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8. 油气的运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次运移 : 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1、扩散:分子运动,使浓度梯度达到均衡。 扩散方向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2、渗滤:机械运动,整体流动,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流体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地方流动。
第二节 油气的初次运移
本节要点
1、了解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介质孔渗性; 2、掌握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相态、通道特征; 3、掌握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特征,注意促使
产生异常高压的动力因素。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和岩石介质孔渗性
• 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度: 应与生成油气时温度相近,可能在50-250℃±。对应的深度取决于地温梯度

•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力,主要受控于深度。
• 油气初次运移时岩石介质的孔渗性: 烃源岩,孔渗条件很差;需克服巨大的Pc。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物理状态)
对于较薄的生油岩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均衡压实作用下,油气运移的 载体水在1000m左右时即被很快排出。
此时,有机质尚未大量生成油气,待达到1500m左右的油气生成的主要 深度范围时,生油岩中所含流体很少。要携带大量油气运移出去已不可能 。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对于较厚或巨厚的生油岩层,由于流体排出面积所限,相对排出速度较 小,以致在上覆负荷压力下,只有泥岩边部的水体能被及时排出而压实,使 得负荷的一部分被流体所支撑,从而产生了与该岩层深度不相适应的异常高 压。
由于异常高压的出现,使得岩层有较高的流体含量和孔隙度。造 成了与正常压实不相符的欠压实状态或非均衡状态。
所以, 油气运移的总体规律是:从高压的生油岩向低压区,即向上或向 下流向储集层;从盆地中心移向边缘。
2、流体热增压作用
随着生油岩埋深的增加,地层温度升高,温度的增加对油气初 次运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所谓异常高压也就是指高于正常流体压力的压力现象。 自然界这种异常压力分布较普遍,从新生界到古生界地层都有,但主要 见于中新生界地层中。
异常高压体系基本上是封闭的,流体的流动受阻,流体的排出较为 缓慢,延迟了流体排出的时间。
造成异常高压的根本原因是沉积物对压实作用受阻, 此外,后面主要讲的蒙脱石脱水、水热增压、烃类聚集、 构造作用等因素都能增大孔隙的高压异常。
热力作用造成的运移方向是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从地层深 处向地层浅处,从盆地中心到盆地边缘。
3、毛细管力
微小的毛细管中的液体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上升,同样,石油在毛 细管力的作用下,也同样发生运移。
在油、气、水的岩层中,由于石油的表面张力仅为水的1/3,水 比油更易润湿岩石,由理论知,毛细管力指向润湿性小的流体,故在油 水界面上,毛细管力指向石油,即在油水共存的孔隙中,在水与油接触 的界面处,水对油有一排挤推动力。
生的流动。 油气运移可以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的
适当部位(圈闭)的富集,形成油气藏,这叫做 油气聚集。也可以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消 失,此即油气藏被破坏。
油气运移的证据
油气运移的结果
根据时间顺序和介质条件的变化,可将油气运移分成两个阶段:
• 初次运移 : 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或运载层(输导层)的运移
第五章 油气的运移
第五章 油气的运移
第一节 概述
要点:油气运移的含义、阶段划分、基本方式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要点: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相态、通道、主要动力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要点: 油气二次运移的阻力和主要动力、方向、通道、主要时期;折算压力、 流体势的定义;水流方向的确定。
第一节 Fra Baidu bibliotek 述
油气运移: 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然因素作用下发
异常高压不仅对油气运移有利,而且对油气聚集有利,对油气的 保存也有利,具体表现在4方面:
①首先,由于异常高压的出现,延迟了水体排出的时间,当水体排出 时间延迟到油气生成的深度以后时(约1500米),则异常高压作用 释放的水,将携带油气一起排出生油岩层,进入油气易于运移的储集层 ,使油气得以再次运移而聚集。
②同时,由于异常高压作用,使得岩层孔隙度较大,载油的水体较多 ;且处于较高温度和较高压力下的水,有利于油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 水对油气的载运。
③延迟了油气运出母岩的时间,从而为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 机会。
④油气聚集以后,可以受到高压的保护而形成压力盖。有利于油 气的保存。
异常高压可以维持相当长的地质时间,直到释放至静水压力水平 。
• 主要相态:连续的油相或气相。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 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 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 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成岩早期: 主要相态——分子溶液。 孔隙度大,油气少; 主要通道——连通孔隙。
1.压实作用 2.流体热增压作用 3.毛细管力作用 4.粘土脱水作用 5.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6.扩散作用 7.渗析作用 8.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1、压实作用
机理类似于挤压含水的海绵一样,生油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地静 压力)作用下,其孔隙中的水以及油气即要向外运移。
在岩石学上,我们已知道,泥岩的压缩率很大,而砂岩却较小,从而 造成了泥岩中流体所处的压力较大,而砂岩中流体的压力较小(理解时可 先假设两岩层的流体相互未流动运移)由此造成了二岩层之间的流体压力 差,从而使得生油岩中流体向储集层中运移。
•成岩后期:孔隙度小 主相态——连续烃相。进入主生油期,含烃饱和度大; 主通道——微裂隙。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在细粒母岩中,未压实前,水的含量是非常多的,有机物生 成烃的数量,与母岩中水的含量相比是非常小的,所以普遍认为, 水是油气运移的载体。一切引起水体运动的动力因素,都是油气运 移的动力。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1、温度增加有利于有机质降解出液态或气态烃类物质,引起流 体积累和压力增大。有利于油气的排出。
2、温度增加有助于解脱烃类粘土物质的吸附,促进烃的流动。
3、温度增加降低流体粘度和油水界面的张力便于烃类液 体流动。
4、在主生油深度范围内,温度增加,使烃在水中的溶 解度增加。
5、热水增压作用,温度升高,水体膨胀,促使流体运 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