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的规模与数量都有了显著增长。
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指标之一,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对于评估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中国知名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为例,对其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海尔集团的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以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指标。
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多用来衡量企业短期债务偿还的能力。
根据海尔集团的财报数据,其流动比率在过去三年内保持在2.5左右,显示企业有足够的短期流动资产来应对其短期债务,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
其次,速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剩余部分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主要用于评估企业在紧急情况下偿债的能力。
根据海尔集团的速动比率数据,其在过去三年内大致保持在1左右,这意味着海尔集团具备足够的流动资产来覆盖其流动负债,可以及时偿还债务。
此外,现金比率是指企业现金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值,重点关注企业用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根据海尔集团的财报数据,其现金比率也在过去三年内保持在1左右,表明企业具备足够的现金储备来应对短期债务,为偿债提供了保障。
除了偿债能力外,营运能力也是评估上市公司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营运能力主要关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的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净营运资本周转率是衡量企业周期资金利用效率的常用指标之一。
根据海尔集团的财报数据,其净营运资本周转率在过去三年内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表明企业有效地利用了其资本,并成功转化为现金流入。
此外,还可以通过库存周转率来评估企业库存的运作效率。
根据海尔集团的财报数据,其库存周转率在过去三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显示企业具备较强的库存管理能力,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
第六组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正在对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更加深入 的优化,原来供应商能够了解“到天”的 信息就已经感觉很及时了,而现在海尔正 力图通过看单管理,使供应商实时了解海 尔生产线每分每秒的节拍,并进而使供应 链响应速度提高“到分”、“到秒”,这 一努力对海尔的IT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整合供应链—实现零库存
3、实现三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JIT 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 4、计算机网络连接新经济速度。在企业外部 海尔CRM和BBP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起了 与全球用户资源网、全球供应链资源网沟 通的桥梁,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
四、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1、水平冲突:是渠道内或渠道间同一层次成 员之间的冲突,如同一级别供应商之间的 冲突,表现形式为跨区域销售,压价销售, 不按规定提供服务等。 2、垂直冲突:是指同意渠道或者不同渠道中 不同层次之间的冲突,如供应商和经销商, 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冲突等。
与供应商“近距离接触”的一个最大好处 是,由于距离缩短,供应商可以按定单、 根据海尔生产线的节拍从自己的生产线直 接配送到海尔生产线,实现线到线供货。 在这种供应链方式下,物料可以经由工装 车从供应商的工位直接运送到海尔的工位, 既大大加快了响应速度,又大量节省了包 装和运输费用,同时也减少了装卸、运输 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零部件损坏。
二、海尔运用供应链的手段和方法
(一)从供应链的最前端开始: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尔很早就认识 到供应链竞争的重要性。1998年9月,海尔开始 在集团范围内进行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的业务流 程再造,把原来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转变为 面向流程、面向客户的组织结构,流程再造后海 尔梳理出几大主要流程:包括商流、物流和资金 流,而设计这些流程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加快全 球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白色家电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将从公司背景、市场定位、产品策略、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公司文化与价值观、创新与研发、国际化战略、财务表现、竞争优势和未来挑战等方面,全面剖析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
1. 公司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张瑞敏担任CEO。
自创立以来,海尔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白色家电制造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制造和销售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家电产品和服务。
2. 市场定位海尔集团的市场定位为中高端市场,以年轻人和家庭为主要目标客户。
在竞争激烈的白电市场中,海尔凭借其创新的产品设计、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脱颖而出。
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美的、格力、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3. 产品策略海尔集团的产品策略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产品种类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彩电等多个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在产品质量方面,海尔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 营销策略海尔集团的营销策略注重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海尔已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营销活动主要包括广告宣传、线上线下推广、合作伙伴营销等。
同时,海尔还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如海尔商城、京东、天猫等,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
5. 供应链管理海尔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协同和高效。
公司采用全球采购策略,与一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同时,海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库存的精准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海尔还非常重视供应商的关系维护,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6. 公司文化与价值观海尔集团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围绕用户至上、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展开。
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家电产品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一、资本运营是集团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进行兼并重组。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同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 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结果海尔冰箱的效益逐年稳步增长,1996 年实现销售收入 26. 4407亿元,利润1 .7825亿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了387%和256%。
股市变幻无常,海尔真诚不变。
无论是股市高涨还是低迷,海尔都切实地感受着市场的压力。
千万股民的电话垂询,使集团更感责任重大。
3年来,海尔冰箱从股市共募集资金5亿多元,这些资金的到位,既增强了冰箱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又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集团公司通过配股不断向冰箱公司注入优良资产,使冰箱公司的股本结构始终处于良性扩张之中。
在企业兼并中,海尔集团提出“吃休克鱼”的概念。
就是在资本存量占主导地位时,企业兼并表现为大鱼吃小鱼,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当技术含量的地位超过资本存量的地位时,表现为快鱼吃慢鱼,技术革新迅速的企业兼并技术革新缓慢的企业。
到90年代,出现强强联合,所谓鲨鱼吃鲨鱼,美国波音和麦道的合并就是这种情况。
在国内现行体制下,活鱼不让吃,吃死鱼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跟不上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在市场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它就能重新站起来。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奥秘一、东方神话“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
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资本”是船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
”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
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
“海尔号”有多大?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
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
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
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
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
“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
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
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一、背景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
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
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
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
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前景堪忧。
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
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
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
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
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只是一个不大数目。
海尔集团创业案例分析概述
海尔集团创业案例分析1.海尔集团创始人简介 (4)1.1创始人简介及管理成就 (4)1.1.1张瑞敏管理思想 (4)1.1.2张瑞敏语录 (5)1.2海尔集团简介 (5)1.2.1海尔文化 (5)1.2.2海尔理念 (5)1.3公益事业 (6)1.4近两年所获荣誉 (7)2.海尔集团创业历程 (7)2.1海尔集团创业历程 (9)2.2海尔公司的国际化历程 (10)2.3海尔的国际行销活动 (14)3.海尔集团成功经验 (14)3.1在不断创新中转变增长方式 (14)3.2创新无止境 (15)3.3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17)3.4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17)3.5源头喷涌大河满 (18)3.6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18)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山东莱州人,高级经济师,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十六、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1创始人简介及管理成就1949年1月5日张瑞敏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
1984年就任青岛冰箱总厂厂长。
该厂冰箱1988年9月首次获得“国优金奖”,1990年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管理奖”,1991年被消费者投票选为“中国十大品牌”之一。
1995年,他荣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荣获亚洲周刊“1997年度企业家大奖”,1998年3月应哈佛大学邀请在商学院授课,1999年12月入选英国《金融时报》“30位世界最受尊敬商界领导人”,2000年5月就任海尔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CEO),2001年8月6日美国《福布斯》封面刊登张瑞敏头像,2001年9月中国国家质量管理奖励工作委员会授予其“全国质量最优秀奖”。
1.1.1张瑞敏管理思想最成功的经验:以变制变,变中求胜最深刻的教训: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最大的遗憾:很多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我们做成了,但也有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却无法做成最重要的转折:1984年,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著作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杰克韦尔奇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思想贯穿海尔发展历程,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海尔都抓住时代机遇进行战略创新。
案例分析海尔是如何实现三零的供应链模式
案例分析海尔是如何实现三零的供应链模式文章来源:台州物流网海尔集团取得今天的业绩,和企业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分不开的。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海尔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
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库存、零营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的终极目标迈进。
以市场链为纽带重构业务流程从生产规模看,海尔现有108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每天有5万台产品出库。
海尔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996亿元,平均每天需做2.76亿元结算,1800多笔账。
随着业务的全球化台州物流扩展,海尔集团在全球有近1000家分供方(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4个),营销网络53000多个,海尔还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依靠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或者矩阵式模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业务流程重组势在必行。
总结多年的管理经验,海尔探索出一套市场链管理模式。
海尔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不能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目标,而应该以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获取用户的忠诚度为目标。
这就要求企业更多地贴近市场和用户。
市场链简单地说就是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
过去,企业和市场之间有条鸿沟,在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上下级或是同事。
如果产品被市场投诉了,或者滞销了,最着急的是企业领导人。
下面的员工可能也很着急,但是使不上劲。
所以海尔不仅让整个企业面对市场,而且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去面对市场。
由此,海尔也把市场机制成功地导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员工相互之间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
员工之间实施SST,即索赔、索酬、跳闸。
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好,下道工序给你报酬,否则会向你索赔或者"亮红牌"。
ERP+CRM: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哈尔滨用户宋明伟先生因房间摆放需要,想要一台左开门冰箱,他首先想到了海尔,到海尔网站一看,果然有用户定制服务,用户可以选择冰箱开门方式等10几个特殊需求,他按需要下了定单后,海尔冰箱生产部门立即在定制生产线上组织生产,接受信息、组织生产、配送、交易整个过程,7天时间就搞定,获得了用户的好评。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黑龙江财经学院《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班级会计学-8班小组成员陈瑞琪.陈征.王艳辉小组成员董庆波.刘砾瞳小组成员杨晓丽.李艳艳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
创立於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二、案例分析1.社会因素创业25年以来,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1993年开始海尔投资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1994年海尔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在莱西援建了第一所海尔希望小学,从来拉开了援建海尔希望小学的序幕以及各种活动。
海尔集团先后被云南团省委、青岛团市委、希望办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和“社会的海尔”等奖项。
同时,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也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政治因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对于经济企业的发展机遇了许多较开放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许多落后的商业思想观念逐渐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商业思想所取代,国有企业、集体及民办小厂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有许多亏损严重濒临破产的厂子因此而起死回生,而海尔集团正是在这种机遇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
现 代 工 业 经 济和 信 息 化
xdgyjjxxhx@163.corn
第 6卷
货周转次数 ,用时 间表示 的存货周转率就是存 货 账款周转率出现整体下滑趋势,同时应收账款周转
周 转 天数 。 2.2.2 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
天数逐渐增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 16天到 22天 之 间波 动 ,这说 明 了青 岛海尔 应 收账 款变 为 现金 的
总 第 132期 2016年 第 24期
现 代 工业 经 济 和 信 息 化
M odem IndustriM Economy and Inform ationization
Total of 132 No.24,2016
DOI:10.16525/j.cnki.14-1362/n.2016.24.04
存货周转次数 =营业成本 /平均存货余额 其中,平均存货余额 =(期初存货余额 +期末存 货 余 额 )/2
能力在大幅度降低 ,坏账率升高,容易发生坏账。所 以 ,青 岛海尔 的管 理效 率有待 提 高 。
存货周转天数 =360/周转天数 = (360×平均存 货余额 )/营业成本 2.3 流动资产周转率 2.3.1 定义
企 业营 运能 力分 析
— — 以海 尔集 团为例
宋璐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 山西 太谷 030800)
摘 要 :通过 分析衡 量 企业 营运 能 力的四 项指标 ,以海 尔集 团为案例 背景 ,找 出 了海 尔公 司在 经 营 管理和 资金运 作方 面存在 的主要 问题 ,以及 对整 个公 司盈 利和偿 债 等其 它方面造 成 的影响 。在 此基 础上提 出了
企业 营运 能力是 营运 资产 的效率 【”。营运 能力是 以企业资产周转率来体现 的,据此来评估公司的经 营状 况 。其 本质 上是 花尽 可能 少 的时 间 和金钱 创造 出尽 可能 多 的物资 ,给企业 带来 丰厚 的收益 。 1.2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 目的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青岛海尔为例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青岛海尔为例目录中文摘要 2Abstract 3引言 1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 1(一)营运资金的概念 1(二)营运资金的特点 1二、青岛海尔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1(一)青岛海尔简介 1(二)青岛海尔营运资金管理情况 21.青岛海尔货币资金现状 22.青岛海尔存货现状 23.青岛海尔应收账款现状 34.青岛海尔流动负债现状 45.流动资产结构分析 46.盈利能力分析 57.效益性分析 5三、青岛海尔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6(一)营运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6(二)短期偿债能力不强 6(三)营运资金成本管理松散 7(四)营运资金运营风险高 7四、青岛海尔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7(一)提高管理层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视 7(二)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 8(三)强化青岛海尔营运资金风险管理体系 8总结 9参考文献 9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青岛海尔为例中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企业的竞争也在逐渐的激烈起来,营运资金在企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为,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不仅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且与业是否能够继续发展下去息息相关。
然而,企业对与营运资金的运转与应用,仍在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是目前各企业应当考虑的主要问题。
就此,本文通过对营运资金的基本理论加以说明,再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展开分析和研究了其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青岛海尔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进行了解,找出了本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及建议,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司;营运资金;解决策略A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Working Capital and Its Countermeasures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competition of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ierce, and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capita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because it not onl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whether the industry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However, the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working capital are still using thetradi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de,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social situation, which is the main problem that enterprises should consider at present. In this paper, by explaining the basic theory of working capital, and then taking Qingdao Haier corporat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Firstly, it mak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f Qingdao Haier company, 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which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Original: English] I don\'t know. Companies; Operating funds引言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在高速的发展,中国各企业、各公司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案例分析海尔集团
内部控制思想的演变过程: • 发展期——“内部控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委员会(CAPAIA): “内部控制是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 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 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控制程序是指制定的管理政策和程序,以达到一定的目 的。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思想的演变过程: • 完善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 后) 美国 COSO 委员会先后发布、完善了《内部控制 —— 整体 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 共同实施的,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 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五要素:控制环境 (Control environment)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 控 制 活 动 (Control activities) 、 信 息 与 沟 通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督(Monitoring)。
五、案例分析——三鹿集团
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集团 )是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位居全 国第三名。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河北省石家 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三鹿集团先后荣获全国轻工业十佳企 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 食品工业优秀企业、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两 百余项。其主导产品三鹿配方奶粉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为全 国首批重点保护的13个品牌之一,产销量已连续巧年实现全 国第一,酸牛奶进人全国第二名,液体奶进人全国前三名, 年销售额达100亿元。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
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成功发展分析报告引言“案例分析”是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例相结合的产物。
企业管理者是社会责任的受托者:负责任的企业经营者不仅要为企业内部的股东和员工利益服务,而且要为外部的相关利益群体,诸如供应商、客户、债权人、所在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其他成员谋求福利。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间里,管理者必须从全球视角来考虑诸如环境评估、对手分析、人员分配、资源获取和配置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海尔集团的发展经历,成功的为处于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树立了典范。
本案例从海尔的战略环境及目标、领导方式、组织结构、控制机制等方面综合的分析海尔成功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读者提供科学系统的分析资料。
本案例从收集的大量海尔集团的理念、措施以及实施步骤中总结海尔成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我组全体组员恳请读者在使用本案例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海尔简介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
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
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海尔资本模式案例分析
海尔资本模式案例分析一、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4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
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入主中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前十强。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海尔再次入围世界品牌百强,荣居第89位。
二、海尔集团的主要资本运营的模式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股权融资模式的成功运用海尔集团抓住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这个机遇,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面对股票上市后的新压力,海尔通过改制,使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公司利润持续上升,从根本上保证了股民的权益。
通过股票上市从而转变企业的机制,形成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这是其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整体兼并青岛空调厂原是一集体企业,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逐年下滑,造成产品大量积压,生产能力不足,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由青岛市政府出面,海尔集团对青岛空调厂进行了整体式兼并。
海尔集团兼并空调器厂后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将海尔的管理理念植入空调器厂,使改造后成立的海尔空调器厂的产值、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
到1996年底,产量已达48万台,销售收入8.2亿元。
Haier SWOT案例分析
T:威胁 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 化越演越烈,竞争对手模仿能力大幅度提升, 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
海尔的核心竞争优势
良好的品牌形象、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应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创新速度很快。 海尔的生产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 都是紧紧围绕其“核心竞争优势”而展开, 生产战略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高速度; 研发战略保证了产品创新的高速度;营销 战略保证了服务的高质量、迅速应对不同 顾客的不同需求;
海尔的业务层战略分析
海尔自主创新品牌,采用差异化战略,主打价值战 提高顾客让渡价值,自足经营模式增加顾客满意度 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包装等提高(产品价值) 通过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服务价值)
从品牌的体验中感受到产品的附加价值(品牌价值)
通过体验营销强化顾客终端价值。(终端价值)
“一条龙六位一体”形成差异化优势(优质服务)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国内外生产销售比例图
国外生产国外销 售, 3 0 %
国内生产国内销 售, 3 0 %
国内生产国外销 售, 3 0 %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中海尔所占比例
欧洲 美国 德国
33.42% 53% 98%
海尔多元化经营成功案例分析[1]
四、海尔集团多元化经营的特点
(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 这有两层含义: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能力与多元化 的节奏相配合,即一般时,节奏就慢一些, 的节奏相配合,即一般时,节奏就慢一些, 能力较高时,节奏就快一点;二是随着企 能力较高时,节奏就快一点; 业能力的提高,多元化的节奏也逐步加快。 业能力的提高,多元化的节奏也逐步加快。 海尔坚持了7年的专业化经营,在管理、 海尔坚持了7年的专业化经营,在管理、 品牌、 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较具优势的 企业能力。以这些能力为基础, 企业能力。以这些能力为基础,海尔集团 1992年开始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 年开始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 从1992年开始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实施 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
电冰箱、 (2)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制冷家电 电冰箱 电冰柜、 1991年12月20日 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 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 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 海尔集团公司, 海尔集团公司,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 冰柜、空调器。 1995年 月前, 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 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 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 年的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 了3年的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 功地经营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4年海尔 功地经营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4年海尔 集团销售收入25.6亿元,利润2亿元, 25.6亿元 集团销售收入25.6亿元,利润2亿元,分居 全国轻工行业第二和第十二名。 全国轻工行业第二和第十二名。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 240多家法人单位 30 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 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 点发展科技 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 已发展成全球营 科技、 四大支柱产业, 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 业额超过1000亿 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超过1000 的跨国企业集团。 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1993年 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 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 牌价值高达749亿元, 2002年以来 749亿元 年以来, 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 榜首。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 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 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 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 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 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 名牌,2009年,海尔冰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冰箱销量第 名牌,2009年 海尔冰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冰箱销量第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 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 2005年 世界之最。 30日 海尔被英国《 一,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 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 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 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 200强 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 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 排行榜榜首。 领导力” 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 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自1979年成立以来,海尔集团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资本运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将探讨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资本运营策略的关键因素,旨在分析海尔集团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1.1 初创时期海尔集团成立于1979年,当时是一家小型冰箱厂,仅有40余名员工。
在中国家电行业起步阶段,海尔集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不确定性。
然而,海尔集团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市场拓展,迅速崭露头角。
1.2 战略转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海尔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转型。
首先,海尔集团调整了产品结构,从单一的冰箱生产扩展到涵盖了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多个家电领域,实现产品线的全面覆盖。
其次,海尔集团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通过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最后,海尔集团加强了研发能力,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如智能家电和互联网家电,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1.3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日益饱和,海尔集团开始寻求国际市场的发展机会。
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和收购,海尔集团逐渐拓展了其国际业务版图。
如收购了美国家电巨头GE的家电业务和意大利品牌Candy,使得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二、海尔集团的资本运营策略2.1 多元化发展海尔集团在资本运营中积极追求多元化发展。
通过投资并购其他企业,海尔集团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以海尔金融为例,海尔集团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和家电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海尔集团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2.2 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合作海尔集团积极开放与合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
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海尔集团实现了资本的有效运作和利润的最大化。
另外,海尔集团还与国内外的投资机构和私募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资源。
并购的相关案例分析—海尔集团的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的相关案例分析—海尔集团的并购案例分析一、海尔集团背景介绍海尔集团是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电企业,该集团是集科研、生产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的带领下,提出了“名牌战略”的指导思想,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以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海尔集团从1991年起就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并购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企业,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扩张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特大型家电企业。
二、海尔集团并购青岛红星案例分析1.并购的基本过程1993年7月海尔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是当时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其生产的琴岛夏普洗衣机是国内的知名品牌,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总资产为4亿元,而总负债达5亿多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
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在企业并购中,海尔集团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方式。
所谓“休克鱼”就是指一些企业硬件条件很好,管理机制却很落后,由于自身管理经营出现问题导致在市场中节节落后,一旦有新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注入企业,就会成为一条“活鱼”。
在当时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活鱼”不让吃,吃“死鱼”会闹肚子,只有“吃休克鱼”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海尔擅长管理,采用“吃休克鱼”的办法进行并购,大大提高了企业并购效用,青岛红星集团当时就是这类“休克鱼”,企业的管理不善,员工缺乏凝聚力,致使企业利润连年下滑,直到亏损。
另外,海尔将不变模块与可变模块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所谓不变模块是指海尔精神和海尔管理体系,所谓可变模块是指海尔在不同地区并购企业具体的管理手段变通。
海尔历史
尔牌系列彩电。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生产运营中,无形资产管理及企业的培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使海尔的产品种类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
海尔集团资本运营的模式就是"吃休克鱼",兼并一个企业时主要考虑兼并之后能否带来效益,而不以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依据,为了休克鱼的复苏,有时需要付出资金,但如果可以很快在一个领域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就值得做。
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它亏损了近2亿元,但比起重新建厂还是很划算,而且红星的设备、销售网络还比较完善,这样只要把经营管理抓好,整个企业很快就能上去。
当时,海尔派去的第一个部门,不是财务,不是科研,而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
他们深入红星员工,耐心讲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讲述OEC管理的深刻内涵,这就是海尔企业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造物先造人",正是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海尔由此创造了中国大企业集团资本运营里程上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海尔的成功之处海尔集团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及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1、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
海尔公司是1993年通过冰箱股票上市才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深深感到进入这一领域,其目的不应简单地为了筹集资金,而应通过改制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公司整个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股民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我们成功之处在于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可扩大推广的海尔管理模式。
海尔通过向被兼并企业注入海尔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把海尔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以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灌输到每个员工心里,使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一、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
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
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质量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是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0年获电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
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这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91年1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
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集团公司迅速成长为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92年到96年五年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至61.6亿元,97年1-8月份销售收入达66亿元。
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电冰箱、冷柜、空调器等13个门类5000余个规模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海尔商标在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二、资本运营的两种方式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同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颧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仅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
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他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大的多,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市三年多,海尔通过改制,使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冰箱产量是由上市时93年的30多万台,猛增到96年的151万台,增长了5倍,企业利润总额也由93年的8187万元,增长到96年的20065万元,增长了2.5倍,员工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公司股本由93年上市的1.7亿元扩张为96年末的3.26亿,而公司每股收益却由上市时的0.41元,增长为96年的0.55元,公司在三年的时间里,股本翻一番,而每股收益不但没有稀释,反而有提高,也就是说企业在不断扩容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从根本上保证了股民的权益。
通过股票上市从而转变企业的机制,形成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这是我们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
在这方面,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
所谓休克鱼是指硬条很好,管理却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了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就能重新站起来。
在国内现行体制下,活鱼不让吃,吃死鱼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而海尔擅长的就是管理,还有手中的王牌价值77.36亿元的海尔品牌,这样就找到了海尔与"休克鱼"的结合点。
在资本运营的实践中海尔集团坚持"吃休克鱼"的策略,十三年来共兼并了亏损总额5.5亿元的十四家企业,盘活了14.2亿元资产。
从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到现在,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深化,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
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到1985年6月,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四星级是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电冰箱总厂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
在这各背景下,开始考虑由原来的单一产品经营向多种产品经营转变。
1988年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赂微波电器厂注入资金引进生产设备,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1991-1994年)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在这期间,青岛电冰箱总厂无论是在器牌的知名度还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多年探索后首创的OEC管理获得了三位副总理的肯定,被国家经贸委向全国推广,各地企业纷纷竞相学习,一时传为佳话。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规模还相当小,年产电冰箱共有30万台,而要在中国家电市场获得发展并逐步走上国际市场,必须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为了壮大实力,实现强强联合,电冰箱总厂1991年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冷柜厂,通过投入资金,狠抓企业管理和海尔文化,依托海尔的品牌和服务网络,经济效益得到了可喜的提高,92年到96年,冷柜、空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倍14倍。
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值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公司。
该公司原来在青岛是与青岛电冰箱厂齐名的企业,其生产的琴岛夏普洗衣机是国内三大名牌洗衣机之一,但由于该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缺乏凝聚力,致使企业效益连年滑坡,至1995年企业状况相当糟糕:总资产为4亿元,而总负债达5亿多,资不抵债1.33亿,负债率高达140%多。
当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的消息一公布,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么大的包袱背得动吗?"而海尔集团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把海尔的"名牌战略"、"用户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向服务要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高标准、业绩化、零缺陷"、"创造市场"、"人人是人才"一系列企业经营理念贯注于员工身心,由此来统一企业的思想,锻造员工的意志,重铸企业的灵魂,这些理念象一只无形的手将原来的几乎溃不成军的职工队伍凝聚起来,并提升到一种有序、自律、迅捷的作业状态,使其勃发出强大的生命张力,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消费者购物首选品牌、开箱合格率等8项第一;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1997年上半年又上升到28.31%,比第二名高出5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了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97年9月又与杭州西湖公司合作,利用海尔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投入一分钱,控股组建了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研制开发出海尔牌系列彩电。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生产运营中,无形资产管理及企业的培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使海尔的产品种类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
海尔集团资本运营的模式就是"吃休克鱼",兼并一个企业时主要考虑兼并之后能否带来效益,而不以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依据,为了休克鱼的复苏,有时需要付出资金,但如果可以很快在一个领域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就值得做。
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它亏损了近2亿元,但比起重新建厂还是很划算,而且红星的设备、销售网络还比较完善,这样只要把经营管理抓好,整个企业很快就能上去。
当时,海尔派去的第一个部门,不是财务,不是科研,而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
他们深入红星员工,耐心讲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讲述OEC管理的深刻内涵,这就是海尔企业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造物先造人",正是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海尔由此创造了中国大企业集团资本运营里程上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海尔的成功之处海尔集团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及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1、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
海尔公司是1993年通过冰箱股票上市才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深深感到进入这一领域,其目的不应简单地为了筹集资金,而应通过改制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公司整个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股民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我们成功之处在于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可扩大推广的海尔管理模式。
海尔通过向被兼并企业注入海尔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把海尔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以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灌输到每个员工心里,使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
也就是说,海尔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并不是把几个企业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向被兼并方输入海尔文化,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从而提高"联合舰队"的整体战斗力。
近年来有的国有企业不太景气,不能说不与企业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有关,使企业没有凝聚力,从经营机制上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得到转换,有些公司上市的目的只是着眼于筹资,而不是保证企业资本利润率的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