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洲村形象发展的限制因素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园林相关一、存在的问题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811个,建制镇数量已超过乡的数量,占乡镇的比重达50.7%。
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聚集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
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与规模成长转变。
1.规划滞后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
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与带动能力不强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与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与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3.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1)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
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据有关部门测算,小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等)至少需要2.5亿元,在当前的财政体制与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财政饭”状况的制约,资金短缺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与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广州市小洲村古村落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民居调研报告摘要小洲村是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这里主要调查了小洲村的当下概况,民居风格特点,民居建筑历史。
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小洲村古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物质老化还有功能的衰退现象严重等。
寻找出分析了小洲村可持续发展策略,考虑引入新的生活方式,旧建筑的适当改造。
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相互合作支持,维护小洲村内的文物古迹及民俗建筑。
关键词小洲村古村落;古村落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村落物质老化。
前言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文化精神方面。
而文物古迹则每年吸引大多数人前往旅游。
古村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蕴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古村落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今年来,全国掀起了开发古村落的热潮,如周庄,宏村等。
国外的古村落开发要早于我国,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晚,对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手段尚不成熟,照成物质老化,是为我国一大损失。
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并能做到对外开放且保护文物两不误的方法。
下文以小洲村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前言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正文1. 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南邻大学城、生物岛,东临牌坊河。
西北与土华相接。
小洲村由海水冲积形成,四面环水,河网纵横,故称“瀛洲”,得名与南汉911-971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小洲村获得龙舟赛冠军而赢得南汉王御赐红边黄旗,并钦笔在旗上写“瀛洲飞龙”字样。
小洲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90%以上为简姓,小洲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果园2.7平方千米,水网0.3平方千米。
它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格古村落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耗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明确指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要求优先发展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对于目 前存在于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 要基础,因此必须格外重视。对乡村振兴障碍因素进行深层 次的研究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的城市 化发展,同时可以带来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改善乡村振 兴战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1-2] 1 解决单项城镇化问题,构建双向流动机制
考,2018(4):47-50.
9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IANGXI AGRICULTURE
农业资讯 农业信息
NONGYEZIXUN
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
高 眉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 318020)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 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任务繁重,需要长时间的持久战。乡村振兴建设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落实过程中 产生了种种障碍因素,阻碍着乡村振兴任务的开展。基于此,分析了乡村振兴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障碍因素;城镇化
在现代农业生产深度改革的大环境下,必须认识到乡村 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阻碍乡村振兴的多种因素,并找到解 决这些阻碍因素的对策,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为 现代化农业生产及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胡顺 . 当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 [J]. 城市建设
理论研究,2019(5):182. [2] 朱启臻 . 当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 [J]. 理论参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乡村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乡村学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在教学中传递给学 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内涵,是学生了解民 风和传统道德内容的主要载体。例如,学校需要大力宣传诚 实守信、互帮互助等优良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乡村学校作为优秀乡村文化的主要传播场所,可以为学生提 供除了家庭和社会之外的公共生活场所。因此,乡村学校需 要将教学与乡村社会相结合,实现更加高效的家校交流,帮 助学生更加轻松的融入进乡村生活中,同时因为学生在学校 里可以长期的受到文化的熏陶,所以学生的文化涵养一定会
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
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保护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人文、生态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岭南水乡的生态古村特色,促进小洲村良好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结合小洲村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人文资源和水土、林木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以及工程项目和公共设施等的建设、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的发展和利用应当以参观游览、文化艺术为主,不得超出资源的承载能力,不得对人文资源、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第四条小洲村保护与发展统筹机构负责统筹、组织、协— 1 —调、管理和监督小洲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华洲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小洲村保护与发展统筹机构部署的相关工作,加强对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宣传、教育,提高社员保护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意识。
文化、规划、综合执法、发改、经贸、建设、公安、安全监管、市容环卫、工商、国土房管、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按照批准的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确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违反或拒不执行已经批准的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第六条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按照不同的保护和控制要求分为三个区域,包括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
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指华台山周边、登瀛码头及简公佛庙周边、粤梅简公祠周边、简氏宗祠及东池公祠周边区域,面积为5.14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主要指登瀛码头及拱北大街以南,林坑四项及南胜大街以北,细涌及西江涌之间的区域,面积为9.15公顷。
乡村风貌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3)
乡村风貌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但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受立地条件、经济基础、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乡村风貌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关注解决。
一、存在问题一是乡村规划编制比较滞后。
部分农村建房以村组为单位,沿河流、公路、山脉零星分布,农民违规建房、违法占地建房、乱搭乱建等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有的农村建房样式“千村一面”,缺乏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且与周围自然环境不相协调。
一些农村自建房民间施工队没有建筑资质、设计图纸和安全设备,导致房屋在建筑过程中和交付使用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二是基础设施建管资金不足。
省市县配套用于村级公益事业的项目资金有限,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群众自筹难上加难,硬件设施无法补全,已建的农村道路、水网管道、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使用率高、损耗性大,日常维护资金缺口较大,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处于无效运营状态。
三是人居环境整治不够深入。
一些地区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不高、资金投入不足,风貌管控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乡村整体面貌较差。
环境保护宣传氛围不浓,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对“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等认识不足,缺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部分突出环境问题追责问责、曝光惩处力度不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四是乡村治理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村组干部观念落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和手段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力量薄弱。
一些村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公共意识淡薄,道德失范、邻里纠纷、信访问题频发,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现象蔚然成风。
二、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绘好乡村建设“规划图”。
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村庄现状条件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和认真吸纳群众意愿,聘用专业规划师统筹考虑乡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因素,合理布局农宅、产业、耕地、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违法违规建房等行为。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塑造美丽乡村形象。
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它的顺利实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道路狭窄,污水处理不完善,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一直存在。
这不仅使得乡村环境不美丽,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二、生态保护不到位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然而,目前仍然有不少地方存在着砍伐森林、破坏湿地、乱填乱挖等现象。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了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文化传承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依靠农村民俗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在不少地方,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思潮的影响,农村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影响力。
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和传承农村文化。
四、美丽乡村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显得非常重要。
但是,在一些地方,许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人们对当地的美好印象大打折扣。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线,我们需要在区域开发方面加强合作,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统筹规划不够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包括农村房屋深改、绿化环境建设、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传承等方面。
但事实上,这些区域化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推进整体规划,让每一个地区的美丽乡村成为有特色、有名称、有品牌的独特之处。
六、资金投入不足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重视不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
这不仅限制了美丽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会让农民的生活受到更大的影响。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前景广阔,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秉持政府和社会、企业、公众等各方的共同责任,才能够全面协同,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小农户经营困境:表象、成因及破解
小农户经营困境:表象、成因及破解高经营成本、高经营风险、高环境约束、低信息对称、低经营合作、低经营素质等是小农户经营困境的表象特征。
造成小农户经营困境的成因在宏观层面主要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尚未得到跟进优化,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尚未进行有效管控,以及农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得到切实健全;中观层面主要有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和中间商的消极影响;微观层面主要有综合素质水平不高、销售渠道不多以及市场信息不畅。
破解小农户经营困境的当务之急,是要坚定不移地促进小农户转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小农户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帮助小农户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鞭策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为小农户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标签:小农户经营困境;表象特征;不良影响;成因;破解方略小农户经营困境,是指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无法获得现金收入,不仅农产品经营及再生产陷入困顿,而且生活也会因农产品不能“变现”,失去资金来源而出现难以为继的窘况。
近些年来,像发生在郑州菜农“萝卜哥”身上那样的小农户经营困境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部门也在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着力疏导,比如2012—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明确提出了“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目标要求,而且给出了“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着力加强促进农产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等具体举措,但总的来看成效不够明显。
在此背景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小农户经营困境情况,归纳其表象特征,分析其不良影响,挖掘其成因所在,并提出其破解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农户经营困境的表象特征小农户经营困境在农村普遍存在,其表象特征主要体现在“三高三低”上,即高经营成本、高经营风险、高环境约束、低信息对称、低经营合作、低经营素质。
1.高经营成本首先,高生产成本。
小农户的高生产成本,既伴随着农业机械、种子、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而产生,也伴随着上述农业生产资料购置、购买及使用中的不断涨价而产生,还伴随着近些年土地流转中转让费的不断提高而产生。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以小洲村为例
还需要注意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保护好自然环境、维护当地居民的权 益,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要注重保持传 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同质化问题。最后,应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 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产业链不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然而,目前小洲村的产业链尚不 完善,缺乏专业的策划、营销、经纪等环节,导致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3、人才短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然而,目前小洲村的人才储备不足, 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的解决方案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村落祠堂公 共空间的影响
1、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小洲 村,许多古老的祠堂得到了修缮和保护,这得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通过 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小洲村的文化产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区的凝聚力。在村落祠堂公共空间,居民 可以共同参与文化创意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文化创意产 业还为社区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居民可以通过从事相关工作获得经济收益, 从而更加社区的发展。
3、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小洲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 发文化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小洲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例如,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 多的创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和 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演示以广州小洲村为例,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对村落 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例析小洲村现状与规划失控问题
例析小洲村现状与规划失控问题1 小洲村概况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隅,南临广州大学城、生物岛,四面被河涌包围,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村东、西、北三面皆有快速路穿过。
2000年,小洲村作为“目前为止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
2 小洲村现状2.1 小洲村建筑现状小洲村的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了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主要特点为:小面宽,大进深;空间高敞,通透;墙体薄,屋面薄。
(1)公共建筑:保护区内的公共建筑大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此村民对部分公共建筑做了相应的修缮,而结果却多有不同。
对于区内最主要的公建简氏宗祠的修建情况较好,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恰当的修缮和保护,使其重获生机。
(2)民居建筑:民居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
其中传统的岭南民居,如蚝壳屋,因部分村民有意识地保存历史元素,使其得以保留。
但由于经济等因素的趋势,仍有部分老民居受到破坏,甚至是拆毁。
2.2 小洲村现有肌理及道路现状小洲村是典型的梳式布局和网形水乡的结合体,路网走向随水而布,基本垂直于河涌。
笔者现场勘察发现,小洲村内靠近外围的沿河旅游线路的街巷,大多做了较好的保护,整修过的街巷虽然仅靠青砖贴面覆盖原有破败墙面,与原有特色有所出入,但其保持了原有的尺度和高宽比,在空间感受上与历史做了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外加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小洲村的违章建筑如雨后春笋,民居的整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2.3 小洲村业态现状规划对于小洲村的产业结构描述为:第二产业为主导;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而现实状况则是另一番景象:小洲村附近的艺术培训机构开业比较多,但内容单一,缺乏统一管理,各画室自成体系,室外环境较差。
商业设施,如书吧、咖啡店等,较为零散,不成规模,门面冷清。
制约了乡村振兴步伐的因素
制约了乡村振兴步伐的因素
乡村振兴步伐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金问题: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多个方面。
由于乡村经济相对较弱,财力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2. 人才流失: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流出乡村进城务工或学习,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匮乏。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乡村振兴的步伐受到限制。
3. 基础设施落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4. 传统观念和习俗:乡村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束缚,限制了农村发展的空间。
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于外部变化的抵制,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5. 教育水平低下:乡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匮乏。
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育人才,限制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振兴的发展。
6. 行政体制不适应:乡村振兴需要改革和创新,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僵化和官僚主义。
行政体制的不适应限制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步伐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资金问题、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落后、传统观念和习俗、教育水平低下以及行政体制不适应等。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美丽宜居村庄在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美丽宜居村庄在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作者:高立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7期高立新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推行,将乡村打造成为美丽宜居之所是人们美好的期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有效之举。
针对于此,依据当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举措,将乡村建设成为独居特色的宜居场所,既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还可以大力推进农村建设各项事业,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是当前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能够促使农业农村发展更进一步,有效缓解城乡之间的较大差距。
然而,在实际美丽乡村规划的推进环节中,需要有效遵循相应的规章准则,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善,进而有效促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良好运行,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能够按时按点保质完成,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与经济腾飞。
自2017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以来,鄠邑区紧跟建设步伐,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结合本地区的人文特色,严格遵循“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建设要求,积极建设清洁村庄,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截止目前已经建成生态村庄130个,其中胡家庄村、东韩村等9个乡村被评为示范村。
一、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原则保障1、依据科学原则开展规划城乡规划是当前各项建设的基础规划纲要,美丽乡村建设在实际规划中需要依据各个区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的发展举措,做到科学统筹安排,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有效融合,进而全方位推动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味乡村建设,带动当地产业文化的发展。
在实际规划中需要从多方进行考察,例如有些农村道路不畅,就需要修建主干道路,便捷的交通是后续发展的基础;有些农村地理环境优越,景色优美,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村镇发展;有些农村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以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推广营销等,规划的制定一定要做到科学、统筹、因地制宜,确保每一个农村建设都能够有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美丽乡村的概念是对美丽的乡村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下的做好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对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对农村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标签:美丽乡村建设;制约因素;提升路径随着我国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政策,使其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消除城乡各项差距。
但是,在实际的美丽乡村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一些规划原则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不断的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障美丽乡村建筑的规划设计质量,更好的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1科学规划在進行城乡规划设计中对于美丽乡村进行规划时,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的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进行结合,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特色农村文化的发展。
在湖北省金山县孙桥镇的整体规划上我们就综合考量了诸多因素,调整原有的国道路由减少对村镇内部的干扰,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将孙桥镇打造成一个“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文化创意”的复合产业乡村。
1.2以人为本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上,必须要将农民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不断的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而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初衷使吻合的。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进行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对一些传统的文化理念进行保护,真正的打造出符合农村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
1.3生态优先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法则的原则,切实做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向人们展示农村自然生态特点,以及人文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特色来进行美丽乡村的宣传。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整合全部的资源,对于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幸福工程一起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通过与不同发展项目间的结合,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乡村内涵的深度挖掘, 可以吸引城市的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向农村流动, 最终实现城乡的等值化。
但是,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路径, 以求为全域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美丽”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 我国农村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 还铭刻着太多的历史烙印。
但是, 随着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嬗变, 乡村特色丧失、农业文化割裂, 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多重叠加恶化了乡村的人居环境, 消极因素的互相交织阻滞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
美丽乡村之“美”应该在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均有所体现, 亦即美丽乡村的内涵是生态观、经济观和文化观的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一是生态观。
以生态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意味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间, 以彰显鸟语花香、天蓝地净的乡村场景;二是经济观。
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农民能够从中受益, 如果只是生态环境优美但“低、小、散”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依旧, 则与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背道而驰, 因而必须努力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按照“经济生态化、园区产业化和产品品牌化”的路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三是文化观。
文化元素的缺失意味着乡村“灵魂”的失去, 我国很多乡村文化积淀深厚, 古村落、古民居和古遗址等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
因此, 应通过挖掘农耕文化、传播人文经典和弘扬民俗风情等方式, 建设蕴含文化魅力的美丽乡村。
一、编制“求同存异”的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涵丰富, 不同于传统的布点规划, 在以前的规划方案中大多以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乡村面貌的美化为主, 忽略了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性, 导致视野局限在村落之内及村落之间的道路硬化和庭院绿化等, 使得美丽乡村之“美”仅仅停留在低层次, 忽略了总体建设规划与长期行动计划。
着力探索印象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
着力探索印象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基层反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对策建议一是资金不足,项目难以开展。
美丽乡村建设大多依靠政府财政支持,企业投资不足,但政府财力有限,大部分资金投至基础设施建设,部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难以开展。
如各村(社区)需要完成一人一棵树的工作目标,但是由于镇村两级财力薄弱,植树项目难以开展,或因财力有限需自行培育树苗完成任务,项目实施周期较长。
二是习惯难改,整治难以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整合群众力量,“扫干净、理清秀”实现村庄“七清三改”,虽然多次组织集中整治活动,但是由于群众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加之农村事务繁杂,导致户内外卫生难以维持干净整洁。
三是特色不显,格局难以形成。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由于前期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建设重点瞄准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品牌、特色产业发展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
部分村(社区)特色产业培育不明显,品牌意识不够强,难以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矛盾突出,进度难以完成。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凸显,传统古村落早已划定保护红线,房屋只能修旧如旧,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房屋已是危房,拆除重建不被允许,修旧如旧难以达标,群众建新意愿难以达成,造成了政策规定与群众意愿之间的矛盾。
危房改造与民意之间矛盾突出,危房改造工作为现期重点中心工作,但由于资金、修建时间等原因,部分群众不愿意参与危房改造,危房改造目标任务难以达成,美丽乡村建设进度缓慢。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吸引资金投入,精准实施项目。
积极探索融资渠道,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政策扶持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业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通过激发农民发展热情、促进农民增收,来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
二是教导代替规定,准确培养习惯。
以入户帮助、教导群众改变卫生习惯、整理习惯逐步代替规定要求,以教育帮助群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提升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王楠
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王楠发表时间:2020-04-30T09:24:08.360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5期作者:王楠[导读] 在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美丽乡村的发展主旨为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指明方向摘要:在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美丽乡村的发展主旨为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指明方向,但由于多年来农村发展的滞后性,导致美丽乡村推进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积极探索提升路径,以生态和谐为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为农村人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的村庄。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制约因素;提升路径1导言2014年国家提出进入“经济新常态”,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从追求“量”的发展向追求“质”的发展转变,紧随其后的十九大报告在农村建设中特别强调了“美丽”这一建设目标,体现出我国农村建设发展要向着“美丽乡村”这一确保品质发展的目标迈进。
但城镇一体化的推进,驱动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在这过程中却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乡村特色丧失、传统民俗文化割裂等,同时还伴随着各种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为了经济发展放弃了绿树青山,各类消极因素的互相叠加阻滞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
2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2.1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普及不到位,群众对政策理解不透彻,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村委会在贯彻“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盲目规划,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为农民带来实打实的收益,打消了群众参与的热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经济收入问题无法解决,村庄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会深受影响。
2.2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重资金少目前,我国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落后,在进行乡村改造时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项任务繁重且工期较长的改造工程[2]。
与此同时,在如此重的任务下,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乡村改造的需求,导致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资金不足,建设过程中材料、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建设质量[2]。
影响小洲村形象发展的限制因素
影响小洲村旅游形象定位的限制因素(一)政府管理力度不够1、相应的政策法规欠缺目前,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无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
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洲村的发展。
2、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小洲村作为一个广州的一个城中村,广州政府目的是将其建设成古村落依托的文化创意园,从而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然而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力度差,造成许多小洲村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委,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二)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造成破坏(1)在环境卫生方面,固体垃圾和水污染问题严重。
小洲村内蜿蜒的河流大部分已经干涸,并充满了垃圾、污水,气味刺鼻,水质污染严重、游客遗弃的垃圾、一次性用品、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固体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河岸、田间到处可见。
对环境卫生当地农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在建筑方面,小洲村原有的古建筑、水系随时间推移经济发展不断被拆毁和改造,曾经的民居被改造成了楼房,富有岭南特色的蚝壳屋如今已不剩几座。
随着游人进入,商业化氛围不断增加,传统古村落的文化气息已经失传。
(3)在植被保护方面,小洲村的植被面积正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减少。
曾经闻名全城的葱葱郁郁的榕树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性的建设、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和游客的随意采摘而遭到破坏。
(三)市场失灵的显现化导致形象定位受制约如今市场经济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种制度下的经营者普遍认为只要能够获得利润,提高经济产量,无论何种资源开发模式和经营方式都无关紧要。
“园中村”改造与发展探索——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园中村”改造与发展探索——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中的“园中村”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城市中的“城中村”,“园中村”涌现出大量低收入人群和非法建筑,同时存在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对于“园中村”的改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意义。
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探讨“园中村”改造与发展的可行性和实践经验。
一、小洲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小洲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是典型的“园中村”,也是广州市的一个重点改造项目。
村庄总面积约450 亩,土地面积虽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治理不力,存在多种问题:1.多数房屋为违建或低品质房屋,未经过相关部门审批,不具备安全性和可靠性。
2.基础设施滞后落后,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严重,污染环境且卫生条件差。
3.由于宅基地使用权游离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之外,易导致产权纠纷,让居民长期处于房产不确定状态。
4.村庄治理难度大,存在腐败现象和言语暴力等非法现象,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难度较大。
二、改造与发展的方案小洲村作为广州市的重点改造项目,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改造与发展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与规划管理:政府引导和规划管理是改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策性的激励和引导可通过政府等途径实现,通过中央政府的发文、地方政府的制定一揽子措施等方式实现及时有效的“园中村”改造。
2.产权确认:产权确认是改造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改造难题的重要途径。
产权的确认可以确立房屋合规、土地合规等的合法性,有效预防后续的纠纷和阻碍。
3.仪表化管理: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如小区物业公司管辖和社区门禁、爆料平台等建立,实现小区围栏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
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和其他手段强化小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联系,以便更好地互动和互相支持。
4.基础设施升级:基础设施升级是“园中村”改造的重点。
统一规划、使用、改造小区内部道路、及废弃工业区、村级供水、村级供电等基础设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解决村庄人口增长带来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村小发展的弊端
影响村小发展的因素影响和阻碍村小发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的发展工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特别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使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于得到实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硬件来看,农村小学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有些村小的学生根本没上过微机,也没有图书阅览室,多数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村小学校图书资料少,学生们放学回家除了课本任务之外就是玩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专业结构不均衡,专业教师较少,像音、体、美等学科缺少教师而停止,学生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阻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房展。
二、学校生源不断减少,经费不足,农村50岁以上的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较多,年轻的教师数量少而老教师对新课程的教育理论接受相对比较慢,又很少进行过专业培训,大都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且部分教师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幼师教育,至于说教学方法、技巧、专业术语更无从谈起。
三、来自家庭方面的政府从免除杂费后,学生上学只需要交几十元钱课本费就可以上学,但很多农村家长思想意识的落后,本身没有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重点位置,这种落后的思想意识也影响到农村孩子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
即使在上学的孩子中仍有一部分人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摆正学习的态度,把学习放在正确的位置,这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更令人伤心的是某些家长家务繁忙而随意让学生多次请假,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被浪费,学习课程越积压越多,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
四、来自社会方面的现在社会上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使许多农民不愿意承担教育风险投资。
以为读书花很多钱、找工作花很多钱,加上农村很多农民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以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通的社会不良不健康的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是因为家庭困难辍学,而是没有奋斗目标而辍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小洲村旅游形象定位的限制因素
(一)政府管理力度不够
1、相应的政策法规欠缺
目前,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无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
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洲村的发展。
2、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小洲村作为一个广州的一个城中村,广州政府目的是将其建设成古村落依托的文化创意园,从而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然而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力度差,造成许多小洲村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委,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二)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造成破坏
(1)在环境卫生方面,固体垃圾和水污染问题严重。
小洲村内蜿蜒的河流大部分已经干涸,并充满了垃圾、污水,气味刺鼻,水质污染严重、游客遗弃的垃圾、一次性用品、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固体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河岸、田间到处可见。
对环境卫生当地农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在建筑方面,小洲村原有的古建筑、水系随时间推移经济发展不断被拆毁和改造,曾经的民居被改造成了楼房,富有岭南特色的蚝壳屋如今已不剩几座。
随着游人进入,商业化氛围不断增加,传统古村落的文化气息已经失传。
(3)在植被保护方面,小洲村的植被面积正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减少。
曾经闻名全城的葱葱郁郁的榕树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性的建设、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和游客的随意采摘而遭到破坏。
(三)市场失灵的显现化导致形象定位受制约
如今市场经济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种制度下的经营者普遍认为只要能够获得利润,提高经济产量,无论何种资源开发模式和经营方式都无关紧要。
因此在政府将小洲村定位为文化创意园地之后,小洲村的本土居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模仿国内古镇的热门发展形态,如西塘、丽江。
但又由于知名度不够高,规划不当,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村内店铺生意惨淡,整体面貌脏乱差。
同时小洲村的土地严禁用于工业开发,使其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广州其它城中村 , 无法满足村民的经济收益
期望。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小洲村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广州市的平均水平,即便政府开发时对基础设施有较大投入,众多旅游设施依然满足不了游客需求。
小洲村村落狭窄,道路曲折,停车场、洗手间、服务处等公共设施简陋。
客栈、餐馆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店铺人烟稀少,门面脏乱。
卫生和设备条件均达不到游客需求的水平。
(五)村民不配合建设
小洲村当地的居民自身的保护意识淡薄,对于村内重要的古建筑缺乏关注和保护,使其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甚至被拆毁。
小洲村居民没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建筑、生活垃圾随处摆放,导致村内污水横流,店面脏乱,只顾眼前利益,不在乎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同时小洲村内村民建房无序,新增分户也一直积压,历史遗留问题复杂。
利益集团固化,农村违法用地存在极强的根植性,难以改变现状。
(六)产品粗糙、模仿性强,失去传统特色
小洲村作为乡村旅游,被国家定位为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后失去传统文化的特色,片面模仿西塘、丽江等古镇的发展模式,却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而没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虽然小洲村附近的艺术培训机构开业比较多,但内容单一,各画室自成体系,室外环境较差。
咖啡厅、书吧、客栈等创意文化型的店铺也冷清分散,不成规模。
小洲村的发展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没有明显的特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同时策划包装不力,宣传力度不强也使小洲村难以适应目前激烈的旅游竞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