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1菲利普斯曲线(1)基本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A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C点失业率高时(大于5)通货膨胀率就低(小于3),当A点失业率低(小于B、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大于3)。
SPC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
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
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
“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奥肯定律
对策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 适合国情
民营经济 密集型产业
1、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服务业为主来带动需求。对于传统产业,一是要积极扶持支柱性 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推动这两个能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以扩大就业;二是要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 会;三是要加速制造业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对于服务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 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 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第三产业是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
中国现状
概括 经济结构
就业压力 劳动力转移
GDP与人口增长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 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 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于1962 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 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他还认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 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奥肯定律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
感谢观看
其中,u为失业率,为生产单位的生命期,g为经济(或生产率)增长率,p(v)为工作岗位的匹配速度。也 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可能的正相关关系。
详细说明
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低失业率、价格水平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如何 实现以及他们之间有什么定性或定量关系,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有的书中对这些数量关系作了估计。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A.Dornbusch)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有如下论述:如通货膨胀预期 不变,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增长2个百分点。失业率增加2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因而,通货 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
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表明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经济学原理失业和菲力普斯曲线
判断不充分就业人员的标准有三条:
(1)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 的一半,即不到20小时。
(2)工作时间短是非个人原因。 (3)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
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 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 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 没有浪费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自然
失业率
=
失业率 –
a
实际通 货膨胀
–
预期通货 膨胀
在短期中 美联储可以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而使实际通货膨胀高于预 期通货膨胀
在长期中 预期通货膨胀与现实相符,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率,无论通货膨胀是 高还是低
最初,预期通货膨胀与 实际通货膨胀都等于3%, 失业率 =自然率 (6%)
第三种是“登记失业率”。即从失业救济部门 登记表中获得失业人数而算得的一种失业率。 这种失业率基本不被美国社会认可,也几乎不 出现在官方的报告中。因为这种失业率是极其 失真的失业率。因为一是高收入失业者一般不 向救济部门登记;二是短暂失业者很少向救济 部门登记;三是大量的超过失业金领取期限的 失业者不在失业部门掌握之中。
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人口 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 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 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 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在工资体系下 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 失业状态。
2、不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
不充分就业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 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 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向右移动。
财政政策与菲利普斯曲线
财政政策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政策工具,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从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
政府支出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减少政府支出则 相反。
税收政策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增税则相反。
此外,菲利普斯曲线还为经济学家提供了研究经济问题的 工具和方法,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02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经济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 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
提出。
输标02入题
该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 在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 菲利普斯曲线简介 •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 •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与变化 • 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政策 • 菲利普斯曲线的挑战与争议 • 结论: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与意义
01
菲利普斯曲线简介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指出,在短期 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 率较高,反之亦然。
学术研究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激发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探讨通货膨胀、失业和宏观 经济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
公众理解
菲利普斯曲线帮助公众理解经济现象,使得普通人也能够理解通货膨 胀和失业的经济学原理。
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
提供政策权衡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政策制定者 面临着权衡取舍,即在保持低通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分别揭示了经济现象中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背景、应用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奥肯定律(Okun's law)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奥肯提出的。
奥肯发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率提高时,失业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具体来说,奥肯定律认为,当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时,失业率将下降一个百分点。
背景上看,奥肯定律是奥肯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他通过分析美国的失业和生产数据,首次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的稳定关系。
这一发现对后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奥肯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奥肯定律来评估各种政策措施对就业的影响。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减少失业率。
此外,奥肯定律也可以用来预测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未来趋势,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然而,要注意的是,奥肯定律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短期内,经济波动和结构性问题可能导致奥肯定律失效。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奥肯定律的具体关系也可能存在差异。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菲利普斯发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可逆关系。
具体来说,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胀率较高;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胀率较低。
背景上看,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对英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的。
这一关系揭示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经验现象,并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启示。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来评估政策对通胀和失业的影响。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胀和失业。
其次,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用来预测通胀和失业的未来走势,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菲利普斯曲线》课件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 业率之间的关系
财政政策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通货膨 胀和失业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支出和 债务管理等手段来影响经济
财政政策与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财 政政策可以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和位置,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提出背景: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菲利 普斯提出
理论基础:基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主要内容: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模型,到加入预期因 素,再到引入其他经济变量,不断完善和发展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研 究
影响:对宏观经济学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影 响
提供了政策制定者制定宏观 经济政策的依据
添加标题
中国:中国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与 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经济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
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也反映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 关系,即经济增长越快,通货膨胀率越高。
菲利普斯曲线的经济含义对于政策 制定者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 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与 失业率之间的关 系
货币政策:政府 通过调整货币供 应量来影响经济
菲利普斯曲线与 货币政策的关系: 货币政策可以通 过影响通货膨胀 来影响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实施: 通过调整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等 手段来影响货币 供应量
研究菲利普斯曲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政策来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走 势。
菲利普斯曲线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内,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是既定的,通 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但在长期,人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 通货膨胀预期,最终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和实际 的通货膨胀率相等,这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 的替代关系将消失。
预期的通货膨胀如何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通货膨 胀率
2、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e-(u-un)+v
π=通货膨胀率 ε=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e-(uun)+v
从SRAS推导菲利普斯曲线:
总供给曲线:
↑
↑ ↑ ↑
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
三、 为什么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
(a)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2. . . . 但在长期中,预期的 通货膨胀上升,而且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B
C
高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1.扩张性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
A
低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0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
通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物价 水平
106 102
0
短期总供给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B
6
A 高总需求
2 低总需求
7,500 8,000
0
(失业7%) (失业4%)
产量
(b) 菲利普斯曲线
B
4
产量是
8000
A
菲利普斯曲线
7
产量是 失业率(百分比) 7500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同时发挥作用。
31
通货膨胀螺旋
P
AS3 AS2
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与此同
时, 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却没有作出相应的 调整; 不适当的政府政策(如政府为保护某种行业的政策, 在短期内有利于减少失业,但从长期看,这种经济政 策会降低受保护的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失去同国外竞 争者相抗衡的能力最终加重结构性失业)。 7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13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概述
一. 通货膨胀含义及衡量 1.含义: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普遍 持续(六个月以上)的上涨。 2.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 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P P 1 t t t P 1 t • 衡量:CPI、批发物价指数和GNP折算数
14
3..价格指数
•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扩张步伐放慢所产 生的失业。 • 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 和结构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 率。
8
充分就业和潜在的GDP
• 充分就业:当一个国家经济的现实失业率 等于自然失业率(4%-6%)时,我们就说这 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 自然失业率:就是当经济只存在摩擦性失 业和结构性失业时的失业率。 • 潜在的GDP:又称充分就业的GDP,它是指 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 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GDP水平。
• 根据生产成本的构成,又可分为工资推进、原料 推进和利润推进三种不同类型。 • 1)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 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 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 过高。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经济规律和曲线,其中包括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解释它们的含义以及它们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一. 奥肯定律奥肯定律,又称为“奥肯定律之谬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奥肯于19世纪末提出的。
根据奥肯定律,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差距会逐渐缩小,最终导致社会的贫富分布变得更加平等。
奥肯定律的观点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富人的收入增长速度会逐渐减缓,而穷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则会逐渐加快,从而导致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这个观点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经济政策的制定。
然而,奥肯定律的可行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受到了质疑。
实际上,贫富差距的扩大现象在许多发展中经济体中变得更加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财富积累的不平等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因素所致。
因此,奥肯定律是否真正适用于所有的经济体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二.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阿尔文·W·菲利普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菲利普斯曲线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常情况下,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反之亦然。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源利用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当经济运行良好,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相反,当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供过于求,劳动力成本下降,通货膨胀率也会下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菲利普斯曲线的可靠性也受到了挑战。
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菲利普斯曲线在某些情况下失去了准确性。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菲利普斯曲线的预期。
因此,经济学家们不断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提高其预测能力。
结论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作为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工具,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是经济学家阿维纳什·奥肯在1962年提出的经济规律,其核心观点是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关系。
奥肯定律认为当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会增加;反之,当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会减少。
奥肯定律的基本原理是,当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从而导致企业为了吸引劳动力而提高工资水平,进而影响物价上涨;而当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劳动力的人数增加,从而导致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工资水平雇佣劳动力,物价上涨的压力减小。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的
经济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经济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较低。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原理是,当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从而导致企业为了吸引劳动力而提高工资水平,进而影响物价上涨;而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劳动力的人数增加,从而导致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工资水平雇佣劳动力,物价上涨的压力减小。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都描述了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但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出发。
奥肯定律侧重于分析就业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而菲利普斯曲线则侧重于分析失业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尽管两个理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现
实中,由于经济、政策等多个因素的复杂影响,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
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的联系与区别咱今儿来聊聊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呀。
你说这俩家伙,就像经济学里的一对欢喜冤家。
奥肯定律呢,就好比是个天气预报员,它说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形势好啦,失业率就低;经济要是不景气,那失业率就蹭蹭往上涨。
这就好像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开开心心出门玩,天气差了大家就都躲在家里不出门一样。
你说神奇不神奇?再看看菲利普斯曲线,它呀,关注的是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它就像个平衡大师,告诉你通货膨胀高的时候失业率可能就低,反过来呢,通货膨胀低的时候失业率可能就高。
这就好像跷跷板的两头,一头高了另一头就低了。
那它们俩到底有啥联系呢?嘿,它们都和失业率有关系呀!就像两个不同的角度在观察同一件事情。
奥肯定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失业率,而菲利普斯曲线从通货膨胀的角度来研究失业率。
这不是挺有意思的嘛!要说区别,那也很明显呀。
奥肯定律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整体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它告诉你经济发展好了,工作机会就多。
而菲利普斯曲线呢,则更侧重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比如说吧,经济衰退了,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可能就升高了。
可这时候菲利普斯曲线可能会告诉你,通货膨胀率可能也降下来了呢。
这就好像一个人告诉你今天风大,另一个人告诉你今天没太阳,虽然说的不是一回事,但都是关于今天天气的嘛。
咱老百姓过日子也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呀。
要是经济发展快,工作好找,那大家都高兴,这就是奥肯定律在起作用。
要是物价涨得快,但工作也不难找,这说不定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在捣鬼呢。
所以说呀,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就像是经济学里的两个小精灵,它们在经济的大舞台上跳着独特的舞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
我们得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的变化,不是吗?它们让我们明白经济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只有增长或者衰退,而是有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和变化。
我们得学会看懂它们的舞蹈,才能在经济的海洋里稳稳地航行呀!。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这对“好伙伴”。
你说这奥肯定律啊,就像是经济世界里的一个神奇指标。
它告诉我们,当经济增长得快的时候,失业率往往就会降低。
就好比一辆快速前进的汽车,能带着更多人一起往前跑,大家都有事儿干,自然失业的人就少啦。
这多有意思呀!那菲利普斯曲线呢,它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揭示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呀,通货膨胀高的时候,失业率可能就低;反过来,通货膨胀低了,失业率可能就上去了。
这就好像是跷跷板的两头,一头高了另一头就低。
那这两者有啥关系呢?嘿嘿,这可就有门道啦!你想啊,经济增长快的时候,就业机会多了,失业率下降,可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点通货膨胀。
这就像是你为了跑得快,得多加点油,但油加太多也可能出问题呀。
比如说,政府想要降低失业率,让大家都有工作,就会想办法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刺激,企业订单多了,就得招人干活呀,失业率就下去了。
可这时候呢,物价可能也跟着涨起来了。
那政府就得纠结了,是要低失业率呢,还是要低通货膨胀呢?这就像你又想吃蛋糕,又怕长胖,难不难抉择?再比如说,要是通货膨胀太高了,大家买东西都贵得要命,生活压力大呀。
政府就得想办法控制一下,这一控制,可能经济增长就没那么快了,失业率可能又上来了。
你看,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就这么相互影响着,是不是很神奇?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两者的关系也无处不在呢。
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不就得考虑成本和人力嘛。
要是成本太高,可能就得裁员;要是有新的业务机会,可能就得招人。
我们普通人找工作的时候,也得看看经济形势呀,经济好的时候工作机会多,经济不好的时候可能就得等等了。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了解这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的变化,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别小看了这两个东西,它们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呢!它们就像是经济世界里的密码,解开了它们,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经济的脉搏。
总之,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t − ut −1 = − 0.4( g yt − 3%)
Changes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Versus Output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0-2000 1970-
ut − ut −1 = − 0.4( g yt − 3%)
§2. The Phillips Curve: From Curve: Unemployment to Inflation
In 1958, A.W.Phillips drew a diagram π plotting the rate of inflation against the PC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each year from 1861 to 1957. He found a clear evidence of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When unemployment was low, inflation was high, and when unemployment was high, inflation was low, often even negative. 0 u Two years later, Paul Samuelson and Robert Solow replicated Phillips’ exercis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 Samuelson and Solow appeared to be a negative relation baptized this relation the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in Phillips Curve. the United States also.
Y P = P (1 + µ ) F 1 − , z L
e
This relation can be rewritten to establish a relation between inflation, expected inflation, and the inflation, inflation, unemployment rate. rate. First, the function F, assumes the form:
The actual relation between output growth and the change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known as Okun’s law.
Using thirty years of data, the line that best fits the data is given by:
F( u,z ) = 1- αu + z
Then, replace this function in the one above:
P = P ( 1 + µ )( 1- αu+z )
e
1 ... p t = p t e (1 + µ )(1 − α u t + z ) e pt pt 2 ... = (1 + µ )(1 − α u t + z ) pt − 1 pt − 1 pt pt − pt − 1 + pt − 1 pt − pt − 1 3 ... = = 1+ = 1 + πt pt − 1 pt − 1 pt − 1 4 ...( 1 + π t ) = (1 + π t e )(1 + µ )(1 − α u t + z ) devide both sides by (1 + π t )(1 + µ ) (1 + π t ) 5 ... = 1 − α ut + z e (1 + π t )(1 + µ )
ut - ut- 1 = - β( g yt - g y )
Output growth above normal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This is Okun’s law:
g yt > g y ⇒ ut < ut −1 g yt < g y ⇒ ut > ut −1
1. “Fixed production units” (e.g.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a firm)+ Labor hoarding 2. Increase in the labor force
Using letters rather than numbers:
Mutations
The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held throughout the 1960s, but it vanished after that, for two reasons: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oil, but more importantly, A change in the way wage setters formed expectations due to a change in the behavior of the rate of inflation.
Mutations
Inflation versus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01970-2000
Mutations
U.S. Inflation, 1900-2000 1900-
The Formation of Expectations
Suppose expectations of inflation are formed according to
ut − ut − 1 = − ∆y
Change it slightly, we can obtain what we need----a relation between output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unemployment.
ut − ut − 1 = −β ( gyt − gy)
The Phillps curve rapidly became central to macroeconomic thinking and policy. It appeared to imply that countries could choose betwee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y could achieve low unemployment if they were willing to tolerate higher inflation. Or they could achieve price stability if they were willing to tolerate higher unemployment. Much of the discussion about macroeconomic policy became a discussion about which point to choose on the Phillips curve. In the 1970s, however, the relation broke down. There was both high inflation and high unemployment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st OECD countries. A relation reappeared, but it was now a relation between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hange in the inflation rate.
• The inflation rate became consistently positive, and • Inflation became more persistent.
MutationsInfltion versus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81948-1969
e
Rearranging gives:
πt = πt + (µ + z ) − α ut
e
2-2
The Phillips Curve
If we set
πt = 0 then: πt = (µ + z) − α ut
e
This is the original Phillips curve The wage-price spiral: wagespiral: Given Pet =Pt-1: Low unemployment at time t ⇒ Wt ↑ Wt ↑⇒ Pt ↑ ⇒ Pet+1↑ ⇒ Wt+1↑⇒ Pt+1↑ ⇒ Pet+1↑ ⇒ Wt+2↑⇒ Pt+2↑ ,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equation above,
If g yt > 3% , then ut − ut −1 = − 0.4( + ) < 0 If g yt < 3% , then ut − ut −1 = − 0.4( − ) > 0 −1 If g yt = 3% , then ut − ut −1 = − 0.4(0) = 0 To mainta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constant, output growth must be 3% per year. This growth rate of year. output is called the normal growth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