ 天人合一 ” 的审美境界 。 关键词 : 诗歌 和绘 画 诗情画 意 天人合一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7 . 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3 - 9 7 9 5 ( 2 0 1 4 ) 0 4 ( a ) 一0 2 0 9 — 0 1 王维 是盛 唐一位 文艺全 才 , 出 身 干 世 这就是一 个典型的平远构 图。 《 辋 王维在《 使至 塞上》 这首 边塞诗 中 , 以 是 远 景 。 峦簇木 , 秀丽清润 , 院落楼阁 皆工整 , 人 物 ( 2 ) 苏东坡说 : “ 味 摩 诘 之诗 , 诗中有画; 要的特色是诗 和画的有机 结合 , 创 造 了 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田园之美为题材,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赏析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欣赏文学作品,也意味着关注生态伦理与生态价值。
本文将以王维诗歌中的大自然和人的关系为例,探讨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把自然景色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共生的理念。
他的山水田园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并通过这些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爱与尊敬。
首先,王维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例如《青溪》中:“翠峰环左右,玄洞入前后”,王维用翠峰和玄洞来形容青溪的景色,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林溪水的美丽。
在《终南山中》中,他写:“景物无限好,只缘心境闲”,表达了人们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候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鸟鸣涧》中,王维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现了春天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其次,王维的诗歌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观。
例如,《画》:“不避彩云来佳节,自持芳草送远人”。
这句诗歌表达了王维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他不仅赞扬彩云带来的美丽景色,也表现了他不浪费自然资源的意识。
在《终南望余雪》中,王维写道:“雪拥莺儿两相偎,时见仙人掌上来”。
这句诗歌表达了王维生态保护的观念,他不仅欣赏莺儿和雪的美丽,也关注生态平衡,因为“仙人掌”只能在生态平衡的环境中生长。
此外,王维的诗歌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在《终南别业》中,他写道:“野花无人芳草远,雨雪纷纷何所似”,表现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在《鸟群元日》中,他写道:“群飞何处去?秋思洒林间”,表现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
这些诗歌表达了王维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只有保持这种和谐,才能实现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生态伦理的特点,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他的生态保护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王维作为唐代山水诗集大成者,吸收禅宗思想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维山水诗是人与自然谐和共处的典范。
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平等无差,这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禅宗思想不谋而合。
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极具特色,且涵盖了动植物水域天象等方面,离不开禅宗的关照。
本文即探讨王维在“无待无己”“离相离空”等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以具体表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态乐园,并期以此对当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反思,关注人性的回归。
标签:王维诗歌;禅宗思想;生态学;表征一、王维与禅宗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成熟期。
这时期出现的佛教宗派,大多另辟蹊径,积极倡导“六经注我”之精神。
禅宗由于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以“传佛心印”自称,主张众生皆有佛性,故亦称“佛心宗”。
由此禅宗消解了人佛之隔,把人从无法企及的彼岸神殿还原到了普通世俗,并逐渐成为影响较大、且又备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王维生在一个佛教氛围浓重的家庭,其母跟随北禅宗神秀的弟子普寂禅师也即大照禅师,修习佛法三十多年。
王维《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1在母亲的影响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
”2据《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序》3,开元十七年,王维与禅师来往密切,受禅宗影响很深。
二、王维诗的生态表征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二宗,空宗的核心思想为“空”。
佛教所说的“空”并非一无所有的“空”,而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的产物,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故曰“空”。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王维诗歌里,涉及“空”的意象颇为丰富,如“空山”“白云”,“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等。
这些都表明王维深深受到了空观思想的影响。
情景相谐 天人合一
情景相谐天人合一——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水田园诗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究其原因,在于其所描述的内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契合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共鸣。
那么,山水田园诗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才到后来的成熟完备自我一派呢?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渊明39岁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他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即真实地叙说了他归园田居的原因及归隐后怡然自适的生活状态和情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这让他感到真正找到了归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诗人的这种愉悦、快意是身处官场之人无法体会的,所以他时时要不无得意地表达出来。
不仅如此,诗人身处农村,还亲自参加劳动,和农民朝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
王维是中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王维的诗歌随其思想的变化而显现不同的风貌。
前期思想较为积极,具有比较强烈的积极用世的精神。
其诗歌显示出豪壮、雄阔的风格,气势充沛,内容广泛。
但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王维在由壮年向老年过渡时期,其思想从积极用世向消极遁世转化,追慕隐逸恬静,皈依佛教。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长斋,不衣文采”。
(《旧唐书》)自感“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早秋山中作》),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时的诗歌创作转向山石林泉。
大量诗歌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及山水田园景物。
以自然景物寄寓禅理,将佛教的清净无为的空灵美和自己安适自得的心境融化在清新娟秀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正是这些诗歌代表了王维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
我们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看到的是清净自性的空灵美,安谧闲适的意蕴美,物我为一的整体美。
读王维的诗歌,是一种的享受,更是一种美的感化。
一、王维诗歌的清净自性的空灵美禅宗美学主张“观境”,就是在观照自然中求得净心。
禅境,实际上就是指清净自性。
这种清净自性指的是一种于念而离念,念念不断而无缚的超然心态。
用这种超然心态观照客观外物,显现出自然景物的空、灵、净、寂。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这种空、灵、净、寂的诗作是很多的,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写山涧的寂静,这首诗展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在寂无人声的地方,桂花无声地正在飘落,夜静显得春山空阔,静得连月亮出来也惊动了山中的小鸟,小鸟几声鸣叫,更增添了春山月夜的幽静。
王维在这里描写出十分幽寂静谧的环境,体现出对“静”的境界的感知和追求。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偶然作》),“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饭复釜山僧》)空灵寂灭的境界营造,正显示出诗人自性清静的佛家修养与“唯好静”的美学追求。
这是寓禅境的清净自性于空灵静谧的景物描写之中。
浅析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画合一
浅析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画合一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曾官至尚书右丞。
他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则寄情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的闲适生活。
王维的诗,保留下来的有400多首。
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他归隐后所写的山水田园诗。
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
他才思横溢,多才多艺,又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更是一代山水画宗师,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曾自制诗说:“当世缪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
”大概是他诗名太大,几掩了他的画名,王维作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开先河创立的文人画体作为中国最为独特的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绘画,它不仅具有诗的表现性特征“诗中有画”,而其“画”也完全被诗化了。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王维的画作并非像诗作那样传世颇多,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和《济南伏生像》等流传至今,而山水画作却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寥寥几件。
我们在解读王维画作的时候不得不想到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时也是顺其自然地借助其诗作来比对和思考。
这样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维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读其山水画作的线索。
论“天人合一思想在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体现
《前沿》2002年第12期论“天人合一”思想在壬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体现陈煜睾(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课教研室呼和浩特010010)[提要]“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土的一个命题。
含义丰富。
本文旨在从其中一个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谈起,从“天人合一”在文学创作中的审蔓表现:主客观相融,情景交融,一窥王雏的山水田园诗歌。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审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圈分类号]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12002]12一0166一03众所周知,中国文人的思想和灵魂主要组成部分是儒道思想。
儒家倡导积极人世,道家告诉人们自然淡泊、回归自然。
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国文人在成功时需要儒家,在失意对需要道家。
而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谈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们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含义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庸》第一章中便阐述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信焉,万物有焉。
”《苟子·天论》说:“列星随旋,耳月递熙,四时代御,阴嘏大化,风雨博簏……皆知其所以,莫知其无形,夫是谓之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时之副》中云:“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两位古代思想大家又进一步解释了天人的关系。
庄子也在《齐物论’中声称:“天地与我并生,丽万物与我为一。
”人类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古老的家园,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又养活了人类,承载着人类,又保全着人类,人类最初的记忆和感情就是关于大自然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生命。
同样,人类的精神也生自予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们把自己的情感意愿投射到自然之中,把抽象的精神活动以自然的物态形式体现,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价值
个独 立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 人多角度取 景 , 诗 把视 野中的 各种景 象, 罗列到一个大型画面上 , 非常直观地反映 出了一个 风景区的整体 画面 ,
开自落的辛夷花融合成 为一个整体 。在诗 中 , 方面构架 了一个立体 ~ 的形 象, 凝固成 了空间景象 , 自成天地 。另 一方面 , 也是物 的拟我化 和
人的拟物 化的统一 , 是个人 情思和 自然 景物的 巧妙媾联 结合。可见 诗 诗人 可以 来 兴 构造出了整个辋川 风景 秀丽、 宁谧的 整体意 境 , 成 了世外桃 源式 的 人 已将 自身完全融入到 了自然外物中了。这样 的自然 , 组 “ 辋川全景图 。秦观曾在 《 书辋J 图后》 他在欣 赏王维 的《 l l 说 辋川 图》 每独往 《 南别 业》 , (终 ) 或者 “ 意春 芳 歇 , 随 王孙 自可 留 ( 山居 秋 《 ) 惬意地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 , 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 , 达 实现 物我的 时,光 _ 然若与摩诘入辋川 , 华子冈 , 度 经孟 城坳 , 憩辋 口庄 , 泊文 杏馆 , 暝》 , 上斤竹岭 , 并木 兰柴, 绝茱萸 、 蹑槐陌 , 片, 窥鹿砦 , 返于南 北诧 , 航欹 湖 ,
一
、
意 象 的组 合 构 成 整体 意 境
在诗歌 中, 意象是作为一个情感表达的载体而 出现的 , 而意境 的塑
的境界上有很高的造诣。《 辋川集 》 篇之一《 名 辛夷坞》 是其中的典 型 : “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造很大程度上依靠意象的组 合来实现 。在 王维的 山水诗 中, 精选特 殊 在这 首诗中, 山中 的辛夷花默默开放 , 又默默凋零 , 既无 目的, 也无 的意象构造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是常用的手法。 意识 , 更不需要人的赞叹和惋惜。而对于诗 人来说 , 花开花落 也仿 佛可 例如王维 的组诗《 I 》 辋¨集 。该集收录了二十首短小精致 的五言绝 以完全无动于衷 , 既不乐 其怒放 , 亦不 伤其凋 零。在这 个宁谧 的空 间 句, 以咏其所居住的 辋Jl l 别业 中的二十个风景点 , 每一首诗描摹一处 里 , 我们看不到人的一点影 子, 点只是诗 人忘掉 了自身 的存在 , 自 有 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作者:董哲仁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9年第05期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了一批历经千年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
在这些优美的诗篇中,诗人以淡然自适的隐逸情怀,描写了自然风光和乡野景观。
王维笔下的自然界清新宁静又生机盎然,流露出诗人摆脱尘世纷扰而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愿望,这些诗篇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更充满了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朴素生态伦理。
生态之美王维一生对山泉溪流瀑布充满了无比的深情。
他在终南山隐居时,经常徒步沿着溪流溯源而上,直到源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王维描写溪流的佳句不胜枚举,诸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青溪》)。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在《送梓州李使君》中,诗人展现了雨后山泉的风貌。
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我们看到山中夜雨后,百泉涌流,参天古树焕发青春,千山杜鹃歌唱,一切都充满蓬勃生机。
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在终南山辋川隐居时创作的五绝《栾家濑》,就是一幅优美的“秋雨溪流白鹭图”。
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位于王维辋川别业附近。
濑是指沙石上的湍流。
诗的大意是:秋雨绵绵,水流浅浅,溪流湍急,灵动活泼,水石相击,跳波相溅。
白鹭被激流惊飞,复又好奇落地涉水游戏。
前面3句写出了秋雨中山谷溪流的跃动之势,末句则勾画出白鹭生命的喜悦。
王维观鹭如庄子观鱼,神游自然,放飞心灵。
以忘我空灵的心境,感受到白鹭戏水的快乐和大自然的特有神韵。
王维在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入蜀途中创作的《纳凉》,生动地描写了诗人融入大自然怀抱的惬意。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生态美蕴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生态美蕴作者:汤军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1期摘要:盛唐诗人王维以其归于自然的本真之心和静心息虑的观照方式,使其山水诗中呈现出生机盎然、澄明静寂、物与人谐的审美意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质朴之美、自然各物的和融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生态美蕴。
深受儒家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佛家的“缘起论”“众生平等”等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礼佛悟禅的生活方式,是形成王维山水诗中独特的生态美蕴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生态;自然;和谐;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唐诗中的生态意识与中华美学精神研究”(16ZWD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审美逐步形成。
生态审美是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它是以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关涉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等,多重生态审美关系的重新构建。
其目标是致力于改善工业革命造成的人类社会“非美”的生存状态,建立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大自然相互融合的、和谐共生的审美生存状态。
我国古代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儒家有“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仁民爱物”的生态思想,明确了天、地、人是天然统一、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是和谐一致、共生共息,天地万物的一切都应当被尊重关爱。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的生态思想,认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道”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先天的平等性,崇尚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佛家则以“缘起论”为其思想核心,认为世间万物众生皆有生命、灵性和佛性,无论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存价值。
所以,佛家怜悯万物而不杀生,信守众生平等而关爱万物,这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生态伦理思想。
受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的熏陶,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礼佛悟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盛唐诗人王维以其归于自然的本真之心和静心息虑的观照方式,使其山水诗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澄明静寂、物与人谐的审美意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质朴之美、自然各物的和融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生态美蕴。
天人和谐 淳美视域的天人和谐
天人和谐淳美视域的天人和谐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是淳美视域中天人和谐的“画”。
从自然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古代诗史上,王维的诗歌堪称“淳美视域天人和谐”的极品,我们仅撷王维众多诗歌中的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可见一斑。
咀嚼品尝王维的五言律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眼前便呈现出一轴“淳美视域天人和谐”的秋晚山村水墨画,耳畔则回旋着一首动听悦耳的蝉鸣溪唱田园曲:寒山转青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秋天来临,寒意渐浓,远山抹上了青翠的浓妆,清澈照影的涧水缓缓流淌。
“我”轻扶竹杖斜倚在柴门之外,迎着缓缓秋风悄悄地听着秋蝉在暮霭中低吟浅唱。
黄昏垂下了金色的帷幕,秋风停留了轻快的脚步,举目环望,四野幽静;河渡终点,只剩下圆圆的落日;村庄深处,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直上碧霄。
这时,又遇到好友裴迪喝醉了酒来到“我”面前,正乘酒兴,击节狂歌,吟咏着他的得意诗篇。
读罢此诗,细细品尝,笔者认为此诗的精华乃是表现了淳美视域中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
所谓“淳美”,即厚重美妙,朴实漂亮。
淳美的美学价值在于“朴中寓真,淳中见雅”;“视域”是指人们感受、理解审美对象的构架或视野;“淳美视域”是指以淳美为审美范畴和平台,感受、理解审美对象的思维构架。
所谓“和谐”,即如黑格尔所说,客观事物“各因素之中的这些协调全都就是和谐”,“和谐之所以美,是由于它们的鲜亮的差异和对立已经消退掉了”。
和谐的美学价值在于“异中求和,静中寓动”。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的淳厚和谐之美,主要表现为人与大自然外在的协调全都与内在的和谐统一。
先谈人与大自然的外在和谐。
这种外在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景物“形态”之间的协调全都。
本诗写“寒山”,渲染其“色”的青翠,以凸显人与景物的视域和谐;写“落日”,突出其“形”的空灵,以凸显人与景物的心域和谐。
浅谈古代诗歌的天人合一思想
浅谈古代诗歌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人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当古代诗人的兼济之志无法实现的时候,诗人们往往选择一条大同小异的道路——与自然为友,寄情山水。
于是,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
说到山水田园诗,我们首先界定一下这个概念:所谓山水田园诗即以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歌咏对象的诗歌。
根据诗歌意象侧重点的不同又可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今人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
说到田园诗,我们一般认为是由陶渊明引领着进入到自觉的时代;而山水诗的创作,则是由晋宋时期的谢灵运将其引入自觉的时代。
当然,田园诗与山水诗是难以截然分开的,许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是将山水与田园融合在一起,因而也就出现了王维这样的集山水田园于一体的山水田园诗人。
山水诗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诗歌史上的奇葩。
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与我国的隐士文化息息相关。
隐士文化渊源于上古三代,与封建社会相始终;它以隐逸遁世的生活模式、归返自然的生命意识、随运委化的人生哲学、无为自适的价值观念、清静玄远的审美标准等为主要内涵。
隐士文化在西汉有所衰微,东汉以降,隐逸思想又逐渐抬头了,隐士文化也就随之发展起来,山水之乐又开始形诸文人笔端。
这些诗作有的寄寓作者憎恶官场归隐山林的人生理想,有的表现失意之士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有的则是官场人物消遣苦闷的政治工具。
透过这些以自然山水或田园劳动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古代诗人审视自然的一种平等态度。
一、“性本爱丘山”:他们具有归返自然的生命意识在中学教材中,辑入了陶渊明的《饮酒》二首和《归园田居》二首,这些诗作虽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劳作之苦,但更能感染读者的则是蕴于其中的一种闲适与恬淡,是诗人的一种自觉的归返自然的生命意识。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选择一些与羁绊和归隐有关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比如陶诗《归园田居》(其一),诗人以“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抒写被官场羁绊的感受,以“东篱”“南山”“丘山”等意象抒发自己的人生,至于“菊”更寄寓了诗人的高洁追求。
王维诗歌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The Conception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in Wangwei's Poetry 作者: 赖爱清
作者机构: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361002
出版物刊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5-118页
主题词: 审美;天机清妙;天人合一
摘要: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为主客体物我两忘,超脱功利,超越自我,从而达到审美的自由和愉悦。
它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是能够“审象于净心”的“天机清妙者”,才能使内意与外象相融,使人的精神合天地之精神。
笔者试图用道家和禅宗的理论诠释王维诗歌中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天机清妙”到“物我两忘”再到“天人合一”.审美主体实现了最高境界的审美活动。
自然·留白·禅意——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作者: 白春平 张宏武
作者机构: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208-20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6期
主题词: 自然 留白 禅意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即自然之美、留白艺术和诗境禅意。
自然之美是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审美境界,王维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留白艺术是王维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引入诗歌",计白当黑",留下无限遐想;诗境禅意是王维把禅理与诗意融合的天衣无缝,真可谓妙手天成。
现在探讨王维诗歌的这些成就,对于古典诗歌学习和发掘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依然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王维诗歌的两个特点
王维诗歌的两个特点王维诗歌的两个特点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王维诗歌结构变幻和天人合一的特点进行阐述,从而使人感悟到王维的诗既富立体感,又体现和谐美,使人读诗如看画。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用自然、凝练的语言,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富有特征的景物,意境高远,清新自然。
他善于在文字描写中融入绘画艺术手法,表现客观物象的直接性、可感性、生动性的特点,真切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到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其诗作富有诗情画意。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对王维作品最中肯的评价。
他的作品在创作中应用结构变幻和天人合一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体现诗情画意方面近乎达到完美,很有代表性,许多诗句都脍炙人口,从而使王维的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一个奇葩,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立体空间结构的变幻之美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王维诗歌当中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因为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绘画艺术中,远近、大小排列的不同,构成生动的相互关联的富有立体感画面,使诗所表现的意境具有立体感。
王维诗中综合地运用绘画艺术手法,把自然景物用文字加以排列组合,构成错落有致的立体感,层次分明,意境高远。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对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予以确定,接着写终南山的气势,最后再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描绘。
从结构上,由远及近,由点到面,处处融入了绘画的技巧。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先把整个山体进行分段描绘,从山之高、山之长进行刻画,并运用多种技巧。
首联两句是抬头所见终南山远景,是远观。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终南山的近景,山中云雾缭绕,奇妙无穷。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看到的情景,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致之缥缈,仿佛使人入仙境一般。
尾联再写作者流连忘返,直到傍晚才向砍柴人寻觅住处。
全诗八句,仅用四十个字,每联变换一个角度,句句体现作者匠心独运,处处都在用笔作画,线索清楚,层次分明,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著名的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将从复归自然的生命状态;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有声的诗歌,清雅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自然人中国诗歌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
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唐代整个社会的开放风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唐代士人胸怀开阔、志向高远并且很多人都非常有个性,他们的生活与理想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诗歌创作,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唐代之前,很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道路崎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憎恶社会的污浊,不愿与当权小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山林,在自然的怀抱里,畅叙幽情,由于远离世俗干扰,但是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总不那么纯粹。
而唐代士人多为积极进取的文人骚客,他们漫游于山水之间,拥入自然的怀抱之中,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隐居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山水田园诗少了一种影射、暗示的色彩,反而使得诗歌显得更为纯粹。
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反映到诗文中来。
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
唐代的文人骚客在踏入仕途之前,大多有了丰富的漫游经历,漫游的地点为繁华的都市与风景瑰丽、壮观的山水之间,这种漫游山林的习惯一来直接为唐代的诗人的提供了丰富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在提高他们自然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将人自身与自然拉近,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考,并建立联系,这在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诗歌中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创作手法,这些手法在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通过这些可见、可触、可闻的自然景物传达内心中那极其强烈而又无形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一首词来说明人的情感与自然事物的关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婕的这首《虞美人·听雨》,讲人生德尔三个阶段的情感变化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不同的三幅“听雨图”——“少年听雨图”、年少轻狂、血气方刚,少年时代自己沉浸在温柔乡中,无忧无虑,此时愁离自己还很远,所以不知“愁滋味”;人到中年,经历了不少人生坎坷,“断雁叫西风”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风雨飘摇中人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老年时,人生已过了大半,所以刻画了僧庐的孤寂冷清和鬓发的稀疏斑白形象,透出晚年的憔悴与枯槁心境。
另外,唐代文人读书山林的风气也为文人骚客与自然的亲近制造了很好的机会。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情和景的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这不仅为中国山水诗开创了创新的风气,而且将“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作者本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完全不露斧迹,犹如笑容之后的冰雪悄无声息地深入大地一般: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水穷尽之处,人烟稀少,深山林静,而人是在偶然之间行到此处,正所谓“云无心而出岫”在此诗中人的心态与自然状态同步,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静处生动,动处生静,动静合一,作者用山水的景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这一哲学命题,显得空灵而自然。
王维喜静观自然,善于从客观景物中找到与主观感情相契合的地方加以表现。
一、复归自然的生命态度从王维情景交融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至少可以能够看出“天人合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流露出一种返归自然的生命态度,陶渊明曾在其《归园田居》(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虽然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贫乏的物质生活和“劳其体肤”的农耕之苦,但是陶渊明本人却乐在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使田园诗逐渐走上正轨,迎来了他田园诗的自觉时代,同时,陶渊明所营造的田园生活也成为后来无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一体,特别是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心领神会,因此“天人合一”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表现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个体生命返回原始的自然状态: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诗意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漠漠”和“阴阴”两个词将初夏雨后的主要特点描绘出来,让读者瞥见了作者本人隐居在辋川这一宁静郊外的的惬意生活,灵动的自然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气象,人与动物如此接近并能够和谐相处,白鹭、黄鹂、松树还有人,他们都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自然中享受属于自己的生命与乐趣,王维在平常司空见惯而又为人忽视的事物中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宁静,生命的自由。
王维不仅在诗歌内容上主张回归自然本真状态,而且在他所有的艺术作品创作中,他都提倡自然美,反对人工的雕饰。
认为作品越是自然朴素就越真实。
他在《题友人云母障子》中写道:“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
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
”2云母屏风上显示出来的山水图景,是其自然而然形成的,而非出自人工的精雕细琢,所以才会如此的真切与生动。
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他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道,正所谓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老庄”思想中,“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任其自然,是本真的存在,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状态和属性,它们已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人为的想去改变和扭曲这种自然状态,自然会损害事物的本性,老子在《骈拇》中说道:“骈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与手者,树无用之枝也”3庄子人为脚上多出的足趾与手上多出的手指,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如果硬要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去掉,这将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他一直强调生命的本真状态,自然状态,自然的才是美的。
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就是从大自然中发展而来的自然本性,《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4即使鲲鹏这种巨大的神物,它也要顺其道而行之,御海而行,驾风而起,凭借自然万物的规律而助自己达到目的地。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万物融洽相处在一起自在、自由的状态,这正得益于庄子的“人与自然同质同源”的思想,庄子要在“游于自然”的过程中,去寻找人所失去的本性,只有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个体生命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体会到生命的精彩与可贵之处。
因此,“齐同万物”、“天人合一”中的回归自然本性就成为庄子之后历代文人骚客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维通过简练的笔法维我们塑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个体的生命灵动与具体的自然景色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在清新宁静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个体的其他生命,他们都散发出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自然的生命与人得生命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如水月镜花般纯美的境界。
二、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庄子的“天人合一”肯定了宇宙万物与人同质同源的状态,强调用“以物观物”的眼光来审视宇宙万物,人也是这万物中的一员,与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作为一种审美主张“以物观物”强调顺其自然、顺其物性。
以朴素的心灵关照朴素的自然,从而获得一种天然的美感,这种“以物观物”的审美方式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摆脱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视角,做到“以物观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两类:一类为“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另一类为“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6王维诗中的“以物观物”与王国维提倡的“无我之境”类似,也正如庄子那样“庄生晓梦迷蝴蝶”,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梦境,但是庄子本人却陷入了深深的哲学沉思之中: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亦或是:是我出现在蝴蝶的梦中?还是蝴蝶出现在我的梦中?这体现了人与宇宙万物的平等地位,是“天人合一”一个重要内涵。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指的是空无与虚静的感应会通。
人的本真存在是虚境的呈现,虚静是一种摆脱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空灵明净,绝神凝望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虚静状态下,人能包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计较自身的利害关系,所有的生命与事物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如此一来,主体本身就不会为名利和欲望所束缚,不为物役,不为情累,不为心滞,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和“闲”最能表现王维诗歌中“天人合一”的空无与虚静内涵。
王维提出的“审象于净心”,“天机清妙者”是要求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能够排除干扰,凝神静观,在虚静的状态中与客体融为一体,由于厌倦官场的生活,王维将自己的住所安排在寂静无人的地方,闲适的田园生活带给了他无限的乐趣与惬意,他的诗歌之中经常流露出“空”的思想,《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其中的“空”字不仅描绘出了潭水的清幽空旷,同时也映衬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平静如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其中的“空山”并不是指这座山一无所有,十分荒芜,而是指山上繁茂的树木遮掩了人们的日常活动,显出一片“空”来。
“人闲桂花落,叶静春山空”写出了那种悠闲安静的生活姿态,仿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静了下来,《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深山里寂静深幽、空旷无人,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景色。
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心无功名的淡泊名利的心态,让读者体会到在摆脱尘世之累的自在悠闲状态,注意到人在寂寞、安静时才能观察到的细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