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一)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

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

”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1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2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五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五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五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读西方哲学史有感(精选1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西方哲学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篇1《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

”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

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

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心得体会哲学,起源于人类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作的对世界的思考。

那西方哲学史读了之后,读者都写了什么读后感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哲学史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你有所收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

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

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激情:欲望、快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快乐主义为归宿,快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

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更多请你搜索)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

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

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

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

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

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

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

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

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一、读后感写作步骤(1)在读完有关作品后,先确定自己所要抒发的“感”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引述,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对所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和充分地挖掘,引出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想和体会,亮出观点。

(2)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或巧妙设喻、或正反对比,对自己的“感”点进行分析、论证,证明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为读者所接受和认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3)注意联系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联系原阅读材料,用原材料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谈出你的“所感所想”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4)最后照应开头,再次用原阅读内容中的'情节或语言对文章进行“点缀”,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发出号召或者倡议。

二、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十篇《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

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

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

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在海边读《西方哲学史》,读到傻掉,关于孤独——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之四。

回到成都,竟然对红尘俗世有不堪重负之感。

陈果老师在情商一课中说道,我们的一生已经非常短暂,而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更少。

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时间属于我们和单位的共有;当我们回家,时间属于家庭成员共有;当我们参与社交,时间属于我们和他人的共有;即便是玩游戏,也是被游戏占有了时间。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6篇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6篇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6篇《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1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

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

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

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

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

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

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

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

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

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

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

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

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1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

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

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

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

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

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

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2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两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7篇——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二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

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三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

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明白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状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一样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

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根源”,进而明白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3、透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潜质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己的“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阶段四: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人类很难运用理智解决意志问题,因此,人类开始将哲学与神学分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怀疑和反叛意识,将人类从对神的思考拉回到对人、对世界的思考上,近代哲学肇始于此,在近代哲学中,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之因此有了很大进步,源自于人类更加“务实”,同时,也使用了更加“务实”的思考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

它需要有什么来明白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职责。

人类根本的职责,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状况来看,只有持续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

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

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

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

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

个性是我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们一向告诉我说,你不是穆斯林,因此你不能明白作为穆斯林的骄傲和自豪,当然你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拜功。

我确实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虔诚,正因我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应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这是我的一点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其实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这时期的哲学家大谈特谈神或者是上帝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了。

在看了他们那么多论述后,我竟然出现了坚信上帝存在的倾向,还好,这个时刻很短暂,我是唯物主义者,由此我觉得宗教对人的“杀伤力” 很大。

我是带着神秘感来读这部分哲学的,但是最后并没有多大的神秘感,因此我觉得中世纪的哲学,正因某种原因提前给自己蒙了一块面纱,面纱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但是中世纪的文化艺术,还是很值得人们去欣赏的,我比较喜爱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原因是充满了激情,浪漫,自由与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明白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

当应对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很激动,正因不会像中世纪带着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点点的展露出科学精神的曙光,用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去解释世界和礼貌,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许多。

尽管如此,但它并没有完全同经院哲学决裂,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

然而当哲学走到康德那里的时候,他说,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同时他也把我从理性的梦中唤醒了。

他说:“一向到此刻为止,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潜质,此刻务必批判或开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潜质”。

于是有了他的三个批判,对我而言,是种风暴。

正因我没有怀疑过理性,而且崇尚理性。

此刻看来,我有点错了,理性也会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正因有部分资料我能够明白。

之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是正因我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源于黑格尔的哲学。

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产生一批哲学史家如费舍、策勒尔、文德尔班等。

再到之后,我觉得哲学真的是飞跃了,但是也越难解读了。

我对胡塞尔真的是提不起兴趣来了,海德格尔给我比较诗意的感觉,看到他仿佛看到美丽的诗意的栖息的生命,但是他的《存在与时刻》让我很痛苦。

还是很喜爱他那句话: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杯具性的焦虑和苦恼。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让我有了活着的勇气,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开,此刻看开了,死生相互依存,活着是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种活的方式。

一向都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正视死亡和杯具! 我想我会坚强的应对⋯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

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著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带给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

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但是也只能到达见过的水平。

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专业学习带给帮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 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 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 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 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

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

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

他有如下看法:“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

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

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

⋯⋯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

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