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新媒体概论(第三版)PPT
新媒体技术概论PPT(共19页)

•一、新传媒技术时代 1、新传媒技术的概念
新传媒技术是指依托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 而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
2、新传媒技 术催生新媒体
(1)、网络新媒体 (2)、手机新媒体 (3)、户外新媒体
•二 多媒体技术 1 图像与图形信息处理
计算机中的数字图像按其生成方法 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现实世界中通过数字 化设备获取的图像,称为取样图像、 点阵图像和位图图像,简称图像 一类是计算机合成的图像称为 矢量图,简称图形。
(2)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
交互性、沉浸感、构想性、多感知性
(3)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
虚拟环境处理器、头盔显示器、 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
(4)虚拟现实技术在传媒中的作用
① 技术基础
色键抠像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② 虚拟演播室技术原理
虚拟演播室是虚拟现实技术和创痛色键抠像技术 结合的产物。它与传统的色键抠像技术最根本的 区别在于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信息交互技术 利用摄像机跟踪技术所获取的真实摄像机运动参 数来控制计算机中的虚拟摄像机相应的运动参数 使真实摄像机和虚拟机保持同步运动,使得虚拟 摄像机拍摄的虚拟背景与真实摄像机在蓝幕前 拍摄的人物前景通过色键抠像技术完美地合成 在一起。
③虚拟演播系统的组成
摄像机跟踪部分 计算机虚拟场景生成部分 视频合成部分
④使用注意问题 虚拟的真实 延时 蓝室设计
灯光
Elements
•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 。不是 成功来 得慢, 而是你 努力的 不够多 。
•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 来的人 一个惊 喜,也 给自己 一个好 的交代 。
•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第1章-新媒体概论(第三版)PPT

绪论
·“新媒体”: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 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 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 ·但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上的互动性。
绪论
·新媒体时代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诞生到发展壮大, 深刻改变了就旧有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 ·“ 媒体人”“ 内容为王” “ 服务与市场”“ 网络”“ 渠道、平台、终端”
思
新媒体
知识窗 世界上第一台手机
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开始,一直到1985年, 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 才诞 生,但是其重量达3公斤,且不方便携带,使用者
要像背背包那样背着它行走。
不过从那以后,手机的发展越来越迅速。1999 年,手机的重量降为60克,与 一枚鸡蛋的重量相 差无几。除了重量越来越 轻、体积越来越小外,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 而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
按 75%的商业开挂率(一年中四分之三的
时间车身都有广告,或75%的车一年中都有
广告)计算,年收入将为6750万元。
一、新媒体的概念
(二)哪些不应当属于新媒体
1. 新出现的媒体是否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 ·并非新出现的媒体形态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 ·例如,有人用自行车车体甚至人的额头作为广告媒体,但是由于这些媒体既非数字化的, 亦不具有互动性,因此不能被称为新媒体,只能被称为新出现的传统媒体。由于缺乏互动 性,数字化的户外LED广告屏也并非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概念
·黄升民:将网络电视、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也有人把近10年内基于技术变革出现的一些新的传播形态,或一直存在但长期未被社会发现其 传播价值的渠道、载体统称为新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七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全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评 论政府的工作
61.50% 60.80%
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 达观点
69.10% 72%
55% 60% 65% 70% 75% 比较赞成 非常赞成
案例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 的主要场所。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 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 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公开化和 扁平化趋势不可违逆,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 新的重要力量,而提高政府现代化执政能力特别是建设一个开放政府和回应政府 必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 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 度和强度也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 而增长。
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大 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地 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民,他 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
互联网一方面为现有利益格局中原本处于权力远端的边缘群体提供了聚 合行动力量的媒介、呈现利益诉求的工具和非制度化参与的可能,另一方面 再中心化的趋势又导致社会表达系统中新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产生。
新媒体-概述 ppt课件

PPT课件
22
新媒体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各种目的都无一例外地与大众的需求息息相关,而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与核 心就在于以人们的需求为中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媒体面孔。
同时,市场竞争的存在,让每一个新媒体都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征,需要与其他媒体、 其他组织通过传播建立起社会协作关系,也需要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更需要建立起 自己的媒体圈子与伙伴。从这个角度来,新媒体时代,受众即媒体,媒体业可等同于 一个特殊受众,一个同样从人际传播中获得需要的特殊受众。
书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PPT课件
29
新媒体的传播
大众化的人际传播 • “意见领袖 ”的催化作用
意见领袖的产生是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在特定小圈子内的话题权威。意见领袖不是为 了成为意见领袖而成为意见领袖,其本意只是为其他用户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从 而产生出可以对他人的种种影响。因此,意见领袖就在这些众多的、散落的人际交流海 洋里形成一个个的话题中心、信息中心,成为各种隐性的类大众传播式的中心,从而形 成大众化的人际传播。
8
如何理解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对其内涵会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 新媒体的:“新”应该以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为依据。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3.4.5.6.7.8.第二节9.超文本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二章第一节1.2.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第一节1.接近权者巴隆。
2.①②③3.4.第二节第三节5.6.7.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Network Software和Social Network Site。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媒体与新媒体概述第一节媒体的释义一、媒体、媒介和传媒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先出现了“媒体”这一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
媒体在英文中表述为Media,广义的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
如:计算机、光盘、网络、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录音、录像、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和印刷材料等都属于媒体。
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也称媒介。
媒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首先与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94年2月7日,马克思在科隆法庭就《新莱茵报》的审制法案发言时,强调无产阶级报纸的功能是“喉舌”。
这样,在全球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媒体成为一个政治单元,成为宣传的组织,媒体的功能被界定为生产社会共识和凝聚普遍意志精神产品的工具。
这种功能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仍然被强调。
媒体概念的综合性还在于它是文化产品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地域文化表达的文化实体,是一种生产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经济单位。
从这个角度讲,媒体也是采集、生产、销售(传播)信息和知识产品的工商业组织。
“媒介”是指以图文声像等符号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
它是连接传输与接受双方的中介物,包括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如传统的书籍、报刊、广播、电影,以及现代的电视、网络等。
所以,媒介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物理形态。
“媒体”还包括“媒介组织”的概念,是指依托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把图文声像的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传播和营运,并对其拥有完整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机构,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影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
或者简略地说,“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媒体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指具备承载信息功能的物质实体,是传递信息使用的工具。
第二种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单位组织,也就是传媒机构。
“传媒”,具有两种含义。
新媒体概论优秀ppt课件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媒体将继续向智能化、社交化和视 频化方向发展。
新媒体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 业变革和升级。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在新媒 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5
新媒体伦理与法律问题探讨
伦理道德问题
虚假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虚假信息可能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高校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创新实践 。该校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 育体系,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 、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新 媒体知识,提高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案例二
某传媒公司新媒体人才培养实践。该 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 方案,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方 式,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 新媒体人才。同时,公司还积极引进 国际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和理念,提升 员工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
自媒体
自媒体定义
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他们本身的事实和 新闻的传播方式。
自媒体特点
个性化、平民化、普泛化。
常见自媒体平台
微信公众号、知乎、今日头条等。
短视频与直播
短视频定义:短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 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 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
短视频与直播特点:直观性强、互动 性强、传播迅速。
隐私泄露
部分新媒体平台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需要 加强用户隐私保护。
网络暴力
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容易被滥用导致网络暴力现 象频发。
法律法规约束
信息安全法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法规,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进行 规范。
知识产权保护
《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全)(17)(2024)

Chapter
2024/1/29
15
用户画像构建与数据分析方法
用户画像构建
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行为 数据、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 形成全面、立体的用户画像。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 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用户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用户潜 在需求和行为模式。
数据可视化
将复杂的数据通过图表、图像等 形式展现出来,提高数据的可读 性和易理解性,帮助运营人员更 好地了解用户。
、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国际法规
国际互联网治理的相关法规,如《世界人权宣言》、《国际电信联盟章程》等,对新媒 体的跨国传播、信息自由流通等有所规定。
2024/1/29
法规实施
各国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确保法规的执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 安全。
24
信息传播伦理原则探讨
信息真实性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遵循真实、准确、完整的 原则,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算法推荐与个性化分发
3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平台能够实 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分发,提高内容传播的效 率和精准度。
2024/1/29
12
社交媒体在内容传播中作用
2024/1/29
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成为新媒 体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互动与口碑传播
直播互动与内容创新
直播作为一种实时互动的内容形态,为新媒体内容生产与 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直播互动、直播带货等创新模式 不断涌现。
内容形态融合与跨界合作
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态之间的融合,以及与音乐、游戏 、电商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为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带来 了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新媒体概论

技术说:技术视角出发,参考这本书《新媒体:传播、技术、研究》行为说:新媒体引发的传播行为和实践角度:用户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传播组织说:我们可以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精神内核三合一:我们给予的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1.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传播技术,时单一媒体转化成为全媒体。
2.实践层面:新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
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主动积极的行动者。
3.社会组织层面: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自上而下传播模式,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网状结构。
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整合为包容一切的传播平台2.多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全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
报纸时代更多是文字图片的感受。
3.互动性: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
传统的由专业机构一对多的传播,而网络是互动式传播。
4.网络化:每个用户和个体都是网络中的节点。
每个人都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中。
5.个人化:意味着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爱好,进行私人定制。
雅虎、谷歌等定制服务,微信、微博的订阅号。
每个人的诉求日渐突出。
新媒体的形式:四个维度探讨新媒体进入新空间1.虚拟空间:举例:secondlife社区,选择自己参与其中的形象,中国的三维网游等都是以虚拟身份参与其中。
2.镜像世界: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也在重建我们的现实世界。
谷歌推出的地图,二维地图进化到三维地图,逼真的三维地图让人更方便。
多维世界,思想世界都在其中。
以镜像世界进行虚拟体验。
3.生活记录:每天的分享记录。
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人信息的记录仪器(智能穿戴设备),手环等。
4.增强现实:华西都市报中国最早引入增强现实技术。
谷歌眼镜,实时交互。
加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新媒体的内容:1.新闻:融合新闻2.娱乐:互动的表现。
玩家与玩家,人机互动也越来越高频,运动游戏等。
3.社交:用户生产内容,得益于社交媒体,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UGC。
新媒体培训完整版PPT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
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人 工智能将在新媒体领域发挥更大 作用,实现个性化推荐、自动化
内容创作等功能。
5G通信技术
5G将为新媒体提供更快速、更稳 定的网络环境,促进流媒体、 VR/AR等新媒体形式的普及和应用 。
云计算
云计算将为新媒体提供强大的存储 和计算能力,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 和分析。
新媒体伦理规范
尊重事实与公正报道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尊重事实,避免传播虚假信息,维护新 闻报道的公正性。
尊重个人隐私与尊严
新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时,应尊重个人隐私和尊严,避免侵犯他 人合法权益。
避免歧视与偏见
新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时,应避免歧视和偏见,尊重不同群体和 个体的差异。
新媒体版权保护
05
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Chapter
新媒体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概述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法律监管需 求,各国政府都在逐步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以保障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
内容审核与发布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新媒体在收集、存储和使用用户个人 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 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新媒体平台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对发 布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不传播 违法、不良信息。
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融合
社交媒体平台将进一步整合新媒体内容和服务,为用户 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信息体验。
社交媒体将与新媒体平台实现更深度的数据共享和用户 互通,提升用户粘性和活跃度。
社交媒体将与新媒体共同打造新型商业模式,实现流量 变现和商业价值。
新媒体在各行业的运用拓展
01
02
03
新媒体培训完整版PPT

学习如何创作有吸引力和价值的文章、图片、视 频等多媒体内容,提高用户参与度和转化率。
内容优化与推广
掌握如何优化内容以提升搜索引擎排名,以及运 用各种推广手段扩大内容的影响力。
社交媒体营销
社交媒体平台选择
根据目标受众和营销目的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 博、抖音等。
社交媒体运营
学习如何进行账号管理、内容发布、互动回复等日常运营工作,提 高粉丝活跃度和忠诚度。
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及时处理活动中 出现的问题。
活动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活动,提高活动的 知名度和参与度。
数据运营
数据监控
对新媒体运营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和分析,了解运营效果和用户反
馈。
数据优化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优化内容、用 户运营和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数据报告
定期生成数据报告,总结运营成果 和经验教训,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
06 新媒体未来趋势 与展望新媒体技术发展Fra bibliotek1 2 3
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将更加智 能化,能够实现个性化推荐、智能交互等功能。
5G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的普及将为新媒体提供更快速、更 稳定的网络环境,促进新媒体内容传播的广度和 深度。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成熟 将为新媒体带来全新的内容呈现方式,提升用户 体验。
03 新媒体平台操作
微信公众平台操作
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与认证
微信公众平台的菜单设置
详细介绍如何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以 及进行账号认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指导如何设置公众平台的菜单,包括一级 菜单和二级菜单,以及如何设置菜单的响 应动作。
新媒体课件(PPT)

平台选择
根据目标受众特征和内容类型 ,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平台进
行运营。
2024/1/30
账号管理
建立专业的社交媒体账号,完 善账号信息,提高账号权重和 可信度。
内容发布与推广
定期发布高质量内容,并通过 社交媒体广告、KOL合作等方 式进行推广,提高内容曝光度 和传播效果。
数据分析与优化
定期分析社交媒体数据,了解 用户行为和内容效果,不断优
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包括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技术、新媒 体营销、新媒体数据分析等课程,旨 在培养学生全面的新媒体素养和技能 。
教学改革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 学和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新媒体 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
2024/1/30
25
企业内部新媒体团队建设与管理
新媒体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个性化推荐、智能交互等将成 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新媒体将迎来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和机遇。
6
2023
PART 02
新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策 略
REPORTING
2024/1/30
7
内容创意与策划方法
2023
新媒体课件(PPT)
REPORTING
2024/1/30
1
2023
目录
• 新媒体概述与发展趋势 • 新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 • 新媒体平台运营与管理 • 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 • 新媒体技术前沿与未来展望 • 新媒体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2024/1/30
2
2023
PART 01
新媒体概述与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微信的传播优势
(一)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 (二)多媒体传播 (三)系统开放,免费使用
微信支持腾讯微博、QQ邮箱、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支持Android、iPhone、Blackberry (黑莓)等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几乎所有即时通信用户都能使用。
(四)用户黏度高
联合腾讯旗下产品,包括QQ、QQ邮箱、QQ音乐等
第 2 节 微信的社会影响
微信,是数字经济下的重要产品,以社交关系链为核心,通过连接、协调、 赋能的平台力量,将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深度植入工作生活及社会治理, 促进互联网惠及更多民众,持续拉动信息消费,不断带动相关就业,推动人 与人、与设备乃至社会深度互联,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和谐发展带来积极 的影响。微信还成为最重要的移动支付平台。
一、意见领袖多样化
·意见领袖:通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中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 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微信作为很好的自媒体平台,吸引了非常多的自媒体人入驻。平等的话语权和操作简单、开放 的公共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纷纷涌现,他们的职业、阶层变得更加多样化。
第一是微信群功能、支付功能的不断完善; 第二是同京东、搜狗等垂直领域的伙伴达成合作,深化了运营优势; 第三是在国际市场上持续推动用户参与度。
第 1 节 微信的发展
一、微信概况
·微信不是国内第一款移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其设计理念也非原创。微信的创意来源于加拿大 Kik Interactive公司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Kik。Kik是通过手机用户本地通讯录与联系人直接建立 连接,同时实现免费通信聊天、状态同步等多种功能的社交软件。 ·国内第一款类Kik产品是小米科技推出的米聊。
二、微信的传播优势
(五)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 (六)传播内容一一私密性、即时性 (七)传播渠道一一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 (八)用户分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
作为一款基于手机端的通信软件,微信是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方式 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的。 微信用户社交范围可以分成熟人交际圈、千米交际圈和陌生人交际圈三类,通过实现三个断面的 全面覆盖,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更加精确化地分配社 交精力。
二、微信的传播优势
(九)传播效果一一扩散性、准确性
1、一对多传播的简单扩散能力【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 2、点对点的准确传播能力
三、微信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过载
微信信息过载主要是指微信推送可能会造成的垃圾信息问题,会降低用户体验,给客户带来困扰。
(二) 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
在主流的通信软件中,微信的安全性相对较差。从苹果系统上的iMessage、LINE、 Kakao Talk、 FB MessenPer等,都默认使用端对端加密或提供端对端加密选项(聊天对象双方协商生成一个 加密密钥,只有双方才有能力解密,任何第三方,无法解密内容)。 相反,使用微信采用的SSL加密或者私有的加密协议,理论上服务器还是能够查看,无法保证用 户聊天信息的安全性。
WhatsApp (WhatsApp Messenger)是一 款用于智 能手机之间通信的应用程序。WhatsApp借助推送通知服 务,可以即刻接收亲友和同事发送的信息。从发送手机短
信 可免费转为使用WhatsApp程序,以发送和接收信息、 图 片 、 首 频 文 件 和 视 频 信 息 。 2017 年 第 四 季 度 WhatsApp每月活跃用户数 突破15亿,每天发送信息的 总次数达到600 亿次。
第 2 单元 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第 7 章 微信
微信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信息便 捷、黏合便捷和生活便捷。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也是移动 端的一大入口,正在演变成一大 商业交易平台,其对营销行业带来的颠覆 性变化开始显现。
第 7 章 微信
第1节 微信的发展 第2节 微信的社会影响
拓
Line 钉钉 WhatsApp
展
Line 是 韩 NHN
Japan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2011年6月正式推向市
场,目前全球注册用户超过4亿,多数来自日本和泰国。
钉钉(DingTalk)是阿里巴巴集团专为中国企业打造的 免费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提供PC版、Web版和手机 版,支持手机和电脑间的文件互传。2017年12月27日, 阿里旗下的钉钉正式公布,注册用户超过1亿人。
第3节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 第4节 中国微信发展的量化研究
拓
微信
展
微信是腾讯公司打造的一款社交软件,是由
张小龙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开发出来的,2011 年 1月21日正式推出。
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
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 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 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
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 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
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
同时将内容分享给 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
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与支付宝一起还成
为中国最重要的移 动支付平台。
第 1 节 微信的发展
一、微信概况
·微信: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微信用户数、用户活跃度的持续增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 1 节 微信的发展
一、微信概况
·微信在2011年1月正式推出后,其发展速度远超微信团队自身的预期。2011年11月初,微信用户 数超过3 000万;一个月后,这个数字已达5 000万,数倍于其先行者、竞争对手。 ·面对激烈竞争,微信的快速发展源于其强大的优势:
一是对比移动的手机短信,它的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在费用上较有优势; 二是其背后腾讯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是原有的庞大QQ用户群基础和当时开发的手机号码注册交友,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 四是微信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五是微信自身的不断完善。
二、构建“熟人--熟人"和“熟人--陌生人"的多维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