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8. 油气的运移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

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

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目前,人们又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单元,它可大可小,无法硬性与上述单元的比较大小。

划分出上述的不同聚油气单元,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正确方向。

§1 油气田及其类型一、概念: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田按矿床学名词又称为油气矿床。

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油气田”的概念有下列含义:1.油气田是指油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非它们原来的生成地点。

2.一个油气田是由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这个“局部构造单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褶皱构造、断裂、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也可以是生物礁体、古潜山、古河道、古砂洲、砂坝等非构造单元。

3.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其大小变化较大。

取决于局部构造单元的规模大小。

它包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4.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油藏或气藏。

二、分类:油气田的分类首先按岩性分为砂岩油气田和碳酸盐岩油气田。

再根据“单一局部单位”划分亚类,其基本类型与油气藏的类型大同小异。

§2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一、聚集带(一)概念: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发现一个油气田后,经常会在其邻近区域内找到一串新的油气田。

这是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种区域性的,即运移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与油藏开发技术

石油地质学与油藏开发技术

石油地质学与油藏开发技术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能源来源,其地质学和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开发技术两方面论述,探讨其关键概念和应用。

一、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地质体的形成、分布、运移和储集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历史、沉积岩特征、油气源岩、生烃作用、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石油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条件。

1. 地球历史与沉积岩地球历史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并伴随着不同地质事件的发生。

石油沉积是受到沉积环境、沉积物供应和构造作用的影响。

根据地球历史和沉积岩特征,可以确定石油富集的地质时代、区域和类型。

2. 油气源岩与生烃作用油气源岩是石油的组成来源,它主要由有机质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

生烃作用是指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的热解反应,产生石油和天然气。

研究油气源岩和生烃作用,对于确定油气富集的形成条件和潜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3. 构造演化与油气运移构造演化是指地壳和岩石在地质历史中的变形和运动过程。

地壳运动和断裂构造会影响石油的运移和储集。

研究地壳运动和断裂构造,可以揭示油气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的选区和钻井的布置。

二、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是指为有效开发和生产油气资源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和方法。

它涉及到勘探、开发、生产、增产和采收等多个环节,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以实现石油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1. 勘探技术石油勘探是确定石油资源的地理位置和分布规律的过程。

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勘探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和数据分析等手段,确定勘探目标和勘探区域。

地球物理勘探则利用重力、磁法、地震和电磁等方法,获取地下地质信息,进一步确定石油资源的存在和规模。

2. 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是指为了提高油气产量和延长油田寿命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方法。

常用的开发技术包括注水开发、人工提高采收率、水平井开发和压裂技术等。

石油理论中的知识点总结

石油理论中的知识点总结

石油理论中的知识点总结1.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地球内部有机物的高温高压热解产物,主要由碳、氢等元素组成。

石油的形成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通常形成于古生物质在地壳内部经过深部埋藏、高温高压和长期作用而形成。

石油主要形成于含湿润盐镜流通的海相泥、淤积沉积岩或海相碎屑岩中。

2.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勘探的基础,主要包括石油地质条件、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古地理学等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质圈的环境、石油地质异常、沉积盆地等地质形态和构造地质构造等综合地质地质构造理论。

3.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各种地球物理、化学、地球地质工程技术手段对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和评价,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技术、地质探测技术、岩心采取技术、密度测定技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石油资源的勘探效率大大提高,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4. 石油地质储层特征石油地质储层特征研究了石油及其储层岩按构造、岩相、物性、工程性质、油井垂直和深方等诸多方面分类研究。

石油地质储层特征是地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石油的形成、储层和运移等过程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5. 石油地质油藏特征石油地质油藏特征研究了不同油藏类型和不同油藏类型差异,在地质学的基础上,结合钻井观测、岩心分析、试井、地球物理检测等手段对不同油箱和油藏类型进行特征研究。

6.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通过记录地面上和井下地震波传播的振幅、时间以及相位来确定地下岩石的构造、岩性和地层等特征。

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石油地质勘探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7. 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包括了地震勘探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测井技术、地质勘探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8. 石油地质渗流力学石油地质渗流力学是石油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下岩石中流体(比如油、气、水等)的渗流规律及其对油气储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目录总类。

4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

7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7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114. 油气性质。

145. 油气成因。

156. 油气储集层。

217.油气运移。

228.油气聚集。

259.油气地质勘探。

27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2911.地震地层学。

2912.遥感地质。

3213.实验室分析。

3314.油气资源评价。

3415.地质年代。

16补充17岩性,岩石学总类油气地质勘探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石油地球物理petroleum geophysics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钻井工程drilling engineering油气田开发与开采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石油炼制petroleum processing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processing海洋石油技术offshore oil technique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oil and gas gathering-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engineering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油气藏hydrocarbon reservoir油藏oil reservoir气藏gas reservoir商业油气藏(又称工业油气藏)commerc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油气田oil-gas field油田oil field气田gas field大油气田large oil-gas field特大油气田(又称巨型油气田)giant oil-gas field岩石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岩石物理学petrophysics野外方法field method野外装备field equipment石油petroleum天然石油natural oil人造石油artificial oil原油crude oil原油性质oil property石蜡基原油paraffin-base crude [oil]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naphthene- base crude [oil]中间基原油(又称混合基原油)intermediate- base crude [oil] 芳香基原油aromatic- base crude [oil]含硫原油sulfur-bearing crude,sour crude拔头原油topped crude重质原油heavy crude [oil]含蜡原油waxy crude [oil]合成原油synthetic crude凝析油condensate,condensed oil原油分析crude oil analysis,crude assay原油评价crude oil evaluation石油颜色oil colour石油密度oil densityAPI度API degree波美度Baumé degree沥青bitumen, asphalt沥青质asphaltene胶质gum熔点melting point倾点pour point凝点freezing point闪点flash point燃点fire point浊点cloud point液化天然气liquified natural gas,LNG天然气natural gas湿气wet gas干气dry gas酸气sour gas净气(又称甜气)sweet gas伴生气associated gas天然气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 of natural gas 天然气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of natural gas天然气密度 natural gas density天然气溶解度natural gas solubility天然气发热量calorific capacity of natural gas 天然气(燃烧)热值heating value of natural gas 凝析气condensate gas烃hydrocarbon轻烃light hydrocarbon烷烃paraffin hydrocarbon, alkane烯烃olefin,alkene环烷烃naphthenic hydrocarbon芳香烃aromatic hydrocarbon,arene含氧化合物oxygen compound含氮化合物nitrogen compound含硫化合物sulfur compound天然气液natural gas liquid,NGL液化石油气liquified petroleum gas,LPG临界点critical point临界状态critical state临界体积critical volume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临界压力critical pressure临界凝析温度cri condentherm临界凝析压力cricondenbar露点dew point露点曲线dew point curve烃露点hydrocarbon dew point平衡露点equilibrium dew point泡点bubble point泡点曲线bubble point curve油气系统相图phase diagram of oil-gas system 逆蒸发retrograde evaporation反凝析retrograde condensation饱和蒸气压saturated vapor pressure湍流turbulent flow层流laminar flow牛顿流体Newtonian fluid非牛顿流体non-Newtonian fluid塑性流体plastic fluid假塑性流体pseudoplastic fluid幂率流体power law fluid剪切率shear rate屈服值yield value动力粘度dynamic viscoisity绝对粘度absolute viscosity相对粘度relative viscosity视密度observent density双电层(又称偶电层)electrostatic double layer水合作用(又称水化作用)hydration生物降解(作用)biodegradation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石油天然气地质学geology of oil and gas石油地质学petroleum geology天然气地质学 geology of natural gas石油地球化学petroleum geochemistry储层地质学reservoir geology油气田地质学geology of oil and gas field油气田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 of oil and gas field 应用地球物理学applied geophysics油气田勘探exploration of oil and gas地质勘探geological exploration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exploration地球化学勘探geochemical exploration海上油气勘探offshore petroleum exploration地热勘探geothermal exploration数学地质(学)mathematical geology遥感地质remote-sensing geology实验室分析laboratory analysis油气资源预测assessment of petroleum resources 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s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地质力学geomechanics构造structure构造作用tectonism地壳运动crustal movement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垂直运动vertical movemen造山运动orogeny造陆运动epeirogeny构造模式structural model构造样式(又称构造风格)structural style构造类型tectonic type构造格架tectonic framework应力型式stress pattern压(缩)应力compressive stress张应力tensile stress剪应力shear stress挤压作用compression拉张作用extension压扭作用(又称压剪)transpression张扭作用(又称张剪)transtension左旋sinistral rotation,left lateral 右旋dextral rotation,right lateral 地幔隆起mantal bulge地幔柱mantal plume结晶基地crytalline basement沉积盖层sedimentary cover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构造单元tectonic unit地槽geosyncline地台(曾用名陆台)platform克拉通craton准地槽parageosyncline准地台paraplatform地盾shield地块massif地向斜geosyncline地背斜geoanticline台向斜platform syneclise台背斜platform anticlise隆起uplift坳陷(二级构造单元)depression凸起swell,convex凹陷(三级构造单元)sag,concave长垣placanticline褶皱fold斜坡slope阶地terrace构造鼻strctural nose背斜anticline向斜syncline穹窿dome滚动背斜rollover anticline牵引皱褶drag fold披覆褶皱(又称披盖褶皱)drape fold底辟构造(又称刺穿构造)diapiric structure 盐丘salt dome刺穿盐丘salt diapir盐构造作用halokinesis断层fault断层生长指数fault growth index同生断层contemporaneous fault,synsedimentary fault,growth fault 正断层normal fault逆断层reverse fault冲断层thrust上冲断层(逆掩断层)overthrust下冲断层underthrust上冲席overthrust sheet走滑断层strike-slip fault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倾向滑动断层dip-slip fault地堑graben地垒horst半地堑(又称箕状凹陷)half-graben推覆体nappe整合conformity不整合unconformity假整合disconformity块断作用block faulting重力滑动作用gravitational sliding地裂运动taphrogeny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A型俯冲A-subductionB型俯冲B-subduction俯冲subduction仰冲obduction板块边界plate boundary离散边界divergent boundary会聚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转换边界trnsform boundary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活动大陆边缘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板块碰撞plate collision大陆增生continental accretion岛弧island arc海沟trench沟弧盆系trench-arc-basin system弧前盆地fore-arc basin弧后盆地back-arc basin,retroarc basin 弧间盆地interarc basin边缘海盆地marginal sea basin坳拉槽盆地aulacogen斜坡盆地slope basin大陆边缘断陷盆地continent-marginal faulted basin 大陆边缘三角洲盆地continental-marginal delta basin 裂谷盆地rift basin内克拉通盆地intracratonic basin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弧后前陆盆地retroarc foreland basin破裂前陆盆地broken foreland basin山前坳陷盆地piedmont depression basin复合型盆地composite basin山间盆地intermontaine basin残留大洋盆地remnant ocean basin原始大洋裂谷盆地protoceanic rift basin新生大洋盆地nascent ocean basin深海平原盆地dep-sea plain basin扭张盆地transtensional basin扭压盆地transpressional basin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洋壳型盆地ocean-crust type basin过渡壳型盆地transition-crust type basin陆壳型盆地continental-crust basin多旋回盆地polycyclic basin块断盆地block fault basin地堑盆地graben basin含油气大区petroliferous province含油气盆地petroliferous basin含油气区petroliferous region油气聚集带petroleum accumulation zone盆地分析basin analysis盆地数值模拟basin numerical simulation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sedimentology沉积物sediment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deposition沉积分异作用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沉积旋回sedimentary cycle,depositional-cycle同生作用syngenesis成岩作用diagenesis成岩阶段diagenetic stage后生作用(又称晚期成岩作用)epigenesist,catagenesis 变生作用(曾用名深变作用)metagenesis碎屑岩clastic rock,detrital rock砂岩sandstone粉砂岩siltstone砾岩conglomerate角砾岩breccia火山碎屑岩pyroclastic rock,volcanoclastic rock 碳酸盐岩carbonate rock石灰岩limestone白云岩dolomite,dolostone泥灰岩marl粘土岩claystone泥质岩argillite泥岩mudstone页岩shale蒸发岩evaporite盐岩salt rock可燃有机岩caustobiolith沉积中心depocenter沉降中心subsiding center岩相古地理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ment沉积体系sedimentary system,depositional system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岩相lithofacies生物相biofacies地球化学相geochemical facies相标志facies marker相模式facies model相分析facies analysis山麓洪积相piedmont pluvial facies碎屑流沉积debris flow deposit泥石流沉积mud-debris flow deposit冲积扇相alluvial fan facies河流相fluvial facies辩状河沉积braided stream deposit曲流河沉积meandering stream deposit网状河沉积anastomosed stream deposit河床滞留沉积channel-lag deposit凸岸坝沉积(又称“点砂坝沉积”、“边滩沉积”)poit bar deposit 心滩沉积mid-channel bar deposit天然堤沉积natural levee deposit决口扇沉积crevasse-splay deposit废弃河道沉积abandoned channel deposit牛轭湖沉积oxbow lake deposit河漫滩沉积(又称洪泛平原沉积)flood-plain deposit侧向加积lateral accretion垂向加积vertical accretion湖泊相lacustrine facies盐湖相salt-lake facies冰川相glacial facies沙漠相desert facies风成沉积eolian deposit海相marine facies深海相abyssal facies半深海相bathyal facies浅海相neritic facies浅海陆架相neritic shelf facies滨海相littoral facies陆相nonmarine facies,continental facies 海岸沙丘coastal dune内陆沙丘interior dune沙漠沙丘desert dune正常浪基面(又称正常浪底)normal wave base 风暴浪基面(又称风暴浪底)storm wave base 过渡相transition facies三角洲相delta facies扇三角洲相fan-delta facies三角洲平原delta plain,deltaic plain三角洲前缘delta front,deltaic front前三角洲prodelta建设性三角洲constructive delta破坏性三角洲destructive delta河口沙坝river mouth bar远沙坝distal bar指状沙坝finger bar三角洲前缘席状砂delta front sheet sand分流间湾沉积interdistributary bay deposit 河口湾沉积estuary deposit澙湖相(又称泻湖相)lagoon facies蒸发岩相evaporite facies潮滩(又称潮坪)tidal flat潮汐通道tidal channel潮汐三角洲todal delta潮上带supratidal zone潮间带intertidal zone潮下带subtidal zone塞卜哈环境Sabkha enviroment浅滩(又称沙洲)shoal海滩beach湖滩beach岸堤bank障壁岛barrier island浊流turbidity current浊积岩turbidite浊积岩相turbidite facies湖底扇sublacustrine fan海底扇submarine fan鲍马序列Bouma sequence碳酸盐台地carbonate platform局限海restricted sea广海(又称开阔海)open sea陆表海epicontinental sea,epeiric sea陆缘海pericontinental sea边缘海margin sea盆地相basin facies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广海陆架相open sea shelf facies台地前缘斜坡相platform foreslope facies生物丘相biohermal facies生物礁相organic reef facies台地边缘浅滩相shoal facies of platform margin 4. 油气性质石油荧光性oil fluorescence石油旋光性oil rotary polarization石油灰分oilash钒-镍比vanadium to nickel ratio,V/Ni 游离气free gas溶解气dissolved gas沼气marsh gas泥火山气mud volcano gas惰性气inert gas固体沥青solid bitumen基尔沥青kir高氮沥青algarite地沥青maltha石沥青asphalt硬沥青gilsonite脆沥青grahamite焦性沥青impsonite次石墨graphitoid,schungite地沥青化作用asphaltization碳青质(又称卡宾)carbene高碳青质carboid总烃total hydrocarbon岩屑气cutting gas吸附烃adsorbed hydrocarbon溶解烃dissolved hydrocarbon游离沥青free bitumen束缚沥青fixed bitumen抽提沥青extractable bitumen氯仿沥青chloform bitumen酒精-苯沥青alcohol-benzene bitumen甲醇-丙酮-苯抽提物(简称MAB抽提物)methanol-acetone-benzene extract 分散沥青dispersed bitumen荧光沥青fluorescent bitumen5. 油气成因无机成因论inorganic origin theory碳化物论carbide theory宇宙论universal theory岩浆论magmatic theory(石油)高温成因论pyrogenetic theory蛇纹石化生油论serpontinization theory有机成因论organic origin theory动物论animal theory植物论plant theory动植物混合论animal-plant theory干酪根降解论kerogen degragation theory分散有机质dispersed organic matter前身物precursor腐泥质sapropelic substance腐泥化作用saprofication腐殖质humic substance腐殖酸humic acid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干酪根(曾用名油母质、油母)kerogen腐泥型干酪根(又称Ⅰ型干酪根)sapropel-type kerogen, Ⅰ-type kerogen 混合型干酪根(又称Ⅱ型干酪根)mixed-type kerogen, Ⅱ-type kerogen腐殖型干酪根(又称Ⅲ型干酪根)humic-type kerogen, Ⅲ-type kerogen显微组分(曾用名煤素质)maceral壳质组(又称稳定组)exinite,liptinite孢子体sporinite角质体cutinite藻类体alginite树脂体resinite镜质体vitrinite结构镜质体telinite无结构镜质体collinite惰质体inertinite微粒体micrinite菌类体sclerotinite丝质体fusinite半丝质体semifusinite无定形amorphous草质herbaceous木质woody煤质coaly还原环境reducing environment铁还原系数reduced coefficient oh ferrite还原硫reduced sulfur自生矿物authigenic mineral黄铁矿pyrite菱铁矿siderite赤铁矿hematite有机质演化organic matter evolution有机质成岩作用organic matter diagenesis有机质后生作用(曾用名有机质退化作用)organic matter catagenesis 有机质变生作用organic matter metagenesis有机质变质作用organic matter metamorphism生物化学降解作用biochemical degragation碳化作用carbonization生物化学生气阶段biochemical gas-genous stage热催化生油气阶段thermo-catalytic oil-gas-geneous stage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thermo-cracking condensate-geneous stage深部高温生气阶段deep pyrometric gas-geneous stage未成熟期immature phase成熟期mature phase过熟期postmature phase生油门限threshold of oil generation液态窗(又称主要生油期)liquid window死亡线death line海相生油marine origin陆相生油nonmarine origin二次生油secondary generation of oil烃源岩(曾用名生油气岩)source bed油源岩(曾用名生油层)oil source bed气源层(曾用名生气层)gas source bed油源层系(曾用名生油层系)oil source bed 有效烃源层effective source bed潜在烃源层potential source bed油页岩oil shale生油指标source rock index有机质丰度organic matter abundance有机碳organic carbon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成熟作用maturation有机质成熟度organic matter maturity有机变质程度level of organic metamorphism,LOM时间-温度指数time-temperature index,TTI镜质组反射率(符号Ro) vitrinite reflectance定碳比carbon ratio孢粉颜色指数sporopollen color index热变指数thermal alteration index,TAI牙形石色变指数conodont alteration index,CAI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奇偶优势odd-even predominance,OEP正环烃成熟指数normal paraffin maturity index,NPMI环烷烃指数naphthene index,NI芳香烃结构分布指数aromatic structural index,ASI自由基浓度number of free radical电子自旋共振信号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ignal,ESR signal 顺磁磁化率paramagnetic susceptibility自旋密度spin density转化率transformation ratio,hydrocarbon-generating ratio 沥青系数bitumen coefficient生油率oil-generating ratio生气率gas-generating ratio生油量oil-generating quantity生油潜量potential oil-generating quantity氢碳原子比hydrogen to carbon atomic ratio,H/C 氧碳原子比oxygen to carbon ratio,O/C源岩评价仪Rock-Eval氢指数hydrogen index,HI氧指数oxygen index,OI油源对比oil and resource rock correlation气源对比gas and resource rock correlation地球化学化石geochemical fossil指纹化合物fingerprint compound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 生物构型biological configuration地质构型geological configuration立体异沟化stereoisomerism立体异构体stereoisomer,stereomer甾类steroid甾烷sterane降甾烷norsterane胆甾烷cholestane谷甾烷sitstane豆甾烷stigmastane粪甾烷coprostane麦角甾烷ergostane正常甾烷(规则甾烷)regular sterane 重排甾烷rearranged sterane孕甾烷pregnane萜类(又称萜族化合物)terpenoid萜烷terpane三环萜烷tricyclic terpane四环萜烷tetracyclic terpane五环三萜烷pentacyclic triterpane 藿烷hopane降藿烷norhopane羽扇烷lupane莫烷moretane降莫烷normoretaneλ蜡烷gammacerane奥利烷oleanane乌散烷ulsane松香烷abietane杜松烷cadinane雪松烷cedarane补身烷drimane海松烷pimarane罗汉松烷podocarpane角鲨烷squalane甾烷—藿烷比steraneto hopane ratio倍半萜sesquiterpene二萜diterpene三萜triterpene多萜polyterpene胡萝卜烷carotane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类异戊二烯isoprenoid类异戊二烯烃isoprenoid hydrocarbon殖烷phytane姥鲛烷pristane姥值比pristane to phytane ratio,Pr/Ph降姥鲛烷norpristane法呢烷farnesane卟啉porphyrin天然气成因类型genetic types of natural gas无机成因气inorganic genetic gas, abiogenetic gas 火山气valcanic gas深源气deep source gas幔源气mantle source gas岩浆岩气magmatic rock gas变质岩气metamorphic rock gas宇宙气universal gas无机盐类分解气decomposition gas of inorganic salt 有机成因气organic genetic gas腐泥型天然气sapropel-type natural gas腐殖型天然气humic-type natural gas腐殖煤型天然气humolith-type natural gas生物气biogenic gas,bacterial gas油型气petroliferous gas煤型气coaliferous gas煤成气coal-genetic gas煤系气coal-measure gas煤层气coal seam gas腐泥型裂解气sapropel-type cracking gas腐殖型裂解气humic-type cracking gas非常规气unconventional gas地热气geothermal gas饱气带aeration zone异丁烷—正丁烷比isobutane to normal butane ratio 正庚烷normal heptane甲基环己烷methylcyclohexane二甲基环戊烷dimethyl cyclopentane庚烷值heptane value甲烷系数methane coefficient干燥系数drying coefficient碳同位素carbon isotope氢同位素hydrogen isotope氧同位素oxygen isotope氦同位素比率helium isotope ratio氩同位素比率argon isotope ratio6. 油气储集层储集岩reservoir rock储集层reservoir bed含油层oil-bearing horizon含油层系oil-bearing sequence碎屑岩类储集层clastic reservoir碳酸盐岩类储集层carbonate reservoir 结晶岩类储集层crystalline reservoir 泥质岩类储集层argillaceous reservoir 孔隙型储集层porous-type reservoir裂隙型储集层fractured reservoir储层连续性reservoir continuity储层非均质性reservoir heterogeneity 胶结作用cementation胶结类型cementation type基底胶结basal cement孔隙胶结porous cement接触胶结contact cement杂乱胶结chaotic cement溶解作用dissolution压溶作用pressolution交代作用replacement,metasomatism白云石化作用dolomitization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omitization储集空间reservoir space原生孔隙primary pore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e粒间孔隙inter granular pore粒内孔隙intragranular pore生物骨架孔隙bio skeleton pore生物钻孔孔隙bio boring pore鸟眼孔隙bird’s-eye pore晶间孔隙intercrystalline pore溶孔dissolved pore粒内溶孔intragranular dissolved pore 粒间溶孔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印模孔隙(曾用名溶模孔隙)moldic pore溶洞dissolved carvern溶缝dissolved fracture裂缝fracture,fissure构造裂缝structural fracture成岩裂缝diagenetic fracture压溶裂缝pressolutional fracture缝合线stylolite储层性质reservoir property超毛细管空隙super-capillary interstice 毛细管空隙capillary interstice微毛细管空隙micro-capillary interstice 孔隙度porosity总孔隙度(又称绝对孔隙度)total porosity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裂缝密度 fracture density裂缝系数fracture coefficient裂缝强度指数fracture intensity index,FII 渗透率permeability达西定律Darcy law孔隙pore喉道throat盖层caprock夹层intercalated bed隔层barrier bed,impervious bed压汞资料 intrusive mercury data排替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突破压力breakthrough pressure突破时间breakthrough time生储盖组合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RCA旋回式生储盖组合cyclic SRCA侧变式生储盖组合lateral changed SRCA同生式生储盖组合(又称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syngenetic SRCA 7.油气运移初始运移initial migration层内运移internal migration排驱作用expulsion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二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侧向运移lateral migration垂向运移vertical migration区域运移regional migration局部运移local migration同期运移synchronous migration后期运移postchronous migration运移方向migration direction运移通道migration pathway运移距离migration distance运移时期migration period输导层carrier bed水相water phase烃相hydrocarbon phase固相solid phase油珠oil droplet连续油相oil-continuous phase气泡gas bubble气相gas phase排烃临界值(又称油气临界释放因子)expulsion threshold value of hydrocarbon,critical release factor of oil and gas排烃效率expulsion efficient of hydrocarbon有效排烃厚度effective thickness of expulsion hydrocarbon压实[作用]compaction初期压实阶段initial compaction stage稳定压实阶段steady compaction stage突变压实阶段saltatory compaction stage紧密压实阶段close compaction stage欠压实页岩undercompaction shale水热增压作用aquathermal pressuring渗析作用(曾用名渗透作用)osmosis粘土脱水作用clay dehydration结晶水crystalline water层间水interlayer water吸附水adsorbed water结构水textural water甲烷增生作用methane accreting, methane generating 地层压力formation pressure上覆岩层压力overburden pressure岩石压力rock pressure孔隙流体压力(又称孔隙压力)pore fluid pressure地静压力geostatic pressure静水压力hydrostatic pressure动水压力(又称水动力)hydrodynamic pressure折算压力reduced pressure总水头(又称水势)total head承压水头pressure head,confined head高程水头elevation head压力系数pressure coefficient供水区recharge area承压区confined area泄水区discharge area含水层aquifer不透水层aquifuge自流水artesian water承压水confined water土壤水soil water潜水phreatic water测压面piezometric surface测势面potentiometric surface静液面static liquid level动液面dynamic liquid level潜水面phreatic water table水力梯度hydraulic gradient势分析potential analysis气势分忻gas potential analysis油势分析oil potential analysis水势分析(又称总水斗分析)water potential analysis 等势面isopotential surface等压面iaopressure surface构造作用力tectonic force浮力buoyancy扩散diffusion异常高压(又称高压)abnormal pressure,overpressure异常低压subnormal pressure,subpressure地压geopressure地热geotherm,terrestrial heat地热田geothermal field, terrestrial heat field 岩石热导率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大地热流值terrestrial heat flow value地热梯度(又称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地热增温级geothermal degree8.油气聚集圈闭trap有效圈闭effective trap隐蔽圈闭subtle trap成岩圈闭diagenetic trap水动力圈闭hydrodynamic trap压力封闭pressure seal重力分异gravitational differentiation差异聚集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背斜理论anticline theory集油面积collecting area储油构造(又称含油构造)oil-bearing structure储气构造gas-bearing structure原生油气藏primary hydrocarbon reservoir次生油气藏secondary hydrocarbon reservoir构造油气藏structural hydrocarbon reservoir背斜油气藏anticlinal hydrocarbon reservoir挤压背斜油气藏squeezed anticline hydrocarbon reservoir长垣背斜油气藏placanticline anticline hydrocarbon reservoir底辟背斜油气藏diapir anticline hydrocarbon reservoir滚动背斜油气藏rollover anticline hydrocarbon reservoir披盖背斜油气藏drape anticline hydrocarbon reservoir向斜油气藏synclinal hydrocarbon reservoir断层遮挡油气藏fault-screened hydrocarbon reservoir断块油气藏fault block hydrocarbon reservoir裂缝油气藏 fractured hydrocarbon reservoir盐丘遮挡油气藏 salt diapir hydrocarbon reservoir泥火山遮挡油气藏mud volcano screened hydrocarbon reservoir岩浆柱遮挡油气藏magmatic plug hydrocarbon reservoir地层油气藏 stratigraphic hydrocarbon reservoir地层超覆油气藏 stratigraphic onlap hydrocarbon reservoir地层不整合油气藏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hydrocarbon reservoir潜山油气藏buried hill hydrocarbon reservoir基岩油气藏 basement hydrocarbon reservoir生物礁块油气藏reef hydrocarbon reservoir,bioherm hydrocarbon reservoir 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hydrocarbon reservoir岩性尖灭油气藏 lithologic pinchout hydrocarbon reservoir岩性透镜体油气藏 lithologic lenticular hydrocarbon reservoir古河道油气藏palaeochannel hydrocarbon reservoir古海岸沙洲油气藏palaeooffshore bar hydrocarbon reservoir带状油气藏banded hydrocarbon reservoir层状油气藏stratified stratified hydrocarbon reservoir块状油气藏massive hydrocarbon reservoir不规则状油气藏irregular hydrocarbon reservoir喀斯持油气藏karst hydrocarbon reservoir沥青塞封闭油藏asphalt-sealed oil reservoir饱和油气藏saturated hydrocarbon reservoir凝析气藏condensate gas reservoir背料油气藏参数parameter of anticlinal reservoir圈闭容积trap volume闭合面积closure area闭合度closure溢山点spill point油气藏高度height of hydrocarbon pool, heigh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柱高度oil column height气柱高度gas column height气顶gas cap边水edge water底水bottom water有效厚度net-pay thickness含油面积oil-bearing area含气面积gas-bearing area纯油带面积area of inner-boundary of oil zone油水过渡带面积area of transitional zone from oil to water含油边界oil boundary含气边界gas boundary含水边界water boundary油水界面water-oil boundary油气界面oil-gas boundary油藏描述reservoir description油藏评价reservoir evaluation,pool evaluation9.油气地质勘探区域勘探regional exploration工业勘探industrial exploration预探priliminary prospecting详探detailed prospecting地质测量geological survey构造地质测量structural geological survey地质剖面geological section构造剖面structural section区域综合大剖面regional comprehensive section,regional composite cross section 区域地层对比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岩性对比lithological correlation古生物对比palaeontological correlation沉积旋回对比sedimentary cycle correlation重砂矿物对比placer mineral correlation元素对比element correlation古地磁对比paleomagnetic correlation露头outcrop油气显示indication of oil and gas, oil and gas show 油气苗oil and gas seepage油苗oil seepage气苗gas seepage沥青苗asphalt seepage沥青湖pitch lake沥青丘pitch mound沥青脉bituminous vein沥青砂(曾用名重油砂、焦油砂)tar sand油砂oil sand泥火山mud volcano地质模型geological model地质模拟geological modelling地下地质subsurface geology取心井coring hole参数井(曾用名基准井)parameter well探井prospecting well,exploratory well预探井(曾用名野猫井)preliminary prospecting well,wildcat 发现井discovery well详探井detailed prospecting well探边井delineation well,extension well评价井assessment well,appraisal well,evaluation well开发井development well生产井producing well,producer注水井water injection well, injector注气井gas injection well布井系统well pattern单井设计well design井身结构casing programme固井cementing试井well testing试油testing for oil试采production testing标准层marker bed, key bed, datum bed目的层target stratum地质录井geological logging岩心灵并core logging岩屑录并cutting logging岩屑滞后时间lag time of cutting钻时录井drilling-time logging钻速录井drilling rate logging泥浆录井mud logging荧光录井fluorescent logging井斜平面图drill-hole inclination plan地层对比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含油级别oil-bearing grade完井方案completion programme圈闭发现率trap discovery ratio商业油气流commercial oil and gas flow油藏驱动机理(又称油层驱动机理)reservoir drive mechanism 单井产量well production rate年产量annual output, annual yield圈闭勘探成功率trap exploration success ratio储量增长率reserves increase ratio勘探效率exploration efficiency勘探成本exploration cost探井成本cost of prospecting well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碳法delta-carbon methodK—V指纹法K-V fingerprint technique吸附烃法absorbed hydrocarbon method气体测量gas survey沥青测量bitumen survey水化学测量hydrochemical survey水文地球化学测量hydrogeochemical survey细菌勘探bacteria prospecting土壤盐测量soil salt suevey地殖物法geobotanical method放射性测量radioactive survey氧化还原电位法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method 11.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regional seismic stratigraphy储层地震地层学reservoir seismic stratigraphy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成因层序地层学gene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年代地层学chronostratigraphy生物地层学biostratigraphy磁性地层学magnetostratigraphy地震岩性学seismic lithology横向预测lateral prediction确定性储层模拟deterministic reservoir modeling随机性储层模拟stochastic reservoir modeling地质统计储层模拟geostatiscal reservoir modeling人机[交互]联作解释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反射终端(又称反射终止)reflection termination 整一concordance不整一uncorncordance上超onlap退覆offlap顶超toplap浅水顶超shallow-water toplap深水顶超deep-water toplap湖岸上超coastal onlap深水上超deep-water onlap下超downlap底超baselap削截(曾用名削蚀)truncation视削截(曾用名视削蚀)apparent truncation沉积间断hiatus超层序supersequence层序sequence亚层序subsequence最大洪水界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缓慢沉积剖面(又称饥饿剖面)condensed section 高水位期highstand period低水伦期lowstand period体系域system tract低水位体系域low system tract,LST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TST高水位体系城high system tract,HST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 system tract,SMST盆底扇basin floor fan斜坡扇slope fan滑塌块体slump block滑塌扇slump fan楔状前积体wedge-prograding complex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相seismic facies反射结构reflection configuration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s形前积结构sigmoid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斜交前积结构oblique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叠瓦状前积结构shingled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帚状前积结构brush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杂乱前积结构chaotic p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前积—退积结构progradation-retrogradation configuration 非前积反射结构non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平行结构parallel configuration亚平行结构subparrallel configuration乱岗状结构hummocky configuration波状结构wave configuration扭曲形结构contorted configuration断开结构disrupted configuration发散结构divergent configuration杂乱结构chaotic configuration无反射结构reflection-free configuration 反射外形reflection external form席状相sheet facies席状披盖相sheet drape facies楔状相wedged facies丘状相mounded facies滩状相bank facies透镜状相lens facies滑塌相slump facies火山丘相valcanic mound facies充填相filled facies反射连续性reflection continuity振幅amplitude频率frequence极性polarity岩性指数lithologic index砂岩百分含量sandstone percent content偏砂相sand-prone facies偏泥相shale-prone facies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地震相图seismic facies map测井相log facies岩心相core facies钻井—地震相剖面图drill-seismicfacies section 沉积环境图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ap成因地层单位genetic stratigraphic unit年代地层单位chrono stratigraphic unit岩电地层单位litho-electric stratigraphic unit 等时性isochronism穿时性diachronism远景地区prospect分辨率resolution保持振幅处理preserved amplitude processing地震模型seismic model反演模拟inverse modeling。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不整合----崔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不整合----崔宇

变质岩层与致密性砂砾岩组合 前震旦系太古界变质岩中由构造产生的裂隙和微细 裂缝,以及风化淋滤作用产生的溶孔组成的优势通 道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上部物性差的致密砂砾岩 层是阻止油气散失的封盖层(图Za)。
碳酸盐岩层与中生界或泥岩层组合 不整合之下古生界经历长期风化、溶蚀形成的溶蚀 孔、洞和多次构造运动产生的裂隙、裂缝形成的优 势通道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储集层。不整合面之 上沉积的中生界或泥岩是油藏的封盖层(图Zb,图Zc)
不整合中泥岩的“垫片”封闭作用
• 泥岩是岩石中的主要填塞物质,对孔隙有充填作用, 不整合面之下的岩石表面孔隙会被泥岩颗粒充填, 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使得不整合面之下的表 层部分物性变差,不利于油气的运移。泥岩矿物晶 体具有多边形的层间结构,经地层压力作用,其体 积减小1/3,层间距离减小一半以上[sJ,表明泥岩有 很强的可塑性。在岩心中经常见到泥岩呈层状、块 状,岩心从地下取出后,放置时间长了,会自解成 薄片和碎块,这也表明了泥岩释压后的塑性膨胀。 砂岩或碳酸盐岩由骨架支撑,具有较强的刚性,在 地层压力作用下,夹于刚性岩层之间的泥岩如同机 械设备中的“防渗垫片”,具有封闭作用。当不整 合面一侧为泥岩时,不整合面本身就很难成为油气 运移的通道。
不整合
• • • • • • 不整合面的成因 不整合的类型 不整合带的结构 不整合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作用模式 实例分析
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作用模式
• 不整合对油气的运移和封堵作用与不整合 的成因、地层的岩性和组合形式、物性差 异及横向变化紧密相关。根据目前研究, 把不整合对油气的作用归纳为如下六种模 式。
• 当较新不整合面不能遮挡下伏油气藏 时.在不整合面之上的水进砂体、底砾岩 构造中可形成构造或岩性油气藏,如北14 井区J2t的油气穿越臼垩系底部不整合较薄 的风化粘土层,在局部背斜中聚集成藏(图 4-11)。

石油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石油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四、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
(5)异常地层压力: 如果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 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地层压力。
(6)压力系数:某一深度的地层 压力与该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压力系数>1: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1:异常低压
埋深(m)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二、岩石的润湿性与毛细管力
(1)润湿性:
润湿作用是指固体表面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液体取
代的一种作用。
(流体附着固体的性质)
θ=0:称完全润湿 θ<90:称润湿
接触角: θ>90:称不润湿
润湿流体:易附着在固体上的流体,又称为润湿相 非润湿流体:不易附着在固体的流体,又称非润湿相
(2)岩石的润湿性 ①水润湿的(water-wet):
③沉积物恢复压实平衡状态




颗粒+流体
2.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
0
(1)沉积盆地异常高压十分普遍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辽东湾地区地层压力与埋深关系
深度(m)
预测压力(MPa)
30
60
90
120
测井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静水压力趋势线
常压带
第一超压带 第一压力过渡带
②烃源岩中含水很少,初次运移的相态是什么?
一、运移相态
①石油主要是以游离相态运移的; ②水溶相态和游离相态对天然气的初次运移都是 重要的,天然气还可以呈扩散状态运移
③油气可以以互溶(油溶气、气溶油)相态运移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田的盖层或圈闭遭到破坏,油气逸散到地表。有
的则保存至今,成为能源生产基地。
1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盖层 储油层
圈闭
四大要素 生油层
保存
油气田的形成 三个过程 运移
聚集
2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一、 生油气层
• 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 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为生 油气层。
15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图 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 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 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
16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 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 • ①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
大的压力; • ②盖层的分布要稳定,防止储集层上方
下来的,它们可能是沙丘、海滩或沙漠,可能是珊瑚礁,也
可能是泥沙淤积的河流。这些沙子被掩埋后,受力被压缩,
沙粒结合在一起,最终被掩埋到地层深处,直到今天成为我
们发现石油的地方。
• 储集层出现在岩石中,在你我看来这种岩石似乎是实心的,
而事实上它具有非常微小的孔隙空间,这些微细孔隙正是石
油或气体郁积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岩石中取出每天都
27
五、 油气运移 7. 构造运动力
28
五、 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 8. 浮力
• 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 层之后,由于油、气、水 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 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 重下沉,油居中间。这种 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 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 即为浮力。

石油地质学-8. 油气的运移

石油地质学-8. 油气的运移
产生异常高压的动力因素。
Clq 2019/7/7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和岩石介质孔渗性
• 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度: 应与生成油气时温度相近,可能在50-250℃±。对应的深
度取决于地温梯度。 •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力,主要受控于深度。 • 油气初次运移时岩石介质的孔渗性:
烃源岩,孔渗条件很差;需克服巨大的Pc。
Clq 2019/7/7
但是普遍认为,石油呈单独液相从生油岩中进行 初次运移是不大可能的。石油的初次运移应以高分散 烃相为主。只有在石油进行二次运移方以分相单独运 移为主。
关于石油以高分散游离相态从生油岩中向 外运移的理论已为实践所证实,而且可能是初 次运移的主要形式。
Clq 2019/7/7
第三节 油气的二次运移
在岩石学上,我们已知道,泥岩的压缩率很大,而 砂岩却较小,从而造成了泥岩中流体所处的压力较大, 而砂岩中流体的压力较小(理解时可先假设两岩层的流 体相互未流动运移)由此造成了二岩层之间的流体压力 差,从而使得生油岩中流体向储集层中运移。
Clq 2019/7/7
对于较薄的生油岩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均衡压实作 用下,油气运移的载体水在1000m左右时即被很快排出。
Clq 2019/7/7
第一节 概 述
油气运移: 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然因素作用下发
生的流动。 油气运移可以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的
适当部位(圈闭)的富集,形成油气藏,这叫做 油气聚集。也可以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消 失,此即油气藏被破坏。
Clq 2019/7/7
油气运移的证据
Clq 2019/7/7
流体运移方向为其受力减弱方向。 此外,构造运动造成地层倾斜,产生裂缝,沟通 岩石中各种孔隙,形成不整合风化带,为油气二次运 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油气运移的基本过程

油气运移的基本过程

油气运移的基本过程
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而它们从地下深处走向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油气的基本运移过程。

首先,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

油气田一般分为陆上和海上两种,开采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陆上油气田,通常通过钻探井直接开采;而海上油气田则需要借助平台设备进行开采。

开采后的油气会被送往生产加工厂进行初步处理。

接下来是加工环节,炼油厂和天然气处理厂负责将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分离、净化和提纯。

其中,炼油厂通过精炼技术将原油中的各种组分分离出来,生产出汽油、柴油、煤油等不同产品;而天然气处理厂则主要用于去除天然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成分,提高气体的纯度。

随后是运输环节,油气在加工后需要被运送到各地消费者手中。

目前,油气运输主要有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等方式。

其中,管道运输是最常见的方式,它具有输送量大、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

而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则适用于远距离运输和海外出口。

最后是分销和消费环节,经过运输后的油气产品将被分销到各个加油站、燃气公司等销售点,供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储存、分装、销售等环节,确保产品能够按时到达消费者手中,并得到合理利用。

总的来说,油气的运移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调。

只有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顺畅运行,才能够保证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输送。

希望通过对油气运移过程的了解,让大家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一、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油气生成的原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石油地质学界主要研究和长期争论的重大课题之一。

它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起着指导作用。

根据对石油原始物质截然不同的认识,石油成因理论可以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学派。

石油无机成因认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无机物形成的。

但是,油气田勘探的实践证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气藏也同附近的沉积有机质有关,是石油侧向或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

并且在石油中相继发现许多具有明显生物标志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石油无机成因假说不能用来指导石油勘探,所以其支持者已经很少了,只能在实验室内作为科学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沉积物当中的有机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经历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等阶段,陆续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有机成因说又可以分为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两个分支。

目前,有机晚期成油说已被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所接受,能比较可靠地指导油气田勘探。

因此,本节主要介绍有机晚期成油说的主要论点。

有机物质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根据,有机物质主要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遗体。

要使有机物质保存下来并转化成石油还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

比较起来,低等生物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更有利、更重要。

因为低等生物繁殖力极强且数量多,低等生物多为水生生物,死亡后容易被保存;另外它在历史上出现最早,其生物体中富含脂肪和蛋白质。

有机体从死亡到沉入水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游离氧的氧化和水对可溶性组分的溶解,只有幸存的一小部分有机体能够到达水底,同矿物质一起堆积起来。

只有堆积埋藏下来的有机体才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向石油烧类方向转化。

1.还原环境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向油气的转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石油地质学作业答案

石油地质学作业答案

2.下图为S油田某储层的顶面构造图,储层最大厚度均为50米。要求标出各圈闭 溢出点的位置和最大闭合范围,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绘制给定剖面线的构造 剖面图,并确定各圈闭的成因类型。
E D
C背斜岩性 断层岩性 岩性上 倾尖灭 岩性上 倾尖灭 砂岩透 镜体
闭合 高度 100 100 25
r1=21=2 r 2=22=4 r 3=23=8 r 4=24=16
………
m
rm=2m
(2) TTI法的计算 1)在时间—深度图上,根据地温分布,取10℃间隔, 作温度等值线。
2)在有温度等值线的时间—深度图上,迭合目的层 埋藏史图。
E
D
C B A
3)从上图中读出各温度区 间i内目的层所停留的时间 ∆ti,利用公式计算∆TTIi和 TTI,并列表。
作业二:有机地球化学法分析油气运聚 方向
一、习题目的 油气运移指向分析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 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油气的次生变化 的工作。一般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构 成、含氮化合物等地化指标,进行油源对比,追 索油气来源和油气运移方向;储层中原油的物性 变化和储层沥青的分布特征,也可帮助判断石油 运移方向。
由于不同咔唑类异构体极性强弱不同,在油气运移过程中,随油气运移距离 的增加,不同结构类型的含氮化合物组成将发生运移分馏效应,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甲基咔唑类屏蔽型异构体相对富集,而裸露型和部 分屏蔽型化合物易被周围介质吸附,1甲基咔唑/4甲基咔唑,1甲基咔唑/3甲 基咔唑,其含量逐渐降低; ②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咔唑系列相对于苯并咔唑系列富集; ③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屏蔽型、半屏蔽型二甲基咔唑逐渐富集,其中1,8二甲基咔唑/1,4二甲基咔唑,1,8-二甲基咔唑/1,5二甲基咔唑,1,8-二 甲基咔唑/2,6二甲基咔唑等几个参数表现的比较明显。 ④由于地层对含氮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和地层水的溶解作用,使原油中性含氮 化合物的绝对浓度不断降低。

油气运移规律

油气运移规律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由生油(气)层进入运载层及其以后的一切运移,它发生在烃源岩、储集层内,或者从一个储集层到另一个储集层的过程中、运载层出了渗透性地层外,还可以是不整合、微裂缝、断层或断裂体系、古老的风化带和刺穿的底辟构造带。

油气运移机理还包括油气运移相态、动力、运移通道、运移方向、运移距离、运移时期、运聚效率和散失量等,它是油气成藏的核心问题,也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初次运移的动力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 由于泥岩的异常压实等原因所导致的异常过剩地层压力是陆相生油岩系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鄂尔多斯中生界及古生界的油气初次运移研究相对较少,其中中生界延长组发育有广泛的泥岩欠压实现象。

欠压实起始层位主要分布于延长组上部油层组,层位分布存在着由西向东逐渐变老的趋势,由于延长组沉积后,盆地经受了数次大的构造运动,上覆地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剥蚀。

同时,异常压实起始深度的差异性对各地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时间将产生一定影响。

初次运移的通道以微裂隙作为油气运移主要通道的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当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到超过岩石的机械强度时,泥岩中便可产生极微裂隙。

微裂隙对油气运移的作用:①增大了通道,降低了阻力;②增大了生油岩和储集岩的接触面积。

流体释放后,压力减低到一定限度时,极微裂隙又会封闭,开始再一个循环。

因此,油气的排出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运移是断续、脉冲、幕式进行的。

地下油气总是按照沿阻力最小的途径由相对高过剩压力区向相对低过剩压力区运移的总规律进行。

因储集层或输导层具有较好的渗透能力,烃源岩中侧向过剩压力差总是小于烃源岩与相邻储集层或输导层之间的过剩压力差。

同时,沿烃源岩本身进行侧向运移的阻力又比从烃源岩进入相邻储集层或输导层的垂向运移阻力大得多。

因而,下部地层具有更高的过剩压力,本区初次运移的方向应以垂向向上运移为主。

已生成的油气在过剩压力的驱动下将首先进入邻近的储集层或输导层,其方向既可向上也可向下。

石油地质-第四章-石油运移

石油地质-第四章-石油运移
第四章 石油的运移
第一节 油气运移的概念及其证据 第一节 油气的初次运移 第三节 油气的二次运移
第一节 油气运移的概念及其证据
油气的运移是指石油、天然气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位置 转移。一般按油气运移的时间顺序将油气的运移分为初次运移和 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指石油从细粒的生油岩中向外排出过程。通常指油 气由生油岩向储 集岩的运移过程, 运移的主要通道是 岩石的微孔隙和微 裂缝,也可以是不 整合面和断层面。
4.毛细管力 两种不同的液体或者液体与固体相接触时,在界面上都有表面 张力产生。在充满油、气、水的岩层中,由于流体对岩石的表面张 力不同,润湿程度也不同,在相界面上,毛细管力指向润湿性小的 流体。
2 cos F=
概括说引起砂岩初次运移的因素很多,在上述提到的三种因素 中,压实作用最为重要,另外,还有泥岩的胶结沉淀作用可使孔隙 减少,迫使油气排出。扩散作用只要有浓度差就可发生,但只对气 体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节 油气的初次运移
油气的初次运移研究与有机成因学说密不可分,研究的内容主 要涉及初次运移的因素、油气运移的相态、时间和距离等。 一.引起油气初次运移的因素 油气本身的特性是流体,具有流动性,但在自然地质环境中, 要有促使它们运移的外界动力条件,才能使它们沿着各种通道进行 运移,促使油气发生初次运移的外界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引起油气流体从母岩向储集岩运移的主要原因。主 要是静岩压力和静水压力两部分。砂岩由于坚硬,其中的流体接近 于静水压力;泥质岩在压实的作用下,颗粒要重新排列和被压变形, 所以压缩性大,其中的流体压力通常大于静水压力。在同一压力下, 砂岩和页岩的孔隙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1000m以内是主排水期, 但油气生成的门限深度一般>1000~1500m,显然,主生油期超过 了主排水期,靠均衡压实只能排除少许早期生成的少量烃。随着埋 藏深度的不断增加,泥岩中产生异常高压,此时的孔隙度可达到25 %,如果异常高压中的流体排出正好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 压 当泥岩埋藏较深时,温度升高,水体发生膨胀,促使流体在地 下深处运移。水热增压作用产生的流体运动方向由地温高区到地温 低区,从深处到浅处,由盆地中心到边缘,这与沉积物压实作用引 起的流体运移方向是相一致的。 3.粘土脱水作用 泥岩中常见的粘土矿物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土。粘土沉积 物含大量的孔隙水和层间水,在成岩压实作用下,孔隙水较易脱出, 而结合水的脱出则需要一定的温度,该温度一般大致在 80~120º C, 由此看来,脱水与成烃高峰温度是相对应的,这些层间水的排出有 几点好处: (1)这些水的矿化度极低,对烃的溶解能力强; (2 )层间水脱出后颗粒体积减小,改善了孔、渗性能,便于流 体排出; (3)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后,减少了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 (4 )粘土矿物转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结合水转化成自由水,使 微孔隙中流体的体积膨胀,结果形成异常高压,促进油气的初次运 移。

油气运移时间的计算

油气运移时间的计算

自然条 件下 油气 在 地 层 中的移 动 , 称作 油气 被 运移 。油气 运移 既可 以形 成油 气 藏 , 可 以破 坏 已 又 形 成 的油气 藏 。以扩散相 和水 溶相形 式运 移对 油气 聚集 只有破 坏作用 , 没有促 进作 用 ; 续相是 具有 成 连 藏意 义 的运 移 形 式 j 。油 气 运 移 包 括 初 次 运 移 和 二 次 运移 2个 阶 段 。Ii ln lg把 油气 从 烃 源岩 向储 层 的运移 称作初 次运 移 , 油气 在 储 层 中的运 移 称 作 把 二次运 移 口 。油气运 移 属 于渗 流 力 学 的研 究 范 畴 , j
李传亮 , 武 龙
(. 1西南石油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四川 成都 6 00 ; 15 0
2 中国石化西北油 田分公司 工程技术研究 院, . 新疆 乌鲁 木齐 8 0 1 ) 3 0 1 摘要 : 油气运 移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 但传统 的油气运移研 究定性 的 内容较 多, 定量 的 内容较 少, 一直没有 且 建立起 油气运移 时间的计算公式。油气运 移, 际上就是 油气在岩 石 中的渗 流过程。根 据渗流力 学理论 , 实 建立 了
第1 7卷
第 6期









Vo . 7.No 6 11 . NO V.2 O Ol
21 0 0年 1 月 1
Per lu Ge l g a d Re o my Efiin y to e m oo y n c v f e c c

油气藏 工程 ・
油气 运 移 时 问的计 算
h。
式 中 : 为 油 的渗 流 速度 , / ; 地 层 渗透 m MsK为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氯仿沥青“A”(99)
2、热解参数Tmax
3、TTI
4、石油液态窗
5、生烃强度
6、二次生烃
7、孔隙结构P105(99)
8、排替压力P121(99)
9、输导体系
10、油气运移优势通道
11、油气运移临界饱和度2002
12、隐蔽油气藏(99)
13、岩性油气藏
14、次生油气藏
15、固态气体水合物
16、水合甲烷
17、煤层气
18、煤型气
19、生物气P73(99)
20、油藏地球化学(99)
21、叠和盆地
22、前陆盆地P314(99)
23、油气藏描述(99)
24、控制储量P331(99)
25、流体封存箱(99)
26、低熟-未熟油
27、深盆气藏
28、凝析(油)气藏P220
29、流体压力封存箱
30、圈闭
31、地层(不整合)圈闭P158
32、低熟油气P70
33、地质流体2001
34、流体势P102
35、(含)油气系统2000
36、资源量2001
37、油气资源量P331
38、油气远景资源量
39、均一化温度P187
40、绝对渗透率P104
41、无机成因油气
42、干酪根2001
43、排烃门限2001
44、滚动勘探
45、油气聚集带。

第5章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5章油气运移与聚集
(1)水溶相 (2)游离相(油相)
(3)气溶油相
整体看,水溶相不重要! 在烃源岩埋藏早期,生成少量低成熟油阶段,可 能起到一定作用。
水溶相运移存在的问题:
①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 ②生油期烃源岩含水很少; ③无法形成商业性石油聚集; ④无法解释碳酸盐岩油气初次运移问题。
2.天然气初次运移相态
——两相界面张力,N/m;
r ——毛细管半径,m。
第一项: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第二项:克服膨胀力(压力)所做的功 第三项:克服毛细管力所做的功


gz


P
0
dp
p

2
cos
r
水势: w w gz p
油势:
o
= o gz

p

2
w / o cos
r
气势:
成熟-高 成熟阶段
动力
相态
压实作用 瞬时剩余压力
水溶相 游离相
异常高压
游离相 混相
通道
排烃 模式
孔隙
压实排 烃模式
微裂缝 微孔隙
异常高压微 裂缝幕式排 烃模式
过成熟阶段
扩散作用 异常高压
分子
微裂缝 扩散排 微孔隙 烃模式
五、烃源岩的有效排烃厚度
• 受排烃动力、运移通道的 渗透能力等地质条件的限 制,厚层烃源岩只有一定 厚度范围内才能发生完全 有效的排烃。
基准面1
gz p dp v2
o 2
水势:
w

gz
p
w
油势:
o

gz
p
o
气势:
g

p
gz

石油地质系列书籍

石油地质系列书籍

石油地质系列书籍
石油地质系列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的书籍:
1.《中国油田地质概论》:这本书是中国油田地质学的基础教材,全面介绍了中国油田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中国油田地质勘探技术》:这本书介绍了中国油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井工程等方面的内容。

3.《石油地质学》:这本书是石油地质学的基础教材,系统介绍了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石油的形成、运移、聚集等方面的内容。

4.《油气地球化学》:这本书介绍了油气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油气成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的内容。

5.《石油与天然气运移》:这本书系统介绍了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的基本原理和模拟方法,包括油气运移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以上书籍,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石油地质系列书籍,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油气成藏机理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油气在地球内部形成、迁移和储集的过程。

了解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概括的角度介绍油气成藏机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其次,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形成层向储集层的迁移过程。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层压力和渗流力。

当油气形成后,由于地层压力的作用,油气会沿着孔隙和裂缝向上或向下运移。

油气的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的孔隙度。

一般来说,渗透率较高、孔隙度较大的岩石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能力。

最后,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

油气储集是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形成富集的过程。

油气储集的条件包括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的透水性等。

当油气到达储集层后,由于储集层的条件合适,油气会在岩石孔隙中形成油层或气层。

油层和气层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构造和地下流体压力等因素有关。

总之,油气成藏机理涉及到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三个方面。

油气的形成是由有机质在地下经过成熟作用形成的,成熟程度影响着油气的质量和数量。

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孔隙度等因素。

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透水性等条件对储集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过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工作。

因此,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的过程中,还可以探索油气成藏的其他因素,如地下流体运动、地下压力变化和地层构造等,以更全面地理解油气的形成和储集。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数学模拟等多学科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石油地质学作业讲解

石油地质学作业讲解

由于不同咔唑类异构体极性强弱不同,在油气运移过程中,随油气运移距离 的增加,不同结构类型的含氮化合物组成将发生运移分馏效应,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甲基咔唑类屏蔽型异构体相对富集,而裸露型和部 分屏蔽型化合物易被周围介质吸附,1甲基咔唑/4甲基咔唑,1甲基咔唑/3甲 基咔唑,其含量逐渐降低; ②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咔唑系列相对于苯并咔唑系列富集; ③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屏蔽型、半屏蔽型二甲基咔唑逐渐富集,其中1,8二甲基咔唑/1,4二甲基咔唑,1,8-二甲基咔唑/1,5二甲基咔唑,1,8-二 甲基咔唑/2,6二甲基咔唑等几个参数表现的比较明显。 ④由于地层对含氮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和地层水的溶解作用,使原油中性含氮 化合物的绝对浓度不断降低。
TTI i min (t i )(r ni )
i max
式中,imax、imin为有机质所经历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区间。
(5)选100~110℃为基准温度区间,其n=0,γ=r0=1。则向下:110~ 120℃,n=1;120~130℃,n=2;………;向上:90~100 ℃,n=-1; 80~90℃, n=-2;……… 各温度区间的温度因子
4)在图上划出生油窗(开始大量生油——生油结束)
TTI=15~160
(3)TTI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预测圈闭中烃类的性质(油?气?)
2)确定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3)确定生油窗
平面上:生油范围、有利生油气区; 剖面上:生油深度;时间上生油时间; 从而确定圈闭的含油气性。
TTI=15~160
2.下图为S油田某储层的顶面构造图,储层最大厚度均为50米。要求标出各圈闭 溢出点的位置和最大闭合范围,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绘制给定剖面线的构造 剖面图,并确定各圈闭的成因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异常高压的出现,使得岩层有较高的流体含量和孔隙度。造 成了与正常压实不相符的欠压实状态或非均衡状态。
所以, 油气运移的总体规律是:从高压的生油岩向低压区,即向上或向 下流向储集层;从盆地中心移向边缘。
பைடு நூலகம் 2、流体热增压作用
随着生油岩埋深的增加,地层温度升高,温度的增加对油气初 次运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②同时,由于异常高压作用,使得岩层孔隙度较大,载油的水体较多 ;且处于较高温度和较高压力下的水,有利于油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 水对油气的载运。
③延迟了油气运出母岩的时间,从而为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 机会。
④油气聚集以后,可以受到高压的保护而形成压力盖。有利于油 气的保存。
异常高压可以维持相当长的地质时间,直到释放至静水压力水平 。
产生异常高压的动力因素。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和岩石介质孔渗性
• 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度: 应与生成油气时温度相近,可能在50-250℃±。对应的深度取决于地温梯度

•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力,主要受控于深度。
• 油气初次运移时岩石介质的孔渗性: 烃源岩,孔渗条件很差;需克服巨大的Pc。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物理状态)
热力作用造成的运移方向是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从地层深 处向地层浅处,从盆地中心到盆地边缘。
3、毛细管力
微小的毛细管中的液体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上升,同样,石油在毛 细管力的作用下,也同样发生运移。
在油、气、水的岩层中,由于石油的表面张力仅为水的1/3,水 比油更易润湿岩石,由理论知,毛细管力指向润湿性小的流体,故在油 水界面上,毛细管力指向石油,即在油水共存的孔隙中,在水与油接触 的界面处,水对油有一排挤推动力。
异常高压不仅对油气运移有利,而且对油气聚集有利,对油气的 保存也有利,具体表现在4方面:
①首先,由于异常高压的出现,延迟了水体排出的时间,当水体排出 时间延迟到油气生成的深度以后时(约1500米),则异常高压作用 释放的水,将携带油气一起排出生油岩层,进入油气易于运移的储集层 ,使油气得以再次运移而聚集。
所谓异常高压也就是指高于正常流体压力的压力现象。 自然界这种异常压力分布较普遍,从新生界到古生界地层都有,但主要 见于中新生界地层中。
异常高压体系基本上是封闭的,流体的流动受阻,流体的排出较为 缓慢,延迟了流体排出的时间。
造成异常高压的根本原因是沉积物对压实作用受阻, 此外,后面主要讲的蒙脱石脱水、水热增压、烃类聚集、 构造作用等因素都能增大孔隙的高压异常。
第五章 油气的运移
第五章 油气的运移
第一节 概述
要点:油气运移的含义、阶段划分、基本方式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要点: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相态、通道、主要动力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要点: 油气二次运移的阻力和主要动力、方向、通道、主要时期;折算压力、 流体势的定义;水流方向的确定。
第一节 概 述
油气运移: 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然因素作用下发
•成岩后期:孔隙度小 主相态——连续烃相。进入主生油期,含烃饱和度大; 主通道——微裂隙。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在细粒母岩中,未压实前,水的含量是非常多的,有机物生 成烃的数量,与母岩中水的含量相比是非常小的,所以普遍认为, 水是油气运移的载体。一切引起水体运动的动力因素,都是油气运 移的动力。
四、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对于较薄的生油岩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均衡压实作用下,油气运移的 载体水在1000m左右时即被很快排出。
此时,有机质尚未大量生成油气,待达到1500m左右的油气生成的主要 深度范围时,生油岩中所含流体很少。要携带大量油气运移出去已不可能 。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对于较厚或巨厚的生油岩层,由于流体排出面积所限,相对排出速度较 小,以致在上覆负荷压力下,只有泥岩边部的水体能被及时排出而压实,使 得负荷的一部分被流体所支撑,从而产生了与该岩层深度不相适应的异常高 压。
1.压实作用 2.流体热增压作用 3.毛细管力作用 4.粘土脱水作用 5.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6.扩散作用 7.渗析作用 8.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1、压实作用
机理类似于挤压含水的海绵一样,生油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地静 压力)作用下,其孔隙中的水以及油气即要向外运移。
在岩石学上,我们已知道,泥岩的压缩率很大,而砂岩却较小,从而 造成了泥岩中流体所处的压力较大,而砂岩中流体的压力较小(理解时可 先假设两岩层的流体相互未流动运移)由此造成了二岩层之间的流体压力 差,从而使得生油岩中流体向储集层中运移。
• 主要相态:连续的油相或气相。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 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 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 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成岩早期: 主要相态——分子溶液。 孔隙度大,油气少; 主要通道——连通孔隙。
• 二次运移 : 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1、扩散:分子运动,使浓度梯度达到均衡。 扩散方向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2、渗滤:机械运动,整体流动,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流体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地方流动。
第二节 油气的初次运移
本节要点
1、了解油气初次运移的温压条件、介质孔渗性; 2、掌握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相态、通道特征; 3、掌握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特征,注意促使
1、温度增加有利于有机质降解出液态或气态烃类物质,引起流 体积累和压力增大。有利于油气的排出。
2、温度增加有助于解脱烃类粘土物质的吸附,促进烃的流动。
3、温度增加降低流体粘度和油水界面的张力便于烃类液 体流动。
4、在主生油深度范围内,温度增加,使烃在水中的溶 解度增加。
5、热水增压作用,温度升高,水体膨胀,促使流体运 移。
生的流动。 油气运移可以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的
适当部位(圈闭)的富集,形成油气藏,这叫做 油气聚集。也可以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消 失,此即油气藏被破坏。
油气运移的证据
油气运移的结果
根据时间顺序和介质条件的变化,可将油气运移分成两个阶段:
• 初次运移 : 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或运载层(输导层)的运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