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经线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

2.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地球的形状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教材中的图片,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展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大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地球仪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等。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讲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一些重要的纬线和经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说出它们的度数和意义。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以及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评价。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纬线、经线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课件、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又是什么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

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课型:单一课。

五、教学方法,刚要信号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能遥望到的太阳,月球都是球体,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球体,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二)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学生如图1.1,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直觉认知天圆地方,早期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③实践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科技手段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那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老师归纳总结:(1)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月食发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对于地球仪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演示法: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球的运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仪又是怎样的一个仪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知道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样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和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地球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概念,呈现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样式。

接着,教师介绍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绘制、剪裁、组装等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其他学生观察、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学生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识别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够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动手操作情况。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球仪简图绘制和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空间形态和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1.1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2.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球仪,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的构成。

2.地图:准备一些地图,用于让学生实践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4.学习资料: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仪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同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学会使用地球仪,掌握经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经纬度的划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经纬网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

3.课堂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作用,如何使用地球仪,经纬度的划分等知识。

4.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观察经纬度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4.经纬度的划分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操作地球仪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读取经纬度。这让我认识到,在实践活动之前,我应该先让学生们熟悉地球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大家积极性很高,能够围绕经纬网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得不够清晰,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有些偏离主题。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定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经纬度系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
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 授课时间:第1课时,具体时间依据学校课程安排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推荐了一些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们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还显得有些迷茫。下次我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或者设计一些具体的课后探究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1.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形状对定位的影响。
- 地理教学软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1.对图1.1的解读。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

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

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

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准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理解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使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以前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理解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理解世界.简单地理解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网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实践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仪图片、经纬网示意图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形状的演变、地球仪的制作过程等。

3.准备课堂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形状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真实形状。

然后,简要介绍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球仪是如何反映地球形状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地球仪。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相互展示制作的地球仪,讨论地球仪的特点和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定义指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圆弧状况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圈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长度就半球而言每条纬线长度都不等,就全球而言,
纬度相同的纬线长相等
第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
(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
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五、纬度和经度(板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同学们看图,这就是1纬度(板书)0°的这条线是“赤道”(板书)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度是多少呢?(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作代号。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纬线,标出纬度,边画边讲)
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 和90°S。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逐渐增大)
同学们再想,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纬线长度是否相等呢?(相等)
下面大家看书P6 1.6 低、中、高纬的划分。

(2)低纬中纬和高纬(板书)
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读题,找同学回答低、中、高纬所占的纬度范围)
好,纬度我们明白了,下面我们再看看径度(板书)
在地球仪也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
们也向纬度一样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方向度数,这就是经度。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经线,标出经度边讲边画)
同学们看图,地球仪的0°经线叫做(1)本初子午线(板
书)
那么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
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
惯上用“W”作代号。

同学们看一看,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愈向东愈大,愈向西也愈大)
现在我们一同来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度数相同的经线各有两条,比如20°E和20°W,60°E和60°W,只有180°E和180°W相互重合为一条经线,这就是(2)180°经线(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图1:11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20°W和160°E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度经度
度数起点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10°经线
度数划分向南向北各分作90°向东西各分作180°
代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20°W、160°的E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六、经纬网(板书)
我们学习了纬线和经线,那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经纬网呢?(找同学回答)对,经纬网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同学们看P9 1.12图,这就是经纬网,比如老师说东径60°E,40°N的位置,同学们找一下。

(在黑板上画出两个,让同学填)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其中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是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一定要学懂学会,回去后仔细复习。

布置作业;做课后习预,练习册和填充图册宣布下课。

板书提纲
§1、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轴和两极
四、纬线和经线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五、纬度和经度
1、纬度
(1)赤道(2)低纬、中纬和高纬
2、经度
(1)本初子午线(2)180°经线(3)20°W和160°E。

六、经纬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