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观后感2000字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狗十三》观后感篇1我的爱因斯坦丢了,是在爷爷买菜时它自己溜了的,它是我最爱的宠物狗。
全家没有一个人去寻找它,就像他们从来不认识它似的。
没有人知道它对我有多重要。
大人们只知道它就是一只狗,是个畜生,他们忽视它,所以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安危。
只有我知道,在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在那些被忽视掉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爱因斯坦。
我发疯了一样的寻找它,在漆黑寒冷的夜里奔跑,哭泣,呼喊,没有一声回应。
寒冷的气流肆意地侵蚀我的四肢,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感受到冷了。
爷爷追了出来,他把衣服给我让我穿上,怕我着凉,可是我最爱的狗都丢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穿衣服?我不想穿衣服,推了爷爷一把,爷爷摔在地上,崴了脚。
我还在跑,我一直哭一直哭,没有人明白我。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被判给了爸爸。
爸爸又娶了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他们生了个大胖小子。
一屋子人都非常开心,没有一个人告诉我。
也许,我不应该知道吧!我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现在他还要养他的儿子,忙的更带劲了。
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唯一能走进这个世界的,只有我小小的狗,可是,连它也丢了。
丢了狗之后,我一直很难过,每天耷拉着脑袋,丧着脸。
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用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去打印了寻狗启示,到处贴,到处发。
或许是被我的努力感动了,或许是对我的执着无可奈何,大人们重新给我买了一只看着很像爱因斯坦的小狗,还欺骗我说是爱因斯坦自己回来了。
我兴奋地从学校逃课回来,却发现那根本不是我的爱因斯坦。
我讨厌他们哄骗我,我哭着说那不是爱因斯坦,那不是……没有一个人理我,大人们都说那就是,那就是。
我跑了出去,碰到了姐姐的男朋友,他听了我的话后安慰我,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原来他也是大人的世界中的一员。
我想不通,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呢?以爱为名义的欺骗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就应该值得原谅吗?不,我不能原谅他们。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3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
很多人说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没有找到共鸣说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电影中李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虽然爷爷奶奶很爱她,但他们关注的都是李玩有没有吃饱穿暖,从来不会深入孩子的内心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问题只会用吼的方式让她屈服。
他们不理解一条狗对李玩的意义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买了一条一样的狗来冒充爱因斯坦。
当李玩发现这个“爱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样无助的时候最终接受了它,但爸爸确因为它不听话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
答应李玩要去天文馆却因为应酬而爽约,在打骂了李玩之后又给她道歉展现出慈祥的父爱,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给你一颗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给你钱花,要买什么都给你,但爱从来就不是如此的简单,爱是陪伴,爱是理解。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大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分歧,不懂得倾听,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争,却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
慢慢的,她也开始改变,变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却再也不是那个为了找“爱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
或许我们有一天会在这样那样的抗争与妥协中一步一步的长成了大人模样,但我却更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
《狗十三》观后感4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
自小父母离异的李玩被爸爸寄养在爷爷家,跟爷爷奶奶长大。
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
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
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观《狗13》有感八篇
观《狗13》有感八篇【篇一】“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
”相信这是很多人童年都听过的一句话。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孩子很多都是被“打大”的。
好一点的,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特长多就一切万岁;残酷一些的,孩子犯错时,必然要上演“男女混合双打”。
看完《狗十三》,我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无论多么努力、多么听话,但总是与他们期盼的模样有差距。
除了懂事,我好似别无选择。
父亲总是容易冲动,有一次他喝多了,打我打得莫名其妙。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成认这就是爱因斯坦。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
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
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
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
起初,我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响,我也觉得是她不懂事。
但其实站在李玩的立场上想,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
李玩吃饭的时候会自己端着饭去看电视,深夜吃了晚饭会一个人去煮面,她与奶奶爷爷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更何况她是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
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
而小狗丧失以后,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承受这个替代品。
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承受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
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
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1这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爷爷买菜把狗丢了,然后女孩子疯狂找狗未果,家人为了平息这件事买了一条狗说是原狗,女孩经过爸爸的教训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和另一条狗培养出感情后,因为弟弟的挑逗狗,导致狗的反击,从而第二条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终狗绝食而亡,还有一件事就是爸爸为了酒会而失信女儿没有去天文馆。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却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规则中选择妥协。
最终,女孩在路上见到了她的原来丢的狗,却没有再去相认找回,因为她知道,她无力保护着它,带走可能是更大的伤害。
全剧大人一直不懂的,原来有的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们总以为狗就是狗,丢了买一条回来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条狗,所以在剧的最后,第二条狗绝食死亡后说再买一条狗,就足够说明了这一切。
孩子要的也不仅仅只是一条狗,还有那一个感情,所以才会在第二条狗来的时候要把狗送出去。
全剧一系列的冲突细腻的体现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认知冲突。
有时候就在想,大人们都是从孩提时光过来的,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
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他们都是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理解,或者说不能去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我们等大了总会对我们的小孩或者说别人的小孩说,我们也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你们所做的一切我们都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人的记忆啊,总是容易丢失的,我们只记得自己从那个时候长大,却忘记了我们那时的思想和感受,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代沟,我们只记得我们从前是个孩子,却忘记了我们孩子时期的模样。
还是说,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的在杀死从前的自己。
2022年《狗十三》观后感2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真不是滋味,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闷闷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心里平静的湖面,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主演是张雪迎。
它讲的是一个女孩李玩和她的小狗“爱因斯坦”的故事,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实际上它讲的是青春期的迷茫、家庭的隔阂,以及成长的阵痛。
李玩一开始养了一只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她可喜欢这只小狗了。
可是后来,狗丢了。
家里人为了安慰她,又给她买了一只狗,也叫“爱因斯坦”。
这下可好,李玩不干了,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这就像你最喜欢的玩具熊丢了,别人又给你买了一个一样的,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电影里,大人们总是用“为你好”的名义,替李玩做决定,强迫她接受新的狗、学习物理、参加英语竞赛……他们以为给李玩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却忽略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就像用一个漂亮的笼子,把一只渴望自由的小鸟关了起来。
李玩一开始还会反抗,还会哭闹,但后来,她慢慢地“懂事”了,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她喝牛奶过敏,以前会直接说,但后来,她默默地把牛奶倒掉,脸上还带着微笑。
看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难受,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啊?这部电影的画面很真实,没有华丽的滤镜,也没有夸张的特效,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样子。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片尾曲,听着听着就让人想哭。
要说缺点嘛,我觉得节奏有点慢,有些情节可能略显拖沓。
这慢节奏也恰好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更能让人体会到李玩内心的挣扎。
《狗十三》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而是直面现实的残酷,展现了青春期真实的痛与迷茫。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无奈与妥协。
如果你也经历过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正在经历,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这部电影,或许你会在其中找到共鸣,或许你会对成长有新的理解。
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哈哈大笑的电影,但它会让你思考,让你回味,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想起李玩那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狗十三是最近很火热的电影,让很多的人心有感触,其中的故事是讲诉了一个女孩的成长,里面的原生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大,带给很多人感同身受。
下面是本文库带来的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这个畸形的世界啊,中国式教育的残忍,你有没有感受过重男轻女的家族里,作为女孩,那种寒心,甚至都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
狗十三真的压抑又说不出具体哪里最戳我好像很多瞬间都似曾相识又离我很远了不愿想起又被剧情带着回忆和这个片子产生不了共鸣的人你们太幸福了真的。
想到德善爸爸说:"对不起,女儿爸爸不知道,对大女儿,要好好好教育;对二女儿,要好好关心;对小儿子,要教他好好做人。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我的女儿,就稍微体谅一下。
"电影的后劲真的很大了,最后李玩吃下狗肉,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过来,幸好没有"的时候,差点哭出来。
海报上有句话,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凶杀案,因为这样的成长太普遍了,所以没有人觉得不对劲。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接受着不喜欢的东西,常常放弃心爱的东西,或是被迫,或是甘愿,不想分开也得分开,不想接受也得接受。
哭吧,哭完把眼泪擦干净,这样的事情,以后多着呢。
影片的小女孩看了多让人感到不懂事。
真正在青春里感到痛苦艰辛的孩子,不会因为一只是不是原来的狗跟父母爷爷奶奶闹这么大。
他们的矛盾冲突在与稀松平常的生活里没有让自己获得平等人格来对待的权利。
而这部片中冲突起因是一条狗,漫长的寻狗镜头加上片末勿食狗肉的呼吁总让观众跳戏。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从电影院出来整个人都很压抑,开始回忆自己的成长多少都和李玩有着重合。
原生家庭的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一个孩子,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不会考虑要孩子,这不是自私而是负责任。
《狗十三》令我想起了自己的两个经历。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狗十三》:青春的挣扎与无奈《狗十三》,这部电影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在青春时期所经历的痛苦与成长,揭示了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问题和矛盾。
影片的主人公李玩,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女。
她充满了好奇和梦想,渴望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她的生活却被父母的离异、重组家庭以及学业的压力所困扰。
为了提高英语成绩,父亲强制性地将她的兴趣小组从物理改为英语,这一行为引发了她内心的反抗。
在这个过程中,李玩与一只小狗爱因斯坦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爱因斯坦成为了她孤独时的陪伴,也是她内心世界的寄托。
然而,爱因斯坦的走失让她陷入了绝望和愤怒之中。
大人们的欺骗和敷衍,让她感到被世界抛弃。
她在痛苦中挣扎,试图寻找真相和自己的价值。
电影中的家庭场景令人深思。
父亲的威严、母亲的无奈、长辈的溺爱,都反映了中国式家庭中常见的问题。
大人们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着各种控制和塑造,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需求。
李玩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驯化的过程。
她学会了妥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成为了大人们期望的样子。
然而,这种驯化的代价是惨重的。
李玩的青春被剥夺,她的梦想被压抑,她在痛苦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电影通过李玩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现实对年轻人的压迫和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细节处理非常细腻。
从李玩的表情到家庭环境的布置,都展现了生活的真实。
观众可以感受到李玩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能理解她的反抗和挣扎。
《狗十三》不仅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索。
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太多的纯真和善良?我们是否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对于家长来说,这部电影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总的来说,《狗十三》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无奈和成长的代价。
狗十三观后感4篇_1
狗十三观后感4篇狗十三观后感1前几天我看了《狗十三》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状态,播完后也有一时回不到现实中。
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李玩曲折的青春成长历程。
女主人公跟中国的一些家庭一样,都是离异家庭且女主人公跟大多数青春“小透明”一样,长相普通,痩痩小小,满头的青春痘,自己有点掖着藏着的小心思,是骨子里倔的一个女孩。
本片内容跟电影名差不多,都是围绕养狗,丢狗,找狗,再一轮把狗送走写的,但那不过是浅薄表面上的引子。
我将用几个对我印象很深的片段讲一下我的感受。
爷爷奶奶爱李玩,却连李玩喝牛奶会吐也不记得,爷爷亲口说:李玩是女孩,名字是随便起的,男孩的名字可不能随便。
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在脑子里。
爱你的人,偏偏就是折磨的你那个人。
李玩喜欢物理,于是报了物理兴趣小组,但她父亲去学校擅自帮她改成了英语口语学习小组,因此两个人闹了矛盾,父亲为了哄李玩送了她一条狗,李玩迫于无奈最终妥协了。
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五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一直坐在幼儿园门口望着右边的滑梯,当时就疯了似的想上去玩,但幼儿园教师就是不让,我在幼儿园好几天都没看见有人玩过,难道那就是个摆设?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上去滑了一下然后就被老师教育了。
回到家后的第二天我拼了命不想去幼儿园,一边哭一边抱着楼梯柱子,但迫于父母的威压,还是不得不妥协。
骂你是恨铁不成钢,打你是为你好,逼你做不喜欢的事是因为爱你。
这是很多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先找借口,再不行还可以物质补偿。
爷爷弄丢了李玩的狗,却没有一句道歉。
李玩只狠狠撂下一句“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来证明自己的委屈。
这时候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场“凶杀案”,每个人都是涉事者。
大人们好像总是有各种招数来对待孩子,除了好好说话。
只有看懂大人脸色的孩子才能在成人世界收到奖赏。
就像李玩的堂姐,处事聪明,会察言观色,在长辈的世界里活得如鱼得水,大人一个眼色她就可以不再为李玩说话,慢慢地李玩也被逼成了这样。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狗十三》观后感1《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
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
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
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
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
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
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
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
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
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通过写一篇观后感,职场人可以更好的抒发自身的感想,一般大家观看完一部影片后,肯定有很多感触,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观狗十三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一):少年李玩的长大本片的主人公李玩和她的家人组成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家庭,在发生争吵的时候,李玩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爷爷的台词是什么样的,奶奶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爸爸的台词又是什么样的,这些熟悉的台词都让你感到这就是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的重现。
青春期的少年,自主意识再度强烈的觉醒,渴望被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可是在中国,绝大数的家长并没有敏锐捕捉到这个时期孩子身上的变化,从观念上也不接受长辈和孩子间平等的理念,所以盲目的把自己变成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敌人”,并且随时准备用权威结束这场战争。
李玩为了丢狗和家人大闹一场,其实在和朋友谈心后在回家以前,听到朋友那句“以后这种事还有很多”的李玩已经接受了现实,但是她爸爸却没有给她足够的耐心,于是本片最精彩的一幕上演,回到家的李玩遭到爸爸的痛斥,“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家长们仿佛都在指望孩子长大了就马上可以懂事,但其实李玩的家人并没有在这件事上给孩子做好榜样,丢狗却不找没有展现出认真负责的品质,找了一只外形相似的狗来蒙混过关更是没有表现出诚实踏实的品德,最最关键的是李玩所代表的少年的自尊仍然没有得到本应该有的尊重和保护,认为是孩子所以可以随便许诺却不遵守诺言更是教育的大忌,孩子渴望理想化的父母的愿望彻底破灭。
英语演讲比赛中,父亲出现的前后李玩的表现的差异则暗示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关系下,孩子所遭受到的父母的影响。
也许是因为从小父母离异的关系,依靠并不多的李玩对他人的幻想本来就很低,她显示出非常的早熟和聪慧,她对现状有着很好的判断,她知道她的命运如何把握,她知道获得想要的东西需要牺牲很多,她知道在完成目标前她需要禁得住许多的诱惑,她小小年纪就知道恋爱不能带给她想要的一切,轻描淡写的就拒绝了对她有好感的帅哥,从这一点上看李玩的堂姐在电影中则一直和她做着对比,生日聚会她微笑着挣脱堂姐的手代表着李玩永远不会走上的人生。
片尾李玩若有所思的看着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冰场上跌跌撞撞的训练,我想在她的脑海里,对被弟弟分走的关爱和注意力的怨恨和委屈也许正在消散,因为她明白,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中,任何的宠溺最终一定也会走上另一场战争,目前“风光”的弟弟也终究逃不出生活的“桎梏”和“洗礼”。
《狗十三》观后感_1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1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
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
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
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骂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
骂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
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
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
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
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
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观后感2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
很多人说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没有找到共鸣说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电影中李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狗十三》,这是一部令人沉重的国产青春片。
它所带来的压抑感与无力感,甚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同样是对青春中失败反抗的描绘,杨德昌以毁灭与死亡作为结尾,保留了些许浪漫主义色彩;而曹保平则以冷峻而克制的视角揭示了我们大多数人成长的真实——习惯与顺从。
此片于 13 年完成,原名《狗 13》,霸气侧漏。
然而,它被禁 5 年后才得以上映,更名为《狗十三》。
这部影片的上映背后故事,不正也是对本片主题的一次映射吗?“狗 B”的青春,才是属于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
青春的悸动、迷茫、孤独与抗争,这些无所适从的混乱情绪,被曹保平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狗 B”。
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亦没有感天动地的生死离别。
青春最大的伤痛,不过是丢失了那条狗。
但我们必须为其赋予意义,于是便有了无可替代的绚丽,有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后来,我们有了新的狗,逐渐意识到青春的伤痛是如此可笑。
“狗 B”的青春一去不回,我们变得顺从、沉默,总是笑脸盈盈。
明明厌恶牛奶,却要强颜欢笑;明明厌恶狗肉,嘴上却说着真香。
然而,当我们回首往事,李玩出生在一个体面的小康家庭。
她有父亲的管教,姐姐的陪伴,祖辈的疼爱,男生的喜欢,宠物的陪伴,还能保送高中……这样的人生,还能要求什么呢?如果将李玩的困境置于底层的教育环境中,那就是作业太少,吃得太饱。
她甚至没有机会反抗,更别提祖辈的迁就和父亲的道歉了。
而最能对本片感同身受的人,多半不会选择观看这样一部文艺片。
经历过李玩那样的成长后,他们在社会的剃刀下历经千锤百炼,遍体鳞伤后变得游刃有余。
他们会顺应社会,厌倦反思,往往也不屑于回首“谁都经历过,没什么大不了”的青春。
至于那些愿意观看并为之动容的观众,大多已摆脱李玩所处的困境,可以对子女进行更好的精神教育。
讽刺的是,这类人的生育意愿普遍偏低,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在李玩的成长主线背后,隐藏着曹保平导演以闲笔形式呈现的多重隐喻——激发学生激情却被书本砸死的蝙蝠,被当作精神病抬走的鸟叫达人,唱着“WG 就是好”的父亲,英语口语比赛上以“追求自由”为结尾的演讲者……这些看似容易过度解读的地方,或许才是“狗十三”给出的答案和真相。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说起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真不是滋味,有点酸酸的,又有点闷闷的。
它不像爆米花电影那样看完就忘,反而像一颗小石子,扔进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的,主演是张雪迎,讲的是一个女孩青春期的成长故事,类型嘛,我觉得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剧情片。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她爸妈离婚了,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她爸后来又组建了新家庭,还生了个小儿子。
为了讨好李玩,他爸送了她一只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
李玩一开始不喜欢这只狗,但慢慢地,她和爱因斯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爱因斯坦后来走丢了,大人们为了安慰她,又找来一只相似的狗,也叫爱因斯坦。
李玩一下子就看穿了,但她没有揭穿,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替代品”。
这就像一个隐喻,象征着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妥协和失去。
张雪迎演的李玩,真的演得太好了!把青春期女孩那种敏感、叛逆、迷茫,演得活灵活现。
一开始,她像一只小刺猬,竖起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
后来,她慢慢地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戴上了“懂事”的面具。
想想我们自己,谁的青春期没经历过这种“被迫长大”呢?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关于成长和妥协。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然后学着接受。
李玩失去了她的妈妈,失去了她的爱犬,也失去了她曾经的棱角。
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迎合大人的期望,学会了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电影的画面很朴实,没有华丽的特效,但很真实,很贴近生活。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片尾曲,听着让人特别伤感。
剪辑也很流畅,没有拖沓的感觉。
电影的节奏有点慢,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闷。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
它不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充满浪漫和幻想,而是直面了青春的残酷和现实。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青春期时的迷茫和挣扎。
看完之后,你会忍不住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长?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失去?如果满分是五颗星的话,我给这部电影打四星半。
它虽然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但它足够真实,足够深刻,足够引发我们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2000字
周末在家时看了电影《狗十三》(英文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导演是曹保平,之前拍过《李米的猜想》和《追凶者也》,都很不错),有一些感受和思考,想来想去,不由得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索性把它写出来。
这是一部题材很与众不同的电影,一个13岁的孩子的成长,不同于江湖武侠、都市恋爱、侦探悬疑、搞笑喜剧,但作者却在这个题材里营构了包罗万象的人事,触动了我的内心;细节做的很到位;陕西方言也很恰当;剧中人物演技都很到位,尤其是爸爸。
电影里的主角是一名13岁的女孩,还在读初中,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想报的兴趣小组(物理小组)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而不能报,只能报(英语小组),当然父亲也有父亲的想法和无奈(孩子升学成绩和老师的面子);不太懂谈恋爱的堂姐;还不会溜冰,在喧闹的溜冰场里,无助地站着;和不太沟通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像每个在长大的孩子一样,有漫不经心的不开心,有自己天马星空的幻想(多重时空),和觉得永远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
电影中的父亲、爷爷奶奶很疼爱她(爸爸在当着老师的面吵她之后哄她,爷爷奶奶怕她不能接受,暂时瞒着新阿姨生小孩的事情,买她喜欢的螃蟹),甚至是继母,第一次见面时也会买滑冰鞋来获得她的好感。
事情的缘起是爸爸为了哄她买的一条小狗,叫做爱因斯坦,她一开始很不喜欢,小狗可怜兮兮的攻势还是俘获了她。
她煮面,她们同吃同睡,她不喜欢爷爷奶奶把狗关在厕所里面、用切碎的猪肝和着米饭喂小狗。
可是后来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后,一切突变。
她在夜晚慌乱无助地去找爱因斯坦,甚至不小心把阻拦自己的爷爷推倒,爷爷的脚受伤,从此不便走路;到处贴传单;因为一直找小狗,多次晚回家,奶奶也出门找她,差点走丢。
她固执地找着爱因斯坦,却无形中损耗着家人因为丢狗对她的愧疚、耐心。
在继母买了一条在外形上跟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小狗时,在大家都一直地劝她甚至要求她接受这是爱因斯坦,她拒绝承认它是爱因斯坦(表姐李堂的反应值得玩味,在继母的眼神示意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互不理解中,看到酒后归来的她,爸爸终于出手打了她。
打完之后向她道歉,她似乎真的“懂事”了,学英语,叫新的狗爱因斯坦。
在物理竞赛中获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讲的是她喜欢的时空,她学会了妥协。
终于可以参加弟弟的生日会,笑着掩饰着自己的失落。
一次是爸爸的聚会,她喝了酒,错过了天文展览;一次是她自己的庆祝会,她吃了狗肉,她终于妥协了。
有几点仍然使我印象深刻,也无法想出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
1、爸爸:为什么会唱红歌?为什么在提到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会流泪?
2、在小弟弟被训练滑旱冰时,频繁跌倒,想要拥抱的时候,教练不肯给他怀抱,却一直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一幕想要传达的是?
3、她在拒绝回应李堂前男友的示好之后,说的一句,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这一幕是“懂事”了之后的她体会到的吗?在片尾,看到原来的爱因斯坦(新主人称之为贝贝)时,她为什么拒绝相认(此时甚至李堂也不理解)?
4、弟弟用晾衣棍打遍了家里所有的人,在打狗时被狗咬,继母希望丢掉狗,她为何泪流满面地安抚下了狗?在卫生间里瑟缩的狗是不是像她自己,像那天被爸爸打了一样,哭着流着泪去洗澡的她?
5、当爸爸说,可以满足她愿望时,她说要去看新的爱因斯坦?是为了找什么?
6、电影里唯一出现的英文单词“伪善”,是说什么呢?
7、喝牛奶,在她这里出现了三次,一次是爷爷奶奶的饭桌上,一次是爸爸的酒桌上,将牛奶换成红酒,一次是陪着她的李堂的前男友,他们都不知道她不喝牛奶;在弟弟那里出现了一次,弟弟喝了之后又吐出来,是象征这什么呢?
8、她楼上学鸟叫的怪人,后来似乎是精神病人所以被绑在担架上抬走,有什么含义呢?
9、纹身,这个男孩先纹的是堂,后来改纹了玩,纹身象征着什么?
一起看电影的人,觉得女孩太不懂事,不能体谅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苦衷?因为一条狗,就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可是换做是小时候的他,在相同的环境下,就一定可以理解吗?
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似乎在经历那两件小事上长大了(想看还珠格格和金粉世家时,家里人说太晚了不让看)。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任其独自生长,不受约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受干预的真空环境。
从小到大,一直被大人教育着要懂事,世界并不围绕着自己转,必须接受无奈、忍受痛苦,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我之外的一切妥协,这个妥协的过程,不管是被暴力还是被以爱之名强加的,最终我们都会接受,不再强求。
何止是长大的过程,在融入学校、进入职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学会妥协,接纳一切,然后再尽力争取自己想争取的结果。
这是一场漫长的驯化或者说养育,我们为家庭为社会熏陶同化,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传递下去,毫无知觉。
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被驯化的一方好?还是为了自己不再麻烦,不再需要额外付出?这是不是一种伪善?更不用说暴力战争,可谓最极端的手段(比如“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怜悯,怜悯剧中的一切人,而不是讨厌某一个角色;就连这份怜悯,都夹杂着无奈,没法追究这样的结果该由谁来负责,无法恨任何一个人(因为谁都没有错),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奇怪的是,竟然也让我渴望自己变得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