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比较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

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

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

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

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

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在奕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

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

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

在臣民唯有讲气节。

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

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

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三者间的比较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三者间的比较

洋务与戊戌
同:两次改革都是大清帝国晚期的改革,在时间 上比较接近。 这两次改革都可以算作资本主义的改革, 都没有解决落后的根本问题-腐朽的制度 异:前者主要侧重于器物层面,其中也有某些制 度改革的影子;后者侧重于制度层面的改革, 但是并不代表放弃技术的改革;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是中国两次崛起的机会
2创办民用工业
3办新式学堂
派留学生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主 要 内 容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竞争阶段,夺取殖民地的浪潮未拉开帷幕
相似处:同样是落后封建政治制度的两个国家
差异处:首先,两国的政治背景不同;
再者,两国的文化开明程度不同; 其次,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认识
决定
行动
“脱亚入欧”
建立户籍 制度
成 功 ,学习西方文化 翻译著作作
司法 仿效西方制度 完善法制度
错 失
原因分析
日: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民族主义感强
虽未中央集权,但地方势力也较大,制度改革比中国容易 许多 向西方学习中坚持自己的特色,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深层次的改变。
中:首先,民族主义感缺乏,因为清朝的满族的小集团利
益权压汉族人民的爱国忠诚,且对西方列强有较强的依赖 性, 其次,中国的封建力量太过强大,官员腐败,军备废弛, 百姓生活困苦 最后,缺少创新意识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19世纪中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包括对经世致用思想对于一国实力的增加有什么帮助,这几乎是每一个对中国近代社会有兴趣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以后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或是救亡图存、还是以为找到了进化论的这个改造中国社会的所谓法宝,或是保皇或是君主立宪、或是建立共和等等方式,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并贸易真正引起中央朝庭的重视,而是民间的力量在起作用,中央集权统治者并没有主动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

因而一个维持就有模式的国家机器面前,任何的所谓的改革之路似乎都不能真正找到强盛之路。

而仅仅是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是不能奏效的,对于这一点已经被一些国家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在19世纪的80到9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要求系改革的动态,并且浮现出一批系统改革内政的方案设计。

人们基本是比较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一个竭力鼓吹和推行了这么多年“洋务运动”国家,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被自己的近邻日本所打败,所以这次失败震动了晚清朝廷。

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中国向何处去,的确为世人所关注,因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列强对中国觊觎的局面,让感到中华的民族的存亡,仅仅是用所谓纯粹发展经济的方式是不能真正强国的。

中国的强国梦一直在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兴起,在当时并不触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形下,企图依靠洋务运动就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行的。

但是,向西方学习这毕竟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的。

有人曾把中国所谓的“洋务运动”也称之为“自强运动”,自强的思想其实在中国人面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建立起来之初,一些有为之士就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是中国的朝廷对于洋务运动与清朝命运的认识并非深刻。

因为当时所谓的“洋务”在中国,不过是一些朝廷重臣和一些外省督抚,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在看到了中国时局的一些弊端,以及睁眼看世界之后提出的主张,但是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阶级,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放弃自己“家天下”的,这种专制主义,其实正是中国近代化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方真的缺少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和军官吗?并非如此。只是由于制度上的腐化,使得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和军官没有机会参与决策,而制度上的因素可以说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因素。
比较普遍的说法,洋务运动的失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主观原因: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பைடு நூலகம்。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在这场战争中信奉的是“武器决定论”,认为武器是第一要素,他们希望战争可以和平解决,寄希望与西方列强的调停,对战争的发生缺乏远见,没有正确的作战策略。事实上,这些正是洋务派妄图通过器物层的改革达到图强目的破产的表现。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单纯的器物层改革是很难有实效性的。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一
然而甲午战争的整个进程是令中国人寒心的,整个战争过程中,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战果乏善可陈。最终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大致有四点:
一、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侵略野心迅速膨胀,而另一方面,战胜中国又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同时日本也做了大量的军事上的准备,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显然没有将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没有放在眼里。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当甲午战争在朝鲜战场展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摘要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与1978年改革开放,虽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改革,其改革的目的、指导思想、性质、过程及其结局有很大不同,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类似之处。

教学中若能关注这些方面,就能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1978年改革教学比较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历史的比较是常常用到的方法,它可以为我们研究某个领域内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正如印度著名学者巴底亚那在《印度哲学》中所说:“历史的比较常常投射出非常有意义的光芒,照亮我们理解中的幽暗角落”。

本文以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比较为例,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三者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而1978年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文革”耽搁,中国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华民族在获得了民族独立后,面临再次被世界淘汰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俄农奴制改革、洋务运动比较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俄农奴制改革、洋务运动比较

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强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昭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到来。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

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月IJ吾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封建国家,又大致在同一时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且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强大之路,而一向为中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一——日本却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外部条件的相似与结果的不同,不得不令人深思。

史学界有很多人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企为中国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和研究兴趣,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生,我试图在自己的领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所以,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史学界,有的论者认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能相提并论,理由是:领导力量不一样,改革深度不一样,最终结果不一样等等。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具有可比较性。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试图走出中世纪而向近代转型的过程,时间大致都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都属于后进国家向先进外国学习的近代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日两国的这种近代化过程的共同性为比较地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过程、最终结果又有很:太差异,有差异才有比较,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提供了前提。

对二于二我国研究洋务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的差别,意义更为特殊,因为我国是处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

一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两国教育近代化的认识:二是可以吸取经验,避免不足,更好的完善自我的发展历程。

要干好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但也必须借鉴别国的经验,日本的经验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总结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促进我国教二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以上就是我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在中国大地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体。

但是,历史的褒贬不一,为什么有人会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是却还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呢?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辛亥革命仅仅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虽然实现了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但是,革命之后,中国大地的政治面貌依旧混乱不堪,官僚大地主依旧掌握着中国的政治命运,既革命党没有做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随后我们可见袁世凯窃国称帝,张勋复辟等一系列的闹剧。

中国的政治环境依旧混乱。

其二,辛亥革命没有根本上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主义仍旧是社会的主流。

另外,帝国主义势力在中越发嚣张,中国依旧是列强手中的鱼肉,任人宰割。

革命派又无法通过外交等手段收回各国特权,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等等依旧是压在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大山。

其三,革命派没有完成民生主义的目标。

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发起的一场革命,他所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但是由于革命派的软弱,不但革命果实被他人窃取,因而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归根结底,之所以说革命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广大人民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先驱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尝试,依旧在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一笔。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异同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兴起的救亡运动。

二者的异同之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首先,相同点。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都发生在清末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严峻的时刻。

然而两次运动又都遭到了反对势力的打击压迫,最终都走向了失败的道路,但是两次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不同点。

洋务运动是一场有封建士大夫统治阶级发起的,为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自救运动。

而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中国主动放弃了制海权,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这场战争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的,上述四个因素也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却战败了,这些因素没有避免。而这些因素也折射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因素。
出于外交上的需要,避免开第一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表示不做好迎战的准备。而中国直到日军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最终导致了朝鲜战场的失败。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然而中国显然是被出卖了,列强不愿意因为中国的原因与日本发生矛盾。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只能依靠自强自立。
洋务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强”和“求富”。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军事民用企业;建立强大的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广东福建舰队;设立了同文馆,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发生,中国的战败,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应该都不是很陌生。笔者在此就不详加叙述了。笔者所关心的是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及其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与维新

洋务与维新

洋务与维新的关系一直以来,很多人把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对立起来。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来维护清朝统治的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改革运动,百日维新是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虽然这两次运动分别由洋务派和维新派领导,但我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区别,而且联系紧密,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所以这篇论文,我想探讨一下两者的关系。

(一)早期改良派是维系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桥梁维新派有明显的民族资本倾向,而洋务派带有严重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早期改良派是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也算是洋务派的理论家和思想家。

早期改良派鼓吹学西方,变旧制,求富强,这和洋务派一致。

但是他们系统地总结了洋务运动,明确地提出“变法”的理论,更激进地提出仿效西方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第一个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是冯桂芬(文献上大都这样认为),他写的《校邠庐抗议》,曾国藩“击节叹赏”。

【1】而李鸿章也高度评价他“于学无所不窥,而期于实用,天下大计无日不往来于胸中。

”【2】陈虬撰成《治平通议》,把变科举称为变法的“纲中之纲”。

他认为现行的科举制度“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

”【3】还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何启等早期改良派,在洋务运动时期,逐步掀起了一股维新变法思潮。

正是这些改良派架起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的桥梁,并成为后者的先驱。

(二)洋务运动为维新的新思想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洋务运动是在“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4】的思想指导下,从举办军事工业开始的。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

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扩大,加上西学的传播,中国逐步走向了世界,迎合世界潮流,所以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容闳所言:“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

【5】这也为维新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软件二班刘继雄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才华出众的人来领导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变法革命。

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查询,我想讨论一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它的局限性。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谈谈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背景: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好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世界的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进入了机器生产的轨道,生产水平与革命之前翻了好多倍,但是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限,大量的商品被生产,但是却卖不出去,这使得机器生产反而成了弊端。

于是英国就盯上了海外,于是开始在海外傾销商品,中国成了英国的目标。

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对于商品的需要及其的少,反而英国需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物资,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出口鸦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于是开始大量的向中国傾销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向英国。

鸦片使得中国的军队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清政府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命令林则徐到虎门禁烟,激起了英国的不满,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2:内容: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战败的清政府在很多思想先进的大臣建议下决定进行一次改革,但是统治者提出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

洋务那么这一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当然我们不能从一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吧。

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在当时发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让世界开始向着机器化发展,不管是手工业,农业,工业,还是运输和武器,向着快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时的中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所有的用品几乎都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

洋务运动与维新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与维新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与维新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洋务运动(一)背景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外部,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二)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三)主要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生产枪炮、弹药、轮船等武器装备。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为了辅助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问题,洋务派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筹划海防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创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同时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

(四)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在技术、设备、原料等方面严重依赖外国,被外国列强所控制和利用。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经营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五)例题【例 1】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是()A 江南制造总局B 福州船政局C 安庆内军械所D 天津机器制造局【答案】C【解析】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

【例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 西方列强的破坏B 顽固派的阻挠C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D 缺乏资金和技术【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1、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3、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洋务运动三十年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比较

洋务运动三十年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比较

洋务运动三十年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比较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

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比较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比较
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区别
洋务派: 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派: 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 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 展民族工商业。 分歧: 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败因探究: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 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并且顽固派拥有 实权。 2、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变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4、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 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及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明治维新: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下面对三者在四方面进行比较:
一:主要社会矛盾
洋务运动时期: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农民由于穷困和自然灾害的连年发生,也被迫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二、领导者和根本目的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

他们主张借用“西法”,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强”和“自立”,即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定位: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推翻了幕府政府的明治天皇政府,他们采取全新的改革措施以抵御西方势力的压迫,他们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天皇制度的转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

定位:自上而下、反侵略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革。

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为了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4.改革与革命
明治维新属于革命,洋务运动属于改革,而改革开放则算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并不推翻原有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

而革命通常伴随着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变化,一种制度企图推翻另一种社会制度,造成社会较大的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变革内容
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

改革开放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四、变革结果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但是它毕竟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6数基
梅杰 166002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