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土中应力计算

合集下载

土力学3.土中应力计算

土力学3.土中应力计算
h1
γ1 γ2 γ′3
γ1 h 1
h2
水位面
γ1 h 1 + γ 2 h 2
1.地下水位以上土层 地下水位以上土层 采用天然重度, 采用天然重度,地下 水位以下土层采用浮 重度 2.非均质土中自重应 非均质土中自重应 力沿深度呈折线分布
h3
γ1 h1 + γ 2h2 + γ′3h3
三、水平向自重应力
pmin=0
基底压力重分布
偏心荷载作用在 基底压力分布图 形的形心上
1 l F + G = pmax × 3 − e b 2 2
p max
2 (F + G ) = l 3 − e b 2
三、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于地基表面, 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于地基表面,由于建造建筑物而
附加应力分布规律 距离地面越深, 距离地面越深,附加应力的分布范围越广 在集中力作用线上的附加应力最大, 在集中力作用线上的附加应力最大,向两侧逐渐减 小 同一竖向线上的附加应力随深度而变化 在集中力作用线上, →∞, 在集中力作用线上,当z=0时,σz→∞,随着深 度增加, 度增加,σz逐渐减小 竖向集中力作用引起的附加应力向深部向四周无限 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力强度不断降低( 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力强度不断降低(应力扩 散)
I o o
III IV II
σ z = (K c Ⅰ− K c Ⅱ − K c Ⅲ + K c Ⅳ ) p
垂直三角形分布荷载 dp布辛涅斯克解 积 分
σ σ
z1
= K t1 p = K t2 pt
z2
矩形基础角点 下的竖向附加 应力系数, 应力系数,均 为m,n的函数 , 的函数

第三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1-3节)

第三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1-3节)
4
3.均质、等向问题 理想弹性体是均质且各向同性的。天然
地基是各向异性的。但当土层性质变化 不大时,这样假定对竖直应力分布引起 的误差通常在容许范围之内。
5
二、地基中的几种应力状态
1.三维应力状态(空间应力状态)
局部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应力状态属 三维应力状态。每一点的应力可写成矩 阵形式
24
25
在空间将z相同的点连 接成曲面即形成应力泡。
当地基表面作用有几个集中力时,根据弹 性体应力叠加原理求出附加应力的总和
26
(二)水平集中力作用-西罗提解
z

3Ph
2
xz 2 R5
(3- 9)
27
28
二、矩形面积上各种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 加应力计算
(一)矩形面积竖直均布荷载 1.角点下的应力
x

K
s x
p
τ
xz
K
s xz
p
(3- 25) (3- 26)
剪Kx应s和力K分xzs布分系别数为(水表平3向-5应)力,m分布x ,系n 数z和。
BB
55
P
56
57
(三)条形面积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 条形面积上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在地基
内引起的应力也可利用应力叠加原理, 通过积分求得。
zM ' (KsI KsII KsIII KsIV ) p
(3 -13a)
37
第二种情况:计算矩形面积外任一点M’ 下深度为z的附加应力(图3-17b)。设法使 M’点为几个小矩形的公共角点,然后将 其应力进行代数迭加。
zM ' (KsI KsII KsIII KsIV ) p
29

第3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第3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1. M(x、y、z)点的应力: ( 、 、 )点的应力:
3P z3 3P σz = ⋅ 5 = ⋅ cos3 θ 2π R 2π R2 3P z2 x 3Px τzx = ⋅ = ⋅ cos2 θ 2π R5 2π R3 3P z2 y 3Py τzy = ⋅ = ⋅ cos2 θ 2π R5 2π R3
mn 1 n2 ] * ⋅[ − 2π m2 + n2 (1+ n2 ) m2 + n2 +1
同理,可以求得最大荷载角点下任意深度z处 的竖直附加应力σz 为: σz = α tc' p0 = (α c- α tc) p0 (3-7)
3P z5 P 3 σz = = 5 z2 2π R 2π
5
其中 = x2 + y2 + z2 R
(3-3)
P =α P 2 2 z2 ( r z) +1 z 1
(3-4)
其中α = α (r/z)称为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系数 具体的α 值见教材p79表3.5.1
b
图3-11 矩形面积上作用 三角形分布时角 点下的附加应力
根据布希涅斯克解,dP在角点1下深度z处M点 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dσz为:
3p0 xz3 dσ z = 2π b x2 + y2 + z 2
(
)
5
dxdy
2
将上式沿矩形面积积分后,可得出竖直三角形 荷载作用在矩形面上时,在零角点下任意深度 z处所引起的竖直附加应力σz为: σz = α tc p0 (3-6) 式中 α tc =
y z
x
图3-4
2. 与材料力学比较 与材料力学比较(用摩尔圆解决问题时)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三章-土的自重应力计算)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三章-土的自重应力计算)

3.2 土的自重应力计算
在荷载作用之前,地基中存在初始应力场。初始应力场常与土体自重、 地基土地质历史以及地下水位有关。在工程应用上,计算初始应力场时常 假设天然地基为水平、均质、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空间,土层界面为水平面。 于是在任意竖直面和水平面上均无剪应力存在。 假设前提: 假设土(岩)体为均匀连续介质,并为半无限空间弹性体。 地面
应力泡
一、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二、矩形和圆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z
F
d
z
3z3
2
p(x, y)dd F ((x )2 ( y )2 z 2 )5/ 2
二、均布矩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1、均布矩形荷载
二、矩形和圆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1、均布矩形荷载
p c ——均布矩形荷载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
2
p0
[1
(r02
z3 z
2
)3
/
2
p 0 [1
(
p0[1 (
1
1
z
] r p0
z3 R5
1
R (r 2 z2 )2 整理得:
z
3P
2 z2
1
1
r z
5
2 2
则:
z
P z2
z
tzyபைடு நூலகம்
tzx txz
tyz
y
tyx
txy
x
M点处的微单元体
令α为附加应力系数,计算时查表
3
2
1
1 r z
2
5
2
一、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多个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 力
一、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土力学课件 第3章 土中应力分布及计算.

土力学课件 第3章 土中应力分布及计算.

计算如图所示水下地基土中的自重应力分布
水面 a 8m
粗砂 r=19KN/m3 rsat=19.5KN/m3
黏土r=19.3KN/m3 4m rsat=19.4KN/m3 W=20%,WL=55%,WP=24%
b 76KPa 176KPa c 253.2KPa
解:水下的粗砂层受到 水的浮力作用, 其有效重度: r , rsat rw 19.5 10 9.5 KN / m 3 粘土层因为W WP , 所以I L 0, 故认为土层 不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土层面上还受到 上面的静水压力作用。 a点:Z 0, CZ 0 KPa; b点:Z 8m, 该点位于粗砂层中,
应力符号规定
法向应力以压为正,剪应力方向的符号规定则与材料力 学相反。材料力学中规定剪应力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土力学 中则规定剪应力以逆时针方向为正。
压为正,拉为负,剪应力以逆时针为正
土中的自重应力计算
土中应力按其起因可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两种。
自重应力是土受到重力作用产生的应力,自重应力一般是自 土体形成之日起就产生于土中。
二.成层土自重应力计算 地基土通常为成层土。当地基为成层土体时,设各土层 的厚度为hi,重度为ri,则在深度z处土的自重应力计算公 式为:
cz i hi
i 1
n
z hi
i 1
n
n—从地面到深度z处的土层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m。 成层土的自重应力沿深度呈折线分布,转折点位于r值 发生变化的土层界面上。
◇若0<IL<1,土处于塑性状态,土颗粒是否受到水的 浮力作用就较难肯定,在工程实践中一般均按土体受 到水浮力作用来考虑。
四.存在隔水层时土的自重应力计算
当地基中存在隔水层时,隔水层面以下土的自重应力应 考虑其上的静水压力作用。

第3章-土应力计算

第3章-土应力计算

z z1 z 2
2 均布荷载时, p0 2kN / m
2 三角形荷载时, p0max 98 2 96kN / m
35/74
A点附加应力计算表格
均布荷载时 p0=2.000kN/m2 Kz1 3 0.6 0.234 z1 (kN/m2) 0.468 三角荷载时
Z(m)
z

3/74
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3.1 土的自重压力
沿水平面均匀分布,且与z成正比,即随深度 按直线规律分布。
天然地面 σcz
cz
cz z
σcz= z
z
cy
cx
1 1
z
4/74
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3.1 土的自重压力
cz i hi
i 1
n
天然地面
2/74
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3.1 土的自重压力
研究目的:确定土体的初始应力状态。 研究方法:土体简化为连续体,应用连续体 力学(例如弹性力学)方法来研究土中应力的 分布。
假设天然土体是一个半无限体,地面以下土质 均匀,天然重度为 (kN/m3),则在天然地面下任 意深度z(m)处的竖向自重应力 cz (kPa)可取作用于 该深度水平面上任一单位面积上土柱的重量 z l 计算 即: cz
p II I z M
III IV
o
III IV
o
II I
z K cⅠ KcⅡ Kc Ⅲ K cⅣ p
25/74
均布矩形荷载下任意点的应力计算
计算点在基底边缘 II I
o
o
z K cⅠ KcⅡ p
计算点在基底边缘外
o III I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3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计算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3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计算

2021/1/5
57.0kPa
80.1kPa
103.1kPa 150.1kPa
n
cz1h12h2nhn ihi i1
194.1kPa
第三节 基底压力分布和计算
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的压力,也是地 基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反力,因此又称为地基反力。为计算上部荷载 在地基土层中引起的附加应力,必须首先研究基础底面处接触面的 压力大小与分布情况。
l
l/2-e e>l/6
2021/1/5
偏心荷载作用线
应与基底压力的
b
合力作用线重合
FG1 2pma x32l eb
pmax
2F G
3 l eb
2
三、基底附加压力
• 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于地基表面,由于建造建筑物而新增加的压力 称为基底附加压力。
• 建筑物建造前,土中早已存在自重应力,天然土层在自重应力作用 下的变形早已结束,只有基底附加应力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 变形
有集中力的,但它在土的应力计算中是一个基本公式,应用集中力的解 答,通过叠加原理或者数值积分的方法可以得到各种分布荷载作用时的 土中应力计算公式。
•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 矩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 条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 圆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基本解 叠加原理
2021/1/5
砂性土: 应考虑浮力作用。 液性指数 IL >=1 流动状态,自由水,考虑浮力;
粘性土: 液性指数 IL <=0 固体状态,结合水,不考虑浮; 液性指数 0<IL <1塑性状态,难确定,按不利状态。
液性指数 IL <=0,认为是不透水层(坚硬粘土或岩层),对于不 透水层,由于不存在水的浮力,所以层面和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按 上覆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

第3章土中应力计算

第3章土中应力计算

n z/b
角点法求矩形面积均布荷载下竖向应力 一般计算步骤 (1)将待求点水平投影在荷载作用面上; (2)过投影点将荷载作用面划分为若干矩形 面积,且投影点必须是各矩形的公共角点; (3)计算单个矩形作用下某深度处的附加应 力并求代数和。 (4)p55,见例3.3,3.4。
计算点在基础内部
p
III IV
3F
2
yz 2 R5
zx
3F
2
xz 2 R5
单个竖向集中力作用 集中力作用下的地基竖向
应力系数
oF
xq r
R
x y
M(x,y,0)
z
z
F z2
y M(x,y,z)
z
对竖向应力进行推导可得
3
1
2
1
(
r z
)
2
5
/
2F
2 z 2
1
1
(
r z
)
2
5
/
2
F
z2
(P52,例3.2)
(5)竖向集中力作用引起的附加应力向深部向四 周无限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力强度不断降低 (应力扩散)
力的叠加原理
由几个外力共同作用时所引起的某一参数(内力、 应力或位移),等于每个外力单独作用时所引起的该参 数值的代数和
F1
F2
两个集中力
作用下σz的
z
叠加
1
2
多个集中力及不规则分布荷载作用
等代荷载法
(3)侧限应力状态:侧向应变为0的状态。地基在
自重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对于半无限弹性体,同深度处的 土单元受力相同,仅能发生竖向变形,不能发生侧向变形; 任何竖直面均为对称面,故任何竖直面和水平面均不会有 剪应力存在。

第3章土中的应力计算汇总

第3章土中的应力计算汇总

第3章⼟中的应⼒计算汇总第三章地基中的应⼒计算§3-1 概述⼀、⼟体应⼒计算的⽬的:1、⽤于计算⼟体的变形,如建筑物的沉降;2、⽤于验算⼟体的稳定,如边坡的稳定性。

⼆、相关的概念1、⽀撑建筑物荷载的⼟层称为地基。

2、建筑物的下部通常要埋在地下⼀定的厚度,使之坐落在较好的地层上。

由天然⼟层直接⽀撑建筑物的称为天然地基3、软弱地基其承载⼒和变形不能满⾜设计要求,经加固后⽀撑建筑物的称为⼈⼯地基。

4、⽽与地基相接触的建筑物底部称为基础。

5、与建筑物基础底⾯直接接触的⼟层称为持⼒层。

6、将持⼒层下⾯的⼟层称为下卧层。

7、分类:(1)⼟体的应⼒按引起的原因分为⾃重应⼒和附加应⼒;⾃重应⼒——在未建造基础前,由⼟体⾃⾝的有效重量所产⽣的应⼒。

附加应⼒——由于建筑物荷载在地基内部引起的引⼒。

由外荷(静的或动的)引起的⼟中应⼒。

(2)按⼟体中⼟⾻架和⼟中孔隙(⽔、⽓)的应⼒承担作⽤原理或应⼒传递⽅式可分为有效应⼒和孔隙应(压)⼒。

有效应⼒——由⼟⾻架传递(或承担)的应⼒。

孔隙应⼒——由⼟中孔隙流体⽔和⽓体传递(或承担)的应⼒。

孔隙应⼒分为:静孔隙应⼒和超静孔隙应⼒。

对于饱和⼟体由于孔隙应⼒是通过⼟中孔隙⽔来传递的,因⽽它不会使⼟体产⽣变形,⼟体的强度也不会改变。

由于⼟层有其特殊的性质,作为地基的⼟层在上部荷载作⽤下将产⽣应⼒和变形。

从⽽给建筑物带来⼀系列⼯程问题,最主要的是地基的稳定问题和变形问题。

如果地基内部产⽣的应⼒在途的强度所允许的范围内时,⼟体是稳定的;反之,如果地基内部某⼀区域中的应⼒超过了⼟的强度,那么,哪⾥的⼟体将发⽣破坏,并可能会引起整个地基产⽣滑动⽽失去稳定,从⽽导致建筑物倾倒。

如果地基⼟的变形量超过了允许值,即使⼟体尚未破坏,也会造成建筑物毁坏或失去使⽤价值。

因此,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设计时必须对地基进⾏强度和稳定性分析并计算基础的沉降量。

为此,就要研究在各种荷载作⽤下地基内部的应⼒分布规律。

土力学 第三章、土的应力计算(2)

土力学 第三章、土的应力计算(2)

z2
arctan z
lb 令 m =l/b,n = z/b
l 2 b2 z2
c
1 2
m2
mn m2 2n2 1 n2 12 n2 m2 n2
12
arctan
n
m
m2 n2 1
z c p0
任意点的应力应力计算—角点法
利用角点下的应力计算公式和应力叠加 原理,推求地基中任意点的附加应力的方法 称为角点法。
1 2
3
R2 Rz z2 R3(R z)
x2 (2R z)
R3
(R
z)2
布辛奈斯克解 y
3P
2
y2z
R5
1 2
3
R2 Rz z2 R3(R z)
y2(2R z)
R3
(R
z)2
z
3P
2
z3 R5
3P
2R 2
cos3
xy
yx
3P
2
xyz
R5
1 2
3
xy(2R z)
3 土中应力计算
3.2.3 基底附加压力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建造前天然土层在自重 作用下的变形早已结束。因此,只有基底附加 压力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变形。
p0= p - cd = p- 0d
0 ihi / hi
基础砌置天然地面 : 全部基底压 力=基底附加压力。 埋置一定深度,扣除基底标高处 原有的土中自重应力
1.在集中力P作用线上的z分布 2.在r>0的竖直线上的z分布 3.在z =常数的水平面上i
Z
M Z
等代荷载法计算 z
z
1
F1 z2
2
F2 z2

第3章土体应力计算

第3章土体应力计算
3
σ v = σ cz + u0 = γ 1h1 + γ 2 h2 + γ ' h3 + γ w h3 = γ 1h1 + γ 2 h2 + γ 3 sat h3
σ h = σ ch + u0 = K 0σ cz + u0
3-2
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γ
γ′
均质地基
γ1 (γ < γ ) γ2
1 2
γ′ 2
d rd
p n = p m in − γ 0 d
p t = p m ax − p m in
3-4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
计算假定:地基土是各项同性的、均质的、线性变形体,而 计算假定:地基土是各项同性的 均质的 线性变形体, 各项同性 且在深度和水平方向上都是无限的 深度和水平方向上都是无限的。 且在深度和水平方向上都是无限的。 应力计算可分为空间问题和平面问题。 应力计算可分为空间问题和平面问题。 空间问题
y c x b b c b p1 pmax
pmax pmin
Fv M x M y = ± ± l ⋅ b Wx Wy
a
x a d
L
p2
y
p1 Fv Mx My = ∓ ± p2 l ⋅ b W底压力与基底附加应力
二、刚性基础下基底压力分布
(二)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 3. 偏心荷载下条形基础的基底压力
'
3
3-2
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无侧向变形条件下,侧向应力: 无侧向变形条件下,侧向应力:
σ ch = σ cx = σ cy = K 0σ cz
K0——静止侧压力系数,它是土体在无侧向变形条件下侧 静止侧压力系数, 无侧向变形条件下 静止侧压力系数 它是土体在无侧向变形条件下侧 向(水平向)有效应力与竖向有效应力之比。 水平向)有效应力与竖向有效应力之比。 之比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1
6e l
1)当 e l / 6 时, pmin 0 ,基底压力分布呈梯形。 2)当 e l / 6时, pmin 0 ,基底压力分布呈三角形。 3)当 e l / 6时,距偏心荷载较远的基底边缘反力为负值,即 pmin 0 。
•土质点或土单元不可能有侧向位移 侧限应变条件;
•任何竖直面都是对称面;
第10页/共68页
二. 地基中常见的应力状态 4.侧限应力状态——一维问题
▪应变条件
y x 0;
xy yz zx 0
▪应力条件
xy yz zx 0;
x y;
x
x E
E
y z
0;
x
y
1
z
εp
εe
理论 ——弹性力学解 求解“弹性”土体中的应力 方法 ——解析方法 优点:简单,易于绘成图表等
第13页/共68页
加载
ε
3.2 土体自重应力的计算
水平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定义:在修建建筑物以前,地基中由土体本身的有效重量而产生的应力。
目的:确定土体的初始应力状态
假定:水平地基 半无限空间体 半无限弹性体 有侧限应变条件 一维问题
▪应力条件
z
x y; z xy , yz , zx 0
x y; z xy , yz , zx 0
zx
▪独立变量:x y , z ; x y , z
xy
x
y yz
ij =
x 0xy 0xz 0yx y 0yz 0zx 0 zy z
ij=
第7页/共68页
x 0xy 0xz 0yx yy 0yz
x
y yz
y z

ij=
应力张量矩阵形式

第3章 土中应力计算

第3章 土中应力计算

表3-1 z=3m处水平面上竖应力计算
r(m)
0
1
2
3
4
5
r/z
0
0.33
0.67
1
1.33
1.67
K
0.478 0.369
0.189
0.084
0.038
0.017
z(kPa)
10.6
8.2
4.2
1.9
0.8
0.4
表3-2 r=1m处竖直面上竖应力z的计算
z(m)
0
1
2
3
4
5
6
r/z
1
0.5
0.33
M(x,y,0)
z
附加应力系数
z
K
P z2
M(x,y,z) z
1885年法国学者 布辛内斯克解
z
3Pz 3
2R5
3P
2R2
cos3 q
图 直角坐标表示
❖ 讨论6个应力分量和3个位移分量:
法向应力:
z
3Fz3
2 R5
x
3F
2
zx2
R5
1 2
3
R2 Rz z2 R3(R z)
x2 (2R z)
(a) 马鞍形分布 (b) 抛物线分布 (c) 钟形分布
▪上述演化只是一典型的情形,实际情况十分复杂 ▪大多数情况处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3)情况3 弹塑性地基上有限刚性的基础
3.2.2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 基底压力分布十分复杂;
❖ 但是,根据弹性理论中圣维南原理,在基底一定深度 处引起的地基附加应力与基底荷载分布形状无关,只与 其合力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第三章 土中应力的计算

第三章 土中应力的计算

z 2 z 2( aeoh) z 2(ebfo) q( t 1 t 2 )
(3)三角形荷载FEC(最大值为p-q)
作用范围3,4块,对M点引起的竖向应力σz3
z 3 z 3(ofcg) z 3( hogd ) ( p q)( t 3 t 4 )
第三章
土中应力的计算
3.1 概述
土中的应力—指土体在自重、构筑物荷载以及 其它因素(如水渗流、地震等)作用下,土体中 所产生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自重应力—土体受自重作用而产生的应力。
附加应力—土体受建筑物等外荷载作用而产生 的应力。
1、土中应力计算目的 为了对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沉降(变形)、 承载力与稳定性分析,必须掌握建筑前后土中应 力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2、偏心荷载作用时,基底压力按偏心受压公式计算:
Pmax
min
F G M F G 6e (1 ) A W A l
式中: F+G、M-作用在基础底面中 心的竖直荷载及弯矩, M=(F+G)e; e-荷载偏心距;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抗弯截 面系数),对矩形基础 W=bl2/6; b、l-基础底面的宽度与长度。
IL w wP 50 25 1.09 1 w L w P 48 25
故受浮力作用,其浮重度为:
'
( s w ) ( 26.8 9.81) 16.8 7.1 kN/m3 s (1 w ) 26.8 (1 0.50)
a 点:z = 0 m,σcz=γz=0; b 点:z = 2 m,σcz=γz=19 ×2=38 kPa c 点:z = 5 m , σcz =∑γihi=19 ×2+10 ×3=68 kPa, d 点:z = 9 m,σcz =∑γihi=19 ×2+10 ×3+7.1 ×4=96.4 kPa 土层中的自重应力cz分布,如图所示。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土3-1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土3-1

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土体的两个基本性质:
应力~应变关系:非线性 各向异性:成层等
假定: 把地基土视为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空间线性
弹性体。 这种假定虽与土体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但因弹性
理论方法计算简单,且实践证明,当基底压力在 一定范围内时,用弹性理论的计算结果能满足实 际工程的要求。所以,可认为地基土符合半无限 体的假定而引用弹性理论公式。
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第三章 土中应力计算
问题1:为什么要了解土中应力? 问题2:土体中都有哪些应力? 问题3:这些应力怎么计算?
其分布规律如何?
这场官司谁打赢? 广州有一百货公司在西关上下九某街,在将原来二层 的职工宿舍拆建后拟建成八层的宿舍楼,邻近约1米 多有一栋移居国外老华侨的三层楼房。当百货公司的 职工宿舍楼建到四层的时候,老华侨的楼房先后出现 地面沉降,楼面倾斜,墙身开裂等现象。
附加应力: • 附加应力是由于基础等外部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在
附加应力作用下,地基土将产生压缩变形,引起地 基沉降,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和地基土不均匀等原 因,基础各部分的沉降往往不均匀。当不均匀沉降 超过一定限度时,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甚至 破坏。
两种应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因而分布规律和计算方法也不同。
市房地资源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市自1921年明显出现地面沉降现象以来, 至1965年市区地面平均下降1.69米,最大年均沉降量达110毫米。作为我国最早认 识地面沉降危害的城市,上海于六十年代着手对地下水开采采取总量控制,实行 计划用水,以及采用将地表水(自来水)直接灌入地下含水层,使地下水位抬高, 从而达到恢复土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目的的人工回灌措施。自1965年实行人工回 灌至今,累计回灌地下的水量已达六亿立方米左右。通过采取控制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人工回灌两项措施,本市地面沉降从历史最高的100毫米,到目前控制的 10毫米左右,1966年至2000年全市地面沉降累计为0.218米,控沉效果显著。

第三章 土的应力计算-有效应力原理

第三章 土的应力计算-有效应力原理


毛细饱 和区
H
whc
-
H whc
sat
ht
hc
hw
H sath t
+
wh w
H sath t w h w
有效应力原理
二. 饱和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
1.自重应力情况 (2) 稳定渗流条件
Δh Δh H γsat
砂层,排水 砂层,承压水
2. 附加应力情况 (1) 单向压缩应力状态 (2) 等向压缩应力状态
(3) 偏差应力状态
(1) 静水条件
地下水位 海洋土
毛细饱和区
(2) 稳定渗流条件
有效应力原理
(1) 静水条件
二. 饱和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 1. 自重应力情况
地下水位

H1
σ’=σ-u =γH1+γsatH2-γwH2 =γH1+(γsat-γw)H2 =γH1+γ’H2
u sat H w ( H h)
H w h
渗透压力:
w h
有效应力原理 二. 饱和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
1.自重应力情况 取土骨架为隔离体
向上渗流:
Δh
向下渗流:
H w h
H γ sat
粘土层
第三章 土的应力计算
3.4 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原理
一. 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
1.饱和土中的应力形态
A
a-a断面通过土颗 粒的接触点
A: 土单元的断面积 As: 颗粒接触点的面积 Aw: 孔隙水的断面积
a-a断面竖向力平衡:
A AS A 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重度。
d —基础埋深,从天然地面算起,m。
§ 3.3 地基附加应力
1885年,J. Boussinesq提出了公式求解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一竖 向集中力时地基中任意点的应力和位移解 1882年,V. Cenitti提出了求解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一水平集中 力时地基中任意点的应力和位移解 1936年,R. Mindlin提出了弹性半空间内某一深度处作用一竖向 集中力时地基中任意点的应力和位移解 半空间表面 布辛奈斯克解

在饱和土中有孔隙气压力吗?
二、土的特性及应力计算方法
连续介质假设——土是三相体,而不是连续介质,研究沉 降和承载力时认为土体是连续的; 线弹性体假设——土为非均质性和非理想弹性体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外部荷载引起土中的应 力水平较低,应力与应变关系接近线性 关系,因而可采用弹性理论公式。 均质、等向假设——土体为各向异性,但当土层性质变化 不大时可看为均质、等向体。
p1 F G M x M y p2 A Wx W y
l
F+G
y
My
x
Mx
b
p2
pmax
式中
Mx,My—荷载合力分别对矩形基 底x,y对称轴的力矩,kN.m
Wx,Wy—基础底面分别对x,y轴的
pmin
p1
抵抗矩,m3
§3.2 基底压力
§3.2.3 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压力
p F G A
3 p x 2 z 1 2 R 2 Rz z 2 x 2 (2 R z ) x 3 5 2 R3 (R z) 2 R 3 R ( R z )
p o
r
x
2 2 2 2 3 p y z 1 2 R Rz z y (2 R z ) y 3 2 R 5 3 R 3 (R z) R ( R z ) 2 3 5 3p z 3p z 3 1 p z 5 2 2 2 R 2z 2 (r z 2 ) 5 / 2 2 (r / z ) 2 1) 5 / 2 z z 3 p xyz 1 2 xy(2 R z ) xy yx 5 3 2 2 R 3 R (R z) 2 3 p yz 3 py R x 2 y 2 z 2 yz zy 5 cos2 2 R 2R 3 r x 2 y 2 3 p xz 2 3 px 2 zx xz 5 cos 3 2 R 2R
cx cy K0 z
cz
zA cz A cz z
0 0
0 0
z
cz 线
cz ?
A 1 A
z
xy yz zx 0
cz z
—天然地面任意深度z处水平面上的竖直自重应力。
cx cy —天然地面任意深度z处竖直面上的水平自重应力。 、
l=3m 室外 室内
M
1m
0.6m 0.7m
G
F+G
e
b=1.5m
pmax
pmin
(2) M 600kN m M 600 3 e 0.64(m) m F G 830 103.5 6 属于大偏心荷载问题。 k
室外
F=830kN
室内
l 3 1m e 0.64 0.86(m) 2 2 2( F G ) 2 (830 103.5) pmax 482.4(kPa ) 3kb 3 0.86 1.5
(1) M 200kN m 1 1.3 d 1.15(m) 2 G G Ad 20 3 1.5 1.15 103.5(kN) M 200 3 e 0.21(m) m F G 830 103.5 6 属于小偏心荷载问题。 pmax F G 6e 830 103.5 6 0.21 1 1 pmin A l 3 1.5 3 294.6(kPa) 120.3(kPa)
h3
4 , 4
h4
不透水层面
z
不透水层顶面及层面以下按上覆水土总重计算
cz

i 1
n
i
hi
§3.1 土中自重应力 §3.1.3 地下水位升降时的土中自重应力 σ
cz
原地下水位
变动后地下水位
h
变动后地下水位
h
原地下水位
rwh
rwh
Z
地下水下降,有效自重应力增大 地下水上升,有效自重应力减小
浮重度(有效重度) sat w
: 土的有效重度
sat : 土的饱和重度
w : 水的重度
(2)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为坚硬不透水层,在坚硬不透水层土中只含有 结合水,计算不透水层顶面及以下的自重应力时按上覆土层的水重总量计算。即 采用饱和容重计算。
§3.1 土中自重应力
p
c
F
天然地面
G
A
d 基础底面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
p0
p0 p c p 0d
式中 P0 —基底附加压力,由于建筑物的建设,基底在原自重应力基础 上新增加的压应力,kPa。
c —土中自重应力标准值,kPa
σc没有考虑基底土的回弹,是近似。浅 基础可以,深基础为(0,1) σc
0 —基底以上土的天然土层重度的加权平均值,地下水位以下取有
§3.2 基底压力
§3.2.2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2. 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
pmax F G M pmin A W
l
y e x b

pmax F G 6e (1 ) pmin A l
F+G
M
式中: M—作用于矩形基底力矩设计值 kN.m
bl 2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 W , m3 6 M e—偏心荷载的偏心矩 e , m F G
§4.1 概 述
应力符号约定
应用弹性力学理论时 应力沿坐标轴的方向与其作用面外法 线沿坐标轴的方向一致时为正,否则 为负 应用摩尔圆时 正应力:压为正,拉为负 剪应力: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土中应力
§3.1 土中自重应力 §3.1.1 均质土中自重应力
天然地面 由土柱的重量W=竖向应力合力
cz
图3-1
§3.2 基底压力
§3.2.1 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
基底压力——作用于基础底面传至地基的单位面积压力,又称接触压力。
建筑物荷重 基础 地基在地基与基础的接触面上产生的压力 (地基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反力)
影响基底压力的分布和大小的因素——
(一)柔性基础
基础(刚度) 荷载(大小、分布) 地基土性质 基础的埋深
刚性基础
§3.2 基底压力
§3.2.1 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
抛物线形
(a)在砂土上(无超载) (b)在砂土上(有超载) (c)在硬黏土上(无超载)
马鞍形
(d)在硬黏土上(有超载)
圆形刚性基础模型底面反力分布图
布森涅斯克解
假定:地基是半无限弹性 体,基础底面没有摩擦力。
(1)条形基础的接触压应力
2Q 1 p ( x) B 1 (2 x / B) 2
§3.1 土的自 重应力
土中应力
自重应力(geostatic stress)
土体受自身重力作用而存在的应力
附加应力(additional stress)
土体受外荷载以及地下水渗流、地震等作用而附加产生的应力 增量
计算方法
假定地基土是各向同性的、均质的线性变形体,而且在深度和水 平方向上都是无限延伸的,即把地基看成是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 间(half space),这样就可以直接采用弹性力学中关于弹性半 空间的理论解答。
A=b× l
内墙或内柱基础
一般取
G 20kN / m3
室内地坪
F
计算地坪 室外地坪
地下水位以下应扣除水的浮力, 取 G 10kN / m3
A—基底面积,对于条形基础沿
d
G p
A=b× l 外墙或外柱基础
长度方向取1单位长度的截条计 算,此时公式中的A改为1 ,F及 G则为基础截条的相应值。
讨论题: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利用及防治
[例题3—1] 某建筑场地的地质柱状图和土的有关指标列于例图2· 1中。试计算地 面下深度为2.5m、5m和9m处的自重应力,并绘出分布图。 [解] 本例天然地面下第一层粉土厚6m,其中地下水位以上和以下的厚度分别 为3.6 m和2.4m,第二层为粉质粘土层。依次计算2.5m、3.6m、5m、6m、9m 各深度处的土中竖向自重应力,计算过程及自重应力分布图一并列于例图3—5中 。
自重应力两种情况
(1)在自重作用下已经完成压缩固结,自重应力不再引起 土体或地基的变形; (2)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尚未完成固结,它将引起土体或地 基的变形。

土中某点总应力=土中某点的自重应力+附加应力
一、按应力传递方式分有效应力与孔隙应力

有效应力——土粒所传递的粒间应力。
孔隙应力——土中水和气体所传递的应力。水传递的应力 称为孔隙水压力;气体传递的应力称为孔隙气压力;
P
假设地基土为弹性半空间体 x
y
M(x、y、z)
z
§ 3.3 地基附加应力
§3.3.1 竖向集中力作用时的地基附加应力
1. 布辛奈斯克解
p
α r
o
xHale Waihona Puke x yM′R
θ
z
z
zx
xy
x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