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通过案例学习,总结地貌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掌握地理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增强对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地貌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想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表达
(1)分组合作完成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特征总结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4.设想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讲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貌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理解
学生在学习地貌类型时,对于各种地貌的识别和特征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表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2.重难点二: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内外力作用
地貌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对这些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是难点,尤其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貌的定义,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其特征和分布。
3.学会使用地理图表、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铺垫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地貌类型及成因:
-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加
-介绍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基本地貌观察方法;
-演示如何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3.制作一份地貌知识手抄报,内容包括地貌类型、成因、观察方法、演变过程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
4.分组进行地貌观察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拍摄地貌景观照片,标注地貌类型和成因;
-分析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地貌的基本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如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3.运用地貌知识解释实际地貌现象,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地貌观察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地貌演变过程:
-讲解地貌演变的基本规律,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等;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演变的影响,以案例形式呈现;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水平要求】识记: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

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三、风成地貌: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四、黄土地貌: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2、分布:黄土高原五、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疑难解析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

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O+CO2→Ca(HCO3)2B:Ca(HCO3)2→CaCO3↓+H2O+CO2↑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遥感影像,识别并描述常见地貌类型。
2.分析给定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GIS技术,设计一个地貌调查项目,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步骤等。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掌握地貌类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我国著名地貌景观的图片,如黄土高原、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同时,播放相关地貌景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貌的壮丽与多样性。
然后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点、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貌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平原:讲解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冰川作用等。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分析平原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山地:介绍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探讨山地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貌现象。
4.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创设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喀斯特地貌教学目标1. 区域认知:了解喀斯特地貌及其次级地貌的分布区域,并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地理条件。

2. 综合思维:可以从概念、地貌特征、分布区域等多个角度了解喀斯特地貌;并能从气候、地形等多个角度分析喀斯特地貌及其次级地貌的形成条件,描述其形成过程。

3.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图片、视频等,识别喀斯特地貌,并说明成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别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1.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地貌景观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漓江两岸景观图及芦笛岩景观图,并介绍:假期时,同学们会想着外出旅游,然而在旅游地点的选择上总会犯难,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广西桂林。

在这里你既可以泛舟漓江,看两岸峭峰离立,也可以潜入地下,看溶洞奇异壮美。

那么自然界是如何雕刻出这些令人称奇的景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喀斯特地貌。

(设计意图:精选优美的图片直观展示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给学生留下视觉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播放介绍“喀斯特地貌”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由视频可知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由此可见,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就是碳酸钙与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

请学生结合相关化学方程式,尝试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降水丰富;气候温暖。

(设计意图: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漫长且复杂,短视频中以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配合旁白描述,方便学生直观、清晰地进行学习。

展示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利于加深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理解,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PPT展示中国岩溶地质图,结合初中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广西、贵州、云南。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7.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地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
9.课后拓展,提高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貌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习地貌的基本知识和观察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软件、遥感图像等,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4.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貌的深入理解和观察方法的掌握仍有待提高。因此,本章节将从基本地貌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方法。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他们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4.教学语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请学生绘制一幅身边的典型地貌图,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
2.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现象,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该地貌形成、观察方法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巩固地貌知识。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出具地貌形成过程的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貌形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1.对本章地貌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等重点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如下:
1.对于地貌类型的辨识与特点理解,设计“地貌猜猜看”等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辨识各种地貌类型,同时结合课本中的描述和实例,加深对地貌特点的理解。
2.对于地貌形成过程的掌握,利用动画和模型演示地壳运动、河流侵蚀等过程,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地貌的形成机制。
3.对于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如梯田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等,让学生分析地貌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从而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学习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水力等,并了解其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3.掌握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貌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地形会有如此多样的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地貌形成的兴趣。
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貌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角洲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简要介绍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1.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2.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3.风沙、海岸地貌概念、分类及特征。

4.海岸侵蚀地貌的侵蚀方式。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并能区分风沙、海岸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风沙地貌风向的判断。

学法指导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2.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

(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

(3)多大风活动。

3.类型(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补充: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②危害: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创设互动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与地理环境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
安排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类型,增强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五)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我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点描述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一种地貌类型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详细记录该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作业。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地貌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通过以上作业,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及特点理解。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对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也需要加强。

2.2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特别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地质图、地貌图的识别和解读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貌案例。
3.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邀请地质学家、地理学者等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如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地质图、地貌图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质地貌特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国的地貌景观保护和开发提供有益建议。
4.撰写一篇关于地质构造与地貌知识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以及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5.组织一次小组讨论活动,讨论主题为:“地质构造与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要求各小组做好讨论记录,形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4.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教材】⼈教版(2019)⾼中地理必修第⼀册“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使学⽣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图像和⽂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地貌即地球⾯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积、地表起伏和⾊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类的关系,即地貌对⼈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然环境,尊重⾃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然。

2.教学⽬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图⽂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类活动的影响,感悟⼈类活动在⾃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重难点:地貌研究方法的应用。
设想:结合地貌剖面测量、地貌演化分析等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通过地貌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地貌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如长城、黄山、张家界等,让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思考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地貌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要求:建议具有创意,分析合理,能够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思考题:针对地貌形成原因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问题,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地貌类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作业质量。
4.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的空间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2.通过图文资料、实验等,描述各类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分析地貌成因;3.通过地貌景观的特点,说出其分布区域;4.依据材料简单分析地貌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特征。

【教学难点】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特征。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XXX旅行路线图及《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节选内容师:《游记》中提到的“粤西面目”,我们从XXX 的其他有几种可以找到描述,如“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

”、“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盘缕外络而中系透空。

”、“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

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

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

”等。

出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师:作者描述的哪种类型的地貌?XXX:(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师: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

(板书)常见的地貌类型【讲授新课】师:喀斯特地貌是在恰当前提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从头沉淀,在地表和公开形成形状各别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板书)喀斯特地貌师:在认识了喀斯特地貌概念的基础上,请人人考虑: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前提。

XXX:(可能的回答):需要满足一定的岩石(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和气候或水文条件(气候湿润、降水充足)活动:模拟实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影响石灰岩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按照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形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形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形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能够描述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掌握地形地貌的分类与特点,能够辨认各类地貌的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形地貌的分类与特点。

2. 教学难点: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安排1. 引入(15分钟)利用地形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与学习(3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的形式,介绍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说明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等。

3. 案例解析(3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与形成过程。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案例中的地貌现象。

4. 实践操作(40分钟)分组进行地貌实地勘察,选择学校周边的地貌特点明显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

学生运用仪器测量、地图阅读等技巧,记录地貌特征,分析原因,并撰写调查报告。

5. 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实践调查结果,分享地貌认识体会。

教师进行总结,澄清与扩展相关知识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

四、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评价,包括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

2. 布置地貌调查报告的撰写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实地勘察结果,描述所观察到的地貌特征,分析形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2. 地形地貌的图片、地图和实物模型等教具。

3. 实地勘察所需的测量仪器、地图和调查表格等。

六、教后反思本次地理地形地貌教学通过引入案例解析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地理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实地调查,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了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章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通过实例阐述地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
4.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地貌变化的趋势。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
2.给出讨论话题,如“你们的chosen地貌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它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等资源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3.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组织户外实地考察、地形图绘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地理学习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其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貌图像,如山脉、河流、沙漠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神奇与美丽。
2.创设生活情境,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如河流、风力等,增强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
4.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模拟地貌形成过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地貌与生活”为主题,将地貌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其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通过分析当地的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地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其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同时,我还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形模型、视频资料等,直观展示地貌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本案例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地形模型、视频资料等,直观展示了地貌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4.2地貌的观察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与分析
学生在掌握地貌形成原因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图像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壳运动、河流侵蚀、风力作用等地貌形成过程。
2.重难点:地貌观察方法的运用
学生在观察地貌时,往往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教学中需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面观察、遥感图像分析等地貌观察方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案例分析
1.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如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四)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的地貌特征。
2.引导学生运用地貌观察方法,分析考察地的地貌类型和成因。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和观察方法。
(二)地貌形成的原因
1.地壳运动:如板块构造、地震等,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2.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沙丘、戈壁等地貌。
(三)地貌观察方法
1.地面观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地貌形态、植被、水文等特点。
2.遥感图像分析: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貌信息,分析地貌特征和变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世界各地的典型地貌景观,激发学生对地貌学习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地貌形成原因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貌特点,提高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分析典型地貌案例,如黄土高原、长江三峡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地形地貌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地形地貌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地形地貌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高中地理地形地貌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地理形状、地球的分带特征以及海拔高度对地球分带和地球形状的影响。

2. 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方式。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地貌类型的特征、地理位置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分带特征。

2. 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方式。

3. 各类地形地貌的特征、地理位置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方式。

2. 掌握各类地形地貌的特征、地理位置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 学科教材《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3. 世界地图、区域地图以及各种地貌类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地区,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地貌的初步认识。

二、知识讲解与概念解析(10分钟)1. 介绍地形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分析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球内部运动、地表风化和地表水作用等。

3. 解释地球的地理形状和地球分带特征以及海拔高度对地球形状和分带的影响。

三、分类与特征讲解(20分钟)1. 分类地形地貌: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陡坡、河谷等。

2. 介绍各类地形地貌的特征、地理位置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形地貌类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地貌优势进行经济开发和城市规划。

五、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地形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图片展示分享他们对该地形地貌的了解,包括其特征、地理位置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今天所学的地形地貌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实际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课堂活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地貌类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所在地区的地貌特点,让学生从身边的地貌类型入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山地和平原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如何判断某一地区是盆地还是高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类型的本质特征。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我国著名的黄山、华山等山地景观,以及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等地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同时,结合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要素,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例如,设置“请你说一说我国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貌类型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
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水平要求】
识记:
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
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
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
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
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
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
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
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

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
三、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
四、黄土地貌:
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分布:黄土高原
五、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
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
疑难解析
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

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很明显,此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不同形态的喀斯特地貌成因不同。

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难以溶解的碳酸钙变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失。

这样,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

可用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2表示。

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低,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O3↓+H2O+CO2↑表示。

由图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边槽的分布位置就标志着地下河水位的变动情况。

答案:(1)喀斯特,南斯拉夫,云贵,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 (2)A,溶蚀;B,沉积; (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

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拼,形成地下管道式流水即地下河。

(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课堂练习】
1、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和。

2、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以为主;曲流多出现在河流的,是河流侧蚀的结果,河流在岸不断侵蚀,岸不断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河流下游以作用为主,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3、喀斯特地貌包括和两部分。

4、海岸地貌包括地貌和地貌。

5、风成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其中风蚀柱属于地貌,沙丘属于地貌。

6、黄土覆盖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称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称为;孤立的黄土丘为。

7、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其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岩石表层的崩解破裂——流水的侵蚀作用
B、黄土高原的沟壑——流水的侵蚀作用
C、天山山麓的冲积扇——风力的堆积作用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流动沙丘——风力的侵蚀作用
课外作业:观察黄浦江或家附近的河流的弯曲状况,下节课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