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第6单元30诗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诗歌的内涵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 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168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2学案导学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30.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X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某某祁县),迁至蒲州(今某某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四首教与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与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与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见《金榜行动》二、,先熟读诗四首,再完成文言词汇知识表内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读、背诵四首诗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一)朗读以上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探究下面问题1、这首诗可分哪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3、“带月荷锄归"一句用语有什么特点?由此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印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表现诗人很不擅长种田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田间劳作很勤劳的句子是:“, .”5、“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谈谈诗人之“愿”的含义。

(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究下面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
渡某某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课后反思
《渡某某送别》
课题Βιβλιοθήκη 诗四首课型新授总课时
四课时
第 3 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第三首 《渡某某送别》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结合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品析重点诗句。
引导点拨
〖探讨〗李白的《渡某某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某某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某某,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四、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苏轼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陈与义(1090—1138),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某某(今属某某)人。

有《简斋集》《无住词》。

五、背景探视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0课《诗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一、积累字音与词语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三.领悟诗歌的内涵美4.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课上小结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学习《使至塞上》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

二、自学指导一介绍作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三、自学指导二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分钟)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安排3分钟学生讨论)(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朗读30分钟、小组交流展示5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其三),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的决心。

2、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一说绵州昌隆人。

是既屈原之后的又一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诗四首
学科
语文
年级

课题
诗四首
第3
课时
总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背诵默写:《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某某送别》。




背诵默写《登某某楼》,体会诗人情感;了解登高诗。
结合时代背景与杜甫比较理解。
体会诗人的悲情,认识诗人的爱国情怀。




自学指导一:诵读,5分钟,标准:熟练背读
字音:帘旌徙倚 吴蜀










桦甸六中教案
主备人
备课组长
二次备课人
学科
语文
年级

课题
诗四首
第3
课时
总计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媒介
出缺席
情况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登某某楼》,体会诗人情感;了解登高诗。
结合时代背景与杜甫比较理解。
体会诗人的悲情,认识诗人的爱国情怀。
重点
难点
关键
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知识
回顾
出示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
2、按要求写诗句:
表现诗人苍老的诗句:
交代时代背景的诗句:
能反衬悲凉心境的美景的诗句:
形象地表达诗人苦闷心情的诗句:
诗人不仅仅是悲己:
题号
1
2
3
4பைடு நூலகம்
5
6
7
8
9
10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5.《登某某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拓展延伸】
试分析陆游《游某某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的意境。
应邀赴约,美景扑面而来,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桃林,又一个村庄到了。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风光,也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课堂探究】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它在《使至塞上》一诗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登某某楼》(其一)的诗眼是“悲”字。请在书中分别从景物、国家、自己等角度入手,标注能体现这诗眼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随堂检测】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锄(hè) 草木长(zhǎng)候骑(hóu)(jì)
都护(dū)燕然(yān)某某(jīng) 帘旌(jīng)凭危(pí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荷锄(扛着) 但使愿无违(违背)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征蓬(飘飞的蓬草)孤烟(烽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限。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作者链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人。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

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

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

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背景链接《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合作探究(一)《归园田居》1.读准字音秽(huì) 荷(hè)2.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王维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王维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结合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探究重点问题。
品析重点诗句。
引导点拨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名字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使至塞上》
课题
诗四首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四课时
第 2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第二首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当堂做好训练达标试题,举手抢答,小组抢答。
总结反思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学生上台介绍唐诗的类型、时代背景。
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快速阅读并感受。
引领自学
1.整体感知教师X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X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四川省宜宾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四川省宜宾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30.《归园田居》30.《归园田居》课题课型教学课时学生姓名评价《归园田居》八年级上册语文新授课N0 01学习目标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重点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点拨法预习(8分钟)一、独学: 1.读准字音。

荒秽()荷()锄草木长() 2.了解作者陶渊明,名,字,别号,谥号,(朝代)著名的诗人,诗歌多以为题材。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后的第二年。

二、互学:熟读诗歌,概述诗意。

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展示三、质疑(25分钟)1.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点拨赏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反馈(12分钟)五、小结:1.背诵《归园田居》。

2.默写:《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六、拓展:想一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30.《使至塞上》学案设计课题年级.学科课型教学课时学生姓名评价《使至塞上》八年级上册语文新授课N0 02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3.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方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点拨法法预习(8分钟)一、独学: 1.读准字音。

塞()上属()国候骑( ) 燕( )然2.了解作者及背景。

《使至塞上》作者,代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时所作,实是被排挤出朝廷,该诗所写即此次出使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背诵、默写四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
1、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把其中的名句、诗题及作者写下来。

1、读一读:
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这四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理由吗?
4、品一品:
(1)《归田园居》一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2)《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归田园居》《游山西村》这两首诗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赞同香菱的说法吗?
(5)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

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6、想一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7、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参考答案:
学习研讨:4、(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离开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离开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愿”指:意愿。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离开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离开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3)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4)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5、A、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