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资料

合集下载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中观角度的研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8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8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而构成了社会的本质。
的符号)网络 ·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 生意圈等等。
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 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团体格局”网络与“差序格局”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团体格局"网络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的社会,
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相互独立 的基础上组成一个个的团体,进 而由团体组成社会。
——《社会理论的基础》
"差序格局"网络 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
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 从一个一个人分亲疏远近推出去, 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私人关系网络, 这种网络的大小由网络中心的势力 决定,各种大小不同,互有差别的 私人网络构成了社会。
目录
contents
01 社 会 网 络 02 社 会 群 体 03 初 级 社 会 群 体 04 婚 姻 与 家 庭
01
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网
因特网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你是否听说过六度人脉关系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六度人脉关系理论认为∶ 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
六层以内的熟人链与地球上 的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
四、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法认为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客观存
在的,行动者之间真实存在的关系可以作 为外在物对行动者产生作用。
网络分析法同时认为,世界是由网络而不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4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 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1、异质性结构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
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 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区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17ຫໍສະໝຸດ 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现实地位来理解,学校组织的这种
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第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教师与学生是在社会责任上(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 与社会地位上(社会代表者与社会未成熟者)均分属两 极的异质成员。
34

在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制约,
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在制度上对学校加以“重点”与 “非重点”之分。但却会因为社区居民的评价及一定程 度上的替子择校行为而得到强化。
35

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分层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学校组织
之间的社会地位分层。它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着很大的 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表现为对学生的升学自我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认同学校规范的程度等具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 (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 1、组织变革的焦点 2、变革的层次 3、变革潜能 4、变革动力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控制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 间有直接联系。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 没有修理,就等于给潜在的罪犯发出了信号: 即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居民都不承担维护社区 的责任。
破窗理论是零容忍管制政策的基础,它强调减 少犯罪的关键是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零容忍 管制的目标是小的犯罪和破坏性的行为方式, 例如破坏公物、闲荡、为赚钱而拉客、公开酗 酒等。警方对低层次越轨的打击被认为会对减 少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社 会治安形势相对严峻,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基本特点表现为:1978年 以来我国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和犯罪率都呈上升 的发展态势,治安案件更加频繁,上升幅度也很快; 犯罪与经济增长几乎同步发展,特别严重的是1980年 末以来犯罪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侵财 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并且越来越严重,同时暴 力犯罪也相对严重;青少年犯罪一度相当严重,流动 人口犯罪问题一方面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有被夸大 的倾向。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 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美国社会学 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 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
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 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 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 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所以,无论生 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 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 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 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 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因此,根据默 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 的一种副产品。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而且,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不管现实社会中的教师在经
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地位如何,其文化阶层的身份及与之相
4
伴的言行特征不会改变。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 便使其言行往往具有“自重”的特征;
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必然要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权 威并在校内其他成员面前也竭力维护这一权威,这便导 致其言行伴有“自尊”的特征;
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都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地持 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这样使得教师言行多带 有“自律”的特征。
5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最 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因此,从根本上 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功利 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 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学生,奉献社 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 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 济关系。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 上可以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 在两个重要缺陷: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 为一种科层化组织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 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纯应有研究。
第二是诸多研究只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成分或因素进行 “分解式”的剖析,很少达于对学校组织结构总体特征 的把握,结果未能真正示明学校组织结构与其社会组织 结构的主要区别。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17
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现实地位来理解,学校组织的这种 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第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教师与学生是在社会责任上(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 与社会地位上(社会代表者与社会未成熟者)均分属两 极的异质成员。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进行行政管理;
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 重视专家权威;
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致
2 社会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论
是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 著名研究;是想通过改变生产环境以寻找能提高生 产效率的科学原则;发现社会和工人心理变量影响 生产率;其基本要点是:
参与管理有两种形式;一为人际关系的参与模式是 一种合作手段;二为人力资源的参与模式;是改善个 人和组织效率的一种手段
参与管理存在的实现条件:首先是管理者 需具备的要素:
1管理者有发展下级潜力的愿望; 2管理者要了解其与下级是互相依存的; 3管理者避免过于强调个人权威; 4管理者要求下级参与的意识要强
3 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学校在运行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内 外部的冲 突;但不能忍视;立即着手解决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1 AG—IL模式:指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特别 强调维持一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四个必 要条件:模式维护 内部整合 目标达成 外部
适应;这就是著名的AG—IL模式
2
交易的方式
巴雷特整合方式 社会化的方式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 统 制度包含三层含义: 1 社会形态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2 具体制度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3 社会规范 规则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微观分析
社会系统由若干相联系 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在各自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 履行各自 的边界功能;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并以环境发生作 用与功能;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2.研究对象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3.研究问题(1)研究的基本概念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

(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

(3)研究的变项: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

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 分析共51页文档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 分析共51页文档
学Fra bibliotek组织的社会学 分析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社会学 第八章 组织

社会学 第八章 组织

第二章 组织理论
一、科层制理论 马克斯· 韦伯,德国著名的学者,对社会学、 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理论作出杰出的贡献,著 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宗教》等。 (一)合法性统治类型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 础的,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没有权威的 组织是无法实现组织目标的。
韦伯对权力与权威作出区分:权力是无视人 们反对,强迫人们服从的能力;权威则意味着人 们在接受命令时是出于自愿的。 韦伯把合法统治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魅 力型和法理型。 1.魅力型 魅力型统治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有如 神授天赋人物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 在魅力型组织由领袖都与其一群追随者构成, 追随者在群众和领袖之间起着中间媒介的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基本需要一 般被划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生理的需要; 第二,安全的需要; 第三,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第四,尊重的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组织行为理论主专民主型的领导。
(四)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又称情势理论,组织的管理者应根 据环境和具体情况而灵活进行决策、领导等。 约翰· 摩尔斯和伊杰· 洛斯奇提出“超Y理论”, 主要观点有: 第一,人带着不同的动机加入组织; 第二,不同的人对组织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 要求; 第三,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 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2.非正式结构 正功能 第一,缓解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 第二,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 沟通形式; 第三,成为推动组织改革、维护组织成员合 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负功能 第一,消弱组织的正式权威,影响组织目标 的实现; 第二,造成组织内耗; 第三,非正式沟通容易泄漏组织机密
组织的构成要素 第一,物质要素,如办公场所,设备等。 第二,非特质要素,规章制度、组织目标等。 组织的过程 组织过程是指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主要有 决策、沟通和控制。 (一)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 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达到组织目标的 过程。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垂直分化的结果,直接体现社会成员的 地位差异,同时也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基础。 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有许多视角: (一)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 时间 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 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工商户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管理者阶层 1989 年 55-57% 24% 4% 1.5-%2 5% 0.1-0%.2 3% 6% 1999 年 48-50% 16-18% 16-17% 2.5% 6-7% 0.4-0.6% 1.5% 7%
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stratification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容第四节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热衷于迎来送往
职业 总统内阁成员 众议院议员 最高法院法官 内科医生 科学家 大学教授 牙科医生 社会学家
等级分 88.9 88.5 84.5 81.5 80.8 78.3 73.5 67.7

社会学角度分析学校组织

社会学角度分析学校组织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1. 异质结构 成员差异; 沃勒:师生间是典型的“支配与从属” 沃勒:师生间是典型的“支配与从属”关系, 双方存在潜在的对抗与冲突 目标差异;观念差异 2. 多权威结构 3. 多层次结构
(三)学校组织的取向 1.普遍主义取向 1.普遍主义取向 教育内容依据的是普遍性很强的科学知识体系 ; 学校中法定的交流语言是普通话 ;学校认可 的是普遍性很强的文化 。 2.成就本位取向 2.成就本位取向
(三) 学校变革阻抗 1.组织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 1.组织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 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 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学校组织结构主要特征。 1.简述学校组织结构主要特征。 2.谈谈对学校组织冲突管理的理解。 2.谈谈对学校组织冲突管理的理解。 3.学校变革会碰到什么阻力,怎样才能有效 3.学校变革会碰到什么阻力,怎样才能有效 消除阻力?
1.学校冲突类型 1.学校冲突类型 1)学校组织内部冲突: 1)学校组织内部冲突: 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 师生之间制度性冲突 校内不同部门或层次间的冲突 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 教师工作专业化与科层制的冲突 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间的冲突 2)学校组织间冲突 2)学校组织间冲突 3)学校与环境的冲突 3)学校与环境的冲突 4)功能性冲突与功能紊乱性冲突(以是否有利组 4)功能性冲突与功能紊乱性冲突(以是否有利组 织目标实现为划分标准)
本章阅读书目:
–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6年 2006年2月 第8章 –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7 1998年 月 第8 章 – 杨旭:学校组织冲突管理 科学咨询 2003.(22) – 白磊 孟繁华 论学校冲突管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5) – 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50年发展的反思 斯科特:对组织社会学50年发展的反思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四、学校组织的特性
1、学校组织结构是“多层级权威的寡头 机构”,具有明显的科层体制的特征。 2、从专业属性看,学校组织特性与科层 体制无法相容。 (1)学校缺乏单一而明确的目标 (2)学校中的专业权威与行政权威冲突 (3)学校任务的达成要重视情感的涉入性
五、学校组织的合理运作
(一)要避免科层体制的缺失 1、权力集中与效率低落的两难问题 2、胆怯僵化而无力处理变迁 3、固守条文,目标置换 4、流于形式主义 5、公事公办及非人格化
2、科层体制的构成要素 规则 职位 阶层
3、科层体制的主要特征 明确的分工 阶层化的权力分配 抽象的规则系统 形式上非人格化 以业务精专为用人标准 公私分明
4、东方国家科层体制的特色
组织的效率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考量。 重视个人对组织的认同感,以培养组织成 员的忠贞和投入。 把自己所属的组织视为家庭或社区,个人 与组织形成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
有机的连 带
参照 团体
解社 会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式人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而设计的 集体机构。 非正式组织,也称为组织中的小团体,是组 织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 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三、社会组织的有效运作: 科层体制的兴起
1、何谓科层体制?
(1)从本质上:科层体制式属于“报酬/利用 型”的正式组织。 (2)从目的看:科层体制是为了理性化的绩效 追求。 (3)从起源看:科层体制源自韦伯的理想型概 念。
(二)重新考虑学校科层化程度
1、考虑该工作的性质是否适合此种行政方式。 2、根据学校的任务区分机械性(例行性)于有 机性的不同领域,并采用不同的办事原则。
(三)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功用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有限性.2:系统性.3: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三)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四)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少排放.(五)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 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 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功能也反映了其 结构特点,不同的组织结构 会赋予学校组织不同的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互动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学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也会 不断调整和优化。
04
学校组织的运作机制
学校组织的决策机制
决策权分配
学校组织的决策权在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分配, 不同的决策权分配方式会影响学校的决策效率和效果。
组织文化理论
该理论强调组织文化的核心作用, 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组织的 运作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变迁理论
该理论关注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认为组织的变迁是组织应对环境 变化和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对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03
学校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校组织的结构
组织层次
量具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组织的建议
01
建立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 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02
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
03
学习和工作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的 关系,探讨学校组织在社会发展
社会分层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进而对 社会分层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
学校教育为个体提供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学校组织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承和创新文化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活动将传统文 化和现代文明传递给下一代。
塑造公共价值观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控制
通过班级组织,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流动与分层
班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流动,从而对社会分 层产生影响。
05 班级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班级组织的变革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需求和结构发生 变化,推动班级组织进行变革。
教育政策引导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班级组织的变革起 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班级组织通常按照学科和课程进行划分,每个班级组织都有相应的学科教师担任班 主任或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和协调班级内部事务。
班级组织内部通常设立班委、学习小组等机构,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教学和活 动组织。
班级组织的功能
教育教学功能
管理功能
班级组织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传 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4 班级组织的社会影响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性塑造
班级组织通过提供角色模 型、规范和期望,有助于 个体形成特定的个性特征。
社会技能
在班级中,个体学习如何 与他人互动、合作和竞争, 从而发展社会技能。
自我认知
班级组织提供个体了解自 己地位、角色和责任的机 会,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
对群体关系的影响
群体凝聚力
01
03
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 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
班级组织的本质和规律。
04
需要研究新技术和新媒体对班级组织的影响,以及如 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教育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班级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班级秩序和 纪律。

《社会学概论》社会组织 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社会组织  ppt课件

数人的专权。
ppt课件
19
学校权力结构的特点
♪ 第一,学校组织使用权力的对象是教职工和学生。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校组织权力使用的
,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人才,这就 使学校组织权力结构的性质与作用范围不同于其他组织。
例如:行政权力对教育工作的制约影响力显然没有军事 组织、经济组织、其他行政组织那么大。
ppt课件
25
♪ 家长制管理方式主要表现出下述几个特点: ♪ 第一,权力集中。 ♪ 第二,任人唯亲。 ♪ 第三.因人设位。 ♪ 第四,职责不明。 ♪ 第五、办事随意。 ♪ 第六,服从效忠。 ♪ 第七,终身制。
ppt课件
26
♪ 家长制管理方式是社会分工不很发达、组织规模较 小的产物,自身有非常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生产 力的发达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细致、协作复杂 、效率要求高的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开始出现,依靠 个人经验管理的家长制已不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需 要,逐渐为新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所取代。但在 我国社会组织中,由于许多初级群体和初级关系的 存在,人们很容易接受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特别是 在一些基层组织中家长制的影响还很明显。所以, 如何淘汰家长制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消除它的消 极影响,这也是我国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 特点: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 的专门机构。
♪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ppt课件
16
二、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 所谓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指的是组织系统中 未经组织机构正式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 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相互关系。
♪ 非正式结构在社会组织内部的产生,往往是 伴随着正式结构的运转和组织成员的交往。
ppt课件
29

8组织社会学共53页

8组织社会学共53页
8
2、学者的观点
• 伯特兰·罗素:权力是有预期地努力的结果 • 马克斯·韦伯:权力意味着在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
己意志的可能性 • 彼得·布劳:权力是通过消极制裁进行控制的能力,是个人或群体将
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 • 拉斯韦尔和卡普兰: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的
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 李景鹏:权力是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
11
权力的基础∕来源
• 1. 强制(coercive)权力 — 权力来自于害怕 • 2. 奖赏(reward)权力 • — 权力来自于有能力分配有价值的东西 • — 薪资、绩效考核、晋升、指派工作、共事者、或销售地点 • 3. 法定(legitimate)权力 • — 权力来自于正式组织阶层中的职位 • 4. 专家(expert)权力 • — 权力来自于个人的专长、特殊技能、或知识 • — Information / Knowledge Is Power. • 5. 感召(referent)权力关联权(参照权) • — 权力来自于拥有所需的资源或是个人特质 • — 崇拜 → 认同 → 取悦
遗忘,而容易成为八卦女王或王子,被野心份子利用,成为办公室斗 争放话的传声筒。
7
第一节 组织权力概述
一、权力的界定
1、词源学考察 • 英语中power一词来自拉丁语potestsa或potentia,
引申自拉丁语动词potere,意指能够做某事,是故 权力往往是指贯彻某种意志以达成一定目标的能力。 • 汉语中的“权”指的是公平、平衡之意,故有“谨权量, 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的说法
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变革
3
第一节 学校组织概述
⊙ω⊙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学校自其诞生起,就是一种组织
化了的社会单位。所为组织,是指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 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这种社群有领 导、有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和职责范围,有一套工作制度,有 明确的目标,故称为社会组织。
页码
精选ppt
6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1、异质结构
2. 多权威结构
*成员差异 沃勒:师生间是典型的“支配
与从属”关系,双方存在 潜在的对抗与冲突
*目标差异 *观念差异
3. 多层次结构
页码
精选ppt
7
学校组织的结构简示图
精选ppt
8
三、学校组织的文化
1、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
ACB
*制度文化:社会期待学校具有的文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1.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其明 显的特点:
(1)有固定的人数; (2)有明确规定的政治机构,这个 结构由学校独特的社会互动而引起; (3)有众多小型的互动过程的影响
页码
精选ppt
4
2、对成员的约束角度:
规范性组织---学校对师生而言,是一种 规范性组织。 权威性组织---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是对于 学生而言的。 强制性组织---学校对学生而言,是一种 强制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这一性质是针对教师而言。
19
二、变革过程
1、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
有计划 变革
自发性 变革
演进性 变革
页码
深思熟虑的计划
偶发的,在较短时间内作为自然 环 境和随机事件的结果而变化
组织的各种变化在长期内积累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其次学生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较强的生理与 心理可塑性,并因此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可塑性。由于学 生的各种心理倾向也决定了教师或学校领导在与学生交 往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说服与感化的方法。
9
学校组织的上述规范性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一定的强制性 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借助于“义 务教育制度”而将学生强行纳入自己的组织结构之中的。 “成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并不是学生自身要求的产物,而是 外部社会“逼迫”的结果。用梅舍与科弗的话来说,学生角 色基本上是非自愿的角色。
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有的组织。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学生而言具有规范性:
首先在于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教育是受社 会委托并按一定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 由于教育活动产品是受教育者的变化,因此教育 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其中就包括学生对于 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内化。因此,学校教 育活动就力图让学生内化学校组织的各种要求。
15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 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因此应是“规范性文 化”。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就会存在相对的需求, 因而学生文化是“需求性文化”。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美国的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并参 与组织而采取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
①强制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理的威逼手段, 如关押、隔离等;
②功利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物质的刺激手段, 如增减薪水等;
13
(一)学校组织的结构类型 1、物质结构 2、职权结构 3、系统结构 4、阶段结构 5、分轨结构 6、课程结构 7、经费结构 8、入学结构 9、出勤结构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1、异质性结构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文
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 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面的区 别:
而且,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不管现实社会中的教师在经济、政
治等方面的实际地位如何,其文化阶层的身份及与之相伴的言行特征
不会改变。
3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 便使其言行往往具有“自重”的特征;
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必然要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权 威并在校内其他成员面前也竭力维护这一权威,这便导 致其言行伴有“自尊”的特征;
之所以说学校组织对教师而言具有规范性,原因在于学校对教师的育 人活动无法像工厂对于工人的产品制造活动或公司对于经销人员的商 品推销活动那样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且不可能像工厂或公司那样主 要通过物质的刺激手段来寻求教师的服从和参与,而是不得不主要诉 诸于精神的监督手段,即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良心的驱使。
5
这种经济联系自然也会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或扣发教师的工资、津贴等物质的 刺激手段来显示组织的威力,促使教师服从学校。同 时,这种联系也会成为教师调节自己对学校组织的行 为的重要原因。
6
至于规范性与功利性这两种特征在学校组织的总体性之 中占有何种地位,则取决于学校所承担的对于教师个人 的经济职能的强度。若社会要求学校更多地承担对于教 师个人的经济职能,赋予学校更多的经济利益分配权, 则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经济联系便会增强,学校作为功利 性组织的性质便相对突出,而作为规范性组织的性质则 相对减弱。
③规范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依靠精神的监督手段, 如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等。
任何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所能采取的控制手段不外乎物理的、 物质的与精神的三种,只是某些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往往同时2 采取多种控制手段。
(二)学校组织的性质
1、规范、权威、强制、功利性组织
(1)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与功利性的组织。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 上可以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 在两个重要缺陷: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 为一种科层化组织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 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纯应有研究。
第二是诸多研究只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成分或因素进行 “分解式”的剖析,很少达于对学校组织结构总体特征 的把握,结果未能真正示明学校组织结构与其社会组织 结构的主要区别。
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都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地持 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这样使得教师言行多带 有“自律”的特征。
4
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最 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因此,从根本上 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又具有一定的功利 性,原因在于学校毕竟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 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学生,奉献社 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 至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样教师与学校之间便存在着经 济关系。
10
当教师采用精神的监督手段来说服学生服从和参与而未 能收到应有效果时,往往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辅之以乃 至完全转而采用命令与训斥等强制的手段。这时,学校 组织对于学生的强制性便从潜在形态转变为显在形态。
11
2、服务性、生产性、整合性组织、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1)服务性组织 (2)生产性组织 (3)整合性组织 (4)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16
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现实地位来理解,学校组织的这种 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以下三种结果: 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第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教师与学生是在社会责任上(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 与社会地位上(社会代表者与社会未成熟者)均分属两 极的异质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