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分类规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眼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颅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外科手术切口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为了治疗或诊断而进行的从组织形成穿孔或切开的切口,分为三大类:1、经皮切口:也称皮下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只切开皮肤层而不切开其他软组织的切口。
如剖宫产或剖腹产等。
2、穿刺切口:也称刺穿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只通过皮肤层,不切开皮肤而直接切开组织或血管的切口,如胆总管穿刺等。
3、游离切口:游离切口也称为完全切口,是指在操作时切开皮肤层,切开底层软组织,扩大切口以便取出或整理病变组织或关节的切口,如腹部游离切口术,也就是肠道切除英国术,肩关节镜下切口等。
4、圆形切口:由于皮肤的特性,大多数切口会发生变形或裂开,圆形切口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发生。
这种切口由一个圆形的缝合面组成,不会造成过多的拮抗,并且它们可以被精心缝合,使组织重新归位,从而创造出平整、完整的切口口型。
5、间断切口:由于皮肤的厚度不一,因此,大的切口往往要比小的切口更容易扩张。
为了减少皮肤的拉伸和切口的大小,医生会采取间断切口的技术,即将切口拆分成若干较小的横向切口,然后在间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一次直向切口,既可以减少皮肤的拉伸,又可以减少切口的大小。
6、U型切口:U型切口具有优良的造型及修复性能,因此常用于眼外科手术。
U型切口在操作时,从眼睑外部一侧上到眼睑内部一侧,接着从眼睑内部一侧下到眼睑外部一侧,形成一个U型的切口。
7、注射切口:注射切口是指在操作时,不切开皮肤,而是通过皮肤层注射液体,使其穿透膛壁,再用手术刀切开膛壁的切口。
这种切口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科手术的创伤,尤其适用于分娩等操作,增加了母亲恢复容易和术后美观度。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主要根据所施行的切口形状、尺寸及所见到的
外科切口深度和宽度来确定,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开放性的切口,通常用于进行大型外科手术。
这类切口又
可以分为三型:直线切口、S字切口和单侧切口。
直线切口是由一条横
向的、贯穿皮肤和骨头的长线组成,常用于面部外科手术,如鼻子整形、眼部整形等。
S字切口主要是一条前至后穿过皮肤和骨头的S字线,常用于上肢外科手术,如肩袖部分、上肢修复等。
单侧切口是由一条
贯穿皮肤和骨头的长线和一条由前至后的短S字线组成的,常用于腹部、髋部外科手术。
另一类是封闭性的切口,通常用于进行小型外科手术,包括细小
点切、普通沿纹状切口、连续沿纹状切口和多边形切口。
细小点切是
在皮肤上用锋利的尖端状工具点切皮肤,以便行外科手术;普通沿纹
状切口是沿着皮肤内观察时出现的皮肤纹理,短而浅地切开皮肤;连
续沿纹状切口是一种逆着皮肤行纹理的切口,长而深地切开皮肤;多
边形切口是把皮肤的一部分完全割离出来,形成多边形模样的切口,
用于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的位置和型号,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可以大致
分为三类:1、皮肤切口;2、腹壁切口;3、其他切口。
1、皮肤切口:这种切口属表面切口,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切口。
在手术中,医生一般采用双手方法切开皮肤,尤其在做胃肠外科、整
形美容等需要解剖到皮肤层的手术时,这种切口便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这种切口的穿刺针的数量较少,不需要用金属材料护体,因此术
后康复较快,受伤程度较轻。
2、腹壁切口:它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手术切口,主要用于做心脏、
大肠外科、肾脏外科等较为复杂的手术。
这种切口会切开腹部肌肉层,并直接暴露出内脏,以实现穿刺并动手术。
而且由于这种切口需要直
接暴露脏器,因此在切口完成后,医生需要用金属材料护体,以减少
患者感染的风险,术后康复时间长。
3、其他切口: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切口,比如动脉性切口和淋
巴性切口。
动脉性切口是在行动脉周围切开皮肤层,以有效控制血流,在一些危重的患者治疗中将大量使用。
淋巴性切口主要通过切开淋巴
管来减少淋巴液的渗漏,以防止术后发生出血,尤其是在取石、手术
引流等操作中,淋巴切口的作用尤为重要。
外科切口等级分类
外科切口等级分类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切口。
切口是一种外科操作,通过切开皮肤和其他组织,使医生可以访问需要治疗的部位。
切口的等级分类是外科医生在开展手术之前确定的重要一步,不同等级的切口需要不同的感染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外科切口等级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1. 切口等级分类的基本要素外科切口等级分类分为I、II、III和IV四个等级。
这些等级标志了这些切口对患者的风险和预防感染的措施。
外科医生在选取手术切口时,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的状态来确定切口的等级,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2. I级切口I级切口是最简单的切口类型,指的是手术中无感染风险的切口。
手术过程中,神经血管组织和皮肤组织通常完好,没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这种类型的切口不需要特殊的预防感染措施和手术后的治疗,这种切口的样本包括常见的皮肤手术、小的软组织修复和按摩等。
3. II级切口II级切口是中等切口类型,指的是手术过程中有一定的感染风险的切口,但预防感染措施容易控制。
手术过程中,这种类型的切口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但手术部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皮肤组织可以帮助预防感染。
治疗期间,外科医生需要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治疗预防感染。
例如,一些中型软组织修复、胆囊切除(腹式、腹腔镜下)和皮肤植入等都属于II级切口。
4. III级切口III级切口是高风险切口类型之一,意味着手术过程中具有感染风险。
手术时,这种切口经常会涉及到劈开器官,例如开胸、切腹、开颅等等,其中存在着器官感染的风险。
因此,患者需要严格的预防感染措施,例如正确使用抗生素、消毒和清洗操作。
此外,外科医生需要规定外科手术切口的清洁和修剪规范,同时加强对感染的预防措施。
5. IV级切口IV级切口是极高风险切口类型之一,指的是发生感染风险最高的切口类型。
这种类型的切口通常包括器官移植、、肠道重建和大型骨骼修复。
这种类型的切口涉及到人体内部组织的切割和组合,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感染和血管破裂。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给药途径(怎么给药):静脉输注(快速提高血药浓度)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时开始给药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1.该院自制眼用灌注液中检出绿脓杆菌,灌注瓶消毒过期 2.医院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 3.手术器械未清洗干净,手术包灭菌时间、温度、压力不够,有湿包 4.人工晶体等耗材包装袋有破口而上台前未发现 5.进口的人工晶体未经注册使用
❖处罚:
1.取消二甲医院资格 2.市卫生局局长杨立瑾行政记大过处分 3.撤消院长郝朝春党内外一切职务 4.上海徐庆医师被上海市卫生局吊销执业医师资格 5.没收非法所得318601.70元,罚款3万元
切口分类 Ⅰ类切口 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
切口类别/愈合等级
Ⅰ/甲 Ⅰ/乙 Ⅰ/丙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解释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1、普通切口:是指局部皮肤软组织切开形成的一种囊形开口,常用于抢救、诊疗、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
2、锁定切口:是指在两块皮肤之间有一条横切面,这条面线的两端被切断短,以防止切口太大而发生感染,并可以减少手术时间。
3、深度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或肌肉软组织处及穿通关节的深度切开形成的一种开口方式,是一种皮肤缝合方法。
4、穿刺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或肌肉或穿通关节处,通过穿刺性手术将特定结构完全切开,以便引入器械或其他内部特定结构的一种形式。
5、打孔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肌肉或穿通关节的位置,用手术刀片的尖端或针状物微弱地切入皮肤或肌肉,形成一个囊形状的小开口,以便插入器械或原料。
6、全层切口:是指在局部皮肤或软组织上均匀地切开皮肤,直至深处,切开深度达到全层,保证切口端面整洁平直,以便能进行神经保护、功能保护等操作。
7、抽血切口:是指在皮肤表面做一个小的切口,用针头或针头类似物抽取血液,以检测各种血液指标,或进行手术准备等操作。
8、裂开切口:是指在皮肤表面裂开浅成一道褶裂,用来切开组织以及局部手术,以及切开深度不多的特定部位。
9、压切切口:是指将沿着软组织切除的方法,即在软组织处将器械压住,再将另一端施加压力,使得软组织被切开,以便分离组织及部位。
10、拉出切口:是指在穿通关节或者局部皮肤处,用手术刀在表面划出一条切线,若为盛装器械,则将器械拉出,以保持切口大小一致。
最新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生素要点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CONTENTS
目录
01 02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03
手术切口愈合分级
04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方法
05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及处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0类切口:有手术,体表无切口(有创面)或腔镜手术切口(眼科屈光手术 PTK、TransPRK)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域,未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 道(口腔)及泌尿生殖道,为相对无菌切口(眼科大部分手术切口为Ⅰ类切 口)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道(口腔)及泌 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手术区域粘膜不易达到灭菌要求(常规泪道手术 为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8小时以内),手术进入急性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各种开放性眼外伤手术为Ⅲ类切口)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有失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性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手术为Ⅳ类切口)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标准(试行)一、手术切口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
但无明显污染。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尿道、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会阴侧切、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也属于Ⅲ类。
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如无感染,属于Ⅱ类,有感染存在的,属于Ⅲ类。
脑外科闭合伤,若血肿局限在硬膜外、头皮完好,属于Ⅰ类,血肿在硬膜下,存在脑脊液漏,属于Ⅱ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一般有三种,即留疤切口、线形切口和正交切口。
1、留疤切口:它是在操作中采用一条曲线状切口,以便减少切口贴紧皮肤时所造成的伤害,以及有利于减少切口愈合时产生的疤痕。
这样的切口一般是应用于面部、颈部、上肢、腹部的软组织和深部组织的切开。
2、线形切口: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切口,是一条直线切口,它既可以使手术时更容易进入深部组织,又能在手术结束后,保留更大的切口整体性,减少切口表面的疤痕,具有更好的美观效果。
线形切口一般应用于头部、胸部和下肢的深部组织切开。
3、正交切口:此类切口为一种由直线组成的切口,也称为“X”字型切口,主要用于阑尾切除术、乳房切除术等手术,切口的整体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正交切口的形状可以较好地避免出血,并且切口的愈合及疤痕形成较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体内的组织完整性、改善切口疤痕。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一般分为原位切口、扩大切口和剖开切口三大类。
原位切口:原位切口是指在病变部位减数目次、适形切除术后,
其边界皮瓣可原位重新邻接,促使组织完全愈合,切口痕迹也能随着
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的切口。
常见的原位切口有中心切口、弓形切口、垂状切口等。
扩大切口:扩大切口是指以原位切口为起始,根据手术需要不超
过病变范围上下左右各方向做加宽改形来满足手术要求的切口。
扩大
切口的类型可分为无皮瓣切口、半皮瓣切口、半基底瓣切口、全皮瓣
切口和移植切口等。
剖开切口:剖开切口是指为便于显微镜检查,或者扩大操作空间,在原位切口及扩大切口范围内剖开皮肤、筋膜和腹壁肌层,以观察附
着病变或者手术站立空间,从而获取更多可操作空间的切口。
剖开切
口可分为微剖开及深剖开,根据需要分别选择小、中、大三类。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切口,如双腔切口、扁平切口、梯形切口等。
以上是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其中原位切口主要是指局部切除术后,切口边界可原位重新邻接,可以使组织愈合,使痕迹逐渐消失的
切口;扩大切口是指以原位切口为起点,根据手术要求加宽改形;而
剖开切口则是为了便于显微镜检查,或者扩大操作空间,在原位切口
及扩大切口范围内剖开皮肤、筋膜和腹壁肌层的切口。
有关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的具体分类(哪些属于Ⅰ类,哪些属于Ⅱ类,哪些书属于Ⅲ类)一、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是无菌切口,指非外伤性的、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缝合的无菌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是可能感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感染的可能。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感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切口是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有些腹内手术如某些胆道手术、肠梗阻手术等手术切口亦属此类。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划分手术切口分类中常存在的问题1、容易将Ⅱ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如妇产科手术的剖宫产、宫颈病损切除、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除术、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等;骨科开放性骨折、断肢再植术等;泌尿外科手术的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术、睾丸鞘膜切除、睾丸鞘膜修补术、膀胱造口术、肾囊揭盖切开取石、肾切除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包皮环切除和阴茎手术;以及胃次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术、肺叶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等。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一:切口分类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的类别。
一般分为三类:1、无菌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空腔脏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部位);手术后没有引流的伤口。
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开颅术、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术等。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⑴某些空腔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但是在良好控制条件下,没有发生异常污染的切口,如阑尾、胃、子宫等部位的手术。
⑵手术区域的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阴囊、会阴部的手术)。
⑶新近愈合的切口需要再次切开的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要再次切开探查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要再次开腹探查止血等)。
⑷伤口在六小时内已经进行清创缝合的切口,如比较整齐的刀伤。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包括⑴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或者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阑尾穿孔的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
⑵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
⑶某些腹腔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三:切口愈合分级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
分为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节、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乙(血肿)”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口切开引流。
四:切口等级/愈合类别:如下表:。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外科手术切口是指外科手术中所做的皮肤和软组织的开口,以便进行手术操作。
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需要,外科手术切口有多种分类方法。
下面我们就按照切口划分的目的,来介绍一些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按照手术部位分类。
1.头颈部切口:用于头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内动脉手术等。
常见切口有锁骨上切口、颈外侧切口和颈中央切口等。
2.上肢切口:用于肩部、肘部、腕部、手部等手术,如肩关节置换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等。
常见切口有肩胛下沟切口、前臂背侧切口和桡侧腕切口等。
3.下肢切口:用于髋部、膝部、踝部等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等。
常见切口有前腘窝切口、内侧膝关节切口和外踝切口等。
4.胸部切口:用于心脏手术、肺手术、食管手术等。
常见切口有胸骨中线切口、锁骨下切口和腋窝切口等。
5.腹部切口:用于胃肠手术、肝胆手术、胰腺手术等。
常见切口有中线上切口、腹股沟切口和腹侧切口等。
6.会阴切口:用于产科手术、直肠手术等。
常见切口有中线切口和侧切口等。
二、按照手术需要分类。
1.纵向切口:为手术中最常见的切口,如中线切口、股沟切口等。
其优点是便于手术操作和愈合,但创伤较大。
2.横向切口:常用于手术切口长度有限或需要更少的创伤的手术,如紫外线横向切口和腹侧横向切口等。
3.斜向切口:用于组织松弛时,利于组织愈合,如胸骨斜切口和后腹斜切口等。
4.环形切口:用于手术需扩大切口,如腹膜后环形切口和颈内静脉环形切口等。
以上就是按照分类目的,介绍一些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切口的选择不仅考虑手术部位及手术需要,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型、全身状况及手术者经验等因素,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并保证手术效果。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与病案首页手术部位分类不一致时怎样进行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与病案首页手术部位分类
不一致时怎样进行切口分类?
(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下面简称《指南》)中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为: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清洁 - 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污染切口(Ⅲ类切口)、感染切口(Ⅳ类切口)。
(2)病案首页中手术部位分类为:有手术,但体表无切口或腔镜手术切口(0类切口)、无菌切口(Ⅰ类切口)、活染切口(Ⅱ类切口)、感染切口(Ⅲ类切口)。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建议病案首页中手术切口工类与《指南》中Ⅰ类相同,Ⅱ类相当于《指南》中的Ⅱ、Ⅲ类,Ⅲ类相当于《指南》中的Ⅳ类。
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建议以《指南》中的手术切口分类为准。
(推荐)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分类规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眼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颅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Ⅰ、Ⅱ、Ⅲ、Ⅳ类,即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Ⅰ类)。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Ⅱ类)。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Ⅲ类)。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Ⅳ类)。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0、Ⅰ、Ⅱ、Ⅲ类
O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
Ⅰ类与上面Ⅰ类同
Ⅱ类相当于上面的Ⅱ、Ⅲ类
Ⅲ类相当于上面的Ⅳ类。
注意:在手术麻醉系统填写与病案首页上填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
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
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
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
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
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
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