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01总论.pptx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因时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 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 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点进行辨证论治
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⑴ 辨证 ⑵ 辨病 ⑶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治疗原则
1、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2、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3、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4、 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 7、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 8、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 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 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 视调摄护理。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药学总论(广州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
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
蒸
制或干燥保存。
水火共制 辅料蒸——改变药性。
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
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
效。
10.05.2020
-
34
制霜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其他制法
日晒夜露制霜
发酵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发芽 生产新药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 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10.05.2020
-
18
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
植物类: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
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10.05.2020
-
6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 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 制方法。
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 仅供参考。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
时摘取花蕾。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10.05.2020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
19
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
五、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结语
克怪互制奇术医 痼招补胜出道者 建药西心胆求德 奇皆中亦若歧为 功兵汇琴剑黄本
致谢
及问题解答
承瑻惉洹紛恸佬坚橹拹夾毼一 梄垳埀頊殾鴵韮越条蛾揳显岛 叛珮仍淚舡澶瑄檴黏鞫育攫撓 兵犽晥鶖鳸钶襻鞝蹡錣蝟甹輲 醔鷂拳饣樄仦萨烈飔昿儈鐬幮 骃阡搌汏璑渇茔谫鱣庣艤诳暲 炝痯髮酑隱1懎111璵111噘11蘠弹詮児顿 葌憢庀虩躎覘4浠448爟7看雒看羺犛湔鋪 簔湪欍輏獿蝢袋塨璽陗覲芒皷 槿俈儖賏炝檙緿豉谱膇圴楯鍖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四、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现代医学--西医
中西结合医
世界医学
中西结合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队伍构成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中医内科学-01总论_PPT幻灯片
证型各有不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病 因、病性、病位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的 病机,从而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倘若 缺乏上述某一指标,就很难辨出准确的 证。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中医内科学总论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至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 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 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 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 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同病异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 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 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使邪去正复。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用; 末期阶段 ——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口干或微渴:津伤不甚。 口渴多饮:津伤较甚。 渴喜凉饮:热盛伤津。 大渴引饮:阳明热盛伤津。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 口酸而渴:肝火伤津。 夜间口渴:阴津不足。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化气。 数饮而不解渴,小便不利:饮停阻津,气化不利。 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阳不化津或湿郁不化。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01ppt课件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基础-01
学习要求
平时成绩:回答问题、作业等(占总评30%) 期末笔试:试卷(占总评70%)
2
平时成绩要求
请准备两本笔记,一为课堂笔记,包括上课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扉页上目录、时间、答案页码) ;一为读 书心得笔记。(参考书目见后,每周500字,有原文、 有注释、有心得体会 )
补土派 李杲 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中心 是 “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认为人体内在元 气充足时诸病不生,而 元气的充足与否主要取 决于脾胃有无受伤。
金元四大家
攻邪派 张从正 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 气所致,因此治病就是 要攻邪,邪气去而人身 的元气自然恢复。去邪 的方法主要有汗、吐、 下三法。 养阴派 朱震亨
你最想让老师以何种方式讲授此门课程?
如课堂讲授、临床带教、讲座、实验室
4
导 论
Introduction
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5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 医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
6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 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7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概论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药学 方剂学
8
一 、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3
3.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典
学习要求
平时成绩:回答问题、作业等(占总评30%) 期末笔试:试卷(占总评70%)
2
平时成绩要求
请准备两本笔记,一为课堂笔记,包括上课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扉页上目录、时间、答案页码) ;一为读 书心得笔记。(参考书目见后,每周500字,有原文、 有注释、有心得体会 )
补土派 李杲 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中心 是 “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认为人体内在元 气充足时诸病不生,而 元气的充足与否主要取 决于脾胃有无受伤。
金元四大家
攻邪派 张从正 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 气所致,因此治病就是 要攻邪,邪气去而人身 的元气自然恢复。去邪 的方法主要有汗、吐、 下三法。 养阴派 朱震亨
你最想让老师以何种方式讲授此门课程?
如课堂讲授、临床带教、讲座、实验室
4
导 论
Introduction
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5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 医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
6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 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7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概论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药学 方剂学
8
一 、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3
3.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典
中医内科学总论 PPT课件
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一大流行的邪气;病毒 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 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中医内科学总论鼓帐黄疸课件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出血
气滞湿阻 寒湿困脾 杂
肝脾血瘀
肝肾阴虚 虚 实
脾神昏
痉厥
黄疸
临床缓解
死亡
病案分析
黄某,男,45岁,患者腹胀反复作2年,近 周来腹胀加重,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剌痛, 面色黯滞,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 便稀烂,每日二至三次,舌质暗红,苔黄腻,脉 弦数。 请回答:1、诊断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一、概述
1、定义 含义: 症状: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水互结腹中. 病位:腹部. 2、范围
肝硬化、腹腔内肿瘤、晚期血吸虫病和结核性 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
• 腹胀大 • 双下肢浮肿
• 脉络暴露 • 腹部胀大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医者德为本 术道求歧黄 奇出胆若剑 制胜心亦琴 互补西中汇 怪招药皆兵 克痼建奇功
致谢
及问题解答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0. 11.1620.11.16Monday, November 16, 20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11.1620.11.1618:56:1318:56:13November 16, 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18:56:1318:56:1318:5611/16/2020 6:56:13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11.1618:56:1318:56Nov-2016-Nov-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8:56:1318:56:1318:56Monday, November 16, 2020
具重要意义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队伍构成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2.学术理论的创新: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内科医师。
五、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据中医证“分型”
1.治病宜早 2.标本缓急 3.扶正祛邪 4.脏腑补泻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 清里润表。
5.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四、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为主 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 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 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 超出中医;以“古为今用” 与“洋为中 用” 为指导,按“先中后西” 、“能中 不西” 与 “中西结合” 的原则,进行临
临床举例:
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前 仍有一定困难的病,可考虑力争以 中西互补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阶 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
临床举例:
经心内 注射3次, 电除颤4 次,心跳 恢复,仍 无呼吸, 气管切开, 上呼吸机。
住院21天后痊愈出院,右二为患 者, 至今无后遗症。
当时传媒的报道。
五、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伤寒论》 《温病学》
《金以匮要及略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 为中医临床基础。
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虑 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确 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于 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西 医方法处理。
临床举例:
指 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 中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 病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 了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 药改用或加用中医药。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 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 白虫;谷皮治脚气。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 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学科。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医者德为本 术道求歧黄 奇出胆若剑 制胜心亦琴 互补西中汇 怪招药皆兵 克痼建奇功
致谢
及问题解答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0. 11.1620.11.16Monday, November 16, 20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11.1620.11.1618:56:1318:56:13November 16, 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18:56:1318:56:1318:5611/16/2020 6:56:13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11.1618:56:1318:56Nov-2016-Nov-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8:56:1318:56:1318:56Monday, November 16, 2020
具重要意义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队伍构成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2.学术理论的创新: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内科医师。
五、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据中医证“分型”
1.治病宜早 2.标本缓急 3.扶正祛邪 4.脏腑补泻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 清里润表。
5.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四、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为主 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 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 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 超出中医;以“古为今用” 与“洋为中 用” 为指导,按“先中后西” 、“能中 不西” 与 “中西结合” 的原则,进行临
临床举例:
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前 仍有一定困难的病,可考虑力争以 中西互补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阶 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
临床举例:
经心内 注射3次, 电除颤4 次,心跳 恢复,仍 无呼吸, 气管切开, 上呼吸机。
住院21天后痊愈出院,右二为患 者, 至今无后遗症。
当时传媒的报道。
五、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伤寒论》 《温病学》
《金以匮要及略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 为中医临床基础。
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虑 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确 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于 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西 医方法处理。
临床举例:
指 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 中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 病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 了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 药改用或加用中医药。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 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 白虫;谷皮治脚气。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 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学科。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