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字帖高清版
经典碑帖——颜真卿《李玄靖碑》高清全文(附释文)
经典碑帖——颜真卿《李玄靖碑》高清全文(附释文)展开全文碑帖简介《李玄靖碑》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追人,具有篆隶笔意。
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
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
正如梁谳《承晋斋积闻录》说的那样:“颜鲁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圆,带有篆意,与《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
”原帖欣赏颜真卿《李玄靖碑》碑文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弘,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
廿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
高祖文嶷陈桂阳王国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
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唯穬麦而已。
封植膳羞,皆出其手。
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
开元十七年,从司马,览无遗,综核古今,该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余,请居茅山,纂修经经法。
频玺书征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谘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玄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茅山灵迹翦焉。
将坠真经秘录,亦多散落,请归修葺,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疋,法衣两御,制诗及序以饯之,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渥泽,频繁辉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泊。
七载春,元宗又欲受肖洞真经,其年春之二月中官贤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克受经诰。
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井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
《颜勤礼碑》高清大图欣赏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残石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后有《颜勤礼碑》部分高清大图)碑文内容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协,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学》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学书,黄门传《集序》,君自作。
后加逾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馀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仁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国史》。
君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於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官废,出补蒋王文学、宏文馆学士。
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
”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
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秘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宏文馆学士,礼部为天策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经局校定经史。
名帖赏析颜真卿《多宝塔碑》(高清版)均附译文(建议收藏)
名帖赏析颜真卿《多宝塔碑》(高清版)均附译文(建议收藏)颜体《多宝塔碑》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
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
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
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
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多宝塔碑》完整高清版如下。
颜真卿《多宝塔碑》高清原帖高清图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1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
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
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
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
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
诞弥厥月,炳然殊相。
岐嶷绝于荤茹,龆龀不为童游。
道树萌芽,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
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
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
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也。
进具之年,升座讲法。
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
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
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
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
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
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
重温颜真卿《勤礼碑》大字帖(全文)
重温颜真卿《勤礼碑》⼤字帖(全⽂)《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书丹,⾃署⽴于⼤历⼗四年(779年)。
楷书,碑⽂⼀通。
残⽯175×90×22厘⽶。
碑四⾯环刻,存书三⾯。
碑阳19⾏,碑阴20⾏,⾏38字。
左侧5⾏,⾏37字。
右侧上半宋⼈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概,《⿇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颜真卿撰并刊⽴此碑时,年71岁。
《颜勤礼碑》⼤字帖全帖546页1636字,分为6个部分。
提⽰:以下点击标题阅读01.?颜真卿《勤礼碑》⼤字帖(1)02.?颜真卿《勤礼碑》⼤字帖(2)03.?颜真卿《勤礼碑》⼤字帖(3)04.?颜真卿《勤礼碑》⼤字帖(4)05.?颜真卿《勤礼碑》⼤字帖(5)06.?颜真卿《勤礼碑》⼤字帖(6)全⽂加释解析提⽰:点击【阅读原⽂】播看《勤礼碑》教学视频教育部《中⼩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范本(⼀)楷书 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字阴符经》(传)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 柳公权《⽞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三门记》《妙严寺记》(⼆)⾏书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颜真卿《祭侄⽂稿》 苏轼《黄州寒⾷诗帖》 赵孟頫《洛神赋》(三)⾪书 《⼄瑛碑》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颜真卿楷书《颜勤礼碑》(米字格版)
颜真卿楷书《颜勤礼碑》(米字格版)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残石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
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
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
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颜真卿《颜勤礼碑》
米字格放大版。
《颜家庙碑》字帖
《颜家庙碑》字帖《颜家庙碑》这本字帖啊,就像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藏山。
你要是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书法世界的大门。
那里面的字啊,就像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
颜真卿写的字啊,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被赋予了灵魂。
你看那笔画的粗细变化,粗的地方就像壮汉的手臂,充满了力量感;细的地方呢,又像是少女的发丝,轻柔又细腻。
这哪里仅仅是字啊,简直就是一幅会动的画。
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颜家庙碑》字帖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一个孩子走进了满是糖果的屋子,眼睛都看直了。
当时就在想,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字呢。
那些字的结构啊,稳稳当当的,就像一座古老而坚固的城堡,风吹不倒,雨打不垮。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地盘,笔画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扶持,就像一家人似的,和和睦睦。
从笔法上看呢,颜真卿在这字帖里展现的功夫那可真是到家了。
起笔、行笔、收笔,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起笔的时候,像是舞者微微抬起的脚尖,轻盈又果断;行笔的过程就如同舞者在舞台上尽情地舞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收笔的时候呢,就像是舞者最后一个优雅的谢幕动作,干脆利落。
这字里的笔法变化,就像大自然的天气一样变幻无穷。
有时候像狂风暴雨,笔画浓重而有力;有时候又像微风拂面,笔画轻盈而灵动。
临摹这本字帖啊,就像是在和颜真卿对话。
你得用心去感受他当时写字的心境。
是心情愉悦时的畅快淋漓,还是遭遇坎坷时的深沉凝重。
你一笔一划地临摹着,就像是在追寻他的足迹。
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写出来的字怎么看都不像那么回事。
但是别怕呀,哪个人不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呢?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的字开始有了那股子韵味。
《颜家庙碑》字帖里的字,还像一首无声的诗。
字里行间蕴含着颜真卿的情感和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你看那一个个字,排列在纸上,不就像一首首诗行么?有起有伏,有平有仄。
这时候你要是能静下心来,就像在品味一杯香醇的茶,越品越有味道。
这字帖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宝库。
在这个宝库里,你可以挖掘出无数关于书法的秘密。
干货: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颜楷第一范本!
干货: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颜楷第一范本!
编辑蛮拼的,过节也加班为大家奉送干货!
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
玄宗开元进士,出为平原太守。
肃宗时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累进封鲁郡公。
颜真卿家学渊源,精於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
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
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
楷书,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此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
颜真卿最美颜体楷书20字!每一个字都堪称完美!
颜真卿最美颜体楷书20字!每一个字都堪称完美!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阔大。
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正如范文澜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多宝塔碑》局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最美20字。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所刻,此时颜真卿44岁,离早期的《王琳墓志》刚好过了十年,可谓十年一迹。
整篇结构规范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不仅是唐代“尚法”书风的代表,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1、妙左右结构,布局规整,纳古法于新意之中。
2、莲有篆隶和北魏笔意,书风雄健、宽博。
3、华以浑劲吐风神,芳华尽现。
4、佛笔画巨细靡遗,颇有飘然欲仙的风骨。
5、秘点如坠石,纵横有象。
6、也简单的三笔,大家风范尽显。
7、多上下结构,倾斜中得平正。
8、宝于统一中见变化,宝盖头呈覆盖之势,体现颜体的包罗万象。
9、经左右兼顾平稳,长短合度。
10、之分四笔,笔笔断开却韵意相连。
11、踊在用笔上,粗细有变,游刃有余。
12、发各部件之间穿插避让,重心平稳。
13、释左右结构,字体端庄淳厚,如颜真卿其人,令人肃然起敬。
14、门左部偏小,右部稍偏大,钩画棱角分明,字形方正,有立体感。
15、庆半包围结构,撇较捺轻,点捺较重,内紧外松,疏朗宽博。
16、母独立结构,两点变化丰富,端严庄重。
17、无茂密聚拢,字里行间涌动着清雄之气。
18、觉布局匀称,开张合度。
19、象规整铺排,豪迈雄壮,手法简明,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
20、藏笔笔藏锋,更接近一般流行书体。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一)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一)打开文本图片集好吧,现在有必要重申我在这几个月里一直占着版面,喋喋不休地评论各种字帖版本的目的:我们总说我们很幸运,在博物馆里能够看到过去只有有权人或有钱人才能秘玩的经典法帖,并且可以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帮助下,把这些法帖变成书本字帖放置案头,或欣赏或临习。
在我们的想象中,古代普通人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学习书法往往只能靠老师的临范和有限的碑帖拓本,例如《多宝塔》之类。
因此,根据印刷品练习过“神龙本”《兰亭序》(也就是所谓的冯承素摹本)的现代人才会发现,被古代大家推崇备至爱逾生命笼罩着各种光环的“定武本”《兰亭序》拓本,基本就是云山飘渺模糊一片,几乎无从下手;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临摹大师王铎会把兰亭临成那种样子(见图1)。
不过话说回来,现如今一些字帖,印了还不如不印。
我不得不遗憾且负责地说:当今国内的字帖出版,在版本选择、印刷质量和文字解读(就不提研究啦)几方面能全部及格的,决不超过5%。
具体原因不用我说,这里只谈碑帖拓片的版本选择这个老大难问题:版本,从文献学的角度,自然越早越好,但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情况就复杂多了:在没有照像印刷术的时代,书法墨迹转化成拓本,需要书丹或摹勒、刊刻、捶拓和装裱等等多重工序,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中间可以间隔千百年,任何一道工序中的技术失误,都足以彻底改变原作的基本面貌,这还不包括原件自然或非自然的磨损。
从各道工序的技术上讲,不同时代的技术水准很不一样,古代技术的传授,有强烈的作坊或行为性质,所以受地域和时间影响很大,说得具体一点,一项技术有时候会改进,有时会退步乃至失传,唐捶宋拓尽管比后来的拓本早若干年,多若干字,但或许字口漫漶,清晰度反不如后者。
拓工手重些,笔画会细一点;裱工手重点,笔画会粗一些。
笔画的粗细强弱属于风格问题,版本学家或许觉得这无关大局,但对于书法理论家和想认真学点笔法的人就不能回避,差若毫厘,失之千里。
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不管喜欢它的学者怎样试图证明它是超越了敦煌出土拓本的唯一原石宋拓,都回避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拓本临摹的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