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7c0c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4.png)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导学案一:物质的组成与转化【导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的基本概念;2.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过程;3.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导学内容】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的,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性,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三、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通过加热、冷却等方式进行相互转化。
四、物质的转化过程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改变外观或状态,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如水的沸腾;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如燃烧。
五、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与转化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导学提示】1.本章的学习内容是物质的基础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通过实验探究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2.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导学过程】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氧气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的,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性,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三、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下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无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气态下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很大,无一定形状也无一定体积。
四、物质的转化过程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改变外观或状态,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如冰的融化和汽水的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如燃烧和酸碱中和。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4cc482b79563c1ec5da719c.png)
第四课时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教案)一、学习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纪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4.能写出比较完善的探究报告。
二.知识回顾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明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三.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测量平均速度时: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理量。
4 .测量路程需要,测量时间需要。
5.测量平均速度步骤(二)小组合作探究:1.小组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2.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分析实验: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吗?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五.当堂检测:1.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
怎样利用这条跑道和手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平均速度?2.有一个量程为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卸除具体步骤。
六、达标训练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大小恒定不变D.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试验中,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的。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86e944f242336c1eb95ee0.png)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课 题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课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主备人杨茂强备课组长魁国胜教研组长授课人授课时间第 2 周 共第 1 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 学 重 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教 学 难 点测量长度和测量中的读数教 学 准 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一、预习反馈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____,比它大的单位为_______换算关系:1m=________ km= __________mm。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间的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_________,多次测量取是减小误差的最有效的方法。
个人加减二、展示交流(一)、长度的单位提出问题: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4c97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8.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导学案一:力的引入物理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涉及到物理的知识,例如,汽车行驶、物体的重量等。
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导学案二:力的性质与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形状、速度、方向等。
力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效果来确定;- 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单位是牛顿(N),记作N;- 力是可以叠加的,多个力合成的结果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 使不运动的物体开始运动,称为力的作用力;- 使运动的物体改变速度或方向,称为力的改变力;- 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称为力的变形力。
导学案三:力的测量与力的合成1.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通过重力秤、弹簧测力计等进行测量。
重力秤的原理是利用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引力相等,以此测量物体的重量。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图示法进行求解。
其中,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的矢量和,合力的方向由各力的方向共同决定。
导学案四:力的分解与力的平衡1.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不同方向上的几个力。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利用向量的性质将力分解为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力。
2.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分析力的平衡主要用到平衡方程,即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力分别相加,使其等于零。
导学案五:摩擦力与弹力1.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平滑而产生的阻碍力。
根据不同情况,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12e72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8.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单元一:力和压力课时1:什么是力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和特点。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形状或状态。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单位牛顿(N)来表示。
研究重点:- 掌握力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1页的内容,了解力的定义和特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2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课时2:压力和压强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用公式P = F/A来表示,其中P为压力,F 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A为物体受力的面积。
研究重点:- 掌握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压力和压强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3页的内容,了解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4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压力和压强。
单元二:浮力和密度课时3:什么是浮力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的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研究重点:- 掌握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理解浮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5页的内容,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6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课时4:什么是密度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用公式ρ = m/V来计算,其中ρ为密度,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研究重点:- 掌握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密度对物体浮沉和相对位置的影响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7页的内容,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8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物体的密度。
...(继续编写下面的内容,直至编写完全册的导学案)...总结本册物理上册主要介绍了力、压力、浮力和密度等内容。
初二上册物理导学案
![初二上册物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dc41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5.png)
初二上册物理导学案1. 热学与热力学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热学与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热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热学是研究热量与机械能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的一门科学。
其次,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与机械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热现象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深入学习热学与热力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火柴的燃烧火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其燃烧过程涉及到热学与热力学的知识。
火柴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过火柴头与氧气的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火柴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原理。
3. 冰的熔化冰的熔化是另一个与热学相关的现象。
当冰受到外界热量作用时,冰会逐渐熔化成水。
这是因为热能使得固体冰的分子间距增大,从而使其由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
通过观察冰的熔化过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固体到液体的相变过程及其中涉及的热量变化原理。
4. 热传导在热学中,热传导是一种热能传递的方式。
热传导是通过物质内分子的碰撞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
不同物质导热性能不同,导热性能好的物质可以更快地将热量传导出去。
通过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热能在物质中的传递方式。
5. 温度与热量温度与热量是热学中的重要概念。
温度是描述物体热量高低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使用摄氏度作为单位。
热量则是物体的热能。
当物体之间的温度不同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至达到热平衡。
通过学习温度与热量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6.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描述了热能在物体之间传递的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系统所吸收热量减去系统所做的功,即ΔU=Q-W。
通过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7. 热容与比热热容与比热是描述物质吸热量和温度变化的物理量。
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吸收单位温度增加量所需要的热量,而比热则是单位质量物质吸收单位温度增加量所需要的热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534fa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1.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导入与导学1. 导入•引入音乐或其他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
2. 导学•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产生方式•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并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声音的三要素•高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与声源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三、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媒介•提问:声音可以传播的媒介有哪些?2. 声音的传播方式•答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 声音传播的特点•声音是横波,会沿着传播方向振动,所以声音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四、实践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2. 实验材料•长木棍、铃铛、手机、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铃铛系在一端木棍的一头。
2.两人分别拿着木棍的两头,其中一人敲击铃铛。
3.另一人用手机计时器计算敲击铃铛的时间和听到声音的时间差。
4.根据时间差和木棍长的比例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4.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传播方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方式、产生原理和传播特点。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的。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注意:以上文档为模拟输出,仅供参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61562873f5335a8102d2208b.png)
班级组别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1走进神奇道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学习重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器材】多媒体、水、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拉链、圆珠笔、【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在自然中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另外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至少五个)2、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
看课本图1-8------图1-13: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又见到哪些神奇的现象?(至少五个)二、课堂交流与达标导学:(一)交流预习情况:1.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和疑惑。
2.讨论:通过预习,你想了解学习哪些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知识深化探究:1、在自然中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宇宙最初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才有了今天这个世界。
科学观测宇宙正在膨胀。
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
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
因为。
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
现代的科技手段还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7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75页)](https://img.taocdn.com/s3/m/68bb285c168884868762d6c2.png)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docx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a9d4ac34b35eefdc9d33336.png)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4)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 3X10m/s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岀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屮的传播特点。
—、新课预习:1、自学课本,请回答我们把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_______ ,生活屮我们见到的光源有很多,有些是在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我们称之为 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 、 ______ 而有些是人们根据需要自造的,称Z为__________ ,如: ________ 、_______ 、_____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介质有哪些?3、光速自学课本P36,请回答①宇宙中的最快速度是________ ,在物理学中用—表示,约__________ m/s, 合___________ K m/s。
②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跟真空的略我们也大约収值为 _________________ 。
③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多,约为真空光速的—,约______ m/s o④光的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更多,约为真空光速的_,约______ m/s 0预习反思: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疑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记录下来上课时小组内一起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二、课内採究<—>导入新课欣赏水立方的夜景图片,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使水立方如此的梦幻般的美丽?(可以用幻灯片)〈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1、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的传播介质有哪些?(2)实验探究实验探究①探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A、小组讨论如何探究B、交流探究过程C、进行探究结论:光在空气中 _____________ 传播实验探究②根据实验探究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光在水中的传播途径结论:光在水屮传播。
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
![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84931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d.png)
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应用光的折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
3. 知识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包括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
4.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可以使用玻璃棒、水杯等简单的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5. 应用练习:出示一些与光的折射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度数与折射率的关系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光的折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光的折射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4.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 物理 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 物理 学科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4eaea1a0116c175f0e48c5.png)
s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课题 3.4 升华和凝华课型新授主备人张靖红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授课人授课时间第 8 周第 3 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教学重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特点教学难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特点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一、自主预习想一想:农彦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个人加减二、展示交流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条件: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条件:放热物态变化中的“三”1.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2.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3.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4.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5.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化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6.三个条件:①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②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③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个人加减气态固态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液态s三、拓展提高1.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B.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水凝华而成C. 出现在窗户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D. 出现在窗户外侧,由水凝华而成2.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采用下列措施中的( ) A. 大量冰块熔化吸热B. 用喷雾方法来加速蒸发吸热C. 用电风扇吹风散热D. 用“干冰”升华吸热个人加减四、巩固检测1.做碘的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说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由此可以推断气体凝华时要__________。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c90634f78a6529647d5374.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答案序号: 01 1.1希望你喜爱物理【前置学习】1.声光热力电规律物质结构2.观察实验3. 观察实验理性思考4.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当堂训练】1. 观察实验理性思考2.A3.D4.B5.D序号: 02 1.2测量长度和时间(第一课时)【前置学习】1. 刻度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 米 m 1000 10 10 10 1000 10003. 1×102 1×103 1×104 5×1034. 量程分度值正对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下一位【当堂训练】1. 0.5 4202.8 2.8×10-3 2. A 1mm 2.00 4. 2.505. ①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②尺的位置没有放正.③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④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序号: 03 1.2测量长度和时间(第二课时)【前置学习】1. 零刻线量程分度值2. 分度值单位3. 1mm 2.80cm(或28.0mm)4. 测量值真实值5. 秒 s 60 3600【当堂训练】1.D2.B3.D4.D5. 90 5400 0.5 1800 15 0.256.337.5序号: 04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前置学习】2. 量筒或量杯3. 1 1.0×10-6 1 1.0×10-3【当堂训练】 1.C 2. B 3. ②④①③ 4.157序号: 05 1.4尝试科学探究【前置学习】1. 刻度尺计时器2.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当堂训练】 1.B 2.D序号: 06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一课时)【当堂训练】1.空气马的声带黄河水2. D3. 固体4.(1)振动 (2)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5. 产生传播序号: 07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二课时)【前置学习】1. 声波回声2. 声速 340m 固体液体气体【当堂训练】1.B2.介质3. 固体4.C5.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6. 340米序号: 08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前置学习】1.乐音噪音2.音调3.次数赫兹HZ 1HZ4. 20--20000HZ 85--1100HZ【当堂训练】 1. 女声音调快 2.B 3.C序号: 09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前置学习】1. 音调快慢频率高2. 响度3. 振幅振幅4. 振幅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小5. 分贝 dB 60dB6. 音品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7. 音调响度音色【当堂训练】1.B2.C3.B4.C5. 响度音调音色6.C序号: 10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前置学习】1. 回音壁三音石反射2. 20--20000Hz 20000Hz 20Hz3. 信息能量信息能量4.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当堂训练】1.D2.B3.D4.B5.D6. ACD BEF G3.1光世界巡行1、能够发光的物体2、太阳、星星等;电灯、手电筒等3、同种均匀介质中4、3×1083×105 不同的当堂训练1、直线传播2、不需要3、日食4、C5、√√√×6、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7、3×108 快8、B 9、D 10、D 11、B 12、B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一)前置作业1、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2、同一平面两侧等于1、6060 120 902、0 0 03、D4、图略5、20 将反射角误测为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6、图略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二)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等于2、平滑表面粗糙不平的表面遵守3、漫反射镜面反射当堂训练1、B2、略3、略4、B5、B6、漫反射镜面反射7、A8、(1)声污染、光污染(2)太阳光照到玻璃幕墙时发生镜面反射(3)换用厚窗帘,使用隔音玻璃3.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一)前置作业1、虚相等垂直相等2、光的反射3、实虚当堂训练1、虚不变2、1.65 2 6 1.653、虚254、B5、A6、(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3)便于比较像的大小(4)不能虚(5)不变3.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一)前置作业1、正虚相等相等垂直2、1.7 2 不变当堂训练1、D2、A3、1.60 2 34、A5、C6、略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一)前置作业1、同一平面法线等于2、发生改变当堂训练1、C2、B3、c4、D5、B6、C7、D8、C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二)前置作业1、偏向偏离不改变同一2、略3、AO ∠2 OB ∠3 OC ∠4当堂训练1、下虚高2、C3、C4、C5、A6、D7、D8、B3.5奇妙的透镜前置作业1、折射中间边缘中间边缘2、a d c e3、焦点 F 焦距f 发散虚焦点当堂训练1、略2、C3、焦点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前置作业1、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1)焦点镜光心(2)物体(蜡烛)凸透镜光心(3)像凸透镜光心2、40 30 大于2倍焦距处(2倍焦距外)当堂训练1、20 10 虚2、凸透正立放大的虚3、7.5 倒立放大的实4、(1)a (2)d (3) e (4) 变大变大(5)倒立缩小的实倒立放大的实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前置作业1、(1)15 (2)不能,因为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如果只回答“不能”或“能”,没有给出正确理由的不给分)(3)放大,倒立,能(4)左当堂训练1、凸透镜虚2、(1)10(2)放大(3)不能;物距小于焦距(或蜡烛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u<f )3.7眼睛与光学仪器(一)前置作业1、凸透镜视网膜当堂训练1、C2、B3、凸倒立弱4、晶状体视网膜(1)①近视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近视眼睛是凹透镜);②近视眼睛的会聚能力比普通眼睛强(近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前)(2)远离凸透镜、会聚。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4页.doc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4页.doc](https://img.taocdn.com/s3/m/cd0e1529c1c708a1294a4463.png)
明威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课题:光的反射(二)课形:新授课执笔:吴安岗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认识光的反射种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2、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会画光的反射光路,会判断反射角和入射角3、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重难点预见】1、画光的反射光路2、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知识链接】光的反射定律【学法指导】归纳法、讲授法【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镜面反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2、漫反射: ,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合作探究1、归纳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异同点。
⑴不同点:(2)相同点:2、完成教材75页第3题。
♦展示提升1、关于光的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光发生漫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见黑板上的字迹,这说明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二者没有区别。
2、如图1所示,S为某发光点,SO是它发出的一条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在图2中准确画出所给入射光线经两垂直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
[达标评测]4、甲从一面镜子中能看见乙的眼睛,那么乙从这面镜子中()A.一定见到甲的眼睛B. 一定见不到甲的眼睛C.可能见到,也可能见不到甲的眼睛D.镜子的位置不同,结果也不同5、(多选)一条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A.入射角为45B.入射角为90C.反射角为45°D.入射光线垂直物体表面6、如图,一束光线与水平方向成40°角射到平面镜上,结果反射光线竖直向下,那么,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55°B. 65°C. 40°D. 25°7、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此时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A . 30° B. 60° C. 120° D. 240°8、在黑暗的房子里,桌上立着一平面镜,镜子后面是白色的墙,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和墙面照射,从旁边看时,墙很亮是因为墙对照射的光线的作用是;镜子很暗是因为镜子使照射光线发生9、晚上在田地里走动,因为白天下雨,地面低凹处有积水,为了不致踩在水里,我们根据月光应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有水B.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有水C.迎着月光走时,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都有水D.迎着月光走时,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亮处都有水10、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入射角大于反射角C.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D.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11、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
初二物理导学案全一册
![初二物理导学案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4d436089011ca300a7c39057.png)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描述姓名:班级:组:●学习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现象。
2、知道参照物,并能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和根据运动描述指明参照物。
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
●自学自测(自学教材16-18页)一、机械运动1.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称为机械运动。
2.举几个生活中机械运动例子:二、参照物思考:小明在车上看到路上汽车飞快驶过,他认为车上乘客是运动,而车上司机看乘客却不动,司机认为乘客是静止,同样是研究乘客运动状态,为什么小明和司机会得出不同结论呢?1.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为参考标准,这个标准物体就是。
2.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重点)例: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相同速度前进收割麦子,则收割机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是静止。
2.当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则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运动,而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静止。
3.“我坐在奔驰汽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景物,只见路旁树木急速向后退去……”文中描述所选择参照物分别是:“静靠”______;“奔驰”________;“后退”_________。
4.平直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顺风行驶,但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判断三人骑车最快是_______。
最慢是。
结论: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物体运动和静止是;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所选取参照物有关,一般为了方便会选为参照物。
●当堂达标1、请你根据下面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横线上:(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b4bbb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6.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声音的奥秘。
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传播的,就像解开一个神秘宝藏的密码一样有趣。
2. 能够像小侦探一样,找出决定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那些小线索。
二、知识预习(一)声音的产生1. 大家可以试试弹一下吉他弦,或者敲敲桌子,你会发现它们都在振动。
没错,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要说话,喉咙里的声带就得先振动起来,就像小鼓槌敲鼓面一样,鼓面一振动,“咚咚”的声音就出来啦。
2. 实验探究:- 我们可以拿一个音叉,敲响它之后,迅速把它放入水中。
哇塞,你会看到水花四溅呢!这就表明音叉在振动,因为它的振动才产生了声音,而且还把这种振动传递给了水,让水也跟着“激动”起来了。
(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哦。
介质就像是声音传播的“小跑道”。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当这个“小跑道”。
比如说,你在水里游泳的时候,能听到旁边人的声音,这就是声音通过水(液体)这个介质传播到你耳朵里的。
还有,我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更清晰的远处的声音,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桌子)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效果好。
2. 那如果没有介质呢?在太空中,宇航员们即使面对面也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因为太空是真空的,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
这就像一个没有路的地方,声音这个小旅行者就没办法走过去啦。
(三)声音的特性1. 音调- 音调就像声音的“高低调”。
比如说,女生唱歌的声音比较尖细,那就是音调高;男生唱歌比较低沉,就是音调低。
是什么决定音调的高低呢?是物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就是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就像小蜜蜂的翅膀振动得很快,发出的声音音调就高;而大苍蝇翅膀振动慢些,声音音调就低。
2. 响度- 响度就是声音的大小。
你大声喊和小声说话的区别就是响度不同。
响度跟什么有关呢?它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你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响亮;轻轻敲,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导学案
大气压强
【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
【重点】理解大气压的现象;知道大气压的测量和数值。
【难点】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设计。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叫做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 的存在;
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 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它的
大小等于 Pa ;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而 。
2. 家庭活动:覆杯实验(教材P 39):将玻璃杯子装满水,
然后用一张纸盖在水的上方,将水杯倒过来,观察发生的
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和体验大气压强,并总结体验方法及其特点。
___________做的)成功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 ] 容积
的注
刻度尺。
理]。
[步骤]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
的空气,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在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
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
,立即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L ,读出注射器筒上标注的容积V 。
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表达式为: 。
(4)由P=F/S 计算此时大气压的数值。
[实验数据]
[讨论]
(1)注射器内气体有部分残留,可造成测量结果 (偏大或偏小);
(2)注射器活塞与筒壁有较大摩擦,可造成测量结果 (偏大或偏小),可采取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带来的
误差? ;
(3)该实验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原因还可能有哪些?。
科学研究中经常用 【 D .水压的作用
〗将一满罐“纯净水开口朝下放在水中,如图所示,结果是 ( )
A .仍是满罐水
B .水将流出一部分
C .水将全部流出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
是 。
)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9 N 。
如图,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cm ,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Pa )同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① 课堂练习
1.?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吸进橡皮管内,原因是( )
A .弹簧片弹力作用的结果
B .橡皮管有吸引力
C .手对橡皮管有压力
D .管外墨水面上大气压大于管内气压
2.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
3.用嘴吸空塑料瓶的瓶口,瓶会变塌,空塑料瓶变塌的原因是_______ 。
4.如图所示,把玻璃杯盛满水(图甲),用硬纸片(重量忽略不计)盖住杯口(图乙)再倒过来,观察到纸片将水托住(图丙),这个事例说明 ,若将杯子转到图丁的位置时纸片会掉下来
吗? ,这个事例又说明 。
(例1) (例2) (例3) C D B A
5.小明所设计的“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②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
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观察并记录注射器筒上所标明的容积V,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
⑴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⑵为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超过其量程,应该注意选择量程比较的测力计和选择活塞面积比较的
注射器(均选填“大”或“小”)。
⑶根据以上实验方案,用测得和记录的物理量计算大气压强的表达式应为p=_______ __。
1.
A
2口朝下,照图那样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
A
3.在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因缺少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
①
(1)吸盘脱离玻璃板时,若不计塑料挂钩的质量,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____________,测得大气压数(2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
【目标】
(1)知道大气压的影响因素并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通过实验,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会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有关气体压强的现象。
【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流体压强的应用。
预习
1.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而。
2.气体或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是: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 。
其主要应用有: 。
3.吹不走的乒乓球(教材P 90T 5题):利用带盖的矿泉水瓶上部和吸管制作一个漏斗,将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向漏斗内吹气,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习过程
【问题1】大气压会不会变化呢?
〖思考〗(1)大气压是不是永远不变呢?它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大气压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自学〗观察下图,完成下面问题。
〖总结〗 【问题2】流动的气体或液体的压强与流速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展示〗使用自己制作的漏斗吹乒乓球实验
〖活动〗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
(1) 按照图所示,把纸条的一端按在嘴唇的下方,向前吹起,你看到了什么?
现象: ;(2) 按照图所示,把气球悬挂起来,向气球的一侧吹气,你看到了什么?
现象: ;〖总结〗
〖解释〗家庭活动:吹不走的乒乓球实验。
原因:
C.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0C
D.同一地区大气压 也是变化的
例2.暑假,小雨和妈妈从沈阳去西藏旅游。
返程那天,小雨将已喝了半瓶的矿泉水瓶盖儿拧紧,然后放到旅
行箱中带上火车。
回到家,小雨惊奇地发现塑料矿泉水瓶变瘪了,这是因为西藏地区比沈阳地区的大气压___ _____(填“高”或“低”)。
例3.一次龙卷风发生时,屋外气压急剧降到9×104Pa,当时门窗紧闭,可以认为室内大气压是标准大气压,粗略
取作1×105Pa,若室内屋顶的面积为100m 2,这是屋顶所受到的内外压力的差可达____ _____N,屋顶足
以被掀飞。
例4.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食物加热到100℃以上。
它省时高效,深受消费者欢迎。
(1) 说出高压锅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点?(答三点即可)
(2)小明在有关媒体上看到了由于出气孔堵塞,致使高压锅爆炸的报道后,给厂家提出了一个增加易熔片(熔1.通常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称为 2. 有关。
流速越大,压强 压强
点较低的合金材料)的改进建议。
现在生产的高压锅已普遍增加了含有易熔片的出气孔。
试说明小明建议的物理道理。
(3)小明测得家中高压锅出气孔的直径为4mm ,压在出气孔上的安全阀的质量为80g 。
通过计算并对照图像说
明利用这种高压锅烧水时,最高温度大约是多少?假若要把这种高压锅向西藏地区销售,你认为需要做哪方面的改进,如何改进?
课堂练习
1.如图,烧瓶中的水刚停止沸腾,现将注射器的活塞向外拉,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__ 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______。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逐渐进入百姓家庭,图是小华家购买的一辆小轿车,他发现轿车的外形类
似于飞机的机翼。
则轿车在快速行驶过程中,车子上方空气的流速
车子下方空气的流速,因而车子上方气体的压强 从而使得轿车对地面的压力 车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
.如图所示,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以跳过栏杆。
这是因为硬币上方气流速( )
)
课后练习
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堵住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 .用塑料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 .人潜水时感觉胸口很闷
D .两块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湿,将两块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2.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一只登山队测出了几个高度的大气压,如下表所示。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右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像。
(2)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数量关系大致
为:。
(3)当高度为1km时,大气压约为 Pa。
如果我们在武当山的金顶上测得的大气压是83.6KPa ,则金顶的海拔高度大约是
m。
如果在金顶上烧开水,则水沸腾时的温度将 100℃(选填“高子”、“等于”或“低于”)。
(4)用力压气球,气球会爆破;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在阳光下曝晒也会爆破,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于是小红同学提出:质量一定的气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你根据上述例子、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猜想。
除了高度,大气压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一个猜
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