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张爱玲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命运悲剧意识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被称作“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由她创作的小说,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时代风情,还凭借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命运悲剧性的深沉领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剧美。

a孤独、苍凉是张爱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概述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但她终其一生却是孤独的、悲凉的。

风流演绎的激情岁月与寂寥相伴,让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张爱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与胡兰成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终以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态度。

而后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原本她以为这次婚姻可为她带来幸福,怎知事与愿违,这只不过是她另一个不幸生活的开始,赖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张爱玲也以这种方式被“抛弃”,最终让她独自凄凉地客死他乡。

b张爱玲的一生,体现出无尽的悲剧意味。

悲剧意识指的是人历经对悲凉处境的透彻思考所产生的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感悟。

有着悲剧意识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认清生命的真谛。

张爱玲便凭借自身的真情实感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认知下那个年代是处处流露着悲剧的。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环境的原因张爱玲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她从小便过着凄凉、孤寂的生活。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 对其作品的研究最早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的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心理、哲学等角度更深入研究张爱玲的作品。迄今为止从语言学角度对这样一位名家的语言风格进行的探索还很匮乏仅见一些零星的、片面的研究 对其语言风格作一总体性、综合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本文就是以张爱玲的小说语言为研究对象试图 从语言学的视角全面、综合地探讨其语言成就——这应该是一个值得独立研究、也可以独立研究的角度。本文所做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语言学的背景中进行的所采用的主要是语言学常用的归纳、分析、描写等方法也尽力寻求解释。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共六章。第一章简单梳理了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概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脉络 第二章关注的是张爱玲小说语言的总体风貌即古今容蓄、中西合璧的语言风格。 第三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选词炼句的角度挖掘小说展现出来的独特风貌第三章研究其选词对“声’’、“色”的注重分析了小说通过精心选词、运用各种语言手段造成的音乐性以及小说中多姿多彩的颜色词的结构、语义特点第四章以修辞学及文化语言学知识来分析张小说中大量存在的、独具特色的比喻第五章则运用幽默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对张小说富于情趣性的幽默语言进行研究。第六章是结语是对整项研究的一个总结。总的来说本论文所做的工作是试图较全面地研究、总结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成就以推动作家个性语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言风格学理论并对文学研究起辅助作用。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古今、中西合璧的语言风格音乐性色彩感比喻幽默艺术’苫’’’也’’私’’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丞鎏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妁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1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被誉为“张爱玲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形态、语言表现和语言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语言形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形态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

张爱玲擅长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描绘优美、细腻的景物和场景。

例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恍若隔世的章回体结构、句式分明的长句、直白精炼的短语和富有韵律感的词组,让小说的故事跳跃性强,展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艺术手法独特的朗诵式叙述、长长的“粤式句号”和平凡的生活琐碎,构建出一个时代的再现,展示了小说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言表现除了语言形态上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还通过语言的细微表现,刻画出人物的优美内心及情感世界。

她在小说中运用语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出现的重复,熟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文章从一桩明显的婚姻因素入手,接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榜样、小气、自虐等人性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人物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表现。

语言内涵作为语言的运用者,张爱玲小说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内涵。

她往往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孤独、无望、痛苦等内在情感,深切表达了人的精神承受力和生命气息。

她的语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让小说构思和人物刻画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例如,《秧歌》中,作者通过讲述扑朔迷离的军阀混战时代,表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民间文化的厚重性,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张爱玲小说研究二

张爱玲小说研究二

“月亮”的几次出现或者是模糊的、残 缺的,或者是癫狂恐怖的,都缺乏月光在通 常意义上的浪漫的情调,这一方面是由于张 爱玲用月亮来象征人物的不幸命运和变态情 欲的可怖,另一方面也含有张爱玲对人生难 得圆满的叹惜之情 。 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如《沉香屑第 一炉香》、《倾城之恋》、《茉莉香片》、 《沉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有生动的关于月亮 的比喻和描写。这个不断浮现在张爱玲世界 中的“月亮”意象是各色各样的,有寒冷的、 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残缺的 等等。亘古长存的月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 映照着张爱玲世界中的人物,照出 他们的隐秘和残酷,
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后来 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 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 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 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 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 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 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 你也在这里吗?” 3、旧小说的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
张爱玲小说研究(二) 张爱玲小说的创新与袭旧 张爱玲不仅将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熔于一 炉,而且能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优长汇 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从而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她直接传承了通俗小说 的衣钵,却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提 升了传统通俗小说的品格。她的小创新与袭旧 的交织,是现代意识与古典艺术形式的杂糅。 可用新、旧、雅、俗四个字来概括。 1、意象的营造:传统意象中寄寓了现代人的 现代意识,具有超时空性、结构性与审 美性,意象在她的小说中功用很多: 增强故事的生动性与画面感、使读者产
《金锁记》被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 获”,夏志清教授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 大的中篇小说”的,是张爱玲的颠峰之作 , 是一部描写主人公被物欲和情欲逼成心理变 态的经典中篇小说,惊心动魄地表现了金钱 对人的奴役。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开麻油店 小老板的女儿,她的哥嫂因贪财把她嫁到姜 公馆的生着痨病的二少爷,从此开始了她一 生的悲剧。她是金钱婚姻、封建等级观念、 伦理道德的牺牲品。可悲的是她却同样用金 钱锁住她的女儿和儿子。曹七巧这个悲剧人 物。由社会底层嫁入富贵之家,,又使她陷 入了更悲惨的境地,想爱却不能爱,精神的 贫乏远远胜于物质的贫穷。长期的压抑生活, 直接导致了她后来人格的畸形与变态。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40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从50年代之后三十年间在大陆销声匿迹,不现于任何文学史著述,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受到专业阅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1]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

夏志清的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她的小说得以进入文学史的殿堂。

在谈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成就时,夏志清认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 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2]夏志清的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在大陆文学界掀起“读张”热潮,张爱玲正式进入文学史家和研究生论文的视野。

1984年,钱理群与温儒敏、吴福辉等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指出张爱玲小说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千疮百孔的“精神创伤”,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大陆文学史,从此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程也有了张爱玲的位子。

80年代初期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的窗口》,都用“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肯定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

80年代中期,评论张爱玲小说手法的特异,多以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为切入点。

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和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在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分析的同时还指出张爱玲揭示了十里洋场的阴暗面,指出其“反封建”的价值及其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触及到了张爱玲小说深层的人性内涵,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反映现实”的角度去肯定其价值,对她的现代性创作特征分析有了新的突破。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一40年代的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以小说集《传奇》而著称于世,评论者大多是围绕她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

首先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肯定其独特价值的是傅雷。

她以“迅雨”为笔名,1944年5月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一长文。

傅雷针对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认为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充分赞赏了张爱玲的技巧和创作才华,傅雷对张爱玲几部重要的作品都给予了评价,特别指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收获之一。

”他认为最初她<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已。

爱情折磨了她的一世和一家。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1-632页“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对意境精心绘制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特点。

傅雷的文章对《金锁记》的评价是很有深度,也很有见地傅雷对《倾城之恋》和《连环套》也分别给了评价,他认为《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俩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而《连环套》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

内容贫弱,过分注重情节而有损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批评因该说得十分准确的。

几十年后,连张爱玲自已也认识到了《连环套》的失败,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傅雷的这些观点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给予剖析而得出的,评价也十分客观,中肯,有些精辟的论断给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启发。

同年5月,胡兰成在《杂志》月刊发表文章《评张爱玲》。

胡文也同样肯定了张爱玲的创作才华。

“她知道的不多,然而不因此而贪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源泉”。

因而,她的“才华是常青的”。

胡兰成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深层主题,“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被誉为“华语小说史上最伟大的
女作家”。

她的小说以其细腻而凄美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作品
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这份报告将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背景:介绍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包括她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以及与文学界的关系等。

同时,还将简要探讨张爱玲在当时文学背景下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2.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与风格: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爱情与婚姻、女性命运、家庭纠葛、社会变迁等等。

同时,还将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点,如细腻的描写、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等。

3. 张爱玲小说的情感描写:重点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描写,探究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特别关注的点包括爱与恨的边界、痛苦与欢乐的并存以及人物形象的情感刻画。

4. 张爱玲小说的文化批判: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性别角色等。

同时,还将关注她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反思。

5. 张爱玲小说的影响与价值:讨论张爱玲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考察其对后续作家的启示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评价她作为作家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揭示她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提供一些启示。

张爱玲小说意象群落研究——男性意象群落

张爱玲小说意象群落研究——男性意象群落
个 组 成 部 分 。按 我 们 的观 点 ,它 是 句 法 结 构或 者 文 体 层 面 的
单 位 研 究 张 爱 玲 小 说 意 象 , 尽 可 能 不 破 坏 意 象 存 小 说 中 的 “ 态环 境 ” ,保 持 其 自在 自为 的 状态 , 以免 忽 略 同一 意 象 生 在不 同文本 中 的差异 而 抹杀 其鲜 活性 、损 伤其 蕴 藉含 蓄 的艺术 魅 力 。 意象 群 落 的 构成 和 男 性 意象 群 落 是小 文 研 究 的重 点。
因 素 ,样 子 悲 剧 的产 生 正是 基 丁 这 个前 提 以及 他 性 格 中 的个 韧 抵 抗 (“ 驼 ” 的 含 义 就 在 “ 韧 ” 二 字 上 ) , 而 “ 骆 坚 三 人主 义 等 局 限 。 因此 ,祥 子 的 喧 落 有 力地 揭 露 了 旧社 会把 人
变成 鬼 的罪 行 。
会 革 命 , 劳 苦 大 众 做 了土 人 , 才 能 从根 本 上 挽 救 样 子 们 的
悲惨命运 。
祥 子 的 美 好愿 望 和 这 种愿 望 在 那 个 时代 不可 能 实 现之 间
形成 了强 烈 的 悲 剧冲 突 ,具 体 表现 为三 起 三 落 以及 最 终 被 旧
社会 所 吞 噬 。 其 中 , “ 起 ”表 明祥 子— — 关 的化 身 做 的坚 三
在 问样 美 的环 境 里 , 必定 会 造 就 一 个成 功 的样 子 。但 他 却 生 灭夫 的其 他 人 : 跑不
在那 个 丑 恶 又 悲 哀 的年 代 ,虽 然深 受其 害 ,却 无 力 反抗 。所
动 的老 人 、受 了伤 的小 孩 、 失 了业 的工 匠 、被 撤 差 的 巡警 、
同类意象在单篇或多篇作 品中反复 出现 ,达成某种关联 ,形成两大意象群落,即女性意象群 落和 男性意象群落。男 性意 象群落 中包含 太阳意象、 “ 梧桐 雨”意象和灯意象。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男女争战 女性意象群 落 男性意象群落 太阳意象

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综述

2018.0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近二十年細ft关于賴玲小■詫細究综述□祖雪#内容摘要: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的研究一直不断进行,主要侧重如下四个方向:一侧 重语言修辞手法的研究,二侧重语言特色的研究,三侧重语言风格的研究,四侧重语言陌生化效果的研究。

这些 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于天才作家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的理解,成就显著。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综述作家叶兆言曾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传奇女子张爱玲留给我们太多唏嘘,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走进人心里。

同样,她的种种表达就像她本人的照片一样让人过目不忘,难以释怀。

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对探究张爱玲小说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近二十年来,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的研究一直在扩宽及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语言、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以及语言陌生化效果。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希望为后来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

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修辞手法研究张爱玲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别具一格,让人眼界大开。

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于 以种手法。

龚敏律认为“在反讽中,张爱玲使人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性的真实性和性 ,以无 下 张的心 ,酸甜苦辣的人生百相。

”张爱玲的作 象 人 性 人生 性格映照、感官体验五类隐喻,“遗”、“世”、“独”、“立”四个范畴,并以语言学视角概括出张爱玲“在矛盾中寻求对立”的范畴内隐喻的独特风格。

—张爱玲小说写作中的比喻技巧》、杨峰的《论张邬远峰的《素朴中的粉饰—爱玲作品的比喻艺术》两篇专文主要从喻体的选择,比喻与其它修辞的交叉以及比喻的修辞效果展开,其他研究者的思路大致相同,张晓平的文章则凸显了张爱玲小说比喻手法的现代性特征。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系出名门。

张早年曾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

受战争影响,张返回上海,步入文坛,期间与胡兰成相恋,后两人分手。

二战后,胡从香港出逃,张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得批准,并一直在香港深入简出。

1955年,张爱玲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赴美国,遇见美国剧作家赖雅,两人相识半年后结婚。

根据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如上文),人们大致将她的作品也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创作时期研究张爱玲小说,就必须从她的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说起。

1930年张爱玲入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4年后父亲再婚,张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生活不幸。

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便成为了她小说的原型。

从此“她”开始走向漂泊,只能“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因而这种流露完全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

受成长经历影响,张的早期小说《不幸的她》、《牛》、《霸王别姬》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的兴起,只是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地步。

步入文坛(上海)时期1942年夏,张爱玲返回上海,开始了写作生涯。

硝烟弥漫的老上海是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花冢,却也是她的创作源泉,这是时代背景对张的小说的影响。

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展露头角,因此有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著作的诞生。

《倾城之恋》开篇这样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作者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所谓黛不画而浓。

张爱玲的作品世界灰暗而苍凉,没有崇高,没有光亮,也没有希望,只是充满了“淡淡的贫血的感伤情调”(傅雷语)。

这就宛如旧屋子里落满尘埃的沉香木柜,散发着隐隐的香气,轻轻打开时落了满手的灰尘,咨嗟之时却又莫名伤感、潸然泪下。

光影斑驳间,好像又回到那个十里洋场,溯着惨白的月光,看见一位位面带粉泪的女子粉墨登场。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边巴德吉 2011010830摘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新的开拓,一代才女张爱玲除了有传奇的人生经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之外,对她及她的作品的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研究道路。

本文主要依据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张爱玲小说笔下的女性形象,还有张爱玲作品中苍凉意蕴等。

关键字:艺术特色;女性形象;社会环境引言:张爱玲,这个40年代曾经红头上海滩的女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流星,光彩夺目却又转瞬即逝。

张爱玲初登文坛,就迅速地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并引起了当时文坛的震惊。

但是,与她的作品在读者中激起的热烈反响相比,对其作品的研究却显得冷落滞后。

1949年之后的30年间,张爱玲被人们长久的遗忘,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史和研究者都没有提及过这个名字。

新时期以来,海外的张爱玲研究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并对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股热潮迅速影响到国内的研究界,于是人们重新审视、评价这个“天才奇女”。

评论者们一直承认张爱玲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文学史上应给予其一定的位置。

1995年张爱玲去世,又重新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1]一、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姚文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中将古典的形式与现代人情感体验相融合这一特点,突出了张爱玲的生命悲剧和惘然无依漂泊感,朱文娟的论文《浅论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态》也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张爱玲的文化心理指向传统性,并且指张爱玲作品中荒凉已经“外化为一种生存意识不再局限于一种情感内涵。

”范智红的论文《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将张爱玲置于特殊的年代背景加于考察,认为张爱玲表达了对于这个“时代”和“现实”的更深刻而且跟更独特的体验,并且使之艺术形式化。

张爱玲认为时代是仓促的,“为了证实自已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的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是记忆”,张爱玲《自已的文章》1944年12月。

近年国内张爱玲小说研究述评

近年国内张爱玲小说研究述评

对 张 因素 ,因此从 分析 人物形 象人 手来 揭示 文 学作 品 亲抱有 这种看 法 呢? 此《 爱玲对母 亲形象 的阴 的文化 内蕴 和审美 特点 ,并进 一 步勘探 作者 创作 性 书写》一 文 的作者做 了一 些探 究 。一是 家庭 原
心理 的研究思 路受 到 了广 大研究 者 的重 视 。近几 因 。张爱玲 在风 雨飘摇 的没落家 庭 中既没 有领 略 也 相反 留 年对张 爱玲 的研究 ,有不少 文 章就是 从分 析人 物 到父 亲 的疼 爱 , 没有 品尝 过母亲 的温 馨 ,
世 纪 以来 , 着 “ 爱 玲 热 ” 东 风 , 加 趋 于 理 价 值 ; 种思 路具 有 “ 借 张 的 更 这 人木 三分 ” 的研究 效 果 , 操作
因此颇受 研究 者 的青 睐。 这一 但 性 、冷 静 的研究 界对 张 爱玲 小 说创 作 作 了进 一 步 起 来 也方便 顺手 , 的开掘 和拓展 。
得 一个 整体 性 的印象 ;二是 对 一些 重 点作 品 进行 成 果 , 管 中窥 豹” 以“ 的方式 来 审视 、 结 近几 年有 总
文本 细 读 ,从 而挖掘 出这些 单个 作 品所 包 含 的文 关 张 爱玲 小说 的研 究 状况 ,从 而 了解 目前 张 爱玲 化 内蕴 和所 具有 的艺 术魅 力 ,它追 求 的是 细 致 和 研 究所 达 到 的研究 程 度 ,并 揭 示研 究 中存 在 的一 深刻 , 够造 成一种 管 中窥豹 的研 究效 果 。 一种 能 第

8 — 9
西藏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人 物 形 象方 面 的 开 掘
能 ,但在张爱玲笔下母亲这一形象却缺少这种本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一、简介《金锁记》是张爱玲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出版于1943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探讨女性内心世界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作者如何展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二、背景描绘1. 时代背景A.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在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对妇女权益的限制。

2. 小说背景A. 主要情节概述《金锁记》以宋庆龄夫人为原型,通过主人公江桦和吴奕谷之间的爱情故事,刻画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所遭受到的束缚与剥夺。

三、女性主义元素分析1. 具体呈现女性困境A. 婚姻与自由选择权小说中,女性角色受到传统社会观念的约束,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

B. 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主人公江桦被家庭责任紧紧束缚,无法追求个人的事业和独立。

2. 女性意识觉醒A. 自省与对抗在小说中,江桦逐渐产生思考,并以坚决的态度开始为自己追求幸福而奋斗。

B. 自我认知与自尊重建通过个人经历和成长,在困境中获得自我认知和重新建立起自尊。

3. 对男性角色形象的反思A. 揭示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小说通过男性角色对待女性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现象。

B. 探索男性内心世界小说突出描写了男性心理以及他们在婚姻关系中所面临到的压力和困惑。

四、小说影响与意义1. 张爱玲对于女权运动的贡献张爱玲以其深入剖析女性内心、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为女权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激发了更多人对妇女权益的关注。

2. 小说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金锁记》所揭示的女性困境问题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提醒人们要持续关注和努力改变这种现象,争取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五、结论通过对张爱玲先生的《金锁记》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深入探讨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推动妇女权益进步提供了启示。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月、花、饰物意象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月、花、饰物意象

t it.T ef s he e so h o oboa h rt retr n tec mmu i mot eetep ooy ei g .An h rn a sd a h o i t m n ̄ sl w r rttp ma e y h d te i y w su e stec mmo h tr a o nr eoi l c s i .T e p ooy e i g n t e n v l ss a e h u h t e t n f r ai n o e f r f u l y i g s E c ma eh d a u i u k l h r ttp ma e i h o e h p d tr g r so 1 wa o h a m t f h m o ai ma e . a h i g a nq e o t o q t
— —
月 、 、 物 意 象 花 饰
杜 丽琴
( 昆明学 院 人文学 院 , 云南 昆明 6 0 1 ) 52 4
摘要 : 张爱玲 围绕男女争战故事 中的女性 , 铺写 了月 、 、 花 饰物 、 色 、 颜 音响 、 戏曲 6组 意象 。意象 间彼此 关联 , 形 成了一个 类似生物群落的女性意象群落 。就前 3组意象而言 , 中多为原 型意象 , 其 反讽 是常用 的修 辞技 巧。原
型意象主要是通过改造物象 的形质进 入小说 , 意象都有 其独具 一格 的显 现方式 。张爱玲 借助原 型意 象反 每个 讽, 把对笔 下女性 的放任 、 、 、 容忍 宽爱 嘲讽等复杂态度隐藏在作 品中, 意蕴更 加丰富。 使其
关键词 : 张爱玲小说 ; 女性意象群落 ; 型意象 ; 原 反讽 ; ; ; 月 花 饰物
中图分类号 :27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4— 69 2 1 )4—00 0 J0 .2 A 17 5 3 (0 1 0 16— 4

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

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

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参考课题)语文:(51个)1.成都方言俚语收集及特点研究;2.广告词的艺术特点;3.我看四川的杰出人物(选其中一位或几位):4.店名的艺术;5.“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8.四川的民风民俗;9.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10.四川名胜古迹楹联研究(内容分类、楹联背后的故事、艺术特色等):12.校园标语设计之我见;13.我看“青少年上网聊天”;14.周杰伦歌曲中的古典美;15.茶文化的发展;16.大话《三国》;17.千古奇才——苏东坡;18.广场文化研究:19.中国经典电影赏析;20.中外科幻文学的发展;21.好莱坞电影为什么长盛不衰:22.我们生活中的广告;23.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24.中学生职业倾向调查;25.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究;26.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27.谚语的收集与归类分析:29.交际中的语言艺术;30.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31.高考满分作文研究;32.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探究;33.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研究;34.张爱玲小说研究;35.我喜爱的宋词;36.我喜爱的网络作家;37.余秋雨文化散文研究;38.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39.评价《红楼梦》中的人物;40.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41.台湾言情小说探幽;42. 唐朝田园水诗的研究;43.我眼中的鲁迅:44.寓言对生活的启迪;45.如何写对联;46.莫言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47.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关注;48.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力;49.陈寅恪的思想研究;50.异域人文;51.《孙子兵法》。

数学:(47个)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2.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3.如何开发解题智慧;4.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5.购房贷款决策问题;6.有关房子粉刷的预算;7.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8.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9.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10.黄金数的广泛应用;11.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12.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3.证券投资中的数学;14.环境规划与数学;15.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16.数学的发展历史;17.以“养老金”问题谈起;18.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19.“开放型题”及思维对策;20.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21.高中数学的学习活动—解题后的反思—开发解题智慧;22.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23.城镇/农村饮食结构及优化设计;24.如何安置军事侦察卫星;25.给人与人的关系(友情)评分;26.丈量大厦;27.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28.如何存款最合算;30.数学中的黄金分割;31.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32.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33.水库的来水量如何计算;34.计算器对运算能力影响;35.数学灵感的培养;36.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37.统计月降水量;38.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39.如何合理抽税;40.市区车辆构成;41.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42.衣服的价格、质品牌,左右消费者观念多少;43.购房贷款决策问题;44.我市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45.数学图形手工制作;46.如何存款最合算;47.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英语:(31个)1.从西方电影与音乐看文化差异;2.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3.中美交际用语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4.英文歌词和中文歌词的差异;5.中学生如何说好口语;6.英语词汇的奥妙;7.广告英语的特点;8.英语学习中对称美的研究;9.修辞手法在英文写作中的运用;10.英语中的象形现象;11.饮食英语;12.标志英语;13.趣味英语收集;14.英诗鉴赏;15.英语学习中性别差异;16.性格与英语学习;17.色彩在英语学习的背后故事;18.英文报刊及其语言特色;19.听英文歌曲有助英语学习;20.阅读方法与英语学习效果;21.英文广告说名书与英语学习;22.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23.英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24.英语颜色词语与心理情绪;25.英语中的性别语言;26.商品名称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27.中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幅度与英文歌曲听唱之间的关系调查;28.英语中的动物习语;29.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与解放方法的研究;30.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31.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王确《艺术信仰的逃避——儒家文化与赵树理的 文学工具理性》,《文艺争鸣》1999年第4期;
3.陈思和《民间的沉浮——对抗战到“文革”文学 史的一个尝试性的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4.魏家文《民间文化立场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范家进《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赵树理 模式的当代境遇》,《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2年第1 期;
6.赵福生《鲁迅、赵树理、高晓生贯通论》,《山 西文学》1990年第1期
7.萨支山《赵树理小说的农村想象》,《中国现代 文学丛刊》2006年第4期
2.唐再兴、郑乃臧《赵树理创作论》,南京大学出 版社;
3.董大中《赵树理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版;
4.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 出版社1995年版;
5.席扬《多维整合与雅俗共构——赵树理和“山药 蛋派”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
1.郑波光《接受美学与“赵树理方向”——赵树理 艺术迁就的悲剧》,究
(一)研究重点:
1.地域文化与赵树理小说的内在联系研究:
2.现象反思与知识分子立场研究;
3.小说艺术(语言特色、情节结构、落后农民形象等) 与流派研究;
4.比较研究(与鲁迅、高晓生、浩然、汪曾祺、沈从文 等比较);
5.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研究
(二)研究重点资料:
书目:
1.黄修己《赵树理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