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水土保持学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地表呈
带状分布。
• (二)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
•
•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贯穿整个大陆,如纬度分异等;
大洋的地域分异: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大洋底层自然区。
• (三)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 地带段性;地区性;垂直带性。
• (四)地方性的分异规律
• 地形的垂直分化,地面组成物质和地方气候的差异。如 坡向不同引起水热分布上的差异。
•
二、土壤侵蚀的地理分布
•
• •
1、地表水热状况与外营力
地表水热状况不同,决定了不同性质的外营力
作用及其强度。
土壤侵蚀的过程: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
• 风化作用:
• 指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其形 状、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现象。
• •
•
•
风化为搬运创造了条件!
不同水热条件下,风化作用有鲜明的特点:
水土保持学
绪
• • • •
论
水土保持学及其研究内容 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水土保持学及其研究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
土壤侵蚀: 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 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 水土流失:
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 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 水的损失。
2、土壤侵蚀与土壤资源管理
研究: 有效的土壤保持技术; 获取更多的资料为制定土壤保持措施提 供依据。
一个例子: 聚丙稀酰胺用于防止陡坡地的土壤侵 蚀
3、基于保持规划与环境保护的侵蚀预报技术 把WEPP应用于营养 和杀虫剂流失的预报
重点:
继续完善WEPP; 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
•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特点: • ① 土壤侵蚀调查与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 • 研究建立了土壤侵蚀分类原则和系统; • 建立了土壤侵蚀区划的原则和系统(如侵蚀营 • 力划分一级区); • 土壤侵蚀调查研究方法的进展(3S技术)。 • ② 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研究 • 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以来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 • (通过对黄土高原古地貌演变及黄土层内古环境信 息的研究,论证了自然侵蚀的发生演变过程) • 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研究 • 中国土壤侵蚀预报的研究。 • ③ 土壤侵蚀与沟道河流泥沙输移及洪涝灾害关联研究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特点
• 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比率下降 • 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轻 • 沿海地市侵蚀面积和侵蚀强度降低幅度大 于内地 • 沿海地市土壤侵蚀仍比内地严重 • 土壤侵蚀比率降幅趋缓,完成“十五”水 土流失治理目标任重道远。
第一章 水土保持基本原理
第一节 水土流失带性规律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 气候:降雨,风等; 地质、地貌:岩石、构造、坡度等; 土壤: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 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等; 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球表面是成带性分布的。
• 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 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 水土保持学: • 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原因和规 律、水土保持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 和运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治理 江河与风沙,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 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 应用科学。
•
干旱气候侵蚀带:在地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空 气十分干燥,植被生长受到限制,风力作用极为强烈,形成 风沙流破坏地表。 。
• 第二节 • •
水、沙平衡原理
一、水量平衡 水分循环:地球表面的广大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 大量水分被蒸发,上升到空中,被气流带动送到各地。在这
个过程中,遇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上,再从河道或
三、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
• 20世纪30年代,美国贝内特(H.H.Bennet)创立 了“土壤保持学”。 • 20世纪初叶,前苏联和日本也发展了具有特色的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 • 我国40年代初期,设立了甘肃天水、陕西长安和 福建长汀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大量的考察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2000年全国情况
• 侵蚀总面积:356 万km2 ,占国土面积37%。 •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福建省的情况
•
根据2000年福建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结果,福建省以
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3127.31平方公里,占全
省土地总面积的10.72%。其中: • • • • • 轻度侵蚀6572.91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50.07%; 中度侵蚀3815.41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29.06%; 强度侵蚀2547.23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19.40%; 极强度侵蚀180.25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1.37%; 剧烈侵蚀11.51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0.09%。
认真分析可见,土壤侵蚀与地表水热状况是分
不开的: 高温少雨地区,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风 蚀严重; 高温多雨区,化学风化为主,水力侵蚀活跃; 低温少雨区,风蚀为主。
• • •
• 2、侵蚀的地带性规律 •
•
•
有三个气候侵蚀带:
冰雪气候侵蚀带:气候特点是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形成
冰川,或融水下渗,结成冻土; 湿润气候侵蚀带:气候特点是:气温较高,降水量大于 蒸发量,多余的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水或地下径流,未渗入地 下的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水力侵蚀为主;
二、容许土壤流失量(T值)
• 1、概念
•
•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的年土壤流失量。
对于坡耕地,是使作物在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 获得高产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 2、T值范围 • 美国依据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土层深度、流失区域大小、
保证下游的安全等条件确定不同情况的T值(P17)。
• 一般来说,耕地土层深厚且剖面土壤肥力接近的情况下, 容许流失量可大些;对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层薄、少量侵蚀即会显著降低生 产力的情况,其值要低。
物理风化发生在高寒区;
化学风化强烈发生于高温高湿区,等等。
搬运作用:
•
•
将风化的松散物质由原来的地方搬运到附近 或很远的地方并堆积起来的过程。 搬运与风化关系密切:
•
•
风化为搬运准备了物质;
搬运为进一步风化创造条件。
• 沉积作用:
•
•
风化产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搬运后,由于介质的
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下来的过程。
GIS应具备的功能
• 支持对空间数据库的获取 • 能对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
– 显示、打印、编辑、查询、特征提取等
• 支持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分析 • 支持对空间数据的模型化 • 提供规划、管理等问题的决策支持
GIS的组成
•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硬件设备 Hardware • 软件 Software • 空间数据库 Database
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
国外以美国为例 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1、土壤侵蚀与水质管理; 2、土壤侵蚀与土壤资源管理; 3、基于保持规划与环境保护的侵蚀预报技术;
1、土壤侵蚀与水质管理
研究: 沉积物分离、运移和沉积的定量关系; 地表条件与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定量关系; 不同耕作和管理措施条件下,不同农业 化学物质向地表径流的排放量; 有效控制污染物向地表径流排放措施; 改进WEPP。
•
• 4-11吨/公顷· 年和2-6吨/公顷· 年 • • 我国采用的T值 我国根据有效土层厚的抗蚀年限,划分出土壤潜在侵蚀 危害程度(P18)。显然,无险型土壤抗蚀年限最长,容许 流失量可大些;极险型和毁坏型,容许流失量应取最小值。 • 在《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明确提出:在不同成土条 件下,容许流失量T值分别采用200t/(km2· a)、500t/ (km2· a)和1000t/(km2· a)。
• 2、研究内容
① 土壤侵蚀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小流域径 流的形成与损失过程;土壤侵蚀特征。 ② 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 ③ 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④ 水土保持的效益。
二、 水土保持的意义
• 1. 水土流失现状 1990年的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 4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 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 188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125万平方公里。
– GIS管理的对象
• 人员 Lifeware
– 最重要但又最容易被忽视
硬件设备
– 高速处理器 – 大容量的存储设备 – 输入、输出设备等 – 其它辅助设备
GIS软件
• 专门的GIS软件,一般具有:
– 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地图制图、数据库的组 织管理、空间信息的查询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 新的GIS软件进一步提出了网络功能,特别 提出了对INTERNET的支持 • 预测预报和决策支持的要求
• 福建土壤侵蚀现状的特征: • • 以低强度侵蚀为主,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 面积和比例小; 东南沿海地市比中西部山区地市严重;
•
局部地区侵蚀很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 • • • 破坏资源 河道、水库淤浅,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交通运输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水土保持的意义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生产力。 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减少江河湖库非点源污染,保护与改善水质。
• 1、与基础性自然科学的关系 气象学 水文学 地貌学 地质学 土壤学
• 2、与应用科学的关系 农业科学 林业科学 水利科学 环境科学
GPS的组成
• 1.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 24颗在轨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每轨 4颗卫星均匀分布,卫星轨道几乎为圆形。 • 在地球上的任意地点、任意时刻至少可以 同时看到4颗以上的卫星,满足定位的需要。
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 ①加强水土流失基础理论研究。 • ②加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与调控研究。 • 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 理与开发。 • ④把防止与调控地表径流放在首位。 • ⑤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率。 • ⑥建立中国土壤侵蚀监测信息系统。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下流人海洋:水分这样往返循环不断转移交替的现象称为
水分循环或水循环。包括了降水、径流和蒸发三过程。
•
• 大、小循环。
•
•
大循环:大循环是海陆间的水分交换 ;
小循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
在海洋上,或陆地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到陆
地上,这种局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 • • • • • 水量平衡: I = O + △W I 某时段内输入水量; O 某时段内输出水量; △W 时段内储水量增量。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
射量由北向南呈规律性排列 物也成带状分布。 • 但是,地球表面不是一个连续的、均匀的、具 有相同物质组成的行星,大陆占地表的29%,海洋
地表的太阳辐
气候、植物和动
占71%,这种面积的数量对比关系,使大陆与海洋
以及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内部的自然地理要素分布
地面部分
• 2.地面控制部分:
– 监测站、主控站、地面注入站、通讯及辅助系 统
• 3.用户设备
– GPS接收机、微机、气象仪器等
遥感基础
遥感的概念
遥感是60年代在美国创造的技术用语,用来综合以 前所使用的摄影测量、像片判读、地技摄影而提出的。 1972年,随着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的发射成功 而迅速得到普及。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 量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 对目标进行信息采集主要是利用了从目标反射或辐 射的电磁波。此外重力和磁也作为信息采集手段而加以 利用,这些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的装置叫作遥感 器(remote sensor)。搭载这些遥感器的移动体叫做 遥感平台(platform),如飞机及人造卫星等。
遥感基础
遥感的特性
空间特性
–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卫片34225平方公里)
光谱特性
–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人们对地物
特性的研究
时相特性
–能够周期成象,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
什么是GIS
• GIS = CAD+DATABASE+SPATIAL OPERATION
• 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 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 支持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获取、管理、操作、 分析、模型化和显示打印输出 • 数据、信息、地理信息
更为复杂。
(一)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 海陆对比:地表有大洋和大陆之分,这是自然
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它除表现为海与陆的强烈对
比外,还构成两种明显不同的陆地生态环境与海洋 生态环境,并通过其间的相互影响,造成次一级的 地域分异。 • 热力分带:太阳辐射随地理纬度不同而发生的
热力分带性是一种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它决定
带状分布。
• (二)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
•
•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贯穿整个大陆,如纬度分异等;
大洋的地域分异: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大洋底层自然区。
• (三)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 地带段性;地区性;垂直带性。
• (四)地方性的分异规律
• 地形的垂直分化,地面组成物质和地方气候的差异。如 坡向不同引起水热分布上的差异。
•
二、土壤侵蚀的地理分布
•
• •
1、地表水热状况与外营力
地表水热状况不同,决定了不同性质的外营力
作用及其强度。
土壤侵蚀的过程: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
• 风化作用:
• 指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其形 状、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现象。
• •
•
•
风化为搬运创造了条件!
不同水热条件下,风化作用有鲜明的特点:
水土保持学
绪
• • • •
论
水土保持学及其研究内容 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水土保持学及其研究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
土壤侵蚀: 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 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 水土流失:
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 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 水的损失。
2、土壤侵蚀与土壤资源管理
研究: 有效的土壤保持技术; 获取更多的资料为制定土壤保持措施提 供依据。
一个例子: 聚丙稀酰胺用于防止陡坡地的土壤侵 蚀
3、基于保持规划与环境保护的侵蚀预报技术 把WEPP应用于营养 和杀虫剂流失的预报
重点:
继续完善WEPP; 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
•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特点: • ① 土壤侵蚀调查与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 • 研究建立了土壤侵蚀分类原则和系统; • 建立了土壤侵蚀区划的原则和系统(如侵蚀营 • 力划分一级区); • 土壤侵蚀调查研究方法的进展(3S技术)。 • ② 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研究 • 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以来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 • (通过对黄土高原古地貌演变及黄土层内古环境信 息的研究,论证了自然侵蚀的发生演变过程) • 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研究 • 中国土壤侵蚀预报的研究。 • ③ 土壤侵蚀与沟道河流泥沙输移及洪涝灾害关联研究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特点
• 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比率下降 • 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轻 • 沿海地市侵蚀面积和侵蚀强度降低幅度大 于内地 • 沿海地市土壤侵蚀仍比内地严重 • 土壤侵蚀比率降幅趋缓,完成“十五”水 土流失治理目标任重道远。
第一章 水土保持基本原理
第一节 水土流失带性规律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 气候:降雨,风等; 地质、地貌:岩石、构造、坡度等; 土壤: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 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等; 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球表面是成带性分布的。
• 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 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 水土保持学: • 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原因和规 律、水土保持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 和运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治理 江河与风沙,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 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 应用科学。
•
干旱气候侵蚀带:在地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空 气十分干燥,植被生长受到限制,风力作用极为强烈,形成 风沙流破坏地表。 。
• 第二节 • •
水、沙平衡原理
一、水量平衡 水分循环:地球表面的广大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 大量水分被蒸发,上升到空中,被气流带动送到各地。在这
个过程中,遇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上,再从河道或
三、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
• 20世纪30年代,美国贝内特(H.H.Bennet)创立 了“土壤保持学”。 • 20世纪初叶,前苏联和日本也发展了具有特色的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 • 我国40年代初期,设立了甘肃天水、陕西长安和 福建长汀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大量的考察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2000年全国情况
• 侵蚀总面积:356 万km2 ,占国土面积37%。 •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福建省的情况
•
根据2000年福建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结果,福建省以
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3127.31平方公里,占全
省土地总面积的10.72%。其中: • • • • • 轻度侵蚀6572.91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50.07%; 中度侵蚀3815.41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29.06%; 强度侵蚀2547.23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19.40%; 极强度侵蚀180.25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1.37%; 剧烈侵蚀11.51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0.09%。
认真分析可见,土壤侵蚀与地表水热状况是分
不开的: 高温少雨地区,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风 蚀严重; 高温多雨区,化学风化为主,水力侵蚀活跃; 低温少雨区,风蚀为主。
• • •
• 2、侵蚀的地带性规律 •
•
•
有三个气候侵蚀带:
冰雪气候侵蚀带:气候特点是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形成
冰川,或融水下渗,结成冻土; 湿润气候侵蚀带:气候特点是:气温较高,降水量大于 蒸发量,多余的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水或地下径流,未渗入地 下的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水力侵蚀为主;
二、容许土壤流失量(T值)
• 1、概念
•
•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的年土壤流失量。
对于坡耕地,是使作物在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 获得高产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 2、T值范围 • 美国依据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土层深度、流失区域大小、
保证下游的安全等条件确定不同情况的T值(P17)。
• 一般来说,耕地土层深厚且剖面土壤肥力接近的情况下, 容许流失量可大些;对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层薄、少量侵蚀即会显著降低生 产力的情况,其值要低。
物理风化发生在高寒区;
化学风化强烈发生于高温高湿区,等等。
搬运作用:
•
•
将风化的松散物质由原来的地方搬运到附近 或很远的地方并堆积起来的过程。 搬运与风化关系密切:
•
•
风化为搬运准备了物质;
搬运为进一步风化创造条件。
• 沉积作用:
•
•
风化产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搬运后,由于介质的
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下来的过程。
GIS应具备的功能
• 支持对空间数据库的获取 • 能对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
– 显示、打印、编辑、查询、特征提取等
• 支持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分析 • 支持对空间数据的模型化 • 提供规划、管理等问题的决策支持
GIS的组成
•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硬件设备 Hardware • 软件 Software • 空间数据库 Database
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
国外以美国为例 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1、土壤侵蚀与水质管理; 2、土壤侵蚀与土壤资源管理; 3、基于保持规划与环境保护的侵蚀预报技术;
1、土壤侵蚀与水质管理
研究: 沉积物分离、运移和沉积的定量关系; 地表条件与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定量关系; 不同耕作和管理措施条件下,不同农业 化学物质向地表径流的排放量; 有效控制污染物向地表径流排放措施; 改进WEPP。
•
• 4-11吨/公顷· 年和2-6吨/公顷· 年 • • 我国采用的T值 我国根据有效土层厚的抗蚀年限,划分出土壤潜在侵蚀 危害程度(P18)。显然,无险型土壤抗蚀年限最长,容许 流失量可大些;极险型和毁坏型,容许流失量应取最小值。 • 在《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明确提出:在不同成土条 件下,容许流失量T值分别采用200t/(km2· a)、500t/ (km2· a)和1000t/(km2· a)。
• 2、研究内容
① 土壤侵蚀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小流域径 流的形成与损失过程;土壤侵蚀特征。 ② 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 ③ 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④ 水土保持的效益。
二、 水土保持的意义
• 1. 水土流失现状 1990年的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 4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 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 188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125万平方公里。
– GIS管理的对象
• 人员 Lifeware
– 最重要但又最容易被忽视
硬件设备
– 高速处理器 – 大容量的存储设备 – 输入、输出设备等 – 其它辅助设备
GIS软件
• 专门的GIS软件,一般具有:
– 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地图制图、数据库的组 织管理、空间信息的查询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 新的GIS软件进一步提出了网络功能,特别 提出了对INTERNET的支持 • 预测预报和决策支持的要求
• 福建土壤侵蚀现状的特征: • • 以低强度侵蚀为主,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 面积和比例小; 东南沿海地市比中西部山区地市严重;
•
局部地区侵蚀很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 • • • 破坏资源 河道、水库淤浅,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交通运输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水土保持的意义
• • • • • ① ② ③ ④ ⑤ 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生产力。 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减少江河湖库非点源污染,保护与改善水质。
• 1、与基础性自然科学的关系 气象学 水文学 地貌学 地质学 土壤学
• 2、与应用科学的关系 农业科学 林业科学 水利科学 环境科学
GPS的组成
• 1.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 24颗在轨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每轨 4颗卫星均匀分布,卫星轨道几乎为圆形。 • 在地球上的任意地点、任意时刻至少可以 同时看到4颗以上的卫星,满足定位的需要。
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 ①加强水土流失基础理论研究。 • ②加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与调控研究。 • 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 理与开发。 • ④把防止与调控地表径流放在首位。 • ⑤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率。 • ⑥建立中国土壤侵蚀监测信息系统。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下流人海洋:水分这样往返循环不断转移交替的现象称为
水分循环或水循环。包括了降水、径流和蒸发三过程。
•
• 大、小循环。
•
•
大循环:大循环是海陆间的水分交换 ;
小循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
在海洋上,或陆地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到陆
地上,这种局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 • • • • • 水量平衡: I = O + △W I 某时段内输入水量; O 某时段内输出水量; △W 时段内储水量增量。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
射量由北向南呈规律性排列 物也成带状分布。 • 但是,地球表面不是一个连续的、均匀的、具 有相同物质组成的行星,大陆占地表的29%,海洋
地表的太阳辐
气候、植物和动
占71%,这种面积的数量对比关系,使大陆与海洋
以及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内部的自然地理要素分布
地面部分
• 2.地面控制部分:
– 监测站、主控站、地面注入站、通讯及辅助系 统
• 3.用户设备
– GPS接收机、微机、气象仪器等
遥感基础
遥感的概念
遥感是60年代在美国创造的技术用语,用来综合以 前所使用的摄影测量、像片判读、地技摄影而提出的。 1972年,随着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的发射成功 而迅速得到普及。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 量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 对目标进行信息采集主要是利用了从目标反射或辐 射的电磁波。此外重力和磁也作为信息采集手段而加以 利用,这些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的装置叫作遥感 器(remote sensor)。搭载这些遥感器的移动体叫做 遥感平台(platform),如飞机及人造卫星等。
遥感基础
遥感的特性
空间特性
–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卫片34225平方公里)
光谱特性
–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人们对地物
特性的研究
时相特性
–能够周期成象,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
什么是GIS
• GIS = CAD+DATABASE+SPATIAL OPERATION
• 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 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 支持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获取、管理、操作、 分析、模型化和显示打印输出 • 数据、信息、地理信息
更为复杂。
(一)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 海陆对比:地表有大洋和大陆之分,这是自然
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它除表现为海与陆的强烈对
比外,还构成两种明显不同的陆地生态环境与海洋 生态环境,并通过其间的相互影响,造成次一级的 地域分异。 • 热力分带:太阳辐射随地理纬度不同而发生的
热力分带性是一种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它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