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
文言文中常用的而修辞有比喻、夸张、对偶、借代、反问等。现总结几种。
1、.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爱之深,责之切。读无字书,做忘我人。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2、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指平头百姓,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鲁迅《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文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文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文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本是战争中的一个物象,此处代指战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3、比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大块的翡翠指岸边的岩石。
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用芝麻绿豆比喻小的利益,西瓜比喻大的利益。
4、借喻与接待的区别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和借代虽然很相近,但弄清它们本质的特点后,辨析也就容易了。借喻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而恰当地运用借代,也能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表达效果。夸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指长着大胡子的人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任何一点东西,哪怕是很小的东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代指全全心全意做好事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代指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缁衣:尼姑的衣裳。代指尼姑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指文章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