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多过程问题》说课稿
4.3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2)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课不仅是让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
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做如下安排: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难点: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运用(3) 教学目标:根据"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的宗旨,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由于学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因,但对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无任何认知铺垫,很难认识到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所以在讲课时要注意这一点。
据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②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③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和观察中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指导: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设计采取观察归纳、实验探索、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对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过动量守恒定律之后,为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而编写的。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可以使用于变力;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②通过一维形式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难点: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四、说方法教法: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分小组讨论,进行推理验证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从而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学程序通过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小实验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鸡蛋落地让鸡蛋落入垫有海绵桶中(海绵不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推测鸡蛋的“命运”,最后展示结果。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力的单位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2)知道表达式中F是质点所受的合力,并且能够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体会牛顿第二定律连接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述形式,同时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描述出a-F和图像,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凭借扎实的运动学和力学基本知识,借助教师创设典型的动力学情景及设置问题链,将会逐步地接受并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桥梁作用,另外教师可巧妙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判断,进入到对牛顿第二定律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说课稿教案
(一)分析教材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掌握力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实际问题:一是共点力的平衡,另一个是常见的超重和失重。
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一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物理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二是注意总结归纳,讲练结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二)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传授方面:能够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问题。
二是智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思想教育方面: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物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以思维训练为中心,让学生动手画受力分析图,通过板演,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四)重难点处理共点力的平衡时受力分析要全面,不多力,不少力。
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五)分析学情共点力的平衡几乎年年高考都有,但学生在此处得分率很低,原因不是对共点力的条件掌握不了,而是对某些力的产生和分析不到位,所以在此处多加强调弹力和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再就是超重失重,对这两个概念学生能记住,但具体到一个实例中,学生经常忽视首先找出加速度的方向这一方面,而是凭想当然的去做去选,所以在讲这个专题时一定要强调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是由加速度的方向决定而不是物体的运动方向决定的。
(六)教学过程共点力的平衡观看幻灯片导入,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再通过提问学生什么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此处教师提示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该物体的受力图,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的.由受力图引出什么是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几个力的作用线交与一点),紧接着让学生动手做这个练习,用平衡条件求解某一个力。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1一、教学内容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
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
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
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这个实验。
最新版-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与地位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共同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三者间关系,(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3)力的单的定义(4)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5)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6)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和观察中能培养学生haozuowen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课不仅是让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教案
[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的剖析推理能力和实验察看能力.2.培育学生办理三力均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3.指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三、德育目标1.浸透“学致使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平时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2.培育学生联系本质、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课要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及应用.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教课难点]1.共点力均衡条件的应用.2.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正确剖析受力剖析并适合地运用正交分解法.[教课过程]引入新课直截了当,说明课题:这节课我们持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达成实验: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 1、指引学生剖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2、给出均衡状态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上边的实例和均衡状态的观点踊跃思虑并回答:由于物体处于均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因此加快度为零,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协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均衡状态的实例。
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抵达最高点的瞬时能否处于均衡状态?教师和学生一同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均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帮助学生剖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色是两头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到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头受力时的特色是这两个力必定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节点 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无论其状态怎样所受合外力必定为零。
上边的剖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经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剖析能力和运用均衡条件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均衡问题经常用的方法;1、合成法:随意两个力的协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
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
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
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牛顿第二定律,这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力与其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次讲解,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二、核心内容1.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a。
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其加速度也会越大;相同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
2. 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来观察物体的加速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当施加的力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增大;而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
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车辆行驶时的加速和制动过程。
当我们踩下油门时,引擎施加的力会使车辆加速;而当我们踩下刹车时,制动系统施加的力会使车辆减速。
同样地,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用来解释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斜面上的滑动运动等。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实例分析。
假设有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施加在它上面的力为10牛顿。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为5米/秒²。
这意味着物体每秒钟的速度将增加5米。
四、注意事项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单位的选择:在计算时,我们需要保持力的单位为牛顿(N),质量的单位为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为米/秒²(m/s²)。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我们需要将这些力进行合成,得到物体所受的合力。
然后,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3. 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密切相关。
2021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2021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3)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四篇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四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述我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是__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
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
加上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只能逐步展开、加深,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此特点,我采用了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习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习巩固加深,提升能力。
最后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
宝来汽车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
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类型题。
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图。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说解。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二)教学内容的认识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的宗旨,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学生已通过探究实验初步的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但对于这三者之间到底存在何种数量关系还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教案(20210712102318)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②能依据对1N 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怎样从F=kma 变为 F=ma 的。
③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针对证点使用的,所以关系式中的 F 应是质点所受的协力。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理解为何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④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剖析和办理简单的问题,掌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获得物体的加快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领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②培育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剖析推理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浸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②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③经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觉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特征.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问题问题教课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刹时性、因果性的理解.2.理解 k=1 时, F=ma.能否能够合为一个???三、复习导入问: 1、在上一节的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采纳了什么实验方法?用了哪一种方法办理了实验数据?2、请画在教案上。
3、第一个图象能够得出 a 与 F 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幅图能够得出 a 与 m 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学生注意能否有前提条件)小车的加快度可能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我们经过上节课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实,该结论仍旧带有猜想和推测的性质,一个规律的发现也不行能是几次简单的丈量就能得出的,还需科学家们经过大批的其余实验和察看到的事实才最后获得这一结论。
四、讲解新课(一)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问: 4、怎样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a∝F, a∝ 1/m,a∝ F/m我们能够把上式再变形为F∝ ma5、怎样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引入比率例常数k,F=kma此中, k 是比率系数,当时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作为力的单位,所以,在F=kma 这个关系式中,比率系数k 的选用就有必定的随意性,只需它是常数,就能正确表示 F 与 m、 a 之间的比率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国际比赛中的画面.如图.边播放边介绍: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好坏,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因此,发令枪响必须奋力蹬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复习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并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问题: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推进新课一、牛顿第二定律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本74~75页的内容: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式中各符号表示什么?3.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学生用3~5分钟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明确: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2.比例式:a∝Fm或者F∝ma或者写成等式F=kma.式中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k是比例系数.3.式中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分别是m/s 2、N 、kg.在以上各量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时k =1,那么当物体的质量是m =1 kg ,在某力的作用下它获得的加速度是a =1 m/s 2时,F =ma =1 kg×1 m/s 2=1 kg ·m/s 2我们就把这个力叫做“一个单位的力”,后人为了纪念牛顿,就把力的单位称作“牛顿”,用符号N 表示.问题: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让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a =F 合m或者F 合=ma .例1 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 =ma 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由F =ma 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B .由m =Fa 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C .由a =F 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 .由m =F 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力而求出解析:a =F m是加速度的决定式,a 与F 成正比,与m 成反比;F =ma 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但不能说F 与m 成正比,与a 成正比;m =F a中m 与F 、a 皆无关.答案:CD课堂训练关于在质量m一定时a和F合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G.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则加速度方向随即改变,大小不变答案:ABCDG交流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等几个特点,引导学生总结:1.矢量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永远相同,时刻相同,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的方向.2.瞬时性.加速度矢量与合外力矢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具有瞬时性,即某时刻的合外力对应着某时刻的加速度,所以它适合解决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同时还表明物体只要一受到合外力作用,物体立即产生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也立即消失.3.同体性:a=F合m各量都是属于同一物体的,即研究对象的统一性.4.独立性:F合产生的a是物体的合加速度,x方向的合力产生x方向的加速度,y方向的合力产生y方向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F x=ma x,F y =ma y.多媒体展示例题例2某质量为1 000 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 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 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学生讨论解答解析: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 km/h =20 m/s ,末速度为零,根据a =v -v 0t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 =-1 m/s 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 =ma =-1 000 N .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2 000 N ,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 2=F +fm=1 m/s 2,方向指向车运动的方向.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课堂训练1.如图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时小,所以物体将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时小.由此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的,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仅与受到的外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2.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行驶,在车厢上悬挂的摆球相对小车静止,其悬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如图所示.问小车的加速度多大,方向怎样?解析:解法一: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左下图所示.由图可知,F合=mg tanθ.所以加速度a=F合m=g tanθ,水平向左.解法二: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右上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sinθ=ma①F cosθ-mg=0②由①②得a=g tanθ方向水平向左.答案:g tanθ方向水平向左方法总结: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对物体受力的处理方法:1.合成法若物体只受到两个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应用力的合成法较简单,注意合外力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2.正交分解法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牛顿第二定律:F=ma.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布置作业教材第78页“问题与练习”2、3、4、5题.板书设计3 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a=F合m或F合=ma说明:①a=Fm是加速度的决定式②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③m=Fa中m与F、a无关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同体性④独立性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活动与探究课题:牛顿第二定律发现的过程.探究过程:1.解答:没有矛盾.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我们用力提一个放在地面上的很重的物体时,物体受到的力共有三个:手对物体向上的作用力F1、竖直向下的重力G,以及向上的支持力F2.如果F1<G,只是支持力F2减小,这三个力的合力F=0,故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保持不动.2.解答:由F2F1=a2a1可得F2=a2a1F1=12 N.3.解答:由m甲m乙=a乙a甲得4.531.5a m m m m a ===乙乙乙乙甲甲. 4.解答: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这两个力的合力为F =2×14×cos45° N=19.8 N 加速度的大小为a =F m =19.82m/s 2=9.9 m/s 2加速度的方向为:与合力方向相同,与两个分力成45°夹角.5.解答:如图,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设小车运动方向为正,则F -F 阻=maF 阻=F -ma =60 N -30×1.5 N=15 N F 阻=ma ′a ′=-F 阻m =-0.5 m/s 2加速度方向与推力的方向相反.。
牛顿第二定律 教案 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重/难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与力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难点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的数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
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
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通过对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
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突破策略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用数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a∝F/m,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需要引入比例常数,a=F/m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 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
前面已经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g的物体,获得21m/s 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N,即2。
1N=1kg m/s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1,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表达式。
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
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学。
[讨论与交流](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g,求物体的加速度。
若2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2a=lm/s,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多过程问题》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重难点
分清各阶段间的关系,并能找到边界条件
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力和运动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而有些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不是单一的,我们称为多过程问题。
比如说有的问题原来静止,现在要加速运动,这两个过程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还要去寻找这两个状态之间的联系。
还有其他的多过程类型,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理清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是要进行运动过程分析,接下来就是要找相邻两个过程之间的关联,我们叫做边界条件。
一般解题思路:
1.“合”初步了解全过程,构建大致运动图景;
2.“分”将全过程进行分解,分析每个过程的规律;
3.“合”找到子过程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方法。
分析要点:
1,题目中有多少个物理过程?
2,每个过程物体做什么运动?
3,每种运动满足什么物理规律?
4,运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位置(时刻)是哪些?
三、说教学过程
(1)、单物体多过程
例1、如图,一不可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质量m =1.0 kg 的小球.现将小球拉到A点( 保持绳绷直) 由静止释放,当它经过B点时绳恰好被拉断,小球平抛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 点.地面上的D点与OB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绳长L=1.0 m ,B 点离地高度H=1.0 m,A、B两点的高度差h=0.5 m,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2,不计空气影响.求:
(1) 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
(2) 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2、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滑块木板类、弹簧类
问题1: 此情景中有哪几个物体运动(研究对象)?
问题2: 每个各有几个运动过程?各做什么性质的运动?(过程分析)问题3:每个过程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问题4:每个规律对应的方程?
例题2:碰撞类、滑块木板类
考查知识: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定律、圆周、平抛、不确定性结果的判断
例题2、如图,质量为6m、长为L 的薄木板AB放在光滑的平台上,木板B端与台面右边缘齐平.B 端上放有质量为3m且可视为质点的滑块C,C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3.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 的细绳悬挂在平台右边缘正上方的O点,细绳竖直时小球恰好
与C接触.现将小球向右拉至细绳水平并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恰好断裂.小球与C碰撞后反弹速率为碰前的一半.(1)求细绳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2)若要使小球落在释放点的正下方P 点,平台高度应为多大?(3)通过计算判断C能否从木板上掉下来
例3:多物体多过程:碰撞类、弹簧类
考查知识点: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功能原理。
例3、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mA=1kg 的物块 A 与质量mB=2kg 的物块B,A 与B均可视为质点,A 靠在竖直墙壁上,A、B 间夹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 弹簧与A、B 均不拴接) ,用手挡住B 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P=49J。
在A、B 间系一轻质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所示。
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被拉断,之后 B 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m,B恰能到达最高点C。
取g=10m/s2,求
(1) 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 B的大小;
(2) 绳拉断过程绳对A 所做的功W
总结、解决多过程问题的思路:
1.画过程图,情境分析
2.明确对象,选择过程
3.受力分析,运动分析
4.选择规律,布列方程
5.合理求解,反思总结
解决多过程问题的关键:
1.画两图-受力分析图和运动示意图
2.设字母一字母要规范,下标要统一
3.定方向一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统一为正
4.找联系一时间、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的联系
多过程问题除了用力学来解还可以用能量来解
模型特征:优先考虑应用动能定理的典型问题
(1)不涉及加速度、时间的问题.
(2)有多个物理过程且不需要研究整个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问题.(3)变力做功的问题.
(4)含有F、l、m、v、W、E k等物理量的力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