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
科学的挖掘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法制教育,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
文章内容的解读,也必将使法律的圣洁光芒照射课堂,照亮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的光芒照
亮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职责中,学校,作为一个集中教育的场所,
时刻肩负着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用之才的艰巨任务,而他们成才的首要
前提是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
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
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教师在教学中
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
守法能力.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目前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
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生
学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等等,缺乏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法
制教育.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
法制教育,以文学的视角,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文本中所体现出
的法制教育,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也必将使法律
的圣洁光芒照射课堂,照亮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渗透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的光芒照亮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
教学中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下面,我就五个“注重”来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注重导语渗透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
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思想灵魂,
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时机,可谓是开启
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在导语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起到上面的作用,
还能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本文内容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法制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
渗透了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幽径悲剧》(或《明
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时,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导入课题:1989年12
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各国环境保护法》.本法规定,将严惩那些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例如:
盗伐、滥伐森林或其它树木,情节严重的;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
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等等.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对自然
生态环境进行了肆意的破坏的呢?我们应如何同这些破坏自然生态
环境的势力作斗争呢?我们应用怎样的实际行动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请翻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幽径悲剧》(或《明天不封阳台》)
二、注重写作背景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的问题,还要在挖掘主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
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了解书本世界,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了解文
章所体现的人物精神世界,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致,而在学科教
学中注重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学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
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可以收回的呢?答案
是“有”!然而“南村群童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落在平地上
的茅草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教师适时切入我国刑法规定:盗窃
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秘密窃取手段,获取数额较大
公私财物的行为.常见的方法有:爬墙爬窗入室、撬门扭锁入室、挖
洞入室、顺手牵羊等等,盗窃钱物达到1000元以上就构成盗窃罪.然
后要求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就“群童欺我、为盗贼
“一句提醒学生对:这里的“盗”应该作何理解?群童们“欺老、为
盗“的行为对不对等问题来展开思考、讨论,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法制教育.最后教师可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不为困
穷宁有此”来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
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自己好不容易建成的茅草屋的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所以诗人真正无可奈何的并非这群顽童的所作所为,而是对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担忧和无奈,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此一来,文章久远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诗人的生活、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能
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自我法制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主题解读渗透
初中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大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甚至,有的课文的主题还明显地彰显出一定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
师在积极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渗透相关法制
教育的重大责任.较典型的比如施耐庵的巨作《水浒传》,其中《鲁
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三拳”,从文学的
角度来欣赏,真可谓是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
为在封建时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黑暗背景下,确实有其
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只是简单
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
他们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的错误观念,所以,教师就有必
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去辩证思维,引导他们学会用
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否则,学生如果一味的津津乐道于鲁提辖痛打镇关西、孙二娘的“人
肉包子”、李逵劫法场、武松血溅鸳鸯楼等,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精于
模仿,甚至付诸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倾向”
对学生的负面诱导又何异于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反过来,教师还可以
将“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封建黑暗社会背景与今天法制健全、充满民主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