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综述
旅游标准化工作情况汇报

旅游标准化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我们对旅游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将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
我代表公司向您汇报我们在旅游标准化工作方面的进展和成果。
首先,我们对整个旅游行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目前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在旅游标准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一、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够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质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因此,我们认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了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标准意识。
其次,我们完善了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的旅游标准。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标准的执行。
最后,我们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我们的努力,目前旅游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一方面,我们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更多的旅游从业者和消费者意识到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我们完善了一系列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我们健全了一套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了标准的执行和实施。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旅游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标准的制定过程还存在一定的不透明性,没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监督和管理力度还不够,存在一些盲区和漏洞;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合力。
因此,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并继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
总的来说,目前我公司的旅游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工作,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国家旅游局的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据统计,2019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了15.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6万亿元。
国内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限制,旅游业处于低谷状态。
(2)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前期主要是国内游,后来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成长阶段(2003年-2017年):中国政府逐渐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形成了以住宿、餐饮、交通为主的旅游业产业链。
(4)创新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旅游业也开始向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 发展现状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近两年呈现出了持续回暖的态势。
同时,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趋势向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线上消费增长迅速:移动支付、在线预订、在线领取门票、电子发票等线上服务正在迅速普及。
(3)旅游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目前,国内旅游业市场转向智能化的趋势明显,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网上预订和定制化服务,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更好地服务、吸引和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除了国内旅游业,国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旅游业全域化游客服务体系搭建方案

旅游业全域化游客服务体系搭建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方法 (4)第2章全域旅游概述 (4)2.1 全域旅游的定义与特征 (4)2.2 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 (5)2.3 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 (5)第3章游客需求分析 (6)3.1 游客需求类型 (6)3.2 游客需求特征 (6)3.3 游客需求调研方法 (6)第4章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构建 (7)4.1 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7)4.1.1 统一规划原则:保证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与国家及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实现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7)4.1.2 公平共享原则:保障游客在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中的平等权益,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
(7)4.1.3 便捷高效原则: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核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7)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74.1.5 创新驱动原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旅游服务模式,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7)4.2 服务体系构建框架 (7)4.2.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涵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规划、旅游安全、旅游宣传推广、旅游投诉处理等方面。
(7)4.2.2 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布局,提高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包括道路、航空、铁路、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
(7)4.2.3 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包括酒店、餐饮、旅行社、导游等方面。
(7)4.2.4 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全面、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平台,为游客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信息服务。
(8)4.2.5 旅游产业协同体系: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包括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
(8)4.3 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8)4.3.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旅游立法,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构建提供法制保障。
团体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综述

随着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和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团体标准的 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政策扶持、市场需求等。
团体标准的未来发展策略和建议
0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团体标准的政策支 持和资金投入,提高团体标准的
知名度和影响力。
03
拓展市场应用
团体标准应积极拓展市场应用领 域,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合作,
创新性强
团体标准通常鼓励创新, 能够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融 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市场 需求。
竞争提升
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 以促进企业间的竞争,推 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
团体标准的不足
1 2 3
标准质量不稳定
由于团体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相对灵活,可能导致 标准的质量不稳定,难以保证标准的持续性和一 致性。
团体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综述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团体标准概述 • 团体标准的发展历程 • 团体标准的现状及应用领域 • 团体标准的优势及不足 • 团体标准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团体标准概述
团体标准的定义
01 02
定义
团体标准是由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和使用 的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程序包括:提案、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 、批准、发布、复审等。
技术创新推动
团体标准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以适应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 展需求,推动团体标准的更新和升级。
国际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团体标准将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 展,推动国际间的标准交流和互认。
团体标准的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
挑战
团体标准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市场接受度不高、技术研发 难度大、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思考|THINK030 W ORLD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文/谢冽钟永德摘要: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标准的概念,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内容、领域、主要成果等,提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传统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很多,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操作层面成果,对传统的观法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不仅缺乏系统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国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
游的特点和原则,以及基于可持续原则的旅游管理方法。
21生态旅游管理F arr ell 通过对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伯利兹城案例的研究,提出应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框架,包括自然旅游标准的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自然旅游业者调查研究、导游和旅游业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物理影响研究等。
H unter ,Gr een广泛地回顾了旅游业和环境管理的相关资料和国际会议的文献,包括旅游业对自然和文化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旅游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情况。
通过对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其核心思想,制定适宜的可持续旅游的政策法规作为指导性的提纲非常重要;在将可持续旅游的标准运用到实践中时,应当将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作为管理工具。
31生态旅游规范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IES对生态旅游规范一直较为关注,认为规范的建立有助于在旅游业范围内针对每个利益团体就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工具。
该学会于1993年发布了5自然旅游业者的生态旅游规范6。
T IES于1995年出版了5生态旅游规范大全6一书,较为完整地收集了各种针对旅游者、旅游业者、野生动物观赏游客、以及其他所有与生态旅游活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而制定的生态旅游标准和道德规范,同时列举了众多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参与野生动物观赏等生态旅游活动的原则和实践标准,尤其是针对海牛的保护和繁殖制订了全面的生态旅游活动的标准,包括游艇、潜水、植物采集、徒步和野营等。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

· 封面文章 ·编者按: 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平衡共同进步,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有效工具和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被广泛开展。
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已由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形式发展至结合具体自然保护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现状。
在生态文明、乡村旅游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使生态旅游发展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
为了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学术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并提出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环境保护科学》编辑部特向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毋茜博士团队发起“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内容的约稿,以期通过针对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把握其研究前沿、热点、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提供借鉴。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毋 茜1,2(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刊载的生态旅游评估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
通过对近20年生态旅游评估领域中的发刊量、科研合作、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知识图谱。
结果表明,生态旅游评估的研究主体和机构呈现出关联性弱的特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等高频词具有强关联性;研究方向和角度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研究指出,生态旅游研究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未来对生态旅游者,及消费、体验将成为研究趋势;此外,需要加强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评估;CiteSpace;可视化中图分类号: X32;F592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2010016 Analysis of ecotourism assessment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spaceWU Xi1,2(1. International College,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2. MTA Education Center,Hain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anya 572022,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is used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research cooperation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ield of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re analyzed, and a knowledge map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keywords is cre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show a weak correlation.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for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such a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e reserve.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change.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ecotourism research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ility. The ecotourists and their consumption and experience will become a research trend. In addition, th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la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Keywords: ecotourism;ecotourism assessment;CiteSpace;visualizationCLC number: X32;F592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1],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 9 6 0年一19 8 0年)在2 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
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 9 80年,2 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 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 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
中韩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 议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合作。中韩两国政府应加强在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共同制 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两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2、提高服务质量。两国应建立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旅游从业 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中韩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文献综述
引言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柱。中韩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双边旅游服务贸易往来 密切。然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 挑战。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两国旅游 业的深度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五、中韩教育服务贸易合作机遇与挑战
然而,中韩教育服务贸易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竞争激烈,各国都在积 极推动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竞争压力加大;二是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 能影响双方合作的成效;三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六、结论
六、结论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双方应充分利用各自的 优势和资源,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关系,以实现互利共赢。双方也应加 强沟通与协调,克服挑战,共同应对全球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建议 两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制定更加具体的合作计划和措施,推动中韩教育 服务贸易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三、中韩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3、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加强语言交流等方式,增进两国人民 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休闲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揭示休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以期为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分析休闲旅游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揭示国内外休闲旅游研究的差异与特点。
结合国内外休闲旅游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深入解析休闲旅游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提出休闲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本文还将对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休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为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共同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内外休闲旅游研究现状休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外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丰富多样,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休闲旅游的概念、动机、行为、影响等多个方面。
相比之下,国内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研究体系。
在国外,休闲旅游研究多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休闲旅游动机、行为特征、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了休闲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和消费行为,为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国外学者还关注休闲旅游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在国内,休闲旅游研究则更多地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对休闲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发展策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酒店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酒店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1. 引言1.1 概述酒店管理和饭店经营管理是当今服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酒店业成为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饭店经营管理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引领着行业新的发展方向。
因此,深入研究酒店管理和饭店经营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探索其成功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酒店管理和饭店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行业发展历程、现代化酒店管理手段的应用、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揭示该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存在的挑战。
同时,借助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在总结反思与启示之后形成政策建议以及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与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酒店管理的发展历程、饭店经营管理模式分析、国内外酒店业成功案例探究,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并阐明文章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将对酒店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包括国内酒店管理的起源和国外饭店经营模式的引入,同时也对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随后,在饭店经营管理模式分析部分,将重点探讨现代化酒店管理手段的应用、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控制以及创新营销策略与品牌建设等方面。
紧接着,在国内外酒店业成功案例探究中,将通过中国知名酒店品牌案例分析和国际著名连锁酒店事例研究来揭示成功的关键因素与经验教训。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将提出政策建议与推动行业发展方向并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与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解析酒店管理和饭店经营管理在国内外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并深入剖析其成功案例,为相关从业人员和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还将通过对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和拓展空间的探讨,形成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与思考。
通过这样的研究综述,我们有望为酒店管理和饭店经营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并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可持续和创新的方向迈进。
关于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
在重点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在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本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在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也应对相关问题做出及时调整和应对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文化、技术、环境、综合分析、启示、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旅游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建议,促进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这些因素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中国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对于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中国旅游业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用建议,推动我国旅游业朝着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持续发展。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在国外,许多学者对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农业、生态、文化和旅游等多元要素的新型产业形态,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旨在对国内休闲农业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功能,探讨了其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深入剖析了国内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展望了国内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推动、品牌化建设等,以期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休闲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了从探索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早期,休闲农业主要以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为城市居民提供短期的休闲度假体验。
这些农家乐、渔家乐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情和原始的农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也逐渐向多元化、精品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国内的休闲农业已经涵盖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主题公园、乡村度假村等。
这些新兴的休闲农业形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现状上,中国的休闲农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目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8ebe5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5.png)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摘要: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现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相关开发也越来越为旅游业所重视。
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找出了研究的空白点,希望在此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综述;研究综述饮食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素。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吃‖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渐渐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一种丰富生活的象征。
如今,旅游者日益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和体验,感受旅游地的内涵与特色,而品味当地的美食成为了解当地生活和文化最便捷的途径。
因此,饮食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作了比较完整的综述,希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为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一)国外的概念关于这一概念,国外的术语比较多,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是Culinary Tourism。
1998年,Lucy Long提出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这一概念,并在2004年将其定义为―经历和参与其他区域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消费、烹饪和饮食项目的介绍‖。
(二)国内的概念国内尚无统一概念。
傅文伟1994年给饮食文化旅游下的定义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殊旅游,它通过愉悦多样的活动形式,将观光游览、美食享受结合起来,使游客从中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增加情趣,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李江教等人在《文化旅游开发》一书中提出:―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1概述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形象:旅游的一种要素》(Image :a factor of tourism),这一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Hunt 编纂的论文,被视为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第一部著作。
在国外,有关旅游形象的定义通常依据“image ”的定义。
image 是一个广泛使用但定义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image 是人们对已知事物的理解,具有个人的、主观的、概念性的特征;或者认为image 是以人脑信息处理过程为建立基础,所呈现出的一种内在信念和总体印象,因此,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由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产品和要素交织而成的总体印象[1]。
有的学者称其为“旅游地意象”,或是“旅游意象”等与意象相关的称谓。
本文全部使用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称谓。
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邱焰美的《简析我国的旅游形象》被视为是我国最早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献,自此该方面的研究开始迅速增加,我国的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
很多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程金龙、吴国清[2]认为我国的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的理论、感知模式、营销策略、形象建设和区域旅游形象等方面。
苗学玲[3]从旅游地形象策划的角度来概括总结了从1994年到2003年整10年间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
本文基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学刊》上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载文,进行研究总结和评述。
《旅游学刊》创刊于1986年,被旅游学界业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吴必虎在2001年就对《旅游学刊》给予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的评价,2002年,张进福也给予了《旅游学刊》“能基本代表国内旅游研究的规模和质量”的高度评价。
2文献分析2.1研究文献概况根据2005年至2014年公开发行的《旅游学刊》,共统计出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有61篇,2009年最多为12篇,2005年最少仅为1篇,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有相对较大的上下波动,2010年之后相对稳定在每年5篇左右。
2023年国内外旅游现状分析

国内外旅游现状分析现代旅游产业产生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特殊是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产业获得了相对和平与稳定的进展环境,快速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以下对国内外旅游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展现状(一)规模急速增长2022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9.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1%,制造了1亿多个直接就业岗位。
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
2022年中国旅游消费近3万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2%,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
媒体报道,中国旅游市场规模也在急速增长。
据全球商务旅行协会独立讨论显示,即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中国商旅市场依旧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022年中国市场商旅支出2235亿美元;估计2022年增速将达到16.5%,2022年支出总额更可能超过3090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旅市场。
据统计猜测,2022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630亿元。
国家旅游局也猜测表示,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
(二)中产阶级的兴起带来旅游热社会学讨论者统计认为,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20%,假如按每年1%的增长速度,20年内中产阶层可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
这一由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催生出来的中产阶层,也使得中国旅游、汽车、通讯等多种消费品产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是高规格国内旅游进展最旺的国家,过去十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购买力大大增加,其进展速度惊人。
这些大富豪要求的不仅仅是购买美丽的物品;他们还越来越想看看本国的漂亮风景区。
中国中产阶级已走在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社会群体的道路上。
他们如何花钱、如何穿戴、住在何处、吃些什么、怎样教育孩子以及作出的众多其他选择将定义这个时代。
报道称,每年大量的中国人在国内各地游玩,国内游正带来很多中国人过去几乎从未听说过的共同体验。
综述东亚太旅游业的发展

综述东亚太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旅游也逐渐成为全世界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旅游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而旅游本身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像以前只是在小范围里进行近距离旅游活动,而是发展到跨国、跨区域的远距离旅游活动。
然而不同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旅游需求,所选的旅游地也不同。
东亚太地区各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中国、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入境旅游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规模无论是从收入上还是人数上都在不断增长,东亚太地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热爱,并成为世界旅游都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旅游市场是由世界旅游组织根据旅游客源特征来划分的,总共有六大旅游市场,欧洲旅游市场、美洲旅游市场、东亚太平洋旅游市场、中东旅游市场、南亚旅游市场。
在这六大旅游区域里,欧洲由于旅游业发展较早,旅游的各方面都已成熟,所以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接待市场。
欧美地区旅游业发展早,多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吸引力也在减弱,目前趋向于饱和。
但是近几年由于东亚太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正值于发展的高峰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将逐步超过美洲旅游区,进而成为很大的旅游接待市场。
东亚太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和太洋洲,本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泰国、蒙古、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南太平洋岛国和地区.除了经济实力较强的日本是重要的客源地之外,韩国、新加坡、秦国、马来西亚、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等也都开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
东亚太地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东南亚地区的旅游经济在世界旅游业中所占份额极小。
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正在发展成为继北美、欧洲后的又一经济重心。
于此相适应的,东亚太地区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由20世纪60年代的1%左右提升到90年代的10%以上。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700字》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关于康养旅游的研究方面,本人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以及水浴疗养旅游。
其中在乡村旅游上,西方有研究发现,国外很多康养旅游的初步发展都是和当地的温泉旅游相关联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温泉水缓解人类身心压力、保持健康,并正逐步向康养旅游发展。
Sullivan(1996)将乡村旅游描述为休闲旅游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旅游方式来缓解日常生活中压力和紧张[1]。
Poulianit(2019)分析了卫生部门与国际旅游的互动,以及新加坡当地卫生状况对国际旅游的影响。
他的结论是,国际旅行和医疗康养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乡村旅游的同时也会治疗一些身体疾病,导致乡村旅游在旅游领域逐渐发展[2]。
Khaokhrueamuang (2021)研究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他采用调查法,调查了两百零六名游客、二十二个旅行社和十四名医生,分析了来自三十多多个国家的两百多多本旅游手册。
他谈到了乡村旅游的定义,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营销策略[3]。
在关于森林康养旅游上,本次经归纳,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森林气候疗法”“森林疗法”“森林沐浴”等。
德国是最早发展森林康养服务的国家,约184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在德国Bart Ganlijuan Tyne Town建立[4]。
随着森林康养变得越来越普遍,每年有超过十亿人次体验森林旅游。
这就直接打开了德国森林养生旅游的新世界,德国森林养生旅游的名声和品牌越来越响亮,旅游人次不断增加,根据德国官方数据公布,德国已建立了350多个森林养生旅游基地和1500多个森林公园。
德国的国民治疗费用下降了大概30%,每个月约有40%的人都会去森林康养旅游基地体验。
森林康养的相关研究始于1830年代初期,最早的出现关于森林康养的理论思想是森林疗养因子[5]。
当时,俄国的BP和托金博士研究森林疗养因子发现植物会释放挥发物质来杀死一些有毒细菌,称之为[1] Sullivan C,Sullivan C.Faustus and the apple[M].Global Legal English,1996.[2] Poulianiti K P,Havenith G,Flouris A D.industrial health metabolic energy cost of workers in agriculture,construction,manufacturing,tourism,2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ies 3 4[J]. 2019.234:00063.[3] Khaokhrueamuang A.Conceptualizing Thai Cuisine with Japanese Dietary: Values toward the UNESCO'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ural Tourism[C]//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Tourism,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ICTBS 2018).2021.[4] Rokni L,Park S H.Medical Tourism in Iran,Reevaluation on the New Trends: A Narrative Review[J].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9,48(7).[5] Reindl K.Agency and capacity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hase of building renovations[J].Energy Efficiency,2020(2).“植物杀菌素”[6]。
旅游网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旅游网站的规划与建设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号院(系)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旅游网站建设文献综述摘要随着Internet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是日趋成熟。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报纸和电话,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促进学习与交流,网上交流和协作,技术管理和资源管理受到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在因特网上拥有自己的网站。
网站建设成为企业形象宣传,产品展示推广,客户沟通的最新最快捷的桥梁,成为个人展示自我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从对互联网的认知阶段进入到认同和行动阶段,Internet上发布信息主要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现的,获取信息也是要在Internet海洋中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网站上下载下来。
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协作,更多的与外界交流新的信息和他人共享信息特构建旅游网站。
方便大家的生活,为旅行爱好者提供更多信息,方便大家出游,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当下旅游行情。
该网站采用+SQL数据库采用C#语言、CSS实现了一个实用的信息搜索、评论、留言等功能的网站。
用户可以通过登陆本网站操作相应的网站模块,可以浏览信息,查看新闻以及对新闻信息的评论和反馈。
管理员可以通过登录后台对网站的基本情况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对新闻的更新,增加,删除等管理。
该网站属于旅游信息查询网站,方便,简洁,效率高,操作简单。
关键词旅游网站/ / SQL SERVER / C#语言/ CSS1 前言近年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建设成为企业形象宣传,产品展示推广,客户沟通的最新最快捷的桥梁,成为个人展示自我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国外的旅游标准化研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欧洲开始的,主要是进行旅游标准化基础研究,1996年,欧盟官方认可的三大标准化机构之一的欧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CEN)成立下属机构——旅游服务标准化委员会(CEN /TC329),秘书处设在德国,下设 5 个工作小组,分别为酒店、旅行社、潜水、语言求学以及导游,负责研究制订归口的各类旅游服务类标准,旅游服务标准化委员会的成立也为欧盟主导世界旅游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i]。
到了200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才成立了下属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ISO/TC228),秘书处设在西班牙,下设8个工作小组,分别为潜水、保健、旅游信息提供、高尔夫、海滩、自然保护区、探险、游艇和码头,截至2012年2月底,共制定国际标准11项,正在制定或等发布国际标准15项[ii]。
对国外国家层面来说,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韩国、泰国、新加坡也都设立了本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纷纷开展本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iii]。
1.2.2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进展国外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不是很多,国外的学者往往是从比较小的方面入手研究旅游标准化问题。
旅游数据的统计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难题,(Karl,2000)iv运用标准化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智能的数据库系统,城市旅游数据的标准化活动对于欧洲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游客对于环境条件标准的感知可以提供大量的有用的信息,(Susan etc. 2007[v];Mona etc.2012[vi])分别通过对澳大利亚开普山脉和伊朗卡拉奇河流域的调查,确定了旅游对保护区域影响的因素及标准。
国外的学者对于标准在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Jem Bendell etc.2003)[vii]认为可持续旅游标准是打破政府垄断壁垒的重要手段,并基于WTO的相关文件给出了可持续的标准,对政府在旅游方面的政策和活动进行了批判;为了使标准认证活动达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的并实现旅游业的利益,(Xavier Font etc.2004)[viii]开展了对于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认证标准的研究。
(Kevin Fox Gotham,2005)[ix]分析了旅游标准化作为外部力量对于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旅游税收和服务质量标准是实现旅游政策目标的两种工具,(Javier etc.2009)[x]通过借助动力环境模型的分析工具,发现服务质量标准比税收更能达到旅游政策的目标,且更有效率;(Ray Pine,2010)[xi]则以亚太地区为例,指出限制这一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员工的服务技能不足,并指出建立教育和培训的区域性标准是可以帮助旅游目的地的员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1.2.3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发展历程从实践上来说,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起步早于欧洲国家。
1987 年,我国首次制定《旅游涉外饭店的星级划分和评定》,1993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这是我国旅游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在1997 年、2003年、2010 年三次修订后名称变为《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饭店星级划分标准的出台,对我国的旅游行业尤其是饭店服务业直到了非常大促进作用,并且对全国服务性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示范作用。
1995 年,经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复,国家旅游局成立了旅游标准化专业机构———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 210) ,负责旅游行业标准技术归口和标准解释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向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提出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政策建议,协助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审查和复审工作。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我国的第21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以旅游业作为标准化对象的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将迈向新时代,也将对国际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同期,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饭店管理司设立价格与标准化处,归口管理旅游标准化工作。
全国旅游标委会成立和国家旅游局标准化行政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从此由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我国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旅游标准化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09年12月22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2日在京共同签署了《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明确了双方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双方的合作机制。
还确定了双方联合制定推动旅游标准化发展政策文件、推进旅游标准体系完善、建立旅游标准化人才培训制度、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国际化和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资金保障等5个合作的重点领域。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技术支持下,国家旅游局于2010年启动了我国的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建设,确立了一个试点省、5个试点市、5个试点县和67家试点企业,在试点单位内全面推进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以及政府和企业全面建立标准体系,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进入快速全面发展的过程。
1.2.4我国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随着标准化工作在旅游行业中日趋重要,对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2.4.1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及述评我国的旅游标准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时,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彭德成,1997)[xii]认为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刘纯,1999)[xiii]探讨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可行性,随后,更多的学者开始总结中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并将中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同西方的旅游标准化工作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中国和国外的旅游标准化在运行机制、标准数量、规范主体等方面存着的不同并分析了其原因(马震,2007[xiv];张明兰,2008[xv]),(李文苗,2010)[xvi]则总结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出现了发展战略化、建设体系化、实施区域化、推广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1.2.4.2不同类型产品旅游标准化研究对于旅游业不同产品领域的标准化研究,以饭店为对象研究的最多,这也与我国第一个旅游业国家标准来自于饭店行业有关,学者们对饭店行业中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论述(郑向敏,1998[xvii];王伯启,2006[xviii];李乐京,2006[xix]),除此之外,(郑向敏,林美珍,2002)[xx]还对饭店业中标准化时空差异性、服务标准导向性与限制性、标准化中量性与机械性以及标准化的科学性与操作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戴斌,2000)[xxi]通过对饭店服务标准化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国际饭店为例,说明了中国的饭店业的发展方向还是以标准化为主,个性化为辅;(周健伟,2008)[xxii]对饭店业的标准化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旅游者的消费模式、信息技术以及饭店集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饭店服务业的标准化发展。
目前,国内对于景区旅游标准化的研究还不是太多,(陈亮,2005[xxiii];黄毅,2008[xxiv])均以我国的景区A级标准为对象,对其推进景区的标准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邱萍,2006)[xxv]对旅游服务质量与旅游景区及标准化的关系的进行了论证,认为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模式的途径来实现。
对于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
(杨彦锋、徐红罡,2007)[xxvi]在分析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化与特质并对国际上的生态旅游标准与认证项目的模型构建、发展现状和演化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张敏、林立花,2008)[xxvii]以林芝地区为例,分析了建立生态旅游标准的迫切性,也尝试性地构建了林芝地区生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规范体系;(刘俊,2009)[xxviii]对比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的生态旅游标准建设应加快专业队伍组建、标准多元化和国际化等工作。
而随着我国旅游业态的不断发展,旅游标准化的研究视角也向相关的研究领域推进,(李志刚、宾宁,2003)[xxix]以桂林为例、(施蓓琦、陈能,2008)[xxx]以上海为例,分别对现代国际都市旅游标准化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周永博、谢雨萍,2005)[xxxi]对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乡村旅游标准化内容和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张凌云,2011)[xxxii]对旅游休闲标准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休闲标准化的对比,提出了我国休闲旅游标准化的发展策略。
1.2.4.3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无论是从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旅游标准体系都是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而考虑到我国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因此,学者也对我国不同类型的旅游标准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
(窦群,2000[xxxiii];杨辉、李海燕,2006[xxxiv])对我国最早的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和基础、设施、服务、产品、方法五个方面交叉形成的旅游标准体系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改进的意见;(李晶博,2008)[xxxv]从构成要素、建设过程和利用层次三个方面构建了我国森林旅游标准体系的框架;(张华云,2009)[xxxvi]构建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标准体系分为专业门类、旅游要素和相关方三个层次;(廖建华,2010)[xxxvii]在国家旅游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以食、住、行、游、购、娱和综合类为纵轴,以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与安全、环境保护标准为横轴,构建了广州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吕宁,2011)[xxxviii]在国家旅游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标准体系框架。
此外,(赵艳昆,2009)[xxxix]介绍了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及其认证流程,为我国旅游企业开展此项认证提供了帮助。
1.2.4.4对旅游标准化影响及对策性研究获取经济效益是企业开展标准化的动机之一,(王暄,1997)[xl]分析了标准、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服务标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薄湘平、张慧,2005)[xli]基于旅游企业标准化活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提出了我国旅游服务企业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建议;如何测定旅游标准化给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旅游标准化价值研究的难点,(林章林,2009)[xlii]采取旅游产业发展贡献因子评价的方法尝试着初步测算标准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水平。